第370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断刃天涯
这要放在过去,一定有人叫嚣与民争利。但是现在的报纸上却完全是另外一个论调。“北美自金山发现一来,移民不断。然其效率低下,十余年不过移民五十万。而今国企一出,效率倍增,不由不令人深思。”《明报》此文一出,一些关系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议论纷纷出台。现在就没人去议论这个与民争利的事情,很简单的道理,交给民间做,你做不好。
为什么这一次移民的效率高?反思随之而来了。首先是国家政策,其次是宣传到位,再次是准备周全,最终是运输得力。很快人们把默默无闻的大发银行朝鲜分行、东瀛分行给挖出来了,如果不是他们作为担保,配合当地部门资助移民百姓,这一次的移民效率能这么高么?为何在朝鲜和东瀛能做到的事情,在大明做不到呢?
有的报纸则比较诛心了,直接写到“在大明基层,有人对移民持反对意见,千方百计的阻挠移民。他们的目的何在?”这一矛头指向了大地主们,资本家们倒是没事,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时间往前推移五年,东南沿海各省发生的上百次争夺人力的事情都被挖了出来,整理之后列表。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家都看看吧,这就是大明的地主们。先帝年间,多年大旱,这些地主都在干啥?不思救济,抬高粮价,兼并土地,大肆蓄奴。结果导致国家形势急剧恶化,流民遍地,烽烟四起。相反,工商业在这个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失地百姓,有了一个做工吃饭的地方,客观的起到了稳定地方的作用。
谁也没想到,这种事情发生的如此突然,传统的大明士绅们,内陆地区还是民间主要力量。这几年粮食价格一再升高,很大的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地主们抬高价格造成的。至于东南各省的,粮食减产是因为工商业的大发展,反倒没有被人揪出来骂。
又一个问题出现了,内陆省份大批百姓的移民行为遭到了地方政府和士绅的阻挠,给报纸媒体捅的全国都知道了。《江南日报》直接晾数据,据查,仅江西一省,过去三个月,就有万余百姓被当地政府设卡滞留,这些地方官僚想干啥?
这个消息被捅出来之后,更多的报纸跟进了。很快更多的问题出现了,不仅仅是江西一声,大明内陆各省多地的移民办事机构,严重存在不给百姓办理移民手续的现象。根据大发银行内陆省份分行统计的数据显示,至少有十万大明百姓的移民手续没办下来。
1676年春天,针对地主士绅和基层官僚的风潮来的很突然,始作俑者为媒体。现在的大明不是崇祯末年了,报纸各地都有,过去那种言论掌握在读书人手里的时代不再了。媒体人的节操比资本家好不了多少,尽管现在没有狗仔队,但是大明百姓过的日子摆在那里的。一旦媒体真的去挖了,没什么挖不到的。
越来越多的消息被捅到了世人面前,就像当年报纸掀起的女权风潮一样,这一次再次搞出了巨大的动静。“某地官员,勾结士绅,拒办移民手续,殴打前来说项的银行人员。”“某某士绅,强行拘禁属地百姓,扬言其就是王法。”之类的新闻报纸上整天都是,突然之间,大明基层的代表士绅们,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还有就是那些相关部门的官员也被揪出来反复的骂。闹的最凶的时候,各地办理移民的部门遭到了百姓的冲击,一些地方士绅连家门都不敢出。面对这股烧遍全国的大火,内阁的反应意外的慢。一直到河南某地的移民办事处被一把火给烧了,并且发生了大规模的打砸抢事件之后,内阁才有所反应。
风潮自正月底开始,一直烧到三月末,全国发生了冲击移民部门事件,打砸士绅住所的事件多达五百多起。四月初,内阁总算发出了声音,全国的大报纸,在一夜之间都停止了负面的宣传,刊登大明帝国内阁总理陈燮发出的声音。“自正月底开始的关于移民被阻引发的集体事件风潮,由于各地部门的不作为,时态愈演愈烈。直接导致全国诸多移民部门遭到冲击,无法正常办公。严重的破坏和影响了国家正常的法律秩序,内阁要求各地必须立刻停止此等作为。针对报纸上报道的诸多时间,内阁会组成调查组,进行严格的调查。如果发现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将根据相关法律进行严惩。最终郑重告诫大明之民,大明是一个有法律的国家,任何行为都不得越过法律红线,违者必将依法处置。”
陈燮的一番言论发表之后,内阁立刻做出了反应,各地官府也纷纷响应,个别地方甚至调动驻军维护秩序。一个以为法不责众者,浑水摸鱼的行为,首先得到了惩治。被地方官府抓起来,丢进监狱,等待法律的审判。
一场风潮开始的很突然,结束的也很突然,但是余韵并不短暂,甚至可以说是深远。首先受到打击的是各地的社会闲散人员,这些人浑水摸鱼的行为,被官府看在眼里很久了。这次内阁发声之后,抓人的动作很快也很干脆。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官帽子,当然不会手软了。其次是大明一些士绅,因为非法拘禁、私刑等行为,被抓候审。再次是一些官员,因为渎职或者受贿被抓,被抓的人中间还有一些趁机兴风作浪的媒体人,他们做的事情比较操蛋,有的根本就不出门,躲在家里就编出了一段新闻,混到了不少稿费。这种造谣的行为,当然要抓。谁都没想到的是,一些工商界人士也被抓了,原因是他们在幕后操纵了集体事件。被抓的人中间,甚至还有好几个议员。
这个结果真是跌碎了满地的眼睛,因为都是官方的消息,真实性靠谱。打击面这么广,真是谁都没想到的问题。那么,大明内阁那个掌握实际权力的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大明内阁喉舌《大明时报》四月底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大明,法治国家。
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当下大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雏形初现,三者之间不得以任何理由互相干涉。民间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违反法律,法律是红线,是个体行为准则的最低标准。任何人都不得超越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是陈燮执政一来,内阁第一次发出的纲领性的声音。这个时候稍稍有点脑子的人,都反应过来了。事件频发的时候,内阁为何不及时发生制止。拖了两个月,绝对不是不想管,而是在谋划着最终怎么收场。整个过程中,受到打击的对象有四种,地方治安不安定因素者(混混、流氓),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基层传统势力(绅权、宗族、基层官员),新兴的势力(资本家),所有这些受到打击的人,都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违法。
那么回过头仔细的琢磨,真的仅仅是因为违法么?其中受到重创的,绝对是传统基层势力,他们作为这次风潮中最大的损失者,难道就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么?
再看同样受到打击的资本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最大的收益者。经过这次风波后,整个大明人员的流动性大大活跃了起来。土地对人的束缚里受到了重创,新兴的资本势力需要的劳动力问题,大大的缓解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某地某士绅被官府抓了,宣传机构立刻跟上,告诉大家为啥被抓。这样做的好处,自然是避免发生更大的群体事件。大明的农村,宗族是了不得的势力,全村人对抗政府执法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才会有调动军队的事情发生。什么勤劳善良的人民这些话,千万不要信。只要是人,为了个人利益变成“刁民”就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的在法律的框架内体现出公平。你要做不到做不好,“刁民”就会越来越多。自身不正,怎么能要求人民遵纪守法呢?怎么能要求人民配合你的工作呢?这不是扯淡么?
此次事件,在随后的历史中被多次解读。各种版本都有,官场的版本是“吏治”,民间的版本是“法律”,历史学家者拔高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由此引发出来的后续,奠定了大明未来的国家机构的执政标准。”
1676年的大明,围绕着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半年开始了全面整顿。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官场,大明上下人人自危。廉政部门四处出击,抓一个审一个,判一个。与此同时,税务部门和司法部门也没闲着,针对大明的工商界进行了严厉打击。官商勾结、偷税漏税的行为,成为了打击重点。税务部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大明最为可怕的部门之一。
从最初不起眼的一个小部门,税务部进化到谈“税”色变的程度。这样的一个部门,肯定会受到不少冲击,但是陈燮内阁力挺之下,税务部无往不利,被盯上的人没一个能逃掉,最终都以大出血为收藏,个别商人还被整的家破人亡。
有人因此喊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声音,但是这些人很快被抓了。理由是煽动民间抗法!这些人在民间往往威望还不低,他们被抓之后,再次证明了大明法律的威严。
第八百七十八章
世界新格局
从打击地方豪强入手到整顿吏治,最终落笔依法治国。整个过程被有心之人分析的脉络清晰,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水到渠成。大明的顽疾太多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法律能不能得到执行。任何法律得不到切实的执行,那就是一件摆设,好看都算不上的东西。
作为大明重工业基地的辽东,几十年的发展下来变化巨大。这个年代工业的象征就是巨大的烟囱,浓烟滚滚的在现代肯定要被环保部门叫去喝茶。但是在这个时代,就是国家强大的象征。历史上西方的工业革命代表英国,还在海上抢劫积累资本,还在忙着应付内乱的时候,大明的辽东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厂。这里生产的钢铁年总产量五百万吨,整个世界的钢铁产量加起来才多少,这还没算长江边上的一些中小钢铁企业。
大明有没有完成工业化,严格的来说,不能算是完成了工业化,只能算是局部完成了。就算是局部,应付眼下的世界已经足够了。而且陈燮不是那些西方黑心的资本家,他考虑更多的还是技术积累和产业升级。对于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大明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立法保证。这就是所谓的专利保护法,接着一连串的打击下来,国会顺利的通过了该法案。
再回辽东的陈燮非常低调,民间几乎没人知道,就是三趟看着不起眼的专列,先后抵达辽东。陈燮坐其中一趟,这是保卫部门坚持的结果,最大限度的保证陈燮的安全。
因为工业发展,沈阳已经变成了一个人口百万的大城市,这里生活的不仅仅是汉人,还有大批的蒙古人、朝鲜人、东瀛人,这些人只要在沈阳有一套房子,就可以获得本地户籍。这个时候,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沈阳周边的工业区,距离城区至少二十公里。
火车站无疑是最繁忙的地区,每天大量的货物走铁路运往营口,短短二十年时间,营口也变成了一个港口城市,人口三十万。这就是报纸上称呼的辽东奇迹,当年的沈阳被攻克之时,所有民族人口加起来不过十万。因为工业发展,周边人口快速的往城市汇聚。
沈阳城北,一片铁丝网围住的空旷原野,在这个土地宝贵的城市周边能圈出这么一大块地,说明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这里是一个武器试验场,辽东重工下属的几个工厂,生产的武器都在这个试验场进行性能测试。
今天要测试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武器,而是看上去很不起眼的一杆新式步枪。这是一杆很普通的栓动步枪,属于一款现役改进型步枪。重点是实现了金属弹壳,尽管会消耗大量的铜,但是现在大明不缺铜。满世界的殖民地,有铜矿的地方多了。
子弹生产是一种很复杂的工艺,也一直是辽东重工多年研究的重点项目。这杆步枪最大的难点,就是子弹的生产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都不算难题了。
看着摆在桌子上的一枚铜壳子弹,陈燮面无表情的听边上工程师的介绍。就这么一颗子弹,研究了整整五年,陈燮没有任何催促的时候,就是希望这份工艺能够精益求精,最终完成一次飞跃式的积累。现在看来,大明技术人员的能力是惊人的,或者说是聪明才智惊人。根本就不用陈燮提示,反复的试验三千多次,最终拿出了这么一杆新式步枪和子弹的成品。
历史就是如此惊人的相识,这杆步枪落在陈燮的手里,拆散之后,不紧不慢的看每一个部件,又慢慢的组装起来。周围旁观的技术工人非常惊讶,老一辈的人则比较淡定。陈公爷,有不会的东西么?居然与改进版的汉阳造高度相识,弹头都是尖头,弹夹供弹。看着这杆步枪,陈燮的心情极为复杂。一个开挂的人,看着另外一群好像也开了挂的人。
拉动枪栓,子弹上膛,瞄准,射击,再拉枪栓……反复五次之后,陈燮才停了下来,看都不看靶子,淡淡道:“尽快以此种子弹为核心,研发一种连续射击的自动武器。”陈燮脑子里闪过的自然是马克沁了,不知道这些工匠们,会给自己怎么样的一个惊喜呢?
边上一个工程师搓了搓手道:“相爷,小的请求进入资料库。”
陈燮颇为惊讶的看着这个家伙,工程师赶紧自我介绍道:“回相爷,小的唤作徐晟,这款子弹研发的总工程师。其实说起来,这款子弹也不是小的一个人的功绩,乃是集团上下数百工人和设计师门的心学。小的听说,相爷有一个资料库,不知可否入内一观。”
“大胆!”辽东重工的管理之一汤仁明出口何止,这家伙尽管是黑头发,但是却有一双蓝眼珠,在人群中颇为醒目。陈燮看他一眼,笑道:“你父亲是汤若望吧?”
“回相爷,正是。家母乃本地刘氏女。”汤仁明小心翼翼的回答,生怕陈燮生气。要知道资料库这个东西的存在,知道的人很少。汤若望是知道的,当年他有参与蒸汽机的逆向研发。从别人那里得知了陈燮手里有资料的说法,就连这个金属子弹的步枪,陈燮也给了一张草图出来,这个倒是大家都知道的。
陈燮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稍稍思索片刻,就放弃了拿出资料的想法。现在的大明军工生产,已经很领先了。只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将来的一切都会有的。让他们进行长期研发,多次试验后,总结出各种经验,积累各种技术的必要性还是有的。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可以画一张草图给他们,就像之前研究子弹这样。当时随手画的尖头,没曾想他们真的弄出来了,不能不说大明的搞技术的人,往往能凭借个人的聪明,做出惊人的成绩。
拿起一根木棍,陈燮蹲在地上,用木棍画了个示意图道:“大家请看,这就是我想象中最简单的连续射击武器中的两种,前者为水冷式,采用帆布带供弹。后者为多管,摇把转动射击。其中的原理,大家回去慢慢的摸索,我就是一个想法,希望大家能替我实现。”
这个“发明”对战争模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的步兵排枪战术,就是死在自动武器之下。如果真的被大明搞出来了,今后二百年大明都不会有对手吧?
众人看草图的时候,陈燮道:“请大家多多努力,为了表彰这一次的发明,今后兵工厂没生产一杆新式步枪,参与研究的主要人员,将集体获得一元钱。而且这个权利,将持续二十年之久。”一块钱看着不多,但是仔细想想,这将是一笔巨大的收获。
陈燮不知道这种武器造出来后,对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可以预见道,科技被自己提前了二百年。这个时候的大明可谓一枝独秀,但是欧洲国家在未来必将奋起直追,世界的整体科技水平,比另外一个时空提高一百年是肯定有富余的。
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1680年的冬天,北美大地上一条蜿蜒的长龙最终挺进盐湖城。历时五年的艰辛,站在庆祝现场的陈璞难掩激动之情,列车的黑烟还在一公里之外,车站内已经沸腾了。鞭炮、锣鼓,舞狮子,耍长龙,踩高跷,各种娱乐手段都拿了出来。就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普通的欢乐与陈璞的欢乐有所差别,在陈璞看来,铁路的修建成功,意味着他即将返回大明。
五年来,大明北美殖民地不断扩大,占据了三分之一个北美大陆。大约五十万土著在保卫家园的战斗中死去,更多的人活了下来,尽管这条铁路下埋葬了几十万印第安人的尸骨,但是更多的印第安人活了下来,并且渐渐的融入大明的生活体系。
不能不说,华夏文化的融合性非常强大,即便是印第安人,在被动的接受之后,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融合。接近一百万印第安人,拿到了大明丙等户籍。这是北美特产,甲等户籍是大明人,乙等户籍是日裔和朝鲜裔,其他的是丙等户籍。
这些户籍有一个共性,十年之内如果没有违法犯罪的记录,将自动升级。其后代自动享受户籍的升级成果。这个户籍的待遇差别体现在工作待遇上,尽管很不公平,但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众人还在欢呼的时候,陈璞悄悄的转身准备下楼,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他将乘第一趟往西开的列车返回金山,然后乘船回本土。转身的时候看见一张笑脸,陈璞张开双臂拥抱了一下,顾爽热情的回应道:“一切都给你准备好了,本来打算举办一个欢送宴会,无奈你思乡心切,我就不留你了。”
“好好干,盐湖城总督的位置不亏你这么多年的守望。”陈璞回了一句,顾爽笑了笑,看着大明的方向道:“眼下的北美,跟以前不一样了。金山总督,洛杉矶总督,盐湖城总督,菲尼克斯总督。去年戴志远卸任之后,北美就再无军人总督了。”
陈璞点头道:“这是必然的趋势,不过眼下各地总督也都是铁血作风,不用担心文人的酸气影响了北美的发展。眼下北美大明各地人口五百万了,不是当年那种到处都缺人的局面。以顾兄的雄心,大展宏图不在话下。”
“未必啊,这些年美洲东部的欧洲人移民速度也加快了很多。各国都在跟我们争夺美洲呢。”顾爽提起这个,不免露出担忧之色。几年前欧洲人搞过一次遏制行动,最终不了了之。主要原因是土著的战斗力太弱,欧洲人打算借助的希望破灭之后,不得不放弃了。转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东海岸加快了移民进度。
因为距离太远,大明方面迟迟没有反击的意思,而是不断的加大移民力度,加快对土著的驯服速度。现在的北美大明领土,土著人口接近百万,日裔百万人口,朝鲜裔也有百万,大明人口不过二百万,还有其他的比如东南亚各国的移民,也有三十多万,欧洲裔十万,非洲裔十万。很复杂的组合,这就是眼下的北美。
夜幕下的庆祝还在继续,登上列车的陈璞冲顾爽挥挥手,放好行李后,躺在床上闷头大睡。两天三夜的旅途之后的清晨,列车进入了金山火车站。用了三天的时间进行交接,陈璞总算是能坐船回本土了。没想到石这个家伙安排的不是客轮,而是一艘军舰。
晨色之中登上军舰,陈璞遇见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叶海站在船舷边上,扛着上校军衔,微笑敬礼。“小叔,怎么是您?”叶海笑笑道:“整个旧金山,就我这条船跑的最快,不是我送你谁送你?不过你有罪受了,乘坐军舰可不舒服。”
进入舰长室内,两人一番攀谈才知道,其实叶海也是奉命回国。这一次回国,他要接手一艘新船,排水量五千吨的新式半铁甲战舰。所谓铁甲战舰,这个时代还是在木制外面包一层装甲。具体是个什么样子,跟眼前的这艘巡洋舰肯定不一样。
陈璞人在路上的时候,大明内阁却在为世界格局进行一次激烈的争论。从辽东归来之后,陈燮拿到了一份情报。欧洲各国的历史脉络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壮大之后的法国,路易十四这个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力发展工业,尽管在大明看来还是很原始的东西,但是法国人已经开始行动了。而且一开始就进行了国家投入,路易十四对周边的扩张,也没有那么疯狂了。与西班牙之间的战争结束之后,两国签署了新的合约,接着与荷兰签署合约。然后掉头神圣罗马帝国,同时大力发展美洲殖民地。
法国的这一变化,是历史上没有的。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英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四国,多次磋商之后,签署了一份《美洲同盟合约》,具体内容为,各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一旦遭到外敌的入侵,将联合迎战,当然了,重点是在美洲。
第八百七十九章
国家的责任
欧洲内部不打了,甚至连路易十四都在谋求与圣神罗马帝国之间的谈判,用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苗头越来越明显。暂时还是欧洲大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用最快的速度与各国之间开启了和谈。这就是当下欧洲的格局,反过来看大明内阁,却在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
什么问题呢?帝国扩张过快,导致根基不稳,必须稳下来进行巩固各地的统治了。
这个话不是无的放矢,这个时候的大明布武天下。在北方,发现了俄罗斯人的行踪。在西边,亦力把里内乱不休。南边,各小国都在进行各种不断的抵抗,虽然规模都不大,也没泛起什么浪花,但是十几个国家都在发生类似的民族抵抗运动。在东边,美洲的遭遇的将是整个欧洲殖民者的对抗。在非洲的埃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厉兵秣马,准备打一场报仇战争。
整个世界的矛头都对准了大明,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了。加上这些年美洲和埃及投入太大,财政部也在叫穷了,认为不应该也没必要,在非洲树敌。于是一个方案出台了,亦力把里、埃及这两个方面实行退缩,也就是退出这两个地方。集中精力发展美洲,集中精力打造大明南部和东南部的统治基础。
说穿了就是保守派和激进派,还有一堆墙头草,因为没有人做主,趁机刷存在感。保守也好,激进也罢,都没人像过去那样,动不动就玩嘴炮。嘴上说要打,实际上却都是让别人去打的主,在大明眼下的内阁肯定是没有的。原因自然是大明现在强大了,打谁都没有输的可能,所以呢,文臣也想出去带兵转一圈的,弄点军功,没准就能封爵什么的。别看皇室现在就是个摆设,但是皇室封出来的爵位,在议会是有发言权的。
大明现在就这个格局,议会负责嘴炮,军队负责打仗,内阁负责管理国家,做好后勤。总的来说,内阁总理的权利相当大,对外宣战的权利,直接把持在内阁的手里。
客观的来说,大明的步伐确实快了一点,尤其是在拿下吕宋之后,大明甚至没花多少时间去消化,立刻转向了北美。这块地盘作为欧洲最后一个桥头堡,被大明拔掉之后,实际上已经暴露出来了大明和欧洲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路易十四没有成为欧洲公敌,这一点算是让陈燮的计划落空了。这个东西怎么说呢,人家又不傻。路易十四固然野心勃勃,但是你仔细想想就不难看出,就算是欧洲最强又如何,大明能与法国瓜分世界?
保守派主要是文官,他们背后站着的都是资本家,眼下大明资本家最看重的地方有以下几个。头一个是印度,这地方搞资本主义什么都不缺,就是人笨一点,笨一点不要紧啊,好压迫。第二个就是东南亚了,矿产什么都不要说了,重点是这里能种植橡胶。葡萄牙人送来的橡胶种子,在琼州种植成功之后,整个大明对橡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这玩意是真好啊,用处太多了。尤其是有人把橡胶造成车轮之后,整个大明的马车生产现在都换成橡胶轮子了。当第一个人尝试在东南亚种植橡胶并且获得成功之后,整个大明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了一股种植橡胶的热潮。巨大的利润面前,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资本。这些年本来被收拾的很惨的东南亚土著,都因为橡胶园种植业的发展缺少劳动力,他们的待遇得到了改善。第三个重要性才是北美了,这里土地面积太大了,整个大明对土地的热爱,热情根本就没法阻挡。而且北美这地界一旦打通了,铁路修起来,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然后再横穿大西洋就是欧洲市场。最后一波才是其他地方,什么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新几内亚这些地方,在大明资本家眼里,重要性自然差很多了,一些荒岛而已。至于埃及,呵呵,很多人就没搞明白,这地方要来干啥?沙子又不能卖钱!不能不说资本家真是太现实了。
征服世界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挣钱,钱啊,懂么?任何妨碍资本家挣钱的人,都将遭到他们的围殴。当然了,还是有例外的。眼下的大明资本主义,还是存在一个威权人物作为例外。或者说,任何资本家在陈燮的面前,都是乖乖的小绵羊一只。
激进派的代表自然是军方,海军和陆军恨不得满世界都是敌人,这样他们才有借口要钱要装备,然后满世界的去抢劫发财。但是眼下的大明,周边一个对手都没有。顶了天就是一些反抗组织了。唯一算的上对手的还在北非,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大明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僵,打一仗是迟早的。问题是,北非那地方也没啥可抢的。而且北面的几个非洲国家,法国还抢先了一步,以大明现在和法国的关系,根本打不起来。再者,埃及那个地方,陈燮一直强调的是防御,而不是进攻,问题是守着一块沙漠的意义何在呢?
叶海终于看见他的新战舰,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山。标准排水量五千吨的铁甲舰,在这个时代算是巨无霸一类的存在了。尽管这艘船本质上是在木制上套装甲的结构,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一艘无敌的战舰。四门150毫米的主炮,六门105副炮,还有蒙蒂尼机枪三十六门。舰员265人,最搞航速可以跑到十四节,巡航速度十一节。不管是跑还是打,只要与之为敌,肯定就是被击沉的命运。
好吧,这就是个BUG,海上的霸王。叶海接手之后,职务正式定为上校。海军有不少将军,但是为啥这艘战舰用一个上校来当舰长,谁都解释不清楚。海军部对外宣称,叶海有驾驶蒸汽战舰丰富的经验,这一点还真没人能反驳。但是海军要真的这么公平就好了。
接手战舰之后,叶海的生活又忙碌了起来,每日里都泡在船上。为的就是尽快熟悉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战斗堡垒。叶海有一个预感,大明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必将导致异常大明与欧洲联合的战争。
相比之下,陈璞则有一个比较轻松的假期,在家休息半个月之后,才接到一份来自京师的电报,让他北上。告别年迈的母亲,陈璞奔赴京师的时候,陈燮的专列已经回到了京师。
“大明的疆域很大,但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内阁会议上,陈燮平淡的说了这么一句后,整个会议的走向立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总参立刻建议,加大对西域的增援力度,当然重点是军火。西域那个地方,别的都能自己解决,唯一需要国内援助的就是军火。对此,陈燮点头首肯,一批库存的军火将发往西域,火炮除外,其他装备足够两个步兵师之用。
习惯性的掌握内阁会议的走向之后,陈燮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国际战略思路。“过去制定的战略是埃及稳收,北美发展。我看没有必要节外生枝。考虑到欧洲局势的变化,我建议总参拟一份增援计划,埃及方面的驻军数量,年内再增加三个步兵师为佳。”之前的五万驻军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只能守住公路很重点城市。增加了实力之后,足以应对可能来自欧洲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威胁。
“我这里有一份计划书,大家都看看。”陈燮敲了敲桌子,众人打开文件看了起来,发现这是一份修筑运河的计划,在那里修运河呢?在埃及,一条名为苏伊士运河的人工河流。这个时候,众人突然发现有个苗头,陈燮在国会上拿出这么一个东西,到底要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