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赤军
    人类自从迈入文明社会以后,在绝大多数地区,女性的地位就逐步下降,到了这时代的中国,已然是绝对的男权社会啦——自然,比起南宋以降,理学盛行的年代,还是要强不少的。


    这时代的女性,基本上被认为只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好一点儿也是嗣子的保姆加第一任教育者而已。所以对女性的审美,也是围绕着生育来展开的。因为骨盆较大的女性比较不容易难产,所以臀部重宽而不重翘;至于胸部,虽说乳腺丰富便于哺乳,但真正贵家妇人,哪有几个是亲自喂奶的?一般都会僱几个保姆来代工嘛,所以逐渐的,飞机场反倒变成了贵族的风范。


    虽说不是人人都能够天生A罩杯,但是可以裹嘛。所以这年月贵族女性(起码江东地区)的审美标准就是削肩、细腰、宽臀加贫乳——前两者犹可,对于后两点,裴该可实在不能忍。再加上这些闺阁小姐一个个的都面涂白粉,化了浓妆,基本上瞧不出本来面貌,要让裴该从里面找出一个勉强对眼儿的,那真比登天还难啊……


    所以他觉得,自己这趟来完全是浪费时间嘛……算了,就当普通散心吧。


    仆役端上酒水和开胃的蔬果,纪友当仁不让,首先端起酒杯来致词,裴该抿了一口,不禁赞叹:“确实是好酒,温柔醇厚,回味悠长。”纪友得意地卖弄道:“此皆我家今春的新酿,裴君若是喜欢,便遣人送几车去府上好了。”


    裴该摆手说不必了——“去岁多处不熟,加之南来者众,据说建邺城中已有饿殍,不想贵家倒还有余粮酿酒啊。”


    他本来是瞧这些南方贵族四体不勤,登个山——不过是沿着山路优哉游哉走上来的——都呼哧带喘,难免有些鄙视之意,所以想要讽刺纪友一句,谁想对方却毫不在意,反倒笑起来了:“敝家良田正多,即便歉年,余粮亦足够酿酒。”说着话翘起大拇指来朝身后一指:“即这一城之人尽皆饿死,我家也是不愁吃的。”


    裴该听闻此言,这怒火不由“噌”的就蹿起来了。


    正待拍案喝骂,就听顾治笑着接口道:“我家存粮少,拜托救济一些呀。”余众也往往附和。裴该气极了,反倒嘴角一撇,把心火给压了下来——你说我一个当面咒骂过石勒的人,跑江南来跟一群史书上都留不下名字的纨绔小辈置气,那不是太跌份了么?算了,算了,这酒不错,我多喝几杯便下山去吧——如此无心肝者,迟早会有遭报应的一天!


    于是低头饮酒,也不去掺和旁人的交谈。说着说着,以贺隰为首,众人都怂恿卫玠谈谈玄学,卫玠正是得其所哉——论家世,除了裴该外,他比在座之人都要高,但问题侨居江南,即便谈不上寄人篱下,也总有憋屈之感,加上很明显的家财比不怕全城人饿死的顾治要差得多了……唯一的长处,就在谈玄。


    当下平稳一下心情,就开始侃侃而论。他的声音不高,导致旁边儿席上很多女性也都凑到近前来,以袖子掩着半张面孔,听得是如醉如痴——也说不定是瞧卫叔宝的俊容瞧得如醉如痴。江南本多文学大家,比如说“二陆”,但是玄学较差——清谈之源的“正始之音”,本来就出自于曹魏啊——所以不但无人能够驳难卫玠,就算插得上一两句话的都少。卫叔宝简直就是在唱独脚戏。


    卫玠为此也非常得意,越说越欢,虽然面泛潮红,气息也有些不顺,但精神却绝对亢奋。说着说着,他随意瞟一眼旁边儿的裴该,就见裴文约一只手端着酒杯,另一手探出食指,貌似想要蘸去酒水上沾着的浮尘或者是飞虫,面沉似水,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于是他喘一口气,便即转过头去问道:“文约以为,我所言如何啊?”


    连问两声,裴该这才反应过来,很礼貌地笑一笑:“佳言,佳言。”很明显刚才压根儿就没有在听。卫玠有些不大高兴了,便即问道:“令先尊曾作《崇有论》,贵有而轻无,与世流主旨不同,亦与我适才所言大相径庭,文约以为孰是,孰非啊?”


    裴该斜瞥他一眼,那意思:有病啊?我招你啦?


    ……


    裴该来到覆舟山上,本来还以为这票江南世家子弟将会谈论诗文,虽然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文学才能,但我后世的诗歌记得不少啊,拿来改头换面,即便剩不下三分精髓,总不至于跌份吧?这儿又没有陆机、陆云(都已经挂了),也没有陶渊明(应该还没出生),其他不入流的诗人,又有啥可怕的?


    所以他坦坦地就跟着卫玠来了,可没想到说不上三句话,卫玠竟然开始谈玄……别看裴该家学渊源,终究还在冲龄老爹就挂了啊,老爹的《崇有论》虽然打小就被逼着背过,内中玄旨,可该向谁去讨教?他诗文是缺乏灵性,至于玄学,根本就没入门哪。


    所以卫玠的长篇大论,他基本上是有听没有懂——估计旁人也未必好得到哪儿去——后来干脆不听了,自己想心事。没料到卫叔宝竟然开口问他,你觉得崇有和崇无,“孰是,孰非啊”?裴该当场就怒了,心说我不搭腔就证明对此没兴趣啊,你干嘛偏要问?其它事儿我都能够随口敷衍,顺着你的话头说,只有这一点,那是断然不可能让步的——老爹写《崇有论》,儿子总不好站在对立面上崇无吧?除非真有足够的研究成果。那我一说主张崇有,跟你反着,你肯定得问理由吧?我又哪儿回答得上来?!


    卫叔宝我没什么对你不起啊,你干嘛要害我?


    其实他想多了,卫玠虽然学问高深,终究年纪还轻,年轻人就难免有好胜之心,恨不能起裴頠于地下,跟这位前辈好好辩论辩论有无的问题。好在裴頠虽然挂了,他儿子不就在我面前呢吗?总能得其父三分真传吧。


    至于裴頠死的时候,裴该才多大,卫玠压根儿就没考虑过……或许考虑了也不在意——我就是七八岁开始研究玄学的呀,我还没你那么一个好爹呢,再加父祖遇害的时候,我才只有六岁……


    所以他虽然有些恼恨裴该不认真听讲,但还真不是想要为难裴该,而是觉得:你是对我所说的不以为然,但碍于礼貌,不便驳斥吧?没关系,我给你机会讲,难得有这样合适的场所,道理不辩不明嘛。


    裴该虽然光火,但在这大庭广众之下,他又势不能饱卫玠一顿老拳完事儿——再说了,卫叔宝瞧上去根本就不禁打,即便裴该武力值不高,估计三两拳也能打出人命来——愣了一愣,只得敷衍着回答道:“该不愿改先父之志。”你听明白哦,我说的是“不愿”,纯出孝道理由,你可以别再问啦。


    谁想俏眉眼做给瞎子看,卫玠根本就没能领会他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还在追问,不仅如此,旁边儿顾治、纪友等人也跟着起哄,说愿聆听“崇有之高论”。裴该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放下了手里的酒杯,沉吟少顷,然后先问卫玠:“请问,何得谓无?”


    卫玠说我刚才已经讲了大半天的“无”啦,好吧,既然你问起来,那我就再总结一下——“无者,天地之大道也。故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乃知无在有先,故无贵而有贱,无崇而有轻也。”


    裴该心说很好,你要不竖个靶子出来,我还无的放矢,这靶子既然立起来了,胡搅蛮缠一通我最拿手啦。当即笑一笑:“《史记·始皇本纪》云:‘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君何所知后者必不如先者乎?”我承认先有的无,再有的有,但你不能拿先后来判定贵贱吧。


    卫玠闻言,不禁微微一愕,但他反应很快,当即反驳道:“玄学之旨,在深究天人之理,何者为其根本,即不论贵贱,但无在有先,欲反其本源,本当崇无而轻有也。”


    裴该反驳道:“老子云有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未言崇此而轻彼。且既有所出,当在有无之前尚有其本,若论玄旨,不及其本,而空谈有无,可乎?”


    他跟这儿妄揪文意,倒确实钻了一个空档,此前从来就没人研究过,有无何所出?最早的宇宙是怎么样的?无之前是否还别有什么花样?所以卫玠当时就傻了,愣了好半天,才终于拱手请问道:“受教。然则文约以为,有无之先为何者耶?”


    他确实是诚心请教,可谁想到裴该掉一个花枪,又跑远去了——“我亦不知也,但知不能因无在有先,即崇无而轻有。以是乃知,叔宝所云贵无贱有、崇无轻有,皆空中楼阁,难以成理。”不等卫玠反驳,他就继续侃侃而谈:“且返其本,何以先父崇有?为有可知也,而无不可知,不可知之物,何以名之,何以言之?故唯能崇有,不可崇无。”


    卫玠一撇嘴:“孰言无不可知?”双手摊开:“无即自然之道也,有是万物之理也,有无而斯有有生,有道而斯有理存……”


    裴该打断他的话:“哦,原来叔宝已然穷研自然之道了么?那倒要请问——”伸手朝天上一指:“日者何物,因何光耀不堕?月者何物,因何无太阳之光?大地何物,以何能厚载自然?卿何以为卿,我又何以为我?”


    他提的这些问题,这时代顶尖的学者那也是回答不清楚的,但即便答不上来,也总会有种种玄之又玄的譬喻拿出来——不要以为自然科学就是玄学的软肋,人自能拿出勉强可以自圆其说的歪理来。所以他才开始发问,卫玠就跃跃欲试,打算逐一解答,可是等听到“卿何以为卿,我又何以为我”之问,卫叔宝一下子就呆住了。


    “我是谁”,这是个千古难题,牵扯到太多的哲学命题,这年月很难有人能给出貌似圆融的解答来。而且卫玠从前就只琢磨“天地之大道”了,而忽视了人本身,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自我本身,所以一下子就钻进了牛角尖去。


    “卿何以为卿,我又何以为我?”他不禁重复了一遍裴该的问话,然后就紧锁双眉,沉吟不语。众人鸦雀无声,都在等着卫玠反驳裴该呢,可是左等不闻卫叔宝发言,右等不见卫叔宝开口,那边裴该酒都喝了三杯了……


    贺循还以为卫玠是在论玄上被难倒了,只是找不到台阶下,于是站起来打圆场:“天地之道,恢弘深远,非我等所能管窥也。今日良辰,请诸君胜饮几杯。”


    大伙儿都把酒杯举起来了,只有卫玠维持着冥思苦想的姿势,迟迟不动。纪友低声提醒他:“叔宝兄,请胜饮。”连说三遍,卫玠才反应过来,但他并没有去碰酒杯,而是目光茫然地望望纪友,又转过来瞧瞧裴该,然后猛然“哇”的一声,喷出了一口血沫子!


    这下子大家伙儿全都傻了,就连裴该也吃惊不小——唉,我竟然把卫玠给说吐血了,我有那么大威力吗?赶紧伸手轻抚他的后背。卫家两名童子原本侍奉于后,见状手足无措,其中一个当场就哭出了声,好在还有几名老成的仆役就在附近,赶紧冲上来扶起卫玠,然后连声告罪:“我家郎君体弱,想是受不得山上的风……我等这便搀扶他回府,去请医者诊脉。”


    一场欢会,就此中途而散——卫玠是主宾,他吐血而遁了,别人还好意思继续喝酒流连吗?而且卫玠一走,裴该也不想多呆了,同样借故离席,这剩下的都是江东熟人,何必继续留在山上呢?也便纷纷告退。


    卫玠是被仆役背下山的,裴该则是自己遛跶下去的,才走到半山腰,那个卫循又追上来了,拱手恭维道:“今日聆听裴……文约兄的玄旨,不胜欣悦。仆是倾向于崇有的,无有的空无又有何用?”裴该随便笑笑,明知道对方在说瞎话,却也懒得戳穿。


    下山之后,他就登上牛车,卫循反复说了好几遍:“改日当往府上拜访。”裴该点点头,也不便直接回绝。等牛车起步,行不多远,就见卫玠的车还在前面慢慢晃荡呢。裴该打开车厢门大叫道:“既然有病,何不早归府中,延医诊治?这般迂缓,耽搁了病情,如何是好?”下令,咱们超车,随即又喊:“我来为叔宝开道,可紧随我来!”


    第十三章


    辩杀卫玠


    裴该一声令下,拉车的健牛便即撒开四蹄,狂奔起来。这儿距离城中心也不过几里路程,牛车短途疾驶,速度不亚于马车,几乎是一眨眼,他就蹿近了自家宅邸——比来时快了十倍还不止。


    直到驶进了闹市区,速度才被迫放慢下来,但仍然很骇然,行人纷纷惊呼闪避。卫家是住在城南的骠骑航附近,裴该一路开道,直到把卫玠安全送至府门前,看见仆人把他抱进去,这才掉转牛车,启程归家。


    然后没几天就有消息传来:卫叔宝死了。


    建邺城内,很快就又流传起了一句民谣,叫:“裴该谈玄,卫玠殒身。”裴该对此语是嗤之以鼻啊——“鸟语南音,都不押韵嘛!”


    ……


    那么卫玠是不是被裴该“弄”死的呢?也是也不是。


    其实卫叔宝倒不至于那么气量狭小,回答不出对方的问题来就要气得吐血,但玄思这种事情,最是伤神,所以他娘王氏就时常严令他不得开口,也不准多想事情。这回还是王氏仍居江夏,没跟着到建邺来,卫玠才起意召集江东才俊游山,想要趁机一舒渴怀,好好谈谈玄旨的。


    而且卫玠身体虚弱之病,本来就是先天不足再加上玄思成狂所致。《世说新语》有记载,他还在少年的时候,就曾经问未来的老丈人、尚书令乐广啥叫梦,乐广告诉他,梦其实就是想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卫玠追问道:“身体和精神都未曾接触过的事物,都会在梦中出现,怎么能是想呢?”乐广答道:“想是梦之因,但不是梦本身啊。好比说人不会梦见乘车进入老鼠洞,也不会梦见捣碎姜蒜去喂铁杵,就是因为从未想过,所以没有本源……”


    乐广这回答也是扯蛋,所以卫玠怎么琢磨也琢磨不明白,竟然一直琢磨到病倒……


    那天裴该随口提的“我是谁”这一问题,那比梦的成因更要玄乎多了,卫玠又怎可能不深入去想,又怎可能不想到旧病复发?他的身子骨本来就因为登山——虽然是被人抬上去的——和老半天的玄学讲座搞得虚弱到极点了,于是“我是谁”的哲学命题就成为了压垮他身体和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啦,这是卫玠吐血的缘由,但不是他直接病死了的缘由。他因病辞世还有两因,一是乘坐着牛车奔驰、颠簸……裴该就光想着赶紧送他回家好去看医生了,没想到这牛车虽然比马车平稳,撒欢跑起来,身体虚弱的病人仍然未必受得了。


    第二因,则是卫玠回府喝了药,病情才刚有所稳定,就被堂兄卫展劈头一顿臭骂。卫展说你去跟南人打交道干嘛?其中若有一二玄学种子也就罢了,偏偏都是些不文的臭貉子。难道你是看中了他们的钱财吗?我河东大族,就算饿死也不能受南貉的接济啊!再说了,你干嘛去为难裴该?我们两家本是姻亲,我妹夫还在东海王府里做官,同为河东世家,就该守望相助才对,你们有什么学术上的分歧,可以关起门来讨论嘛,干嘛要让南貉看了笑话去?


    卫玠才刚反驳几句,说我不是想得罪裴该……卫展却更怒了:“汝以为汝是谁耶?汝兄(卫璪)为家主,我不便多言,难道汝,我还训斥不得么?!”


    结果一句“汝以为汝是谁”,又把卫玠的想头给勾起来了,当即皱眉凝思,魂游天外,然后想着想着,身体越来越虚,终于一暝不视……


    消息传来,裴该这个郁闷啊——从此再无“看杀卫玠”之语矣,可能会变成了“辩杀卫玠”……你说我怎么那么倒霉,白担此恶名啊。不过对于卫玠之死,他倒也并不感到内疚,一则原本历史上这小年轻就会在最近挂的,虽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不知道有没有提前……二则请谈的种子,于国于民无益,我看了就来气,死就死了吧。


    不过,真不是我辩死他的……没这道理啊!自己身体虚能怪我?你弱你有理啊?!


    ……


    其实裴该有点儿想多了,所谓“辩杀卫玠”之事,虽然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扬州,甚至还在继续向外界扩散,但因此而恚恨他的,大概也就只有某些喜欢病态美的闺中女文青而已。与这些无甚杀伤力,更不代表社会舆论的女士们不同,士林间的反响却是一致好评。


    本来谈玄论道,那是追求真理之事,赢就是赢,输便是输,赢的得人喝彩,输的只要姿势不是太过难看,也不会有人去故意踩上一脚,这才是君子所当为嘛。原本并没有什么名气的裴该竟然能够逼得卫玠吐血,即便他只是提了一个卫玠难以回答的问题,其实自己也未必有正确答案,那也实属难能可贵,必当颂扬。至于卫玠吐血,那肯定是他身体太弱,才会气郁伤身哪,你倒试着来向我提问题看?别说提问题,当面骂我祖宗八辈儿,我照样笑给你看!


    背后捅刀子另说。


    至于卫玠之死……我早看这小年轻的脸色离死不远了,哪天咽气都在意料之中,岂能怪罪裴该?再说了,是他自己上赶着要去跟裴该辩论的呀……


    总而言之,士林间只有胜者为王,没有“谁弱谁有理”一说,经此一事,裴该的声名反倒大受褒扬。原本他府上只有几家世代交往的南渡侨客偶尔来访,江东土著绝不登门,覆舟山辩论之后,顾氏、纪氏以下,南人各大家族却每日都有子弟前来,甚至还有人说想要拜在裴该的门下,研究玄学……


    裴该一开始总是砌词不见,后来避无可避,干脆,把老爹裴頠的《崇有论》贴出来,让你们传抄去吧。他本不欲以清谈论玄扬名,所以干脆假装一个孝子——我所知皆皮毛也,先父才得大道,其心得都在此文之中,卿等但用心揣摩,自然能够有所领悟。


    而且他心里也很憋闷,你说我辛苦万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没人理,从腥臊恶臭中逃出没人理,这仅仅逞了逞口舌之利,汝等倒如此看重……恢复大业,怎么可能寄望于这些请谈纨绔?!


    所以他干脆三天两头不着家,跑去跟祖逖拉近感情——祖逖如今已经应了军咨祭酒之职,故而司马睿在城西南方的竹格巷附近赐了他一套小宅子,刚好能安置其兄弟二人,以及那数十名部曲;日常供奉虽然不缺,基本上也没啥积蓄,留在京口的一族只能靠王、庾两家资供为生。


    不过祖逖一开始并不欢迎裴该来访——初见面时他与裴该言笑晏晏,那只是为了甩王导脸色罢了,称赞裴该“亦才杰也”,也不过一时兴起;他确实觉得这小年轻挺有趣的,但仅仅“有趣”二字,还不足以让自己这积年的老官僚折节下交。但是架不住裴该会讲故事啊,一瞧祖逖的神情,对自己意存敷衍,那好吧——“该于石勒军中,匆匆八月有余,为能遁逃,乃暗觇其军中隐秘,颇有所得。方知王师近年来,何以屡遭其挫败也。”


    他一说这话,祖逖立刻就感起兴趣来了,可是才把身体朝前略略一倾,欲待聆听,却发现裴该又把话题给绕远了……好不容易拉回来,刚说了几句貌似挺重要的,裴该就抬头看看天色,拱手打算告辞,说我要回家吃饭去啦。祖逖牵着他的手挽留:“逖虽贫,尚可款待文约一餐,天色尚早,何必言归?”


    然后把酒菜端上来,裴该就皱眉啊,说我不能饮酒,这一喝,估计今晚就回不去啦——话音未落,“吱儿”的一杯酒就落肚了。祖逖笑道:“不归也罢,我可整理客房,安顿文约。”旁边儿祖约直皱眉头,好不容易找个机会把哥哥扯到一旁,提醒他说:“客房狭小,都已住满了,如何处?”


    祖逖也不理他,回来又跟裴该喝了两杯,打问了些石勒军中情况,然后假装酒意上头,把身子一侧,一把就揽住了裴该的肩膀:“文约所言,大合我心——今宵当与文约抵足而眠!”


    其实祖逖这么做,固然有一半儿是装的,但也有一半儿出于真心——他原本没有想到裴该会把石勒军中情况探查得那么详细,而且往往切中肯綮,独得窍要。本来嘛,眼睛人人都有,但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每个人的标准全都不同,在未经军旅之事的文人眼中,器械是否精良、士气是否高昂、粮秣是否丰足,那就是判断一支军队能不能打的所有标准;至于器械因何而精良,有无替换,士气因何而高昂,能否持久,粮秣因何而丰足,可支多长时间,他们就搞不清楚啦,甚至不会在意。但裴该虽然并不真懂打仗,起码可以算是个合格的“纸上谈兵”家,再加上身在胡营大半年,经常利用讲古的机会套支屈六等胡将的话,甚至三不五时还能与张宾共论天下大势,他所观察到的,了解到的,绝对比寻常士人要细致几十倍乃至更多。


    甚至于,即便石勒军中一员普通胡将,或者曲彬、简道这一层级的文吏,所知道的也未必能有裴该丰富和详细,更重要的是切中肯綮。


    所以祖逖很快就发现,这小年轻是真不简单啊,虽未必有临阵决断之能,但足够运筹帷幄之才了,确实值得深交。于是三五趟跑下来——共榻也有两回——二人竟然结为莫逆之交。时间长了,祖逖也给裴该讲讲自己的经历,以及过往的战争故事,并且在一次酒醉后,把心中烦闷尽情地倾吐而出。


    他说我比刘琨还大五岁呢,当年闻鸡起舞,还相约说:“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可是如今刘琨为一州之长,握兵十万,死守晋阳,牵制胡虏,我却因为一度为母守丧而搞得等若布衣,落后他不止一头,想想实在气闷。其实刘琨那地方很好,问题是正当强敌,想必支撑得非常艰难。我很想率师渡江,经兖、豫而取河南,为他分薄敌势,可此前多次向琅琊王和王导进言,他们却全都砌词敷衍……眼看我年近半百,白发已生,要到何时才能一展长才,成就功业呢?


    裴该不但不安慰祖逖,反倒当头浇了一瓢凉水下来:“当此江东,欲图恢复者,恐怕唯该与祖君二人耳,彼等但求割据,安有重造社稷之意?”随即一摊手:“我亦每常进言,彼等皆道湘州乱起,江东不稳,南人不肯应命,根据不固,无以北伐。此言原本也有些道理,然而若等根据稳固,则河洛之敌亦已膨胀矣。两军竞胜,各怀隐忧,则必争朝夕,一方先发,乃占先机,后发者捉襟见肘,定无幸理!”


    然后他背了三句话:“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亦可为今日之写照——‘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祖逖抚掌赞叹道:“‘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敌坐大’,良哉斯言!”随即却又轻叹一声:“可惜啊,江东地利不便,利守而不利攻,往昔琅琊王弃徐方而徙于江东,但求安保,实非智者之所为,亦非勇者之当为也。”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