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刘同
说白了,如果一份工作仅仅是工作,那么它很有可能只能养活此刻的你。但是,如果一份工作你是按照职业的标准去选择的话,那么它能养活未来的你,以及你的家庭。
所谓“职业的参考标准”有很多。比如,这份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份工作自己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去钻研?即使离开现在这家公司,未来是不是也依然会从事相关的工作?你希望自己三年或者五年之后,成为这个行业当中什么样子的人?
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紧紧围绕着某一个行业,那么恭喜你,你可能已经找到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了,而不仅仅是“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
当有人问我有关于他们工作的问题时,我通常会反问一个问题——你花了多久才决定去做这份工作的?
回到我自己的工作,头十年关于职业的选择,我把它总结为“3232”法则。
所谓“3232”,指的是你花在一份职业上的时间,三年,两年,三年,又两年。当然,这不是指一个人参加工作需要满十年,而是指你对于职场的思考时间。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3232”是从我大二的时候开始的。第一阶段的三年,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所以,从大二到大四,我花了三年思考这个问题。
第二阶段的两年是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靠实践去证明自己是否能胜任。后来,我花了两年时间从湖南电视台的实习生做起,毕业之后正式进入媒体行业。
第三阶段的三年是全身心地投入一个职业的时间。之前五年让我明确了传媒这个行业值得自己去奋斗。在这个行业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职场榜样,所以不管出现任何问题,都不会改变我的目标。这三年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告诉自己不要被工资影响,不要被辛苦影响,不要被人际关系影响,因为我已经想得很清楚,我人生下半辈子都会待在这个行业中,所以眼前的障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三年后,我是否能拥有更多的经验,能脚踏实地在这个行业里扎根。
第四个阶段的两年,就是总结与重生阶段,利用过去八年的职场积累,开始为下一个十年的自己做职场螺旋上升的规划。
如果每个人的职业都有“3232”的过程,很多问题自然就能在过程中解决了。十年听起来很长,但经过这十年的任何人,都不会再为职场困惑了。即使有疑问,也能用明确的方法去解决。
无论你是高中生,还是“四十而立”,都需要“3232”。这是每个职场人都必须历经的过程,只是被简单地总结成了四个数字。这四个数字具体每个阶段多少年因人而异,重要的是这四个数字包括了“我能做什么,试试能不能胜任,那就全身心投入,以及总结、调整为下一步做规划”的四个阶段。
很多在职场有所成绩的人,也许并不知道“3232”的意思,但对比他们的职场经历,基本上都经过了以上提到的四个阶段。
如果你参加工作的时间单位叫作“工龄”,那么“3232”指的就是你的“职龄”。如果你的“职龄”从高中开始,那你进入职场上手的速度一定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快。相反地,即使你到了四十岁,如果内心并没有“职龄”这个意识,你依然会在“我能做什么”的圈子里反复兜兜转转,成熟的只是外表,内心依然焦躁。
这本书里所有目录里出现的问题都是这些年我在工作中遇到,或是有人问我的问题。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在工作当中的所思所想,它们不代表着“正确的答案”,但是我尽量让它们有理有据,能让此刻阅读的你“不那么焦虑”。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职场历程,我发现职场最大的难题不是老板坏、同事讨厌、工资低、加班时间长,这些都能随着你的成长而有不同的理解,职场真正的难题是“莫名的焦虑”。所以,解决焦虑,让自己心无旁骛,便能更坦然地面对未来。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很好奇那为什么书名不叫“职场3232”,或叫“人生最重要的那十年”,而要叫“别做那只迷途的候鸟”?
有人说:“我在不喜欢的城市上不喜欢的学校、读不喜欢的专业、身边好多不喜欢的人、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租着便宜但不喜欢的房子,还有不喜欢的上司……都不知道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自己是求职候鸟群中的一只候鸟,努力让自己跟得上迁徙的时刻,一刻不停地往前飞,在人群之中才有安全感,可一个人回到家,又忍不住问自己: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害怕自己看起来是避寒候鸟中的一只,实际上我早已迷途。
我脑子里总有一个画面:一只鸟不知疲倦地飞着,以为前方有鸟群等着自己,以为前方就是南方,但某个闪失时早已迷途。
如果这本书里,哪怕只有一个问题的回答能让你有所感悟,调整了一点点飞行的角度,那这本书就有意义。
刘同
2018年5月28日
Part
1
职业规划期 3年
这个阶段从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但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这个阶段。我真的见过很多三十好几的人,你问他们到底想要做一份怎样的工作,他们很难说清楚。到最后,对工作的评判标准只能集中在工资上,工资高就去做,工资低就不考虑。往往这么去评价一份职业的人,很难拿到更高的工资。如果没有认真做过职业规划,那么你就永远都像是漂浮在海上,漂到哪儿算哪儿,哪儿有工资就去哪儿。而有职业规划的人,更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方向,知道自己的力气应该往什么地方使,在什么地方积累经验,然后慢慢地成为那个行业的精英或专家。
如果你高中就能有职业规划的意识,那么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学习,你也会比同龄人更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如果你大学才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也没问题,起码在大四毕业那一年,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事实是,还有很多人直到进入职场之后,才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规划和调整期,直接进入炼狱期,过快的节奏和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认为人生似乎就只能这样,无法再轻易改变。其实,职场规划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只要你能确定自己在哪个阶段,就能重上轨道,而不是慌乱无章、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