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安史之乱
3个月前 作者: 陈寅恪
姚汝能</a>《安禄山事迹</a>·上》略云: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山,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应而生焉。其母以为神,遂命名轧荦山(突厥呼斗战神为轧荦山)。少孤,随母在突厥中,母后嫁胡将军安波注兄延偃。开元初,延偃族落破,胡将军安道买男孝节并波注男思顺文贞俱逃出突厥中,道买次男贞节为岚州别驾收之,禄山年十余岁,贞节与其兄孝节相携而至,遂与禄山及思顺并为兄弟,乃冒姓安氏(郭汾阳《请雪安思顺表》云,本姓康亦不具本末),名禄山焉。解九蕃语,为诸蕃互市牙郎。
巴黎国民图书馆藏敦煌写本伯希和三五五九号背面天宝十载丁籍:
康氏 羯师范 者羯 羯师忿 羯槎
安氏 胡数芬 沙尫
米氏 褐尫
石氏 阿禄山 羯槎
罗氏 阿了黑山 特勤
何氏 莫贺咄
《史通</a>·邑里》篇自注云:
今西域胡人多有姓明及卑者,如加五等爵,或称平原公,或号东平子,为明氏出于平原,卑氏出于东平故也。
寅恪按:唐霍山祈雨碑文,称安禄山为长乐公,盖长乐乃敦煌旧名(见《魏书</a>·地形志》)而以安氏出于敦煌,如刘知几</a>所言,明氏称平原公之例也。
《唐会要</a>》卷六一“御史台中弹劾”条有:
永徽元年十月二十四日,中书令褚遂良抑买中书译语</a>人史诃担宅。
《旧唐书</a>》卷一〇《肃宗纪》云:
是日(天宝十五载七月甲子),御灵武南门,下制曰:乃者羯胡乱常,京阙失守(参同书卷一二〇《郭子</a>仪传·建中二年诏》)。
《旧唐书》卷一〇四《封常清传》略云:
昨者与羯胡接战(参考《颜鲁公集</a>》卷六《康金吾碑》)。
玄奘</a>《西域记》卷一“飒秣建国(即康国)”条云:
兵马强盛,多诸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
《新唐书</a>》卷二二一下《西域传·康国传》云:
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山昭武城,为突厥(寅恪按:突厥应作匈奴,《唐会要》卷九九“康国”条云:“其人土著役属于突厥,先居祁连之北昭武城,为匈奴所破。”宋子京盖涉上文突厥之语致误也)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安国传》云:
募勇健者为柘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寅恪按:上引《西域记》之文有“赭羯之人”一语,然则赭羯乃种族之名,此云“犹中国言战士”,若非宋景文误会,即后来由专名引申为公名耳)。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石国传》云:
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
《安禄山事迹·上》略云:
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原注:蕃人健儿为曳落河),八千余人为假子,又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牛羊五万余头,总三道以节制。潜于诸道,商胡兴贩,每岁输异方珍货计百万数,将为叛逆之资,已八九年矣。
十一载三月禄山引蕃奚步骑二十万直入契丹以报去秋之役。朔方节度副使奉信王阿布思率同罗数万以会之,布思与禄山不协遂拥众归漠北(寅恪按:同书同卷“同罗阿布思等”句下原注云:阿布思,九姓首领也。开元初为默啜所破,请降附。天宝元年朝京师,玄宗甚礼焉。布思美容貌,多才略,代为蕃首,禄山恃宠,布思不为之下,禄山因请为将,共讨契丹,虑其见害,乃率其部以叛。后为回鹘所破,禄山诱其部落降之,自是禄山精兵无敌于天下)。
十四载五月,禄山遣副将何千年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以代汉将,宰相杨国忠、韦见素相谓曰:“流言禄山蓄不臣之心,今又请蕃将以代汉将,其反明矣。”
同书下略云:
鞠仁令范阳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
《新唐书》卷二二五上《逆臣传·史思明传》云: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与安禄山共乡里,通六蕃译,亦为互市郎。
《旧唐书》卷二〇〇《史思明传》云: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杂种胡人也。
同书卷一八五下《良吏传·宋庆礼传》(《新唐书》卷一三〇《宋庆礼传》同)略云: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乃诏庆礼等更于柳州筑营州城,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拔幽州及渔阳、淄青等户,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
《新唐书》卷二二五上《安禄山传》略云:
凡降蕃夷皆接以恩,禄山通夷语,躬自尉抚,皆释俘囚为战士,故其下乐输死,所战无前。
又云:
广平王东讨,回纥叶护以兵从。通儒等裒兵十万阵长安中,贼皆奚,素畏回纥,既合,惊且嚣。大败,王师入长安。
《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略云:
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八月,子仪与李光</a>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时朝廷初立,兵众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诏以子仪为兵部尚书</a>、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依前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方事讨除,而军半殪,唯倚朔方军为根本。
《新唐书》卷二一七下《回鹘传·同罗传》略云:
请内属,置龟林都督府,安禄山反,劫其兵用之,号曳落河者也。曳落河,犹言健儿云。
同书卷四三下《地理志》“关内道安</a>北都护府龟林都督府”条注云:
贞观二年,以同罗部落置。
《旧唐书》卷一二一《仆固怀恩传》略云:
仆固怀恩,铁勒部落仆骨歌滥拔延之曾孙,语讹谓之仆固。贞观二十年,铁勒九姓大首领率其部落来降,分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等九都督府于夏州,别为蕃州以御边,授歌滥拔延为金微都督。怀恩世袭都督,历事节度王忠嗣、安思顺,皆委之心腹。肃宗即位于灵武,怀恩从郭子仪赴行在所。时同罗部落自西京叛贼,北寇朔方,子仪与怀恩击之,遂破同罗千余骑于河上(参《通鉴》卷二一八“至德元载九月”条)。肃宗虽仗朔方之众,将假蕃兵以张形势,乃遣怀恩与敦煌王承采使于回纥,请兵结好,回纥可汗遂以女妻承采,兼请公主,遣首领随怀恩入朝。肃宗乃遣广平为元帅,以子仪为副,而怀恩领回纥兵从之。
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上》云:
禄山恩宠浸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谑,而贵妃常在座,诏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心动(及动兵,闻马嵬之事,不觉数叹。虽林甫养育之,国忠激怒之,然其他肠亦可知也)。
《旧唐书》卷一〇四《哥舒翰传》略云:
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翰素与禄山、思顺不协,上每和解之,为兄弟。其(天宝十一载)冬,禄山、思顺、翰并来朝,上使内侍高力士及中贵人于京城东驸马崔惠童池亭宴会。翰母尉迟氏,于阗族也。禄山以思顺恶翰,尝衔之。至是,忽谓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与公族类同,何不相亲乎?”翰应之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不祥,以其忘本也。敢不尽心焉。”禄山以为讥其胡也,大怒,骂翰曰:“突厥敢如此耶?”翰欲应之,高力士目翰,翰遂止。
《新唐书》卷一三五《哥舒翰传》略云:
翰素与安禄山、安思顺不平,帝每欲和解之。会三人俱来朝,帝使高力士宴城东,翰等皆集。诏尚食生击鹿,取血瀹肠为热洛何以赐之。翰母于阗王女也。禄山谓翰曰:“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本同,安得不亲爱。”翰曰:“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既见爱,敢不尽心。”禄山以翰讥其胡,怒骂曰:“突厥敢尔。”翰欲应之,力士目翰,翰托醉去。
《旧唐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略云: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长。父楷洛,朔方节度副使。天宝初累迁朔方都虞候,八载充节度副使。十三载,朔方节度安思顺奏为副使、知留后事。禄山之乱,以朔方兵五千会郭子仪军。史朝义寇申光等十三州,自领精骑围李岑于宋州,将士皆惧,请南保扬州。光弼径赴徐州以镇之,遣田神功击败之,浙东贼首袁晁攻剽郡县,浙东大乱,光弼分兵除讨,克定江左,人心乃安。
《新唐书》卷一九二《张巡传》略云:
庆绪遣尹子琦将同罗、突厥、奚劲兵凡十余万攻睢阳。
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制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
同书卷二一六上《吐蕃传》略云:
是岁(长寿元年),又诏王孝杰击吐蕃,大破其众,更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兵镇守。议者请废四镇勿有也。崔融</a>献议曰:“太宗文皇帝践汉旧迹,并南山,抵葱岭,剖裂府镇,烟火相望,吐蕃不敢内侮。高宗时有司无状,弃四镇不能有,而吐蕃遂张,入焉耆之西,长鼓右驱,逾高昌,历车师,钞常乐,绝莫贺延碛,以临敦煌。今孝杰一举而取四镇,还先帝旧封,若又弃之,是自毁成功而破完策也。夫四镇无守,胡兵必临西域,西域震则威憺南羌,南羌连衡,河西必危。且莫贺延碛袤二千里,无水草,若北接虏,唐兵不可度而北,则伊西、北庭、安西诸蕃悉亡。”议乃格。十年攻小勃律国,其王没谨忙诒书北庭节度使张孝嵩曰:“勃律,唐西门。失之,则西方诸国皆堕吐蕃。”始,勃律来朝,父事帝(玄宗)。还国,置绥远军以捍吐蕃,故岁常战。吐蕃每曰:“我非利若国,我假道攻四镇尔。”
同书卷一三五《高仙芝传》略云:
其(小勃律)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羁属吐蕃。天宝六载,诏仙芝以步骑一万出讨。八月,仙芝以小勃律王及妻自赤佛道还连云堡,与令诚俱班师。于是,拂林、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摄降附。
同书卷二二二上《南蛮传·南诏传》略云:
十七年康、黑衣大食等兵及吐蕃大酋皆降,获甲二万首。
《唐会要》卷一〇“大食”条(参《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传·大食传》、《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大食传》)略云:
又按贾耽《四夷述》云:贞元二年(寅恪按:旧传作“贞元中”,新传作“贞元时”,此“二年”两字当有衍误)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旧唐书》卷一四〇《韦皋传》略云:
皋以云南蛮众数十万,与吐蕃和好,蕃人入寇,必以蛮为前锋。四年,皋遣判官崔佐时入南诏蛮,说令向化,以离吐蕃之助。
《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南蛮传·南诏传》略云:
五年,遗皋帛书曰:“愿竭诚日新,归款天子,请加戍剑南西山、泾原等州,安西镇守扬兵四临,委回鹘诸国所在侵掠,使吐蕃势分力散,不能为强,此西南隅不烦天兵可以立功云。”
《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滉传》略云:
滉上言:“吐蕃盗有河湟,为日已久。大历以前,中国多难,所以肆其侵轶。臣闻近岁以来,兵众浸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五六万而已。”
《资治通鉴</a>》卷二三二“贞元三年七月”条略云:
泌曰:“臣能不用中国之兵,使吐蕃自困。”上(德宗)曰:“计将安出?”对曰:“臣未敢言之。”上固问,不对。泌意欲结回纥、大食、云南,与共图吐蕃,令吐蕃所备者多。知上素恨回纥,故不肯言。
同书卷二三三“贞元三年九月”条略云:
对曰:“愿陛下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如此,则吐蕃自困。”上(德宗)曰:“三国当如卿言,至于回纥则不可。”泌曰:“臣固知此,所以不敢早言。为今之计,当以回纥为先,三国差缓耳。”上曰:“所以招云南、大食、天竺奈何?”对曰:“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