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有光的地方

3个月前 作者: 吴若权
    1


    想摆对地方,就要调整自己的角度、学会沟通。必须先面对光源,才能投射出自己的光亮。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必须靠自己移动位置。到欧洲旅行,经过巴黎,拜访一位结识多年的朋友。先生是台湾人、太太是当地人,他们新婚不久,在市区河岸边买了新居,位于一幢六楼大厦的四楼,设计及装潢都自己来。刚搬进去住不到半年,笑说是九成新,夫妻俩很热情地“逼”我一定要住两天再走。


    男主人有眼光、女主人有巧手,加上两面巨幅落地窗的大河景观,把一栋十九世纪时代留下来的平凡房舍打造得有如天堂。他们酷爱东方文化,墙壁上挂着的画作及橱柜上的摆设,都透露着两位主人的品味。身为他们口中稀客的我,很自然地被这些精心设计的氛围所吸引,对每一项设计赞赏有加。


    其间,我发现一只十分精巧的古董瓷壶,高约十五公分,身形如花瓶,颜色是平日很少见的青绿带点浅粉的色泽,像冬日的小草蒙上薄薄的霜雪。瓶口有盖,盖上有镂空双囍雕花,表现制作技术的高深。古董瓷壶本身已经够特别了,主人还特别将它放在一盏崁灯的正下方,光源集中地投射在它身上,更加凸显它不凡的气质。


    “这古董瓷壶好美,很贵吧!”我问。“台币一百块,我老妈知道我太太喜欢这些小玩意儿,在莺歌一家瓷器店里挑的。”男主人说完大笑。他说的那家瓷器店,我去过。印象中,里面堆了很多陶瓷饰品,光线不是很明亮,陈设也杂乱得很,实在不像是会卖出这么有气质的东西的地方。从事行销工作多年,我知道卖场布置对生意的重要性,可惜有很多商家完全忽略了这个重点,径自顾着提高卖场的坪效,尽全力堆满各式商品,反而无法凸显商品的价值;也难怪这么精巧的瓷壶,只卖台币一百元。当它被带到巴黎,陈列在朋友新装潢好的家里,身价立刻提高十倍以上,我相信这时候出价一千元或更贵,一定也有人愿意接手,只怕主人不肯割爱了。


    在那样的商店挑便宜货,就像在跳蚤市场发现古董,靠的是眼光。而平凡的东西,若要彰显价值,就必须摆对地方。好眼光加上摆到好的位置,就成全了世间最美的相遇。千里马与伯乐,相看甚欢,道理大抵如此。有些朋友,埋怨自己怀才不遇,基本上也是将自己摆错了地方,无法真正发挥长才。这时候,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必须靠自己移动位置,摆对地方。所谓“摆对位置”,不一定是跳槽换工作,更重要的是:调整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学会沟通,就像是借着面对光源,以折射或投射的效果,用互动的方式让自己发亮。若不懂得调整自己的角度,换到任何地方都还是有可能被忽略。


    当然,光抢到好位置,并不能保证能够发挥。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实力,能不能称得上是一块料,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啊!被光照耀的时候,别忘了分享给别人经常参加电视谈话性节目的录像,也曾亲自主持电视节目,这些过程对我而言,是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我发现,资深的演艺人员,为了追求在电视画面上的完美,对灯光的要求非常严格,简直到了苛求的地步。


    谦虚的艺人,会在正式录像前不断地拜托打灯光的工程人员,“拜托啦!灯光大哥,这边多给一点光!”脾气不好的艺人,常为了没有打好灯光而骂人,甚至拒绝录像。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能深刻体认他们严格要求灯光的意义及必要。经过观看录像播出的画面,才渐渐了解:站在有光的地方,不但让艺人表现得更有自信,同时,也让他的表演得以完美地呈现在电视画面上。反观,不懂得要求灯光的演出人员,站在没有灯光的位置,从画面上看来就相形失色很多。不论他的能力再优秀、表演得再好,画面上却呈现出没有精神、灰头土脸的样子,无形中被扣了很多分。如果节目中需要以走动的方式来表演,随时注意灯光的位置,让自己站在有光的地方,就变成重要的关键。


    有经验的主持人,因为熟悉布景及场地,很容易占到光源的位置。而不定期受邀参与节目的来宾,就无法准确地站在有光的地方。这时候,心肠好而且够专业的主持人,就会引导来宾站在有光的位置,甚至,在特别重要的发言时,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来宾。通常,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主持人,不只代表他心肠好而且够专业,同时也相对地展现他“以客为尊”的气度,理所当然地反映出他在演艺圈的地位、以及受尊敬的程度。相对地,那些自己拚命“吃光”,却不管别人死活的主持人,也许可以红极一时,却不容易长久。


    2


    这些年来,我有几次机会受邀参加张小燕小姐主持的节目,包括“小燕Window”和“超级星期天”……等,都发现她是一位很细心、也很体贴来宾的主持人,无论是发言的立场或实际站立的位置,随时都会把“有光的地方”让给她邀请的来宾。她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持界的“大姐大”“常青树”,实在是名不虚传。舞台和人生,其实都是同一回事。


    甚至,在真实的人生里,我们有更多的选择,让自己站在有光的地方。包括:阳光、月光、星光、灯光、烛光、心灵的光……等。即便是在黑暗无光的地方,只要你能够正面思考,就可以为自己燃起希望的光。让你自己重新看见自己、也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光,代表一种能量。当你看得到光、被光照耀的时候,别忘了分享给其它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和你一样∣∣站在有光的地方。


    你看得起自己,别人就看得起你尽避,将自己摆在对的位置,尽情地发光,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但是,知所进退,这又是人生里的另一种智能。一位知名的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曾经熬过“小拌手”的岁月,而今在主持界大红大紫,重返歌坛,“声”势自是不可同日而语。接受人物专访时,她回顾刚进入娱乐圈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人家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叫我扫地,我也扫啊!”


    她还提及一段上节目受辱的过程。某位制作人叫她尽量动,不要死板板站在那里;过一会儿,另一位制作人又过来严厉斥责她,“妳,不要乱动!”人不红时,果真是动辄得咎?其实,也不尽然。在舞台上怎么动、动得美,都是学问。想起来,每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煎熬过。在站上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之前,都经过很多挫折、很多折磨。有些是必经的学习之路;有些纯粹是心灵的锻炼。我一直以为,这些都是好的。也唯有这些过程,让一个人在到达成功之前,能多学习到一些成功之后必须要有的慈悲。一旦到达成功的位置,才会懂得珍惜与体谅。


    珍惜,因为一切得来不易。体谅,因为不想要别人受同样的苦。有了珍惜与体谅的平衡关系,才不会恋栈那个位置。知所进退的智能,于焉而生。我认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年年都说他要交棒,给底下的人无穷希望,但却迟迟不肯授权,所有大大小小的决策都要管,连公司买办公室的文具也不放手。遇到我的时候,还抱怨:“他们还真是令我无法放心啊!”看到他年近六十,高血压加糖尿病,身体毛病一堆,还必须为了公司琐碎的事务忙进忙出,我的感慨很深。占到好位置,就一直不肯下来的人,苦了自己、也苦了别人。


    花无百日红,开落都是自然的过程。懂得珍惜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美。人生,就是这些过程的组合。摆对位置、站在有光的地方时,要尽情挥洒自我。在此之前,你只能默默耕耘、做好准备。走下舞台的时候,记得把空间及掌声,留给台上的人。这个舞台,可能是研究学问、公司职务,也可能是一段感情,但面对的方式大同小异。台上台下,你看得起自己,别人就看得起你。掌声渐弱时,留下的怀念并不会随之递减,甚至在岁月洗炼后更显光辉。培植贵人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可能存在着许多贵人。有的是他们主动对你伸出援手,有的需要你自己慢慢培植。但千万不要犯了“只看上;不看下”的毛病。经历一场靶情的浩劫,她半生半死地过了几个月。学校毕业在即,必须打起精神来找工作。在一次求职面谈中,认识一位眉慈目善的学姊,一眼看穿她的心事。已经是某大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的学姊,早她毕业几年,对感情和工作都有独到的看法。双方在学校时并不熟识,但基于同校情谊,仍无恐于交浅言深,诚恳地劝她:“与其让自己沉溺在一段逝去的感情中,不如找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好好冲刺,重新发现自己的潜力,让别人看到不同于以往的妳,将来会有更多、更好的对象出现在妳的身边!”


    3


    虽然面谈十分顺利,但因为她自己的选择,并没有立刻加入学姊任职的企业,而是选了一家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开始事业生涯的第一步。她谨记学姊的劝勉,投入职场。半年多就做得有声有色,感情的阴霾渐渐离她远去。一个周末,公司庆功的KTV结束,她一个人回家。午夜走过城市东区的街巷,脑海中突然浮现学姊的身影,心中尽是感激,彻夜不眠地打了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寄给那位学姊。谈及半年来在职场上学习的成果,以及目前的工作职掌,同时对学姊曾经给予的鼓励,表示由衷的感谢。


    从那一次开始,两人就以电子邮件往返。虽不是经常联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交换彼此的问候。所谓“贵人”,就是对你有帮助、愿意伸手拉你一把的人一年以后,已经升任为人力资源部协理的学姊,突然打电话给她:“我们公司业务部有个主管职缺,妳要不要来试试?”经过几个星期的面谈,她决定加入学姊的公司,换个跑道给自己更大的挑战。第一天履新,她诚心地向学姊道谢:“妳真的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当我转述她的亲身经验,给另一位男性年轻朋友听,他羡慕地说:“这女孩真是幸运!一出社会工作,就能碰到贵人。”他回想一下,继续说:“好象女性之间比较容易推心置腹喔!男人和男人之间,比较少有这种默契,不容易碰到贵人相助。”


    反复回想他说的话,我觉得不无道理,但也不尽然都是事实。女性之间,的确比较容易表达内心的情感,建立私密的情谊;在诉说自己的感受与表达谢意方面,都比男性顺畅、自然,但这并不代表男性就比较不容易碰到贵人相助,关键不在这里。所谓的“贵人”,就是对你有所帮助、愿意实时伸手拉你一把的人,他们不求回报、甚至对你毫无所求。我认为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可能存在着许多贵人。有的是他们主动对你伸出援手,有的需要你自己慢慢培植。到了一个新环境,不妨留心观察周遭的人,哪些可能是你的贵人。然后主动亲近他们,与他们保持联络,让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在某个时机,他们就会发挥“贵人”的功能,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助你一臂之力。


    与其等待别人拉你一把,不如及早主动培植贵人如何观察哪些人是“贵人”?请注意几项特质:


    ◆学有专精。


    ◆乐于助人。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力争上游。


    ◆对凡事抱持正面思考。


    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有可能成为你的贵人。有些人跟你特别投缘,有兴趣的话题很相近,工作默契也足够,但这些人不见得是你的贵人。如果,他自己都不力争上游,你怎能期待他往上拉你一把。如果,他只喜欢谈论是非八卦,人际关系一定处理得不好,损友多过于益友,你怎能期待他给你正面的帮忙。如果,他对所有的事都看不顺眼,成天喜欢抱怨,你怎能期待他在你有困惑时提供客观的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贵人”,不全然比你资深,也不一定比你的职位高阶,培植“贵人”时,千万不要犯了“只看上;不看下”的毛病。打扫办公室的欧巴桑、协助影印的工读妹妹、送快递来的小弟……都有可能是你的“贵人”。我有一个朋友在某公司担任仓管工作,对每个人都很热忱,包括送货的工人。根据他的观察:


    经常送货来公司的弟弟,工作很认真,脸上挂满笑容。他很欣赏这位弟弟敬业的态度,偶尔有空时,还请他喝杯咖啡,叮嘱他休息一下、注意安全等。没想到这位弟弟,竟是货运公司老板的小开,为了有所磨炼才出来送货。货运公司后来转型成为物流公司,需要一名高阶主管,这位小开就以高薪聘请他去新的公司担任要职,并以“合伙人”的名义,开了另一家子公司,双方都有很好的发展。在这个讲究专业分工的时代,我认为:成功,要靠自己,也要靠别人。与其等待别人拉你一把,不如及早主动培植你的贵人。


    其实,培植贵人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要从贵人身上获得什么实质的好处、或急难时的帮助,而是在培植贵人的过程中,找到正面的学习典范,并且以谦卑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懂得藏私,才够专业我们可以在专业的领域中,充分展现自我的特色,但绝对不包括私人生活中,让自己松懈或发泄情绪的那个部分。举凡:服装、谈话内容、小动作等细节,都应该时时留心。辞去一个工作以后,他和几位还在上班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咖啡馆。他当老板,朋友是股东。


    罢开张的小本生意,客源不好掌握,有时忙不过来,有时候又很冷清。加上服务人员不容易雇用,流动率高,偶尔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倒是股东朋友很热心,下班后常轮流过来帮忙。生意好大家分工合作,有的照顾吧台、有的跑外场,其乐融融。生意清淡的时候,股东们选一张靠角落的桌子坐下来打桥牌,进吧调制几项饮料、用微波炉煮个点心、弄碗泡面,或从外面买便当进来,大伙吃吃喝喝,其乐依然融融!


    4


    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意时好时坏,他们也就跟着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打桥牌、聊天。直到有一天,大学时期的同学来访,以第三者的眼光,给他客观的建议:“你们这样公私不分,是不行的。给人家很不专业的感觉。”“公私不分?”他还没听懂。“咖啡馆,就是你的卖场,自己人和客人混在一起,就是公私不分。”同学一语道破地说。“你怎么看得出来谁是自己人、谁是客人?”他不服气地问。


    “哪个客人会在吧和卖场之间跑来跑去,还携带外食、高声谈笑?”同学的指正,令他无话可说。同学走了之后,他把这项意见转述给股东们参考。大家觉得有道理,立刻改进,生意慢慢变好了。他因此而十分相信:懂得藏私,才够专业。尤其,当你还不够专业的时候,更需要如此。别将“人性化”曲解成“私人化”,以免破坏自己的专业形象以下,是另一个例子:在职场打滚多年以后,她终于以跳槽的方式,让自己的职位和薪水在一夕之间连跳了两级。论能力与资历,她都实至名归,的确够资格坐这个位置、拿这份薪水。


    她的办事能力与人际关系,也都让新的老板十分放心,没有看走眼。但是她也有令人必须“另眼相看”的地方∣∣早上进了办公室之后,她就立刻脱下美丽高贵的高跟鞋,换上居家式的拖鞋。有时主持正式会议,面对十来位基层主管,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她也忘了要换成正式的鞋子。总经理经常进出她的办公室,有一次不小心看到她穿的拖鞋,我见犹怜地说:“妳,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她竟然完全没有听懂,还感激万分地说:“没、没有啊!我很好,谢谢总经理关心。”有些顽石,的确无法一点就通,必须要再点一次。事情发生在国外重要客户来访的前一天,总经理召集各部门主管针对演示文稿内容做一次预演,会议结束前,总经理特别交代这些一级主管:“注意服装仪容,尤其不要在客人面前穿拖鞋!”恍然大悟的她,才知道自己平常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


    毕竟,办公室不是家里,千万不要把会议室当作私人联谊厅,也别将管理学上所谓的“人性化办公室”过度曲解成“私人化办公室”,以免破坏自己的专业形象,甚至连工作态度都被打折扣。“公私分明”,不只限于钱财而已,包括一切言行基于人性化的主张,我们可以在专业的领域中,充分展现自我的特色,但绝对不包括私人生活中让自己松懈或发泄情绪的那个部分。举凡服装、谈话内容、小动作等细节,都应该时时留心。例如:


    ◆你在家里,可以尽情抠头皮、挖鼻孔,在办公室就不宜。


    ◆你可以私下和朋友在一起时,发发牢骚,以不涉及姓名的方式谈论是非,在办公室就不宜。


    ◆你可以和拜把兄弟、或姊妹淘们透露你的感情糗事和性生活点滴,在办公室就不宜。否则,你教同仁们如何能够在讨论公事时尊重你的专业。很多人不信邪,不相信以上的说法,或尽避相信了这个说法,但做不到。短期间之内,也许不会吃到苦头,对一般例行性的工作也不至于产生什么影响。不过,当升迁的机会来临时,这些“以私害公”的障碍就立刻产生负面的效应。


    决策阶层在考虑拔擢人才的关键时刻,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当然希望被提拔的人才将来担任管理者的角色时,能够“以德服人”。偏偏这时候,很容易听到闲言闲语,太多的八卦消息和搬不上面的言行举止,对一个人的专业形象,将会有很大的杀伤力。请记得:所谓的“公私分明”,不只限于钱财而已,包括你的一切言行。而所谓的“藏私”,藏的不是工作上的独家秘籍,而是个人生活的隐私。在工作上必须懂得藏私,才能开诚布公地展现自己真正的专业。


    5


    自信的人生,应该是在专业上尽力发挥,却不会在唇舌上争强好胜。决心,可以很强烈;言语,却必须很周延。追求成功的行动力,应该百分之百,但是,不妨给成功留一点弹性的空间。毕竟,真正的赢家都会客气地承认∣∣成功是:七分努力,三分运气。好歌,别唱第二遍懂得礼让,才能分享!多给别人留一点余地,不仅可以让对方觉得舒服,自己也可以全身而退,不会惹出是非。迎新晚餐结束,主管提议大伙儿去KTV续摊。“听说我们部门的新人小芳很会唱歌喔!”论年纪、论经历都比较资深的阿巧愉快地说。


    进了包厢,众人坐定,饮料还没有来得及叫,几个老鸟争先恐后地点歌,主管提示:“要礼让新人。”于是,大家把其中一册歌本传给小芳。萤光幕出现的伴唱带是天后歌手最新专辑的主打歌,小芳和阿巧不约而同地举手。小芳客气地礼让:“阿巧姊,您先唱。”“不,不!你先唱。”阿巧也很有风度地推让。最后的妥协之道是∣∣资深的阿巧先唱,新人小芳自己重新点选一次同一首歌,待会儿再唱。由于是新歌,又是第一次点唱,工作忙碌的阿巧对旋律不太熟悉,落掉了几个节拍,一、两个音也唱得不是很准。整首歌七零八落地唱完,大家还是很给面子,热情地鼓掌。“安可!”之声不绝于耳,直到第二首歌出来,才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点唱人志雄身上。阿巧知道自己表现得没有平日的水准,有点沮丧,决定再点另一支歌曲雪耻,以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正当阿巧还犹豫着该点哪一首歌的时候,她先前唱过的那首歌的伴唱带又出现了∣∣原来是小芳点的,而且还是插播。


    平日就很爱唱歌的小芳,正式上班之前,每天在家无所事事,把时下天王、天后的流行歌曲都练得滚瓜烂熟,唱起歌来自然是有板有眼,颇有职业歌手的水准,听得全场鸦雀无声,尤其是男同事们都惊为天人般地放下手中的饮料及歌本,全神贯注地欣赏小芳的歌艺。


    尽情展现才华之余,请留意别人的感受


    一曲唱罢;掌声响起。“唉!长江后浪推前浪,本部门的新天后产生了!”志雄赞佩的说法,再度为小芳赢得满堂彩。在灯光昏暗中,第四首歌的伴唱带接着出现,大家没有机会发现阿巧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地尽是尴尬的笑容。在小芳报到之前部门的天后是阿巧,她怎么也没想到只是开场的一首歌没唱好,就把天后的宝座给拱手让人了。阿巧并非心胸狭小到容不下新人的“课外”表现比她杰出,她有点介意的是∣∣这个新人有必要让她输得如此难堪吗?小芳可以尽情展现她的才华,让大家知道她的歌唱得很好,但何必在本姑娘刚刚唱完一首“突槌”︵注:临时出状况,不若平常表现完美︶的歌之后,故意点同一首歌原音重现地再唱一遍,让彼此的功力高低立见分晓呢?


    听完阿巧的告白,我完全能理解她的委屈。同样地,我也觉得小芳有点被冤枉。以插播方式点同一首歌重唱一遍,不见得是她的本意,很可能是同事一时热情拱她上台,没什么心眼的她,完全没想到这么做会造成对阿巧自尊心的伤害,也很可能影响她日后在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是小芳,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在KTV包厢里,经典好歌无须唱第二遍,当伴唱带重复出现、麦克风传到手中的一剎那,可以礼貌地说:“对不起,这首歌刚才阿巧姊已经诠释得很好了,我不敢麻烦你们听第二遍,我想『卡歌!』重新点另一首。抱歉喔!”


    只要对自己的歌艺有信心,换另一首歌唱,不会影响表演水准。倘若对自己的唱功不太有把握,即使将同一首歌再唱一遍,徒然折磨在场的听众而已,对你有什么好处?懂得在细微处体贴别人,自己也可以全身而退好歌,别唱第二遍!这是从KTV中发展出来的处世哲学,它隐含的不只是时间或练歌的表面问题,更重要的是:懂得在细微处体贴别人的深刻意义。这代表了“给别人留余地”的细心,不仅可以让对方觉得舒服,自己也可以全身而退,不会惹出是非。


    讲到“好歌,别唱第二遍!”,想起我有一位喜欢美食的朋友,他有另一种关于饮食的处世哲学,可以相互辉映。他说:“好菜,不夹第二块!”有时,连第一块他都会放弃。有一次和他一起去五星级饭店参加自助餐式的晚宴。排队取菜时,我在他后面,站在一盘已经被夹得所剩不多的龙虾沙拉前,他取用了少许的凉拌高丽菜即往前走,我提醒他:“还有一片龙虾啊!”“留给别人吃吧!”他毫不以为可惜地说。无论是吃中式合菜、还是西式自助餐,他都坚持“好菜,不夹第二块!”的原则。原因之一:“浅尝即止;才知味美。”;原因之二:“留点美味给别人,才能分享。”多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吧!懂得礼让,才能分享!


    6


    北京城里三个臭皮匠


    两岸人力资源互动愈来愈高。想得到好人才的企业,一定要把制度建立好。想找到好工作的人才,一定要把自己的实力准备好。朋友从台湾到北京工作,公司规模扩展得很快,亟需人才加入。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征选及面谈,并没有找到十分合适的人选,就算勉强找到双方愿意试试看的人才,也很难留得住对方。往往是高高兴兴来报到上班,做了几个星期就意兴阑珊,接着,另有高就跳槽去也。他说,有一次在北京的“鸭王”或“全聚德”的烤鸭店,碰到几位来自台北及香港的菁英。大家对于北京人力资源市场的现象与趋势,看法十分接近。虽然北京是首都,汇集的人口十分众多,但真正能够吸引好人才的工作机会并不多。因此征求人才时,常会碰到以下三种人才:


    第一种人才:“我什么都会!”型。面谈时,这句话一出现,主管们就心里有谱了∣∣“我什么都会!”背后的意义就是他什么都不会,只是嘴巴上会而已。这种人才常教负责面谈的主管敬而远之。谈不到二十分钟,就“谢谢,有空再联络!”了。


    第二种人才:“我什么都不会!”型。表面上的说法,恰好与第一种相反。但是,第二种人才很聪明,他们还是有办法在面谈时,打动主管的心。他们的面谈成功之道,在于“我什么都不会!”后面的补充说明:“虽然,我什么都不会!但我要求的薪水低,而且我很肯学。向您保证,我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加班,弄到好为止。”如果,主管一时心软,被对方谦卑的说法打动,一旦录用之后,双方都有苦头吃了。因为,和“我什么都不会!”型的同仁共事,通常要花很多时间沟通及训练,并且必须紧迫盯人。用力挥舞着管理上所有激励理论的长鞭,才能让他愿意配合着加班。不但欠缺效率,工作成果更是乏善可陈。


    第三种是人才:“有能力,开价高!”型。


    一般企业主管,见到这一类型的人才,难免眼睛为之一亮。再三考虑,为了避免重蹈覆辙用到不合适的人,于是咬着牙、决定以高薪礼聘第三种“有能力,开价高!”型的人才。但是,主管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这种人才,做起事来的确很有能力。但他开价高、眼光也高,唯独忠诚度不高。常常禁不起诱惑的考验;很快地,他就会被别的公司给高薪挖角,一走了之。当第三种“有能力,开价高!”型的人才,另有高就,扬长而去时,若能走得干脆彻底,倒也还算宾主尽欢。最让主管感到苦恼的是,这些聪明有才智的优秀人才,在离职之前,还可能带走公司经营的机密资料,或挖了个大洞,让主管补得昏天黑地。


    好的制度,才能将优秀的人才留住


    其实,这三种人才,并非北京特产。我在世界各地的企业都见过,台北也不乏这些对企业经营比较有负面贡献的人才。虽然,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但三个臭皮匠之所以能够胜过一个诸葛亮的前提是:三个人各有专长,并且同心协力。倘若,三个臭皮匠的能力不足,又各怀鬼胎,不但比不上半个诸葛亮,还足以把一个企业搞垮呢!企业主管常问:“那些『网络人才库』里经常出现的旷世奇才呢?”人力资源市场里的诸葛亮,到底在哪里?


    答案是这些千古难寻、刻苦耐劳的人才极品,早已被全球性的大公司网罗走了。他们能力强、效率高,也没有忠诚度的问题。是的,没有忠诚度的问题。但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品德特别高尚,而是因为管理制度完备。微软Microsoft、IBM等这些跨国企业,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比较有机会留住大部分的好人才。


    例如:新同仁报到,要签保密合约,并规定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加入业务有竞争性质的其它企业担任要职。每年年终,除了固定的年终奖金之外,依绩效考核,还有一定比例的分红或股票优先选择权。看完上述的分析,请停止自怨自艾吧!不妨暂时闭上眼睛,思考一下:


    ◆我是哪一种人才呢?


    ◆我的能力对公司有哪些贡献呢?


    ◆将来,我想要到哪一种类型的企业服务?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制度、小鲍司有小鲍司的弹性。在不同的公司,可以学到不同的经验。比较要紧的是:


    ◆你现在会什么?


    ◆你将来想学会什么?


    ◆最后,你将得到什么?


    两岸经济交流的确愈来愈频繁,人力资源的互动也会愈来愈高。想得到好人才的企业,一定要把制度建立好。想找到好工作的人才,一定要把自己的实力准备好。好的制度,加上好的人才,中国一定强,台湾会更好!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