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吾谁与归
    赵桓终于发现了些问题。


    李清照在违反祖训,而且当着自己的面在喝茶,丝毫不虚。


    第八百九十六章


    中国人的想象力


    赵桓忽然觉得自己手里,喝了几年的茶,不太香了。


    之前朝臣们弹劾李清照是龙漦易貌,行的是武则天窃国那套,赵桓一点都不相信,还怒批了一顿朝臣,甚至弄了个孔端友衍圣公,流放到了上京路清河,大宋边陲,这才算是停下了重臣悠悠之口。


    大宋的天下,的确没有宦官干政这个说法,但是后宫干政,那可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刘娥的例子,在赵桓的心口压得喘不过气来,他这个皇帝的确是当的太过安逸了,燕云十六州一战定北,大宋天下群臣噤若寒蝉,之后边事不断,大宋朝在接连的内政改革之下,发展势头快到了让赵桓都目眩的地步。


    这让赵桓忽略了身边的危急,也就是俗称的灯下黑。


    若是朱凤英和朱琏肚子里的孩子是个男丁,那还好说,若是女孩,而李清照肚子里生是个男孩,皇后之位,太子之位,党争……


    赵桓猛地打了个哆嗦,不由得有些汗颜。


    这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果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力,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事情远没有到那一步。


    “朱贵妃说得对,你把宫外的事情放一放,安心养胎为主。我让陈子美先接着商部的事。”赵桓下场当了裁判,这件事应该到此为止才是。


    李清照无所谓地说道:“那就如官家所言,我前几天还收了件前汉的物件,觉得甚好,既然官家说了,那些恼人的事,就交给陈子美吧。”


    李清照很配合。


    但是商部紧接着没多久就出了岔子。


    大宋纺织所建成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飞梭纺织机,淘汰落后的纺织机,但是这种淘汰是循序渐进,由国帑少府的纺织所进行推动。


    大宋纺织所的盈利极高,但是结余并不是很多,因为在快速制造新的厂房,投建新的纺织所,研发新的纺织机,在李清照撒手不管商部之后,大宋的纺织所的资金链突然就断裂了。


    仅仅十天之后,全线告急。


    各地的纺织所的迅速扩张突然戛然而止,上游的海商突然有个别的人无法结款,下游的木商和丝商的款项就出现了大量无法结尾款的局面,磁州的矿山工坊的一些纺织机配件交了货,却没拿到钱。


    轰轰烈烈的大宋纺织所,忽然有了一种大厦将倾的局面。


    有人已经喊出了卖掉一部分的纺织所或者织造局,以尝还下游木商和丝商的钱款,而大宋银局也暂时停了对纺织所的注资。


    陈子美忙得焦头烂额,司务唐闳终于最先承受不住压力,跑到赵桓这里,提交了辞呈。


    赵桓甚至都亲自介入了几天,都于事无补。


    纺织所、织造局、木商、丝商、海商、大宋银局、磁州大同煤田矿山工坊,都是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是全面崩盘的局势。


    在此之前,赵桓并未深入介入,深入了解之后,才了解到这织造,原来如此的盘根纠错,各方的关系梳理起来,如此的麻烦。


    纺织所、织造局这种颓势,也影响到了原来属于陈家的一些商贸邸店的生意,都出现了一些裂痕。


    而商部对下一年的预期收益,也越来越低,这会直接影响到国帑和内帑的收入,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宋。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道厚实无比的门,李纲当初发明飞梭的时候,一脚踹开了一个巨大的缝隙,正有缓缓闭合的趋势。已经从人力转为畜力、水力,甚至是燃料动力的趋势,停下了。


    这是赵桓完全不能接受的!


    他忙得昏天暗地,却完全没有理清头绪,商部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压得赵桓略微有些喘不过气来。


    若是给赵桓一年半载,他倒是可以抽丝剥茧,理清楚这些脉络,但是那样的损失,他无法接受。


    “官家,要不找李大家过来问问?”赵英看着焦头烂额的官家,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陈子美干什么吃的!以前他不是号称什么淮南第一商吗?怎么入了朝,就是什么都不是了?!当了官,就不知道怎么做生意了吗?!”赵桓头疼的将札子扔到了一边。


    赵英看着官家焦虑的模样也是干着急没办法,赶忙说道:“官家,这国帑和内帑的买卖,动辄千万银元,一年就是万万银元的流水,他陈子美之前抻着的摊子,是挺大的,但是和少府的买卖相比,就差得远了。”


    “现在少府的买卖,也不是单纯的生意,和内帑一样,很多地方,他没法拿主意。”


    “再说这商部就跟倒放着的京观似的,土越埋越多,他这头刚学会,后面发现就用不上了。比如这昨日还是水力纺织机,今天就是畜力,他还没研究明白,矿山那边就给他倒腾了试用的烧水壶,他也难。”


    赵桓皱着眉头看着赵英,商部的发展和京观怎么就像了?!他冷哼了一声,说道:“你就是当初收了陈子美的钱,现在替他说好话!”


    赵英面色有些犹豫终究还是说道:“其实内帑也出了毛病,只是看官家忧心国事,没敢跟官家说。内帑和少府的生意交叉很多,商部除了问题,内帑没有问题说不过去的。”


    “官家,李邦彦求见。”孙历进来报了个信,低着头都没敢抬起来,大宋的皇帝,最近心情不大好。


    赵桓气急败坏地说道:“宣。”


    李邦彦进门俯首说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这六个月的赏钱,该发了,陛下。可是臣去国帑支钱,户部尚书说商部那边没把这个月的账目送到户部,他没法支钱,让臣等等,可是臣能等等,那些工匠们可等不了呀。”


    “陛下,这李弥逊是在故意刁难臣吗?这好好的,本来就是做好的支出,怎么到了眼跟前,说不给就不给了?臣这是得罪他了吗?若是有,臣明日就提着烧酒给他登门道歉!”


    第八百九十七章


    名曰皇权的挖掘机


    李邦彦是一肚子火气没地方发,他要支钱发半年的赏。


    要是李弥逊好声好气,他也不会闹到官家这里来,结果进了户部的门就被臭着脸,他当初好歹也是大宋朝的宰执,尚书左丞,怎么就落到这个地步?!是个人都能蹬鼻子上脸?


    而且最近的舆情被大宋书局控制的很好,一片欣欣向荣。


    大家齐心协力,当然不是图这点钱,但是有总好过没有。


    结果到了眼跟前,说不给就不给了,他怎么跟那些笔杆子交待?


    这些人骂起人来,那可是太难听了。


    “这事不怪李弥逊,这事怪朕。你得罪朕了。”赵桓揉了揉脑阔,头疼。


    “啊?”李邦彦被这话吓出了一身冷汗,这谢罪也不是,不谢罪也不是。


    谢罪吧,不知道谢什么,不谢罪吧,得罪大宋的皇帝,那不是死罪是什么?


    “啊什么啊,你先回去吧,明天去户部支钱,朕去解决问题。”赵桓算是想明白了,挥了挥手,让李邦彦离开了。


    李邦彦一肚子火来到了文德殿,一肚子的奇怪走出了文德殿,他找到了李纲打听,才知道大宋朝出了大事!


    赵桓坐在文德殿,面对堆积如山的札子,愁上心头。他倒不是担心没有六月赏,有人会武装讨薪,大宋还没到那地步。


    而是他因为深入介入了商部的事,这两天堆积的札子有点多罢了。


    这两天处理商部的事,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后世那群美利坚十大财团,到底是用什么在控制着世界,用战争、金融、颜色革命种种手段,资源、百姓、财政被予取予夺,而各国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只能奢求美利坚的胃口不那么大。


    但是资本的胃口,存在任何的怜悯之心?


    赵英那个倒立的京观,终于让赵桓有点领悟。


    的确很像京观,或者说金字塔,每封一层土,这金字塔就会重上一分,而越来越重的金字塔,每十年就会遵循客观归律,倒下一次,毕竟是倒立的金字塔,怎么能稳得住?


    而后就会有新的金字塔建成,但是建设者还是那些人,他们还是控制着这世界的人。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将金字塔推倒的人。


    生生不息,几乎实现了嬴政未曾实现的目标,千秋万代。


    而后赵桓终于有了一丝明悟,到了大宋这里,这金字塔倒是立的周正,毕竟大宋的价值观里,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以姓名长存,青史留名。


    历史的长河时而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时而海晏河清、风平浪静。


    时代的一个个烙印,在历史长河的波涛汹涌中,但凡是自身不够沉重,就会被名曰时间的巨浪冲刷,随波逐流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以至于无人知晓。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增加自己在历史长河里的重量而努力。


    本来赵桓以为,把金字塔顶去掉,换个顶,这金字塔怎么会塌呢?


    但是他却忽略了李清照和李纲在这个正放的金字塔的位置,并不是塔顶。


    李清照和李纲两个人发明的飞梭纺织机,是这正放的金字塔的最低层,还有矿山作坊的技术,都是这商部少府搭建的金字塔的最底层,他们的技术每扩张一分,金字塔的重量就会重上一层。


    比如宗泽就向宋廷推荐了金华火腿,以至于火腿越来越兴旺,后来金华人就建了宗泽的祠堂。


    以火腿此为生的人越多,宗泽功绩也就越大,他的重量也会越来越重,而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文字狱起起落落,而变得越来越轻微,到最后无人记得。


    这宗泽在金华火腿这事业里,掏的出来吗?


    赵桓让李清照不管事,就如同大刀阔斧,开着名为皇权的挖掘机,凿穿了金字塔地基一般,这不塌方,才是咄咄怪事。


    “你给朕准备点小礼物,笔架之类的,对了,金石学,去观澜阁和宣明楼找找,古字帖呀,古画呀,买来几幅,要那种没有人盖过章,最好是真迹。对了,那个谁来着,不是有《兰亭集序》神龙本修禊本吗?拿来给朕把玩一下。”赵桓站了起来,对着赵英说道。


    他不擅长哄女人,最管用的招数,床笫哄人之术,在李清照有了身孕的时候,压根发挥不了这个特长。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