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行者寒寒
郑林、文彪等人知道东瀛的反叛很可能要变成持久战,是以立即向京城求援。
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水师,只要有了水师,就可以封锁东瀛的港口,封锁了港口,东瀛人就买不到军火,没了军火,东瀛人只靠刀枪根本就不会是栓动步枪为主的大明禁卫军的对手。
“刘兄需要什么,尽管说便是,只要朕有,朕绝不皱一下眉头。”朱慈烺说完举起了酒杯,刘鸿渐也端起来与他碰了一下。
“我需要各行各业的匠人至少一万人,秀才、举人一千,另歪,需要加派禁卫军两万,分舰队以五十艘战舰为宜,其中主力战舰需要十五艘。
另外,短时间内东瀛所需的一应物资,需要大明来提供,当然,我会给钱。”刘鸿渐放下酒杯道。
“朕说了,只要你要,只要朕有,朕绝不皱一下眉头,刘兄你谈钱可就伤感情了,朕能供得起。”朱慈烺白了一眼刘鸿渐道。
一直以来,朱慈烺都谨遵崇祯的遗命,从不做那鸟尽弓藏之事,想方设法的想将刘鸿渐留在大明。
可到头来谁想到竟然是刘兄先嫌弃他了,要点物资竟然还要给钱,这让朱慈烺心里十分的难受。
“别这么说,先帝待我不薄,你也是我来到这世上仅有的几个朋友之一,但一码归一码。
我打算将西山商合的股子都给你,西山商合乃是你手上的另一个厉害的杀手锏,假以时日大明货币得到欧罗巴人的认同,便是西山商合大展身手的时候,是故,理应交予你手,权当做接下来几年东瀛所需物资的费用吧。”刘鸿渐道。
其实这笔买卖刘鸿渐肯定是巨亏,西山商合目前的生意已经遍布全球,每年的盈利至少三千万两,比之数年前的郑家都不差。
但有时候跟自家人不能这么算,用西山商合换大明接下来几年对东瀛的扶持,对刘鸿渐来说已经足够了。
至于银子,历史上东瀛的石见银矿可是提供了全亚洲百分之七十的产出,更何况,几年时间刘鸿渐足可以再造一只商团。
朱慈烺本来还想反驳,但见刘鸿渐如此决绝,也就不再争辩,只要他们之间的羁绊存在,他们就是永远的兄弟,没有必要为这些零碎事争执。
“得了,朕同意你辞去摄政王之职,刘兄所需物资人手也尽可从大明采取,不过,朕有一个要求。”朱慈烺眉毛一挑,十分干脆道。
“哦?什么要求?”刘鸿渐看了一眼朱慈烺道。
“你也知道,大明太大了,从莫斯科到海参崴,幅员上万里,从北京城到琼州也有五千里,朕虽事必躬亲,仍怕在某些事上考虑不周,以误了大明崛起之步伐。
是以,朕可以同意刘兄你的任何要求,但以后每隔几年刘兄都要来京城一聚,与朕共商大事。”朱慈烺站了起来,走到墙上巨大的大明地图旁,看着地图喃喃道。
“没问题,就是你不说,我也会经常回来看看。”刘鸿渐也很干脆。
在大方向上他毕竟比朱慈烺多了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他知道工业以及科技的总体发展方向,只此一项,他就足可以指点江山。
朱慈烺很聪明,他算是找对人了。
说白了,就是根据国情制定一个大体的计划,然后朱慈烺领着朝臣向着目标努力,再白话一点,五年计划听说过吧?
“那就暂定五年吧,每五年你我二人相聚一次。”刘鸿渐又道。
“可以,刘兄打算何时动身?”事已至此,朱慈烺反倒是很干脆的道。
“两个月后吧!”刘鸿渐粗略估算了一下征集人手、物资所需要的时间,低声道。
“好,到时候朕亲自相送!”
……
第942章
别了,大明
京郊,西山镇。
西山镇最近人心惶惶的,全是因为两天前西山秦王府传出消息,秦王殿下要离开大明远赴东瀛就藩。
这消息瞬间就在西山镇炸了窝,讲武堂、工学院的学生,各工坊的工匠、工人,田间地头的百姓,西山镇的每一个人的话题都是关于秦王的。
在西山镇这一亩三分地,百姓们对于秦王的感恩尤胜于朝廷,西山镇仅仅五年时间就成了全大明最富裕的地方,这一切都是因为秦王刘鸿渐的恩赐。
西山纺纱厂内,一条繁忙的流水线上,几个工人也在窃窃私语。
“老三,你拿定主意了没?到底跟不跟殿下去东瀛?”
“俺爹的意思是让俺去,跟着秦王殿下指定有前途,秦王殿下不是说了吗,雇佣文书是三年制,三年期满可以选择回咱大明,或者继续续约,月银是咱们这儿的两倍,俺打算过去干三年看看。
二柱,你去不?”被称作老三的匠人一边熟练的给纱线上着浆一边道。
“俺还没想好,俺家里就俺一个男丁,俺爹不让俺去,不过俺想去,再干三年俺打算建个新院,把石榴娶回家!”二柱挠了挠头虽然明里是没打定主意,但其实已经下定了决心。
纺纱工坊的掌班方敬梓早在昨日就将消息传达到给了所有人,并标明了他自己也会跟着去,这无疑给诸多匠人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同一时间,除了军械所外,水泥工坊、钢铁工坊、玻璃工坊以及各类火器工坊都被传达了这一消息,时间就定在八月十八,也就是中秋节过后。
消息当然是在刘鸿渐指示下传达的,除了工业科技的核心军械所外,刘鸿渐几乎从各行各业的工坊中挑选熟练的工人。
这些工人的待遇一律比大明高一倍,而且将会被作为核心人员培养,只此两条刘鸿渐就不怕征不到人。
这几年来学理工的人太多了,各工坊的重要职位就那么几个,想升上去只能靠熬,熬的上头的人下来,这些人才有机会挤破头挤上去,刘鸿渐的征召令无疑让不少人看到了另一道曙光。
除此之外,大明禁卫军、边军、虎贲军也得到了相应的命令,命令很简单,秦王殿下就藩东瀛,需要护卫队两万,为期三年。
此消息一出禁卫军和各地边军一下子就沸腾了,若说威望,刘鸿渐在军中的威望尤胜于民间。
刘鸿渐之于军队是实打实的恩情,好男不当兵的谚语早已随着军人地位的提升烟消云散,目下大明各地太平,想指望战功往上爬的大有人在,但名额只有两万,但报名的人太多了,各地军营不得已还搞了竞技比赛。
两个月后,最终名单终于定下,护卫军两万零二十三人,以蒙古行省总兵巴巴喇为主将,禁卫军副提督李怀忠、大同总兵唐峯为副将。
除此之外,工学院副山长顾佳也将跟着船队,他的任务是三年内帮刘鸿渐在东瀛重建一所军校、一所理工学校。
比较令人意外的是,当朝内阁首辅、位列三公的韩郁在得知秦王就藩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选择了乞骸骨告老还乡,并在当天晚上就赶赴西山表达了要去东瀛再建辉煌的人生目标。
八月,骄阳似火,天津大沽港。
车琳琳,马萧萧,大沽港自建造以来第一次聚集了如此多的人。
两万护卫军已经登船,一万余各类工匠还在吵吵嚷嚷的向港口进发,港口内至少停靠着三十几艘巨大的运兵船,桅杆上大明的日月龙旗随风飘荡。
正午时分,一行车队自京城方向逶迤而来,明黄色的华盖仪仗队在前,昭示着皇帝的威严,没过多久大沽港的军民就跪倒一地山呼万岁。
御辇之后,是数百个由朝臣组成的车队,再之后是数十辆家眷组成的车队,两侧皆有数千羽林军将士护卫。
泰顺朝新换的这批朝臣当属大明三百年来最年轻的领导班子,据闻各衙门主官、副官的平均年龄只有四十二岁。
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廷经过朱慈烺的大换血后,再没有人敢忤逆朱慈烺的政令,同时大明帝国也重新焕发出了更大的活力。
刘家长子刘傲天与兄妹几个趴在一辆车子的窗口向外望,脸上充满着对未知的希冀,他们还太小根本不知道这次远行意味着什么。
“傲天,你们还会回来的吧?”一同坐在车上的朱和坪道,他说话时眼睛不经意的盯着依偎在傲天身边的凌雨。
自从得知秦王一家子要去遥远的东瀛,朱和坪大着胆子请示父皇要去送别,没想到父皇竟然答应了。
半年时间的同吃同住,一群小家伙们早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当然西山私塾的老大仍然是刘家长子刘傲天,朱和坪不知怎的心甘情愿的当了小弟。
“那是当然,我爷爷还在西山住,我们会回来看望爷爷的。”刘傲天一脸不屑的冲着窗外道。
不知怎的,刘傲天就是瞧朱和坪不顺眼,因为他总觉得这厮对自己妹妹不怀好意,同时他那小小的脑袋里虽然不知道何为离别,但也总是没来由的不开心。
刘傲天的爷爷也在车队中,但他年纪大了,儒家思想浸润之下不想再去异国他乡折腾,便专门找到自己儿子决定以后就留在西山看家。
刘鸿渐知道老爷子是不想离开他那群老伙伴,也就由他去了,相比于东瀛自然是西山过得舒坦,只要老爷子开心就好。
“我走以后,你不许欺负张二小他们,倘若被我知道,下次回来时我定要揍得你满地找牙!”刘傲天左右将凌雪、凌雨抱在怀中,威胁道。
“不会,不会,我发誓!”朱和坪赶紧伸出两根手指郑重其事的道。
……
“千里烟波,雾霭沉沉楚天阔,刘兄,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呀!”朱慈烺站在码头上,望着海天相接的远方惆怅的道。
“得了吧!那是情诗送情郎用的,我可听着就起鸡皮疙瘩,东瀛又没多远,顺风的话二十天便可到达,有什么事可着锦衣卫送信。”
刘鸿渐刚刚将前来送别的老爷子送走,一脸嫌弃的对朱慈烺道。
“好吧,刘兄可还有什么要交代的。”朱慈烺尴尬的笑了笑道。
“也没什么,照顾好我老爹。”刘鸿渐望着偌大的船队道。
“好,朕答应你,朕的孩子将继续在西山私塾学习,朕没事时也会去看看。”朱慈烺回道。
“还有就是这些年战争退下来的老兵,要将他们的生活安置好,莫要寒了将士们的心。”刘鸿渐想了想又道。
“放心,倘若有官员敢贪腐退伍老兵们的福利,朕诛他们三族!”朱慈烺认真的道。
少倾,各随行人员全部登上了船,亲卫军统领常钰前来给刘鸿渐汇报了情况,并示意可以启程了。
“还有别的吗?”见刘鸿渐半晌没说话,朱慈烺追问道。
“没了,就这样吧,我走了。”刘鸿渐说完回头看了看朱慈烺,继而登上了船。
“传令,舰队启程!”刘鸿渐对身边的常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