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特别白
三江商行的总号就在辽阳,原本在京师分号的掌柜黄立平因为经营的成绩出色,被提拔到总号来做大掌柜,这么大的买卖没有官方的关系显然是不成,三江商行的总号在京师官员和辽镇上下早就是挂上了联系。在辽镇的许多商号买卖之中,都有明军军官的干股在其中,要不然从关外北府过来的货物到关内也不会如此的畅通无阻。这次的封城,整个的辽阳都是躁动不安,如果不是李孤峰亲兵的维持秩序,早就有人趁火打劫或者是乱起来了,反倒是三江商行的掌柜的平静异常,除了让城中的店铺关门戒备,不要被人趁乱抢。
从黄立平到下面的几个帐房和伙计头目,都是安然无事的样子,倒是让周围的人颇为敬佩,大难当前如此的镇定,真是大店铺的气质风范。这镇定还不算什么,三江商行的大掌柜黄立平也不知道发了什么神经,让下面的帐房和伙计结算银两,说是要把辽镇总兵李孤峰赚的银子都给他送过去,凡是知道这个消息的人都是觉得这黄立平是不是傻了。
这等兵荒马乱的日子,谁还会记挂的这些银子,这么明算帐的话,真是太傻了,没准辽镇总兵李孤峰根本想不起来这件事情,银子就是归自己的了。所有人的劝解和冷嘲热讽都没有对三江商行的黄立平造成什么影响,他还是凑出了足够的现银,命令伙计们带着现银一起去辽镇总兵府第拜访,大家都说这黄立平脑筋有些不清楚,却没有什么注意到,监军太监和蓟辽总督的也有干股在里面,为什么黄立平不主动的给他们送银子。
总兵府第一片死寂,和几个月前的门庭若市完全不同,守备在门口的亲兵们无精打采的站岗,总兵李孤峰回到辽阳后,就闭门不出,城防的安排完全都是下面的几个军官来进行,完全是一派等待失败的模样。
本来总兵的命令是所有的客人都不见,但是守门的士兵们看着三江商行的掌柜黄立平居然是来送银子的,他们平常也都是知道这大掌柜的是总兵的财神爷,手眼通天,这些亲兵也都是多少有些好处到手。还真是不好阻拦,外面的亲兵首领拿了点好处之后,急忙的进去通传,不多时,那亲兵头目一脸惊讶的跑了出来,辽镇总兵李孤峰传见。
这时候一队士兵紧张的从总兵门前跑过,为首的军官口中大嚷着“敌军的兵马已经是把辽阳城四门都围住了”,看起来应该还没有开始进攻,要不然,这军官就不会这么说了。
大掌柜黄立平昂然的进入了总兵府,辽镇总兵李孤峰在内堂等候,李孤峰倒是没有什么颓然的样子,丝毫看不出来辽阳城已经是被大军团团围住的样子,李孤峰一身便装棉袍,看到黄立平进来,就挥手斥退了左右,盯住了躬身施礼的黄立平一会,突然开口笑着说道:“黄掌柜是来劝降的?本帅当日曾想,若是得胜归来,第一个就是抄没你的商行。”
被对方一口喝破来意,黄立平也不惊慌,反倒是直起身来,笑着说道:“辽镇百万民,十万兵,千里土地,总兵大人丢了干净,难道还想继续忠心报国吗,这项上人头都不稳了,又或大人觉得还有胜的可能?”
“若是胜,黄掌柜你岂敢如此的对本帅说话,只是……只是不知本帅若是归顺过去,能做个什么职位?”
“我的总兵大人,到了如此的地步,你还想着什么职位,做一富家翁,保你全家太平,这已经是华王的大恩典了。”
第六百章
轻易
辽镇总兵府邸大门的守卫看到黄立平送银子进去,然后的管家客客气气的送了出来,辽镇总兵官已经是辽镇最高的军政长官了,平日里面能叫管家相送的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今日却主动的送黄立平,着实的让这些卫兵惊讶了一下。不过也有人肚子里面暗骂,你这个总兵的位置都要坐不牢了,还有心思收银子。真是要钱不要命。
华州对于辽阳城的包围就是这么毫无声息的进行,也没有什么杀声震天的攻城,甚至连劝降的信笺都没有一封,就是把辽阳城出城的道路堵住,然后静静的对峙,前三天辽阳城内还是有些纷乱。然后反倒是镇定了下去,辽阳城内全是军户军人,守城的人手足够,而且本身就是辽镇的腹心,城池坚固,并且城内的粮食最起码可以吃上一年左右,此时最让军官头疼的就是攻城,因为除了围攻之外,强攻的伤亡太大,而且久攻不下的话即为的损伤士气,只能是围攻,可这样的方式实在是太耗费时间了。
中国历史上的围城战,耗时一年已经是寻常的例子,还有耗时十几年的战斗,城内的居民看到华州军围而不攻,慢慢的也就是镇静了下来,左右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要过,这段时间有什么变数也未可知,现在着急也没有用处。
蓟辽总督许论和监军太监此时却真真正正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如何是好,在他们看来辽镇总兵的闭门谢客,等于对城外的围困也没有什么办法能拿出来,可这个局面。不管是胜负,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难洗清了。蓟辽总督和监军地太监几次去李孤峰府上拜访,到最后总是以吵架收场。三个人之间都要把战败的责任推出去,却没有一个人肯认账。总督在辽阳的别业之中,已经是炮制了若干份关于总兵罪状地文书,并且派遣敢死之士准备送出去,不过辽阳城外围的好像是铁桶一样,派出去的人只不过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罢了。
围城的第八天,城内已经是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也不知道总兵府出于什么目的。每日里面派出军法官和兵丁在街上维持秩序,平抑物价。如果有借机囤货居奇的立刻是军法从事,结果城内搞的比起没有被围的时候,还要平静,老百姓不着急。市面很正常,一切都是安稳。就在这个第八天地深夜,整个辽阳城除了在城墙上的守军轮班地值守之外,其余的地方都渐渐的陷入了睡眠之中,突然间,在城墙上的守军听到有些嘈杂响动。站在他这里地高处看过去。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火光在城中移动。渐渐的在城墙上的守军也都是躁动起来,爬在城墙的内部朝外观看。因为这些守军的家眷财产都是在城内由不得他们不紧张。士兵们喊来了军官,指给他们看城内地景色地时候,却被军官一顿乱骂,说是我等守城,看城内作甚,都给我盯着城外,城内事自有军兵维持。看着军官虎视眈眈地模样,还有身后的那些亲兵手举利刃地凶恶,这些兵丁都是不情愿的转过身去。
城内的嘈杂越来越大,已经是可以听到很清晰的喊杀叫骂的声音,火光闪动的也是厉害起来,不过四面城墙上的军官几乎都是上墙维持秩序了,大声训斥士兵,总得来说就是一个意思,城内无事,不需惊慌。
这么过了一会,尽管城内还在乱,士兵们的心里倒是隐约的觉察出了什么,知道城内怕是辽镇卫所自己搞出的事情,还是少管为妙。果然没有多久,一切又都是沉寂了下去,各处城墙上已经是调派人手到城内去维持秩序,刚才的纷乱让许多民户都以为是华州军攻城,虽然没有牵扯到他们,但是很多人都是大乱了起来。
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这些惊慌了一个晚上的民户走上街头,却发现街道上没有什么打斗搏杀的痕迹,看起来一切如常,这些人在街上互相打听昨晚发生了什么事情,却发现不管是什么地方,貌似都只听见了声响,没有见到什么实战。
大家都有些糊涂,心想难道昨晚做了噩梦,发了症不成,可是若是有什么惊动,也不能是大家都发觉有这个事情。慢慢的辽阳民户也觉察出来了什么,各自购买了生活必需品之后,老老实实的呆在家中,在辽阳有几处地方是按户居住的,一是兵营,二是总兵府,监军太监的府邸总督的别业。
到了下午,在城头上的士兵突然是接到了命令,说是大帅体恤他们的辛苦,决定安排士兵换防,守城的士兵自然也不愿意呆在第一线送死,听到这个命令都是欢天喜地的,不过看到那些轮换的士兵倒是让他们惊讶了一下,却都是帅府的亲兵家将,守城的士兵普遍惊讶的是,这些人居然也要守城,平实这些骄兵悍将的都牛气的要翘到天上去了,每日里面只是知道拱卫在大帅的身旁,那里愿意干守城这样的下贱活计。不过亲兵过来守城,让聪明人愈发的证明了自己昨晚的判断,判断归判断,谁也不会傻傻的在这个时候去说什么做什么。
守城的士兵和城内一些军队,都接到了命令,说是守城大事生死不定,大帅的恩典,决定让他们和家人团聚,只是城内乃是戒严宵禁的非常时期,要他们都把武器留在营中,免得出现问题。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总兵府的亲兵营打开了城池的西门和东门,华州军安静而又有秩序的开进了辽阳城,辽阳城内的居民们虽然有些惊慌,不过这两天的异常举动让这些人心里面多少都有个准备。特别是看到维持秩序的人居然是总兵府的亲兵,这就更是让人明白了,总兵府的亲兵虽然是在维持着秩序,不过还是分批次的出城接受改编,所谓的改编就是放下武器,走向华州军指定的区域。
整个辽镇,占领了辽阳之后,其实可以说是辽镇尽在华州之手,在辽阳和广宁之间一片的坦途,而且辽阳和沈阳的周围集中着华州最多也是最强的军队,如果打败了这些军队,辽阳和广宁之间的区域不管是防御还是军队,都不值得一提,不过辽镇明军的战斗力确实不值得重视。
华州军留在辽阳城维持秩序的士兵只有一千名正规军和一千名团练,这也可以看到华州军对于辽镇明军到底是个什么评价。
辽镇总兵李孤峰除去自己的甲冑,穿着平民的袍服,手中托着辽镇总兵印信和关防,身后家兵家将捆着蓟辽总督许论和监军太监,一起来到了华州军的将领跟前,辽镇总兵李孤峰身为统兵大将,虽然说辽镇的兵马一塌糊涂,但是这当将官的眼力却是有的,华州军的强悍已经是超过了他的认知。一路逃回沈阳城之后,李孤峰心里面只是剩下了恐惧,他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打败这支军队,想不到任何战胜的方法,而且失陷了这么多的领土军队,朝廷也不会放过自己,等待自己就剩下杀头一条路了。不过在沈阳呆了几天,华州军占领各地之后的行为表现,让辽镇总兵李孤峰的心思活络了起来,从华州军的所作所为中能看的出来,华州并不想过份的追究明军的败兵败将,他们还要把辽镇经营成一个稳固的后方。但是华州军兵临沈阳城下的时候,李孤峰找不到一点和对方联系的方法,只得仓惶出逃,到了辽阳城,李孤峰已经是开始琢磨是不是主动的派出信使和对方联络,却没有想到对方主动上门来找了。
本来李孤峰还想凭着手中的几千兵丁还有辽阳城市和对方讨价还价一番,没有想到平日里面对他客客气气的黄立平,这时候却十分的简单直接,说的很明白,华州并不想要你的兵马,辽阳城要打下来也很是简单,只是不想要耗费力气,不想让城中死伤太多,所以才来劝你出城投降。这么多年的下来,总兵府积攒的钱财已经足够多了,安心的做个富家翁也就够了,华州保你太平百年。要是平日间这么说,辽镇总兵早就是一刀砍了过去,这时候却由不得他不考虑了,黄立平一走,他立即召集亲信将领,此时已经是兵为将有,就跟他自家人一般,倒也不是不怕外泄消息。
大家都是被华州军打的吓破胆了,一听说投降,都是满口的答应,别看这些人打华州军不行,火并自家人却是本事不小,当晚布置停当,三千兵马把蓟辽总督和监军太监的卫队杀了干净,第二天干脆利落的出城投降……
第六百零一章
放你走
华州的军队推进到大辽河方向之后,就停止了前进,暂里休整,现在最前线的华州军有三万五千人左右,其余的一万士兵和关外北府过来的三万团练一起都是作为占领军在各地维持。这样的局势看在已经投降和没有投降的明军眼里,普遍都是以为华州军力不足,难以维持,只能是停下前进的脚步,消化已经占领的土地,然后才有力量继续的攻击。
关外北府的所有防务都已经是被团练接管了过来,而且这些团练都是所谓的新团练,编练不到一年半,还有四千正规军和两千的护卫队员在防备突发景象,剩下的“老”团练们已经有三万进入了辽镇,正在当地开始维持,还有两万团练正在开拔之中。目前最忙碌的就是各级团练使,他们现在不光是要作为基层军官管好自己手下的团练,还要担负起来训练那些被整编的投降明军的任务。
在正规军推进到大辽河之后,等于是扼守住了辽镇的咽喉,那些还没有作战的明军,都已经是被堵在了辽镇之中,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定辽右卫这些卫所,都是在征调大军的时候,因为他们守卫的是关键的地区,或者是距离辽阳沈阳过于的遥远,都不在征发之列,现在都要被华州军关门打狗了。虽然说金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都是距离渤海湾很近,但是华州军最强大的就是海军,辽镇大战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在港口的各色船只都已经是被华州的炮舰砸了稀烂,彻底地堵在了里面。
这些卫所只有定辽右卫。因为卫所的头目是辽镇总兵李孤峰的嫡系家将,所以没有提什么条件,干脆利索地投降了。其他三个卫所按照明军大小相制的传统。都被蓟辽总督安排了另外派系的人在那里驻守,劝降的可能性也不大,对于这些卫所,华州的安排颇为的有趣,并没有出动正规军作战,反倒是把开拔进来的团练派去作战。
华州的团练训练量相当于正规军的七成,装备不如正规军,不过这样地训练量和训练的方法,包括那些装备。放在明军里面已经是一等一地强军,这种内幕的消息就不会有什么人知道了。大家反倒是以为华州军的兵力捉襟见肘,应付不足了。
大凡占领军都有这样的问题,就是随着战线地拉长,占据地盘越来越大。就必须要分出兵力来维持秩序,不然的话就会后院起火,所以越到后来,兵力就越发的不足,虽然说华州军也是汉人,比较容易控制和掌控地盘。也就是说可以很快的控制住人口资源。并且迅速的对军队进行补充。但是这毕竟是需要时间。目前这样的情况,华州只能是守在大辽河一带。
不能继续地向前推进,毕竟你在这里无法推进,大明不会在那里等着你充实兵力资源,你华州占据辽镇关外最多也就是一省地规模,可大明南北十三省加上南北直隶,这可是十几比一,甚至是几十比一地力量差距。
这次华州军取得这样的战果,许多人都以为是出其不意,明军措手不及才有这样溃败,如果给朝廷反应地时间,集中全国的财力军力,那华州军能不能站稳脚跟还不知道,所以先前投降的那些人,此时都有了别的想法。包括辽镇总兵李孤峰,他的心里面隐约有些后悔,但是此时他身边已经是无兵无将,只是沈阳一富家翁,连个肯出城报信的人都没有,也只是在那里暗自着急罢了。
这次派出去作战的团练都不讲究什么兵贵神速,反倒是稳扎稳打的靠了过去,留给对方足够的时间,但是让人大吃一惊的是,这些团练和那几个卫所在战场上的堂堂之战,失败的都是明军。说起来,惊讶的是那些不知道华州底细的人,如果是了解到华州的团练制度,就会发现,这样的军队对上明军,如果不胜利,那只能说是指挥的人无能了。
辽镇已经是太平了太长的时间了,在开战之前的几年,每个卫所,一年三百多天,训练过十日的已经可以被称作是严谨勤奋,士兵们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责任是种地,交租,既然不打仗,赚钱才是正事。可华州的团练虽然是以民团的名义训练,但是实际上这民团是全日制的,每日在老兵出身的团练使带领下训练军事技能,一个是一年练不到十日,一个是一年到头都在训练,装备精良的程度也不是不同的,大家都没有什么战争的经验,华州的团练如果要输,那才是天方夜谭,三个卫所,两万团练,战斗在辽镇的第一场雪下来之后结束了,这些有了战斗经验的团练被编成了十个步兵团。
那些一直在盘算华州军可以出动的战力的人,此时给华州计算出来了一个数目,现在共有五万正规军,只有这些兵丁可以出动,可是广宁和关内的蓟镇京营,包括那附近的兵马,调集起来二十万不成问题,这实在是太过悬殊。这些首鼠两端的人又是担心起来,仿佛要印证他们的担心,华州军即便是编练了那些团练作为正规军,但是依旧是守在大辽河那里不再前进一分。
在嘉靖二十二年的十一月间,华州在他占领的辽镇全境发布消息,这个消息没有什么先例,在所有人眼里看来都是莫名其妙,这个告示的内容是华州乃是仁义之师,不强迫我华夏之民选择阵营。若是愿意回到大明的,华州军绝不会阻拦,土地田宅当然不会带走,其余的财物华州绝对不会克扣一星半点,礼送出境,这个消息真可以称得上是莫名其妙了,不过除了莫名其妙,也没有什么人阻拦,愿意走就走,留在辽镇继续煽风点火搞事也是麻烦。那些一直是对华州这也没有信心,那也是担心无比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些产业,当年在辽镇有地位的人,自以为对形势看得明白,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看到有人安然无恙的过了大辽河,纷纷的行动起来。还有些比较迂腐的读书人,自己走不算还要在乡间地头,煽动其他人跟他们一起走,说是忠于大明,何苦伺候叛逆。这种言论要是换个环境,比如说是大明,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可以干脆利落的给你办个斩立决。不过华州维持治安的团练只是在那里冷眼旁观,有哪些降兵改编的想要过去管,也被阻止。
当然煽动的效果,还有跟随回到大明的人都是少的可怜,在分地定税赋的过程中,所有的军户民户都是赚到了便宜,先是田赋少交了两成还要多,再者公田分到了每个人的手中,华州和辽镇作战的时候,正是收成的时候,华州战胜确定政策,这些公田的收成实实在在的都被分到了每个人的手里。比起往年,今年到手的粮食几乎是翻个一倍还要多,想想来年的收成,谁还愿意跟着走,农民和军户都是想的明白,谁实实在在的给人好处就死心塌地的跟着谁,反正都是咱们汉人坐江山,你们说这什么华州军日子长不了,那辽镇那些平实耀武扬威的兵丁被打的落花流水又是怎么一回事。
说来有些可笑的是,整个辽镇最想走的无非是三个人,蓟辽总督许论,监军太监,还有辽镇总兵李孤峰,可李孤峰压根不敢回去,这么大的失败责任,而且还投降了对方,就算是自己回去也是砍头的罪名,尽管他现在对于华州的局势没有一点的信心,但是也老老实实的呆在府中。至于许论和那个太监,此时被软禁在一所宅院里面,压根不知道外面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囚徒不是自由人,没有这个返乡的权力。
这些离开的人越过大辽河之后,沿着官道一路走向广宁,还有的人直接准备入关投奔亲戚,这一路上,自然会有许多的人跟他们打听那个神秘的华州到底是怎么回事,尽管他们满口的诬蔑和谣言,但是也有许多的信息通过他们传递了出去,外面的许多人开始对华州有了些初步的了解。
不管这些人怎么造谣,有一点始终改变不了,那就是辽镇兵十万之众,为何被对方这么短的时间内打的落花流水,华州军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广宁的兵马本来还想对大辽河的华州军做出些试探,自从那些人经过之后,就立刻是缩了起来。
十二月初,鸭绿江边上的镇江堡和九城堡明军投降,以大辽河为分界线,东面的土地已经是尽归辽镇所有,很多人觉得这不算什么,摧毁大部明军之后,拿下剩下的地盘也是应有之义。不过,没有人想到,华州控制的关外,辽镇,朝鲜已经是连在一起了……
第六百零二章
舆论攻势
嘉靖二十二年的腊月,驻扎在广宁卫的蓟镇军集合了马,尝试着对于大辽河东岸的华州军进行了攻击,然后被打的灰头土脸,再也不敢轻易的出击,守备广宁的参将把战况报了上去,说是“贼兵势大,非我广宁驻军能图之”。
这一次的战斗过后,双方又是陷入了对峙之中,明军都是以为华州军推进的界限,就是以这个大辽河了,因为看起来,华州军确实是无法推进一步,只能是守在这里,确实是没有什么余力。
先前的降将丘峰在两个月的时间过后,就被提拔成了骑兵团的团首,独自负责,跟他一起降了华州的那些明军骑兵,则都是被整训打散之后,重新的分配到各个的编制之中,但是给丘峰的这个任命,已经是足够体现华州的信任了。丘峰率领的骑兵团按照华州的说法是新团,也就是说,主要是从前的团练改编成的部队,并不是那些究竟考验的老兵,不过丘峰也是十分的知足,他的任命和调派,没有什么特别看重的,也没有什么刻意打压的,完全都是按照正常的程序走下来,一名新加入华州军的军官,给他带着一个新团,慢慢的磨练,很是平常。不过,华州军的所作所为都是让丘峰的心情更加的安定,若是过份的看重或者冷落,反倒是让他疑神疑鬼。
他也是经年的军将,经验丰富,对于华州军推进到大辽河一带就不再向前的做法也是颇为的担心,心想这肯定是华州的军力不足,这样耽误时间。等到明军调集了足够地力量,还说不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丘峰也是死心了。被人临阵抛弃,身陷死地,这等的刻骨大仇他是忘不了地,时常是想,若真是明军打了过来,那就和他们拼了,要不然就去关外,这时候他倒是有些光棍的气概。华州允许辽镇愿意回到大明的那些人自行离去,很多人不理解。不过丘峰却感觉到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政策。他现在已经是对华州略微有了一些了解,对于这个势力居然就在大明的周边从容发展了这么久感觉到很是惊讶。也是暗自的心惊,辽镇衰败到了一种什么地步,对周围的情况就好像是聋子瞎子一样,而且训练松弛。武备败坏,不败都没有天理了,华州积蓄多年,突然间毫无征兆的发动。一举击溃辽镇明军,迅速的控制了整个辽镇四分之三地地盘,这种军事战略极为的成功。
颁布“民三公七”“千户抽百丁”政策。迅速稳定了局面。这个政治手腕也算是高明。可是到了现在,这么大地动静闹了起来。如果再向前推进或者是固守的话,都是大军的堂堂之战,没有什么突然性。
华州虽然目前在大辽河无法推进一步,可是丘峰从只言片语之中也能了解到,华州的志向是天下,要想争夺天下,目前地这种兵力不足是一个问题,对于兵力不足,丘峰总是有些不理解,为什么不把投降的明军精锐改编成军队,虽然不像是华州军那么勇悍,可训练之后对付关内的明军还是有效果的,如果不信任,那么自己投降过来所带的骑兵马队可都是被编入正规军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华州对于关内的绝大部分人来说,太过陌生了,大明天下幅员辽阔,要是进军关内,单纯地武力强战,开始或许可以,可接下来肯定是会陷入泥潭之中,你地士卒再强悍,武器再精良,总不能处处地提防,处处的小心,那就和蒙古鞑子入关地时候一样了,要想顺利的入关并且占领那些地盘,而且还要在平息战火后迅速的确立统治,就需要当地的地主士绅的支持。但是你华州现在对于他们来讲还极为的陌生,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政权,不知道你对待地主乡绅的阶层到底是是什么态度,这种陌生之下,如何会有相信和接受甚至是臣服。
人们对于陌生的东西总是有一种恐惧,如果在这个时候,有心人宣传什么华州是乱民聚集,准备入关大肆的掳掠,或者是华州是白莲的邪教余孽,准备祸乱天下,更好的栽赃方法是说华州乃是蛮族的指使,如果真有这样的局面,恐怕是全天下就要同仇敌忾,一起对付华州,那就是大麻烦了。这次在占领了几个月就放那些人回去,这些人虽然有可能被大明官府和衙门收押询问,但人大都是辽镇的官员和头面人物,这些自愿回归大明的人,一路入关,进入京师是可能的。这些人一路走来,此时辽镇失陷的消息已经是轰动天下,人人好奇华州到底是什么地方,那里来的势力。放归的那些人最起码有几样是否定不了,华州全是汉人(这次入关的蒙古人的数量被压缩的很低),战斗力很强悍,从不掳掠地方,当然,若是造谣的话,掳掠地方之类的罪名还是能够编造出来的。
不过放归一千多人,都是居住在辽镇的各个卫所,彼此并不相识,怎么可能统一口径,他们所说的,所讲的,尽管全是贬低之词,但是有心人必然是会分析出来他们所要的结果,对于华州有一个判断。
丘峰算是凡事都往好处去想的,想当然的以为天下间有许多有心人,只是全天下,庸人和随波逐流的人从来不少,能够清晰的分析是事态局势的有心人却少的可怜,仅仅凭着这一千多人的沿路造谣,反效果能少一点就谢天谢地了,何来什么宣传,何来消除关内民众对于华州的陌生和恐惧。当然,即便是事情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华州的情报部门也会让他们向着好处发展的,这一千多人一路走来,在辽镇中也有许多所谓的散落军户投奔,过了大辽河之后,往往是那些人造了些谣言,那些跟着他们的散落军户就故作神秘的跟下面的人说,这些老爷都是在华州吃过亏的,所以说这些话。这些军户过了大辽河之后,随队的人数就越来越少,很多人就消失在卫所和城镇之中,不过,这个时候,很多的有心人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他们在那里分析着关于华州的各种消息,得出了许多善意的结论。如果仔细追究的话,这些有心人是从那些流言和谣传之中分析出来的结论,可是,在结论得出来的时候,流言和谣传往往还有几天才能到这个地方,当然对于好奇心很重的民众来说,这个时间差往往被忽略。对于舆论的攻势,华州从来很舍得的花费银子和人手,在这个时候,这种小小的手段有极为大的效果。
在辽镇内部的招降收纳,因为华州军的强势和优惠的经济政策,所以很快就是平静了下来,偶尔有些落草为寇的,也被比他们更加熟悉地形人口的那些本地团练迅速的剿灭,没有掀起一点的风浪。说起来,自从归降之后,丘峰所做的工作,与其说是武将,其实作为宣抚使的职能倒是更多一些,因为根本没有动什么刀枪,反倒是各地费尽口舌的在那里解释华州到底是什么,投降华州都有什么好处,动嘴多过动刀,这不是文官是什么?
在大辽河广宁卫的试探攻势结束之后,眼看就要过年了,丘峰却被派了出来,快要过年,当日丘峰投降,他在定辽中卫的家人本以为丘峰失陷在华州军中不会活下来了,而且辽镇总兵李孤峰自觉对丘家有所亏欠,也着力的宣传丘峰勇猛忠心的事迹。谁也没有想到,辽阳,沈阳迅速的失陷,丘峰居然又重新出现在家人的面前,短短半个月就经历生离死别,一家人大悲大喜,确实是很不容易,所以想在一起过个年,好好的团聚一下。却没有想到一纸命令把他从暖洋洋的家中拽了出来,率领手下百人去往镇江堡,镇江堡和锁住长江咽喉的镇江没有什么关系,这个镇江镇的是鸭绿江,也是边墙的端点,丘峰不明白,去那里到底要干些什么。走到了宽甸的时候,发现此次居然是和华州大将刘十三同路,更是有些搞不清楚要做什么了,到了宽甸可就不是轻骑简从了,这里有华州的本队兵马三千多人,这更是让他惊讶,此时军力紧张,每一个正规军的士兵都是要用在刀刃上,这还是华州的老兵。
宽甸到镇江堡那就是很近了,到达之后,却发现镇江堡已经是一个大工地,许多民壮忙碌的热火朝天,到底要干什么?终于是忍不住的丘峰有些迟疑的询问刘十三:“……将军,咱们是不是要打朝鲜?”
第六百零三章
谁说兵力不足
太祖朱元璋立国的时候,就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在来,历史上从隋炀帝伐高句丽开始,那个小小的地方总是耗费了太多的人口和资源,每次征伐之后,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动乱发生在中国。小小的朝鲜,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祸乱之源,所以定下了这个规矩,而且朝鲜的小朝廷对于明朝的确是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忤逆的地方,也让人提不起征伐的兴趣。
说起来,镇江堡是辽镇边墙的起点,这边墙除了防备鞑子的侵扰,还有一重意义,就是针对朝鲜,曾经在弘治皇帝的时候,朝鲜使臣在朝廷上提出,每年朝贡的路线都是从镇江堡走宽甸,然后在山海关入京。对于中心城市是在汉城的他们来说,确实是很麻烦的道路,能不能请大明的朝廷允许,改走海路,由仁川出发到达天津卫,这样可就是方便了许多。当时朝廷的大臣都对这件事情觉得无所谓,还有朝鲜裔文臣准备拿出地图改路了,这时候,兵部侍郎某人出来说道,当日太祖皇帝定下这个路线,一路上要经过十几个大的卫所兵镇,这其中必然是有深意,或者是震慑或者是防备。这个话说出来之后,就没有什么人再说改路的提议了,这也是说明明朝对于朝鲜一直是心存戒备,但是因为就是邻国,对于朝鲜可以被称作是玩笑的军队又是不屑一顾,同时又因为历史上的各种例子摆在那里,对朝鲜有一种恐惧和神秘感。各种复杂的观感交织在一起,让明军的将领一听说要对朝鲜动兵,心里面就极为的别扭。丘峰心想华州地势头这么好,万一牵扯上去,土崩瓦解。到时候岂不是倒霉,丘峰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面已经是打算的明白,如果华州真有这个想法,就一定要劝谏停止,没有想到这句话问出来之后。
在马上观看冰面上民壮忙碌地刘十三禁不住一愣,扭头问道:“你说什么?”
丘峰的心里面打了个突,心想莫非自己这句贸然的问话让刘十三生气了,不过这件事情确实是大事。事关生死存亡,他丘峰已经是把自己绑到了华州这个战车上面。如果战车稍有倾覆,那自己就要粉身碎骨了,也顾不得对方到底是高兴与否,硬着头皮又是开口说道:“刘将军。我看兵力调动,民壮工作,而且是在这镇江堡,目标也只能是朝鲜了,刘将军,我丘峰也知道这话不该说。可是这朝鲜乃是不详之地。不能打啊!我华州兵威正盛。何苦在这个弹丸之地……”
他面露诚恳之色,言辞急切的在那里分说。却没有想到刘十三从刚才的一愣慢慢的变成了愕然,然后愕然的呆在那里,过了半天这种呆滞变成了大笑,两个人在寒冷的天气出门,人马都是冷的够呛。在马上也不愿意多说什么,不过这个时候却爆发出来大笑,倒是让丘峰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那里说错了,刘十三好不容易止住了笑声,喘了几口气稳定了心神,开口说道:“老丘你可真行,说什么要打朝鲜。”
丘峰被刘十三笑地已经是有些怒气,心想如此把兵戈大事看成儿戏,将来还能有什么前途,却没有想到刘十三在那里笑了一会,稍微控控马匹,离着丘峰近面了一些,伸出手来拍拍丘峰的肩膀。
刘十三地年纪要比丘峰小不少,虽然是职司远远的大于丘峰,双方也就是保持这种公务上的礼节,因为年龄的差异,双方很少做这样地动作,此时刘十三拍他的肩膀,显然是觉得这个丘峰虽然是降将,可说话做事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朝鲜这个地方还用打,早就是咱们的地盘!”
听到这句话,丘峰当时就是张大了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对这些明军降将来说,华州的概念就是边墙以北的那些垦殖庄园,虽然听华州军总是说华州北府,听着颇为的别扭,以为是自己划地称王,关外这么大地地方也是搞出北府来,弹丸之地地大小,却没有想到朝鲜已经是他们地地盘。可这边墙之外和朝鲜半岛,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何时被打下来地,莫非是许久之前,朝鲜就已经是属于华州了,可这么远,双方怎么沟通联系,难道是从天上飞过去不成,一想这么大的两股势力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却没有被自己发觉,真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