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当廷论辩

3个月前 作者: 青玉案上泥丸
    李玄此言既出别人倒也罢了倒是把鲜于灵金闹了个大红脸


    即便是在开放的大唐堂堂节度使家的大小姐竟然不用媒灼之言跟人私订终身这传出去也算是一桩轰动一时的绯闻了。(..info)


    鲜于瑾瑜一张嘴再也合不拢。这事儿到是好事李玄跟自己亲如兄弟堂妹如果嫁了他自然是天作之合可是这小玄子早已定过亲了啊!难不成让我鲜于家的大小姐屈尊做小?


    妙常心中没来由地叹了口气看过自己虽然拔了头筹但在名份上却又落在了二人之后真要论起出身来这节度使大人又哪里在她的眼里?当下也是作声不得。


    只有杨暄楞了楞旋即便干笑道:“啊……呵呵这个……原来李大人早已对鲜于小姐倾心已久只不过鲜于大人为何不知此事竟然要将小姐许配在下呢?”


    “呵呵鲜于大人绝不会反对的这点在下还是有把握的不信你就看着!”李玄冷冷地道。


    “自古没有一女嫁二夫之理今日阁下既出此言那就让鲜于大人来决断吧!”杨暄见李玄软硬不吃只得拂袖而去。


    本来是喜气盈盈被杨暄这么一闹倒是让鲜于兄妹和妙常各怀心事一腔欢喜转眼变成了担心和忧虑。


    当晚皇上在曲江设宴新科进士皆被邀饮。席间免不了诗酒流连李玄真正感受到了盛世大唐的人文风流那些道举士子们咏的是魏晋玄风喝的是太白烧酒。竟然个个都有了七八分的醉意。


    次日雁塔题名李玄地名字排在了第一位倒教他小小地得意了一番。想起后世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师范生如今却做了名垂千古的大唐状元这世界还真是奇妙!


    不过道举毕竟是道举。(..info无弹窗广告)虽说大唐开科取士本来就比后世宽泛得多但到了天宝年间科举毕竟还是儒生的天下。那些儒生们。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道举的士子奈何如今皇上崇道却也无人敢说一个不字。在他们的心目中道举的含金量竟是远远不及正宗地科举。


    到了第三日正是长安大朝之日。而李隆基钦定的庭辩就要在当日举行。李玄等道举进士早已得了礼部的教习。五鼓就得上朝。


    天还没有亮透。剑南会馆的进士们便全部起身匆匆前.bsp;


    进了大殿李玄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地到处是身着紫袍的官员看来京中五品以上的大员今日都已到起了。皇上选择这样一个大朝来让李玄当庭放言究竟是出于什么用意呢?


    李玄边走边想很快便理清了头绪。


    开元之治共有三十余年。李隆基励精图治拨乱反正将武则天和韦后余党铲除干净又起用姚崇宋景为相可谓是一个奋有为的年代。开元之治。虽说是建立在武则天大周的基础之上。但作为一个英武的皇帝李隆基可谓是宵旰沥胆。勤勉政事这正是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体现。


    但人总有老的时候一上了岁数自然会感叹生命之短暂转而去求仙问道了。李隆基地好道在历史上无出其右。自身地年龄引起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得了花信年华、风流妖娆的杨贵妃之后这年龄的差距便越地引起这一代英主的概叹来这时转向道家之学应该是一种期盼长生的渴求吧。


    天宝年间的权相李林甫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李林甫的用人之道


    自有其过人之处。既便是不可一世地边将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闻得李林甫的召唤也轻易不敢稍露一丝不悦之色。.朝政既有这样一位厉害人物主持李隆基自然也是能够放手的所以才有了天宝年间的纵情声色。


    随着对道教地热衷李隆基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改变朝堂之上一家独大地局面。老庄道学再加上魏晋以来的重玄之风使得大唐天宝年间地思想界越来越向道家学说倾斜。或许这皇帝老儿也想过儒家学说未必便是唯一的治世良策吧。


    李玄一边走一边想着。这也许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便占了统治地位随着儒家官僚的坐大这一传统几乎已经根深蒂固再也无人能够撼动。以至于整个历史都被这群轻视科技只重纲常伦理的的儒家官僚所掌控。陷入长期的封建社会最终落入挨打的局面。


    对于历史上的治国之道李玄一直认为儒家思想是罪魁祸。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多么有活力的时代啊可后来的独尊儒术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也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悲剧。


    只有道家才能够跟儒家抗衡。李玄自从撰写《造化指南》之后对道家诸子的理解早已与往日不可同语再加上指南道院的实践使他坚定了一个信念道家学说是最有利于科技展的因而也是最理想的治国之道。当然若是以法家来辅佐道家则中国完全可以摆脱原有的历史轨迹开创出一个以科学展为第一要务以法律制度为治世准绳以民主自由为思想准则的新局面。


    当然李玄深知自己这种想法在古代要实行起来简直比登天还难。思想启蒙是要经过几代人的他李玄能做的也许就是打破大唐治国思想的一家独大换句话说就是要先把水搅浑让各种思潮都能像水里的鱼儿一般冒出头来。


    眼下说不定还真是一个机会。李隆基既然要让他当廷论辩那么.他就要把握这个绝无仅有的良机!


    皇帝还没有出来但殿内的大臣们早已静立恭候了。这次行廷辩让当朝的官员们感到莫明其妙。不就是一个小小的道举进士嘛这圣天子为何要如此小题大做还要让京中的五品以上大员来听一个小道士的胡说八道?这可也算是大唐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


    李隆基宣布此事之后的两天里兰台御史们早已纷纷上本以为此事有作国体与祖制不合但李隆基根本都不看一律留中不。这事情变得有些蹊跷起来。


    “听说过这个李玄吗?今科道举状元据说写过一本书叫《造化指南》的?”


    “不过是一本讲求物理小道的书罢了一个只懂些方术的小道士居然堂而皇之地与我圣人弟子辩经论道可谓是不自量力哼简直是自取其辱!”


    这朝堂之上自许为圣人弟子的人几乎是十之八九。


    奏事的黄门官将今科道举进士引入大殿之下专门为他们辟了一块空地百余人依次立于廷下身上都穿着礼部赶的九品官服形成了一个青衣方阵。


    李玄赫然站在第一位。他抬眼看去只见前面一排全是紫袍高官腰间都系着紫金色的金鱼袋手中执着玉笏一派严肃穆之气。


    当先一位老者瘦小的身材显得有些瘰弱模样李玄心道这站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名满天下的权相李林甫了吧。听说他体弱多病竟然也还在此抱病上朝看来今天这场辩论在这老权相的心中份量也不小啊。


    李林甫的身边站着一个长须飘飘的老人李玄认得这就是陈希烈今科道举的主试官。而陈希烈的身边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人应该是杨国忠了吧。李玄心道这个后世众口一词的误国奸臣生得却也是气宇轩昂啊。


    一声“上朝”众官轰然跪倒黑压压地挤得满满的。李玄这些新科道员自然也有黄门官领着跪下。


    李玄偷眼望去只见执事太监鱼贯而出天子李隆基步履稳健地走了出来径直在正中的龙椅上坐定。


    待群臣山呼万岁跪拜行礼已毕。李隆基才看了一眼前排的这些年轻道举生员们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洋溢着面圣的激动跟边上那一排的老人相比显得是那样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李隆基的心里无声地笑了。朕的心思这天下恐怕无人能知吧。呵呵这帮老臣们天天在朕的面前几十年了竟然有一种厌烦的感觉今天就让这些孩子们来闹上一闹吧。


    快四十年了大朝小朝几乎没有哪一天歇息过这位历史上的风流皇帝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后世所谓的“从此君王不早朝”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李隆基缓缓开言道:“今日道举进士当堂辩道是朕亲自授意的。我大唐自蒙太上老君之恩于龙角山显灵佑我子孙开创盛世迄今已百余年矣。如何使我大唐江山千秋万世永续永存各位卿家可曾想过吗?今日廷辩正是要为我大唐立一国策!本科道举朕以“无为而治”为题选士并非别出心裁之举而是关系到未来之国策且由今科状元剑南李玄将其应试之策论当廷讲来众卿若有异议自可当廷辩之!言出无忌有理为真!”


    李隆基这番话把殿内百官听得好不紧张廷辩也就罢了居然是讨论未来国策这可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奇事啊!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