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13少的成果一
3个月前 作者: 泰梦
库尔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三国,曾经一段时间,三个国家都对内压制库尔德的分裂势力,而同时又支持另两个国家的库尔德分离势力。
这也使得外部势力不会轻易介入其中,就算介入,也是支持某一政府的行为,而不是反过来,否则是捅大马蜂窝的事情。
但无论游牧或定居,库尔德人仍保留着许多部落制残余,由酋长统率,土地为贵族所有,向佃户收租,多数酋长系牧民出身,少数受过教育,库尔德妇女不戴面纱,与外客自由交谈,能参加管理工作。
大多数库尔德人是逊尼派***,并带有神秘的、异端的本地教派特点,库尔德人通常是同族结婚,在非都市地区,结婚年龄,通常男子为20岁,女子为12岁,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
***教法律所允许的一夫多妻制有的仍在实行,不过为土耳其的法律所禁止,库尔德人的妇女在公开场合中比土耳其和伊朗妇女活跃,她们和库尔德人的男子一样,都享有都市教育和工作的机会。
库尔德人的国家主义,是结合多种因素而发展的一种新现象,其中包括英国人传入的私有财产观念、传统的库尔德斯坦被近代邻国所瓜分,以及英、美、俄三国在波斯湾地区利益的影响,这些因素和其他因素,与小部分库尔德人知识分子所发展的国家主义运动结合在一起。
伊拉克地处阿拉伯世界边缘,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国内宗教和民族矛盾盘根错节,统计数字显示,伊拉克人口约2880万,其中阿拉伯人约占76%,其中什叶派***约为54.5%,逊尼派***约为40.5%,库尔德人约占17.5%,其余则是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和犹太人等少数民族。
伊拉克的民族问题主要发生在作为主体民族的阿拉伯人与最大的少数民族库尔德人之间,因此,该问题也被称为库尔德人问题。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约400万,大部分居住在北部被称为库尔德斯坦的山区,该地区地势险要,盛产农牧产品,被称为伊拉克的谷仓,并有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问题是整个中东库尔德人问题的一部分,两者具有相同的历史根源,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的解体。
一战之前,伊拉克属奥斯曼帝国领土,一战期间,英法签订了瓜分奥斯曼帝国亚洲部分的秘密协定《赛克斯-皮科协定》,根据该协定,伊拉克中部和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摩苏尔地区为法国势力范围,一战后,英国将伊拉克转变为委任统治区。
根据战后协约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色佛尔条约》,库尔德人可以在幼发拉底河以东和亚美尼亚以南、叙利亚和伊拉克以北库尔德人占多数的地区建立自治区或独立国家,但随着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色佛尔条约》沦为一纸空文,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愿望也随之落空。
1923年,土耳其与协约国重新签订《洛桑条约》,根据该条约,库尔德人被分别划分到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苏联,库尔德人问题随即产生。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与其他国家的库尔德人一样,最终目标是建立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国,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伊拉克赢得了更多的自治权。
1930年,英国结束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时,库尔德人马哈穆德教长曾提出库尔德人聚居区独立的要求,但被英国和伊拉克否决。
泛阿拉伯主义成为伊拉克独立之后的主导意识形态,泛阿拉伯主义主张将所有阿拉伯人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国家,二战期间的伊拉克首相亚辛甚至宣称将伊拉克建成阿拉伯世界的普鲁士,对库尔德人来说,泛阿拉伯主义的实质就是把非阿拉伯人排除在具有充分资格参与政治体制的人群之外。
1958年,温和派的卡塞姆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伊拉克共和国之后,承认库尔德人的民族地位,但由于在自治问题上双方难以取得一致,巴格达政府开始对库尔德人自治运动进行镇压。
1963年,坚持泛阿拉伯主义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之后,库尔德人与伊拉克政府的矛盾走向激化。
1970年,时任总统的贝克尔曾与库尔德人签署协议,规定在库尔德人聚居区建立自治政府,承认库尔德人的平等地位等,但双方在自治范围和自治权利上分歧过大,导致该协议大部分内容并没有得到落实。
1979年上台的萨达姆对库尔德人采取了更为严厉的压制政策,1980年至1988年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以勾结伊朗为借口,对库尔德人实施种族清洗,其中,最臭名昭著的要数1988年3月发生在库尔德人小镇的--哈拉比亚惨案,在那次事件中,伊拉克军方除使用常规武器外,还动用了化学武器,导致5000多人因遭受神经毒气攻击而立即死亡,总死亡人数则要超过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