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回 圣天子怀念金镛
3个月前 作者: 秦淮
第二件吸引太祖的就是:金镛城。
金镛城是魏明帝曹叡所筑。《水经注》上说道:“……谷水又东经金镛城北,魏明帝于洛阳城西北角筑之,谓之金镛城”。西晋取代曹魏之后,“魏宫人皆在其中”。
又再说到:北魏“迁京之始,宫阙未就,孝文帝徒金镛城”。
《洛阳伽蓝记》更描绘其“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到五代时,金镛城仍是城池坚固,宫殿宏丽,远非汴梁可与匹敌。
赵匡胤生于洛阳,长于洛阳,自然见过金镛城的辉煌。他称帝汴梁后,看到汴梁宫阙远不及金镛城的气派,未免常感不足,因此常常思念金镛城的豪华。在看了洛阳送来的报告后,太祖更加眷念洛阳了。
最初提议迁都时,就有朝臣李符指出迁洛有八大困难。但太祖不听.
接着又有李怀忠进谏道:“江淮乃汴京粮库,有汴渠的方便,一年往京师送来一百多万斛的粮食,汴京数百万军民全仗供给,如果迁都洛阳,如何取得这批粮食?再说,沿袭数朝习例,国家的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基稳固,切不可轻易动摇。”太祖仍是不听。
数年已来,赵普在汴已广佔田地房产,一但迁都洛阳岂非是白费心机一场,但又不便开口,便怂恿晋王进谏。
晋王赵光义也是广佔田宅,不愿迁洛的,便找机会向太祖劝说。
太祖道:“迁往洛阳并非是朕的最终目的,朕的目的还是迁往长安呢!”
晋王听了,更是叩头进谏,拼命劝阻。
太祖道:“朕要西迁,无他,为国家耳。若迁都洛阳长安,可踞山河之险而去冗兵,效法周,汉以安天下耳。”
晋王又谏道;“欲安天下,在德而不在险。”
太祖不高兴地说;“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岂能偏废乎?”
但是,迁都洛阳目前又确是有困难的。他不是怕臣下反对,而是怕粮槽不便,臣下说得有理,淮上是国家的粮仓,京都数百万军民,靠的是运河槽船源源不断的供给粮食,就是四海无波,天下太平,要在汴京把槽粮再转陆路送到洛阳,也得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何况现在是北有契丹与太原,南有李唐,虎视眈眈,一但迁都洛阳,万一他们来犯汴京,扼断粮道,哪可是危及国基的大事。
但是洛阳金镛城的重楼飞阁,宫殿宏丽,气象万千,又是令太祖魂牵梦绕,念念不忘,寝食不安的。丽妃见皇上烦躁不安,连忙询问,原来皇上想的是金镛城,便笑道:“皇上如今君临天下,富有四海,要一座金镛城有何难哉?咱们不能迁过去,难道就不能把它搬过来?”
太祖听了,拍腿大叫道:“是啊!咱们不能迁过去,难道就不能把它搬过来?满朝文武就只会说‘不能迁’,但谁都不去想‘把它搬过来’。还是咱们坠儿的小心肝灵够的,一下就想到点子上了。”
丽妃忙摆着双手道:“陛下别忙着夸奖,臣妾也不知道是说得对也不对的。”
太祖道:“说得对极了,这就和你射的箭一样,就叫一箭中的。要搬一座金镛城有何难哉?朕明日就下旨,命工部领人到洛阳画影图形,立马在这边也建他一座起来。”
这下,倒把丽妃唬了一跳,忙说:“皇上既是动真格的要建金镛城,可千万别说是臣妾出的点子。”
太祖道:“这又奇了,怎么不能说是你的点子?”
丽妃道:“臣妾曾读《列女传》,书中说:‘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如果陛下说是臣妾出的点子,唯恐百官说皇上‘用妇言’,哪臣妾岂不是罪大弥天,百口莫辩了么。”
太祖听了,想了一想,点头笑道:“亏你这小心眼想得周到,哪几位老相爷多读了几部书,兴许会引经据典说这说那的。就依你的,朕不把这事牵涉你身上就是了。”
次日临朝,太祖即倡议在大梁仿建金镛城,果然百官俱无异议。当即下旨,工部火速派员前往西京,绘制金镛城图形回来,再按图修治。
丽妃听了便问太祖道:“皇上派人去西京绘图,有没有派那个苗道士去呢?”
太祖道:“去西京绘图是为了回汴京兴建宫殿,又不是行军打仗,驱邪治鬼,要他干嘛?”
丽妃道:“皇上倒是忘了,这牛鼻子道士建房子倒是有一套的,前儿在米脂建赵鹂仙姬庙时,不就全是他一手摆弄的吗?皇上还赞不绝口,说他干得又快又好呢。”
太祖一想,说的也是,次日临朝,便宣苗训。谁知这苗训虽被封了个军师名衔,却本是闲云野鹤,懒散之性。看不惯朝中众人哪种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行径,在一个月前已悄悄离京,回华山去了,府中只剩下两个老兵看门。太祖听了,只好另派专使前往华阴,宣谕苗训速往西京,汇同工部绘图,然后回京兴建金镛城。
苗训见专使来了传喻皇命,不好违抗,便径往洛阳,协同工部人员绘好了金镛城图形回京。太祖大喜,就命苗训总管工程,统管工部上下人等,立即按图兴建,尽快竣工。
苗训领命,当即汇同工部侍郎蔡德兴,计议一番,点起工匠,立即开工。谁料不到一旬,太祖便亲临视察。只见工地上东边一堆石头西边一堆泥沙,墙垣楼阁,连影儿还不见,不禁心中焦躁,一叠连声的命人传唤头儿。苗训,蔡德兴闻讯,急忙前来伺候。
太祖发话道:“好个苗军师!你逃回华山睡懒了吧?当日在米脂不消数日,便建成了赵鹂仙姬庙,如今已时近半月,怎的还是毫无动弹?”
苗训忙奏道:“启禀皇上,这‘赵鹂仙姬庙’不过是一间庙宇,金镛城的建筑却是非同小可,工程十分浩大,不但取材艰难,且是加工复杂,光是雕梁画栋,彩绘漆壁,也非得需费上两三年工夫不可,哪里是仙姬庙可比的……”
太祖道:“胡说!要是现在这丁点子人,磨磨蹬蹭,再磨个十年八载你也磨不出座金镛城来。要说人力不足,皇城有的是禁军,你尽管去要,不从速建好,小心你们的脑袋!”说罢,悻悻而去。
蔡德兴见皇上发了狠,吓的魂不附体,忙的央了苗训去到御军营,要了两万禁军官兵,一万发往关中采运木材,一万就在宫中搬砖弄瓦,一时之间,工地上人声鼎沸,热气腾腾,蔡德兴说:“有这么多人在干活,就是皇上来了,也该无话好说了吧。”
谁知过了几天,皇上又来了巡视,看见闹哄哄的一帮人,发的火更大了:“要了几万人马摆在这里,闹了这么多日子,樑未上一条,柱未竖一根,你们这是甚么的干活?给你们一个月时间,你两个不盖好这金镛城,提头来见朕!”说罢,掉头就走,径回后宫。
蔡德兴见了,吓得六神无主,扯着苗训道:“苗军师,下官这下可就完了。一个月时间,喏大一座金镛城,叫俺们如何建造得出来,皇上这是怎么发这个狠呢?军师你倒好,四海为家,又有法术,一走了之谁也找不着,可怜下官上有老下有小,建不出这座金镛城,眼见得就是个死,怎生是好?你得想个主意救救下官才好。”
苗训叹了口气道:“你倒说的轻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能走到哪去,我也正在办法如何处置呢。”
蔡德兴道:“是啊!你精通易学奇门,何不占算一下,也许办法就在其中呢。”
其实,苗训默默不语,正是在袖中占算,得了个“随之丰卦”,按焦氏易林作释,解曰:“王不我顾,转求玉女。”心想:“王不我顾”这句好解。分明是指皇上的态度。但是:“转求玉女”是说甚么呢?沉吟半晌,忽然大悟,坠儿不是在皇上身边吗?去找找她,看来必有转机。
于是,次日清辰,趁皇上朝会之时,找了个宫女领路,径往后宫见丽妃,就把皇上催逼建金镛城之事一一说了。
丽妃道:“皇上欲要迁都洛阳,但朝臣反对。故皇上退而在汴京建一座金镛城,难免心情焦急的,但一月之间,如何建得起来?”想了一下,笑道:“除非把它搬来,那就快了。”
苗训苦笑道:“娘娘别逗趣了,喏大的宫殿城阙,岂是搬得动的么?”
丽妃其实是实有所悟的,她笑着指着苗训道:“你这个牛鼻子道士,枉你平日自称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甚么奇门遁甲玄空飞星的……事到临头却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苗训道:“娘娘,下官正是苦无良策,走投无路这才来求娘娘的,你就别取笑下官了。”
丽妃问道:“你可知道,当年咱们大闹樊楼,是怎么逃出汴京的?”
苗训答道:“自然知道,是刮了一天的黑风,把官兵刮得蒙头转向,大伙才逃出来的。”
丽妃又问道:“你可知道,这阵黑风是怎地刮起来的?”
苗训答道:“自然知道,是皇上的一个名唤凤儿的爱姬……”
“对了,她叫金凤儿。”丽妃接着道:“后来你还跟咱们大伙说过,这个金凤儿不是凡间的女子,乃是天上的仙女,叫做风精子的,又是甚么飞廉箕伯的甚么人,既然你知道的哪么多,现在何不去求她?”
苗训忙问道:“依娘娘的意思,是叫下官去求这位金凤儿……”
丽妃道:“咳!你这个军师恁地哪么糊涂?金凤儿当年既然能在汴京刮风救皇上,如今怎么不能刮风替皇上把金镛城搬到汴京?”
苗训道:”可是,这位金凤儿当时刮风之后也就踪影全无了,后来皇上也再没见过她,也不知她踪迹何处……”
丽妃道:”你这个狗头军师好生啰嗦.给你提个醒也就是了,终不成还要把人给你找回来?她去了那里?不在地下就在天上,往日光听你说你的本事如何了得,你师父的本事又更是如何如何的了得.如今不过找个金凤儿罢了,怎么就一点办发都没了?你这不是瞎吹了吗?”
苗训听了,脸上顿时愁云散尽,用手敲着脑袋笑道:“下官一时吓糊涂了,不是娘娘提点,如何悟得出来?是的,回山找俺师尊去.”说罢忙忙的深施一礼,拜谢告辞,出宫而去。
何方寻访这位“风精子”?“神仙自有神仙窟”,她如今在哪?自己道行不高,法力不深,回山拜求师尊确是唯一良策。
华山道长听了,见是徒儿有事,回山求助,岂有不出手救援之理?但是,这风精子现在哪里,道长一时也是无法知道的。道长虽是道行高深,但也只能精算凡间人事。风精子乃九天仙子,名登仙箓,人间是无可稽查的.知道太上老君当年是主管派遣上天星煞下凡这项事儿的,于是,便焚香顶礼,默默祷告,这天刚好是老君正在丹房入定,突然心血来潮,知道是华山门下有事相求,要找女娲娘娘宫中的风儿.但是,当年下凡之前,输送档案的律令,阿香两个喝醉了酒,翻倒了车子,把一大车的档案倒乱了,弄了个乱七八糟,两个不敢吱声,上面也没谁去查看,致弄得众仙的来来去去也就乱了套,不好管了.这风、花、雪、月、雨、露、云、霞等一众丫头,有已经完成了任务的,但因没人管,只都仍留在下界四处闲逛去了,要找她们?你们自己尽管去找,太上老君哪有替你找人之理?于是,草草写了字条儿一张,发下去作复.
哪华山道长正在山门企盼,只见半空中飘飘荡荡飘来一张黄纸条儿,赶忙上前双手接过,细看之下,上面写着:“诸仙扶真主,稽留尚未还.欲求风精子,仍是在人间.”二十个字,看完之后,纸条儿迭忽便化作一阵清风去了.苗训来不及看上内容,只好问师尊.
华山道长道:”太上说是这些群仙如今尚未回返天庭,仍在人间,要找她们,你尽管自个儿找去.”
苗训挠头抓耳,毫无办法,只好又求师尊道:”启禀师尊,这九州之大,人海茫茫,叫徒弟何处找去?还是求师尊大施法力,相救徒儿则个.”
道长被他缠得无法,想起当初也是自己命他去辅赵立宋的,如今碰上了麻烦,自己也不好丢手不管.于是,只得又焚香顶礼,正好截着一位值日功曹,便请他代行查探.过了片刻,这功曹便来回报,说是:“……今日正巧是女娲娘娘宝诞,这位仙子正在晋中洪洞一带游玩,汝等可到该处寻访,便当知其下落.”说罢,拱手作礼,匆匆告辞。
苗训听得大喜,连忙谢过师尊,告辞下山,直奔晋中而去.
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心中有事脚下忙。若能寻得仙姬至,金镛大殿不难搬.”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敬告诸位读者;“立秋处暑,上蒸下煮.”近日天气炎热,作者多作旅游避暑,故把本书的写作进程也推迟了,敬请见谅,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