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征川(二)

3个月前 作者: 岩米
    "我已决定今春出兵四川,夺占天府之国,成就强秦之势。"厅内都是义军亲信,武安说话没有遮遮掩掩,直接明了自己的野心。


    傅宗志瞥见武安双拳紧握,眼神冷峻坚定,当先拱手道:“大都督英明,此时明廷正直虚弱之时,内乱频生,而我义军钱粮充足,北疆亦平,无后顾之忧,此时用兵正当时候。”


    其实关于与明朝翻脸的事,武安和傅宗志、宋献策已商量多次,三人都认为如今天下并没有如汉末、元末那样群雄并起,明朝最主要威胁是关外女真及陕西义军,武安以此时形势仿照前世已不适宜,因此武安决定名正言顺打破与明廷附属关系。


    宋献策道:“陕西故秦之地,自古出精兵,而土地却不富庶,蜀地号称千府之国,沃野千里,我义军若得之,大都督大业可成。”


    武安朗声道:“诸位,武氏出于周武姬氏,我欲复故国大周,今朝廷不仁,阉党当道,生灵涂炭,正是我等高举义旗的时候。”


    看着下面面色激动的众人,接着道:“此前多人建议我早日自立,因多种顾虑我一直没有答应,今日就实话实说,占领四川后必顺天命立国,而诸位将是开国功臣,你们想要光宗耀祖、扬名立万就各凭战场本事吧。”


    一席话说的秦满、黄盛等将领心里火热,傅宗志、宋献策等文官也把持不住诱惑,纷纷起身宣誓效命。武安见刺激众官将目的达到,满意点点头。


    宋献策胸里莫名兴奋一下,又马上压下,朝武安问道:“大都督,不知这次该出兵多少?”


    此时汉中在义军手中,而四川北大门剑阁在天启三年被许匠头攻破,这次出兵想来不会有太大麻烦,不过唯一对手就是那秦良玉的白杆兵了,一想到那些身材短小矮健,纵横崎岖山间如履平地的土人,武安的头皮也有些涨疼,当初四川之行可是让他吃够苦头,记忆犹新纳!


    武安慢慢出声道:“恩,四川不宜多出骑兵,这样就出骑兵六千,步卒五万,加上许匠头所部四五万众,如此集兵十余万,相信一定能拿下蜀中。”


    十万精兵若攻不下来蜀中,武安等就不用打天下了,而且蜀中明军可不仅有一个敌人,各种势力错综复杂,武安统大兵入川,可有很大把握。虽说武安在前年与朝廷讲和,但为了明廷不能轻易平定奢崇明,依然在双方边境集合大批军马,以此拖住明军大量有生力量,使明军不能全力平叛。两方火拼数年,因此力量大减,可让武安得了大力。


    宋献策提醒道:“大都督,大同镇、潼关等地与明廷接壤,若我进军蜀中,势必会引起明军仇视,应防止其趁机生事反扑,扰乱大都督部署。”


    武安想想,说道:“秘密传令各地驻将,命其小心提防明军偷袭。待我入蜀中后,各将可相机派精骑骚扰山西各地明军,使其不敢轻动。”


    大同、潼关两地屯驻兵马不下十万,攻取也许不足,但防守是绰绰有余了,加之刘大山、何可纲、马守应


    武安看看傅宗志,吩咐道:“西安城防务就由傅军师、萧显忠主持,前方粮草、军械等军用物资就多靠诸位筹办押运了。”


    傅宗志又提醒道:“甘肃镇总兵官胡勇正奉令和西虏展开激战,大都督是不是让其暂时罢兵。”


    河套鄂尔多斯蒙古、青海土默特蒙古是陕西主要的草原威胁,武安亲自消灭河套蒙古,而青海蒙古就交给甘肃镇驻兵去歼灭。而早在天启三年,义军就开始在边境与鞑靼人摩擦不断,早先因武安要全力对付明朝这个“庞然大物”,甘肃镇总兵胡勇采取忍耐防守对策,但自义军在山西连战连捷,逼迫明廷议和后,胡勇就开始主动出击。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天启四年十一月,胡勇等趁雪夜鞑靼人无备,急行几百里,在青海湖西岸攻破鞑靼人大营,斩杀无数,西海蒙古各部狼狈向西逃窜。此后西海蒙古不敢再掠义军兵锋,而胡勇等也不敢再深入,带着战利品回到甘肃。


    “也好,几次大战算是打疼鞑靼人了,再说此时即使打败鞑靼也不能遣人占领土地,那就命胡勇将军先与鞑靼人讲和吧。”武安却想的深远,此时青海对他来说是块鸡肋,只要鞑靼人不主动挑衅,武安也不想多费钱粮去剿灭他们。


    更重要的是武安想到新疆吐鲁番一带有制造火药急需重要材料―硫磺,这可是天然硫磺,成色质量极佳,自武安占领甘肃就大力笼络吐鲁番蒙古,借此交易硫磺,吐鲁番一面见有利可图,一面不敢得罪武安,倒乐于相安无事。


    虽然吐鲁番王国与青海蒙古属两方势力,相互之间关系并不和睦,若武安真的灭掉青海蒙古,唇亡齿寒之下吐鲁番必定会胆战心惊,武安此时还不想多树强敌。


    “大都督,不知此次出兵该用何种名义?”萧显忠问道。


    古代交战讲究出师有名,当然多是自欺欺人,不过古人就好这一口,武安看来多是自我安慰罢了,看重声名有失,求得大义欺骗天下人。


    “不必做那欺世盗名、不实的事,这次我要出其不意,直接趋往蜀中,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武安笑道。


    黄盛叫道:“是咧,大都督取了蜀中正好做皇帝,还要多此一举做甚。”


    武安看了这粗人一眼,道:“黄将军说的在理,就不必如此了。”


    ******


    明天启五年农历二月春,武安于西安城密发步骑五万六千众出征蜀中。


    四川保宁府剑阁。


    “许将军,咱俩许久未见,安着实想念你呀!”武安笑拍着许匠头肩头。


    许匠头激动道:“末将也想念大都督,大都督一向安好?”


    寒暄几句,武安问道:“许将军,如今蜀中形势如何?你大体讲讲吧。”


    众人依次分坐后,许匠头见几人都盯着他,忙说道:“大都督,因明廷须防范我军,是以奢崇明能在川南泸州府与明军混战,残存至今,而贵州安邦彦与其遥相呼应,这也是明廷无奈的原因。”


    武安问道:“蜀中明廷兵力如何分布?”


    “如今四川明军分为两部,一部位于剑阁南面防备我义军,一部就是在川南,整个四川明军约有近十万人,”说道此处,许匠头突然有些尴尬,“”川军将领最勇者莫过于秦良玉,其虽是女流之辈,然精通兵法战阵,末将一时不慎也.......也吃过苦头,白杆兵确是难得精兵,尤其擅长山地作战,神出鬼没令人防不胜防。”


    武安看许匠头颇为不自然,因笑道:“许兄弟莫要因此羞愧,那秦良玉我却很是了解,她能以女子之身统领数万大兵,并数败强敌,的确有过人之处,我等七尺男儿多有不如呀!”


    许匠头道:“大都督,那秦良玉麾下白杆兵虽骁勇善战,但蜀中官将多有疾贤妒能者,而朝廷亦对其土司身份有所顾虑,因而只要大都督出一计,则能使明军自相猜忌。”


    武安吐气道:“反间计?恩,这倒能好好想想,若没了白杆兵做羽翼,这次蜀中之行顺利多了。”


    想到秦良玉气急无奈的模样,武安不由轻笑出声,若能因此使这位巾帼女将为他效力,倒是一件乐事。


    修整两日后,武安率十万大军出剑阁,与明廷设在保宁府大营的明军展开殊死激战。


    身在成都城内的朱燮元接到陕西叛军入寇的消息时,大惊失措。很快义军就攻破明军大营,随后武安令大军分两路,一路由许匠头统兵四万南下嘉陵江,负责阻击川东明军,而武安亲率主力六万余人渡过嘉陵江、潼水,沿保宁府向西,直入成都府。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