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富春山居
    毕竟原则上全大明子民的效忠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代表上天的大明天子。可在实际操作中,士绅们总是会在地方百姓、家族成员、下级官吏面前,让自己代表大明天子来接受他们的效忠。所以对于天子的效忠,最终都会转变为对于官员、上司和家族领袖的效忠。


    这种一级压着一级的效忠之链,有时候会让某些权臣们觉得束缚了自己的自由。也让地方士绅难以煽动民众去对抗皇帝的命令,这将有可能直接瓦解底层的秩序。因此倒不如让民众们去效忠一个无法思想和发号施令的国家概念,如此一来他们指责皇帝的命令时,就不必那么束手束脚了。


    不过此时的大臣和士绅们并没有注意到,当皇帝解除了臣民对自己的强制效忠关系之后,也就相当于解开了百姓对于其他人的强制效忠关系。在政治身份上,大明的百姓终于在法理上成为了一个自由人,而大明百姓所要效忠的国家,事实上还没有以法律的方式进行正式注释,只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名词而已。


    不过对于此时的温体仁来说,他并不是那么的关注这个问题。作为大明崇祯朝第三位首辅,他现在正忙着接手这个国家的中枢权力,并开始清除钱谦益在中枢留下的影响力。


    作为崇祯朝的首辅来说,温体仁无疑是比较幸运的。崇祯朝第一任首辅黄立极的主要工作,是继天启朝阉党对地方士绅的打压之后,继续在大明的旧政治体制上开出一个大洞来,建立起崇祯朝改革的基础。


    黄立极的工作其实是极不讨好,所以做完了一任首辅之后,便在朝中清流和地方士绅的喝骂声中退休回家了。虽然黄立极的儿子和门生都受到了皇帝的保护,但黄立极本人却依然成为了市井百姓口中的奸邪,差不多成为了和严嵩比肩的人物。


    至于崇祯朝第二任首辅钱谦益,本身因为性子较软才被皇帝推上了这个位子,不过是借助其新东林党领袖的声望,以调和朝廷内部的官员分歧,将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并稳住地方士绅而已。


    钱谦益这十年中任期的表现大约是达到了皇帝的要求,但却也把自己的名声丢了差不多了。身为首辅居然没能够维护前东林党人所代表的江南士绅利益,而且在任上不仅连续兴起了打压士绅的大案,最重要的是任期最后三年的连年大旱,使得钱谦益在民间被挨骂的声音,也不比黄立极少多少。


    至于去年中秋之后接替钱谦益上台的温体仁,刚上任没多久北方的旱情就开始得到了缓解。特别是因为黄河以北地区土豆、玉米的大量引种,区域内人口的连续外迁,使得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等地的粮食生产终于出现了收支平衡的年份。


    而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旱情,也远不及前两年严重。加上海外粮食的生产、收购、运输组织渐至成熟,使得今年的灾区百姓,终于没再出现大规模的死亡,而各地高企的粮食价格也开始有所回落。


    过了崇祯十五年的春节之后,河北南部数县去年爆发瘟疫的地区,又传来了疫情已被控制的好消息。一时之间,好消息不断向京城传来,连带着民间百姓谈到温体仁的口碑都是极好的。


    就连温体仁都听说,已经有人开始鼓吹贤人出而奸邪远,朝堂上终于开始正本清源了,所以灾祸才会渐渐远去,接下来大明朝总算是走上正道了。


    温体仁听后固然有些飘飘然,但也有人对传言是极为恼火的。比如前首辅钱谦益大人,据说在家中就把最心爱的一件茶盏都给砸了。


    不过温体仁心中舒畅归舒畅,却同样不敢轻忽大意。他这个首辅可真是来之不易,如果不是崔呈秀和冯铨为新旧东林党人所抵制,而钱谦益的门生瞿式耜又缺乏党内的支持,首辅之位还真难以落到他的头上。


    虽然崇祯最后和钱谦益达成了协议,让瞿式耜接任两广总督,以换取钱谦益支持温体仁上位,但是他也不得不让出了吏部尚书的推荐权,让皇帝直接提拔了南京礼部尚书王朝聘接了他的位子。


    温体仁觉得在崇祯朝自己也算是进步迅速,从一介中层官员入吏部尚书,现在又接了首辅的位子。但是和王朝聘一比,那就真是不值一提。人家起点不过是一个教授,但是三四年内就被提到了礼部尚书的位子,要不是年纪确实有些大了,估计还有机会坐一坐这首辅的位子。


    不过即便对方提拔的如此迅速,朝中上下也不敢指责这位新吏部尚书是幸近之辈。因为在王朝聘身后站着的,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两湖学派。这三、四年里,两湖乡绅不计代价的支应朝廷的粮差,现在终于得到了一个回报,两湖士绅在皇帝的倾斜支持下,正快速的挤占着原本属于江南士绅的特权。


    作为大明最为出色的政客,温体仁很快就从中闻到了双方在私下交易的味道。在两湖士绅兴起的同时,也是湖南、湖北两所大学在地方支持燕京大学,呼吁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的开始。


    国家开办的学校体系正逐步取代着私塾—书院的私人教育,而过去皇帝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小学校不过是用来教育平头百姓识字,和为国家培育人才的的官学和书院并不是一回事等话语,现在已经渐渐听不到了。


    倒是某个刚刚被皇帝赦免,从海外回来就被聘用为燕京大学教授的人物,却开始鼓吹夫子有教无类,官学、书院教出的书生地位并不高于学校毕业的学生。并且如今一些官学和书院的教师不仅才学浅薄,有人连经义都没搞懂,就靠着门生同窗的关系混在官学和书院内误人子弟。还有些人更是品格低下,不仅在家欺压良善,甚至还在教学中诋毁朝政,以误导书院的书生们非议朝政。


    由是这位复社前领袖在士林中疾呼,一是要求朝廷对于私人教育进行更为严格的管制,以避免书院变成叛逆分子的大本营;二是要求在朝廷准许开设的私塾—书院内教授大明历代皇帝的语录文选,以令大明的读书人了解我大明历代皇帝为国为民之忧思云云。


    对于这位前复社领袖回国之后的180度转变,南北士林一时为之失声,但是其声势却如烈火烹油,迅速的从京城向地方蔓延开去了。


    第872章


    春天三


    大明历代皇帝的语录文选,这是崇祯三年起皇帝令翰林院编辑的一部语录集,起初不过是皇帝说要让宗室子弟了解下太祖的生平志向,和当初太祖建国之理念。但是初本编撰完成之后,皇帝却下令除了宗室子弟要学习之外,各所学校也要一并加以教育。


    为了能够尽快的把太祖语录推行下去,皇帝还要求对中小学校进行不同程度的删减,以便于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们更容易记忆。之后这本语录集便以2—3年一修的进度,变成了今日厚厚的一本语录加文选集。


    也亏得大明历代皇帝并不喜欢说什么豪言壮志,太祖皇帝虽然英明神武但是年代太过久远,没有太多言词文选可以录入,否则这本历代皇帝的语录文选就该超过四书五经的厚度了。不过即便是如此,这本语录文选的字数已经超过了《论语》,接近半本《左传》的字数了。


    随着《文选》的主编更换为孙之獬之后,这位正人君子眼中的无耻之徒几乎就要把崇祯皇帝登基以来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了,并且这位还无耻的按照崇祯的言论对先皇帝们的言论进行修改,以确保崇祯皇帝的每一句话语不会跟自己的祖宗们抵触。


    于是这本《文选》现在倒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崇祯的日常语录,其次才是太祖、成祖和熹宗,其他皇帝们差不多也就能说上一两句话,还大多是自省之言。如果一个懵懂学童初次看到这本《文选》,估计一定会觉得是英明无比的崇祯陛下指导太祖皇帝开创了辉煌的大明帝国,然后又任劳任怨的在给历代大明皇帝的错误擦屁股。


    总而言之,这本《文选》坐实了孙之獬是个无耻之徒的名头,除了学校体系内的强制性教育,在私塾和书院等私人教育体系中都是被当做反面教材来看待的。虽然这些人不敢直接攻击《文选》本身,但是却拼命的批评孙之獬的个人品格。


    大有通过否定孙之獬个人,进而否定《文选》之意。温体仁自然不会像那些文人那么肤浅狭隘,但也不会如孙之獬那样毫无顾忌的鼓吹《文选》的重要性,因此对《文选》只是采取了紧跟皇帝的姿态。


    不过现在因为前复社首领张溥的突然跳出,主张把《文选》当成了读书人是否对皇明忠贞不二的试金石来看待,并认为要把《文选》列入读书人必修的科目,以培育他们忠君爱国的信仰等言论,顿时将《文选》的编撰工作再次拉入了朝野上下的视野之中。


    温体仁虽然觉得张溥的所为有些小题大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对方有些言论还是很正确的,如果读书人连皇明为何而成立,历代先皇究竟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皇明都不知道,他们又凭什么去辅佐大明天子去治理这个国家?


    说到底,所谓治理国家这件事,是大明天子按照夫子的理想去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皇明,而不是大明天子按照读书人的想法去建立士绅心目中的国家,这种主次问题是绝对不能含糊其辞的。


    虽然温体仁不明白,张溥是如何转变了自己的立场搭上了皇帝的。但是他倒是知道一件事,当张溥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潜规则抛上台面的那一刻起,站在士绅立场的读书人就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没有那个皇帝会反对张溥的主张,也没有那个皇帝会放过那些操纵皇权为自己谋利的读书人。所以即便是地方上反对的声音再大,张溥的建议还是会被皇帝所接受的,更何况现在的学校体系已经渐渐成型,支持《文选》列入教育必修并进入科举考试的声音并不弱于士林的反对声音。毕竟对于这些学校体系出身的学生们而言,这个主张更有利于他们和那些私学生们的竞争。


    仅仅看现在双方在报刊上的争斗,有着大明时报支持的张溥也是稳稳的占据了上风,而皇帝的不表态,本身就意味着对张溥一方的支持。面对这位沉寂后再度爆发的前复社领袖,加上其和崔呈秀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就已经让温体仁对张溥心怀警惕了。


    在没有当上大明首辅之前,温体仁做梦都想成为文华殿内的第一人,这不仅意味着文官的最高荣誉,同样也是大明权力的巅峰。就好比过去他以吏部尚书身份进入文华殿时,并不会有什么额外的感觉。但是在他就任首辅之后再来到文华殿时,却有了半个主人的感觉。


    这也使得他最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上班的时候,再也不照着从前抄近路走文华殿后门的习惯,而是非要绕道正门,先站在门口看一看文华殿的正面,然后再慢慢走入自己的首辅办公间去。


    要不是因为崇祯喜欢抄近路,每每都从文华殿后方过来,温体仁其实很想下令把文华殿后门给封上,让阁臣们都从正门进来。身为大明中枢的执政重臣,怎么能够只图方便,而不顾及礼仪呢。


    夫子都说了,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身为内阁阁臣自然应当为满朝上下做一个表率,不能图一时方便而不走正门啊。不过他想归这么想,却没敢给自己找这个麻烦。


    不要说皇帝肯定会因此对他有意见,温体仁估计内阁中支持自己的也不会多。之前他当吏部尚书时,对于除钱谦益之外的阁臣可一向是礼貌有加,总不能刚坐上这个首辅位子没多久,就翻脸不认人吧。就算他能拉下脸来,这些同僚也未必会买账。


    内阁改革之后,首辅虽然从法理上确立了统领内阁的地位,但内阁阁臣之间的权力和责任也有了清晰的划分。在没有皇帝的支持下,就算是首辅也不能侵犯阁臣所负责的职权,他只能就阁臣能否胜任自己的工作问题,向皇帝提出撤换阁臣的请求。


    而此次内阁的成员虽只替换了两人,但却调整了内阁中最重要的三位,即首辅、分管吏部的次辅和分管户部的阁臣。钱谦益么是受到连任的限制不得不出阁,而温体仁是因为接任了钱谦益的位置而让出了自己的位置,至于郭允厚么则是年老体衰而请求退休了。


    次辅的位置是因为条件交换而不得不让出,王朝聘的上位虽然有些让他惊讶,但看到了王朝聘身后的两湖学派之后,温体仁还是能够理解皇帝任命的想法的。不过接替郭允厚的居然是从地方上提拔上来的一个官员,就有些让温体仁有些困惑了,虽然这名叫方岳贡的新户部尚书,也是科学民主进步党的一员。


    不过和外界沸沸扬扬的舆论不同,温体仁知道这位并不是自己推荐,用以掌控户部的党羽。他这是替皇帝背了一口黑锅啊。


    不过作为前吏部尚书,他倒是很轻松的找到了这位党内后起之秀的详细资料。方岳贡,字四长,号禹修,湖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初任户部主事,“历典仓库,督水平粮储“,以廉洁和吏才而出名。


    之后便出任松江知府,在地方上兴建水利和海塘而获得了皇帝的重视,由此被任命为东南地区水利及沿海石塘修建的负责人。


    由于当初朝廷拨款不足,负责东南水利和石塘兴建的方岳贡,除了要监督工程进度之外,还要为这些项目筹集经费。为此方岳贡每天驾一叶小舟,在东南各县到处找人劝募,并向朝廷建议:“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以供筑塘之用“等募款政策。


    在筑塘和兴建水利的过程中,方岳贡还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以革除弊端,不许衙门、公差直接经手项目费用,并随时访问督工人员,检查发出的银两是否全部到位,使的东南水利和海塘工程一一顺利完成。在这两、三年的大旱灾里,为东南保存了不少元气。


    不过方岳贡破坏了官场的潜规则,又迫使东南士绅地主出钱兴修水利和海塘,于是在工程完工之后,便有人挟私嫌诬告方岳贡贪污工程款白银三千两,一时引起了东南百姓大规模的抗议,最终在皇帝亲自派出人员的调查下,方才证实了方岳贡的清白。


    温体仁倒是没想到,对方居然就此因祸得福,反而直接被提拔到了户部尚书的位子上。而方岳贡和徐光启关系不错,也因此成为了科学民主进步党的一员。可是在党内,这位却属于徐光启嫡系这一派,和他们这些后来加入的党员关系并不密切。


    因此在外人看来,方岳贡和他是一丘之貉,但温体仁心知肚明,对方根本不可能对自己言听计从。内阁的人事和财权都控制不了,他这个内阁首辅就感觉失去了一半的躯体控制。温体仁自然做梦都想把这些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他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更何况,除了在内部要面临这些挑战之外,内阁在外同样要面临皇权和非六部衙门的权力挤压,比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海关总理衙门、陆海军总参谋部等。


    其中又以海关总理衙门最让温体仁感到了咄咄逼人的压力,毕竟海关总理衙门不仅拥有着独立的组织机构,还有着独立且收入不菲的海关。事实上对于海外各属国、属地来说,海关总理衙门在他们心里要比大明内阁重要的多,这就让内阁和六部官员们有些难以忍耐了。


    第873章


    春天四


    当初不过是替天子管理一些零花钱的海关总理衙门,到了崇祯十五年已经成为了一个管理十余万职员的庞大机构。


    海关总理衙门除了管理大明的海关关税之外,还负有指导海外属国关税同盟的义务。而除了管理海关关税的职责外,海关总理衙门还负责管理海上相邻属国及邻国交往的事务,包括在东协中代表大明的一系列决策。


    最重要的还是,海关总理衙门手上还代管着,海外驻扎的各只军队及各海域的巡阅府、镇守府及总督府等衙门。也就是说,今日的海关总理衙门手上不仅有钱、有军队,还有着庞大的资源产地。


    从崇祯十三年开始,意识到海外粮食输入及庞大资源、市场对于国内的重要程度之后,以钱谦益为首的内阁阁臣们就试图将海关总理衙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收回来了。即便是接替钱谦益上位的温体仁,也决不能容忍这样一个独立于内阁之外的小朝廷。


    凭借着海关总理衙门储备的各种资源,不夸张的说,即便是内阁掌控下的大明朝廷崩溃了,皇帝也一样能够通过海关总理衙门接管沿海及海外的组织和资源,这可比南边那个空头六部要完备的多。


    在内阁一步步的强化中枢对地方的领导权力时,自然是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异类的。更何况冯铨等人对于自己手中的权力还不满足,正试图以加强海上稽查走私的名义组建一支完全属于海关总理衙门的海上舰队,以便更好的震慑海外属国、属地,令总理衙门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温体仁看来,海关总理衙门这些人简直是昏了头了。他们想把海外的一切事务都纳入到自己的管理之下,那么大明还要什么海军和中枢内阁,不如让海关总理衙门直接取代内阁算了。


    不过冯铨的狂妄自大,倒是给温体仁找到了削弱海关总理衙门的办法。因为总理衙门想要总揽海外事务的想法,海军参谋总部、通商邮政部和户部粮食局都开始对总理衙门有所不满了起来。


    海军参谋总部认为,海上的一切军事力量都应该在他们的管理之下,过去海军因为刚刚组建,实在缺乏人手和资源去管理海外的驻军,这才让海关总理衙门进行代管。


    现在的海军总长郑芝龙认为,这些海外驻军应该可以收归海军参谋总部名下管理了,特别是南方大洋上的那些投诚海盗们,海关总理衙门基本对他们处于放任自由的状态。长此以往的纵容下去,这些海盗们很有可能再次成为海上的祸害。


    至于通商邮政部,不管是海外通商事务还是邮政事务,他们都想要制造自己的商船、邮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委托海关总理衙门管理海上运输事业。


    户部粮食局主要还是针对海外属地和海外殖民地的农业生产管理问题,对海关总理衙门有所不满,认为对方未免管的太宽了。且这些地方出口经济作物和粮食的关税征收,似乎也在往他们身上扒皮。


    由是,温体仁和这三方沟通之后,正积极谋划着想要把海关总理衙门一分为三,分为外交事务部、殖民地事务部和海关局。其中殖民地事务部、海关局及其他的一些权力,要收回内阁名下进行管理。


    对温体仁来说,操作这一事件最为麻烦的,其实不是海关总理衙门的抵抗,而是站在海关总理衙门身后的内务府。自从内廷二十四监被皇帝进行改革,最终改为内务府这个机构后,内廷的规模比天启时期要少了一半还不止,而原本行事高调的内廷,现在也低调的似乎不存在于官员的面前一样。


    但实际上内廷的权力并没有消失,原本的东厂变成了现在的社会调查部和大明时报社,锦衣卫则深入到了新组建的警察部门,而各地的镇守太监也从监督地方政治、军事转向于经济和舆论的控制。


    不管是陕西二藩谋逆、河南士绅之乱、扬州盐引案、南京科考案、太湖匪盗案和去年的赈灾贪腐案,背后都有着内务府干涉的影子。只不过,现在内务府只出力不领功,大多由刑部检察院出面,所以地方士绅很难再通过往内廷泼脏水,来煽动起地方民众的怨气,从而让自己脱身而已。


    要不是拆分了海关总理衙门利益极大,还能消除冯铨对自己地位的威胁隐患,温体仁也真不想去招惹,现在保持低调一心替皇帝赚钱的内务府。


    不过当他站在文华殿正门,看着建立在汉白玉石台上的精美建筑,他又忍不住想要试一试,这内阁首辅的权力究竟能够做什么。


    元宵刚过不久,各地的府衙也不过才刚刚开衙,内阁这边自然没什么大事,这几日原本也是几位阁臣轮值而已。不过温体仁自从过了元宵之后,便开始天天上班,于是这文华殿的院子内也收拾的极干净,除了屋顶还覆盖着一些积雪之外,其他各处已经看不到雪、冰的痕迹了。


    温体仁这边刚刚走进自己的首辅值房,他的专属秘书就马上跟着他进门,向他汇报了今天收到的一些政务。听了几件公文之后,他便有些不耐烦的打断他问道:“今日轮值的是哪位?这些公文为何不先送去他处?”


    “回大人,是方阁老,不过他有事前去西苑了,所以这些公文才先送到大人这里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