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3个月前 作者: 吴小如
    中唐,一般指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唐文宗太和九年(公元835年),晚唐指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唐代灭亡(公元907年)。中唐前期,由于安史之乱初平,国家得到暂时安定,城市工商业仍旧比较繁荣,商业资本还在要求发展,但农村在战乱之余,加上地主大量兼并土地,民生日见凋敝。更因为安史之乱的平定是借助于外力,吐蕃、回纥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强邻压境的局面,民族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国内则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士大夫各立门户,形成宗派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日益深化。到了中唐后期,剥削阶级加于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负担日益沉重,农村生产力自然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所以到晚唐,终于爆发了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时外来敌人已深入脏腑,唐皇室又日益腐化,在军阀势力的宰割控制下,这个曾经兴盛富强的大唐帝国,在统治了近三百年之后,终于灭亡了。


    大历年间,诗坛上出现以钱起、韩翃等十人为代表的“十才子”诗派。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反映了对盛唐时期生活的向往,对从安史之乱以来由于战争所造成的没落局面的惋惜和凭吊,但从作品本身价值来看,究竟不免缺乏深度和热情。在形式方面,这些作家虽极力想追摹盛唐,运用华美的语言和熟练的技巧,希望重新获得绚烂缤纷的局面;但由于他们缺少丰富的生活和充沛的活力,不免使艺术技巧和思想内容脱节。实际上当时的现实生活与盛唐时期的上升阶段已有不小的距离,只靠少数士大夫的主观愿望已无法点缀升平,所以这一诗派不过昙花一现,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微弱的。韩翃有《寒食日即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它表面写贵族的豪华生活,骨子里已含有深曲的讽刺。这正说明唐王朝表面的承平景象是不长久的了。


    中唐时期写边塞风光的诗已不绝如缕,只有李益还略具盛唐规模。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多少还有点悲凉苍劲的气概。到了晚唐,由于外敌的强大和皇室的衰微,写边塞主题的诗歌就显得凄凉暗淡,再没有从前那种健康遒劲的风骨了。像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不俨然是一首哀愁的挽歌嘛!而张乔的《河湟旧卒》,写一个老兵自庆生还,照理讲应该是比较愉快的,但恰恰相反,无论从诗的内容和情调看都反映出衰世的风貌: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这同王翰的《凉州词》恰好成为鲜明的对照。


    正是由于中唐以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些有抱负的诗人往往被个人所遭受的苦难所压抑,就只好走到逃避现实的路上去。连早年最有战斗勇气的杰出诗人白居易,到晚年也不免要走这一条消极颓放、明哲保身的路。代表这一类型的作家,早期有刘长卿和韦应物(他们都是盛唐时期的过来人),晚一点的有柳宗元。他们本身虽然在做官,可是经过宦海沉浮,逐渐消磨了斗争的锋芒和锐气。他们只能孤芳自赏,以寂寥萧瑟的诗篇来寄托自己的孤独。刘长卿的名诗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一本作“未”)归人。


    意境虽深远,形象虽生动,心情却是枯寂的。韦应物虽写过“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名句,但他的主要作品还是写隐逸,如有名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幽草生在涧边,已自楚楚可怜;虽有黄鹂,却鸣于深树,听去亦复遥远。“春潮带雨”仿佛很热闹,可是在这儿竟连人迹都没有,真是太萧瑟凄清了。柳宗元在政治上是失意的,他那种孤芳自赏的寂寞情怀就格外突出。如他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还有一位著名诗人刘禹锡,他早期宦途的崎岖基本上同于柳宗元,而晚年流连光景的情趣又近似白居易,却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写出了世态炎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然,这里边也透露了一个封建王朝江河日下的消息。因为这些人的或高翔远引洁身自好,或骚怨盈怀嫉邪愤世,多半是由于社会日趋没落、贵族统治集团日趋腐化的局面促成的。


    中唐以来,真正成为诗坛主力的是一些继承了杜甫诗歌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的诗人。他们用诗歌反映了人民沉重的苦难和痛苦的呻吟,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抗议。他们的作品是中唐以来诗坛上的新成就。在这个现实主义传统的奠基人杜甫之外,还有一个曾与杜甫唱和过的元结,对发扬这一传统曾做出贡献。元结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剥削阶级投射了冷嘲热讽,对官吏任意荼毒无辜人民表示了严正的抗议。骂官吏连“贼”都不如(《贼退示官吏》)。另外,他在《农臣怨》中写道:


    巡回宫阙傍,其意无由吐。


    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


    对剥削阶级的怨怒不平,都被诗人沉痛而犀利地描写出来了。


    元结以后,有顾况、张籍、王建、元稹、李绅等人,都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矛盾的作品,而其中最为杰出的是白居易。他继承了杜甫的优良传统,受到元结、顾况的影响,同他的朋友元稹、李绅等都抱有同样志趣,力图用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他写了大量有关这方面的作品,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秦中吟》主要是反对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过分剥削(如《重赋》“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反对统治者用人民的血汗做他们荒淫无度的挥霍之资(如《伤宅》《轻肥》《歌舞》等篇),并对无告的百姓寄予同情(如《议婚》《立碑》等篇)。《新乐府》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角落,反对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如《杜陵叟》《卖炭翁》)和荒淫腐朽(如《缭绫》《红线毯》),痛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祸患(如《新丰折臂翁》)和教化风俗的堕落(如《时世妆》)。他看到唐室对外来入侵势力妥协,便发出了沉痛的警告和精辟的讽喻(如《阴山道》《西凉伎》);他看到社会上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严重,便写出同情妇女和儿童的呼吁之词(如《母别子》《盐商妇》)。他还写了不少与这两组诗歌性质相近的讽喻诗,如《村居苦寒》《观刈麦》等,都比较著名。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一直闪着耀目的光辉。


    白居易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长诗,即《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诗写到阶级矛盾,写到社会现实,也写到爱情,但它们之所以传诵千古,主要是内容情节的感人和作者艺术描绘上的突出的成功。他运用熟练的技巧和通俗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抒情手法写出了“老妪都解”的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就形成了一种诗歌的新风格、新流派,后世称之为“长庆体”(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


    晚唐以来,继承杜甫、白居易这一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传统的作家还不少。相传曾与黄巢合作过的隐逸诗人皮日休就模仿《新乐府》写过十首《正乐府》。出身贫困的诗人聂夷中,流传到今天的诗篇虽不多,但有几篇是很能反映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力作。如他的《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语言通俗洗练,用意深切著明,实在是难得的作品。公元879年,即黄巢起义形势最好、兵力最盛的一年,诗人曹松写了两首题为《己亥岁》的七绝,其一是: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