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先生学术年表(1)

3个月前 作者: 吕思勉
    1884年(光绪十年)


    2月27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一个“世代仕宦”的书香之家。


    1889年(光绪十五年)


    始受业于薛念辛先生。


    1891年(光绪十七年)


    始读《纲鉴正史约编》,点读《纲鉴易知录》。


    1894年(光绪二十年)


    始读报,略知世界历史。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能作文,从父命就正于石小泉先生。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


    考入阳湖县学。始读正史,并致力于古典文学。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2月1日,始作日记。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


    赴金陵应乡试。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在常州私立溪山两级小学</a>堂教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撰写《誉千府君行述》。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


    1月,在苏州东吴大学</a>教授国文和历史,至6月。


    10月,任常州府中学堂教员,教授历史和地理,至1909年12月。其间,曾向薛以庄先生问学。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撰写《先慈行略》、《先妣行述》。


    1909年(宣统元年)


    3月26日,发表《小学教授国语</a>宜用俗语说》,刊于《民呼报》。


    1910年(宣统二年)


    1月,在南通国文专修馆教书,至1911年6月。


    2月24日,撰文《初等小学国语科宜用通俗文议》。


    1911年(宣统三年)


    3月,应《东方杂志》征文,撰写《禁止遏籴以抒农困议》。


    1912年


    1月,在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教书,至1914年6月。教授应用文字、商业经济、商业地理。其间,撰写《文官考试宜严》、《立宪古谊》、《士气》。


    1914年


    7月,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至1918年。其间,撰写《本论》十二篇。


    1915年


    8月,其撰写的《苏秦张仪》,由上海中华书局编入《学生丛书》初版印行。


    1917年


    2月,其编著的《国耻小史》(上、下册),由上海中华书局编入《通俗教育丛书》初版印行。


    是年,撰写《陈君雨农家传》。


    1919年


    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


    8月,在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授国文,至12月。


    是年,撰写《医籍知津》(后改称《中国医籍史》)。


    1920年


    1月,在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至1922年12月。其间,撰写、发表论文、序跋、游记、通讯多篇,其中有《沈游通信》、《南归杂记》、《〈一个不幸娘们〉的跋语》等。并参加学术讨论,做过多次学术演讲,协助编辑刊物,答复同学论学书等。


    8月8日,发表《救济米荒之一策》,刊于《武进商报》。


    是年,编著《中国历史讲义》、《国文史地部国文讲义》。拟《中等学校熟诵文及选读书目》,刊于《沈阳高师周刊》的《新旧文学之研究》。《答程鹭于书》于1920至1921年在《沈阳高师周刊》分五期发表;后析出论经学部分,改名为《论经学今古文之别》。发表致廖仲恺、朱执信的公开信(又名《论货币与井田》),刊于《建设杂志》第二卷第六期。


    1921年


    4月,在沈阳高师丽泽周会讲演,题目为《整理旧籍的方法》,讲演词分两期登载于《沈阳高师周刊》,首期刊于第三十九期;后结集为《经子解题》出版。前后还有两篇演讲稿:《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德的关系》,刊于《沈阳高师周刊》第三十一、三十二期。《中国医学的变迁》,刊于《沈阳高师周刊》第四十三期。


    是年,撰写《答程鹭于论国文教学书》一文。翻译《勿吉考》,译自日本津田左右吉所撰《满朝地理历史研究报告》(第一册)。


    1922年


    是年,《古代印度与佛教》、《西域》刊于《沈阳高师周刊》。


    1923年


    2月,在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专修科教授国文和历史,至1925年7月。其间,开设多种文史方面课程,并写成《论诗》、《文学史选文》(上、下册)、《苏师选文》、《群经概论》等讲义,由学校油印,分发给同学。撰成《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章句论》、《说文解字文考》四种,后汇编成《文字学四种》。


    9月,《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2月,讲《群经概论》。又撰《读诸子之法》一篇。


    是年,撰写《辨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此文后收入《古史</a>辨》第五册)。


    1924年


    编著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5年


    8月,在上海沪江大学教授国文和历史,至1926年7月。教授中国文学课程和宋明理学课程。


    是年,《沪江大学丙寅年刊序》,刊于上海《沪江大学丙寅年刊》。《致光华大学行政会议书》,刊于《光华大学周刊》第一卷第五、六期。《非攻寝兵平议》、《历史上之民兵与募兵》刊于《天籁报》(上海沪江大学廿周年纪念特刊)。作《毁清宫迁重器议》、《汪孺人传》。


    1926年


    8月,在上海私立光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2月,其校订的《王再越象棋梅花谱》(附识语)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1927年


    7月,《字例说略</a>》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是年,作《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


    1928年


    2月,为谢侠逊《象棋秘诀》作序。


    10月,编著的《日俄战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为《新时代史地丛书》之一种初版印行(后与未刊稿《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近代史前编》合编成《近代史三种》)。


    是年,光华大学设历史系,任系主任兼教授。《新唐书</a>选注》,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为光华大学初创历史系,拟《史学系课程》一稿。为光华大学同学创办《小雅》杂志,撰《发刊词》。《再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刊于《小雅》第一期(后改名为《一个足食足兵的计划》,且冠以序;又于1941年1月3日与《致光华大学行政会书》两信合编,易名为《两封值得重提的信》,刊载上海《正言报》的文府副刊,再度呼吁,阐发其办学思想)。《饮食进化之序》、《古代贵族饮食之侈》、《原酒》刊于《社会期刊》。《史通</a>点烦篇补》、《考试论》、《三公四辅五官六官冢宰考》刊于《光华期刊》。


    1929年


    10月,《经子解题》,由商务印书馆作为《万有文库》之一种初版印行。


    是年,《中国国体制度小史》、《中国政体制度小史》、《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国婚姻制度小史》、《中国阶级制度小史》五种,由上海中山书局初版印行(后由上海龙虎书局于1936年4月增订三版发行,并合编成一册,改书名为《史学丛书》)。撰写《肇域志》、《杨君楚白传》。


    1930年


    1月,《古代贱商之由》、《古代商业情形》刊于《光华大学经济杂志》创刊号。


    1931年


    3月,《理学纲要》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8月,《宋代文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2年


    4月,在安庆省立安徽大学讲学,至6月。


    5月23日,对安徽大学师生的讲演稿《来皖后两点感想》,刊于《安徽大学周刊》第87期。


    8月,返光华大学。


    是年,《六艺》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六经之传说记》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一卷第四期。撰写《王启女士传》。


    1933年


    5月,《中国近世史前编》、《杨朱之政治学说》刊于《政治学报》第三卷。


    10月,《先秦学术概论》由上海世界书局初版印行。《三皇五帝考》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夏都考》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


    11月,《释亳》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三期。《昆仑考》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四期。


    是年,《王省三先生小传》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


    1934年


    2月,《高级中学用复兴教科书本国史》(上、下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4月,《中国民族史》由上海世界书局初版印行。


    是年,《史通评》及《评校史通序》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秦代初平南越考之商榷》,刊于《国学论衡</a>》第四期。《毛诗</a>传授之诬》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六期。《马郑序周官之谬》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七期。《毛诗训诂之误》、《仓海君》、《文质》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八期。《山越》、《百两篇》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九期。《诗序</a>》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二卷第十期。《小抱遗经室经札:左氏自相抵牾诗序袭之》、《貉族考》刊于《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创刊号。《怎样读中国历史》刊于《出版周刊》第一〇二期。用白话文写成《大同释义》(原名《中国社会变迁史》)并序,未发表。


    1935年


    3月,《中国民族演进史》,由上海亚细亚书局初版印行。


    5月,《本国史》作为高中复习丛书之一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是年,《朝鲜东徙之迹》、《辰国》、《江汉常武》、《匈奴为夏后氏苗裔》、《越之姓》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一期。《荆卿燕丹》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二期。《李斯</a>》、《二世》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三期。《淮南王》、《司马宣王之忍》、《晋武帝不废太子》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五期。《反对推行手头字提倡制定草书》、《太史公书亡篇》、《守藏室之史》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六期。《左右史》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七期。《周官五史》、《毁誉褒贬》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八期。《十年来之中国》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三卷第九期。《魏晋法术之学》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一期。《清谈》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二期。《晋人之矫诞》、《好名之弊》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三期。《读马尔萨斯人口论》、《读商君书</a>》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四期。《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丛书与类书》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五期。《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由吕翼仁笔记,全文分载《光华大学半月刊》第四卷第五期至第五卷第四期。《禁奢议》刊于《文化建设》第一卷第七期。《孔子</a>大同释义》刊于《文化建设》第一卷第十期。《匈奴文化索隐》刊于《国学论衡》第五期。《胡考》刊于《国学论衡》第六期。《论民族主义之真际》刊于《教与学》第一卷第四期。《文学批评之标准》刊于《中国语文学研究》。《叟瓯蜀》刊于《云南旅沪学会会刊》第二期。《谢利恒先生传》刊于《谢氏全书》第一种《中国医学源流论</a>》。


    1936年


    是年,讲演稿《中国近代史讲义》、《中国文化东南早于西北说》,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一期至第四期(又刊于《文化建设》第三卷第二期)。《吃饭的革命》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二期。


    1937年


    1937年至1941年,除在光华大学任教外,先后曾在当时租界上的沪江大学、诚明文学院等校兼课。


    3月,《燕石札记》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是年,《投畀豺虎》、《九刑》、《郑人铸刑书》(上、中、下)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五期。《象魏》、《五刑之属三千》、《象刑》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六期。《戮尸》、《辕》、《妇人无刑》、《赎刑》、《圜土即谪作》、《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比伍相及》、《与于青之赏必及于其罚》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七期。《坟墓》、《桐棺三寸非禹制》、《墓祭》、《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厚葬》、《殉葬》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八期。《书三皇五帝考后》、《读〈山海经</a>〉偶记》刊于《光华大学半月刊》第五卷第九期。《古人不重生日》、《古人周岁增年》、《古年纪年》(上、中、下)刊于《光华半月刊》第五卷第十期。《与卫聚贤论吴越文化书</a>》、《南强篇》、《越之姓》刊于《江苏研究》第三卷第五、六期。撰写《八一三事变后沪常见闻》、《率兽食人》、《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科学》、《中国文化浅谈》。


    1938年


    4月,《史家传记文选</a>》,由长沙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学国文补充读本》(第一集)初版印行。


    是年,《青年时代的回忆》刊于《青年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宦学篇》、《仓储与昏钞倒换库》、《年节与岁首》刊于《青年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思乡原》刊于《文哲》第二卷第一期。《处乱之道》、《怀玉》、《论南北民气之强弱》刊载上海《中美日报》。作《五四运动价值何在》、《吕诚</a>之先生讲经世》(在国学研究所第四次讲演稿)。


    1939年


    4月,撰写《史学杂论》(后来增加材料写成《中国史籍读法》)。


    是年,《合理的习字法》刊于《知识与趣味》第一卷第六期。《唐宋以前之中日交际》刊于《兼明月刊》第一期。《蒋颂孚先生传》刊于《文哲》第二卷第四期。《三国史话》连载于《知识与趣味》。


    1940年


    1月21日,《中日文化程度比论——中国抗战力量在那里》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2月22日,《武士的悲哀》刊于上海《中美日报》。23日《封建势力》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3月15日,《眼前的奇迹》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4月5日,《中国现阶段文化的特征》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5月24日,《塞翁与管仲</a>》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是年,兼任无锡国专(沪校)史学讲座,至1941年。《吕著中国通史</a>》(上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妇女就业和持家的讨论》(一、二)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二十期。《关于中国字的一个提议》刊于《宇宙风》乙刊,3月出版。《窖藏与文物》、《上海风气》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二十三期。《蔡孑民论原》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二十四期。《上古秦汉文学之变迁》刊于《宇宙风》乙刊第三十九期。《诸葛亮</a>南征考》刊于《青年月刊》第二卷第三期。《孤岛青年何以报国》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一期。《狗吠》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二期。《广西女子》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三期。《改良盐法刍议》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四期。《田赋征收实物问题》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五期。《论历代兵制</a>的演变》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八期。《向慈善家进一言》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九、十期。《论汉人行序说》刊于《群雅》第一集第一卷。《易大义》、《齐桓公存三亡国考》刊于《释雅》第一集第二卷。《释尔雅</a>》、《论尔雅谁作》刊于《释雅》第一集第三卷。《论二呆记》(上、中、下)刊于《群雅》第一集第五、六卷。《大九州考》刊于《学术》第四辑。《四史中的谷价》刊于《知识与趣味》第二卷第一期。《光华大学十五周年纪念感想》刊于《光华大学十五周年纪念特刊》。


    1941年


    3月6日,《史学上的两条大路》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史地》。


    4月7日,《青年修养》、《青年教育问题》刊于上海《正言报》。13日《论禄米之制》刊于上海《中美日报》。14日《论禄米之制续篇》刊于上海《中美日报》。


    6月,与童书业教授主编的《古史辨》第七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收录其著作:《古史年代考》、《盘古考》、《三皇五帝考》、《唐虞夏史考》。6日《生活的规范》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文府》。


    9月21日,《追论五十年来之报章杂志》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文府》。


    10月2日,《龚定庵先生百年祭》刊于上海《大美晚报·午刊》副刊《论衡》。


    12月,《先秦史》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是年,受顾颉刚先生委托,负责主编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刊物《齐鲁学报》,成为当时“孤岛”上海唯一有质量的文史研究刊物,先后共出两期,因日军侵入而停刊。《汉人訾产杂论》刊于《齐鲁学报》第一期。《秦汉移民论》、《道教起源杂考》、《拓跋先世考》、《春秋</a>史记</a>皆史籍通称》、《记府》、《空籍五岁》、《本纪世家皆史记前已有》、《史记于众所习知之事皆弗论》、《名他人之学》、《五伦》、《神异经</a>》、《博物志</a>》、《拾遗记</a>》、《述异记</a>》刊于《齐鲁学报》第二期。《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考》刊于《群雅》第二集第二卷。《汉世亭传之制》刊于《学林</a>》第四辑。《魏晋科斗文源于虫书考》刊于《学林》第五辑。《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刊于《青年月刊》第三卷第七期。《蔬食上》刊于上海《大美晚报·午刊》副刊《论衡》第一期。《蔬食下》刊于《宇宙风》半月刊百期纪念号。《论学术的进步》刊于上海《中美日报》副刊《堡垒》第一一三号。《学校与考试》刊于上海《中美日报》副刊《堡垒》第一四五号。《从我研究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历史的研究法》、《少年得益于父母师友》、《我学习历史的经过》、《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职业青年的治学环境》刊于上海《中美日报》副刊《堡垒》。《国文教学质疑》刊于上海《大美晚报》。读史随笔:《公厨》、《蔬食》、《民生简便食堂》、《善举》刊于《宇宙风》半月刊百期纪念号。


    1942年


    6月,《沈延国周书</a>集释序》刊于《文艺春秋丛刊》(后改名为《沈子玄逸周书</a>集释序》,收入《吕思勉</a>论学集林·蒿庐论学丛稿》)。


    是年,《论上古秦汉的文学》刊于《文史教学》第四期。《关于上古秦汉文学及其他》刊于《东方文化》第一卷第二期。


    1943年


    1月,《三国史话》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按:《三国史话》曾于一九三九年连续刊于《知识与趣味》)。


    11月,《西王母考》、《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刊于《说文月刊》第一卷。


    1944年


    12月17日,《论魏史之诬》、《沈延国周书集释序》、《论疑古考古释古》、《朱君祠堂记》、《光绪癸巳吴慕濂丈应江南乡试》、《上海人的饮食——辟谷》、《上海人的饮食——烹调》刊于《上海生活》。


    是年,《吕著中国通史》(下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两年诗话》刊于《文艺春秋》第一卷第一期。《崔浩论》刊于《文艺春秋》第一卷第二期。撰写《庄育民〈喉科真髓〉序》。


    1945年


    8月,《历史研究法》由上海永祥印书馆初版印行。


    10月,《发现新世界者为谁》、《到朝鲜去搜书》刊于上海《正言报》。


    11月,《中韩文化叙》刊于《中韩文化》。22日《关于平卖的一个建议》刊于上海《正言报》。


    12月5日,《改良邮寄手续》刊于上海《正言报》。19日《五都》刊于上海《正言报》。


    是年,《蠹鱼自讼》刊于《文艺春秋》第一卷第三期。《连丘病案》刊于《文艺春秋》第一卷第四、五期。《论文史》刊于《知识》第五期。《历史上的原子弹》刊于《新纪元</a>》创刊号。《论中学国文教科书》刊于《青年月刊》。《治水三阶段》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学林》第二期。《致光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书》、《题王芝九及其夫人毛佩箴风雨同舟图》刊于《诚之诗稿》。


    1946年


    1月1日,《胜利年大事记</a>》刊于上海《正言报》。


    3月11日,《读书生活发刊辞》刊于上海《正言报》。26日《从民族拓殖上看东北》刊于上海《文汇报》。


    4月4日,《吕思勉谈派报问题》刊于上海《文汇报》。


    5月5日,《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刊于上海《正言报》。


    6月3日,《读书的方法》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读书生活》。


    7月25日,《汲冢书》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8月8日,《再论汲冢书》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9月20日,《滑国考》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


    11月22日,《郡县送故迎新之费》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


    是年,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中国政治史,至1947年。《初中本国史》由上海中学生书局印行(后又编《初中本国史补充读本》)。《从章太炎</a>说到康长素、梁任公》刊于《月刊》第三期。《忠贞》刊于《茶话》第二期。《三国之技事》刊于《中国建设杂志》第二卷第一期。《学制刍议》刊于《改良杂志》创刊号。《学制刍议续篇》刊于《改良杂志》第二期。《如何培养广大的群众的读书兴趣》刊于《读书通讯》第一二四期。《还都征故》刊于《启示》第一卷第一期。《论美国助我练兵宜且缓》刊于《永安月刊》第九十二期。《张咏</a>霓先生创办光华大学记》刊于《张公约园逝世周年纪念册》。《飞行》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汉儒术盛衰》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读书与现实》刊于上海《正言报》副刊《读书生活》。


    1947年


    1月13日,《九品中正》、《访问》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


    2月7日,《后魏吏治之坏》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10日《再论恢复上海路名刍议》、《治都邑之道》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24日《江南风气之变》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26日《限年入仕》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3月,《秦汉史》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4月1日,《学风发刊辞》刊于《学风》创刊号。2日《沈约</a>宋书</a>》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25日《历日》、《用人以抚绥新附》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


    5月9日,《无赦》、《法粗术非妙道》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12日《扶桑国法》、《校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14日《寒素》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10月15日,《脉法》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11月5日,《六经皆史之弊》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12月3日,《绝菜患肿》、《减食致寿》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29日《州郡秩奉供给》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


    是年,《如何根治贪污》刊于《学风》第一卷第一期。《历史上的抗战夫人》刊于《学风》第一卷第六期。《行钞奇谈》、《伪钞奇技》刊于《学风》第二卷第一期。《中国人为什么崇古——史情》刊于《学风》第三期。《论宋武帝与陈武帝》刊于《现实周报》双周刊第三期至第九期。《梁启超</a>新评价》刊于《现实新闻》双周报第十期。《晋代豪门斗富》刊于《现实新闻》双周报第十一期。《三国史话之余:司马懿如何人》刊于《现实周报》第一期。《司马氏之兴亡》刊于《现实周报》第二期。《论外蒙古问题》刊于《平论半月刊》第七、八期。《中国文化诊断续说——教育界的彗星》刊于《中国建设》。《节注说文议》刊于《读书通讯》第一四五期。《东洋史上的西胡》刊于《永安月刊》第八十四期。《唐以前无断代史》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江淹</a>齐史》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第四十六期。《崔浩魏记》、《吴均</a>齐春秋》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第四十八期。《马先之左氏纂读跋》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第六十三期。《开国之主必亲戎》、《手术》、《山涛》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贼杀郡将郡不得举孝廉》、《父母杀子同凡论》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第二十一期。《诸署共咒咀》、《为法急于黎庶缓于权贵》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第三十三期。《吉翰》刊于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史与地》第三十五期。《古今所无何八议之有》、《御史不宜司审理》、《赦前侵盗仍究》刊于天津《益世报》副刊《史苑》第三十四期。撰写《许君松如传》。


    1948年


    1月7日,《梁末被焚书</a>籍》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2月25日,《父子相似》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3月,《东北地方沿革及其民族》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发行。


    7月21日,《吐蕃缘起》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28日《金文》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9月1日,《轮回》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10月,《两晋南北朝史》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发行。13日《沙门致敬人主》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13日、20日《沙门与政》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12月6日,《唐代吐蕃兵力》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是年,《国防古义》、《国防答客问》刊于《国防月刊》。《儒将》刊于《国防月刊》第五卷第四期。《论晋书</a>》刊于《文史杂志》第六卷第三期。


    1949年


    2月27日,《女国》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3月6日,《西山八国》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20日《唐代市舶》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4月8日,《官南方者之贪》刊于上海《东南日报》副刊《文史》。


    是年,《光华大学小史》刊于《光华通讯》第五期。


    1950年


    4月28日,选为光华大学工会主席。


    是年,撰写《唯物史观中国史》校记。


    1951年


    9月18日,出席光华大学最后一次校董会。


    是年,因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光华大学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入华东师大历史系任教。致叶圣陶、周建人,建议便利汉字分部书。撰写《论大学中文系散文教学方法》。


    1952年


    是年,撰写《日报版式印数诤议》、《书店印行完全书目议》。


    1953年


    是年,撰写《致〈解放日报〉再议报纸发行书》、《致〈解放日报〉读者来信组书》。


    1954年


    2、3月间,先生迭患病,病愈后在家休息。从1905年执教于溪山学堂,至此教课达50年之久。


    6月,撰成《中国史籍读法》。


    1955年


    应聘任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但其时已病甚,未能赴会。


    1956年


    2月28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孟宪承先生来访,为其编纂教育史提供所需资料。5月6日,回常州,在家检书,至29日毕。7月8日,携存稿、札记和重要古籍赴沪,恢复工作。


    16日始撰札记。


    8月26日,参加史学会会议。


    12月18日,为姚舜卿先生读三国史讲稿毕。在病中阅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八篇。阅《明通鉴》、《会要研究》、《辍耕录</a>》等。


    1957年


    《古史时地略说·上篇续篇》、《燕石札记:故学制、宦、乡校》刊于《华东师大学报》。


    7月15日,撰《先考妣事述》。16日撰《外王父程君传》。17日撰《庄仲咸先生传》。31日撰《茹荼室诗稿叙》。


    10月,校阅《隋唐五代史</a>》,8日晚病情转剧。


    10月9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主要参考书目:


    俞振基:《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三联书店,1996年版。


    张耕华:《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张耕华:《吕思勉:史学大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注释】


    (1)*本年表由吕方撰写。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