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3个月前 作者: 袁康
    越绝外传枕中第十六


    【题解】


    本篇记述越王句践与范蠡</a>的三次谈话,分别用“昔者”“越五日”和“已胜吴三日”为标记。内容有详有略。第一次谈话内容丰富,涉及道与术、末(名)与实、保谷、阴阳五行、天道人事、执中和等问题,第二次和第三次内容简略,只涉及“天地之图”和“预见之术”。乍一看讨论的问题多而且杂,实际上却是从“富邦强兵”出发,紧扣一个主题:粮食与民生。“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既体现了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又符合越王句践强兵的心理,与《计倪内经》异曲同工。


    范蠡认为,“圣主之治,左道右术,去末取实”,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若要“保人之身”,必须“保谷”;若要“保谷”,必须“执中和”;中和之道,在于循天道,和阴阳,顺四时,而不乱民工;讲究王德,不行奢侈,宽政纾民,百姓才能亲附。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兵。


    文中除了“执中致和”的儒家思想外,还有道家思想。更多的是方士之术,在靠天吃饭的初级农业阶段,对气象、年景的预测采用方术迷信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本篇存在严重错简和脱漏,阅读时当注意。


    16.1昔者,越王句践问范子曰:“古之贤主、圣王之治,何左何右①?何去何取?”范子对曰:“臣闻圣主之治,左道右术,去末取实。”越王曰:“何谓道?何谓术?何谓末?何谓实?”范子对曰:“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故谓之道②。道生气,气生阴,阴生阳,阳生天地。天地立,然后有寒暑、燥湿、日月、星辰、四时,而万物备。术者③,天意也。盛夏之时,万物遂长。圣人缘天心,助天喜,乐万物之长。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④,而天下治。言其乐与天下同也。当是之时,颂声作。所谓末者,名也⑤。故名过实,则百姓不附亲,贤士不为用,而外□诸侯⑥,圣主不为也。所谓实者,谷□也⑦,得人心,任贤士也。凡此四者⑧,邦之宝也。”


    【注释】


    ①左:次要的。右:主要的。古人尊右。


    ②道:道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a>》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既然道是先天地而存在,是万物化生的本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把握的,只要懂得其道理就可以了,与治国无碍,所以范蠡说是次要的。


    ③术:天文和历算。古人将天看作是有意志的,天体运行、星象变化、阴阳灾异都是其意志的表现,人们根据天象的变化情况来推测人间的吉凶祸福,以趋吉避凶。既然天是有意志的,人们应该秉承天的意志行事,和顺天意,和谐万物。所以范蠡说“术”是主要的。


    ④《南风》:诗歌名。南风,夏天的风。即以“盛夏之时,万物遂长”为快乐而歌咏之。


    ⑤名:名声。与后文“实”(事功)相对。范蠡从治国的理念出发,认为名实要相当,名要以实为基础,即先实而后名,使名副其实;有名而无实,还不如舍弃这空名。


    ⑥外□诸侯:乐祖谋校:“各本均缺一字,唯陈本作‘外王’、王谟刊汉魏本作‘外入’。”按,疑为“傲”字。《晏子</a>春秋</a>》:“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傲,轻慢。


    ⑦谷□也:疑缺处为“帛”字。


    ⑧凡此四者:即指谷、帛、人心、贤士。


    【译文】


    从前,越王句践问范蠡说:“古代贤能的君主和圣明的天子治理国家天下,什么方法是次要的?什么方法是主要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哪些是应该重视的?”范蠡回答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把道放在次要的位置,把术放在主要的位置,轻视末而重视实。”越王句践说:“什么是道?什么是术?什么是末?什么是实?”范蠡回答说:“道是天地的本原,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了,所以也不会在天地之前衰亡;道又是万物化生的本原,它曲尽变化之妙生成万物,但从不夸耀自己的技巧,所以称作道。道产生气,气产生阴,阴产生阳,阳产生天地。天地确立了,然后才有了严寒、酷暑、干燥、潮湿、太阳、月亮、星星、早晚、春夏秋冬,于是万物也就都齐全了。术是对上天意志的顺应。盛夏的时候,万物顺利地生长。圣人于是遵循上天的意愿,帮助上天做好它高兴做的事,以万物蓬勃生长为快乐。所以舜弹着五弦之琴,唱着《南风》的诗歌,就达到天下大治。这是说舜的欢乐就是天下老百姓的欢乐。那时,赞美虞舜仁政的诗歌很兴盛。所谓末,就是名声。如果名声超过事功,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亲近你,贤人志士就不愿为你效力,而对外也会轻慢诸侯,圣明的君主决不会这样做。所谓实,指的是粮食、布帛,得民心,任用贤士。这四种,就是国家最为珍贵的东西。


    16.2越王曰:“寡人躬行节俭,下士求贤,不使名过实,此寡人所能行也。多贮谷,富百姓,此乃天时水旱,宁在一人耶?何以备之?”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①。汤执其中和②,举伊尹</a>③,收天下雄隽之士,练卒兵,率诸侯兵伐桀④,为天下除残去贼⑤,万民皆歌而归之。是所谓执其中和者。”越王曰:“善哉,中和所致也!寡人虽不及贤主、圣王,欲执其中和而行之。今诸侯之地,或多或少,强弱不相当。兵革暴起⑥,何以应之?”范子曰:“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越王曰:“何谓保人之身?”范子曰:“天生万物而教之而生。人得谷即不死,谷能生人,能杀人。故谓人身⑦。”


    【注释】


    ①百里之神,千里之君:“钱培名《札记》:‘此下错简,当接后“千里之神,万里之君”至“务执”三百八字。’”按,此文实错简严重。此“范子曰:‘百里之神,千里之君……兵革暴起,何以应之?’”根据内容应放至16.4“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段。


    ②汤:见《吴内传》4.10注①。执:掌握,保持。中和:宽猛适当,刚柔相济。《荀子</a>·王制》:“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a>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亦即儒家所谓的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


    ③伊尹:见《吴内传》4.10注③。


    ④桀:夏朝末代君主,以残暴著称。见《吴内传》4.10注①。


    ⑤除残去贼:除掉不行仁义、残暴虐民的人。《孟子</a>·梁惠王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⑥兵革暴起:战争突然发生。兵革,兵器和衣甲。此指战争、军事。


    ⑦故谓人身:是说粮食是人的生命所系。


    【译文】


    越王句践说:“我亲自奉行勤俭节约,尊重礼遇贤人志士,不去追求名声而踏踏实实地做事,这些我都能够做到。但要多积贮粮食,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这要根据时令节候的变化,不时会有水灾、旱灾的降临,难道凭我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办到吗?用什么办法来防备灾害、贮备粮食呢?”范蠡回答说:“懂得如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就可以称王天下;不懂得如何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会失去天下人民的拥护。”越王句践问道:“什么叫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范蠡回答说:“上天生成万物并教导下民如何利用万物获得生存。人只要得到了粮食就不会饿死,有了粮食就能够使人活下来,没有粮食人就难以生存,所以说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


    16.3越王曰:“善哉。今寡人欲保谷,为之奈何?”范子曰:“欲保,必亲于野,睹诸所多少为备。”越王曰:“所少,可得为因其贵贱。亦有应乎?”范子曰:“夫八谷贵贱之法①,必察天之三表,即决矣。”越王曰:“请问三表。”范子曰:“水之势胜金,阴气蓄积大盛,水据金而死,故金中有水。如此者,岁大败,八谷皆贵。金之势胜木,阳气蓄积大盛,金据木而死,故木中有火。如此者,岁大美,八谷皆贱。金、木、水、火更相胜②,此天之三表者也,不可不察。能知三表,可为邦宝。不知三表之君③,千里之神,万里之君④。故天下之君,发号施令,必顺于四时。四时不正,则阴阳不调,寒暑失常。如此,则岁恶,五谷不登。圣主施令,必审于四时,此至禁也⑤。”越王曰:“此寡人所能行也。愿欲知图谷上下贵贱,欲与他货之内以自实⑥,为之奈何?”范子曰:“夫八谷之贱也,如宿谷之登⑦,其明也。谛审察阴阳消息⑧,观市之反覆⑨,雌雄之相逐⑩,天道乃毕?。”


    【注释】


    ①八谷:八种谷物。《小学</a>绀珠</a>·动植类》“八谷”引《本草》注:“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又引《天文大象赋》注:“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


    ②金、木、水、火更相胜:见《计倪内经》5.4注②。这里就四时顺逆而言。按照五行生克规则,如上文,若金生水,就是促进,就是顺;反之水胜金,就是排斥,就是逆。逆则岁恶。指的就是时序的倒逆,即秋行冬令。


    ③不知三表之君:钱培名《札记》:“‘之君’二字衍,此下错简,当接‘身死弃道’。”


    ④千里之神,万里之君:据钱培名《札记》为错简。当接下文“万物散”后。


    ⑤至禁:至要。至,极,最。


    ⑥内:同“纳”。


    ⑦宿:隔时,旧时。登:登熟,丰收。


    ⑧谛:注意。阴阳消息:指天时变化的情况。消息,消减与增长互为更替。古人认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就是阴阳的消长,此起彼伏,彼盛此衰,如此循环往复。


    ⑨反覆:即反复。指谷物价格的涨落。


    ⑩雌雄之相逐:比喻用法。


    ?天道:自然规律。


    【译文】


    越王句践说:“说得好。现在我想保证粮食的供应,该怎么做才好呢?”范蠡回答说:“要想保证粮食的供应,就必须亲自深入田间地头,去察看了解粮食生产及其丰歉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准备。”越王问道:“粮食的丰歉情况,可以依据谷物在市场上的贵贱得以了解。但上天有没有预兆呢?”范蠡回答说:“要掌握粮食的丰歉贵贱的方法,就必须察看自然界的三种表象,就清楚了。”越王说:“请问有哪三种表象?”范蠡说:“如果水的势力克制了金的势力,阴气就会蓄积得太多,水于是控制了金而使金失去了作用,所以金中包含了水,这是秋行冬令,时序失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年成就非常差,各种粮食就会很昂贵。如果金的势力克制了木的势力,阳气就会蓄积得很多,金于是占据了木的地位而使木失去了作用,所以木中产生火,这是春夏时</a>令顺正。碰到这种情况,年成就会非常好,各种粮食都会很便宜。金、木、水、火相生相克,形成自然界的三种表象,是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的。如果能够把握这三种表象,就可以使它成为国家的珍宝;如果不能把握这三种表象,就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所以天下的君主发布号召施行政令,一定要应顺春夏秋冬四季规律。四季不顺正,就说明阴气和阳气不协调,寒冷和暑热失去了正常规律。这样的话,年成就不好,粮食就会歉收。圣明的君主施行政令,就一定要对四时顺逆的情况作详细的了解,这是最为紧要的事。”越王说:“这个我是能够做到的。我现在想要了解谷物价格的涨落和昂贵便宜情况,计划和其他货物通过交换来充实仓廪,怎么去了解呢?”范蠡回答说:“要知道谷物是否便宜不难,比如前一年谷物丰收价格就便宜,那是很明白的。一方面注意详细地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气候的变化,一方面观察市场上谷物价格的涨落,这正如动物牝牡互相追逐一样,一涨跟着涨,一落跟着落,道理尽在其中了。”


    16.4越王问范子曰:“何执而昌?何行而亡?”范子曰:“执其中则昌①,行奢侈则亡。”越王曰:“寡人欲闻其说。”范子曰:“臣闻古之贤主、圣君,执中和而原其终始②,即位安而万物定矣;不执其中和,不原其终始,即尊位倾,万物散。文武之业,桀纣之迹③,可知矣。古者天子及至诸侯,自灭至亡,渐渍乎滋味之费④,没溺于声色之类,牵孪于珍怪贵重之器⑤,故其邦空虚;困其士民,以为须臾之乐,百姓皆有悲心,瓦解而倍畔者⑥,桀纣是也。身死邦亡,为天下笑。此谓行奢侈而亡也。汤有七十里地。务执三表,可谓邦宝;不知三表,身死弃道⑦。”


    【注释】


    ①执其中:即执中和。见16.2注②。


    ②原:推究,探究。


    ③文武之业,桀纣之迹:文、武,周文王、武王。桀、纣,夏桀、商纣。均见《吴内传》注。


    ④渐渍:浸润,逐渐受到沾染或感化。


    ⑤牵孪:连累,牵连。


    ⑥倍畔:即“背叛”。倍,通“背”。


    ⑦“务执”数句:钱培名曰:“‘三表’等十字衍。转写错乱,又经浅人妄增字句,遂不可读。”按,“身死弃道”四字为错简,当移至16.3“不知三表”句下。


    【译文】


    越王句践问范蠡说:“遵守什么样的原则国家才会昌盛?做什么样的事国家就要灭亡?”范蠡回答说:“遵守中正平和之道国家就会昌盛,做骄奢淫逸、铺张浪费的事国家就要灭亡。”越王说:“我想听一听这方面的道理。”范蠡说:“我听说古代那些贤能的君主、圣明的天子,都能遵守中正平和之道,并积极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趋势,所以君位稳固而且生态平衡,社会安定。如果不遵守中正平和之道,行为失度,又只顾眼前而不计后果,那么,就会导致君主地位的颠覆,天下就会发生祸乱。不管是地方百里的诸侯,还是地方千里</a>的国君;不管是地方千里的国君,还是地方万里的天子,都是同一个道理。从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夏桀、殷纣的亡国轨迹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古代亡国的天子和诸侯,其灭亡的原因是,渐渐地沾染于口福美食的享受,沉湎于歌舞美色之中,并被奇珍异宝所牵累而不能自拔,以致国库空虚;把自己片刻的享乐建筑在人民群众无尽的痛苦之上,老百姓都苦不堪言,以致民心涣散,甚至倒戈反击,夏桀和殷纣就是这样的情况。落得身死国亡,被天下人讥笑的下场。这就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而亡国的例子。商汤起初是一个只有七十里地的小诸侯,但他遵循中正平和之道,选拔任用当时作为奴隶身份的伊尹,把天下英雄豪杰招集到自己身边,训练士卒,带领诸侯的军队讨伐夏桀,替天下除去了不行仁义的暴君,老百姓都唱着颂歌来归附他。这就是我说的遵守中正平和之道而兴国的例子。”越王说:“多么美好啊!遵循中正平和之道居然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虽然及不上贤能的君主、圣明的天子,但也想用中正平和之道来治理国家。可是现在诸侯各国的土地有多有少,强弱不平衡,如果突发战争,用什么办法应付呢?”


    16.5越王问范子曰:“春肃①,夏寒,秋荣,冬泄②,人治使然乎?将道也?”范子曰:“天道三千五百岁,一治一乱,终而复始③,如环之无端④,此天之常道也。四时易次,寒暑失常,治民然也。故天生万物之时,圣人命之曰春。春不生遂者,故天不重为春。春者,夏之父也。故春生之,夏长之,秋成而杀之,冬受而藏之。春肃而不生者,王德不究也⑤;夏寒而不长者,臣下不奉主命也;秋顺而复荣者⑥,百官刑不断也⑦;冬温而泄者,发府库赏无功也。此所谓四时者,邦之禁也。”越王曰:“寒暑不时,治在于人,可知也。愿闻岁之美恶,谷之贵贱,何以纪之⑧?”范子曰:“夫阴阳错缪⑨,即为恶岁;人生失治⑩,即为乱世。夫一乱一治,天道自然。八谷亦一贱一贵,极而复反?。言乱三千岁,必有圣王也。八谷贵贱更相胜,故死凌生者,逆,大贵?;生凌死者,顺,大贱。”越王曰:“善。”


    【注释】


    ①肃:肃杀。本为秋冬时令。此指春行秋冬时令。


    ②泄:发泄,散发。指春阳散发,地气温暖。《吕氏春秋</a>·孟冬纪》:“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发泄,民多流亡。”


    ③“天道”数句:按,《淮南子</a>·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日月俱入营室五度。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入营室五度无余分,名曰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周易</a>·系辞上》曰:“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引《范子计然</a>》曰:“日者行天,日一度,终而复始,如环无端。”“三千五百岁”当为“一千五百岁”。“一治一乱”当指“一寒一暑”以应下文“四时易次,寒暑失常”句。


    ④端:头,头绪。指开端和终端。


    ⑤春肃而不生者,王德不究也:德,道德修养。君王之道德修养,内则公而无私,外则行仁义而恩泽被于天下。究,讲究,注意。《淮南子·本经训》:“天地之合和,阴阳之陶化万物,皆乘人气者也。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为……是故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由此观之,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这种天道人事感应的说法虽属迷信,却也是对人君的一种警告。


    ⑥顺:当作“生”。


    ⑦刑不断:刑罚无时,不间断。


    ⑧纪:整理,理清。此作“了解”“掌握”解。


    ⑨缪:错误。


    ⑩人生失治:钱培名曰:“‘生’,当为‘主’。”


    ?极而复反:指贵极复贱,贱极复贵。反,同“返”。


    ?“故死”数句:此指夏三月而言。死,死气(阴)。生,生气(阳)。凌,凌驾于。逆,时序不顺。


    【译文】


    越王句践问范蠡说:“有时春天肃杀,夏天阴寒,秋天百草繁茂,冬天春阳煦暖,这是治理国家出现问题所致呢,还是天道本来就如此反复无常呢?”范蠡回答说:“天道三千五百年为一周期,日月运行,每年一寒一暑,寒来暑往,暑至寒去,像玉环那样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端,这是自然界永远不变的规律。四季次序紊乱,寒暑失去规律,这是治理国家出现问题才会这样的。所以草木长出的时候,圣人就命名它为春天。春天草木如果不能顺利地长出,那么这一年里就不会有第二个春天了。春天是夏天的父亲。所以草木在春天孳生,夏天生长,秋天成熟而收割,冬天聚集而贮藏。春天肃杀使得草木不能孳生,是君王没有注意自身修养的缘故;夏天阴寒使得草木不能生长,是臣子不执行君主命令的缘故;秋天草木孳生再度开花,是对百官无休止地滥用刑罚的结果;冬天温暖如同春阳煦暖,是任意动用国库财物赏赐给没有功劳的人的缘故。这里所说的造成四时逆乱的情况,是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特别引起重视的。”越王说:“寒暑不按时令,是治国失误才出现的问题,这一点我懂了。我想听一听年成的好坏,粮价的贵贱,怎样才能把握它呢?”范蠡回答说:“阴阳错乱失常,就是坏年景;国君治国失误,就造成乱世。天时一寒一暑,这是自然规律。各种谷物也是如此,其价格一贵一贱,贵到了极点后就会返回到贱,贱到极点就会返回到贵。说大乱之后三千年,必然有圣明天子出来主持大局。各种谷物的价格贵贱也相生相克,循环往复,体现物极必反的原则。当盛夏之时,阴气盛于阳气,时序颠倒,八谷歉收,则粮价腾贵;阳气盛于阴气,时序顺正,八谷丰登,则粮价低贱。”越王说:“说得好。”


    16.6越王问于范子曰:“寡人闻人失其魂魄者①,死;得其魂魄者,生。物皆有之,将人也?”范子曰:“人有之,万物亦然。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物之生,谷为贵,以生人,与魂魄无异,可得豫知也②。”越王曰:“其善恶可得闻乎?”范子曰:“欲知八谷之贵贱、上下、衰极③,必察其魂魄,视其动静,观其所舍④,万不失一。”问曰:“何谓魂魄?”对曰:“魂者,橐也⑤;魄者,生气之源也。故神生者⑥,出入无门,上下无根,见所而功自存⑦,故名之曰神。神主生气之精,魂主死气之舍也⑧。魄者主贱,魂者主贵,故当安静而不动⑨。魂者,方盛夏而行,故万物得以自昌。神者,主气之精,主贵而云行⑩,故方盛夏之时不行,即神气槁而不成物矣。故死凌生者,岁大败;生凌死者,岁大美。故观其魂魄,即知岁之善恶矣。”


    【注释】


    ①魂魄:旧时谓人的精神灵气。魂,能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神。魄,依附于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左传</a>·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孔颖达</a>注:“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人身通考·神》中说</a>:“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


    ②豫:预先,事先。


    ③衰极:极,达到最大限度,穷尽。按古代哲学观点,世间万物都会由盛而衰,由衰而盛,叫做“物极必反”。衰之极就是盛之来。


    ④所舍:指停留或运动的处所。舍,家,住处。


    ⑤橐:鼓风吹火器。用作比喻。《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⑥神:奇异莫测谓之神。《周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史记</a>·律书》:“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其去来。”张守节</a>《正义》:“言神本在太虚</a>之中而无形也……万物受神妙之气,不能知觉,及神去来,亦不能识其往复也。”


    ⑦所:处所,地方。


    ⑧神主生气之精,魂主死气之舍:精、舍,魂与魄所居之所。生气,阳气。死气,阴气。《说文解字</a>注</a>》曰:“魂,阳气也。”又曰:“魄,阴神也。阳言气,阴言神者,阴中有阳也。”《内经》云:“阳在外,阴之使也。”


    ⑨“魄者”数句:此三句有错简和遗漏。语序应为“魄者主贱,(方盛夏之时),故当安静而不动;魂者主贵”。下“魂者”二字为衍文。就阴阳四时而言,阳动则阴伏,阴盛则阳藏,故当动而不动,或当静而不静,就会阴阳失调,四时失序。这里“安静而不动”指的是盛夏之时当阳动而阴伏。


    ⑩云行:好像云气一样在天地间游行。云,名词作状语。


    【译文】


    越王句践向范蠡讨教说:“我听说人失去了魂魄就会死,有了魂魄就会活。是天下万物都有魂魄呢,还是只有人才有魂魄呢?”范蠡回答说:“人有魂魄,万物也有魂魄。天地之间人最高贵。生长的万物之中,谷物是最宝贵的,因为它维系人的生命,所以跟人一样有魂魄,可以通过其魂魄预知年景的好坏。”越王说:“怎么通过魂魄预知年景的好坏?可以讲给我听一听吗?”范蠡说:“想知道各种谷物价格的贵贱、涨落以及丰歉情况,一定要观察它们的魂魄,察看魂魄是处于动态还是静态,观察魂魄停留或运动的处所,这样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越王问道:“什么叫魂魄呢?”范蠡回答说:“魂好比鼓风器,魄好比气产生的源头。所以附于魂魄的神灵的产生,其进出没有固定的门户,上下没有固定的居所,凡能附着的地方其功能自然存在,所以称它为神灵。神掌管着阳气产生的处所,魂掌管阴气产生的源头。魄主下贱,所以在盛夏的时候应当安静而不动;魂主高贵,正当盛夏的时候运行,所以万物能够自由地生长繁茂;神掌管着阳气的产生,支配着高贵的魂如同云气一样在天地间游行,所以如果盛夏的时候它不运行,天下万物失去神气而枯槁,就不能顺利生长。所以说盛夏的时候,阴气盛于阳气,年成就非常坏;阳气盛于阴气,年成就非常好。所以只要观察魂魄的动静,就可知道年景的好坏了。”


    16.7越王问于范子曰:“寡人闻阴阳之治①,不同力而功成,不同气而物生,可得而知乎?愿闻其说。”范子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冬三月之时,草木既死,万物各异藏②,故阳气避之下藏,伏壮于内,使阴阳得成功于外③。夏三月盛暑之时,万物遂长,阴气避之下藏,伏壮于内,然而万物亲而信之④,是所谓也。阳者主生,万物方夏三月之时,大热不至,则万物不能成。阴气主杀,方冬三月之时,地不内藏,则根荄不成,即春无生。故一时失度,即四序为不行。”


    越王曰:“善!寡人已闻阴阳之事,谷之贵贱,可得而知乎?”范子曰:“阳者主贵,阴者主贱。故当寒而不寒者,谷为之暴贵;当温而不温者⑤,谷为之暴贱。譬犹形影、声响相闻⑥,岂得不复哉⑦!故曰秋冬贵阳气施于阴,阴极而复贵⑧;春夏贱阴气施于阳,阳极而不复⑨。”越王曰:“善哉!”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国宝。


    【注释】


    ①治:治理,管理。此指统率、作用于天下万物。


    ②异藏:停止生长(活动),各自隐藏。异,已,退,停止。藏,隐伏,隐藏。


    ③使阴阳得成功于外:“阳”疑为“气”字之讹。成功,指阴气发扬而杀虫螟、涤污秽。


    ④万物亲而信之:指阴在内阳在外,阳得阴助,所以万物得以繁盛。说明阴阳作用于万物,是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⑤当温而不温:此句不可理解。疑“不”为衍文。指阴气内藏,阳气盛行。


    ⑥形影、声响相闻:当作“形影相随、声响相闻”。


    ⑦复:回复,反复。此指相互关系。


    ⑧秋冬贵阳气施于阴,阴极而复贵:贵,前“贵”,以……为贵,崇尚,看重;后“贵”,阳。阳贵而阴贱。施,加。


    ⑨春夏贱阴气施于阳,阳极而不复:指阴气本该藏伏,助阳成功。不然,阴气上扬,有害于阳,则会“苦雨数来,五谷不实”,甚至“草木早枯”(《吕氏春秋》)。贱,以……为贱,轻贱,轻视。不复,此指阴阳循环造成混乱。


    【译文】


    越王句践问范蠡说:“我听说阴阳二气作用于天下万物,不同时用力就能成就其功业,不同时运行万物就能生长,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想听一听这方面的道理。”范蠡回答说:“我听说阴阳二气不同时相处在一起,万物就能顺利地孳生成长。冬天三个月的时候,草木都已枯死,万物都停止活动各自隐伏,所以阳气避开阴气而躲藏了起来,积蓄其强壮的力量,使阴气能够在外面完成它杀虫螟、去污秽的功业。夏天三个月的时候,万物顺利地生长,这时阴气避开阳气藏在地下,积蓄其强壮的力量,然而万物还是亲近它而且信任它。这就是阴阳二气不同处而能成就万物的情况。阳气主宰着万物的生长,在夏天三个月的时候,如果大热没有来临,那么万物就不能顺利成长。阴气主管肃杀,在冬天三个月的时候,如果大寒不至,阳气不能藏在地下,那么植物的根茎就不会壮实,到了春天就不能健康地孳生。所以一旦阴阳失去了规律,那么四季时序就会错乱,不能正常运行。”


    越王句践说:“说得有理。阴阳二气作用于万物的道理我已经听明白了,谷物价格的贵贱,能从阴阳的关系上得到了解吗?”范蠡回答说:“阳气支配着粮食价格的上涨,阴气支配着粮食价格的下跌。所以应该寒冷的季节不寒冷,就预示着来年谷物歉收,粮价暴贵;应该炎热的季节炎热,就预示着谷物丰收,粮价暴跌。譬如形体和影子一样相互跟随,叫声和回音一样相互应和,怎么能没有关系呢!所以秋冬的时候看重阳气对阴气施加影响,使得阴到了极点就能复归于阳;春夏的时候轻视阴气对阳气施加影响,使得阳到了极点不能复归于阴。”越王说:“说得好啊!”就叫人用丹砂将范蠡的话写在绸布上,放在枕头里,把它当作国宝珍藏起来。


    16.8越五日,困于吴,请于范子曰:“寡人守国无术,负于万物,几亡邦危社稷,为旁邦所议,无定足而立。欲捐躯出死,以报吴仇,为之奈何?”范子曰:“臣闻圣主为不可为之行,不恶人之谤己;为足举之德,不德人之称己①。舜循之历山,而天下从风②。使舜释其所循,而求天下之利,则恐不全其身。昔者神农</a>之治天下③,务利之而已矣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⑤,而天下共尊之。故曰富贵者,天下所置,不可夺也。今王利地贪财,接兵血刃,僵尸流血⑥,欲以显于世,不亦谬乎?”


    越王曰:“上不逮于神农,下不及于尧舜,今子以至圣之道以说寡人,诚非吾所及也。且吾闻之也,父辱则子死,君辱则臣死。今寡人亲已辱于吴矣。欲行一切之变,以复吴仇,愿子更为寡人图之。”范子曰:“君辱则死,固其义也,立死。下士人而求成邦者,上圣之计也。且夫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民众则主安,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越王曰:“吾欲富邦强兵,地狭民少,奈何为之?”范子曰:“夫阳动于上,以成天文,阴动于下,以成地理。审察开置之要⑦,可以为富。凡欲先知天门开及地户闭,其术⑧:天高五寸,减天寸六分以成地。谨司八谷,初见出于天者⑨,是谓天门开,地户闭,阳气不得下入地户。故气转动而上下、阴阳俱绝,八谷不成,大贵必应其岁而起,此天变见符也。谨司八谷,初见入于地者,是谓地户闭。阴阳俱会,八谷大成,其岁大贱,来年大饥,此地变见瑞也。谨司八谷,初见半于人者⑩,籴平,熟,无灾害。故天倡而见符,地应而见瑞。圣人上知天,下知地,中知人,此之谓天平地平?,以此为天图。”


    【注释】


    ①为足举之德,不德人之称己:《淮南子·诠言训》:“圣人……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也。”举,疑为“誉”之讹,赞誉。德,前“德”为“德政”,名词;后“德”为“感念”,动词。


    ②舜循之历山,而天下从风:《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张守节《正义》:“《韩非</a>子</a>》‘历山之农相侵略,舜往耕,期年,耕者让畔’也。”循,当作“修”,作“修德”解释。从风,顺从礼让的风尚。舜、历山,见《吴内传》4.5注③⑤。


    ③神农:见《记地传》10.1注⑤。


    ④务:勉力从事。利:使……获利。


    ⑤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钱培名曰:“‘所’字误,《御览》七十八作‘不’。”按,根据语意,当以“不”为是。


    ⑥僵尸:尸体僵直。指陈尸荒野,不收而僵。


    ⑦开置:启闭,指天门地户的启闭。要:要领。按,天门、地户,为道家所指阴阳二气出入之门户。


    ⑧术:方法。即用模型标出天、地、人方位,种上谷物,观察始发芽的方位,以预测年成的丰歉。


    ⑨见:同“现”。天:指模型天的位置。


    ⑩半于人:天与地的中间即是人的方位。


    ?天平地平:天地循环变化规律。平,恒,常。


    【译文】


    过了五天,越王句践被吴国军队围困在会稽山上,向范蠡请教说:“我治理国家没有本事,辜负了天下百姓,几乎使国家灭亡、社稷倾覆,被其他诸侯讥笑,使我简直无地自容。我想拼死一战,以向吴国报仇雪恨,怎么做才好呢?”范蠡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努力去做在别人看来难以成功的事,就不会去讨厌别人如何议论自己;认真地推行足以让人赞誉的德政,也不会巴望人们如何称颂感念自己。过去舜修德于历山,天下人以他为榜样,于是风气为之一变。假如舜当时放弃自己的修身,而与历山百姓争土夺利,那么他的品德恐怕就没有这么完美了。过去神农氏</a>治理天下,也是一心一意地让天下百姓获得利益罢了。既不巴望人家的回报,也不贪占天下的财利,而使得天下的人共同富裕起来。并且没有把自己的智慧看作比别人高明,能力看作比别人强,因此天下百姓都拥戴他。所以说富裕和尊贵是天下人自己造就的,不是靠争夺获得的。现在大王争夺土地,贪求财富,于是两国兵戎相见,互相拼杀,让士兵陈尸荒野,流血牺牲,想因此扬名于世,不是太荒谬了吗?”


    越王句践说:“我知道自己的德行上不及神农,下不及尧舜,现在你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劝导我,实在是我所难以企及的。而且我听说,父亲受到他人的侮辱,做儿子的就应该效死报仇;国君受到了侮辱,做臣子的就应该拼死复仇。现在我已经受到吴国的侮辱了。我想实行各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向吴国报仇,希望你改变话题替我谋划强国复仇的事。”范蠡说:“国君受到了侮辱,做臣子的就应该拼死复仇,固然是忠义的行为,可以立即赴死。但我以为就现在的情况,谦逊地交接礼遇贤士,才是最明智的策略。况且要想使国土面积扩大,使自己成为受人拥戴的大国君主,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只有依靠军队。而军队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人的首要问题在于粮食。所以人民众多则兵员充足,君主就有安全保障;粮食充足则民众富裕,军队才会强大有战斗力。大王具备了军队和粮食两个条件,然后才可以去考虑报仇的事。”


    越王说:“我多想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但是现在我国土地狭小、人民稀少,怎么办才好呢?”范蠡说:“阳气在上面活动,构成了日月星辰运行变化;阴气在下面活动,形成了江河湖海山形地势。只要详细考察了解天门开与地户闭的要领,就可以使人民国家富强起来。想预先知道天门开还是地户闭的情况,其方法是做成模型:若天的高度是五寸,那么减去一寸六分就是地的位置。种上谷物小心地观察谷物的萌芽情况,如果是在‘天’的方位先出现谷物发芽,这叫做天门开、地户闭,阳气不能下降进入地户,所以阳气和阴气各自在上下转动、相互隔绝,各种谷物都不能顺利成长,粮价的腾贵一定会应顺着这样的年景而到来,这就是天变显示出来的兆头。种上谷物小心地观察谷物的萌芽情况,如果在‘地’的方位先出现谷物发芽,这叫做地户闭。说明阳气进入地户,阴气和阳气会合、作用,各种谷物就会茁壮成长,获得大丰收,当年粮价就会暴跌,但第二年却会闹饥荒。这是地变显示出来的祥瑞。种上谷物小心地观察谷物的萌芽情况,如果在天与地的中间‘人’的方位先出现谷物发芽,说明当年谷物丰收,粮价平稳,不会有自然灾害发生。所以‘天’首倡就会显示出灾年的预兆,‘地’先应就会显示出丰年的祥瑞。圣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这其实就是天地循环变化的规律,所以造出这样的天图模型以便了解天地阴阳的变化情况。”


    16.9越王既已胜吴三日,反邦未至①,息,自雄②,问大夫种曰:“夫圣人之术,何以加于此乎?”大夫种曰:“不然。王德范子之所言,故天地之符应邦,以藏圣人之心矣③。然而范子豫见之策,未肯为王言者也。”越王愀然而恐,面有忧色。请于范子,称曰:“寡人用夫子之计,幸得胜吴,尽夫子之力也。寡人闻夫子明于阴阳进退,豫知未形;推往引前,后知千岁,可得闻乎?寡人虚心垂意,听于下风。”范子曰:“夫阴阳进退,前后幽冥,未见未形。此持杀生之柄,而王制于四海,此邦之重宝也。王而毋泄此事,臣请为王言之。”越王曰:“夫子幸教寡人,愿与之自藏,至死不敢忘。”范子曰:“阴阳进退者,固天道自然,不足怪也。夫阴入浅者即岁善,阳入深者则岁恶。幽幽冥冥④,豫知未形。故圣人见物不疑,是谓知时,固圣人所不传也。夫尧舜禹汤,皆有豫见之劳⑤,虽有凶年而民不穷。”越王曰:“善。”以丹书帛,置之枕中,以为邦宝。


    范子已告越王,立志入海。此谓天地之图也。


    【注释】


    ①反:同“返”。


    ②自雄:自以为了不起。


    ③以:通“已”。


    ④幽幽冥冥:即幽冥,一作窈冥。暗昧,模糊不明。《淮南子·说山训》:“视之无形,听之无声,谓之幽冥。幽冥者,所以喻道,而非道也。”这里是用“幽冥”来比喻阴阳消长变化之道。


    ⑤劳:本领。


    【译文】


    越王句践战胜吴国的第三天,率师回国还未到达,在途中休息,自以为英雄无比,问大夫文种说:“圣人设计天象图箓的方法确实非同一般,还有什么东西比这更高明的呢?”大夫文种回答说:“并不完全是天象图箓本身有什么高明,而是因为大王听从了范先生的话,所以天地的符瑞一一在我国得到了应验,其实范先生的话已经暗藏着圣人的心机了。然而范先生预见未来的方法,还不肯对大王说呢。”越王句践听后心里感到恐惧,脸上露出不安的神色。他向范蠡请教,谦虚地说:“我用了先生的计谋,幸而战胜了吴国,都是先生的功劳。我听说先生十分了解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能预先知道还未形成的事物;能用过去的事来推导,知道以后一千年内发生的事情,能说给我听听吗?我一定拜您为师,虚心听取您的教诲。”范蠡说:“关于阴阳的消长变化,之前之后都是暗昧不明,无影无形。而它却掌握着万物生杀的大权,而且大王可以用来控制天下,这是国家最为贵重的宝贝。大王如果不会泄露出去,我就愿意把这些方法告诉您。”越王说:“先生能赐教我感到很荣幸,我一定把你的话藏在心里,到死也不会忘记。”范蠡说:“阴阳消长变化,这本来是自然规律,是不值得奇怪的。一般说来,阴气入地浅,来年就是好年景;阳气入地深,来年就是坏年景。只要掌握了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就能预知事物于未发生之前。所以圣人一看到事物发生就知道它的发展态势,这就叫做懂得阴阳四时的规律,当然圣人一般是不会乱传授给他人的。过去的尧、舜、禹、汤,他们都有预见的功力,所以即使碰到灾荒年景,人民也不会遭受困穷。”越王说:“说得好。”于是用丹砂将范蠡的话写在绸布上,放在枕头里,把它当作国宝珍藏起来。


    范蠡把预见未来的方法传授给了越王句践以后,下定决心离开越国,便泛海而去。这就是有关天地图箓的故事。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