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3个月前 作者: 袁康
越绝内经九术第十四
【题解】
越王句践在臣吴返国以后,为了达到雪耻复国的政治目的,不时地向群臣问计。本篇所记,是句践问计于大夫文种,文种向越王句践献“伐吴九术”之事。
文种所献“伐吴九术”,在吴国来说是阴谋,但对越国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在当时,吴、越两国力量对比悬殊,越王句践若要完成雪耻复国大业,一方面需要富国强兵,另一方面则要千方百计地削弱吴国。所以九术之中,三术治内,六术谋吴。治内三术贯穿于“生聚教训”富国强兵的基本国策当中。谋吴六术,归结起来,就是腐蚀吴国君臣的意志,离间吴国君臣的关系,消耗吴国的国力。美人计、离间计、借刀杀人计环环相扣,从而影响了两国战略态势的变化,越国由弱转强,赢得了主动权。但说到底,谋吴六术的成功则需要有一个基本条件:吴王愚昧昏庸。这叫做“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家天下的君主制时代,君主的明智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夫差的愚昧昏庸导致吴国的灭亡,教训是十分惨痛的。
据《吴越春秋</a>》,越王败吴之后,听信谗言,怀疑文种有篡国图谋,赐文种以属镂之剑自杀,其理由是“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三策指本篇所述两策加《请籴内传》的“请籴”一策。其实在谋吴过程中,是九术连用,并无彼此,只是此三术对于劝导为君者加强自身修养、关心国计民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4.1昔者,越王句践问大夫种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①;二曰重财币②,以遗其君③;三曰贵籴粟槁④,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⑤,以为劳其志⑥;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⑦;七曰强其谏臣⑧,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⑨;九曰坚厉甲兵⑩,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
【注释】
①事:侍奉,服侍。此指用丰洁的供品祭祀。鬼神:祖宗和神灵。
②重:厚。
③遗(wèi):赠予,致送。
④贵籴粟槁:指用重金收购吴国的粮食。
⑤好美:美貌女子。
⑥劳:过分而损。
⑦易:简慢,轻慢。伐:自矜,自我夸耀。
⑧强:使……强。
⑨器:利器,兵器。此指军队。《吴越春秋</a>》:“八曰君王国富,而备利器。”
⑩坚厉甲兵:即坚甲厉兵。使铠甲坚固,使武器锋利。
?患:忧虑。
?戒口:慎言</a>。
【译文】
从前,越王句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种策略。”越王问:“什么叫做九种策略?”文种回答说:“一是敬事天地,祭祀鬼神;二是把财币当作厚礼,送给吴王,使其利令智昏;三是用重金购买吴国的粮食,使其粮库空虚;四是送给吴王玩好和美女,使其沉湎酒色,玩物丧志;五是送给吴王能工巧匠,使其大兴土木,建宫殿,造高台,耗尽他的财力,竭尽他的民力;六是贿赂他身边的佞臣,使他在佞臣的拍马奉承中轻慢而自傲;七是设法让他身边的谏臣直规强谏,激怒吴王使吴王自己把他们杀掉;八是使国家民众富裕起来并不断加强军事力量;九是修好铠甲,磨砺武器,做好战争物资的储备,待吴国疲困的时候乘机攻伐它。所以说有这九种计策就不必担忧,只要严守秘密不泄露出去,用这九种计策来取天下也不是难事,何况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句践说:“太好了!”
14.2于是作为策楯①,婴以白璧②,镂以黄金③,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句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④。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⑤:“不可。王勿受。昔桀起灵门,纣起鹿台⑥,阴阳不和,五谷不时,天与之灾,邦国空虚,遂以之亡。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⑦。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尸哭⑧。
【注释】
①策楯(shǔn):《水经</a>注</a>》作“荣楯”。楯,阑干的横木。
②婴:绕。指用白璧环绕。
③镂:镂刻,雕刻。此指雕刻处用黄金镶嵌。
④敢修下吏,问于左右:一种外交辞令。见《内传陈成恒》9.3注?。
⑤申胥:伍子胥</a>。
⑥桀起灵门,纣起鹿台:桀,见《吴内传》4.10注①。纣,见《吴内传》4.10注⑩。灵门、鹿台,宫台名。
⑦姑胥台:见《记吴地传》3.2注⑤。为吴王阖庐所造,夫差时作修崇。
⑧道死尸哭:《吴越春秋》作“道死巷哭”。尸,疑为“巷”之讹。
【译文】
越王句践于是派人上山伐木做成栏杆,雕刻上花纹图案,镶上白玉,嵌上黄金,简直像龙蛇在游动。做成后就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夫差,说:“东海边臣仆句践派了使者文种,斗胆备下薄礼,向大王致以问候。我依靠老百姓的力量,私自造了一座小宫殿,剩下一些木料,献给大王。”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伍子胥连忙劝阻说:“大王不可接受。从前夏桀建灵门,殷纣造鹿台,使得阴阳不调和,五谷不成熟,上天降下灾祸,国库空虚,国家也就随之灭亡了。大王如果接受了,日后一定会有灾祸。”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接受了这份礼物,并修造了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搜罗各种奇材异石,又花五年时间建造完成,站在高高的姑胥台上,二百里以内山川风物尽收眼底。可是弄得满路都是累死的民工,到处都是悲哀的哭声。
14.3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①,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句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②,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③。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句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句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句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④,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⑤,殷亡于妲己⑥,周亡于褒姒⑦。”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馀杭山⑧,灭吴,禽夫差⑨,而戮太宰嚭与其妻子⑩。
【注释】
①西施、郑旦:越国美女。见《记地传》10.5注?。
②洿(wū)下:地凹陷低湿。
③易:轻视。周文:即周文王。
④越王句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吴越春秋》作“越王夏被毛裘,冬御絺绤”。当以《吴越春秋》为是。毛裘,用动物的毛皮做成的衣服。絺(chī)绤(xì),葛布。《诗经</a>·周南·葛覃》:“为絺为绤。”《毛传》:“精曰絺,粗曰绤。”
⑤末喜:一作妹喜、妺嬉、末嬉。有施氏女,夏后桀宠妃。汤灭夏,与桀奔南巢(安徽巢湖西南)而死。
⑥妲己:有苏氏女,己姓,商纣王宠妃。周武王灭商时被杀。
⑦褒姒:见《外传计倪》11.6注⑦。
⑧秦馀杭山:今苏州西之阳山。
⑨禽:同“擒”。
⑩戮太宰嚭与其妻子:见《请籴内传》6.7注⑨。
【译文】
越王句践又把美女西施、郑旦训练好,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越王句践有上天馈送的两个女人西施、郑旦,越国土地低下潮湿又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下臣文种送来献给大王。”吴王听了高兴极了。伍子胥又劝阻说:“大王不可接受。我听说五色会使人的眼睛迷乱,五音会使人的耳朵昏聩。夏桀因惑于声色而轻视商汤的力量,被商汤灭亡;商纣也因惑于声色而轻视周文王的力量,被周文王灭亡。大王如果接受了越国美女,日后也一定会遭致祸殃。我听说越王句践白天作文不知疲倦,晚上读书通宵达旦,他聚集了数万敢于为他赴死的勇士,这个人如果不死,一定会实现他复仇的心愿;我听说越王句践取信于民推行仁政,招纳贤才志士,善于听取意见,这个人如果不死,一定会得到称霸天下的美名;我听说越王句践夏天披着毛皮大衣,冬天还穿葛衣单衫,这个人如果不死,一定会给吴国带来祸害。我听说贤人是国家的宝贝,美女是国家的祸祟。夏朝就亡在末喜的身上,商朝就亡在妲己的身上,西周就亡在褒姒的身上。”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还是接受了越王送来的美女,甚至认为伍子胥不忠于自己而把他杀了。
越王句践于是兴兵讨伐吴国,在秦馀杭山大败吴国的军队,灭掉了吴国,俘获了吴王夫差,杀了太宰伯嚭和他的妻子儿女。
越绝外传记军气第十五
【题解】
本篇记伍子胥的“相气取敌”之术。气,本是一种自然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王充</a>《论衡</a>·自然》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在古代,这种自然之气与人事结合起来,所形成的术数、堪舆、医学等理论,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即如本篇根据五色“气”的变化,预测军情,决定胜负,又根据时日、方向以占卜吉凶,是缺乏科学道理的。作为军事谋略家,战争的胜负,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关键在于战略决策和战术的机动灵活。孙子</a>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前的战略决策很重要,而决策则来自对敌我双方力量的了解。行动前要“算于庙堂,以知强弱”,要了解是否得“天时、地利、人和”;两军对垒时则要尽量获取敌方的军事情报,实质上就是谋略上的知己知彼。
最后所记的州国列宿的分野,承接“举兵无击太岁上物”,讲的是兴兵打仗还要注意时日、方向,即值年太岁的方位,譬犹民间忌讳“太岁头上动土”。占星术用于军事行动,当然不可信。
按《德序》和《篇叙》,《九术》之后有《兵法》篇,属“内经”或“内传”,已佚。《张家山汉墓竹简》中的《盖庐</a>》篇,曹锦炎认为即《汉书</a>·艺文志》著录的《伍子胥》,具有浓厚的兵阴阳家色彩(论《张家山汉简盖庐》,《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与本篇“相气取敌”之术类似,或即所佚之《兵法》篇。
15.1夫圣人行兵,上与天合德,下与地合明,中与人合心①,义合乃动,见可乃取②。小人则不然,以强厌弱③,取利于危,不知逆顺,快心于非④。故圣人独知气变之情⑤,以明胜负之道。
【注释】
①“夫圣人”数句:即天时、地利、人和。德,天意,指是天时节气。明,指气候及地形。总的意思是指利于兴兵打仗的节气、气候乃至当时的政治形势等等。
②义合乃动,见可乃取:指时机和道义上的合宜。可,可以。
③厌:通“压”。
④快心于非:此指不合道义的行为。快心,感到满足或畅快。非,不对,错误。
⑤气变之情:气变化的情况。气,天地自然之气,如云气。方家望气预测吉凶,有气运、命数之说。
【译文】
圣人带兵征讨,一定是上顺从天意,下明察地利,中符合民心,合乎道义才可以出兵,看到能攻的时候才可以攻取。小人就不是这样,凭借自己的强大而欺负弱小,乘人之危谋取利益,不顾天道的顺逆,总是快意于做些违反仁义道德的事。所以也只有圣人知道军气变化的情况,明白战争胜败的道理。
15.2凡气有五色:青、黄、赤、白、黑。色因有五变①,人气变②。军上有气,五色相连,与天相抵,此天应,不可攻,攻之无后③。其气盛者,攻之不胜。
军上有赤色气者,径抵天,军有应于天,攻者其诛乃身④。
军上有青气盛明,从□,其本广末锐而来者,此逆兵气也,为未可攻⑤,衰去乃可攻。青气在上,其谋未定;青气在右,将弱兵多;青气在后,将勇谷少,先大后小⑥;青气在左,将少卒多,兵少军罢⑦;青气在前,将暴,其军必来。
赤气在军上,将谋未定。其气本广末锐而来者,为逆兵气,衰去乃可攻。赤气在右,将军勇而兵少,卒强,必以杀降;赤气在后,将弱,卒强,敌少,攻之杀将⑧,其军可降;赤气在右⑨,将勇,敌多,兵卒强;赤气在前,将勇兵少,谷多卒少,谋不来。
黄气在军上,将谋未定。其本广末锐而来者,为逆兵气,衰去乃可攻。黄气在右,将智而明,兵多卒强,谷足而不可降;黄气在后,将智而勇,卒强兵少,谷少;黄气在左,将弱卒少,兵少谷亡⑩,攻之必伤;黄气在前,将勇智,卒多强,谷足而有多为?,不可攻也。
白气在军上,将贤智而明,卒威勇而强。其气本广末锐而来者,为逆兵气,衰去乃可攻。白气在右,将勇而卒强,兵多谷亡;白气在后,将仁而明,卒少,兵多谷少,军伤;白气在左,将勇而强,卒多谷少,可降;白气在前,将弱卒亡,谷少,攻之可降。
黑气在军上,将谋未定。其气本广末锐而来者,为逆兵,去乃可攻?。黑气在右,将弱卒少,兵亡谷尽,军伤,可不攻自降;黑气在后,将勇卒强,兵少谷亡,攻之杀将,军亡;黑气在左,将智而勇,卒少兵少,攻之杀将,其军自降;黑气在前,将智而明,卒少谷尽,可不攻自降。
故明将知气变之形,气在军上,其谋未定;其在右而低者,欲为右伏兵之谋;其气在前而低者,欲为前伏阵也;其气在后而低者,欲为走兵阵也;其气阳者?,欲为去兵;其气在左而低者,欲为左阵;其气间其军?,欲有入邑?。
【注释】
①五变:即下文所指气的上、左、右、前、后五种变化。
②人气:军心士气。
③无后:意谓全军覆灭。后,后继者。
④“军上”数句:按,此句言“赤气”,当与下文“赤气在军上”节连文。疑为错简。
⑤“本广末锐”数句:主体广大末端尖锐。逆,与“顺”相对,在敌为顺,在我为逆,所以说“不可攻”。《十一家注孙子</a>》张预</a>曰:“气者,战之所恃也……故敌人新来而气锐,则且以不战挫之,伺其衰倦而后击,故彼之锐气可以夺也。”“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孙子·军争篇》)。如《曹刿论战》中所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指的就是避其锐气。
⑥先大后小:指先强后弱。
⑦将少卒多,兵少军罢:罢,通“疲”,困顿,疲惫。在篇中,“军”“将” “谷”“卒”“兵”五个词语,“军”指军队,“将”指将领,“谷”指粮食,“卒”指下级校尉。《孙子》曰:“全卒为上,破卒次之。”注:“曹公曰:‘一旅以下,至一百人也。’杜佑</a>曰:‘一校下至百人。’李筌</a>曰:‘百人以上为卒。’”“兵”可释为士兵,在篇中还可释为兵力、战斗力,可根据上下文灵活理解。
⑧“将弱”数句:孙子曰:“卒强吏弱,曰弛。”杜牧</a>注:“言卒伍豪强,将帅懦弱,不能驱率,故弛坼坏散也。”所以说“攻之杀将”。
⑨赤气在右:同样句子有二句,根据“青气”等所述格局,此处“右”当为“左”。
⑩谷亡:军粮不济。下文“将弱卒亡”的“亡”应理解为缺乏,“兵亡谷尽”的“亡”为逃亡,“军亡”的“亡”指消灭。
?有多为:有充分的准备。
?去乃可攻:按前例,句前当有“衰”字。
?阳:通“扬”,上扬。
?间其军:在军阵之间。间,间隔。
?有入邑:有分兵攻打城池的预谋。
【译文】
气共有五种颜色:青、黄、赤、白、黑。每种颜色因为方位不同又有五种变化情况,而反映出军队士气的变化情况。敌方军阵上面有五种气相连成一片,直达云天,这叫做应顺天意,是不可去攻击的,硬攻就会导致全军覆没。气虽然没有直抵云天但很盛,也不可攻击,攻击的话就不会取胜。
敌军阵营上方有赤色气,一直抵达云天,说明敌军此时得到上天的关照,去攻击的人会招来杀身之祸。
敌军阵营上方有青色气旺盛而且鲜明,从□,主体广大尾端尖锐并渐渐向我方移动,这是敌方锐气殷盛,是不可攻击的,必须等待这股锐气衰退才可以去攻击。青气浮在敌军阵营的上方,说明敌方的作战方略还没有确定;青气在右方,说明主将能力弱,但士兵众多;青气在后方,说明主将勇猛,但粮食不足,开始很强大,而后来逐渐无战斗力;青气在左方,说明敌方将领少而下级校尉多,士兵少,军队已经疲惫;青气在前方,说明敌方主将很暴躁,敌军将会来偷袭。
赤气浮在敌军阵营的上方,说明敌方的作战方略尚未确定。赤气主体广大尾端尖锐而且渐渐向我方逼近,这是敌方锐气殷盛,必须等待这股锐气衰退才可以去攻击。赤气在右方,说明敌方将军勇敢但士兵少,下级校尉强横而不服指挥,一定会把主将杀了来归降;赤气在后方,说明敌方将军能力弱,下级校尉强横,士兵少,攻击它就可以杀了它的主将,可以降服其军队;赤气在左方,说明敌方将军英勇,兵员充足,而且士卒久经沙场;赤气在前方,说明敌方将军英勇而士兵不多,粮食充足但下级校尉少,其谋略一定是采取守势,不会来进攻。
黄气浮在敌军阵营的上方,说明敌方的作战方略尚未确定。黄气主体广大尾端尖锐并渐渐向我方逼近,这是敌方锐气殷盛,必须等待这股锐气衰退才可以去攻击。黄气在右方,说明敌方将领机智英明,士兵多,下级校尉作战能力强,粮食充足,不可能使他们投降;黄气在后方,说明敌方将领机智勇敢,下级校尉作战能力强,士兵和粮食都不足;黄气在左方,说明敌方将领能力弱,下级校尉不多,士兵少,粮食匮乏,攻击它一定可以挫败它;黄气在前方,说明敌方将领机智勇敢,下级校尉多而且作战能力强,粮食充足而又有充分的准备,是不可以去攻击它的。
白气浮在敌军阵营的上方,说明敌方将领机智而且贤明,手下校尉勇猛而作战能力强。白气主体广大尾端尖锐并渐渐向我方逼近,这是敌方锐气殷盛,必须等待这股锐气衰退才可以去攻击。白气在右方,说明敌方将领英勇,下级校尉作战能力强,士兵多而粮食匮乏;白气在后方,说明敌方将领有仁德而且英明,但下级校尉少而士兵众多,粮食不足军队士气受挫;白气在左方,说明敌方将领勇猛刚强,下级校尉多,粮食不足,可利诱他们投降;白气在前方,说明敌方将领懦弱,缺少下级校尉,粮食不足,发动攻击他们就会投降。
黑气浮在敌军阵营的上方,说明敌方的作战方略尚未确定。黑气主体广大尾端尖锐并渐渐向我方逼近,这是敌方锐气殷盛,必须等待这股锐气衰退才可以去攻击。黑气在右方,说明敌方将领懦弱,下级校尉也不多,士兵逃亡严重,粮食吃光,军队严重受挫,不用攻击他们自己也会投降;黑气在后方,说明敌军将领勇猛,下级校尉强横,士兵已不多,粮食吃尽,攻击它可以杀了它的将领,消灭它的部队;黑气在左方,说明敌军将领机智勇敢,但下级校尉和士兵都已不多,攻击它就可以杀了它的将领,其军队就会自动投降;黑气在前方,说明敌军将领机智而贤明,但下级校尉已不多,粮食也已吃尽,可以不用攻击就会自动投降。
所以明智的将领懂得气变化的各种形态。气浮在敌军阵营的上方,说明他们的作战方略尚未确定;气在敌阵的右方而且低下,这是敌方想在右边设置伏兵;气在前方而且低下,这是想在前边设置伏兵;气在后方而且低下,这是打算逃走的阵势;气向上扬起,这是计划撤离的阵势;气在左方而且低下,这是想在左边设置伏兵;气在敌军阵营之间游动,这是攻打城池的计谋。
15.3右子胥相气取敌大数①,其法如是。军无气,算于庙堂②,以知强弱。一、五、九,西向吉,东向败亡,无东③;二、六、十,南向吉,北向败亡,无北;三、七、十一,东向吉,西向败亡,无西;四、八、十二,北向吉,南向败亡,无南。此其用兵月日数,吉凶所避也。举兵无击太岁上物,卯也④。始出各利,以其四时制日⑤,是之谓也。
【注释】
①右:古代书籍的书写格式是直行从右至左,跟现代所说的“上述” “前述”意思相同。相:观察。大数:大致原理。
②庙堂: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③无东:不要考虑向东用兵。下文“无北”“无西”“无南”意思同。
④举兵无击太岁上物,卯也:太岁上物,太岁所在之分(地)。卯,东。其他如午为南、酉为西、子为北。见《外传记吴王占梦》12.2注⑦。《孙子》杜牧注:“阴阳者,五行、刑德、向背之类是也……《准星经</a>》曰:‘岁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
⑤四时制日:时令和吉日的配合方法。兵法所说的时制,是出兵的最佳时机。《孙子》曰:“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曹公注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a>》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孟氏曰:“兵者,法天运也……天有寒暑,兵有生杀。天则应杀而制物,兵则应机而制形。”王晳</a>曰:“时制,因时利害而制宜也。”
【译文】
以上是伍子胥观察敌军气象克敌制胜的大致原理,他的兵法就是这样。如果敌阵上方看不出气变的情况,就要在庙堂上策划,分析敌我双方的强弱,制定克敌制胜的谋略。还要根据时日的吉凶来决定趋避,每逢一月、五月、九月,西向为吉日,东向败亡,所以不要考虑向东用兵;每逢二月、六月、十月,南向是吉日,北向败亡,所以不要考虑向北用兵;每逢三月、七月、十一月,东向为吉日,西向则败亡,所以不要考虑向西用兵;每逢四月、八月、十二月,北向为吉日,南向则败亡,所以不要考虑向南用兵。这就是用兵打仗选择月份日子以定方向的基本原理,目的是为了趋吉避凶。兴兵千万不要攻击太岁所在的月份和方向,比如说太岁在卯不可攻。伍子胥当初出兵打仗无往不胜,因为他掌握了时令和吉日的配合方法,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15.4韩故治,今京兆郡①,角、亢也②。
郑故治③,角、亢也。
燕故治④,今上渔阳、右北平、辽东、莫郡⑤,尾、箕也。
越故治,今大越山阴⑥,南斗也。
吴故治西江⑦,都牛、须女也。
齐故治临菑⑧,今济北、平原、北海郡、菑川、辽东、城阳⑨,虚、危也。
卫故治濮阳⑩,今广阳、韩郡?,营室、壁也。
鲁故治太山、东温、周固水?,今魏东,奎、娄也。
梁故治?,今济阴、山阳、济北、东郡?,毕也。
晋故治?,今代郡、常山、中山、河间、广平郡?,觜也。
秦故治雍?,今内史也?,巴郡、汉中、陇西、定襄、太原、安邑?,东井也。
周故治雒?,今河南郡(21),柳、七星、张也。
楚故治郢(22),今南郡、南阳、汝南、淮阳、六安、九江、庐江、豫章、长沙(23),翼、轸也。
赵故治邯郸(24),今辽东、陇西、北地、上郡、雁门、北郡、清河(25),参也。
【注释】
①韩故治,今京兆郡:于史有误。京兆郡,三国魏以京兆尹改置,治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战国为秦地。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三家分晋,得周威烈王承认,各自立为诸侯。韩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前230年灭于秦。
②角、亢:与下“尾”“箕”“虚”“危”等均为二十八宿名。某故治与天上某区域的星宿对应,是战国以后的“分野”概念。其对应关系因由人为规定,故历代各家有参差出入。
③郑:古国,姬姓。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前375年为韩所灭。
④燕:古国,姬姓。都蓟(今北京西南)。前222年灭于秦。
⑤上渔阳:钱培名曰:“‘上’下当脱‘谷’字。”是。上谷,郡治沮阳县(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郡治渔阳县(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治所无终(今天津蓟州),东汉迁土垠(今河北唐山丰润区东)。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莫郡:莫,本作“鄚”,战国赵地,后属燕,历史上未见置郡;汉置县,唐开元十三年(725)改为“莫州”,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镇。
⑥大越山阴:今浙江绍兴。秦汉属会稽郡。
⑦吴故治西江:吴故治即今之江苏苏州,别名姑苏。西江,盖指吴江(一称松江、苏州河)西段,即今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
⑧临菑:一作“临淄”“临甾”,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
⑨济北:郡治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北海郡:治所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菑川:西汉置菑川国,治所剧(今山东寿光南)。辽东:应为胶东,西汉置国,治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城阳:西汉置国,治莒(今山东莒县)。
⑩卫:古国,姬姓,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楚丘(今河南滑县),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前209年灭于秦。秦灭卫后,置东郡,治濮阳。
?广阳:广阳国,治蓟县(今天津蓟州区)。按,此离卫地远,疑“广阳”为“广平”,汉置广平郡,治广平县(今河北鸡泽东南)。韩郡:秦汉及三国时期无韩郡名,疑为两汉时的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鲁:古国,见《外传本事》1.1注③。太山:即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东)。东温:温,《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温,故国,己姓,苏忿生所封也。”今河南温县。东温疑为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郯,周封国,己姓,传为少昊氏后裔。故是书有“东温”之说。周固水:不详。
?梁:即魏,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亦称为梁,魏惠王也称为梁惠王。前225年亡于秦。
?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济北:与前齐“济北”重复,疑此济北为东汉时分泰山郡所置,治卢县(今山东济南长清区南)。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南)。
?晋:见《外传本事》1.1注⑧。
?代郡:郡治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常山: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中山: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河间:河间国,治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广平郡:治广平(今河北鸡泽东南)。晋因三分,其分野与赵、魏、韩交叉。
?秦故治雍:见《外传记地传》10.14注①。
?内史:古政区名,秦时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不设郡,治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辖境当今之关中平原。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和主爵都尉,合称三辅。武帝时改为京兆尹、左冯翔和右扶风。
?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江北)。汉中:郡治秦时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汉时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安邑:曾为魏都,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
?雒:一作“洛”,即今河南洛阳,东周都城。
?河南郡: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
?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纪南城,春秋楚文王定都于此,昭王后凡五迁,所至皆称郢。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南阳:治宛(今河南南阳)。汝南:治平舆(今河南平舆北)。淮阳:淮阳国,治陈(今河南淮阳)。六安:六安国,治六(今安徽六安)。九江: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庐江: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豫章:治南昌(今江西南昌)。长沙:长沙国,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赵:古国名。公元前403年晋大夫赵籍与韩、魏三家分晋,列于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前386年迁都邯郸(今属河北)。前222年灭于秦。
?辽东:见注⑤。当为燕地。陇西:见注?,当为秦地。北地: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赵势力未及,当为秦地。上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南)。雁门:治善无(今山西右玉西)。北郡:史无北郡名。疑为云中或九原郡(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清河:治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
【译文】
韩国从前的管辖区域,即现在的京兆郡,属于二十八宿中角、亢的分野。
郑国从前的管辖区域,也是角、亢的分野。
燕国从前的管辖区域,即现在的上渔阳郡、右北平郡、辽东郡、莫郡,属于尾、箕的分野。
越国从前的都城,即现在的大越山阴县,属于南斗的分野。
吴国从前的管辖区域,即现在的西江流域,属于都牛、须女的分野。
齐国从前的都城临淄,辖治范围包括现在的济北郡、平原郡、北海郡、菑川国、辽东国、城阳国,属于虚、危的分野。
卫国从前的都城濮阳,辖治现在的广阳郡、韩郡,属于营室、壁的分野。
鲁国从前的管辖区域是泰山郡、东温郡、周固水,即现在的魏东,属于奎、娄的分野。
魏国从前的管辖区域是现在的济阴郡、山阳郡、济北郡、东郡,属于毕的分野。
晋国从前的管辖区域,即现在的代郡、常山郡、中山国、河间国、广平郡,属于觜的分野。
秦国从前的都城雍,即现在的内史咸阳,巴郡、汉中郡、陇西郡、定襄郡、太原郡、安邑是它的管辖范围,属于东井的分野。
东周王室从前的都城洛阳,辖治现在的河南郡,属于柳、七星、张的分野。
楚国古都郢,辖治现在的南郡、南阳郡、汝南郡、淮阳国、六安国、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长沙国,属于翼、轸的分野。
赵国古都邯郸,辖治现在的辽东郡、陇西郡、北地郡、上郡、雁门郡、北郡、清河郡,属于参的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