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鬼第二十四

3个月前 作者: 刘文典
    〔释文〕以人名篇。无鬼欲箴规武侯,故假宰臣以见之。


    〔释文〕徐无鬼缗山人,魏之隐士也。司马本作「缗山人徐无鬼」。女商人名也。李云:无鬼、女商,并魏幸臣。魏武侯名击,文侯之子,治安邑。武侯劳之曰:「先生病矣!苦于山林之劳,故乃肯见于寡人。」


    〔疏〕久处山林,勤苦贫病,忽能降志,混迹俗中,中心欣悦,有慰劳也。


    〔释文〕武侯劳之力报反。唯「山林之劳」一字如字,余并下章并力报反。


    徐无鬼曰:「我则劳于君,君有何劳于我?君将盈耆欲,长好恶,则性命之情病矣;君将黜耆欲,掔好恶,则耳目病矣。


    〔注〕嗜欲好恶,内外无可。


    〔疏〕黜,废退也。掔,引却也。君若嗜欲盈满,好恶长进,则性命精灵困病也。君屏黜嗜欲,掔去好恶,既不称适,故耳目病矣。是故我将慰劳于君,君有何暇,能劳于我也!


    〔释文〕盈耆时志反。下注同。长丁丈反。好呼报反。下注、下章同。恶乌路反。下注、下章同。黜敕律反,退也。本又作「出」,音同。司马本作「咄」。掔苦田反,又口闲反。尔雅云:固也。崔云:引去也。司马云:牵也。我将劳君,君有何劳于我?」


    〔疏〕此重结前义。武侯超然不对。


    〔注〕不说其言。


    〔疏〕超,怅也。既不称情,故怅然不答。


    〔释文〕超然司马云:犹怅然也。不说音悦。下文「大说」同。」


    〔释文〕超轶李音逸。徐徒列反。崔云:彻也。广雅云:过也。武侯大悦而笑。


    〔注〕夫真人之言何逊哉?唯物所好之可也。


    〔疏〕语当其机,故笑而欢悦。


    徐无鬼出,女商曰:「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


    〔疏〕议事已了,辞而出。女商怪君欢笑,是以咨问无鬼也。


    〔释文〕以说如字,又始锐反。下皆同。司马作「悦」。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说之则以金板、六弢。


    〔疏〕诗、书、礼、乐,六经。金版、六弢,周书篇名也;或言:祕谶也。本有作「韬」字者,随字读之,云是太公兵法,谓文、武、虎、豹、龙、犬六弢也。横,远也。纵,近也。武侯好武而恶文,故以兵法为纵,六经为横也。


    〔释文〕从说子容反。金版本又作「板」,薄版反,又如字。六弢吐刀反。司马、崔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或曰:祕谶也。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奉事而大有功者不可为数,而吾君未尝启齿。


    〔注〕是直乐鴳以钟鼓耳,故愁。


    〇郭庆藩曰:文选郭景纯游仙诗注引司马云:啓齿,笑也。释文阙。


    〔释文〕乐音洛。章末同。鴳一谏反。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若此乎?」


    〔疏〕奉事武侯,尽于忠节,或献替可否,功绩克彰,如此之徒,不可称数,而我君未尝开口而微笑。今子有何术,遂使吾君欢说如此耶?


    〔释文〕吾君说音悦。既淹,实怀乡眷。今乃以真人六经之说,太公兵法之谈謦欬其侧,非所宜也。此合前谕也。


    〔释文〕久矣夫音扶。后放此。,非也。以宾必刃反。本或作「摈」,司马云:摈,弃也。又必人反。李云:宾,客也。欲干李云:干,求也。社稷之福邪李云:谓善言嘉谋,可以利社稷也。徐无鬼曰:「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将来劳君也。」


    〔疏〕生涯贫贱,安于山薮,岂欲贪于饮食以自养哉?盖不然乎,将劳君也。君曰:「何哉,奚劳寡人?」


    〔疏〕奚,何也。问其所以也。曰:「劳君之神与形。」


    〔疏〕食欲无厌,形劳神倦,故慰之耳。武侯曰:「何谓邪?」


    〔疏〕问其所言有何意谓。徐无鬼曰:「天地之养也一。


    〔注〕不以为君而恣之无极。


    〔疏〕夫天地两仪,亭毒羣品,物于资养,周普无偏,不以为君,恣其奢侈。此并是无鬼劳君之辞。登高不可以为长,居下不可以为短。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


    〔注〕如此,违天地之平也。


    〔疏〕登高位为君子,不可乐之以为长;居卑下为百姓,不可苦之以为短。而独夸万乘之威,苦此一国黎庶,贪色声香味,以恣耳目鼻口,既违天地之意,窃为公不取焉。


    〔释文〕万乘绳证反。夫神者不自许也。


    〔注〕物与之耳。


    〔疏〕许,与也。夫圣主神人,物我平等,必不多贪滋味而自与焉。


    〔释文〕不自许司马云:许,与也。夫神者,好和而恶奸。


    〔注〕与物共者,和也。私自许者,奸也。


    〔疏〕夫神圣之人,好与物和同,而恶奸私者。夫奸,病也,故劳之。唯君所病之,何也?」


    〔疏〕夫奸者私通,于理为病。君独有斯病,其困如何?


    〔释文〕夫奸病王云:奸者,以正从邪也。谓病也。所病之何也李云:服而无对也。或云:养违天地之平,独恣其欲,自许不损于神,而以奸为病,故不知所以。以此为病,何为乎?骥马宫苑之间。


    〔释文〕无徒司马云:徒,步也。锱坛徐侧其反。锱坛,坛名。无藏逆于得。


    〔注〕得中有逆,则失耳。


    〔疏〕莫包藏逆心而苟于得。


    〔释文〕无藏一本作「臧」,司马本同。逆于得司马本作「德」。李云:凡非理而贪,贪得而居之,此藏逆于德内者也。孰有贪得而可以德不失哉?固宜无藏而舍之。又云:谓有贪则逆道也。无以巧胜人。


    〔注〕守其朴,而朴各有所能,则平。


    〔疏〕大巧若拙,各敦朴素,莫以机心,争胜于人。无以谋胜人。


    〔注〕率其真知,而知各有所长,则均。


    〔疏〕忘心遣虑,率其真知,勿以谋谟,胜捷于物。无以战胜人。


    〔注〕以道应物,物服而无胜名。


    〔疏〕先为清淡,以道服人,勿以兵战,取胜于物。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私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


    〔注〕不知以何为善,则虽克非己胜。


    〔疏〕夫应天顺人,而或灭凶殄逆者,虽亡国戮人,而不失百姓之欢心也。若使诛杀人民,兼土并地,而意在贪取,私养其身及悦其心者,虽复战克前敌,善胜于人,不知此胜于何处在,善且在谁边也。


    〔释文〕恶乎音乌。下同。君若勿已矣,脩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注〕若未能已,则莫若脩己之诚。


    〔疏〕诚,实也。撄,扰也。事不得止,应须治国,若脩心中之实,应二仪之生杀,无劳作法,撄扰黎民。


    〔释文〕勿撄一营反,又一盈反。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


    〔注〕甲兵无所陈,非偃也。


    〔疏〕大顺天地,施化无心,民以胜残,免脱伤死,何劳措意,作法偃兵耶?


    〔释文〕已脱音夺。三,张若四,謵朋五,昆阍六,滑稽七也。也。长者丁丈反。乘日之车司马云:以日为车也。元嘉本「车」作「居」。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


    〔注〕夫为天下,莫过自放任,自放任矣,物亦奚撄焉!故我无为而民自化。


    〔疏〕痊,除也。虚妄之病,久已痊除,任染而游心物外,治身治国,岂有异乎?物我混同,故无事也。


    〔释文〕少痊七全反。李云:除也。


    〇郭庆藩曰:文选潘安仁闲居赋注引司马云:痊,除也。释文阙。且复扶又反。


    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注〕事由民作。虽然,请问为天下。」


    〔注〕令民自得,必有道也。


    〔疏〕夫牧养苍生,实非圣人务。理虽如此,犹请示以要言。小童辞。


    〔疏〕无所说也。黄帝又问。


    〔疏〕殷勤请小童也。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注〕马以过分为害。


    〔疏〕害马者,谓分外之事也。夫治身莫先守分,故牧马之术,可以养民。问既殷勤,聊为此答。


    〔释文〕去其起吕反。下、注同。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注〕师夫天然而去其过分,则大隗至也。


    〔疏〕顿悟圣言,故身心爱敬,退其分外,至乎大隗,命乎天然之道,其在吾师乎?有次第。方之岁序炎凉,不易于物。不物,犹不易于物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注〕不守一家之能,而之夫万方以要时利,故有匍匐而归者,所以悲也。


    〔疏〕驰骛身心,潜伏前境,至乎没命,不知反归,顽愚若此,深可悲叹也已矣!


    〔释文〕以要一遥反。匍音扶,又音蒲。匐音服,又蒲北反。


    庄子曰:「射者非前期而中,谓之善射,天下皆羿也,可乎?」


    〔注〕不期而中,谓误中者也,非善射也。若谓谬中为善射,是则天下皆可谓之羿,可乎?言不可也。


    〔疏〕期,谓准的也。夫射无期准,而误中一物,即谓之善射者,若以此为善射,可乎?


    〔释文〕而中丁仲反。注同。惠子曰:「可。」


    〔疏〕谓宇内皆羿也。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天下皆尧也,可乎?」


    〔注〕若谓谬中者羿也,则私自是者亦可谓尧矣。庄子以此明妄中者非羿,而自是者非尧。


    〔疏〕各私其是,故无公是也。而唐尧圣人,对桀为是。若各是其所是,则皆圣人,可乎?言不可。惠子曰:「可。」


    〔疏〕言各是其是,天下尽尧,有斯理,而惠施滞辨,有言无实。子之言,各私其是,务夸陵物,不异鲁遽,故云「若是」。「蹢」当读「谪」。扬雄方言:谪,怒也。张揖广雅释诂:谪,责也。「楚人寄而谪阍者」,谓寄居人家,而怒责其阍者也。与下文「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鬭」,均此楚人之事,皆喻其自以为是也。郭注曰「俱寄止而不能自投于高地」,于义殊不可通。


    〔释文〕而与舟人鬭司马云:夜上人船,人必挤己于水也。挤,排也。未始离力智反。注同。于岑七金反。徐在林反,又语审反,谓崖岸也。独上时掌反。,乃回反。郢人,谓泥画之人也。垩者,白善士也。漫,污也。庄生送亲知之葬,过惠子之墓,缅怀畴昔,仍起斯譬。瞑目恣手,听声而斲,运斤之妙,遂成风声。若蝇翼者,言其神妙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江南李氏本以「瞑目恣手」四字为正文。细绎文义,此四字不类郭注,「听而斲之,瞑目恣手,尽垩而鼻不伤」,文正衔接,疑江南李氏本是也。


    〔释文〕从者才用反。郢人以井反。楚都也。汉书音义作「獿人」,服虔云:獿人,古之善涂塈者,施广领大袖,以仰涂,而领袖不污。有小飞泥,误着其鼻,因令匠石挥斤而斲之。「獿」,音铙。韦昭乃回反。垩乌路反。


    〇典案:御览七百五十二引注云:垩,白土也。慢本亦作「漫」。郭莫干反。徐莫但反。李云:犹涂也。


    〇典案:「慢」当为「墁」,形近而误也。初学记十八、御览三百六十七、七百五十二、文选嵇叔夜赠秀才入军诗注引「慢」竝作「墁」,是其证。御览五百五十五引作「郢人有漫以垩污其鼻端」,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御览七百六十四、七百六十七引「慢」竝作「漫」,当是别本。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


    〔疏〕去垩慢而鼻无伤损,郢人立傍,容貌不失。元君闻其神妙,尝试召而为之。


    〇典案:「尽垩」二字倒。御览三百六十七、五百五十五引竝作「垩尽」,当从之。又御览七百六十四、七百六十七引「立」下竝有「而」字,疑是,今本敚之。


    〔释文〕为寡人于伪反。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非夫不动之质,忘言之对,则虽至言妙斲,而无所用之。


    〔疏〕质,对也。匠石虽巧,必须不动之质;庄子虽贤,犹藉忘言之对。盖知惠子之亡,庄子丧偶,故匠人辍成风之妙响,庄子息濠上之微言。


    〇典案:御览七百五十二引「尝」作「常」。治国则不问物之小瑕,治家则不见人之过。勿已,则隰朋可,总结以前义。


    〔释文〕下人遐嫁反。所措七故反。故仅其靳反。,释文曰:「捷」,本作「接」。此「捷」、「接」通用见于本书者。「搏捷矢」,即「搏接矢」,谓以手搏而接其矢也。郭注曰:捷,速也。夫矢自无不速,又何必言「捷」乎?王命相者趋射之,狙执死。


    〔疏〕命,召也。相,助也,谓王之左右也。王既自射不中,乃召左右乱趋射之,于是狙抱树而死。


    〔释文〕相者息亮反。司马云:佐王猎者也。趋射音促,急也。执死司马云:见执而死也。


    〇典案:御览九百十引无「执」字,七百四十五引「执」作「既」。王顾谓其友颜不疑曰:「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


    〔疏〕姓颜,字不疑,王之友也。殛,死也。予,我也。狙矜伐劲巧,恃赖方便,傲慢于王,遂遭死殛。嗟此狡兽,可以戒人,勿淫声色,骄豪于世。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殛」作「极」。疏「遂遭死殛」,是成本字作「殛」。


    〔释文〕之狙也之,犹是也。本或作「是」。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之狙也」作「是狙也」,与释文或本合。其便婢面反。以敖司马本作「悻」,云:佷也。


    〇典案:「敖」当为「傲」。御览七百四十五、九百十引竝作「傲」,是其证。疏「恃赖方便,傲慢于王」,是成本字亦作「傲」。


    颜不疑归而师董梧,以助其色,去乐辞显,三年而国人称之。


    〔注〕称其忘巧遗色而任夫素朴。


    〔疏〕姓董,名梧,吴之贤人也。锄,除去也。既奉王教,于是退归,悔过自新,师于有道,除其美色,去其声乐,重素朴,辞荣华,脩德三年,国人称其贤善。


    〔释文〕董梧有道者也。师其德以锄色。以助士居反。本亦作「锄」。去乐起吕反。远矣。


    〔释文〕而泊步各反。」,云:读曰翮。或作「翅」,雩舞者之所执。崔本作「翼」。


    〇典案:「甘」借为「酣」。郢人投兵司马云:言叔敖愿安寝恬卧,以养德于庙堂之上,折冲于千里之外,敌国不敢犯,郢人投兵,无所攻伐也。郢,楚都也。丘愿有喙三尺。」


    〔注〕苟所言非己,则虽终身言,故为未尝言耳。是以有喙三尺,未足称长,凡人闭口,未是不言。


    〔疏〕喙,口也。苟其言当,即此无言,假余喙长三尺,与闭口何异?故愿有之也。


    〔释文〕喙许秽反,又丁豆反。或昌锐反。三尺三尺,言长也。司马云:喙,息也。宜僚弄丸而弭难,叔敖除备以折冲,丘亦愿有,叹息三尺。三尺,匕首剑。者,在于至妙之一道也。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


    〔注〕各自得耳,非相同也,而道一也。


    〔疏〕夫一道虚玄,曾无涯量,而德有上下,(谁)不能周备也。本有作「同」字者,言德有优劣,未能同道也。此解前「道之所一」也。


    〔释文〕不能同一本作「相同」。知之所不能知者,辩不能举也;


    〔注〕非其分,故不能举。


    〔疏〕夫知者玄道,所谓妙绝名言,故非辩说所能胜举也。此解前「知之所不知」也。名若儒墨而凶矣。


    〔注〕夫儒墨欲同所不能同,举所不能举,故凶。


    〔疏〕夫执是竞非,而名同儒墨者,凶祸斯及矣。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注〕明受之无所辞,所以成大。


    〔疏〕百川竞注,东流不息,而巨海容纳,曾不辞惮。此据东海为言,亦宏博之至也已。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


    〔注〕汎然都任。


    〔疏〕前举海为谕,此下合譬也。圣人德合二仪,故并包天地;仁覃无外,故泽及天下;成而不处,故不知谁为;推功于人,故莫识其氏族矣。是故生无爵。


    〔注〕有而无之。死无谥。


    〔注〕谥所以名功。功不在己,故虽谥而非己有。


    〔疏〕夫人处世,生有名位,死定谥号,所以表其实也。圣人生既以功推物,故死亦无可谥也。实不聚。


    〔注〕令万物各知足。


    〔疏〕纵有财德,悉分散于人也。名不立。


    〔注〕功非己为,故名归于物。


    〔疏〕夫名以召实,实既不聚,故名将安寄也?此之谓大人。


    〔注〕若为而有之,则小矣。


    〔疏〕总结以前。忘于名谥之士,可谓大德之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注〕贤出于性,非言所为。


    〔疏〕善,喜好也。夫犬不必吠,贤人岂复多言?


    〔释文〕善吠伐废反。司马云:不别客主而吠不止。善言司马云:失本逐末,而言不止也。而况为大乎?


    〔注〕夫大愈不可为而得。


    〔疏〕夫好言为贤,犹自不可,况惑心取舍于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


    〔注〕唯自然,乃德耳。


    〔疏〕爱心宏博谓之大,冥符玄道谓之德。夫有心求大,于理尚乖,况有情为德,固不可也。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


    〔注〕天地大备,非求之也。


    〔疏〕备,具足也。夫二仪覆载,亭毒无心,四叙周行,生成庶品,盖何术焉,而万物必备。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


    〔注〕知其自备者,不舍己而求物,故无求、无失、无弃也。


    〔疏〕夫体弘自然之理,而万物素备者,故能于物我之际淡然忘怀,是以无取、无舍、无失、无丧、无证、无得,而不以物境易夺己心也。


    〔释文〕不舍音舍。反己而不穷。


    〔注〕反守我理,我理自通。


    〔疏〕只为弘备,故契于至理。既而反本还原,会己身之妙极,而无穷竟者也。循古而不摩。


    〔注〕顺常性而自至耳,非摩拭。


    〔疏〕循,顺也。顺于物性,无心改作,岂复摩饰而矜之?


    〔释文〕循古而不摩一本作「磨」。郭云:摩,拭也。王云:摩,消灭也。虽常通物,而不失及己,虽理于今,常循于古之道焉,自古及今,其名不摩灭也。摩拭音式。大人之诚。


    〔注〕不为而自得,故曰诚。


    〔疏〕诚,实也。夫反本还原,因循万物者,斯乃大圣之人,自实之德也。方,姓也;歅,名也。孰,谁也。祥,善也。九方歅,善相者也。陈列诸子于庭前,命方歅令相之,八子之中,谁为吉善?


    〔释文〕九方歅音因。李乌鸡反,又音烟,善相马人。淮南子作「九方皋」。为我于伪反。相吾子息亮反。九方歅曰:「梱也为祥。」


    〔疏〕梱,子名也。言八子之中,梱最祥善也。


    〔释文〕梱音困,又口本反,子綦子名。子綦瞿然喜曰:「奚若?」


    〔疏〕瞿然,惊喜貌。闻子吉祥,故容貌惊喜,问其祥善貌相如何?


    〔释文〕瞿然纪具反。司马云:喜貌。本亦作「矍」,吁缚反。字林云:大视貌。李云:惊视貌。曰:「梱也将与国君同食以终其身。」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


    〔疏〕索然,涕出貌。方歅识见浅近,以食肉为祥。子綦鉴深玄妙,知其非吉,故悯其凶极,悲而出涕。


    〔释文〕索然悉各反,又色白反。司马云:涕下貌。九方歅曰:「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子则祥矣,父则不祥。」


    〔疏〕三族,谓父、母(族也)、妻族也。御,拒扞也。夫共国君食,尊荣富贵,恩被三族,何但二亲?子享吉祥,父翻涕泣,斯乃御福德也。


    〔释文〕御福鱼吕反,距也,逆也。也。今吾子未有怪行而有怪征,必遭殆者,斯乃近是天降之灾,非吾子之罪。


    〔释文〕怪行下孟反。注同。吾是以泣也。」


    〔注〕夫为而然者,勿为则已矣。不为而自至,则不可奈何也,故泣之。


    〔疏〕罪若由人,庶其脩改,既关天命,是以泣也。既遭刖足,卖与齐国富商之家,代主当街,终身肉食也。字又作「术」者,云:渠公,屠人也,卖梱在屠家,共主行宰杀之术,终身食肉也。


    〔释文〕渠公或云:渠公,齐之富室,为街正,买梱自代,终身食肉至死。一云:渠公,屠者。与梱君臣,同食肉也。之街音佳。一本作「术」。然身食肉终本或作「身肉食」者,误。


    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


    〔疏〕啮缺逢遇许由,(仍)[乃]。相忘于江湖,故于鱼得计。此斥虞舜羶行,故及斯言也。


    〔释文〕于蚁弃知音智。于鱼得计于羊弃意司马云:蚁得水则死,鱼得水则生,羊得水则病。一说云:真人无羶,故不致蚁,是蚁弃知也;共处相忘之大道,无沾濡之德,是鱼得计也;羊无羶行,而不致蚁,是羊弃意也。以目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心。


    〔注〕此三者,未能无其耳目心意也。


    〔疏〕夫视目之所见,听耳之所闻,复心之所知,不逐物于分外,而知止其分内者,其真人之道也。若然者,其平也绳。


    〔注〕未能去绳而自平也。


    〔疏〕绳无心而正物,圣忘怀而平等。


    〔释文〕能去起吕反。其变也循。


    〔注〕未能绝迹而玄会也。


    〔疏〕循,顺也。处世和光,千变万化,大顺苍生,曾不逆寡。徐于容反。本或作「壅」,音同。司马云:即鸡头也。一名芡,与藕子合为散,服之延年。豕零司马本作「豕囊」,云:一名猪苓,根似猪卵,可以治渴。案:四者皆药草名。


    〇典案:御览九百八十九引「零」作「橐」。又引司马注云:「豕橐,一名猪零,根似猪矢,治渴。」今本「卵」为「矢」误。是时为帝者也司马云:药草有时迭相为帝,谓其王相休废,各得所用也。胜言音升。,当时矫与吴和,后二十二年而灭吴矣。夫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灭,忠臣亡,数其然也。平吴之后,范蠡去越而游乎江海,变名易姓,韬光晦迹,即陶朱公是也。大夫种不去,为句践所诛。但知国亡而可以存,不知愁身之必死也。字亦有作「穜」者,随字读之。


    〔释文〕种章勇反。越大夫名也。吴越春秋云:姓文,字少禽。所以存本又作「可以存」,言知越虽亡,可以存也。故曰,鸱目有所适,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


    〔注〕各适一时之用,不能靡所不可,则有时而失。有时而失,故有时而悲矣。解,去也。


    〔疏〕鸱目昼闇而夜开,则适夜不适昼;鹤胫禀分而长,则能长不能短。枝节如此,故解去则悲,亦犹种闇于谋身,长于存国也。


    〔释文〕鸱尺夷反。胫刑定反。解之佳买反。司马云:去也。一音懈。故曰,风之过河也有损焉,日之过河也有损焉。


    〔注〕有形者自然相与为累,唯外乎形者,磨之而不磷。


    〔疏〕风日是气,河有形质。凡有形气者,未能无累也。而风吹日累,必有损伤,恃源而往,所以不觉。亦犹吴得越之后,谋臣必恃其功勋,以无后虑遭戮。是知物相利者,必相为害也。


    〔释文〕有损有形自然相累,世能累物,物能累人,故大夫种所以不免也。不磷邻刃反。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


    〔注〕实已损矣,而不自觉也。恃源而往者也。


    〔注〕所以不觉,非不损也,恃源往耳。


    〔疏〕恃,赖也。撄,损也。风之与日,相与守河,于河撄损而不知觉,恃其源流。


    〔释文〕恃本亦作「持」。源而往者也水由源往,虽遇风日,不能损也;道成其性,虽在于世,不能移也。之人,心处愚暗,寳贵己能,成功而处,执滞如是,甚可悲伤。故有亡国戮民无已。


    〔注〕皆有其身之祸。


    〔疏〕贪土地为己有大寳,取之无道,国破家亡,残害黎元,无数无穷已也。不知问是也。


    〔注〕不知问祸之所由,由乎有心,而修心以救祸也。


    〔疏〕世有明人,是为龟镜。不知问祸败所由,唯恶贫贱,愚之至也。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


    〔疏〕践,蹍,俱履蹈也。夫足之能行,必履于地,仍赖不践之土而后得行。若无余地,则无由安善而致博远也。此举譬也。


    〔释文〕恃其所不蹍女展反。李云:一足常不往,故能行广远也。


    〇俞樾曰:两「践」字并当作「浅」,或字之误,或古通用也。足之于地,止取容足而已,故曰「足之于地也浅」。然容足之外,虽皆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曰「虽浅,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外物篇曰:「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厠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即此义也。下文曰「人之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少」与「浅」文义相近。若作「践」,则不可通矣。人之于知也少,虽少,恃其所不知而后知天之所谓也。


    〔注〕夫忘天地,遗万物,然后蜩翼可得而知也,况欲知天之所谓,而可以不无其心哉?


    〔疏〕知有明暗,能有少多,各止其分,则物逍遥。是以地藉不践而得行,心赖不知而能照。所以处寂养恬,天然之理,故老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合谕也。丧,而迷惑困苦如是,何为也?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是尚大不惑也。


    〔注〕夫惑不可解,故尚大不惑,愚之至也,是以圣人从而任之,所以皇王殊迹,随世为名也。


    〔疏〕不惑圣智,惑于凡情也。以圣智之言,辨于凡惑,忘得反本,复乎真根,而不能得意忘言,而执乎圣迹,贵重明言,以不惑为大,此乃钦尚不惑,岂能除惑哉?斯又遣于不惑也。


    〇典案:「也」字旧敚,今依唐写本补。


    〔释文〕惑解佳买反。注同。复于音服,又扶又反。


    【校记】八世孙,集释本作「十世孙」。艹,原作「廾」,据释文正。字,原误作「子」。一,原脱,据释文补。篇,原误作「编」。其知之妙也,集释本无「其」、「妙」二字。置,从王校集释本删。旷,南华真经注疏依辑要本补,据补。羁,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旅」,据改。徒,王校集释本依注文改作「走」,据改。上,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下」,据改。叙,王校集释本改作「绪」,据改。寡,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杼」。此,王校集释本依正文改作「比」,当从之。成,王校集释本改作「咸」,据改。密,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而」,据改。何,依王校集释本补。惠,南华真经注疏依郭注及下句「各」字,当为「五」字,故改。手,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依世德堂本改「子」字,据改。「獿」字原右边均作「夔」,查无此字,故均改作「獿」。「叔牙」后原句断,于义不通,故删。段,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改「叚」字,据改。日加深远矣,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曰而日远矣」,据改。大,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古」,据改。王校集释本移后句首字「其」于「祭」后,再置「先」于「其」后,句为:「必祭其先」;南华真经注疏仅从辑要本删后句「其」字,据后者改。僚,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僚」字,据补。其,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据补。而,王校集释本改作「难」,据改。息,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据删。九,据王校集释本补。牂,南华真经注疏从补正本删,据删。而,据王校集释本删。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有」字,删「祥」字,据改。之,据王校集释本删。仍,义不通,应为「乃」。捐,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据删。自,王校集释本依正文补,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伤」字,补「而」字,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补「之」字,据补。在,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存」,据改。还,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改作「遑」,据改。徒,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改作「徙」,据改。小,王校集释本改作「不」,据改。不,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移后,据改。弱,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溺」,据改。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