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方第二十一
3个月前 作者: 刘文典
〔释文〕以人名篇。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谿工。
〔疏〕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之贤人也,文侯师也。文侯是毕万七世孙,武侯之父也。姓谿,名工,亦魏之贤人。
〔释文〕田子方李云;魏文侯师也,名无择。
〇典案:吕氏春秋重言篇「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高注:田子方学于子贡,尚贤仁而贵礼义,魏文侯友之。李以为文侯师,未知何据。盖传闻异词耳。数称双角反,又所主反。下同。谿音溪,又音兮。司马本作「鸡」。工李云:谿工,贤人也。文侯曰:「谿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故无择称之。」
〔疏〕谿工是子方乡里人也,称说言道,频当于理,故无择称之,不是师。
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
〔疏〕居在郭东,因以为氏,名顺子,子方之师也。既是先生之师,何故不称说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
〔注〕无假也。
〔疏〕所谓真道人也。人貌而天。
〔注〕虽貌与人同,而独任自然。
〔疏〕虽复貌同人理,而心契自然也。虚缘而葆真。
〔注〕虚而顺物,故真不失。
〔疏〕缘,顺也。虚心顺物而恒守真宗,动而常寂也。
〔释文〕葆真音保。本亦作「保」。清而容物。
〔注〕夫清者患于大絜。今清而容物,与天同也。
〔疏〕郭注云:「清者患于大絜,今清而容物,与天同也。」
〔释文〕大絜音泰。
〇俞樾曰:郭注以「人貌而天」四字为句,殆失其读也,此当以「人貌而天虚」为句。「人貌」、「天虚」,相对成义,「缘而保真」为句,与「清而容物」相对成义。「虚」者,孔窍也。淮南子泛论篇「若循虚而出入」,高注曰:虚,孔窍也。训孔窍,故亦训心。俶真篇「虚室生白」,注曰:虚,心也。太玄断初一曰「断心灭斧」,失初一曰「刺虚灭刃」。「灭刃」与「灭斧」同,「刺虚」与「断心」同,故毅初一曰「怀威满虚」,犹言满心也。说详太玄经。此云「人貌而天虚」,即人貌而天心,言其貌则人,其心则天也。学者不达「虚」字之义,误属下读,则「人貌而天」句文义不完,下两句本相俪者,亦参差不齐矣。养生主篇「缘督以为经」,释文引李云:缘,顺也。「缘而葆真」者,顺而葆真也。上缀「虚」字,亦为无义。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注〕旷然清虚,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疏〕世间无道之物,斜僻之人,东郭自正容仪,令其晓悟,使惑乱之意,自然消除也。
〔释文〕物邪似嗟反。无择何足以称之!」
〔疏〕师之盛德,深玄若是,无择庸鄙,何足称扬也!失所谓,故终日不言。于是召前立侍之臣,与之语话,叹东郭子之道,深远难知,谅全德之人,可以君子万物也。
〔释文〕傥然敕荡反。司马云:失志貌。而语鱼据反。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
〔注〕自觉其近。
〔释文〕圣知音智。之行下孟反。形解户买反。口钳其炎反。徐其严反。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注〕非真物也。
〔疏〕我初昔修学,用先王圣智之言,周、孔仁义之行,为穷理至极。今闻说子方之师,其道宏博,遂使吾形解散,不能动止,口舌钳困,无可言语,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真物。土梗者,土人也。
〔释文〕直如字。本亦作「真」,下句同。元嘉本此作「真」,下句作「直」。
〇典案:道藏白文本、注疏本并作「真」,下同。土梗更猛反。司马云:土梗,土人也,遭雨则坏。夫魏真为我累耳!」
〔注〕知至贵者,以人爵为累也。
〔疏〕既闻真道,隳体坐忘,故知爵位坛土,适为忧累耳。
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吾不欲见也。」
〔疏〕姓温,名伯,字雪子,楚之怀道人也。中国,鲁国也。陋,拙也。自楚往齐,途经于鲁,止于主人之舍。鲁人是孔子门人,闻温伯雪贤人,请欲相见。温伯不许,云:我闻中国之人,明于礼义圣迹,而拙于知人心,是故不欲见也。
〔释文〕温伯雪子李云:南国贤人也。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
〔疏〕温伯至齐,反还舍鲁,是前之人,复欲请见。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疏〕蕲,求也。振,动也。昔我往齐,求见于我,我今还鲁,复来求见,必当别有所以,故欲感动我来。
〔释文〕蕲音祈。
出而见客,入而叹。明日见客,又入而叹。其仆曰:「每见之客也,必入而叹,何耶?」
〔疏〕前后见客,频自嗟叹,温伯仆隶,怪而问之也。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
〔注〕槃辟其步,逶蛇其迹。
〔疏〕擎跪揖让,前却方圆,逶迤若龙,槃辟如虎。
〔释文〕从容七容反。槃辟婢亦反。遗如字。本又作「逶」,于危反。蛇以支反。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
〔注〕礼义之弊,有斯饰也。
〔释文〕其道音导。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道」作「导」。疏「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是成本字亦作「导」。是以叹也。」
〔疏〕匡谏我也,如子之事父;训导我也,似父之教子。夫远近尊卑,自有情义,既非天性,何事殷勤?是知圣迹之弊,遂有斯矫,是以叹之也。
仲尼见之而不言。
〔注〕已知其心矣。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
〔疏〕二人得意,所以忘言。仲由怪之,是故起问焉。
〇典案:子路对孔子言,当称夫子。吕氏春秋精论篇「吾子」作「夫子」,当从之。又:「子路」作「子贡」。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注〕目裁往,意已达,无所容其德音也。
〔疏〕击,动也。夫体悟之人,忘言得理,目裁运动,而玄道存焉,无劳更事辞费,容其声说也。
〔释文〕夫人音符。目击而道存矣司马云:见其目动,而神实已着也。击,动也。郭云:目裁往,意已达。郎反。字林云:直视貌。一音杜哽反,又敕孟反。
〇郭庆藩曰:后汉书逸民传注、文选范蔚宗逸民传论注并引司马云:言不可及也。释文阙。不比而周毗志反。滔乎前吐刀反。谓无人君之器,滔聚其前也。又杜高反。谓求马于唐肆也。唐肆非停马之处也,向者见马,市道而行,今时覆寻,马已过去。亦犹向者之迹,已灭于前,求之于今,物已变矣。故知新新不住,运运迁移耳。
〔释文〕女音汝。殆着乎吾所以着也郭「着」音张虑反,注同。又一音张略反。司马云:吾所以著者,外化也,汝殆庶于此耳。吾一不化者,则非汝所及也。是求马于唐肆也郭云:唐肆非停马处也。李同。又云:唐,亭也。司马本作「广肆」,云:广,庭也。求马于市肆广庭,非其所也。马处昌虑反。可复扶又反。不舍音舍。吾服女也甚忘。
〔注〕服者,思存之谓也。甚忘,谓过去之速也。言汝去忽然,思之恒欲不及。
〔疏〕服者,寻思之谓也。向者之汝,于今已谢,吾服思之,亦竟忘失。女服吾也亦甚忘!
〔注〕俱尔耳,不问贤之与圣,未有得停者。
〔疏〕变化日新,不简贤圣,岂唯于汝,抑亦在吾。汝之思吾,故事亦灭。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注〕不忘者存,谓继之以日新也。虽忘故吾,而新吾已至,未始非吾,吾何患焉!故能离俗绝尘,而与物无不冥也。
〔疏〕夫变化之道,无时暂停,虽失故吾,而新吾尚在,斯「有不忘者存」也。故未始非吾,汝何患也?
〇典案:淮南子齐俗篇「吾服汝也忘,而汝服于我也亦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者存」,即本庄子此文。
〔释文〕离俗力智反。下章文同。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
〔注〕寂泊之至。
〔释文〕被发皮寄反。而干本或作「干」。慹乃牒反,又丁立反。司马云:不动貌。说文云:怖也。泊步各反。孔子便而待之。
〔疏〕既新沐发,曝之令干,凝神寂泊,慹然不动,(摇)[掘]若槁木,故似非人。孔子见之,不敢往触,遂便徙所,消息待之。
〔释文〕便而待待或作侍。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注〕无其心身,而后外物去也。
〔疏〕俄顷之间,入见老子,云:丘见先生,眼为眩燿,忘遣形智,信是圣人。既而离异于人,遗弃万物,亡于不测,而冥于独化也。
〔释文〕见曰贤遍反。眩玄遍反。与音余。下同。掘若徐音屈。槁木苦老反。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注〕初未有而欻有,故游于物初,然后明有物之不为而自有也。
〔疏〕初,本也。夫道通生万物,故名道为物之初也。游心物初,则是凝神妙本,所以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也。
〔释文〕而欻训弗反。聚也。
〔疏〕萌于无物。死有所乎归。
〔注〕归于散也。
〔疏〕归于未生。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
〔注〕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疏〕死生终始,反覆往来,既无端绪,谁知穷极?故至人体达,任其变也。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疏〕若非是虚通生化之道,谁为万物之宗本乎!夫物云云,必资于道也。
〔释文〕且孰如字。旧子余反。
孔子曰:「请问游是。」
〔疏〕请问游心是道,其术如何?必得游是,复有何功力也。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注〕至美无美,至乐无乐故也。
〔疏〕夫证于玄道,美而欢畅,既得无美之美,而游心无乐之乐者,可谓至极之人也。
〔释文〕至乐音洛。下及注同。孔子曰:「愿闻其方。」
〔疏〕方,犹道也。请说至美至乐之道。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
〔注〕死生亦小变也。
〔疏〕疾,患也。易,移也。夫食草之兽,不患移易薮泽;水生之虫,不患改易池沼。但有草有水,则不失大常,从东从西,盖小变耳。亦犹人处于大道之中,随变任化,未始非我,此则不失大常。生死之变,盖亦小耳。
〇典案:淮南子说山篇「故食草之兽,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即袭用此文。高注:疾,患也。成疏用淮南注。
〔释文〕行小下孟反,又如字。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注〕知其小变而不失大常故。
〔疏〕喜顺怒逆,乐生哀死,夫四者,生崖之事也。而死生无变于己,喜怒岂入于怀中也!
〔释文〕胸次李云:次,中也。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
〔注〕愈不足患。
〔疏〕夫天地万物,其体不二,达斯趣者,故能混同。是以物我皆空,百体将为尘垢;死生虚幻,终始均乎昼夜。死生不能滑乱,而况得丧、祸福、生崖之事乎?愈不足以介怀也。
〔释文〕能滑古没反。所介音界。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
〔注〕知身之贵于隶,故弃之若遗土耳。苟知死生之变,所在皆我,则贵者常在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
〔注〕所贵者,我也,而我与变俱,故无失也。
〔疏〕夫舍弃仆隶,事等泥涂,故知贵在于我,不在外物。我将变俱,故无所丧也。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注〕所谓县,解。
〔疏〕夫世物迁流,未尝有极,而随变任化,谁复累心?唯当修道达人,方能解此。
〔释文〕解乎户买反。注同。湛也。言水之澄湛,其性自然,汲取利润,非由修学。至人玄德,其义亦然。端拱巖廊,而物不能离,泽被羣品,日用不知。若天高地厚,日月照明,夫何修为?自然而已矣。
〔释文〕汋音灼,又上若反。李以略反。李云:取也。于老聃,犹瓮中之与天地矣。
〔疏〕酰鸡,醋瓮中之蠛蠓。每遭物盖瓮头,故不见二仪也。亦犹仲尼遭圣迹蔽覆,不见事理。若无老子为发覆盖,则终身不知天地之大全,虚通之妙道也。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疏〕方,术也。庄子是六国时人,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言见鲁哀公者,盖寓言耳。然鲁则是周公之后,应是衣冠之国。又孔子生于鲁,盛行五德之教,是以门徒三千,服膺儒服,长裾广袖,鲁地必多,无为之学,其人鲜矣。
〔释文〕庄子见贤遍反,亦如字。鲁哀公司马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在哀公后百二十年。庄子曰:「鲁少儒。」
〔疏〕夫服以象德,不易其人,庄子体知,故讥儒少。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疏〕哀公庸暗,不察其道,直据衣冠,谬称多儒。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疏〕句,方也。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以饰佩也。玦,决也。本亦有作「绶」字者。夫天员地方,服以象德。故戴圆冠以象天者,则知三象之吉凶;履方屦以法地者,则知九州之水陆;曳绶佩玦者,事到而决断。是以怀道之人,不必为服;为服之者,不必怀道。彼己之子,今古有之,是故庄生寓言辩说也。
〔释文〕冠古乱反。圜冠音圆。履句音矩。徐其俱反。李云:方也。
〇典案:御览六百七十九引作「履方屦者,知地形」。道藏注疏本、白文本字竝作「方」。屦徐居具反。缓户管反。司马本作「绶」。佩玦古穴反。而断丁乱反。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
〔疏〕有服无道,罪合极刑。法令既严,不敢犯者,号经五日,无复一儒也。
〔释文〕号于国号,号令也。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注〕德充于内者,不脩饰于外。
〔疏〕一人,谓孔子。孔子圣人,观机吐智,若镜之照,转变无穷。举国一人,未足多也。亡,遂入秦国。初未遭用,贫贱饭牛。安于饭牛,身甚肥悦,忘于富贵,故「爵禄不入于心」。后穆公知其贤,委以国事,都不猜疑,故云「忘其贱」矣。
〔释文〕故饭烦晚反。忘其贱与之政也谓忘其饭牛之贱也。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故足以动人。
〔注〕内自得者,外事全也。
〔疏〕有虞,舜也,姓妫氏,字重华。遭后母之难,频被踬顿,而不以死生经心,至孝有闻,感动天地,于是尧妻以二女,委以万乘,故「足以动人」也。,谓箕坐也。臝本又作「羸」,同。力果反。司马云:将画,故解衣见形。神闲音闲。而占反。郭、李而兼反,又而衔反。驳马邦角反。偏朱蹄李云:一蹄偏赤也。瘳乎敕留反。诸大夫蹵然曰:「先君王也。」
〔疏〕文王之父季历生存之日,黑色多髯,好乘驳马,驳马蹄偏赤。王之所梦,乃是先君教令于王,是以蹵然惊惧也。
〔释文〕蹵然子六反。本或作「愀」,在久、七小二反。先君王也司马云:言先君王灵神之所致。
〇俞樾曰:「先君」下疑夺「命」字。此本作「先君命王也」,故下文曰「先君之命,王其无他」。文王曰:「然则卜之。」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又何卜焉?」
〔疏〕此是先君令命,决定无疑,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也!
〔释文〕之令本或作「命」。王其无它司马云:无违令。困反。
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又何以梦为乎?」
〔疏〕颜子疑于文王未极至人之德,真人不梦,何以梦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
〔注〕任诸大夫而不自任,斯尽之也。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注〕斯须者,百姓之情,当悟未悟之顷,故文王循而发之,以合其大情也。
〔疏〕斯须由须臾也。循,顺也。夫文王圣人,尽于妙理,汝宜寝默,不劳讥刺。彼直随任物性,顺苍生之望,欲悟未悟之顷,进退须臾之间,故托梦以发其性耳,未足怪也。
〔释文〕刺焉七赐反。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
〔注〕盈贯,谓溢镝也。
〔释文〕为伯昏于伪反。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伯昏无人」作「伯昏瞀人」,与列子黄帝篇合。下同。盈贯古乱反。司马云:镝也。镝丁历反。措杯水其肘上。
〔注〕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
〔疏〕御寇、无人,内篇具释。盈贯,满镞也。措,置也。御寇风仙,(鲁)[郑]之善射,右手引弦,如附枝而满镝,左手如拒石,置杯水于肘上,言其停审敏捷之至也。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其」上有「于」字,「肘」下无「上」字。
〔释文〕措七故反。其肘竹九反。如拒音矩。本亦作「矩」字。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注「拒」作「矩」,与释文一本合。发之,适矢复沓。
〔注〕矢,去也。箭适去,复歃沓也。
〔释文〕适矢丁历反。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适」作「镝」,与列子黄帝篇合。复沓扶又反。注及下同。歃色洽反,又初洽反。方矢复寓。
〔注〕箭方去未至的也,复寄杯于肘上,言其敏捷之妙也。
〔疏〕适,往也。沓,重也。寓,寄也。弦发矢往,复重沓前箭,所谓擘括而入者。箭方适垛,未至于的,复寄杯水,言其敏捷。「寓」字亦作「隅」者,言圆镝重沓,破括方全,插孔复于隅角也。
〇典案:「方矢复寓」,御览七百四十五引作「放矢复寓也」。引注「方」亦作「放」、「妙」作「甚」。当是时,犹象人也。
〔注〕不动之至。
〔疏〕象人,木偶、土梗人也。言御寇当射之时,掘然不动,犹土木之人也。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象人」下有注「偶人」二字。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疏〕言汝虽巧,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怀无心,不射之射也。
〇典案:御览七百四十五引「是射之射」下有「也」字。又引注云「不射之射,乃尽善矣」,当是逸注。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
〔疏〕七尺曰仞,深七百尺也。若,汝也。此是不射之射也。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疏〕前略陈射意,此直欲弯弓。逡巡,犹却行也。进,让也。登峻耸高山,履危悬之石,临极险之渊,仍背渊却行,足垂二分在外空里。控弦自若,揖御寇而让之。御寇怖惧,不能举头,于是冥目伏地,汗流至脚也。
〇典案:「无人」上敚「伯昏」二字,上下文皆作「伯昏无人」,此不得独省。列子黄帝篇正作「于是伯昏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可证。
〔释文〕逡巡七旬反。汗流户旦反。危殆矣夫!
〔释文〕怵然敕律反。有恂李又作「眴」,音荀。尔雅云:恂,栗也。目之志恂,谓眩也,欲以眩悦人之目,故怵也。于中丁仲反,又如字。中,精神也。所丧息浪反。后章同。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子之用心独柰何?」
〔疏〕肩吾,隐者也。叔敖,楚之贤人也。栩栩,欢畅之貌也。夫达者毁誉不动,宠辱莫惊,故孙叔敖三仕而不荣华,三黜而无忧色。肩吾始闻其言,犹怀疑惑,复察其貌,栩栩自懽,若为用心,独得如此也?
〔释文〕栩栩况甫反。
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我何以过人哉!
〔疏〕夫轩冕荣华,物来傥寄耳。故其来不可遣却,其去不可禁止,穷通得丧,岂由我哉?达此去来,故无忧色,何有艺术,能过人耶?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
〔注〕旷然无系,玄同彼我,则在彼非独亡,在我非独存也。
〔疏〕亡,失也。且不知荣华定在彼人,定在我己?若在彼邪?则于我为失;若在我邪?则于彼为失。而彼我既其玄同,得丧于乎自泯也。方将踌躇,方将四顾,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
〔注〕踌躇四顾,谓无可无不可。
〔疏〕踌躇,是逸豫自得;四顾,是高视八方。方将磅礡万物,挥斥宇宙,有何容暇,至于人世,留心贵贱之间乎?故去之而无忧色也。
〔释文〕踌直留反。躇直于反。
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
〔注〕伏戏、黄帝者,功号耳,非所以功者也。故况功号于所以功,相去远矣,故其名不足以友其人也。
〔疏〕仲尼闻孙叔敖之言,而美其德,故引远古,以证斯人。古之真人,穷微极妙,纵有智言之人,不得辩说,美色之姿,不得淫滥,盗贼之徒,何能劫剥。三皇、五帝,未足交友也。
〔释文〕得劫居业反。元嘉本作「却」。伏戏音羲。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
〔疏〕人虽日新,死生大矣,而不变于己,况于爵禄,岂复栖心!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注〕割肌肤以为天下者,彼我俱失也;使人人自得而已者,与人而不损于己也。其神明充满天地,故所在皆可;所在皆可,故不损己为物,而放于自得之地也。
〔疏〕介,碍也。既,尽也。夫真人入火不热,入水不濡,经乎大山,而神无障碍,屈处卑贱,其道不亏。德合二仪,故充满天地;不损己为物,故愈有也。
〔释文〕大山音泰。无介音界。不惫皮拜反。以为于伪反。下同。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注〕言有三亡征也。
〔疏〕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论合从会盟之事。凡是国名,周公之后,国在汲郡界,今有凡城是也。三者,谓不敬鬼尊贤养民也。而楚大凡小,楚有吞夷之意,故使从者以言感也。
〇俞樾曰:楚王左右言凡亡者三人也。郭注曰「言有三亡征也」,非是。
〔释文〕凡君如字。司马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案左传,凡,周公之后也。隐七年,天王使凡伯来聘。俗本此后有「孔子穷于陈、蔡」及「孔子谓颜回」二章,与让王篇同。衆家并于让王篇音之。检此二章无郭注,似如重出。古本皆无,谓无者是也。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
〔注〕遗凡故也。
〔疏〕自得造化,怡然不惧,可谓周公之后,世不乏贤也。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注〕夫遗之者,不以亡为亡,则存亦不足以为存矣。旷然无矜,乃常存也。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存亡更在于心之所措耳,天下竟无存亡。
〔疏〕夫存亡者,在心之得丧也。既冥于得丧,故亡者未必亡,而亡者更存;存者不独存,而存者更亡也。
【校记】于下篇知北游篇尾,知北游注释顺序亦因此而误。全部改正,不再作注。般,原作「殷」,据释文改。然,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然」字,据改。尹,王校集释本改作「丑」,当从之。速,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哀」,据改。所,据王校集释本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未」字。「汋,水也。澄,湛也。」「汋」为庄子原文,「澄」字庄子原文无,故成疏对此字作解说不通。王校集释本删「也」字,未作注。「汋,水澄湛也」,与下文义较连贯。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全」字,据删。秦,王校集释本改为「晋」。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于假」二字互乙,据删。下,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均作「不」,据改。其,王校集释本改作「冥」,未注出处,视其义,当从之。徐,王校集释本改作「徒」,据改。之,王校集释本依正文改作「中」;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移「之」于「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