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义卷二十二

3个月前 作者: 刘宝楠
    子张第十九


    集解


    凡二十五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注〕致命,不爱其身。】


    正义曰:真德秀</a>《四书</a>集编》:「义、敬、哀皆言『思』,致命独不言『思』者,死生之际,惟义是徇,有不待思而决也。」


    子张曰:「执德不弘,通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注〕孔曰:「言无所轻重。」】


    正义曰:「执德」,犹言据德。「弘」者,大也。执德不弘,即子夏</a>所言「小道」,不能致远者也。「笃」者,厚也,固也。当时容有安于小成,惑于异端,故子张讥之。


    〇注:「言无所轻重。」 〇正义曰:皇疏云:「世无此人,则不足为轻;世有此人,亦不足为重。」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注〕孔曰:「问与人交接之道。」】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距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距我,如之何其距人也?」【〔注〕包曰:「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正义曰:「距」者,弃绝之意。《荀子</a>?仲尼注》:「拒,敌也。」《汉书</a>?赵广汉传注》引晋灼曰:「距,闭也。」「距」与「拒」同。《论语</a>释文》云:「距,本今作拒。」案:《汉石经》作「距」,邢疏本、《集注》本皆作「拒」。翟氏灏《考异》:「《汉石经》『可者』下,「者距」上,凡阙四字,今此闲有五字,疑汉本无其字。」「嘉」者,《说文》云「美也」。「嘉善」犹尊贤,互辞。「矜」者,《诗?鸿雁传》「怜也」。


    〇注:「友交当如子夏,泛交当如子张。」 〇正义曰:注以二子论交,各有所宜,非互訾也。郑注云:「子夏所云,伦党之交也;子张所云,尊卑之交也。」尊卑亦是泛交,伦党则与为同类,是友交矣。蔡邕</a>《正交论》:「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而二子各有所闻乎夫子。然则其以交诲也:商也宽,故告之以距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各从其行而矫之。若夫仲尼之正道,则泛爱众而亲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交游以方,会友以仁,可无贬也。」蔡邕此言,以二子所闻,各得一偏,其正道则泛爱众即泛交,亲仁即友交,义与包、郑相发矣。世儒多徇子张之言,以子夏为失。案:《吕氏春秋</a>?观世篇》:「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又上篇子曰「毋友不如己者」,并子夏所闻论交之义。《大戴礼?卫将军文子</a>篇》:「孔子</a>曰:『《诗》云:「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而商也,其可谓不险也。』」卢辩注:「言其邻于德也。」子夏之行,抑由所闻而然,固无失矣。


    子夏曰:「虽小道,【〔注〕小道谓异端。】 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注〕包曰:「泥难不通。」】 是以君子不为也。


    正义曰:《周官?大司乐注》:「道多才艺。」此小道亦谓才艺。郑注云:「小道,如今诸子书也。」郑举一端,故云「如」以例之。《汉书?宣元六王传》:「东平王宇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上以问大将军王凤,对曰:『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a>,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后汉书</a>?蔡邕传》:「上封事曰: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昔孝宣会诸儒于石</a>渠,章帝集学士于白虎,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若乃小能小善,虽有可观,孔子以为致远则泥,君子故当志其大者。」据此,则小道为诸子书,本汉人旧义,故郑注同之。江熙曰:「百家竞说,非无其理。」用郑义也。


    〇注:「小道,谓异端。」 〇正义曰:焦氏循《补疏》:「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孟子</a>以为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能通天下之志,故大。执己不与人同,其小可知,故小道为异端也。」


    〇注:「泥难不通。」 〇正义曰:「泥难」二字连读。郑注云:「泥谓滞陷不通。」与包义同。《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震遂泥。」注引李奇曰:「泥者,泥溺于水,不能自拔。」《尔雅</a>?释兽》:「威夷,长脊而泥。」郭注:「泥,少才力。」亦滞难之义。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注〕孔曰:「日知其所未闻。」】


    正义曰:皇疏云:「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无忘所能,是温故也。」刘氏宗周《学案》:「君子之于道也,日进而无疆,其所亡者,既日有知之,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至积月之久而终不忘,所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者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注〕孔曰:「广学而厚识之。」】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注〕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近思己所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学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


    正义曰:《中庸</a>》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执善固执之功,与此章义相发。择善固执是诚之者,诚者,所以行仁也,故曰「仁在其中」。


    〇注「广学而厚识之。」 〇正义曰:注以志为识,谓博学而识之也。《集注》读志如字,谓笃志好学也:亦通。


    〇注:「近思己所能及之事。」 〇正义曰:此从皇本校改,邢本脱「近」字,「所」下衍「未」字。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注〕包曰:「言百工处其肆则事成,犹君子学以致其道。」】


    正义曰:《说文》云:「肆,极陈也。」凡陈物必有所居之处,故市廛为货物所居,亦通名肆。俞氏樾《群经平议》:「《周易</a>?说卦传》『巽为工』,虞翻曰:『为近利市三倍。』子夏曰『工居肆』,然则此肆字即市肆之肆。市中百物俱集,工居于此,则物之良苦,民之好恶,无不知之,故能成其事。」案:「致」如「致知」、「致曲」之致。致者,极也,尽也。《礼记</a>?大学</a>》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至善则致其道之谓;故大学又言:「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极、致义同。赵氏佑《温故录》:「此『学』以地言,乃『学校』之学,对『居肆』省一居字,即国语</a>称『士群萃而州处,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者也。《学记》:『大学之教也,退息必有居学。』」此说亦通。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注〕孔曰:「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正义曰:皇本「必」下衍「则」字。


    〇注:「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〇正义曰:小人不欲改过,故于人之责之也,则为文饰之言以自解说,若为无过者然。《史记</a>?孔子世家》齐群臣对景公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文谓文饰也。《孟子》云:「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又云:「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辞」即文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注〕郑曰:「厉,严正。」】


    正义曰:望之,谓远望之,观其容也。即,就也。在近就见之,观其色也。《释文》:「俨,本或作严。」案:皇本作「严」,邢本作「俨」,二字通用。《尔雅?释诂》:「俨,敬也。」《诗?泽陂传》:「俨,矜庄貌。」下篇云:「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注〕王曰:「厉犹病也。」】


    正义曰:子夏此言,亦无欲速之意。郑注云:「厉读为赖,恃赖也。」案:《左?昭四年》:「楚灭赖。」《公羊》作「厉」。又《公羊?僖十五年》释文:「厉,旧音赖。」是厉、赖字通,音亦同。然郑注非全文,恃赖之义,亦颇难晓也。


    〇注:「厉犹病也。」 〇正义曰:管子</a>度地:「厉一害也。」注:「厉,疾病也。」言上劳己,使己病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注〕孔曰:「闲犹法也。小德则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


    〇注「闲犹」至「入可」。 〇正义曰:《说文》:「闲,阑也。」此训法者,引申之义。《广雅</a>?释诂》:「闲,灋也。」灋与法同。注以小德当行权,故云「不能不逾法」。《书?酒诰》云:「越小大德,小子惟一。」此据常经,可不行权,虽小德不当出入。《荀子?王制篇》:「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荀子》言小节未可出入,即《酒诰》之意。若子夏所云「可」者,谓反经合权,有不得不出入者也。《繁露?玉英篇》:「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虽死亡,终弗为也。故诸侯在不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大德,大德无逾闲者,谓正经。诸侯在可以然之域者,谓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权,谲也,尚归之以奉巨经耳。」董解亦谓行权,与此注同。《韩诗外传</a>》云:「孔子遭齐程木子于郯之闲,倾盖而语终日,有闲,顾子路曰:『由!束帛十匹,以赠先生。』子路曰:『昔者由也闻之于夫子,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孔子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此相传夫子佚事,于义得证者也。邢疏以「大德」、「小德」指人言,方氏观旭《偶记》亦同,非也。


    子游</a>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注〕包曰:「言子夏弟子,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a>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故云『本之则无,如之何』。」】


    正义曰:子游,《汉石经》作「斿」。称小子者,子游呼而告之也。《释文》:「洒扫,上色买反,又所绮反,正作洒,经典相承作洒。下素报反,本今作扫。」卢氏文弨《考证》:「《说文》:『洒,汛也。洒,涤也。古文以为洒埽字。』经典中如《毛诗</a>》、《论语》及《周礼</a>?隶仆》、《国语?晋语》皆作洒扫,是借用。」凡粪除,先以水泼地,使尘不扬而后扫之,故洒先于扫。《曲礼》云:「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弟子职》云:「凡拚之道,实水于槃,攘袂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贷,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罄折,拚毋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排之,以叶适</a>己,实帚于箕。」此洒扫之事也。应,《说文》作「??[yìng]」,云:「以言对也。」今通作「应」。散文「应对」无别,对文则</a>「应」是唯诺,不必有言,与「对」专主答辞异也。《内则》云:「在父母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曲礼》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内则》云:「进退周旋慎齐。」凡抠衣趋隅,与夫正立拱手,中规中矩之节,皆幼仪所当习者。子游习于礼乐,以学道为本,而以洒扫、应对、进退为礼仪之末,故讥子夏为失教法。《大戴礼?曾子</a>事父母篇》:「曾子曰:『夫礼,大之由也,不与小之自也。』」又谓「趋翔周旋,俛仰从命」为「未成于弟」,亦此意。《释文》云:「末,本末之末,字或作未,非也。」


    〇注:「但当对宾客修威仪礼节之事。」 〇正义曰:「当对」即「应对」。《尔雅?释诂》:「应,当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注〕孔曰:「噫,心不平之声也。」包曰:「言先传业者,必先厌倦。故我门人先教以小事,后将教以大道。」】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注〕马曰:「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当以次,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能洒扫而已?」】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注〕孔曰:「终始如一,惟圣人耳。」】


    正义曰:君子之道,谓礼乐大道,即子游所谓本也。此当视人所能学,而后传之,故曰:「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倦即诲人不倦之倦。言谁当为先而传之,谁当为后而倦教?皆因弟子学有浅深,故教之亦异。草木区别,即浅深之喻。今子游所讥,则欲以君子之道概传之门人,是诬之也。毛氏奇龄《稽求篇》:「倦即古券字。传与券,皆古印契传信之物。一如教者之与学者两相印契,故借其名曰传曰券。」如毛此说,则倦为券误,亦得备一义也。《汉书?薛宣传》:「宣令薛恭、伊赏换县,移书劳勉之曰:『昔孟公绰优于赵、魏,而不宜滕、薛,故或以德显,或以功举,君子之道,焉可怃也?』」注:「苏林曰:『怃,同也,兼也。』晋灼曰:『怃音诬。』师古曰:『谓行业不同,所守各异。』」此引《论语》作「怃」,当由齐、古异文。《毛诗?巧言传》:「怃,大也。」训大,故有同、兼之义,师古所说从苏解也。晋灼音怃为诬,正谓怃即诬也。焦氏循《补疏》谓:「怃乃诬字叚借。《说文》:『诬,加也。』加与同、兼义近。」其说良然。《汉石经》惟作唯。


    〇注;「言先」至「大道」。 〇正义曰:注以先传必先厌倦,后传则后厌倦,非经旨。


    〇注「言大」至「而已」。 〇正义曰:「草木区别」,喻人学有不同。故注云大道、小道,则指本末言之,本为大道,末为小道也。《华严经</a>音义上》引注云:「区,别也。」疑注有脱文。凡地域谓之区,区以分别,故区即训别。注以诬为欺诬,言教人以所不能,则为诬也。于义亦通。


    〇注:「终始如一,惟圣人耳。」 〇正义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大学教人之法,虽圣人亦不外此。然圣道体备,学其本而末已赅,学其末而本不废,故能终始如一。如一者,一贯之谓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注〕马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优则仕。」


    正义曰:古者大夫士,年七十致事,则设教于其乡,大夫为大师,士为少师,是仕而优则学也。学至大成乃仕,是学而优则仕也。


    〇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〇正义曰:《说文》:「优,饶也。饶,余也。」言人从事于所当务而后及其余,不泛骛也,故引学而文说</a>之。此又一义。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注〕孔曰:「毁不灭性。」】


    正义曰:《朱子集注》云:「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杨氏曰:『丧,与其易也宁戚</a>,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案:《问丧》云:「故哭泣辟踊,尽哀而止矣。」与此「而止」文法同。夏氏之蓉《丧说》:「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先王制礼,非由天降,非自地出,人情之所不能自已者而已矣。是故衰麻免绖之数,哀之发于容服者也。擗踊哭泣之节,哀之发于声音者也。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哀之发于言语者也。父母之丧,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不食菜果,大功不食醯酱,小功不饮酒醴,哀之发于饮食者也。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齐衰之丧,居垩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凡此者无他,创巨者其日久,痛深者其愈迟,凡有知者之所固然,称情以立文焉而已矣。」


    〇注:「毁不灭性。」 〇正义曰:注说非经意。「性」与「生」同。《丧服四制》云:「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注〕包曰:「言子张容仪之难及。」】


    〇注:言子张容仪之难及。 〇正义曰:焦氏循《补疏》:「此文但言『难能』,未言所以难能者何在,故下连载曾子之言『堂堂』,知堂堂为难能,即知难能指堂堂、此自相发明之例。」案:焦说本此注。《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孔子言子张「不弊百姓」,「以其仁为大」。又言其「不伐,不侮可侮,不佚可佚」。是子张诚仁,而子游讥其未仁者,以其容仪过盛,难与并为仁,但能成己而不能徧成物,即是未仁。未仁者,未为仁也。以此见仁道之至难也。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注〕郑曰:「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


    正义曰:弟子群居,修德讲学,皆是为仁。但必忠信笃敬,虑以下人,而后与人以能亲,容人以可受,故可与并为仁。若容仪遇盛,则疑于矜己,或绝物矣,故难与并为仁。《列子</a>?仲尼篇》:「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又曰:「师能庄而不能同。」庄即谓堂堂,不能同即难与并之意。】


    〇注:「言子张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 〇正义曰:《御览》三百八十九引「仁道薄」下有「勉难进」三字。「容仪」谓容貌之仪。子张平居,容仪过盛,故云「师也辟」。辟者,盘辟也。知堂堂为容仪盛者,《广雅?释诂》,「堂,明也。」《释训》:「堂堂,容也。」《后汉书?伏湛传》:「杜诗上疏曰:『湛容貌堂堂,国之光晖。』」字通作『棠』。鲁峻碑:「棠棠忠惠。」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注〕马曰:「言人虽未能自致尽于他事,至于亲丧,必自致尽。」】


    正义曰:《汉石经》作「吾闻诸子」。「人未有自致也」者,《孟子》云:「亲丧,固所自尽也。」意同。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a>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注〕马曰:「孟庄子,鲁大夫仲孙速也。谓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不善者,不忍改也。」】


    正义曰:皇本「难」下无「能」字。《朱子集注》云:「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〇注「谓在」至「改也」。 〇正义曰:注意以三年不改为孝,故云「在谅阴之中」。谅阴,凶庐,上下通称。其实三年不改,亦谓其父善道,己能守之,便是至孝。若有不善,正当改易,何为云「不忍」哉?注说误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注〕包曰:「阳肤,曾子弟子。士师,典狱之官。」】


    正义曰:《檀弓疏》引郑注《论语》云:「庆父辀称死,时人为之讳,故云孟氏。」伪王应麟</a>集本系于孟懿子问孝章,丁氏杰以为当在此下,臧氏庸从之。《公羊?僖元年传》:「庆父于是抗辀经而死。」此郑所本。《公羊》疏引郑云:「庆父辀死。」当即《论语注》文。臧氏以此注「称」字为「经」之误,陈氏鳣以「称」字误衍,二说均有理。考郑以鲁人讳庆父之事,故称孟氏。此义未知所出。杜预</a>谓「庆父是庄公长庶兄」。庶长称孟,于理为顺。问于曾子者,阳肤问也。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注〕马曰:「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


    正义曰:张拭《解》:「先王之于民,所以养之教之者,无所不用其极,故民心亲附其上,服习而不违。如是而犹有不率焉,而后刑罚加之,盖未尝不致哀矜恻怛也。若夫后世礼义衰微,所以养之教之者,皆荡而不存矣.上之人未尝心乎民也,故民心亦涣散而不相属,以陷于罪戾而蹈于刑戮,此所谓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情」者,实也,谓民所犯罪之实也。《周官?小宰》:「以敍听其情。」《礼记?大学》:「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哀矜」者,哀其致刑,矜其无知,或有所不得已也。《书?吕刑》云:「哀矜折狱。」与此文同</a>。《论衡</a>?雷虚篇》引《论语》作「哀怜」,或是以义代之。段氏玉裁遂疑「矜」当作「矝」,矝读如怜,恐未是也。《韩诗外传》:「昔之君子,道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刑措不用也。故形其仁义,谨其教道,使民目晰焉而见之,使民耳晰焉而闻之,使民心晰焉而知之,则道不迷而民志不惑矣。《诗》曰:『示我显德行。』故道义不易,民不由也,礼乐不明,民不见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睠言顾之,潸焉出涕。』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辟,犹决其牢而发以毒矢也,不亦哀乎!」 《盐铁论</a>?后刑篇》引此文说之云:「夫不伤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犹弋者覩鸟兽挂罻罗而喜也。」


    〇注「民之」至「之过」。 〇正义曰:「离散」谓民心畔离,违经犯道,故以「轻漂」形之。《礼?乐记</a>》云:「流辟邪散。」《荀子》劝学篇</a>注:「散谓不自检束。」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注〕孔曰:「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后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恶归之于纣。」】


    正义曰:纣者,殷王帝乙之子,名辛,字受,又字纣。高诱</a>《吕氏春秋</a>?功名注》、蔡邕《独断》并以桀、纣为谥。《书?戡黎疏》谓「后人见其恶,为作恶谥」是也。皇本「善」下有「也」。《汉石经》「之甚」作「其甚」。


    〇注「纣为」至「于纣」。 〇正义曰:《列子?杨朱篇》:「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汉书敍传》:「班伯以侍中起眂事。时乘舆幄坐张画屏风,画纣醉踞妲己作长夜之乐。上因顾指画而问伯:『纣为无道,至于是虖!』伯对曰:『书云「迺用妇人之言」,何有踞肆于朝?所谓众恶归之,不如是之甚者也。』」《杨敞传》:「恽书曰:『下流之人,众毁所归。』」《后汉书?窦宪传论》:「宪率羌胡边杂之师,一举而空朔庭,列其功庸,兼茂于前多矣,而后世莫称者,章末衅以降其实也。是以下流,君子所甚恶焉。」诸文皆以「天下之恶」为恶名,此注与之同也。皇疏引蔡谟曰:「圣人之化,由群贤之辅.暗主之乱,由众恶之党。是以有君无臣,宋襄以败;卫灵无道,夫奚其丧。言一纣之不善,其乱不得如是之甚。身居下流,天下恶人皆归之,是故亡也。」此以「天下之恶」为恶人,其说亦通。《左?昭七年传》楚??[mǐ]尹无宇曰:「昔武王数纣之罪,以告诸侯曰:『纣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杜注:「天下逋逃,悉以纣为渊薮,集而归之。」《孟子?滕文公篇》言纣臣有飞廉,《墨子</a>?明鬼下》有费中、恶来、崇侯虎,《淮南?览冥训》有左彊,《道应训》有屈商,是纣时恶人皆归之证。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注〕孔曰:「更,改也。」】


    正义曰:皇本「食焉」作「蚀也」。《释名</a>?释天》:「日月亏曰食。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也。」凌氏曙《典故核》:「日月之行天上,日居上,月居下,日为月所揜,故日食。月在天上,日乃在地下,地球居中隔之,日光为地球所掩,不能耀月,故月食。人皆仰之者;言人皆仰戴之也。《孟子?公孙丑篇》有此文,当亦古语,而二贤述之。」


    〇注:「更,改也。」 〇正义曰:《说文》云:「更,改也。」此常训。


    卫公孙朝【〔注〕马曰:「公孙朝,卫大夫。」】 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注〕孔曰:「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正义曰:《春秋》时,鲁有成大夫公孙朝,见《昭廿六年传》;楚武城尹公孙朝,见哀十七年传;郑子产兄公孙朝,见《列子?杨朱篇》。及此凡四人,故《论语》称卫以别之。与公子荆书法同,此翟氏灏《考异》说。云「公孙」者,《白虎通?姓名篇》:「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史记?弟子传》此章为陈子禽问子贡,盖涉下章而误。「焉学」者,焉所从受学也?夫子学皆从周,《中庸》云:「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宪者,法也。章者,明也。大道之传由尧舜,递至我周,制礼作乐,于是大备,故言文王既没,其文在兹。及此子贡言「道」,亦称文武也。《汉石经》「坠」作「隧」,「识」作「志」。冯氏登府《考证》:「《荀子?儒效篇》:『至共头而山隧。』《汉?西狭颂》:『数有颠覆??隧之患。』《前汉?王莽传》:『不隧如髪。』并与坠同。《周官?保章氏注》:『志,古文识。』《汉书?楚元王传》刘歆引此文、《孟子?尹士章章指》引并作『志』,或出《古论》。」贤与不贤,谓孔子同时人,此与《大受小知章》「君子」、「小人」皆以才器言也。贤者识其承天治人之大,不贤者识其名物制度之细。文武之道,所以常存,而夫子删定赞修,皆为有征之文献可知。书传言夫子问礼老聃,访乐苌泓,问官郯子,学琴师襄,其人苟有善言善行足取,皆为我师。此所以为集大成也与!


    叔孙武</a>叔语大夫于朝【〔注〕马曰:「鲁大夫叔孙州仇,武谥。」】 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注〕包曰:「七尺曰仞。」】 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注〕夫子谓武叔。】


    正义曰:夫子殁后,诸子切劘砥砺,以成其学。故当时以有若似圣人,子夏疑夫子,而叔孙武叔、陈子禽皆以子贡贤于仲尼,可见子贡晚年进德修业之功,几几乎超贤入圣。然《孟子》言子贡智足知圣人,又子贡、有若皆言夫子生民未有,故此及下两章皆深致赞美。《法言</a>?问明篇》:「仲尼,圣人也。或劣诸子贡,子贡辞而精之,然后廓如也。」「宫墙」者,室四周有墙,凡寝庙皆居其中,墙南面有门,以通出入。此制上下当同,但高卑广狭必有差别,今无文以明之。金氏鹗《礼说</a>》谓「士庶人垣墙不周」,未必然也。《墨子?辞过篇》;「故圣王作为宫室,宫墙之高,足以辨男女之礼。」《说文》:「寏,周垣也。」「寏」当为宫墙之名。《汉石经》作「譬诸宫墙」,下「赐之蘠」同。皇本作「譬诸」,句末多「也」字。「及肩」者,《说文》:「肩,髆也。肩,俗从户。」言宫墙卑,与人肩齐也。窥,《释文》作闚,皇本、宋石经同。《说文》:「窥,小视也。闚,闪也。」义别而音近,故二字通用。钱氏坫《后录》:「王宫墙高五丈,为六仞四分仞之一,故曰数仞。」钱氏据仞为八尺之说推之,其义未审。所据《释文》:「仞,一作刃。」魏李仲璇《孔子庙陴》、汲县《太公碑》用此文并作「刃」,当时传本用叚字也。钱氏又曰:「《考工记》:『外有九室,九卿朝焉。』注:『外,路门之表也。九室,如今朝堂诸曹治事处。』百官之富,即指此。」案:及肩之墙,是士庶人,故以室家为言。数仞之墙,指天子诸侯,故有宗庙百官。此其美富,惟得其门而入者见之。门谓官墙之门及朝庙诸门也。武叔未亲圣教,本在门外,而但自宫墙窥之,故于士庶人室家之好能见之,于天子诸侯宗庙百官则不得见焉。今但举所见者称之,则谓子贡贤于夫子,固其宜矣。皇本作「夫夫子之墙」,又「入」下有「者」字,「夫子云」无「之」字。


    〇注:「鲁大夫叔孙州仇。」 〇正义曰:邢疏云:「案世本,州仇,公子叔牙六世孙,不敢子也。《春秋?定十年》:『秋,叔孙州仇帅师围郈。』《左传</a>》:『武叔懿子围郈。』是知叔孙武叔即州仇也。」


    〇注:「七尺曰仞。」 〇正义曰:郑此注与包同,高诱《吕氏春秋?适威注》亦同。赵岐注《孟子》、王逸</a>注《楚辞</a>》、樊光注《尔雅》及许氏《说文》并云:「八尺曰仞。」应劭</a>注《汉书?食货志》云:「五尺六寸曰仞。」《考工记?匠人疏》引王肃</a>说、《庄子?庚桑楚</a>释文》引《小尔雅</a>?广度》并云:「四尺曰仞。」诸家不同。程氏瑶田《通艺录》以七尺为是。其说曰:「扬雄</a>《方言》云:『度广曰寻。』杜预《左传》『仞沟洫』注:『度深曰仞。』二书皆言人伸两手以度物之名。而寻为八尺,仞必七尺者,何也?同一伸手度物,而广深用之,其势自不得不异。人长八尺,伸两手亦八尺,用以度广,其势全伸而不屈,而用之以度深,则必上下其左右手而侧其身焉。身侧则身与所度之物,不能相摩,于是两手不能全伸而成弧之形。孤而求其弦以为仞,必不能八尺,故七尺曰仞,亦其势然也。」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注〕言人虽欲自绝弃于日月,其何能伤之乎?适足自见其不知量也。】


    正义曰:「毁」者,谓非毁夫子,以为他人得贤之也。「无以为」者,言无以为毁,禁止之也。《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陵,大??[fù]也。」「犹可逾」者,言于丘陵可过之也。「仲尼日月」者,日月至高,非人所得逾之也。皇本「日月」上有「如」字。阮氏元《校勘记》:「《后汉书?孔融</a>传》、《列女传</a>》二注引此文,并有如字。」又皇本「绝」下有「也」字。


    〇注「言人」至「量也」。 〇正义曰:绝,如晋侯使吕相绝秦之绝。「绝弃于日月」者,绝弃即谓毁也。云「适足」者,多与祇同,祇训适也。《左?襄廿九年传》「多见疎也」,服本作「祇」。云「祇,适也。」此证甚多,不具引。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正义曰:「为恭」者,言为恭敬以尊崇其师也。《公羊?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何休</a>注:「为恭逊之辞。」与此义同。《释文》:「为知,音智,下同。」智者知人,知人则无失言,故君子于人之一言,就其言之得失,识其人之智与不智,故言当极慎也。《丧大记》:「虞人设阶。」注:「阶,所乘以升屋者。」《说文》:「梯,木阶也。」子贡以夫子道高若天,亦前章以日月为喻之意。


    夫子之得邦家者,【〔注〕孔曰:「谓为诸侯若卿大夫。」】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注〕孔曰:「绥,安也。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无不立,道之则莫不兴行,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则莫不和穆。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


    正义曰:「立」者,以礼立之也。「之」指人言,所谓「立人」也。道犹导也,所谓「达人」也。达者,通也,行也。「绥之」者,言有仁政安集之也。「动之」者,以礼乐兴动之也。《荀子?儒效篇》云:「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夫子未得大用,故世人莫知其圣而或毁之。然至诚必能动物,存神过化,理有不忒。夫子仕鲁未几,政化大行,亦可识其略矣。


    〇注:「绥,安也。」 〇正义曰:《尔雅?释诂》文。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