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宇宙论
3个月前 作者: 范寿康
第一节 自然的历程(机械观与目的观)
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中,研究“自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个问题的部分,通常叫做本体论(Ontology)。关于本体论的各种学说,约略已如上述。
形而上学里面,还有二个问题须加检讨。一为自然的历程是怎样?一为自然的究极是什么?(就是:在自然的背后究竟有无神的存在)?研究这二个问题的通常叫做宇宙论(Cosmology)。现在先从第一问题讲起。关于自然的历程,哲学上有二种学说相互对立着,就是:机械观(Mechanism)与目的观(Teleology)。
第一项 机械观(Mechanism)
(一)唯物论者的机械观
把自然界里面的那种盲目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拿来当做宇宙万物生灭变化上的一般原理的,这就是机械观。机械观与从来的唯物论(最近的辩证唯物论不在此例)有密切的关系。一看哲学的历史,主张唯物论的学问家大抵主张机械观。古代希腊的德谟克利脱斯一方面为机械观的代表,一方面又为唯物论的代表。
照德谟克利脱斯的见解,宇宙万物最后的本质为充实而不可分割的原子。原子自具动力,自具重量,故从太初以来,在无限的空间,作无穷的运动。但各原子的重量不相等,所以当原子从上方下降的时候,不能有同等的速力。其大而重者速,小而轻者迟。因有迟速快慢,所以大而重者得追及小而轻者而与之冲突。原子的运动本为垂直的,及既冲突,遂发生斜行的运动。而斜行的原子与其他原子又发生冲突。冲突复冲突,乃发生旋涡运动。而根据这种旋涡运动,个物因以产生。就是灵魂,也系从原子构成的。这样,原子本身自具动力,所以原子的运动是必然的。原子的运动,速力不同,所以原子与原子的冲突也是必然的。其他如旋涡运动的引起是必然的,个物的产生也是必然的。宇宙万物的生灭变化都遵循着机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其生灭变化本无特别的目的的。
近代英国哲学家荷蒲斯也主张机械观。照荷蒲斯的见解,一切存在都为物体,一切现象不外为物体的运动。所谓心的现象也不外是一种物体的运动,而物体的运动无一不遵循着机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哲学为研究这物体的运动的学问。详言之,哲学的任务在根据物质的运动以探求现象的原因,又根据这种原因以说明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就是先从结果以推究原因,然后再从原因以说明结果。而所谓原因与结果都不外是物体的运动,而物体的运动间的因果关系都系机械的与必然的。这样,由他看来,宇宙间的一切生灭,一切变化,也是盲目的,无目的的。
“System of Nature”(自然的系统,未署著者名姓,或谓出自法人荷尔巴哈之手笔,而法人第台罗及德人克利姆等实赞助之)为十八世纪法国唯物哲学的经典。照这本书的理论,宇宙万物运行不息,甲为乙因,乙为丙因,因果连续,没有穷极,而万物的生灭变化,都依据因果关系,不具任何目的,所以我们也不得以善恶美丑评论之。所谓善恶,所谓美丑,皆为我们主观上的设想,绝非自然界事物所本来具有的。
(二)一元论者的机械观
主张机械观者未必一定限于唯物论者。一元论者里面也有采取这种见解的学问家。如斯匹诺莎就是其例。斯氏所谓原因是指数学的原因而言。(他研究哲学采用数学的演绎法)。换句话说,他用一个概念作为根据,然后从此加以演绎,加以推论。假定某一件事可从这个概念必然地演绎而出,他就以为这一件事的所以发生乃系依据那个概念的(就是以那个概念做原因的)。这样,斯氏所谓原因与结果,实与论理学上所谓理由与归结相同,含义较普通所谓因果为广。他以为神乃是万物的原因,其意非谓神是根据自由意志创造万物,却不过说既有此神,就不得不有万物而已。(正和从三角形的本质我们一定会得到“内角之和等于二直角”的结果一样),这样,斯氏同数学家一样,是排斥目的观的。他以为目的观的主张乃出于“推己及物”的那种错误。如果依目的观之言,则神不得算做完全圆满的实体。为什么呢?因为神既怀抱目的而活动,则在未达目的之前不得谓为完全,一定要待目的既达,始能称为圆满的缘故。
(三)近代思想中的机械观
近代思想中的机械观则有下列三种科学上的根据。
(一)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Darwin,1809—1882)所创的进化论把从来的物种神造说及物种不变说加以打破。他根据种种观察与实验,以为一切物种是由进化而来。生物由单纯以进于繁复,由同质以进于异质,由低级以进于高级,这叫做进化。生存竞争与自然淘汰为生物进化的主要的原因。生物在这种公例中演进,其变化是不含任何的目的的。
(二)原子论(Atomism)。原子论谓任何物质分至不可再分时,其各部分称为原子。某物所含原子的数目,如有增减,则其性质亦因之而变。要之,一切生灭变化皆由于原子的结合与分离。这种结合与分离完全是机械的,绝无目的之可言。原子具有重量,物质的重量为造成物质的原子的重量之总和。如从其一物质除去原子若干,则该物质的重量亦必随之减少若干。宇宙间的全体物质是不曾有增减的。
(三)能力常住律(Law of Eternity of Energy)。所谓能力,并非物质,乃系物质的作用。物质具有重量,能力却没有重量。就宇宙间能力的全体言,甲能力固可变为乙能力,但宇宙间的全体能力却永远不增不减,是常住的。
根据上述三点。近代自然科学家往往主张机械观,以为宇宙的进行是遵循着机械的必然的因果关系的。但因最近物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理论的基础已在摇动,机械观大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势。详见结论,此地从略。
第二项 目的观(Teleology)
(一)柏拉图的目的观
主张“宇宙万象都向着一定的目的发展着或进行着”的见解,叫做目的观(Teleology)。希腊的柏拉图的学说就是其例。柏氏以为理念为实,现象为虚,观念如形,现象如影。形为影的原因,理念也为现象的原因。而他所谓原因在其他方面又是目的。理念一面为现象的原因,一面又为现象的目的。理念常</a>住不变,而现象界的个体则变化无常。现象界的个体之所以变化,是因为现象逐渐向着理念这一种目的发展的缘故。不过现象界的个体的变化固由于追求目的,而当变化的时候却不能超越因果的关系,作自由的行动。
(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观
亚氏的思想与柏拉图大致相似。亚氏以为自然界的事物,自一方面看,不外空间的运动,因而完全服从着机械的因果关系;自另一方面看,则又向着目的逐渐变化着。他尝创四因论,以为普通所谓原因,可分为四种:(1)材料因(Materiel Cause),(2)形相因(Formal Cause),(3)动力因(Efficient Cause),(4)目的因(Final Cause)。譬如造屋:砖、瓦、木、石为材料因,计划图案为形相因,工匠劳动为动力因,房屋完成或居住为目的因。考一屋的成就,先有造屋这种目的,然后确定计划与图案,搜集材料,加以劳力,始得完成。亚氏更进一步,以为四因之中,动力因与目的因实亦不外是形相因。为什么呢?因为动力依据目的而后生,而目的又与计划图案无甚区别的缘故。所以四因可约为形相与材料二因。这样讲时,形相因包含目的因在内。考万物的生灭变化,不外是形相材料的关系,换句话说,万物为欲表现其所包含的形相,故有变动与发展。所以万物的变化莫不具有目的。最下等的物为纯粹材料(Pure Material)。由此逐渐变化,愈变化愈进步,达到最后的阶段,这就是所谓纯粹形相(Pure Form),也就是所谓神。
(三)康德的目的论
取批评的态度,分析目的的观念,以之应用于一切自然现象的学问家,实为康德。照康德的见解,自然界(现象界)与道德界(物本身的世界,本体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自然界是有条件的,本体界是绝对无条件的。可是我们的知识限于自然界,对于本体界我们是只能信而不能知的。自然界为现实(Sein)的境域,道德界为理想(Sollen)的境域,道德界为理想(Sollen)的境域,前者为感官的,悟性的范围,后者为感官以上的理性的范围。二界之间究有怎样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可是事实上道德却要求把其思想实现于自然界。那末,二者之间不得不假设一种关系。所以康德在上述二界以外,又设立了一个判断力(Urteilskraft)的境域。这判断力的境域位于上述二界的中间。悟性的作用依据着局部的统一,理性的作用依据着无条件的观念,而判断力的作用却依据着自然界中的目的的观念。判断力把自然界看做是好像具有目的的东西的样子。判断力的这一种统一,与其说是近于悟性的那种局部的统一,毋宁说是近于理性的那种无条件的统一。而所以与二者不同者,是因为这既不是学理的知识,又不是道德上的要求,却不过是把自然界当做好像具有目的统一的样子加以判断罢了。目的适合性有二种:一为主观的,一为客观的。一事物适合于我们的了解力时,这是前者。一事物适合于事物的职分或本性时,这是后者。把一事物看做是好像合乎客观的目的,这种判断,叫做目的上的判断(Teleologisches Urteil)。把一事物看做是好像合乎主观的目的,这种判断,叫做审美上的判断(Aesthetisches Urteil)。这些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的主要问题。这样,他把目的观看做是自我中心的见解(Ego-centric View)或主观的见解。这种看法不是学理的,不过是以自我为中心而加以假想出来的东西罢了。自然界的历程,在知识的范围,是机械的因果关系。所谓自然界具有目的,不过是说我们依据判断力可以把自然界看做好像具有目的的样子而已。所谓目的是一种理想上指导的原则(Regtive principle)而非实际上构成的原则(Constitutive principle)。所以目的观与机械观不但不互相冲突而且是相互为用的。
(四)活力论(Vitalism)
近代生物学家里面有两派反对的理论就是活力论及非活力论(Antivitalism)。生活现象最为复杂,最富变化,生物的构成也最微妙,所以根据这些事实,有生物学家以为生物具有一种特别的生活力(Vital force)。这种生活力统摄个体的生活,运用无机的物质。当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活力论盛行一时,主张活力论者以为生活力为目的的超自然的原则,而与自然界中普通的力截然不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生理学家缪勒(Mueller,1801—1858)虽也主张生活力的存在,然他所谓生活力乃系自然力的一种而服从着物理上化学上普通的规律。故缪勒之说已可说是启了非活力论的端绪。当时实验生理学愈行进步,而达尔文的进化论风靡全世界,于是活力论遂至衰颓,更无立足的余地。盖实验生理学与进化论对于人类生物的构造的巧妙与生活现象的富于变化皆用机械的说明说明之。这样,非活力论遂取活力论的地位而代之。可是到了现在,德国生物学家杜里舒又大张旧日活力论的旗鼓而创新活力论。他所谓“隐得来希”(Entelechy)即旧日Vital force之代名词。Entelechy神妙不可思议,实为关于生物的一切现象的主因。对于Entelechy,他以为绝不能用机械观加以说明。
第二节 自然的究极
照上所述,宇宙论的问题有二:一为自然的历程的问题,一为自然的究极的问题。关于前者,约略已如上述。现在更进而讲述自然的究极的问题。
自然的究极是什么?换句话讲,自然的背后究竟有无神的存在?这乃系形而上学中最后的问题。我们把形而上学研究到终极时,我们不得不涉及神的观念。所谓自然究竟从何产生?这个问题当然为哲学家所不能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哲学上把神看做自然的究极的学问家实在很多。故克尔沛(Kuelpe,1862—1915)把这些哲学家名之曰“形而上学里面的神学的学派”(The Theological Schools in Metaphysics)。
对于神的有无的解答当然有二:一为有神论(Theism),一为无神论(Atheism)。有神论肯定神的存在,无神论却否定神的存在。而有神论之中,又根据神的数目,大别为二派:一种是一神论(Monotheism),以为神是唯一的,一种是多神论(Polytheism),以为神是多数的。又在一神论之中,更有拟人神论(Anthropomorphic Theism),泛神论(Deism)及人格神论(Personal Theism)等。略如上表。
神论有神论一神论拟人神论
泛神论
理神论
人格神论
多神论
无神论
(有学问家,有时或把泛神论从一神论中抽出,把有神论分为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三种。)
第一项 有神论
(一)一神论
第一,拟人神论。拟人神论把神看做是全知全能,完全圆满,最善最美的实在。就是把人类最高的理想名之曰神。因为把人类最高的理想名之曰神,所以有拟人神论的名称。拟人神论又以为神是超越于宇宙以外的存在。神依据神的自由意志从虚无创造宇宙。从这一点讲,拟人神论乃是一种超越神论(Transcendent Theism)。基督教所谓神就属于这一类。
第二,泛神论 拟人神论把神看做是超越于宇宙以外的存在。反之,泛神论却以为神是内在于宇宙之中的。所以泛神论是一种内在神论(Immanent Theism)。照泛神论讲,神与宇宙是一体的神。在宇宙生成的各种历程里面都存在着。无论何物都包含神在内,一滴水,一泣沙是无一不含有神性的。斯匹诺莎所谓神就是其例。
第三,理神论。理神论反对不合理的基督教的超越神论,以为我们对神应采合理的解释。照基督教讲,神超越着现世,而神又能在现世中表现种种的神奇的事情。这由理神论者看来,是不合理的。理神论的运动发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而盛于十八世纪。理神论者主张神是宇宙的创造者,可是在神既创造了宇宙以后,宇宙的一切现象俱遵照机械的自然法则而进行,绝不再受神的直接的支配。英人吐兰等为理神论的代表。
第四,人格神论。人格神论一方面以为神是具有知,情,意的实在,一方面又以为神为宇宙的内在的根源。在把神看做人格的一点,人格神论是与拟人神论相似,可是人格神论把神看做内在的,这是与把神看做超越的那种拟人神论不同的。又在把神看做内在的一点,人格神论是与泛神论相似,可是人格神论把神看做人格的,这又是与泛神论不同的。近代人格神论的代表为德人罗采(Lotz,1817—1881)等。
(二)多神论
一神论各派的要点,约略已如上述,现在述多神论。多神论系对一神论而言。一神论以为神是唯一的,多神论却以为神是多数的。根据多神的思想而成立的宗教甚多,但在哲学上则价值甚少。大体讲,多神论一方面承认多数的神,一方面在多数的神中也承认有一最有力最主要的神,以统辖其他一切的神。我国一般人民里面最流行的通俗宗教(道教与佛教的混合物)就可以说是属于这一类的。
第二项 无神论
关于有神论已经讲述大概,现在更就无神论一言。有神论(包含一神论及多神论)主张神的存在,而无神论却否认神的存在。无神论常与唯物论相联结,自来的唯物论者大概都是无神论者。在启蒙时代(十八世纪)的法国,因为唯物论盛极一时,所以无神论的思想也就风靡一世。照当时的唯物论者的健将福尔巴哈的见解,存在于宇宙里面的一切不外是物质。物质具有延长,物质能够运动。运动里面有引力与斥力,根据引力与斥力一切运动因以产生。宇宙万象都可依据物质与运动二者加以说明。所谓精神,所谓神,是没有的。
问题:
一、何谓机械观?
二、何谓目的观?
三、何谓泛神?
四、何谓理神论?
五、拟人神论与人格神论的区别何在?
参考书:
同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