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 表记

3个月前 作者: 王云五
    孔疏曰:本篇称“子言之”凡有八所,皇侃</a>云:皆是发端起义,事之头首,记者详之,故称子言之;若于“子言之”下,更开其事,或曲说其理,则直称“子曰”。按此篇所说之事,依次为:君子行为的根本、仁与义的相互关系、仁的要素、义的要素、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事君之道、言行待人之道及卜筮等八项,其分段皆甚明显,且各以“子言之”发端。唯“君子不以辞尽人”一节,作“子曰”,而此处实为阐述“言行待人”之首;而“后世虽有作者”一节,本为述“虞夏商周政教”之末,而称“子言之曰”,非唯不合于行文的体例,且辞句突兀,与他处不同,孙希旦疑为传写之误,盖或近之。若将两处“子言之曰”及“子曰”彼此移换,正合皇氏所说的体例。


    子言之:“归乎1!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今注


    1 郑玄</a>说:这是孔子</a>行应聘,诸侯莫能用,心厌倦而讲的话。


    今译


    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说:“还是回去吧!何必东奔西跑呢?君子身虽幽隐,但道德通达,声名自然显著;不必故作矜持而颜色自然庄重;不必故作严厉而威仪自然使人敬畏;亦不必多说话,别人自会相信。”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1,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2:‘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3。’”


    今注


    1 失,不得体。足,一举一动。色,一颦一笑。口,一言一语。


    2 《甫刑》,《尚书</a>·周书</a>》篇名,亦称《吕刑》。


    3 忌,戒惧。罔,无。择,挑剔。这句是说:谨慎戒惧,本身没有说出被人挑剔的话。


    今译


    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没有不得体的地方,所以君子的仪容使人敬畏,神色使人警惕,言语使人信任。《尚书·甫刑》云:‘外表恭敬,内心戒惧,要使本身没有说过被人挑剔的言语。’”


    子曰:“裼袭之不相因也1,欲民之毋相渎也。”


    今注


    1 裼,袭已见《曲礼下》注。因,因循。郑玄说:不相因者,以其或以裼为敬,或以袭为敬。


    今译


    孔子说:“行礼时穿衣服,或以露出裼衣为敬,或以重袭上服不露褐衣为敬,不相因从,那是为了使人民不要彼此亵渎。”


    子曰:“祭极敬,不继之以乐1;朝极辨2,不继之以倦。”


    今注


    1 极,尽。继,终。乐,欢乐。


    2 辨,治理。


    今译


    孔子说:“祭礼一定要尽量表达敬意,虽然亦有宴飨,但并不是以寻乐为最终目的;朝廷的事一定要尽力处理好,虽然烦劳,但不可因疲倦而草草了事。”


    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揜1,恭以远耻。”


    今注


    1 笃,笃厚。揜,困迫。


    今译


    孔子说:“君子用行为谨慎来避免祸患,用修养笃厚来解除困迫,用恭敬待人来远离耻辱。”


    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1。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2,如不终日。”


    今注


    1 安,安乐。肆,放肆。偷,苟安。


    2 儳焉,郑玄说是可轻贱的样子,王夫之</a>说是“弱貌”,应镛说是参差不齐的样子,总而言之,就是不整饬严肃的样子。


    今译


    孔子说:“君子庄重恭敬,才会日比一日地意气坚强,如果安乐放肆,就会日渐苟且放荡。君子绝不会使自己的身心有一日之不整饬严肃,如同小人之慌慌张张,好像一日也过不完的样子。”


    子曰:“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今译


    孔子说:“斋戒然后奉祀鬼神,选择日子然后朝见君主,这样严谨,就是为着怕人民失去恭敬之心。”


    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今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不自知检点而轻狎侮慢,那样,虽以死来恐吓下民,但他们也不会畏惧而遵从的。”


    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1:‘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今注


    1 《易经</a>·蒙卦》辞。


    今译


    孔子说:“朝聘会聚的时候,如果没有用言辞来互通情意就不相接,如果没有见面礼物就不相见;这样规定,是要使人民不要互相亵渎。《易经·蒙卦》说:‘第一次筮占,是告诉问卜人凶吉的,但再问三问,就变成亵渎了,既已亵渎也就不必告了。’”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1。”


    今注


    1 表,模范。制,裁判。报,报复,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今译


    孔子说:“仁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榜样;义是评定天下事物的准则;彼此相报,使人乐善去恶,所以为天下之利。”


    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1。《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2。’《大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3。’”


    今注


    1 劝,劝勉。惩,警惕。


    2 《诗经</a>·大雅·抑》。雠,回答。


    3 《尚书·太甲》。胥,相。辟,君也。


    今译


    孔子说:“以好处报答别人对我的好处,大家就会有所劝勉而好好地相待;以恶劣的手段来报复别人对我的恶劣,大家就会有所警惕,亦就不敢对人不好了。《诗经·抑》说:‘别人对我说话,我一定回答;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一定报答。’《尚书·太甲》说:‘人民如果没有国君,不得安宁;国君如果没有人民,亦不能统治四方。’”


    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1;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今注


    1 郑玄说:仁亦当言民,是声之误。宽身即容身。


    今译


    孔子说:“以恩惠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恶的,是求苟安容身的人;以怨恶来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恩惠的,一定是作奸犯科的恶人。”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1,而置法以民2。”


    今注


    1 议道,检讨做人的道理;自己,从自我检讨入手。


    2 置法,制定法律;以民,要以人民的情性为根据。


    今译


    孔子说:“本身无所企求,而天性好仁的,及本身无所畏惧,而天性厌恶不仁的,天下间只有极少数这样的人。所以君子一定要明白这点,谈论道理时须从自身开始,自己能做多少才讲多少,而制定法律时,一定依据人民能做到的程度。”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1。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今注


    1 郑玄说:“义”字上缺一“有”字;此处当作“道有至、有义、有考”。“考”就是“成”的意思。


    今译


    孔子说:“仁的行为有三种情况,虽然它们达成仁的效果一样,但行仁者的出发点却有不同。能够造成与仁同样的效果,都是泛爱众人,在效果方面就看不出行仁者修养的程度;但就行仁的利害关系来看,却可以知道他修养到了哪种程度。第一是,真正仁爱的人,他们天性安于行仁;第二是,有智慧的人,他们知道行仁有利益;至于第三种,乃是畏惧犯罪而为着免受刑罚才勉强行仁。仁是便于推行的,就像一般人以右为方便一样;道是要勉力推行,就像人的左手,稍为不便。仁是以人情的相爱为出发点,道是人所常行的,以合乎法则为出发点。过分笃厚于仁的,义就行得不够,所以对人亲爱而缺少尊敬;至于过分笃厚于义的,仁就行得不够,因而对人尊敬却缺少了亲爱。道有至极的道,有合于法则的道,有择取旧法而成的道。行至极的道,可以为天下之王;行合于法则的道,可以强霸诸侯;行择取旧法而成的道,可以免除过失。”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1。中心憯怛2,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3。《诗》云4:‘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5。’数世之仁也。《国风》曰6:‘我今不阅,皇恤我后7。’终身之仁也。”


    今注


    1 数,数目多少。郑玄说:性仁义的人数长大,取仁义的人数短小。


    2 憯,隐痛。怛,惊悼。


    3 资,借。


    4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5 芑,枸杞。仕,事。诒,遗。燕,安。翼,助。烝,君。


    6 《诗经·邶风·谷风》。


    7 阅,容纳。皇,空暇。恤,忧。


    今译


    孔子说:“仁的程度有数目多少之分,义的程度亦有长短大小之别。人遇到不幸的事情,心中感到隐痛惊悼,这是发自内心爱人的仁;依从法律,勉强行仁,这不是真正的仁,只是借仁为手段以达成目的。《诗经·文王有声》说:‘周武王必然惦念着天下的事,正如丰水必然有枸杞一样。武王留下了良好的计谋给他的子孙,帮助他们得到安乐,武王真</a>是位伟大的君主啊!’这就是嘉惠及于若干世代的仁。《诗经·谷风》说:‘我且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为后代着想呢!’这就是随着自身死亡而结束的仁。”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1,则贤者可知已矣。”


    今注


    1 望,朱骏声云:段借为方,是比方之意,以人望人,是把人当作平常人来看。


    今译


    孔子说:“仁就像一件非常重的器具,如果道路非常长远,没有人能整个举起这重器,也没有人能整个走完这长路;我们只能比较谁举得更重,行得更远,以数量多的,算作‘仁’了。像这样,勉力于仁,不是很困难吗?所以君子如果以义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那做人就很难够得上标准;如果以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就可以知道谁是贤者了。”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1:‘德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2。’”


    今注


    1 《诗经·大雅·烝民》。


    2 ,轻。鲜,罕少。克,能。仪,想象。图,思维。仲山甫,周宣王的大臣。


    今译


    孔子说:“心中能够安于行仁的人非常少,天下只有一个而已。《诗经·大雅·烝民》说:‘道德就像羽毛一样轻,但是很少人能够举起它;我再三想象,觉得只有仲山甫能够举起它,许多人虽然有心,却没有这份力量帮助他。’”


    《小雅》曰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3,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4,毙而后已。”


    今注


    1 《诗经·小雅·车舝》。


    2 景行,大道。


    3 废,郑玄说:比喻力尽疲顿,不能复行则停止。


    4 俛焉,勤劳的样子。孳孳,不怠懈。


    今译


    《诗经·小雅·车舝》说:“高山是大家所仰望的,大路是众人所共行的。”孔子说:“《诗经》的爱好仁恩到了这种地步;向着大道前进,至半途精疲力竭,不能继续而停下,都忘了身已衰老,还不计较能活得多久,仍在勉力地向前,到死方休。”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1?《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2。’”


    今注


    1 《诗经·大雅·抑》。


    2 温温,敬让温柔的样子。


    今译


    孔子说:“行仁难以有成就,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因为大家都失掉了爱好仁道的天性,所以行仁的人有过错,很容易为自己辩解。”孔子又说:“恭敬很接近于礼,节俭很接近于仁,信用很接近于人情。做人能恭敬谦让,虽然有过错,也不会是大错。至于为人恭敬则能少犯过错,近于人情则使人信赖,而日用节俭则使人易于容纳;这样的人犯错误,不是少有的事吗?《诗经·大雅·抑》说:‘礼貌温柔,行为恭谨,才是道德的基础。’”


    子曰:“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1,朋友以极之2,欲民之有壹也3。《小雅》曰4:‘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5,则实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诗》云6:‘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7。’”


    今注


    1 移,改变。王夫之说:易其耳目肢体的外表,以改变其淫陋。


    2 极,聚合。


    3 壹,专心向善。


    4 《诗经·小雅·何人斯》。


    5 遂,成就。


    6 《诗经·曹风·候人》。


    7 鹈,鹈鹕鸟。梁,鱼梁,竹石在河中围成的捕鱼器。记,《诗经》作“其”。


    今译


    孔子说:“行仁而难以成功,是由来已久的事了,只有君子能够成功。所以君子知道一般人的修养能力,不会以自己做得到而别人做不到的事责备于人,亦不会以别人做不到的事便讥笑别人。所以圣人规范别人的行为,不是以圣人自身的能力为标准,他只是使人们互相规劝、勉励,使人们知耻知愧,从而按照圣人所说的去做。用礼来节制他们,用诚心来团结他们,用和婉的容貌来修饰他们,用衣服的整齐来改变他们的气质,用朋友的情义来勉励他们,这都是希望他们一心向善。《诗经·小雅·何人斯》说:‘对人没有惭愧的地方,对天亦不必畏惧。’所以君子穿上了他们的服装,还要以君子的仪容来文饰;有了仪容,还要以君子的谈吐来文饰;谈吐清雅了,还要以君子的道德来充实自己。所以君子常因其徒有服饰而没有仪容而感到可耻,因其徒有仪容而没有辞令而感到可耻,因其徒有辞令而没有美德而感到可耻,因其徒有美德而没有好的行为而感到可耻。所以君子穿了丧服,就会有悲哀的表情;穿了朝服,就会有恭敬的表情;穿了军服,就会有威武不可侵犯的表情。《诗经·曹风·候人》说:‘鹈鹕鸟在鱼梁捉鱼,还不至弄湿羽翼;那些没德行的官员们,真不配穿他那一身好衣服啊。’”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1,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今注


    1 杜预</a>说:黍稷等谷物叫作“粢”,把它摆在器皿就叫作“盛”。秬鬯,用黑麦造的香酒。


    今译


    孔子曾说:“君子所说的义,就是无论尊贵或卑贱的人,在这世界上都会有要敬行的事;譬如天子那么尊贵,还要举行亲耕的仪式,然后以黍稷、香酒来奉侍上帝,所以诸侯要勤勉地辅助天子。”


    子曰:“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尊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诗》云1:‘莫莫葛藟,施于条枚2;凯弟君子,求福不回3。’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诗》云4:‘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5。’”


    今注


    1 《诗经·大雅·旱麓》。


    2 莫莫,茂密的样子。葛藟,葛与藟均为蔓生植物。施,攀延,附着。条,树枝。枚,树干。


    3 凯,快乐。弟,和易。求福不回,郑玄说是求修福德以等待,不做回邪的行为。


    4 《诗经·大雅·大明》。


    5 翼翼,恭敬。昭,心迹昭著。聿,语气词。


    今译


    孔子说:“在下位的奉事在上位的,是理所当然的事,在上位的人虽然有庇护人民的大德,亦不敢有统治人民的心理,这才是最浓厚的仁恩。所以君子以恭敬节俭,希望做到服务于仁道,以信实谦让,希望合于礼仪。不夸耀自己的事,不抬高自己的职位,不放纵欲望,不跟别人争夺;贬抑自己而推崇别人,小心做事而谨慎事宜;希望以这样的态度来得到君上的信任。得意的时候这样做,失意的时候也这样做,以听由天命安排一生。《诗经·大雅·旱麓》说:‘茂密的葛藟攀延在树木的枝干上,这是它们的天性;和易快乐的君子,常行正道,一心一意,不做回邪的事,以求取幸福,这也是他们的天性。’这正是舜、禹、文王、周公的最好写照。因为他们都有统治人民的大德,又有奉侍君主的细心。《诗经·大雅·大明》说:‘周文王恭</a>敬小心,心迹昭著,大公无私地奉侍上帝,虽得到了许多福佑,但仍专心一志,不做回邪的事,结果他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今译


    孔子说:“先王对死了的人加一个谥号,目的是使那人的名誉得到尊崇,定谥号时,只是截取那人的一种美行做代表,其实那人不止有一种美德,但先王不将所有美行都安排在谥号内,是为了不使人的声名超过了行为。所以君子不自己夸耀所做的事情,不自己推崇自己的功绩,目的是求实在。有了超常的行为但不要求别人必以自己做榜样而跟着做,其目的就是怕别人也许做不来,因而显露出短处;那样,自己也就失去敦厚。表扬别人的好处而赞美别人的功劳,目的是对贤良的人表示敬意。所以君子虽然自己贬低自己,但人民却尊敬他。”


    子曰:“后稷,天下之为烈也1,岂一手一足哉!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2。”


    今注


    1 烈,功业的意思。


    2 便人,郑云:便习于世事之人。


    今译


    孔子说:“后稷始创农业,教人耕植,因而受益的,岂止是一两个人而已!但他为使自己的行为超过名声,所以说自己只是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子言之:“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诗》云1:‘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2。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命之于民也3,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今注


    1 《诗经·大雅·泂酌》。


    2 说,同“悦”。


    3 命,政令。


    今译


    孔子说:“君子所讲的仁,实在是很难做到的!《诗经·大雅·泂酌》说:‘快乐和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君子以快乐教人,使人自强不息而得到教育;以和易感化人,使人喜悦而不荒废事业。人民快乐而不荒废事业;有礼貌而不彼此疏远;威严庄重而不失安宁;孝顺慈爱而不失恭敬。使人民尊敬自己好像是对父亲一样;亲近自己好像是对母亲一般。这样然后可以做人民的父母;如果不是有极佳的德行,怎么能够这样?现在做父亲的,亲爱儿子是看儿子的情况,儿子能干就亲爱,不能干就看不起;做母亲的呢?儿子能干就亲爱,不能干就怜惜,和父之爱子是不一样的。所以母亲可亲近但没有尊严,父亲有尊严却难于亲近。水,对人来讲,是可亲近而无尊严;火,照耀万物而不可接近,是有尊严而不可亲。土地生养万物,却被人践踏,是可亲近而无尊严;天覆盖万物,是有尊严而不可接近。政令是教导人民的,是亲近而没有尊严;鬼神存于人的心中,是有尊严而不可亲近的。”


    子曰:“夏道尊命1,事鬼敬神而远之2,近人而忠焉3,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4: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5。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6。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7,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8。”


    今注


    1 尊命,勤于政教、民事。


    2 远之,不以鬼神之道立教。


    3 近人,通达于人情。忠,尽其爱心。


    4 敝,政教衰败的现象。


    5 蠢,蠢钝。乔,同“骄”,骄傲。野,放肆。朴,质朴。


    6 荡,放荡。静,安静。胜,务求争胜免罚。


    7 列,等级。爵列是说以爵位的高低,为赏罚轻重的差别。


    8 利,便利。巧,机巧。善于文饰,不顾实在。贼,互相贼害。蔽,互相欺骗蒙蔽。


    今译


    孔子说:“夏代治国,是勤于政务、民事,敬奉鬼神,而不以鬼神的道理掺杂在教化里,通达人情,尽其爱心,以俸禄为先,责怒为次,以赏赐为先,刑罚为次,所以他们的政令是可亲近而没有尊严;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人民都变得蠢钝愚笨,骄傲放肆,粗鄙得毫无文采。殷代的人推崇神鬼,国君带领人民奉侍鬼神,推重鬼神而轻视礼教,注重刑罚而疏忽奖赏,所以他们的政令是有尊严而不可亲近;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人民都变得放荡而不守本分,但求争胜免罚而不知羞耻。周人推崇礼法,爱好施与,敬侍鬼神,但不以鬼神的道理掺杂在教化里,通达人情,尽其爱心,奖赏刑罚的轻重,以爵位的高低为差等,所以他们的政令是易于亲近而缺少尊严;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人民都变得贪利取巧,善于文饰过失而不知惭愧,为求达到目的,互相贼害,互相欺瞒。”


    子曰:“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1,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2。”


    今注


    1 渎,烦渎。辞,政令。备,充足完备。大望,责望于人民者多,谓赋税重。


    2 强民,勉强人民服从政教。穷,穷极繁多。


    今译


    孔子说:“夏代政令清简,对人民不苛求完备,赋税轻省,人民尚未厌弃亲亲之情;殷人礼法简约,但要人民做得过多;周人勉强人民奉行政教,虽未烦渎鬼神,然而奖赏晋爵以及刑罚便已极其繁多了。”


    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今译


    孔子说:“虞、夏的政治单纯朴实,人民易于奉行而少怨恨;殷、周的政治逐渐繁杂,而终至于无法收拾了。”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今译


    孔子说:“虞、夏的朴实风气,及殷、周的文教礼法,都已到达极点了。虞、夏的文饰不及其淳朴,而殷、周的淳朴却不及其文饰。”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1,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2。’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今注


    1 费,浪费。实,财利。


    2 惟威,都畏惧。惟明,都尊敬。


    今译


    孔子说:“后代虽有明王复起,但再也没有虞舜那么好的了。他统治天下,活着时没有一点私心,死后也没特别优待他的儿子;对待人民,如同父母之待儿女,既有出自真心的爱护,也有确实对人民有益的教育;既易亲近,又有尊严,使人安乐而恭敬。他既有威仪又有爱心,使人民生活富足而不失于礼貌,能施惠</a>于人民而又没有偏心。他的臣下,都崇尚仁而谨守着义,以浪费为羞耻,但并不斤斤计较财物,而且忠心耿耿不冒犯长官,循礼而听话,文明而稳重,既能宽容又有分寸。《尚书·甫刑》说:‘舜德的威严使人敬畏,舜德的明察使人尊敬。’不是虞舜,哪一个能做到这种地步?”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1,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今注


    1 拜自献其身,拜受君命而自进其身,谓担负起责任。


    今译


    孔子说:“侍奉君主的人,要先将自己的治国计划对君主说明,君主认为可用,然后受命而贡献所有的力量,以实现这一计划。所以君主可以责成臣下,而臣下亦鞠躬尽瘁以实现自己的治国计划。所以做官的人,不随便接受俸禄,有多大本领才担当多大的责任,因而失职的事也就很少了。”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1;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2。’”


    今注


    1 大言入、小言入,郑玄云:入或为“人”,则此当读“大言,人则望大利;小言,人则望小利”。


    2 《易经·大畜·彖辞》。郑玄说:这是说君主家中有大积蓄,不只与家人享受,应与贤人分享,才得吉利。


    今译


    孔子说:“侍奉君主的人,贡献大的计划,人们就希望它带来大利益,贡献小的计划,人们就希望它带来小利益。造福于人,大者报酬大,小者报酬小,所以君子不因小计划成功而接受大俸禄,也不至于大计划成功只接到小俸禄。《易经·大畜·彖辞》说:‘君主家中有大积蓄,不是只跟家人享受,应分给贤人同享,这样才吉利。’”


    子曰:“事君不下达1,不尚辞,非其人弗自2。《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榖以女3。’”


    今注


    1 下达,郑云:不以私事通于君。陈澔</a>云:如逢君之恶。后说为近是。


    2 自,所由进身者。


    3 《诗经·小雅·小明》。靖,安。共,恭。尔,汝。式,用。榖,禄。


    今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不应以下流的事来讨长官的欢喜,不要尽说漂亮话,如果不是正直的人推荐,绝不随便和其交往。《诗经·小雅·小明》说:‘安安分分地坚守着岗位,与正直的人为友,神明一定会知道你的好处,赐给你俸禄爵位的。’”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讇也1;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今注


    1 远而谏,谓越级献议。讇,同“谄”。


    今译


    孔子说:“侍奉君主的人,如果地位疏隔而越级献议,则似谄媚贵人;但是,如果身在长官左右,有事而不劝谏,那就是吃饭不做事,好像祭祀的‘尸’一样了。”


    子曰:“迩臣守和1,宰正百官2,大臣虑四方3。”


    今注


    1 迩臣,侍御仆从的近臣。守和,调和君主的德行。


    2 宰,总理大臣。


    3 大臣,谓各部长官。虑,谋虑。


    今译


    孔子说:“君主身边侍御仆从的近臣,应注意调和君主的德行,总理大臣整治百官,各部大臣则谋划四方之事。”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1。《诗》云2:‘心乎爱矣,瑕不谓矣3?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今注


    1 欲,应该。陈,宣扬。


    2 《诗经·小雅·隰桑》。


    3 瑕,何;“为什么”的意思。谓,告诉。


    今译


    孔子说:“侍候君主,君主有过失就应该劝谏而不应该宣扬他的过失。《诗经·小雅·隰桑》说:‘心里实在很爱护他,为什么不忠告他呢?心里要劝谏他的主意,什么时候忘记过?’”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1,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今注


    1 郑玄云:进难者,为主人之择己;退速者,为君子之倦也。按此并见《儒行》篇,盖谓知己之恩不易得,故难进;而忤心之事则常有,故易退。


    今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遇合有时,不随便进身,不合则退,不贪恋权位,这样职位的升降便有秩序了;如果只图权位而又不肯辞职,这样不懂职责,政府便要弄得一团糟了。所以君子做客,三揖然后入门,而告辞一次就要离去。这样难进易退,就是要免于混乱。”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1,吾弗信也。”


    今注


    1 利禄,“利”字作贪图讲。要,企求。


    今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与君主意见不合,经过三次之多,还不肯辞职,那就是贪图俸禄;即使别人说他不是企求非分,但我却不相信。”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今译


    孔子说:“从事政治的人,在开始的时候要谨慎而不随便接受官职;接受了之后就要尽心尽意地做到底。”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1。”


    今注


    1 为乱,郑云:废事君之礼。


    今译


    孔子说:“从政的人,不论君主要使他尊显或卑贱,要使他富裕或贫窘,甚至于要他生或死,他都可以接受,但所不可废者是事君之礼。”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1,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2。’”


    今注


    1 孰,同“熟”。孰虑就是详细考虑。


    2 《易经·蛊卦》上九爻辞。


    今译


    孔子说:“从事政治的人,战争时,在军队中不应该逃避艰难的任务,平时在朝廷中,不应推辞卑贱的工作,因为身处那个职位而不做那种事,就是乱。所以,如果君主使臣子做他愿意做的事,臣子应谨慎考虑自己的能力及计划,然后接受来做;如果君主交下来的任务,不是臣子愿意做的,臣子应该详细加以考虑,安排妥当,然后接受来做,而且不辞劳苦地将事情完成了,然后引退,这是做臣下忠厚的地方。《易经·蛊卦》说:‘不是侍候王公诸侯,而是尊重事业。’”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1:‘鹊之姜姜,鹑之贲贲2;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今注


    1 《诗经·墉风·鹑之奔奔》。


    2 郑玄说:姜姜、贲贲指争斗凶恶的样子。


    今译


    孔子说:“天子是由上天任命的,官吏是由天子任命的,所以君主的政令,若是顺应人道,臣下就会顺从;若是违反人道,臣下就会反抗。《诗经·鹑之奔奔》说:‘大鹊鸟姜姜地在上面争斗,小鹑鸟又贲贲地在下面争斗;我们人类也是一样,上有上争,下有下争,都是因为我们立了个不好的人做君主。’”


    子曰:“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小雅》曰1:‘盗言孔甘,乱是用餤2。’”


    今注


    1 《诗经·小雅·巧言》。


    2 孔,甚。乱,祸乱。餤,进。


    今译


    孔子说:“君子是不会因一个人说话动听与否而断定他的好坏。所以当社会有道德的时候,人们所做的事都比他所讲的多;当社会道德低落时,人们所讲的就比所做的事来得多了。所以君子跟那些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如果不能资助他,就不要问他要用多少丧葬费;跟有病的人在一起,如果无力馈赠他,就不要问他需要什么东西;远客来访,如果没有地方让他住,就不要问他住在什么旅馆。所以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般淡薄,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那样浓厚。君子的交情虽淡薄,却能相辅相成;小人的交情虽浓厚,但是日久却会败坏。《诗经·巧言》说:‘坏话十分动听的,但祸乱也就跟着来了。’”


    子曰:“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国风》曰1:‘心之忧矣,于我归说2。’”


    今注


    1 《诗经·曹风·蜉蝣》。


    2 王夫之云:说,居住休息。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以空言讨好别人,则人民就会兴起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问人是否觉得冷,同时就送衣服给他;问人是否饥饿,同时就送食物给他;问某人品德高尚与否,同时就准备任用他。《诗经·蜉蝣》说:‘看到你这种使人忧虑的境况,不如跟我回家安居吧!’”


    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1。《国风》曰2:‘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3;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今注


    1 诺,承诺。已,拒绝。


    2 《诗经·卫风·氓》。


    3 晏晏,和悦的样子。旦旦,恳切的样子。反,实践诺言。


    今译


    孔子说:“答应人家好处而不兑现,一定会引起人家怨恨,乃至因此而惹祸上身,所以君子事先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宁愿受人埋怨。《诗经·氓》说:‘起初和颜悦色,有说有笑,而且赌咒发誓表示诚实。不想一想那些话的后果,到了结果是相反的,那一切也都完了!’”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1?”


    今注


    1 穿窬,钻墙洞。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装模作样讨人欢喜,如果心里不喜欢而装作亲密的样子,这就小人来说,不就是钻墙洞的小偷吗?”


    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今译


    孔子说:“用心要真挚,说话要恰好。”


    子言之:“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1。卜筮不相袭也。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2。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3。不违龟筮。”


    今注


    1 卜筮得在某月某日不吉利,就避免在那个日子行事,所以说“不犯”。既然卜筮,一定遵从,就是“不违”。


    2 大事,有事于大神,如郊禘。小事,有事于小神。有时日,有规定的日子。


    3 刚日,甲、丙、戊、庚、壬;柔日,乙、丁、己、辛、癸。外事,天神地祇;内事,宗庙。


    今译


    孔子说:“从前夏殷周三代圣明的天子,都奉事天地众神,一切事都由占卜决定,他们不敢逞私意冒渎上苍。所以不至于冲犯不吉的日子,不违背占卜的指示。用卜就不再筮,二者不相重复。郊禘之祭,各有固定的日子,用卜;小祭祀,没有固定的时间,只用筮。祭祀天神地祇只用刚日,宗庙之祭用柔日。皆不敢违背龟筮的指示。”


    子曰:“牲牷礼乐齐盛1,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今注


    1 王夫之说这里有阙文。牷,没有杂色的毛。齐,同“粢”。


    今译


    孔子说:“毛色纯正的祭牲,仪式和乐舞以及黍稷等祭品,都是适合于鬼神,同时又是百姓能接受的。”


    子曰:“后稷之祀易富也1;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诗》曰2:‘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3。’”


    今注


    1 富,郑云,是完备的意思。


    2 《诗经·大雅·生民》。


    3 兆,郑云:四郊祭处。今按此字,《诗经》作“肇”,是开始的意思。迄,至。


    今译


    孔子说:“后稷的祭祀,是很容易备办的;因他的言辞恭敬,欲望简单,而且他的福禄都施及子孙了。《诗经·生民》说:‘自从后稷始祭,几乎都没有什么缺憾,直到今天还是这样。’”


    子曰:“大人之器威敬。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1。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2。天子不卜处大庙3。”


    今注


    1 守,在国曰守,守筮,守国的筮,有事然后用。


    2 宅,所居住的地方。


    3 王夫之说:宾祭大事处之;不卜而行。孙希旦说:天子至诸侯的地方,一定居住在太庙,不用卜。按:孙氏的讲法与郑玄、孔颖达</a>不同,但较为合理,故采用。


    今译


    孔子说:“居大位的人所用的器具,都很有威仪很受尊重,不随便乱用。天子用卜不用筮;诸侯在国居守有事才用筮,大事卜,小事筮。天子出行,在道路上用筮;诸侯不在自己的封土内不用筮。搬家或迁移寝宫用卜。天子到诸侯的地方出巡,一定居住在太庙里,不必卜。”


    子曰:“君子敬则用祭器。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今译


    孔子说:“君子尊敬别人,朝聘及款待宾客使用祭祀时用的器皿。所以宾客都按着规定的日子和卜筮的指示,而敬事君长。于是在上位的人给人民以尊严,在下位的人亦不敢对上有所怠慢。”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