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 坊记

3个月前 作者: 王云五
    坊者,堤防。郑玄</a>《目录》云:“名曰坊记者,以其记六艺之义,所以坊人之失者也。”按本篇先言礼的规范行为,而推及于让、孝、敬,以至推利、防淫的事,与《表记》相为表里。坊是治人的道理,表是修己的方法。篇内多危急之辞,如云“以此坊民,民犹如何如何”,似礼义真不足以规范人民者,盖欲高其言,以收取震慑的效果。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则坊与1?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为之坊,民犹逾之。故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


    今注


    1 辟,孙希旦读为“譬”,譬如。坊,防水的堤防。


    今译


    孔子</a>说:“君子的治民之道,不就像防水的堤防吗?它是规范人民行为之缺失的。然而,规范那么严密,人民尚且逾越它而做邪辟的事。所以君子用礼教来做道德的规范,用刑罚来防止淫邪的行为,用法令来制裁泛滥的人欲。”


    子云:“小人贫斯约1,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2,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3,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于上,故乱益亡4。”


    今注


    1 约,窘迫。


    2 节文,节制文饰。


    3 制富贵,制定富贵的制度。


    4 慊,不满足。


    今译


    孔子说:“小人贫穷的时候便窘迫而自甘堕落,富有的时候便变得骄奢而傲慢;自甘堕落则作奸犯科,骄奢傲慢则要犯上作乱了。礼是顺应着人的常情而设立制度仪文,用作人民的规范。所以圣人制定富贵的制度,使人民富有而不致骄横,贫穷的人亦不致窘迫堕落的程度,有了一定地位而不会对上级不满,所以犯上作乱之事亦减少了。”


    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诗》云:‘民之贪乱,宁为荼毒1。’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2,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


    今注


    1 《诗经</a>·大雅·桑柔》。贪乱,因贪心而乱。宁,甘心。荼,苦,毒害。


    2 郑玄曰:雉,度名,高一丈长三丈为一雉;百雉,为长三百丈,方五百步。


    今译


    孔子说:“贫穷而能自得其乐,富有而能谦恭好礼,家口众多而能相安度日,像这样的人,世界上是极少的。《诗经》说:‘人民贪心而作乱,甘心受到痛苦的毒害。’古代的制度,规定诸侯的国不能有超过千辆兵车,国都的城墙不能超过百雉,大夫的家不得有超过百辆兵车。有了这样的防范,可是诸侯还有反叛的。”


    子云:“夫礼者,所以章疑1别微2,以为民坊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今注


    1 疑,是非未定,以礼表明之,是章疑。


    2 微,幽隐难辨,以礼区别之,是别微。


    今译


    孔子说:“礼是用来裁决断定那些疑惑不定隐约不明的事情,以此来防范人民的。有了礼,贵贱有等级,衣服有差别,朝廷有秩序,使人彼此谦让。”


    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春秋</a>》不称楚越之王丧1,礼,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云:‘相彼盍旦,尚犹患之2。’”


    今注


    1 孔疏曰:言《春秋》之义,但书其卒,不称楚越王丧葬的事,若书葬,则当称葬楚越某王,避王的名,故不书葬。


    2 逸诗。相,看。盍旦,一种夜鸣的鸟。孔疏曰:盍旦,夜鸣求旦的鸟,求不可得,人犹恶其反昼夜而乱昏明,何况臣的僭君?


    今译


    孔子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一家没有两个主人,最受尊敬的对象只有一个,这是对人民表示君臣有别。《春秋》以楚国、越国为蛮夷,所以不记载他们国王的丧事。礼法中,称呼诸侯不称天,以避天子的名;称呼大夫不称君,以避诸侯的名,也是恐怕人民迷惑误会的缘故。《逸诗》说:‘看那盍旦鸟,夜鸣求旦,人们尚且厌恶它,何况那些僭越的人?’”


    子云:“君不与同姓同车1,与异姓同车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犹得同姓以弑其君。”


    今注


    1 同姓,指同有继承君位资格的人,与之同车出入,会引起篡夺的嫌疑。


    今译


    孔子说:“君主不和同姓的人同乘一辆车子,即使和不同姓的人同坐一辆车,亦穿着不同的服装,这是使人不至误认。用这样的方法来防范人们,可还是有同姓之人杀君主的。”


    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1,宁使人浮于食。”


    今注


    1 食,俸禄。浮,超过。


    今译


    孔子说:“君子推辞显贵而不推辞卑贱,推辞富有而不推辞贫穷,这样大家不争权夺利,祸乱也就减少了。所以君子与其使俸禄超过个人的才能,宁愿使才能超过所得的俸禄。”


    子云:“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衽席之上让而坐下,民犹犯贵;朝廷之位让而就贱,民犹犯君。《诗》云1:‘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已斯亡。’”


    今注


    1 《诗经·小雅·角弓》。


    今译


    孔子说:“一杯酒、一盘肉,尚且推让再三,然后接受较为粗劣的那一份,依然还有侵犯长者的;在衽席上,再三推让,然后坐于下位,依然还有侵犯尊贵的;朝廷的爵位,再三推让,然后接受卑贱的爵位,依然还有冒犯君主的。《诗经》说:‘人民没有善良的德行,彼此在背地里相埋怨;接受爵位又不推让,到后来只有一起败亡。’”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1。”


    今注


    1 寡,少。寡君犹言“缺少美德的君主”。


    今译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抑自己,让别人居先而自己在后,这样人民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所以称呼别人的君主曰‘君’,而对人称呼自己的君主则曰‘寡君’。”


    子云:“利禄,先死者而后生者,则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1。《诗》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2。’以此坊民,民犹偝死而号无告3。”


    今注


    1 亡者,出国在外的人。存者,在国内的人。托,寄托,付托。


    2 《诗经·邶风·燕燕》。这首是庄姜送归妾戴妫的诗。先君是指死去的庄公。畜,《诗经》作“勖”,勉励。寡人,庄姜自称。


    3 号,呼号。无告,无所投诉。


    今译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先给死去的人,然后是活着的人,这样人民才不至于背弃死者;先给流寓国外的人,然后才轮到国内的人,这样人民可以有所托付。《诗经》说:‘常常想念着死去的君王,来勉励我自己。’但即使现在用这样的方法来防范人们,还是有背弃死者,而使孤弱、啼饥、号寒之人没个地方投诉的事。”


    子云:“有国家者,贵人而贱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1,则民兴艺。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2。”


    今注


    1 车,君主所颁赐的车服。


    2 约言,少讲话。先言,未做事,先说大话。


    今译


    孔子说:“掌理国家的人,能尊重人品才能而不吝惜爵禄,人民便会兴起谦让;推崇技术而不吝惜车服,人民便会重视技艺。所以君子是多做事,少讲话,而小人则未做事先说大话。”


    子云:“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1;上不酌民言,则犯也;下不天上施,则乱也。故君子信让以莅百姓,则民之报礼重。《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2。’”


    今注


    1 酌,择取。下,指一般人民,下文同</a>。天上施,谓如天之施恩。


    2 《诗经·大雅·板》。刍荛,樵夫。


    今译


    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能听取人民的意见而行事,则人民都感念上天的施惠</a>;在上位的人不听取民意,就会与人民发生冲突;在下位的人不能感念上天的施惠,亦会引起变乱。所以君子用信用及礼让来对待人民,而人民给他的报礼亦必隆重。《诗经》说:‘古时的人说过,政治措施,要咨询及于樵夫。’”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诗》云:‘尔卜尔筮,履无咎言1。’”


    今注


    1 出自《诗经·卫风·氓》。履,《诗经》作“体”,兆卦的体。咎,过。此处引《诗经》,断章取义,意谓灵如蓍龟,表示没有不吉的话语。


    今译


    孔子说:“有善行都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人民便不会发生争执;有善行都归功于他人,有过错则归咎于自己,这样怨恨就会日益减少。《诗经》说:‘卜筮兆卦的体,本来就没有不吉的话。’”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让善。《诗》云:‘考卜惟王,度是镐京,惟龟正之,武王成之1。’”


    今注


    1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考,稽考。度,营谋。


    今译


    孔子说:“有善行都归功于别人,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这样人民就会互相推让善事。《诗经》说:‘稽考于龟而占卜的是武王,他决定建都镐京的事,龟能正其吉兆,而武王完成这件大事。’”


    子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君陈》曰1:‘尔有嘉谋嘉猷2,入告尔君于内,女乃顺之于外,曰:“此谋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显哉3。’”


    今注


    1 《尚书</a>》篇名。


    2 嘉,好。猷,方法。


    3 显,光明。


    今译


    孔子说:“有善行都归功于君主,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这样人民就会兴起忠君的风气。《尚书·周书</a>·君陈》篇说:‘你有好的计划或方法,进去告诉你的君主,但你出来之后,在外就谦称:“这些计划方法,都是我们有道德的君王才会想到的。”啊!只有良善的他才有这样荣耀。’”


    子云:“善则称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纣1,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纣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今注


    1 出自《尚书·周书·大誓》,是周武王伐纣时誓师的话。克,胜。


    今译


    孔子说:“有善行都归功于父母,有过错都归咎于自己,这样,人民就会兴起孝顺的风气。《尚书·周书·大誓》说:‘我之所以打败了殷纣,并非靠我的武力,是因我的父亲本来无罪;如果纣胜过我,则不是我父亲有罪,而是因我的不肖。’”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1,而敬其美。《论语</a>》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云2:‘三年其惟不言,言乃3。’”


    今注


    1 弛,忘记。


    2 此语本出《尚书·周书·无逸》,因记殷高宗的事,所以说是高宗说的。


    3 ,当作“欢”,郑玄说是“声之误”。


    今译


    孔子说:“君子忘掉父母的过错,而敬重他们的优点。《论语》说:‘父亲死了三年,儿子仍然实行父亲的主张,可以说是孝子。’殷高宗说:‘三年不发布政令,秉承着先君的政教,三年过后发布命令,使人民都乐于接受。’”


    子云:“从命不忿1,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诗》云:‘孝子不匮2。’”


    今注


    1 忿,不甘心情愿的样子。


    2 《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谓孝心无穷尽。


    今译


    孔子说:“顺从父母的命令,不可有不满意的表示,即使不满意,亦当含蓄地再三劝谏,为父母担当,亦不可埋怨,这样,才可以叫作‘孝’。《诗经》说:‘孝子关怀父母的心意,是永远不会缺少的。’”


    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1。《诗》云:‘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2。’”


    今注


    1 合族,合于祭燕。


    2 出自《诗经·小雅·角弓》。令,善。绰绰,宽容的样子。愈,病。


    今译


    孔子说:“能够与父母同辈的人相处得和睦,可以叫作‘孝’了。所以君子因和睦而会合族人进行燕飨。《诗经》说:‘有善良的兄弟,能使生活宽容充裕;那些不善良的兄弟,则彼此互相诟病。’”


    子云:“于父之执1,可以乘其车,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广孝也2。”


    今注


    1 执,执志相同的。


    2 广孝,推广孝道,因敬父而至于父执。


    今译


    孔子说:“对于父亲执志相同的人,可以乘他的车子,而不可以穿他的衣服,这是因为车与身相差较远,而衣服贴身。君子把对父亲的孝敬推广到父亲的同辈,才这样做。”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


    今译


    孔子说:“小人亦能养活双亲,如果君子只能养活双亲而不恭敬,那与小人有什么分别?”


    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1。《书》云:‘厥辟不辟,忝厥祖2。’”


    今注


    1 同位,尊卑相等。王夫之</a>说:“吊丧助祭俱为宾,而必异其列。”厚敬,敬意无所不在。


    2 《尚书·太甲》三篇。辟,君。忝,辱。


    今译


    孔子说:“父与子不处同等地位,这是强调敬重父亲的尊严。《尚书》说:‘身为君主,而没有君主的庄严,而与臣子亵近,那就是辱及先祖了。’”


    子云:“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1。君子以此坊民,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今注


    1 此言父母在,家门之内可以有嬉戏之声而不可唉声叹气。


    今译


    孔子说:“父母健在,做儿子的不敢称老,平常只讲求怎样孝敬,而不敢企求双亲对自己的慈爱;在私人居处,可游戏而不忧叹。君子以此来做人们的规范,人们还是实行孝道者少,而企求慈爱者多。”


    子云:“长民1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


    今注


    1 长,领导者。长民,为人民的长官。


    今译


    孔子说:“作为人民的长官,在朝廷要尊敬老人,人民便兴起孝顺的风气。”


    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1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


    今注


    1 事,服侍。君主服侍庙祭之主,即教民以敬事主人之礼。


    今译


    孔子说:“祭祀时有‘尸’,是因为他是宗庙的主人,这是向人民表示有敬事的对象。修理宗庙,恭敬祭祀的事,是教人民追孝亲人。以此来规范人们行为,人们还有忘记亲人的。”


    子云:“敬则用祭器1。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2。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3。’《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4。’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


    今注


    1 祭器,笾豆簠簋之类,祭祀时用的器皿。


    2 菲,薄。没,过。


    3 《易经</a>·既济》九五爻辞。郑玄曰:“东邻,谓纣国中;西邻,谓文王国中。西邻禴祭则用豕,言杀牛而凶,不如杀豕受福。”喻奢而慢不如俭而敬。


    4 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德,惠意。


    今译


    孔子说:“对宾客尊敬,才使用祭祀的器皿来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待客的物品菲薄而废弃礼仪,亦不因物品过于美好而超出礼仪。所以食礼规定,主人亲自馈客的食物,客人才行祭食之礼;主人不亲自馈客,客便不行祭食之礼。所以君子受到礼数不庄重的接待,虽然物品美好也不肯吃。《易经》说:‘殷国杀牛祭祀,还不及文王杀猪祭祀那么切实受到福佑,虽然物品较为菲薄,但敬意十足,神能享受。’《诗经》说:‘宴会之后,大家都喝酒有醉意,又感受到恩德。’以此来指导人们,人们还有争夺利益而忘记道义的。”


    子云:“七日戒,三日齐,承一人焉以为尸,过之者趋走1,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2。尸饮三,众宾饮一,示民有上下也3。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观乎室,堂下观乎上。《诗》云:‘礼仪卒度,笑语卒获4。’”


    今注


    1 戒、齐,见《祭统》注。承,奉事。过之者趋走,是说士大夫见到为君尸的人,要下车步行回避。


    2 醴酒、醍酒、澄酒,见《郊特牲》注。下,堂下。淫,淫湎。


    3 尸饮三,大夫、士祭礼,馈食之后,主人、主妇、宾长各以酒敬尸,而为三。众宾饮一,主人于众宾,只一献酒。上下,尊卑。


    4 《诗经·小雅·楚茨》。卒,尽。获,相得。


    今译


    孔子说:“实行七日的散斋、三日的致斋,以奉事一个做‘尸’的人,士大夫看到他,都要下车步行回避,这是教导人们要恭敬。醴酒摆在室中,醍酒摆在堂上,清酒摆在堂下,酒味浓厚的反居在下,而淡薄的反居在上,这是指示人们不要沉湎于酒。尸饮三次,众宾才饮一次,是对人民表示有上下尊卑的分别。借着祭祀的酒肉,聚集宗族的人在宗庙饮宴,这是为了教导人们和睦相处。所以在堂上的人以室内的人为榜样,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为榜样。《诗经》说:‘礼仪都合于法度,谈笑都很得体。’”


    子云:“宾礼每进以让,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1,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从周。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薨而不葬者。”


    今注


    1 吊于圹,于圹上既窆(下葬)而吊。吊于家,反哭为吊。


    今译


    孔子说:“行宾礼时,每逢前进都加以推让;行丧礼,每行一礼,死者就离家越远。初死时,在中溜下浴尸,窗下饭尸,户内小敛,堂上主位大敛,移到殡宫停柩,再移到庙庭祖奠,最后埋葬在墓地,这就是显示死者一步步远去。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在家中吊慰,是向人民表示不背弃死去的人。”孔子说:“死是人的最后一件事,吊的目的是安慰活着的人,在家作吊较为合理,所以我依从周人的方法。用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然而诸侯还有死了以后不如期而葬的。”


    子云:“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1,教民追孝也。未没丧不称君2,示民不争也。故《鲁春秋</a>》记晋丧曰:‘杀其君之子奚齐及其君卓3。’以此坊民,子犹有弑其父者。”


    今注


    1 郑玄说这是反哭的时候。这时已经葬了,还不登由主阶者,是不忍即父位。


    2 没丧,终丧。郑玄云:《春秋公羊传</a></a>》曰:“诸侯于其封内,三年称子,至其臣子,逾年则谓之君了。”


    3 奚齐及卓都是晋献公的儿子。《春秋·僖公九年》,秋,九月,晋侯佹诸卒。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这时晋侯死了尚未周年,所以奚齐不称君。十年,春,正月,里克弑其君卓。称卓为君,因他即位时已逾年了。


    今译


    孔子说:“反哭的时候,死者的儿子从西阶升堂,仅在宾位上受吊,而不敢居主位。这是教导人们追孝亲人。三年的丧事未完,不称为‘君’,是向人们表示不急于争取君位。所以《春秋》记载晋国的丧事说:‘里克杀了他君主的儿子奚齐及他的君主卓。’以这样的方法来防范人们,人们还有杀父亲的。”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1。故君子有君不谋仕2,唯卜之日称二君3。丧父三年,丧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莫敢为主焉。故君适其臣,升自阼阶,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示民不敢专也。以此坊民,民犹忘其亲而贰其君。”


    今注


    1 王夫之说:贰,如郑伯贰于楚之贰,有异心也。


    2 郑玄曰:君子,君的儿子。有君,君王尚在的时候。谋仕,谋取官位。


    3 孔疏曰:二当为贰,副贰。谓君有事,不得亲临卜筮,其嗣子为君而卜,其辞得称“君之贰某告龟筮”。


    今译


    孔子说:“用对待父亲的孝来侍奉君主,用对待长兄的悌来侍奉长上,是向人民表示对君长没有异心。所以君主的儿子,在君主未死以前,不谋取官位,只有代父卜筮的时候,在卜辞里自称为君主的副贰。为父亲守三年丧,为君主亦守三年丧,这是向人民表示尊君的思想是无可置疑的。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儿子不敢专有自己的身体,不敢私藏财物,这是向人民表示有上下的分别。所以天子在国内没有做客的礼,因为天下都是他的,没有人敢做他的‘主人’。所以君主来到臣子家中,要从主阶登堂,将位置设在堂上。这是向人民表示臣子不敢私有自己房屋。父母还活着的时候,馈赠或献给别人的东西,不能有车马等家中重要的物品,这是对人民表示不敢专有家产。然而以此来防范人们,依然还有忘记父母而背叛君主的。”


    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1。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2。《易》曰:‘不耕获,不菑畬,凶3。’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


    今注


    1 孙希旦曰:辞,宾主相接的言辞。行情,谓用币帛以表达其情谊。争,争夺。


    2 馈,遗赠。弗能见,不能修相见的礼。


    3 《易经·无妄》六二爻辞说:“不耕获,不菑畬,则利有攸往。”无“凶”字。不耕获,不必耕种便有收获。《尔雅</a>》曰:“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


    今译


    孔子说:“先行相见之礼,然后馈赠币帛,是希望人民先做事,然后再求利。如果以礼物为先,礼节为后,便会使人民趋于贪利;如果没有相交接的辞令,但用币帛,就会使人民争相贿赂。所以君子当有人赠送礼物时,如果不能和他见面,就不要看那礼物。《易经·无妄》说:‘不耕种而有收获,不经过第一年的瘠田,便得到肥沃的良田,是不吉利的。’但是,以此来防范人们,依然还是有重视利禄而不讲礼义的人。”


    子云:“君子不尽利以遗民1。《诗》云:‘彼有遗秉,此有不敛穧,伊寡妇之利2。’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3;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4。《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5。’以此坊民,民犹忘义而争利,以亡其身。”


    今注


    1 孔疏云:不竭尽其利,以余利遗留与人民。


    2 《诗经·小雅·大田》。秉,禾把。敛,收。穧,禾穗。


    3 食时,食四时的常膳。力珍,力求珍异。王夫之曰:此句疑脱“故国君”三字。


    4 郑玄曰: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羊犬,就是不无故杀之。


    5 《诗经·邶风·谷风》。葑、菲,菜名。下体,根。德音,美好的话语。这首诗本来是弃妇怨夫而作,这里断章取义,说采葑菲的菜,不要连根也拔了,以证“不尽其利以遗民”的话。


    今译


    孔子说:“君子不要取尽利益,应遗留一些与人民。《诗经》说:‘那里有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不收敛的禾穗,都是留给寡妇的利益。’君子做官就不种田,种田就不捕鱼,所以吃食的时候,不可力求珍异;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狗。《诗经》说:‘采摘葑菲,不要连根拔掉,我们不可违背这美好的德训,我们愿生死与共。’以此来防范人们,依然还有忘记道义,为争夺利益而丧身的。”


    子云:“夫礼,坊民所淫1,章民之别,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2,恐男女之无别也。以此坊民,民犹有自献其身3。《诗》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取妻如之何4?必告父母。’”


    今注


    1 淫,贪,贪于色。


    2 孙希旦曰:无媒不交,男女行媒,然后始相知名。币,纳征的币。纳征而婚礼成,然后行亲迎的礼,执贽以相见。


    3 此言“私奔”之事。


    4 《诗经·齐风·南山》。柯,斧柄。克,能。蓺,种植。亩,田亩。


    今译


    孔子说:“礼是用来防止人们贪淫好色,表明男女的分别,避免发生暧昧嫌疑,从而成为民众的纪律。所以男女之间,不经过媒人通话,双方不得建立联系;没有经过订婚的手续,双方不得建立联系,这就是怕男女的界限不清。但是,这样防范人民,而人民还有未经结婚仪式而私奔的。《诗经》说:‘怎样才能砍伐一根斧柄呢?那一定得用斧头。怎样才能娶到妻子呢?那一定得有媒人。怎样才能种麻呢?那一定得先整理田地耕成纵横的亩甽。怎样才能娶到妻子呢?那一定得先禀告父母知道。’”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a>卒’1。”


    今注


    1 郑玄曰:吴,太伯的后代,姬姓,与鲁同姓。鲁昭公娶吴国女子。孔疏曰:依《春秋》的例,如夫人齐女,即云“姜氏至自齐”,以例而言,此吴女亦当云“夫人姬氏至自吴”,鲁则讳其姬姓,而不称其姓,是“去夫人之姓曰吴”。《左传</a>·哀公十二年》称“孟子卒”,若其不讳,当云“夫人姬氏薨”,以其娶同姓,故讳言之,但云“孟子卒”。孟子是夫人的名字,不是姓,又不记“薨”而云“卒”。


    今译


    孔子说:“娶妻不娶同姓的女子,是为了要强调血缘的分别。所以买妾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她的姓,就要占卜一下,看看是否吉利。用这样的礼法来防范人民,然而,鲁国的君主还是有娶同姓女子为妻的。例如,《春秋》记载,鲁昭公所娶的夫人,删掉了夫人的姓而只说是来自吴国,到她死时,又不记载她的姓,而只说是‘孟子卒’。”


    子云:“礼,非祭,男女不交爵1。以此坊民,阳侯犹杀缪侯而窃其夫人2。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今注


    1 交爵,主人、主妇更迭酬酢敬酒。


    2 阳、缪,两国名。古时于燕飨贵宾,其敬礼与祭祀同,必皆由主人、夫妇亲自接待。故天子飨诸侯,及诸侯相飨,后夫人皆参与献宾。缪侯飨阳侯,阳侯喜欢缪侯的夫人,遂灭其国而占有其夫人。


    今译


    孔子说:“礼法规定,不是祭祀,男女不得在一起交杯敬酒。但以此来防范人们,阳侯还是杀掉了缪侯,占有了他的夫人。所以后来诸侯大飨之礼,就不要夫人参加了。”


    子云:“寡妇之子,不有见焉1,则弗友也,君子以辟远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2,则不入其门。以此坊民,民犹以色厚于德。”


    今注


    1 郑玄云:有见,谓睹其才艺。


    2 大故,水、火、死丧等大事。


    今译


    孔子说:“寡妇的儿子,如果不是看到他真有才艺,就不必跟他做朋友,因为君子要避免嫌疑,远离是非。所以朋友的交情,如果主人不在家,倘非有水、火、丧葬等大事,就不要到人家串门。但以此来防范人们,依然还是有重色而不重德的。”


    子云:“好德如好色。诸侯不下渔色1。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故男女授受不亲。御妇人则进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与同席而坐。寡妇不夜哭。妇人疾,问之不问其疾。以此坊民,民犹淫佚而乱于族。”


    今注


    1 渔色,内娶于国中的美女。


    今译


    孔子说:“人爱好道德的心,应该像爱好美色一样。诸侯不娶本国的美女为妻。因此君子以远离美色作为人民的榜样。男女不亲手传递物件。车上载着女子,驾车的男子应以左手在前,微微背着女子。姑、姊妹等女性亲属,出嫁后回到娘家,家里的男子就不要和她们同席而坐。寡妇不在晚上哭泣,以免旁人怀疑。妇人有疾,问候她时,不必问是什么病。但是,以此来防范人们,依然还是有贪淫放肆而乱伦常的。”


    子云:“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1,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违也2。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3。”


    今注


    1 此处“舅姑”,指外舅外姑,亦即新娘的父母亲。


    2 承,奉。《仪礼</a>·士昏礼》中父戒女曰:“夙夜毋违命。”母戒女曰:“夙夜无违宫事。”都是怕侍奉丈夫有不周到的地方。


    3 不至,迎不到新娘。


    今译


    孔子说:“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新郎要亲自迎接新娘,见到女方的家长时,女方家长便牵着女儿交给新郎,同时还训诫了女儿。这是怕她在夫家有失妇道。但,以此来防范人们,依然还是有悔婚不随夫归家的。”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