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列车

3个月前 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
    在那次世界大战中,几百万发炮弹被发射出去,那都是由工程师们设想出来的冲击力最大、摧毁力最强和射程最远的炮弹。但是,在近代历史当中,还没有哪颗炮弹比这颗火车炮弹射程更远,对命运的决定力更强。这颗列车炮弹弹膛里是那个世纪最危险、最决绝的革命者。现在,这颗列车炮弹要从瑞士边境发射,呼啸着越过德国,在彼得堡落下,在那里将这个时代的秩序炸毁。


    在格特马丁根的铁轨上,停着这独一无二的炮弹。这节车厢分别有二等座和三等座,妇女、儿童在二等座,男人在三等座。粉笔在地板上画出来的线表明这里是俄国贵宾的中立区,与两位德国军官的包厢分隔开来。他们是被派来押解运输这些活性炸药的。列车行驶一夜,并无什么未料之事发生。只是在法兰克福突然有德国士兵过来,因为他们听说有俄国革命者从这里驶过。有一次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试图和旅客交流,遭到拒绝。列宁知道得很清楚,只要他在德国的地面上和德国人交流一个字,他将会受到怎样的怀疑。在瑞典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饿坏了的他们冲向瑞典人的早餐桌,黄油小面包在他们看来似乎是难以当真的奇迹一般。列宁不得不让人给他买几件衣服和一双新鞋,以便换下那双矿工鞋。终于到了俄国的边境。


    一声炮响


    列宁在俄国地面上的第一个做法,具有他的个性特点:他不去看单个的人,他先把目光投向报纸。他离开俄国已经十四年了,十四年没有看见过这里的土地、国旗和士兵的军服。但是,这位有着钢铁般理念的政治人不像别人那样迸出泪水,也不像妇女们那样去拥抱士兵,搞得这些不知底里的士兵莫名惊诧。报纸,首先是报纸,《真理报》。他要看看,这份报纸,他的报纸,是否还坚定地保留着国际主义的立场。他生气地将报纸团成一团。不,还不够,还一直是什么“祖国”的论调,还一直是“爱国主义”,还一直不足以成为他设想的那种纯粹革命。他感觉到:时间到了,他的到来就是要夺过方向盘,让他的平生理念冲出去,管它结果会是胜利还是毁灭。可是,他还能做到吗?最后的不安,最后的犹疑。米留可夫会不会马上来到彼得堡——当时这座城市还叫这个名字,但是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逮捕他?两位到列车上来迎接他的朋友,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在这个只有一盏照明灯、光线昏暗而摇曳不定的三等车厢里露出了一种奇怪的、神秘的微笑。他们没有给出回答,或者不愿意给出回答。


    但是,真实的场景给出的回答是再清楚不过了。当列车驶进彼得堡的芬兰火车站时,站前广场上已经聚集了上万的工人和各种武器类别的仪仗队,他们在等待欢迎这位从流亡中回家的人,《国际歌》响起。这位前天还住在一个补鞋匠家里的符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被几百只手抬起来,人们把他举到装甲车上。安装在周围房屋上和城市要塞上的聚光灯照在他的身上,他站在装甲车上发表了对人民的第一个演说。街道上欢声雷动,很快那“撼动世界的十天”就开始了。这一声炮响,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


    ***


    [1]米留可夫(PawelNikjewitschMiljukow,1859—1943),俄国自由派立宪民主党首领,1917年二月革命后担任临时政府的外交部长。


    [2]1915年9月5日至8日,由瑞士社会民主党召集的一次国际社会主义者大会,有来自12个国家的37位代表参加,列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代表。会议通过了托洛茨基起草的“西美尔瓦尔德宣言”,由此也导致了工人运动分化为激进的、革命的共产主义者与温和的、改革的社会民主主义者。这里与后来于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第三国际(共产国际)无关,茨威格在这里将二者混淆了。


    [3]兴登堡(PaulvonHindenburg,1847—1934),德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经在军队中担任要职,但是在1911年被授予黑鹰勋章后荣休赋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1914年8月被重新启用,担任第八军总司令。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兴登堡再度退休。1925年,77岁的兴登堡被选为总统,于是重出政坛。1933年任命希特勒为总理。次年,兴登堡去世。


    [4]普安卡雷(RaymondPoincare,1860—1934),法国政治家,1913—1920年担任法国总统。


    [5]埃里希·鲁登道夫(ErichLudendorff,1865—193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著名将领,担任副总参谋长,与兴登堡合作无间,掌握德军的指挥权,对政界有很大影响。德国战败后,鲁登道夫流亡瑞典,发表回忆录和文章,提出“后背上的匕首”一说,宣称左派政客出卖了德国,才导致德军失败。


    [6]卡尔·拉狄克(KarlRadek,1885—1939),共产主义宣传家,共产国际的早期领导人。出生于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伦贝格(今天乌克兰的利沃夫),早年在波兰和德国活动,编辑社会民主党的报纸。1915年出席齐美尔瓦尔德会议时,与列宁结识。


    [7]在今天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