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合注卷第二
3个月前 作者: 智旭
佛说梵网经</a>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a>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己)三明十金刚心三。初总征。二别释。三结指。
(庚)今初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金刚种子者。修习中观。能为金刚十地而作种子。又三十心皆是种子。惟此十心。倍为坚固。故名金刚。别则一心分对一向。圆则位位具修此心。乃至妙觉究竟此心。今就义便。且约次第中观为解。又复大似圆家十信。一信。二念。第六不退。名义皆同。深心回向。即精进义。达即慧义。直即定义。大乘不异护心。无相还同回向。慧心与戒。不坏与愿。取义稍殊。亦不甚远。良繇界外机宜不同。或接或借。致成异趣。圆人称性修观。总皆揽入一念心中。无违妨也。
(庚)二别释十。初信心。(至)十不坏心。
(辛)今初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以信力故。不起外道邪见心。及一切世间种种妄见。名字计著。能结三有果报。能造善恶诸业者。亦必不受。入于真空</a>无为法中。生住灭相。当体皆无。亦并无无相可得。所谓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无住而住。住即无住。无灭而灭。灭即无灭。不惟无一切法。亦无一切法空。惟以照了世谛第一义谛之权实妙智。尽灭凡外所计异色之空。及色界空界之微细心想。二乘心空之微细心智。如是心心皆空故。方生中道实信。信于中道寂灭之理。了知诸法不自生。故无体性。不共生。故无和合。不无因。故无依然。依然即是自然。不他生。故无主者我人名。但用三界假名之我。而此我实无得集之相。故名无相信也。此亦可别对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者。入空无为法中。即纯洁精真义。不起邪见。不受结业等。即远诸留患义。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即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义。心心空故信信寂灭。即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义。
(辛)二念心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焰焰无常。光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同时同住。焰焰一相。生灭一时。已变。未变。变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作念者。能念之观慧。六念者。所念之谛境也。能念无非一心三观。所念无非一境三谛。常觉下。先释所念。回向下。次释能念。常觉者。心外无佛。佛即是心。乃至者。略指法僧戒天。心外无法。法即是心。名常法。心外无僧。僧即觉法和合。名常僧。无作妙戒。究竟色相。名常戒。第一义天。法尔性德。名常天。三轮体寂。究竟大施。名常施。名虽有六。实惟第一义谛。此总明三谛圆融之境也。空字。别明真谛。无著无解。别明俗谛。生住灭相。现在不动。不到过去未来。别明中谛。既所念之境。三谛一谛。不可思议惟一合相。则于六念诸业。及受用此法者。当知亦皆是法界一合相也。回向入法界智者。若念佛时。佛为法界。一切法趣佛。乃至若念施时。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此总明三观圆融之念也。慧慧相乘等。别明即空妙观。焰喻于慧。无常即相乘义。光喻于乘。无无即寂灭义。生生不起等。别明即假妙观。谓虽是生生不起。而复转易空道。所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无尽重重。不可思议也。变者。指能念之慧。化者。指所念之境。因佛法等境。生于能念之慧。故名为变。因于念慧。复成佛法等境。故名为化。同时同住等。别明即中妙观。谓虽变化转易。而复同时同住。犹如灯炷。焰焰一相。生灭一时。所谓过去已变。未来未变。现在变变。无不同时同住也。言同时者。如生住灭三相。一往谓是三世。然生相生时。灭相则灭。住相生时。生相则灭。灭相生时。住相则灭。住相灭故。住亦名灭。灭相生故。灭亦名生。生相灭故。生亦名灭。住相生故。住亦名生。又正生时。生亦名住。正灭时。灭亦名住。则一相中皆具三义。皆具三名。故同时也。言同住者。义无实性。名无实体。生不自生。亦不他生。亦不共生。不无因生。住不自住。亦不他住。亦不共住。不无因住。灭不自灭。亦不他灭。亦不共灭。不无因灭。四性推检。求于生住灭之异相。了不可得。惟一无生无住无灭之法性。故同住也。焰焰一相。喻于同住。生灭一时。还喻同时。既能念之慧。三观一观。不可思议。惟是一相一时。则所念化境。亦得一相一时。而受用此法者。亦复如是一相一时矣。此亦可别对不坏回向者。若非一境三谛。一心三观。皆为可坏之法。以离真言俗。离俗言真。离真俗而言中。总非法界究竟了义。今悉离此诸离。故名不坏也。
(辛)三回向心
若佛子。深心者。第一义空。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业道相续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为世谛。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幻化受果而无受。故深深心解脱。
题称回向。文名深心者。回二边。向中道。理极渊微故也。此深心者。即是第一义空。谓于真实法空智中。双照有实二谛。咸归一实。有即世谛。实即真谛。何谓真谛。即是业道相续十二因缘中之道理是也。业从惑起。必招苦果。举一该二。成大缘起。其中道理。所谓菩提涅槃元清净体。能生诸缘。缘所遗者。虽是所遗。不在缘外也。何谓世谛。即假名诸法我人主者是也。本无实法。惟依世俗假说凡外不了。乃成二执耳。此二谛者。实谛情无理有。世谛理无情有。故同名有谛。深深入于第一义空而无去来者。所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幻化受果而无受者。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也。此亦可别对等一切佛回向者。本觉湛然。觉齐佛觉。故名深深心解脱也。
(辛)四达心
若佛子。达照者。忍顺一切实性。性性无缚无解。无碍。法达。义达。辞达。教化达。三世因果。众生根行。如如不合不散。无实。用无用。无名。用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精真发明。名为达照。以此菩萨所证忍法。顺于一切实性。知彼性性。皆本无结缚。亦无解脱。故能发生四无碍辩。所谓法达。能知种种法相。义达。能知所诠义趣。辞达。能知名句文身。教化达。能作种种庄严乐说。惟其心轮通达。所以口轮无碍。盖既了知三世因果。及众生根性业行。皆悉如于真如。不合不散。本无实法。故能用于无以为用。而作随智说。亦本无名。故能用于用以为用。而作随情说。如是若实若名。一切皆空。能空之智亦空。照达此第一义空之理。名为通达一切法空。彼空空之智。如如之理。其相皆不可得也。此亦可别对至一切处回向者。达照即是真精发明。地如佛地之义。
(辛)五直心
若佛子。直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无明神我空。空中空。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道种子。无漏中道一观。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空直。直性。直行。于空三界生者结缚而不受。
正念真如。名为直心。真如徧一切法无所不在。故以直心照了彼取缘神我入无生智也。无明。即指取缘。取缘神我本空。空中亦空。即是双遮。而此空空理心。在有在无而不坏中道种子。即是双照。以此无漏中道一观。教化众生。令其皆入萨婆若海。梵语萨婆若。此翻一切智智。三智一心中得。名一切智智。即究竟果觉也。繇达无明神我本空。而证中道一实之理。故内秉直性。外行直行。内外一如。则于空华幻梦之三界。所有生者结缚。虽随意游戏出没。而不受其颠倒矣。此亦可别对无尽功德藏回向者。教化众生皆萨婆若。即所谓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也。
(辛)六不退心
若佛子。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集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住退。解脱于第一中道一合行。故不行退。本际无二故。而不念退。空生观智如如。相续乘乘。心入不二。常空生心。一道一净。为不退一道一照。
三不退位。繇于三不退智而成。初句总标。不入下。别释三不退位。空生下。别明三不退智。常空下。总结三智一心中修。三位一心中证也。不入凡夫地。是位不退果。不起新长养诸见我人等。是位不退因。新者。谓行人已伏故惑而入禅那。若于禅那中不善观察。发起爱见宿习。名之为新。今善修不退心故。故惑消灭。新惑不生。见爱二习。皆悉寂灭。虽示现入三界业。亦常行于空理。故得证位不退。言不住退。即是位不退也。此位不退。虽似与二乘共。然二乘岂能入三界业。故知圆位殊胜。空非但空。只须明此一种不退。已非权小境界。况具明三不退耶。次明所证解脱。乃于第一中道一合而行。不同二乘解脱。故不行退。次明了知生死本际。即涅槃本际。烦恼本际。即菩提本际。更无二际。念念恒与萨婆若智相应。而不念退。此三不退。理趣甚深。良繇三智所证。空生观智如如。即是位不退智。相续乘于大乘。即是行不退智。心入不二本际。即是念不退智。如此三智一心中修。名为常空生心。即是无住生心之义。善契心体。名为一道。不染二边。名为一净。是为不退一道一照。乃理智一如之极致也。此亦可别对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者。谓于同佛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取涅槃道。故能圆证三不退理。然三不退若分属者。别教位不退在第七住。行不退在十回向。念不退在欢喜地。圆教位不退在初信心。行不退在第十心。念不退在发心住。今合明之。正显随顺平等善根义故。
(辛)七大乘心
若佛子。独大乘心者。解解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乘一空智。智乘。行乘。乘智心。心任载任用。任载。任一切众生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行者坐乘。任用。载用智乘。趣入佛海。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不名为大乘。但名乘。得度苦海。
惟一佛乘。无二无三。自成佛道。转化一切皆令成佛。故名独大乘心。所谓若二乘解。若菩萨解。究竟皆归第一义空。达此毕竟第一义空。所以一切行心。皆名一乘。谓乘于一空之一切种智也。而此独大乘心者。亦名智乘。亦名行乘。以乘此一切种智之心。此心堪任载诸众生。堪任用趣佛海。故得名为智乘及行乘也。何谓任载。谓任荷众生。令度三界苦果之河。惑业结缚之河。无明生灭之河。而此行者。不居此彼二岸。不住中流。常坐是乘而行济度。所以名行乘也。何谓任用。谓所载众生。皆用智乘。令其悉得趣入佛海。不令一人堕二乘地。所以名智乘也。故使一切众生。设有一人未得此空智任用者。则不名为大乘。但名为乘。得度苦海而已。此即反显独大乘心。必能等观一切众生。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也。空智任用者。即是中道应本。亦即无住生心之义。若不令众生同得此道。不名大乘。盖不惟声闻缘觉。缺此大心。即藏通二佛。究竟止归灰断。亦不得名为独大乘心。此亦可别对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也。
(辛)八无相心
若佛子。无相心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密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师。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空故。名无相心。
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烦恼相。无菩提相。无十界差别相。无十界平等相。名无相心。所以若妄想。若解脱。照之以般若波罗密而皆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皆即如如一谛。结者。烦惑。惑即般若。业者。善不善不动有漏业。业即解脱。三世法者。去来现在三界苦果。苦即法身。三德秘藏。惟一实理。如理妙智。名为无生空智。行于此智。了了自知作佛。佛即我师。贤圣即我同学。以诸佛菩萨。同修同证此无生空故。此亦可别对真如相回向者。想脱无二。所谓即一切法。如如一谛。所谓离一切相。行无生空。所谓惟即与离。二无所著也。
(辛)九慧心
若佛子。如如慧者。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缚。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我皆集在心中。外道一切论。邪定功用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入二谛处。非一非二。非有阴界入。是慧光明。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发趣中慧。虽明知体名心。而入空义强。故标空慧。长养中慧。虽亦发无生心。而出假义强。故云作慧见心。今则正显契合中道之慧。故云如如慧也。此慧不落凡情。不著圣解。何谓不落凡情。谓达无量法界。无有集者。亦无有受生者。虽似有生生不停之烦恼。而实不缚也。何谓不著圣解。谓一切法门。贤所行。圣所观。所有诸法。亦复如是不缚著也。既凡圣二法。永无执著。则能善用凡圣诸法。故一切诸佛教化方便。皆集心中。乃至外论邪定等。皆悉分别入二谛处。谓佛法是真谛。魔外是俗谛。又魔佛差别是俗谛。魔佛一如是真谛。真不违俗故非一。俗不违真故非二。既达斯致。则五阴亦非阴。十八界亦非界。十二入亦非入。清净本然。惟是真慧光明。而此光明照性。普入一切法中。即所谓真得所如。十方无碍。故亦可别对无缚解脱回向也。
(辛)十不坏心
若佛子。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位。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摩顶三昧。放身光。光照十方国土。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而非中观知道。以三昧力故。光中见佛无量国土现为说法。尔时即得顶三昧。证虚空平等地总持法门。圣行满足。心心行空。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法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
十金刚心。皆以不坏为义。此居最后。独膺不坏之名。此心乃是能入圣地之智。已近解脱之位。得中道之正门也。入圣地智。是般若德。近解脱位。是解脱德。得道正门。是法身德。入圣地智。即明实智菩提。近解脱位。即明方便菩提。得道正门。即明真性菩提。又入圣地智。即明了因慧心。近解脱位。即明缘因善心。得道正门。即明正因理心。故曰明菩提心也。此为地前伏忍极位。顺于第一义空之理。第一义空。不住生死。故界内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所不能坏。不住涅槃。故界外苦无常无我不净四魔所不能坏。分满众圣。一时摩顶。十方诸佛。咸皆劝发。遂入摩顶三昧。放光普照。亦能入佛威神。出没自在。动大千界。俨然与登地者无别。而犹不名为初地者。以其尚在伏忍。犹属相似中观。非以真实中观知道故也。但以摩顶三昧力故。光中见佛闻法。即得入顶三昧。此于凡位之中。最为尊上。犹藏教所谓世第一位。入此位已。无间即证虚空平等地门。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性具功德。任运现前。无作妙行。当下满足矣。然菩萨所以能舍凡入圣者。良繇三十心法门。心心皆行于空理。以此空空之慧。中道无相照故。所以一切诸相。皆悉寂灭。乃能得是金刚三昧门。入一切行门。入虚空平等地也。此亦可别对法界无量回向者。性德圆成。法界量灭。是真不坏义故。
(庚)三结指
如佛华经中广说。
(己)四明十地二。初总征。二别释。
(庚)今初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问地者有何义。
上荷佛法。下荷众生。功德智慧之所归趣。慈悲巧便之所从生。故名为地。别则平等慧即欢喜地。乃至入佛界即法云地。圆则欢喜乃至法云十地。地地皆悉具平等义。具善慧义。具光明义。具尔焰义。具慧照义。具华光义。具满足义。具佛吼义。具华严义。具佛界义。又理即平等。乃至究竟平等。理即佛界。乃至究竟佛界。中间例知。今就义便。且约分证法身为解。至于一地一切地。一切地一地。行布圆融。双照无碍。入斯地者。当自知之。
(庚)二别释十。初平等地。(至)十入佛界地。
(辛)今初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真实法化。一切行华光满足。四天果。乘用任化无方。理化神通。十力。十号。十八不共法。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辩才。无畏。一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不可说法为可说法。反照见一切法。逆顺见一切法。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以一智知十地次第。一一事示众生。而常心心中道。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说法。而身心不变。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种性。而常住善道。以一切智见有无二相。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而现一切色身六道。以一智知十方色色分分。了起入受色报。而心心无缚。光光照一切。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从一地二地。乃至佛界。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如海一渧毛头许事。
前标名中称体性平等地者。乃是依理立位。亦显全性起修。今此名为入平等慧体性地者。乃是摄位归体。亦显全修在性也。此地从真实性中。出生法化。故一切行华光。皆悉满足。华表解脱。即是行行。光表般若。即是慧行。三十心中。虽亦具有二行。但是相似解行。今乃真实法化。所谓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二德。乃称性满足也。既证三德三身。即能随意示现。于第四天而成佛果。乘此平等大慧之用。任运教化。无有方隅。所有神通变化。非关作意。惟是理性所起。名为理化神通。即所谓无记化化通也。言四天者。或指欲界第四兜率天宫。如千百亿释迦等。或指第四禅色究竟天。如千释迦等。此初地菩萨。已得中道应本。故皆能示现。乃至十力。十号。十八不共。一时具足。安住实报无障碍土。亦复分证常寂光土。举凡大愿辩才等佛地功德。我皆得入。舍凡夫性。入如来性。大乐欢喜。故亦名为欢喜地也。知刹土平等无性。一即无量。故能横徧十方。知时劫亦平等无性。无量即一。故能竖穷三世。彻证不可说之法性。而以四悉檀因缘。善巧方便。为众生说。不背法性。知一切法即是中道性德。名反照。知一切法皆空。名逆见。知一切法皆假。名顺见。地前仰修中道。犹谓迥出二边。今知中道徧一切法。故常入二谛。而即在第一义中。了知即事即理。故以十地事示众生。而心心中道。了知差别即无差别。故知佛土说法殊品。而身心不变。深达性恶即是性善。故知因缘十恶。而常住善道。双照有无二相。名一切智。故非偏空。虽行出世道。而不住涅槃。故现一切色身六道。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故于色色支分。虽了其起处入处。及受报处。而心心无缚。光光照一切。此则证于念不退位。入于无功用道。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于一地中。通达一切诸地法门。故能一时而行。良繇教道虽别。证道同圆。故功德海藏。非言所罄也。
(辛)二善慧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所谓慈悲喜舍慧。一切功德本。从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三恶道刀杖一切苦恼缘中生识。名为苦谛。三苦相者。如者如身初觉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为行苦缘。次意地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故觉苦苦缘。重故苦苦。次受行觉二心。缘向身色阴坏疮中生苦觉故。名为坏苦缘。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故。为苦苦苦。一切有心众生。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我于是中。入教化道三昧。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十种辩才。说诸法门。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苦识行身。疮肿发坏。内外触中。或具不具。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触识名为苦识。行二缘故。心心缘色。心触触恼。受烦毒时为苦苦心缘识初在根觉缘。名为苦觉。心作心受。触识觉触。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逼迮生觉。如斫石火。于身心念念生灭。身散坏转变化。识入坏缘。缘集散。心苦心恼。受念后缘染著。心心不舍。是为坏苦。三界一切苦谛。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相续相连集因。集因名为集谛。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名以智道道谛。尽有果报。尽有因。清净一照体性妙智。寂灭一谛。慧品具足名根。一切慧性起空入观。是初善根。第二观。舍一切贪著。行一切平等空舍。无缘而观诸法空际一相。我观一切十方地土。皆吾昔身所用故土。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我今入此地中。法身满足。舍吾故身。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是为舍品具足。第三次观于一切所化众生。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乃至佛乐。如是观者。慈品具足。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嗔。入平等一谛智。一切行本。游佛一切世界。现化无量法身。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此中子科分三。初菩提下。总标德本。次从观下。释三品观。三菩萨尔时下。结显德用。初中言善慧者。此地亦名离垢。垢是所离。慧是能离。又垢是所治。善是能治也。以善慧而离垢秽。垢离故善根清净。慧朗故善根明达。言一切者。即指十善之法。乃是五乘根本。具如华严二地所明。而十善又不出慈悲等五品观也。次释三品观者。对治痴贪嗔三毒根本。良以三毒为十恶之源。故须三品妙观治之。慈品具足。则悲喜在其中矣。复分为三。初释慧品。次释舍品。后释慈品。初中又三。从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句。为总标。见诸众生下。为详释。慧品具足下。为总结。标中总明繇观行力。入大空慧体。起方便道智差别之用。具足观于三界四谛。次详释复四。初观苦谛。二观集谛。三观道谛。四观灭谛。初观苦谛者。谓一切众生。皆有识心。彼于三恶道。及诸刀杖。乃至人天一切苦恼缘中。生于受苦之识。名为苦谛。而此苦谛。具有三相。所谓三苦相者。三界皆悉有之。今就眼前易见之事而为指点。故云如者。且如于身未触境时。本初有觉知之性。即是第五身识。从彼刀杖。及身色阴之二缘中。生于觉知。未受烦毒。为行苦缘。次意地觉。即是同时意识。缘此身觉所缘。乃得刀杖。及身疮肿等法。具受烦毒。故觉苦苦缘。以苦恼重故。名为苦苦。次从受苦觉。及行苦觉二心缘于向来身色阴坏疮中。复生苦觉。名坏苦缘。受苦觉。即同时意识之所引生。行苦觉。即五身识之所引生也。是以从身觉。意地觉。受行觉之三觉。次第生行苦。苦苦。坏苦之三心故。总名为苦苦苦。此于三受之中。且但约苦受以明三苦。于苦受中。又且约生时名行苦。住时名苦苦。灭时名坏苦。实则三苦徧于三时。亦复徧于三受。亦复徧于三界也。一切众生。见是三苦境界。不达其因。不知其缘。展转迷乱。更起无量苦恼因缘。可悲可悯。故意轮入教化道三昧。身轮普现一切色身。口轮以十无尽辩才说诸法门。说何等法。谓一切众生。苦识为本。生于苦缘。彼刀杖缘具。触于苦识行相所缘之身。而疮肿发坏。虽意家内触。及五根外触。或时有具不具。但令具根尘二缘中。生分别识。本从识作。识还自受。即此觉触之识名为苦识。繇行于根尘二缘故。心心缘色。彼心相应之触心所。触于恼害境界。受烦毒时为苦苦。彼心中缘虑之识。初在根门。觉于尘缘。名为苦觉。本从心作。心还自受。即彼触识。觉于触尘。尚未受烦毒时。是名行苦。因于境缘逼迮。复生觉观。如斫石火。念念生灭。不稍停住。身既有散坏转变。其识入于坏缘之中。随此缘之若集若散。心苦心恼。而领受之念。仍于后。缘染著。心心不舍。是为坏苦。此名三界一切苦谛也。二观集谛者。无明即是集谛。谓以无量无知染污之心。作一切有漏善恶不动等业。为六道相续相连之集因。即此集因。真是苦因。更无异因。是名为集谛也。相续者。前后不断。谓无始至今。常如轮转。相连者。一即一切。谓六道因果。更互牵连。三观道谛者。以正见破无明惑。则诸业解脱。果报空空。惟有智道。心心现前。名以智道道谛。道谛虽多。智慧为首。智道心心。犹言心心智道也。四观灭谛者。尽诸有之果报。尽诸有之生因。惟是清净一照之体性妙智。名为寂灭一谛。言体性妙智者。本来具足之不动智也。清净是解脱德。一照是般若德。体性是法身德。妙智者。契如之智。不言如而言智者。无如外智。无智外如。故也。三总结者。谓如是观于四谛。则慧品具足。名为慧根。于一切慧性。起空体而入观用。是名初善根也。次释舍品。舍四大而证法身。乃名具足舍品。后释慈品。随众生根性。次第与乐。必以佛乐为要归。乃名具足慈品。言离十恶畏者。愚夫痴狂。不畏恶业。初心菩萨。深畏十恶。未能究竟远离。二地以无作妙戒。顺无染性。永离违犯。得无怖畏。故成大乐。妙华三昧者。上上品十善业道。为第一最妙庄严。三结显德用者。慧品具足故无痴。舍品具足故无贪。慈品具足故无嗔。无痴即般若德。无贪即法身德。无嗔即解脱德。三德即是三谛。三谛即是平等一谛。平等一谛即是一心三智。又无痴即入一切空行。无贪即入一切中道行。无嗔即入一切有行。三行为万行本。以此智行二种庄严。便能徧游佛界。徧现化身。一一化身。即报即法。三身一体。不可思议。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结略指广也。
(辛)三光明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佛法门。十二法品名味句。重颂。记别。直语。偈。不请说。律戒。譬喻。佛界。昔事。方正。未曾有。谈说。是法体。性。名。一切义别。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分分受生。初入识胎。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于根中起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又觉苦乐识。名三受。连连觉著受无穷。以欲我见戒取。善恶有。识初名生。识终名死。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观是行相中道。我久已离。故无自体性。入光明神通总持辩才。心心行空。而十方佛土中现劫化转化。百劫千劫国土中养神通。礼敬佛前。咨受法言</a>。复现六道身。一音中说</a>无量法品。而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之法。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国土不同。身心别化。是妙华光明地中。略开一毛头许。如法品解观法门千三昧品说。
以三昧解了智者。从三昧所起之智。所谓静极明生。名发光也。名味句。亦称名句文。味即文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别。文即是字。为名句之所依。十二法品者。一重颂。即是祗夜。二记别。即是授记。三直语。即修多罗。四偈。即孤起颂。亦名伽陀。五不请说。即无问自说。六律戒。亦名因缘。因有犯缘。方制戒故。七譬喻。八佛界。亦名本生。九昔事。亦名本事。十方正。亦名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谈说。即是议论。是法体性名一切义别者。体即当体。谓文字经卷。又他方六尘皆得为体。如玄义所明。性。即所依理体。谓小乘三印。无常无我印于生死。寂灭印于涅槃。大乘一实相印。生死涅槃。无二际故。名。即通别二名。一切义。即宗用教相等。如此名味句中。虽说无量法门。要不出于十品因果。谓有为受生之法。虽分分差别。无不皆具十支。初入识胎为识支。四大增长名六住。为名色六入两支。实觉未别苦乐名触识。即触支。三受。即受支。连连觉著受无穷。即爱支。以爱欲心。起我见而生戒取。即取支。感善恶有。即有支。于后有识初名生。即生支。识终名死。即老死支。除无明行二支为过去因。此即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而此十品迁流造作之相。既不自生。复不他生。亦不共生。不无因生。当体即空。举体即假。全体即中。有佛无佛。性相常住。非天人修罗梵魔外道所作。亦非罗汉辟支菩萨诸佛所作。名为法界。亦名法位。亦名法性。亦名法住。亦名甚深中道第一义谛。观是中道。则能永离生缘。故了知十品皆悉无自体性。入于光明神通总持辩才。何谓光明神通。谓虽心心行空。而于十方佛土中现劫化转化。百劫千劫中长养神通也。劫化者。延促自在。转化者。净秽随心。何谓总持辩才。谓即徧十方界。尽百千劫。上咨法言。下诏含识。说法不同。身心别化也。是妙华下。结略指广。
(辛)四尔焰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地中。尔真焰俗。不断不常。即生即住即灭。一世一时一有。种异异现异故。因缘中道。非一非二。非善非恶。非凡非佛。故佛界凡界。一一是名为世谛。其智道观无一无二。玄道定品。所谓说佛心行初觉定因。信觉。思觉。静觉。上觉。念觉。慧觉。观觉。猗觉。乐觉。舍觉。是品品方便道。心心入定果。是人住定中。焰焰见法行空。若起念。定入生心。定生爱顺。道法化生。名法乐忍。住忍。证忍。寂灭忍。故诸佛于入光光华三昧中。现无量佛。以手摩顶。一音说法。百千起发。而不出定。住定。味乐定。著定。贪定。一劫千劫中住定。见佛莲华坐说百法门。是人供养听法。一劫住定。时诸佛光中摩顶。发起定品。出相进相去向相故。不没不退不堕不住。顶三昧法上乐忍。永尽无余。即入一切佛土中。修行无量功德品。行行皆光明。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得见佛体性常乐我净。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门。渐渐深妙。空华观智。入体性中道。一切法门品满足。犹如金刚。上日月道品。已明斯义。
尔真焰俗者。尔即真谛。焰即俗谛。俗即真故不断。性无断故。真即俗故不常。相无常故。又真即俗故不断。非断空故。俗即真故不常。性空寂故。谓一切法即生即住即灭。同在一世。同在一时。同在介尔一念有心。是故不常。然而种子各异。异于现行之各异故。又即不断。如是因缘法之中道。当知非一。以双照故。亦复非二。以双泯故。乃至善恶凡圣。性不可得。故佛界凡界。一一皆是假名建立。总名世谛。其智道观。了知无一无二。乃是玄妙中道定品。所谓诸佛往昔心中行道。初始觉悟之定因。凡有十品。是十品觉支方便之道。心心入于定果。故名为定因也。然十觉止是七觉支法开出。信觉慧觉观觉。总属择法一支。思觉念觉。总属念支。静觉即是定支。上觉即精进支。猗觉即轻安支。亦名除觉。乐觉即是喜支。舍觉即舍支也。是人既住定中。焰焰照见诸法而行于空。若于定中善能起念。便定入于无住生心境界。然初获此定者。必定生于爱顺也。彼于此中道法中变化生起。是名真法乐忍。亦名住忍。亦名证忍。亦名究竟寂灭之忍。倘终坐爱顺境界。便为永失。故诸佛于此菩萨正入光光华三昧时。必皆现无量佛。以手摩顶。一音说法。百千方便而起发之。光光华三昧。即所谓焰焰见法行空。而此菩萨生爱顺故。犹不出定。亦住。亦味。亦著。亦贪。乃至一劫千劫住定。然繇本愿善根力故。虽久住定。亦不毕竟入于涅槃。仍能见佛。闻百法门。是人即于定中供养听法。又更一劫住定。是故诸佛再于光中摩顶。令其发起定品。善知出相。进相。去相。向相。知出相故不没。知进相故不退。知去相故不堕。知向相故不住。便于顶三昧法上乐忍永尽无余。不为顶堕菩萨。即入一切佛土。乃至行化法门。渐渐深妙。空华观智。同入体性中道。一切法门。皆得满足。犹如金刚。无有缺少矣。空者真谛。华者俗谛也。日月道品。结略指广。然华严明八地菩萨。深证无生。诸佛为设三桥七劝。今四地即云尔者。界外机缘。不可思议。惟应仰信而已。
(辛)五慧照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慧照体性地法。有十种力生品。起一切功德行。以一慧方便。知善恶二业别行。处力品。善作恶作。业智力品。一切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品。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一切善恶根一一不同。根力品。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道。是道力品。五眼知一切法。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于一切生烦恼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是十力品智。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因果分别。而身心口别用。以净国土为恶国土。以恶国土为妙乐土。能转善作恶。转恶作善。色为非色。非色为色。以男为女。以女为男。以六道为非六道。非六道为六道。乃至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是人尔时以大方便力。从一切众生而见不可思议。下地所不能知觉举足下足事。是人大明智渐渐进。分分智光。光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现在前行。
慧照者。十力妙慧。照一切法悉皆通达。世出世道无与等者。亦名难胜。此十种力。繇善修习之所生成。故名生品。此能徧起一切功德之行。云何为十。一者以一慧方便。了知善恶二业别行。所谓作善得善报。斯有是处。若得恶报。无有是处。作恶得恶报。斯有是处。若得善报。无有是处。是名为处力品。二者于一切众生善作恶作。业缘果报。皆悉徧知。是名业智力品。三者于一切众生所有欲求。谓喜愿六道生生果等。名为欲解力品。四者知六道种性分别不同。名性力品。五者知六道一切善恶根。上中下一一不同。名根力品。六者知众生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七者知一切世出世因果之法。乘是因。乘是果。如人乘为因。还以人乘为果。乃至佛乘为因。还以佛乘为果。其得至果处者。正繇乘此因道。是名道力品。八者以五眼知一切法。见一切众生受生差别故。名天眼力品。九者于百劫事一一皆知。名宿世力品。言百劫者。犹所谓百劫修行是心地。实非止于百劫而已。十者于一切招分段生死之烦恼灭。一切受变易生死之无明亦灭。名解脱力品。即是漏尽智力。是十力品智。能知自修因果。亦知一切众生因果分别。而身心口。能各各别用。了达净秽平等。故应折伏。则以净国土为恶国土。应摄受。则以恶国土为妙乐土。知善恶性空。故垂诫则转善作恶。垂劝则转恶作善。知色空不二。故为著有者令见色为非色。为著空者令见非色为色。知男女无真实相。故应以女身得度。则以男为女。应以男身得度。则以女为男。乃至随意转现。如维摩室中天女等。知凡圣平等。故应从圣解得度。则以六道为非六道。应就凡情解脱。则以非六道为六道。知四大无性。本如来藏。故乃至地水火风。非地水火风。是人尔时以大方便力。观一切众生界。即是佛界。随举一法。皆见其不可思议。举足下足。下地莫知。乃至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现在前行。所以亦名难胜。亦名慧照也。
(辛)六华光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众生身。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非非音非非声。一切法声。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徧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大小国土中微尘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十方六道中一切众生心心所念苦乐善恶等事。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一切众生宿世苦乐受命。一一知命续百劫。以天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若多若少。从一地乃至十地灭灭皆尽。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定。不定。非定非不定。起定方法。有所摄受三昧。百三昧。以天觉智。知一切众生已成佛。未成佛。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说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一切众生受命命久近。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愿。若求苦乐。若法非法一切求。十愿百千大愿品具足。是人住地中。十神通明中。现无量身心口别用。说地功德。百千万劫不可穷尽。而尔所释迦。略开神通明品。如观十二因缘品中说。
十通智品起种种用。故名华光。无为真如。性净明露。故名现前。繇真性现前。遂得十通成就。妙华光明以自庄严也。非非音非非声者。指无情声。一切法声者。指出世音。灭灭皆尽者。位位断惑究竟皆尽。非定非不定者。所谓不起灭定。现诸威仪。有所摄受三昧者。谓三昧各有种种功用。六道人心心者。谓人心中具有佛心。若求苦乐。若法非法者。凡夫求苦。圣人求乐。凡求非法。圣人求法。又愿生浊世是求苦。愿生净土是求乐。愿现善道是求法。愿现恶趣是非法也。此十通亦止是六通开出。天身智。还属天眼。眼见色相分分差别。身知色相无差别也。天人智。天念智。同属宿命。天人智。知众生宿命差别。天念智。知劫数增减差别也。天解脱智。即漏尽通。天定心智。天觉智。天愿智。并属他心。皆如文可知。
(辛)七满足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满足体性地。入是法中。十八圣人智品。下地所不共。所谓身无漏过。口无语罪。念无失心。离八法。一切法中舍。常在三昧。是入地六品具足。复从是智生六足智。三界结习毕竟不受故。欲具足。一切功德一切法门所求满故。进心足。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众生事。以一心中一时知故。念心足。是二谛相。六道众生一切法故。智慧足。知十发趣人。乃至一切佛无结无习故。解脱足。见一切众生。知他人自我弟子无漏无诸烦恼习故。以智知他身六通足。是人入六满足明智中。便起智身。随六道众生心行。口辩说无量法门品。示一切众生故。随一切众生心行。常入三昧。而十方大地动。虚空化华。故能令众生心行。以大明具足。见过去一切劫中佛出世。亦是示一切众生心。以无著智。见现在十方一切国土中一切佛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以神通道智。见未来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故。住是十八圣人中。心心三昧。观三界微尘等色。是我故身。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而今入是地中。一切功德。一切神光。一切佛所行法。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门品。我皆已入。故于一切佛国土中。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示入灭度。转化他方过去来今一切国土中。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尽真如际。故名满足。亦名远行地也。八法者。利衰苦乐称讥毁誉。亦名八风。一切法中舍者。亦名无不知已舍。此须四句分别。谓不知不舍。知而不舍。不知而舍。知已而舍。凡夫于一切法不了元繇。妄想执著。是不知不舍。解行菩萨虽知诸法真实之相。惑种未断。未能脱然永离。是知而不舍。二乘无差别智。不知诸法种种体性。但能永无贪著。是不知而舍。惟佛究尽诸法实相。如圆镜照物。了了现前。永无粘著。是无不知已舍也。常在三昧者。即四威仪中无不定心。欲具足。亦名欲无减。结习都尽。而常欲度生也。进心足。亦名精进无减。任运度众生也。念心足。即念无减。智慧足。即慧无减。开化众生。总不出真俗二谛。依于二谛。作随智随情等说。具足一切法品。开化六道也。解脱足。即解脱无减。智知他身六通足。即解脱知见无减。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也。便起智身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口辩说等。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随众生心行等。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能令众生心行者。合是转化之义。以大明具足等。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以无著智等。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以神通道智等。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过去名大明。无昬昧忘失故。现在名无著。如镜普照故。未来名神通。不可思议故。实则三世皆大明。皆无著。皆是神通道力也。从此数数示成八相。转化十方三世。无所不徧。名为满足。亦名远行。不亦宜乎。
(辛)八佛吼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吼体性地。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十品大明空门常现在前。华光音入心三昧。其空慧者。谓内空慧门。外空慧门。有为空慧门。无为空慧门。性空慧门。无始空慧门。第一义空慧门。空空慧门。空空复空慧门。空空复空空慧门。如是十空门。下地各所不知。虚空平等地不可说不可说神通道智。以一念智。知一切法分分别异。而入无量佛国土中。一一佛前咨受法。转法度与一切众生。而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为大导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是诸佛数。是诸九地十地数中长养法身。百千陀罗尼门。百千三昧门。百千金刚门。百千神通门。百千解脱门。如是百千虚空平等门中而大自在。一念一时行。劫说非劫。非劫说劫。非道说道。道说非道。非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六道众生说非六道众生。非佛说佛。佛说非佛。而入出诸佛体性三昧中。反照。顺照。逆照。前照。后照。因照。果照。空照。有照。第一中道义谛照。是智惟八地所证。下地所不及。不动。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灭。是地法门品。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今以略开地中百千分一毛头许事。罗汉品中已明。
一真如心。故名不动。与佛同体。从胜定出。复名佛吼。证于平等法性真无生忍。故名入法王位三昧。华光音者。诸佛七劝之音。具如华严第八地中所明。本从七劝起定。而言入心三昧者。既受诸佛加被。方证一心妙用。出入无非三昧也。空慧者。慧即大明之体。繇真实慧。证法性空。故名大明空门。内空者。观内色净相不可得。外空者。观外色净相不可得。有为空者。五阴法中我我所不可得。无为空者。对有为。说无为。有为既空。则无为亦不可得。性空者。有为无为皆无自性。无始空者。世间众生无有始相。第一义空者。诸法中最上第一。名为涅槃。而亦无相。空空者。第一义虽空。能空之理犹在。今能空亦空。空空复空者。空理虽空。空理之智犹在。今空空之智亦空。空空复空空者。理智皆空。空空之空犹在。今空空复空亦空。是诸佛数者。已证法身。堕在佛位九地十地。不过任运长养其法身耳。陀罗尼。此翻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依此能发无碍辩才。反照者。内照身心。顺照者。观流转门。逆照者。观还灭门。前照者。观于过去。后照者。观于未来。因照者。照诸法因。果照者。照诸法果。空照者。照于真谛。有照者。照于俗谛。第一中道义谛照者。照于中谛。不动者。攀缘永息。不到者。言思路绝。不出者。无不照时。不入者。非入定照。不生者。照性无生。不灭者。照性无灭。罗汉品者。结略指广。此地永舍藏识之名。亦名阿罗汉位。而界内界外。义类不同。若欲委知。须阅四教仪集注。
(辛)九华严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佛华严体性地。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王定。出入无时。于十方三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乃至灭度。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一切色身。八十种好。三十二相。自在乐。虚空同。无量大悲光明相好庄严。非天非人。非六道。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说无量法门。而能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复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佛性入众生性。众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光照。慧慧照。明焰明焰。无畏。无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脱。涅槃。无为一道清净。而以一切众生作父母兄弟。为其说法。尽一切劫得道果。又现一切国土。为一切众生。相视如父如母。天魔外道。相视如父如母。住是地中。从生死际起。至金刚际。以一念心中现如是事。而能转入无量众生界。如是无量。略说如海一渧。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名佛华严。发真如用。善能说法。故又名善慧地也。自在王王定者。此自在王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也。即出即入。即入即出。乃至东方入定西方起等。故名出入无时。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时示现者。谓不惟次第示成八相。又相相之中互具八相。所谓或见住胎。或见初生。或见出家。乃至或见巳涅槃等。其地光者。指其光明之体。光光照。慧慧照者。明其无尽无尽。明焰明焰者。显其互彻互融。一念心中现如是事者。所谓始终不出刹那际三昧。转入无量众生界者。谓普于一切世界。现凡现圣也。余悉如文可知。
(辛)十入佛界地
若佛子。菩提萨埵入佛界体性地。其大慧空空复空空复空。如虚空性平等智。有如来性十功德品具足。空同一相。体性无为。神虚体一。法同法性。故名如来。应顺四谛二谛。尽生死轮际。法养法身无二。是名应供。徧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正智圣解脱智知一切法有无一切众生根故。是正徧知。明明修行。佛果时足故。是明行足。善逝三世佛法。法同先佛法佛。去时善善。来时善善。是名善善。是人行是上德。入世间中教化众生。使众生解脱一切结缚故。名世间解脱。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仪形如佛。大士行处。为世间解脱。调顺一切众生。名为丈夫。于天人中教化。一切众生咨受法言故。是天人师。妙本无二。佛性玄觉</a>常常大满。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故。是佛世尊。一切世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故名佛界地。尔时坐宝莲华上。一切与授记欢喜。法身手摩其顶。同见同学菩萨。异口同音。赞叹无二。又有百千亿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云集。请转不可说法轮。虚空藏化导法门。是地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品。奇妙三明三昧门。陀罗尼门。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惟佛佛无量身口心意可尽其源。如光音天品中。说十无畏与佛道同。
受佛职位。堕在佛数。故名入佛界地。慈阴妙云。覆涅槃海。故亦名法云地。前八地中第十空门。名为空空复空空慧门。今并并此大慧而复空之。证如虚空性平等智。故得十号功德。皆悉具足也。空同一相等者。真空之智。与实相之理无二。其体性即是无为。其神虚通。其体一实。此三句明于如义。所有一切诸法。无不皆同法性。此句明于来义。应顺四种四谛。及真俗二谛。尽二种生死之轮际。法养之智。与法身之理无二。此则恒受第一法供养乐。名应供也。正智者。即根本智。圣解脱智者。即差别智。根本即正义。差别即徧义。明明者。上明字是始觉。下明字是本觉。始觉合本。故曰明明。修者。称性力用。行者。性具功德。从性起修。以修显性。故曰修行。初地分证。今归究竟。故称为足。善逝三世佛法者。逝是入义。法同先佛法佛者。谓虽应化无方。而其仪则轨式。皆同先佛法身无二。或示入涅槃为去。或示生人世为来。无不契理契机。是故善而又善。问。理无来去。来去随机。但可契机。那云契理。答。理无来去。亦无不来不去。但令契机。即是契理。又示来示去。故契机。来无来相。去无去相。故契理也。若藏教菩萨。惟能来度众生。不能去至涅槃。纵令契机。终不契理。若二乘之人。惟能去至涅槃。不能来度众生。纵令契理。终不契机。若夺而言之。既不契理。亦不契机。不能接界外机故。既不契机。亦不契理。以未达无住涅槃。惟证偏空。不尽理性故。又权教大士。虽徧能示去示来。但出假须起空。入空须弃假。亦不得名善善。今。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四威仪中。心常在定。如明月之在天。水清影现而非来。水浊影亡而非去。乃名去来皆善善也。大士行处为世间解脱。应云为无上士。文错误耳。妙本无二者。谓始觉妙合本觉而无有二。常常大满者。所谓究竟满足。一切世人咨受奉教。故是佛地者。谓此地自下地视之。亦名为佛。是一切圣人之所入处。故名佛界地者。谓此地乃是成佛近因。亦复名菩萨也。尔时坐宝莲华等。是初登此地。正受佛职事。又有百千亿等。是既受佛职后事。是地有不可说等。是结显德业。如光音天品下。结略指广。
(丁)三付嘱弘传二。初舍那付嘱。二释迦弘传。
(戊)初中二。初结示付嘱。二放光付嘱。
(己)今初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汝诸佛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本源心地。一切众生之所共有。但无明障蔽。久成闭塞。今转此法门。令得开发。故云开心地道也。
(己)二放光付嘱
尔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既结示付嘱。复放光普告者。正显心地法门。若本若迹。若因若果。无不以智为前导也。故始则释迦放光发起。表本觉之性明。能熏始觉。次则菩萨放光集众。表始觉之智德。能寻本觉。今则舍那放光嘱授。表于从果起因。妙彰理本。后复释迦放光诵戒。表于即因成果。善修事迹。光光互映。了知始本不二。修性同源矣。
(戊)二释迦弘传三。初受法将辞。二旋归本界。三遵敕利生。
(己)今初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华。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举身放不可思议光者。迹光与本光无异。同是三德秘藏微妙智明也。光皆化无量佛者。此智是诸佛之母。诸佛繇此而出生也。无量华供养者。华表妙因。妙因从果德起。还用庄严果德也。
(己)二旋归本界
各各从此莲华台藏世界而没。没巳。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三昧名体性虚空华光者。谓彻证本来如虚空之体性。则华光任运自现。体性即法身德。华即表解脱德。光即表般若德也。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者。若据下卷初文。应云还至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先说魔受化经。方乃下生人间。示现出家。诣菩提树。今径明菩提树下。从三昧出。正显八相成道。始终皆不离此三昧也。又前接至华藏。既称为还。今复至南洲。亦名还本源世界者。前表理为事本。今表事为理本。故皆得称还。称本源也。何谓理为事本。谓本惟圆教一实之理。而众生迷有深浅。悟有难易。故更设别教通教藏教以开示之。又本惟一行是如来行。而众生根有利钝。修有巧拙。故更立五行万行等以收罗之。又本惟真常法身。而众生久在轮转。不能自见。故更现胜应劣应等身以觉悟之。又本惟寂光净土。而众生违背日久。证入无繇。故更垂实报方便同居等土以摄受之。是名理为事本也。何谓事为理本。谓只此因缘生法。此法即空即假即中。总不得离此正因缘境而别谈理性。又只此施戒等行。或达其三轮体空。或知其庄严无尽。或了其体是法界。总不得废此六度事行而高谈理观。又只此丈六常身。名为境本定身。界内利根。即见其坐天衣座。转无生四谛法轮。界外钝根。即见其相好无量。徧坐道场。界外利根。即见其一一色相。当体无非真实法身。故法华经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何处别有四佛。为四人说四教耶。又只此同居一土。断见思者。便能横见方便。破无明者。便能横见实报。无明尽者。便能横见寂光。方便一土。犹可云别在界外。实报寂光。则未有隔于此土者。是名事为理本也。
(己)三遵敕利生又二。初且明一界佛。二例结余界佛。
(庚)今初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焰天中说十有。复从座起。至第四天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方者。正也。安住正法。故云方坐也。金刚千光王座。下卷名华光王座。千字即华字之误。金刚表法身德。华表解脱。光表般若。全以三德秘藏正法而为其座也。妙光堂。即普光明殿。华严七处九会。多云不起本处。此云复从座起。机宜不同。所见各别。略如玄义中辨。帝释宫。即忉利天宫。在须弥山之顶。此云三十三天。以四方各八天臣。并中间天主。为三十三。焰天。亦云夜摩天。此云时分。不假日月光明。但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第四天。即兜率陀天。此云知足。生此天者。于五欲皆知足故。中有内院。即一生补处所居。复至四禅。乃说此心地法门者。本从四禅中放光发起。接至华藏世界秉受此法。故今仍于四禅说之。又帝释宫等。分说此心地法。四禅宫中。合说此心地法。分说表于行布。合说表于圆融。又显此心地法。虽位位差别。总趣极果也。
(庚)二例结余佛界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