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对治习气
3个月前 作者: 印光
●念佛欲得一心, 必须发真实心, 为了生死, 不为得世人谓我真实修行之名。念时, 必须字字句句, 从心而发, 从口而出, 从耳而入。一句如是, 百千万句亦如是。能如是, 则妄念无由而起, 心佛自可相契矣。又须善于用心, 勿致过为执著, 或致身心不安, 或致起诸魔事。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依此而行, 决无歧误。【书一】六六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 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 中国难生, 佛法难遇, 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 一气不来, 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 堕三途恶道, 长劫受苦, 了无出期。如是, 则思地狱苦, 发菩提心。菩提心者, 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 如器受电, 如药加硫, 其力甚大, 而且迅速。其消业障, 增福慧, 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书一】七四
●念佛, 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 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 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书二】五
●治习之心, 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 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 而只将此超凡入圣, 消除惑业, 成就净念, 作口头活计, 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 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 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 令其仍旧虚生浪死, 仍复沉沦六道, 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 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 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 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 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 见义不为矣。如是, 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 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 不随境转, 则即尘劳为解脱。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 发心度尽一切众生, 而不见能度之我, 所度之人与众生, 并所得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 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 生为所度, 及无余涅槃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 实于一乘实相之道, 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 佛性平等平等, 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 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 贪恋粘着乎哉。【书二】十六
●念佛不能纯一, 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 纯一无杂之谓也。【书二】三二
●初心念佛, 未到亲证三昧之时, 谁能无有妄念?所贵心常觉照, 不随妄转。喻如两军对垒, 必须坚守己之城郭, 不令贼兵稍有侵犯。候其贼一发作, 即迎敌去打。必使正觉之兵, 四面合围。俾彼上天无路, 入地无门。彼自惧遭灭种, 即相率归降矣。其最要一着, 在主帅不昏不惰, 常时惺惺而已。若一昏惰, 不但不能灭贼, 反为贼灭。所以念佛之人, 不知摄心, 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 则妄念当渐渐轻微, 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 不动干戈定太平。【书二】四十
●念佛心不归一, 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 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 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 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 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 比水火之惨, 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 想地狱则泛然者。一则心力小, 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 不觉毛骨悚然耳。【书二】四一
●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 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 常时纷乱, 若至诚念佛, 则一切杂念妄想, 悉皆渐见消灭。消灭, 则心归于一, 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 且试念之, 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 自无此种妄念。其最初觉有妄念者, 由于念佛之故, 方显得心中之妄念, 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 清净无尘, 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 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 由日光显。心中之妄, 由念佛显。若常念佛, 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 念念不忘, 故见尧于羹, 见舜于墙, 见周公于梦。此常时忆念, 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之心口, 由烦恼惑业, 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 令其心口称念,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念之久久, 业消智朗, 障尽福崇, 自心本具之佛性, 自可显现。【书二】六四
●若夫妄念满腔, 憧憧往来, 朋从尔思。由未真提正念故也。倘正念真切, 则朋从于专注一境之正念矣。所谓调御得法, 即寇贼皆为赤子。调御失道, 虽手足亦作怨家。在凡夫地, 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 自然遇境逢缘, 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 令其消灭。起烦恼境, 不一而足。举其甚者, 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 害甚毒蛇, 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 究竟总归自己前程, 则无穷急患难求救, 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 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 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 亦作是想, 生怜悯心, 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 视妻妾为相济继祖之恩人, 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 及妻不能育, 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 则无忤逆亲心, 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 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 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 今因此故, 遂还一宿债, 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 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 能了我空, 则无尽烦恼, 悉化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 金以炼纯。莲因淤泥滋培, 方得清净光洁。【书一】二一
●君子之学为己, 乃念念叩己而自省耳。梦觉一如, 唯功夫到家者方能。但于觉时操持, 久之, 梦中自能无大走作矣。【书一】四三
●学道之人, 道念重一分, 则凡情轻一分, 此必然之势也。然未断惑之人, 常须努力。若一放纵, 旧病定至复发。见思惑断尽者, 才好任运腾骧, 无须制束摄持也。【书一】四九
●贪瞋痴心, 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 则其势便难炽盛。譬如贼入人家, 家中主人若认做家中人, 则全家珍宝, 皆被彼偷窃净尽。若知是贼, 不许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 必须令其远去净尽。庶财宝不失, 而主人安泰矣。古德云:“不怕念起, 只怕觉迟。”贪瞋痴一起, 立即觉了, 则立即消灭矣。若以贪瞋痴为自家正主, 则如认贼为子, 其家财宝, 必致消散矣。【书一】七四
●被境所转, 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 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 即涵养之谓也。若正念重, 则余一切皆轻矣。是以真修行人, 于尘劳中炼磨。烦恼习气, 必使渐渐消灭, 方为实在工夫。【书一】七四
●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 置之不讲, 则由有外行, 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 自以功利为德, 则所损多矣。譬如吃饭, 须有菜蔬佐助。亦如身体, 必用衣冠庄严。何于长途修行了生死之道, 但欲一门深入, 而尽废余门也?一门深入, 尽废余门, 唯打七时方可。平时, 若非菩萨再来, 断未有不成懈慢之弊者。以凡夫之心, 常则生厌故也。天之生物, 必须晴雨调停, 寒暑更代, 方能得其生成造化之实际。使常雨常晴、常寒常暑, 则普天之下, 了无一物矣。况吾侪心如猿猴, 不以种种法对治, 而欲彼安于一处, 不妄奔驰者, 甚难甚难。人当自谅其力, 不可偏执一法, 亦不可漫无统绪。【书二】九
●向外驰求, 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 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 于儒教尚未实遵, 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 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 未得其益, 先受其病矣。【书二】三一
●作事时, 不能念兹在兹者。以未到一心不乱境界, 则心无二用, 难免间隔。苟能常存觉照, 亦无所碍。【书二】三二
●色欲一事, 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 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 若不战兢自持, 乾惕在念, 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 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 反为下愚不肖, 兼复永堕恶道者, 亦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 其心不淫,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学道之人, 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 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 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 则便与佛隔, 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 莫如见一切女人, 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 见老者作母想, 长者作姊想, 少者作妹想, 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 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 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 欲无由发矣。怨想者, 凡见美女, 便起爱心。由此爱心, 便堕恶道。长劫受苦, 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 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秕齤霜鸩毒, 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 尚犹恋恋着念, 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 美貌动人, 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 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 屎尿毛发, 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 则妄生爱恋。花瓶盛粪, 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 不异花瓶。皮内所容, 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 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 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 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 致爱箭入骨, 不能自拔。平素如此, 欲其没后不入女腹, 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 则将奈何?试一思及, 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 须于未见境时, 常作上三种想, 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 意地仍复缠绵, 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 方可有自由分。【书二】三八
●所言俗务纠缠, 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时, 但能不随所转, 则即纠缠便是摆脱。如镜照像, 像来不拒, 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 纵令屏除俗务, 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 纠缠坚固, 不能洒脱。学道之人, 必须素位而行, 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 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 万境俱闲, 六尘不恶, 还同正觉者, 此之谓也。【书二】四十
●欲令真知显现, 当于日用云为, 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 暂萌于心。常使其心, 虚明洞彻。如镜当台, 随境映现。但照前境, 不随境转。妍媸自彼, 于我何干。来不预计, 去不留恋。若或违理情想, 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 剿除令尽。如与贼军对敌, 不但不使侵我封疆, 尚须斩将搴旗, 剿灭余党。其制军之法, 必须严以自治, 毋怠毋忽。克己复礼, 主敬存诚。其器仗, 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与之相对, 则军威远振, 贼党寒心。惧罹灭种之极戮, 冀沾安抚之洪恩。从兹相率投降, 归顺至化。尽革先心, 聿修后德。将不出户, 兵不血刃。举寇仇皆为赤子, 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 率土清宁。不动干戈, 坐致太平矣。如上所说, 则由格物而致知, 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诚明一致, 即凡成圣矣。其或根器陋劣, 未能收效。当效赵阅道, 日之所为, 夜必焚香告帝, 不敢告者, 即不敢为。袁了凡,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命自我立, 福自我求, 俾造物不能独擅其权。受持《功过格》, 凡举心动念, 及所言所行, 善恶纤悉皆记, 以期善日增而恶日减。初则善恶参杂, 久则唯善无恶。故能转无福为有福, 转不寿为长寿, 转无子孙为多子孙。现生优入圣贤之域, 报尽高登极乐之乡。行为世则, 言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尔, 何可自轻而退屈!【序】十五
●设或根机陋劣, 未能证入。且约生灭门中, 指其趣证之方。既由迷心逐境, 向外驰求, 全智慧德相, 变成妄想执著。固当唯精唯一, 执持弥陀圣号, 真信切愿, 企其往生西方。持之久久, 心佛一如。不离当念, 彻证蕴空。妄想执著既灭, 智慧德相亦泯。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不离当处, 冥契寂光。唯此一处, 方是吾人究竟安身立命之处。【跋】四
●人生世间, 幻住数十年。从有知识以来, 日夜营谋, 忙忙碌碌, 无非为养身家, 做体面, 遗子孙而已。推其病根, 只因执著有我, 不肯放下。其念虑固结, 虽佛与之说法, 亦莫之能解。而于自己主人公本来面目, 则反置之不问。任其随业流转, 永劫沉沦, 可不哀哉!【序】三二
●修行之要, 在于对治烦恼习气。习气少一分, 即工夫进一分。有修行愈力, 习气愈发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 不知反照回光, 克除自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当于平时, 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 自可不发。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 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 了不可得。既无有我, 何有因境因人, 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 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 而为对治(五停心者, 以此五法, 调停其心, 令心安住, 不随境转也)。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 多瞋众生慈悲观, 多散众生数息观, 愚痴众生因缘观, 多障众生念佛观。【杂著】四四
●贪者, 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 皆由淫欲而生, 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 从外至内, 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 臭同死尸, 污如圊厕。谁于此物, 而生贪爱?贪爱既息, 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 念佛名号。如甘受和, 如白受彩。以因地心, 契果地觉。事半功倍, 利益难思。【杂著】四四
●瞋者, 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 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 需使有人。稍一违忤, 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 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 不顾他人伤心。又瞋心一起, 于人无益, 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躁, 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 则疾病消灭, 福寿增崇矣。昔阿耆达王, 一生奉佛, 坚持五戒。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 久之昏倦, 致拂堕其面。心生瞋恨, 随即命终。因此一念, 遂受蟒身。以宿福力, 尚知其因。乃求沙门, 为说归戒。即脱蟒身, 生于天上。是知瞋习, 其害最大。《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 百万障门开。古德云:瞋是心中火, 能烧功德林;欲学菩萨道, 忍辱护瞋心。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 以一切众生, 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 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 愧莫能酬。岂以小不如意, 便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 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 尚望彼来度脱。岂但小不如意, 不生瞋恚。即丧身失命, 亦只生欢喜, 不生瞋恨。所以菩萨舍头目髓脑时, 皆于求者, 作善知识想, 作恩人想, 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又吾人一念心性, 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 坚执我见。则一切诸缘, 皆为对待。如射侯既立, 则众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 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 森罗万象, 无不包括。亦如大海, 百川众流, 无不纳受。如天普盖, 似地均擎, 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 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 自丧其德。虽具佛心理体, 其起心动念, 全属凡情用事。认妄为真, 将奴作主。如是思之, 甚可惭愧。若于平时, 常作是想。则心量广大, 无所不容。物我同观, 不见彼此。逆来尚能顺受, 况小不如意, 便生瞋恚乎哉?【杂著】四四
●愚痴者, 非谓全无知识也。乃指世人于善恶境缘, 不知皆是宿业所招, 现行所感。妄谓无有因果报应, 及前生后世等。一切众生, 无有慧目。不是执断, 便是执常。执断者, 谓人受父母之气而生, 未生之前, 本无有物。及其已死, 则形既朽灭, 魂亦飘散。有何前生, 及与后世。此方拘墟之儒, 多作此说。执常者, 谓人常为人, 畜常为畜。不知业由心造, 形随心转。古有极毒之人, 现身变蛇。极暴之人, 现身变虎。当其业力猛厉, 尚能变其形体。况死后生前, 识随业牵之转变乎?是以佛说十二因缘, 乃贯三世而论。前因必感后果, 后果必有前因。善恶之报, 祸福之临, 乃属自作自受, 非自天降, 天不过因其所为而主之耳。生死循环, 无有穷极, 欲复本心以了生死者, 舍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不可得也。贪瞋痴三, 为生死根本。信愿行三, 为了生死妙法。欲舍彼三, 须修此三。此三得力, 彼三自灭矣。数息一观, 可不必用。以当念佛时, 摄耳谛听。其摄心与数息相似, 其力用与数息天殊也。念佛一观, 但看印光《文钞》, 及净土著述, 自知。【杂著】四五
●问:若如所云, 即丧身失命, 亦只生欢喜, 不生瞋恨。设有恶人, 欲来害己, 将不与计较, 任彼杀戮乎?答:凡修行人, 有凡夫人, 有已证法身之菩萨人。又有以维持世道为主者, 有以唯了自心为主者。若唯了自心, 及已证法身之菩萨, 则如所云。以物我同观, 生死一如故也。若凡夫人, 又欲维持世道。则居心, 固当如菩萨深慈大悲, 无所不容。处事, 犹须依世间常理, 或行捍御而摄伏之, 或以仁慈而感化之。事非一概, 其心断断不可有毒恚而结怨恨耳。前文所示, 乃令人设此假想, 消灭瞋恚习气。此观若熟, 瞋习自灭。纵遇实能害身之境, 亦能心地坦然, 作大布施。仗此功德, 即生净土。较彼互相杀戮、长劫偿报者, 岂不天地悬隔耶?【杂著】四五
●瞋心乃宿世之习性, 今作我已死想, 任彼刀割香涂, 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 作已死想, 则便无可起瞋矣。【书二】六八
●所言瞋心, 乃宿世习性。今既知有损无益, 宜一切事当前, 皆以海阔天空之量容纳之。则现在之宽宏习性, 即可转变宿生之褊窄习性。倘不加对治, 则瞋习愈增, 其害非浅。至于念佛, 必须按自己之精神气力, 而为大声、小声、默念及金刚念(即有声, 别人听不见者, 持咒家谓之金刚念)之准则, 何可过猛, 以致受病。此过猛之心, 亦是欲速之病。今既不能出声念, 岂心中亦不能默念, 何可止限十念乎?况卧病在床, 心中岂能一空如洗, 了无有念。与其念他事, 何若念佛名号之为愈乎?是宜将要紧事务, 交代家人, 长时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心中不挂一事。于此清净心中, 忆想佛像, 及默念佛名, 并观世音菩萨像及名号。果能如是, 决定业障消除, 善根增长, 疾病痊愈, 身心康健矣。盖阁下之病, 属于宿业, 因念佛过猛而为发现之缘, 非此病完全系念佛过猛而有。使不念佛, 又当因别种因缘而得。世之不念佛者多多, 岂皆不得一病, 长年康健乎?了此, 自可不误会, 谓念佛致病, 有损无益也。【书二】六七
●病与魔, 皆由宿业所致。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 则病自痊愈, 魔自远离。倘汝心不至诚, 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 则汝之心, 全体堕于黑暗之中, 故致魔鬼搅扰。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 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 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 超生善道。此外概不理会。彼作声, 也不理会作怕怖。不作声, 也不理会作欢喜。但至诚恳切念, 自然业障消, 而福慧俱皆增长矣。看经典, 切不可照今人读书之毫不恭敬。必须如佛祖圣贤降临一般, 方有实益。汝果能如是, 则心地正大光明, 彼邪鬼邪神, 便无地可安身矣。倘汝心先邪, 则以邪招邪, 何能令彼远离不扰也?他心通, 鬼神虽有, 小而且近。若业尽情空, 则犹如宝镜当台, 有形斯映。汝不至心念佛, 而欲研究此之真相, 不知此心, 便成魔种。譬如宝镜, 无丝毫尘垢, 自会照天照地。汝之心被尘垢封蔽深固, 而欲得此, 如尘封深厚之镜, 断不能发光。或有发者, 乃妖光, 非镜光也。此事且置之度外, 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 则无业魔不消矣。【书二】五四
●学道之人, 凡遇种种不如意事, 只可向道上会, 逆来顺受。则纵遇危险等事, 当时也不至吓得丧志失措。已过, 则事过情迁, 便如昨梦, 何得常存在心, 致成怔忡之病。汝既欲修行, 当知一切境缘, 悉由宿业所感。又须知至诚念佛, 则可转业。吾人不做伤天损德事, 怕什么东西。念佛之人, 善神护佑, 恶鬼远离, 怕什么东西?汝若常怕, 则着怕魔。便有无量劫来之怨家, 乘汝之怕心, 来恐吓汝, 令汝丧心病狂, 用报宿怨。且勿谓我尚念佛, 恐彼不至如此。不知汝全体正念归于怕中, 其气分与佛相隔, 与魔相通。非佛不灵, 由汝心已失正念, 故致念佛不得全分利益耳。祈见光字, 痛洗先心。我只一夫一妻, 有何可虑?即使宿业现前, 怕之岂能使其消灭。唯其不怕, 故正念存而举措得当, 真神定而邪鬼莫侵。否则以邪招邪, 宿怨咸至, 遇事无主, 举措全失矣。可不哀哉!今为汝计, 宜放开怀抱, 一切不可以计虑, 不可以担忧。只怕躬行有玷, 不怕祸患鬼神。【大云月刊】
●若病苦至剧, 不能忍受者, 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 专心致志, 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 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 若能持诵礼拜, 无不随感而应, 即垂慈佑, 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书一】十三
●医之善者, 亦只医病, 不能医业。即如子重病肠痈, 医云非开剖不可。汝四婶不放心, 遂不医, 与德章拌命念佛、念《金刚经》, 五日即愈。此病可谓极大、极危险矣, 然不医而五天即愈。子庠之颠, 乃属宿业, 汝四婶以至诚礼诵, 半年即愈。汝父既皈依佛法, 当依佛所说, 不当信从洋医, 特往彼医院去医也。使一切病皆由医而始好, 不医便不好者, 则古来皇帝, 及大富贵人, 皆当永不生病, 亦永不死亡。然而贫贱者病少, 而寿每长。富贵者病多, 而寿每短。其故何哉?以一则自造其病, 二则医造其病, 有此二造之功能, 欲脱病苦, 其可得乎?祈为汝父说, 不必往上海求西医, 就在家中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之大医王, 则自可勿药而愈矣。求西医, 好否参半。求大医王, 或身躯上即好。即身躯上未好, 而神识上决定见好。若妄欲即好, 完全废弃先所持之戒, 大似剜肉做疮, 有损无益。西医未入中国, 中国人有病皆不治乎?固宜放下妄想, 提起正念, 则感应道交, 自可全愈矣。【书一】九三
●业障重、贪瞋盛、体弱心怯, 但能一心念佛, 久之自可诸疾咸愈。《普门品》谓:若有众生, 多于淫欲、瞋恚、愚痴,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之。念佛亦然。但当尽心竭力, 无或疑贰, 则无求不得。【书一】四六
●每日除了己职分外, 专心念佛名号。朝暮佛前, 竭诚尽敬, 恳到忏悔无始宿业, 如是久之, 当有不思议利益, 得于不知不觉中。《法华经》云:“若有众生, 多于淫欲,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欲。”瞋恚、愚痴, 亦然。是知能至诚念弥陀、观音圣号者, 贪瞋痴三惑, 自可消除也。又现今乃患难世道, 须于念佛外, 加念观音圣号, 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转回。庶不至宿业现前, 无法躲脱耳。【书二】三九
●观世音菩萨, 于往劫中, 久已成佛, 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 虽则安住常寂光土, 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 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 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 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 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 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 乃菩萨应迹之处, 欲令众生投诚有地, 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 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 万川影现, 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 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 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 若一心专念菩萨, 菩萨即于念时, 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 不专一, 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 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 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 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 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 以菩萨道大无方, 普随一切众生根性, 令其就路还家, 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 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 随于彼之所迷, 及彼之易悟处, 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 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 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 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 则不足以为普矣。【书一】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