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篇第十三
3个月前 作者: 孔子
<em>本篇共三十章,所记内容集中在治政与道德两个方面,与以上《颜渊篇》似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在治政方面,本篇所录更为广泛,从远大的政治目标,到具体的行政环节,孔子皆有所论。在道德品行方面,孔子对不少似是而非的人格表现形态作了辨析。孔子的人格理想具有确定的内涵,因此,他反对用“乡人皆好之”这样简单多数的民意测试为衡量标准。完美的人格应是既能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又能与社会群体融洽相处;完美的人格应是既能持守大节,又能注重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现于本篇的“泰”与“骄”,“和”与“同”,“中行”与“狂狷”等对立概念,就充分反映出孔子在人格问题上追求完美的思考特征,这也是中庸原则在道德层面的具体体现。</em>
<hr />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做在百姓之前,然后使百姓努力劳作。”子路请求再多讲一些。孔子说:“永远不要倦怠。”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1),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em>(1)赦:宽免。</em>
【译文】
仲弓任季氏家宰,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先使办事人员各任其事,原谅别人的小过失,举用优秀人才。”
仲弓问:“怎样能识别优秀人才而举用他呢?”孔子说:“举用你所了解的人才。那些你不了解的人才,别人会舍弃不举用吗?”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1),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2)!”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em>(1)卫君:指卫出公蒯辄。</em>
<em>(2)正名:辨正名分,使名实相符。</em>
<em>(3)阙如:存疑不言。</em>
?? lu o xi a d u sh u . *
【译文】
子路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
孔子说:“一定是先辨正名分!”
子路说:“您就迂腐到这样啊!何必要正名呢?”
孔子说:“太粗野了,仲由!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事,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符其实,言语就不顺于理;言语不顺于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刑罚就不能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定下名分,就一定可以言之成理,言之成理,就一定可以实行。君子对自己要说的话,一点儿都不马虎就是了。”
13.4 樊迟请学稼(1)。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2)。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3)。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4),焉用稼?”
【注释】
<em>(1)稼:种植五谷。</em>
<em>(2)圃:种菜。</em>
<em>(3)情:诚实,真实。</em>
<em>(4)襁(qiǎng):背婴儿的宽带或布兜。</em>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孔子说:“樊须真是个小人啊!在上位者重视礼,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在上位者行事合理,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在上位者诚恳守信,百姓就没有谁敢不诚实。如果做到这样,那么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他们的孩子来归从,哪里用自己种庄稼呢?”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em>(1)达:通达。</em>
<em>(2)专对:独立应对。</em>
【译文】
孔子说:“熟了《诗经》三百篇,把政事交给他,却不能把事办成;令他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虽然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他自身立得正,不下达命令事情也能实行;他自身不正,虽然下达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3.7 子曰:“鲁、卫之政(1),兄弟也。”
【注释】
<em>(1)鲁、卫之政: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周公与康叔本是兄弟,当时鲁、卫两国国政也相似。</em>
【译文】
孔子说:“鲁国的政事和卫国的政事,像兄弟一样。”
13.8 子谓卫公子荆(1):“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2)。’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em>(1)公子荆:卫国大夫。</em>
<em>(2)苟:聊且,差不多的意思。合:足。</em>
【译文】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处理家业。刚有一点儿财产,他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增加一点儿财产,他说:‘差不多全备了。’再多一点儿财产,他说:‘差不多是完美了。’”
13.9 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em>(1)仆:驾车。</em>
<em>(2)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em>
【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呀!”
冉有说:“人口已经很多了,还要做什么?”孔子说:“使他们富足。”
冉有说:“富足后再做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育。”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1),三年有成。”
【注释】
<em>(1)期(jī)月:一周年。</em>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政,一年可初有成效,三年可获得成功。”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连续一百年,也可以遏制残暴去除杀戮了。’这话说得很对啊!”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
【注释】
<em>(1)世:三十年为一世。</em>
【译文】
孔子说:“如有王者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道遍行天下。”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自身端正了,那么治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自正其身,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13.14 冉子退朝(1)。子曰:“何晏也(2)?”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3),吾其与闻之(4)。”
【注释】
<em>(1)冉子退朝:冉有时任季氏家宰,这里指退于季氏私朝。</em>
<em>(2)晏:迟。</em>
<em>(3)以:用。</em>
<em>(4)与:参与。</em>
【译文】
冉有退朝回来。孔子说:“今天怎么回来那么晚?”冉有答道:“有政事。”孔子说:“怕是季氏家事吧。如有政事,虽然不用我了,但我还是能知道的。”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1)。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em>(1)几:期望。</em>
【译文】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对于言语不可有这样的期望。有人说:‘做君主很难,做臣子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君主的艰难,那不就接近于一句话可使国家兴盛了?”
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丧亡,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对于言语不可有这样的期望。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什么快乐,唯有我说的话没有人违抗。’如果他的话正确而没有谁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他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接近于一句话可使国家丧亡了?”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使近地的百姓高兴,使远地的百姓来归附。”
13.17 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em>(1)莒(jǔ)父:鲁国邑名。</em>
【译文】
子夏任莒父邑宰,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一味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及小利则不能成就大事。”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1),其父攘羊(2),而子证之(3)。”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注释】
<em>(1)直躬:以直道立身。</em>
<em>(2)攘:盗窃。</em>
<em>(3)证:告发。</em>
【译文】
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有个按直道做事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就出来告发。”孔子说:“我们这里行直道的人与此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道就在其中了。”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日在家态度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人忠心真诚。即使到夷狄之国,这些品格也不能丢弃。”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1)!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
【注释】
<em>(1)硁硁(kēnɡ):形容浅陋固执。</em>
<em>(2)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合十升。筲,竹器,容五升,或说容一斗二升。</em>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作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能持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辱君主赋予的使命,这样可以称作士了。”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是怎么样?”孔子说:“宗族中称赞他孝顺,乡里称赞他尊敬长者。”
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必定有信用,行为必定果决,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执小人!不过也还可以算作再次一等的士吧。”
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者怎么样?”孔子说:“嘿!都是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值得一提呢!”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
<em>(1)狂狷(juàn):志高激进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em>
【译文】
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道的人进行交往,那就一定是与志高激进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交往了。志高激进的人能够积极进取,拘谨自守的人对有些事能够不做。”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善夫!”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2)。”子曰:“不占而已矣。”
【注释】
<em>(1)巫医:古代以卜筮等方式行医的人。</em>
<em>(2)“不恒其德”两句:语见《易经?恒卦》九三爻辞。或,常。</em>
【译文】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这话说得对呀!”
《易经》中说:“不能恒定地坚守德操,就会招致耻辱。”孔子说:“这是叫那些没有恒心的人不必再占卦罢了。”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em>(1)和:和谐,协调。同:指盲目附从。</em>
【译文】
孔子说:“君子行事讲究和谐,但不盲目附从;小人盲目附从,却不能和谐。”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
子贡问道:“全乡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可就此肯定他好。”
子贡又问:“全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可就此肯定他坏。最好的是乡里的好人都喜欢他,乡里的坏人都厌恶他。”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1)。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注释】
<em>(1)器之:根据各人才器合理使用。</em>
【译文】
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得他喜欢却难。不用正道去讨他喜欢,他不会喜欢。而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他则量才而用。为小人做事很难,但讨他喜欢却容易。即使不用正道去讨他喜欢,他也会喜欢。而等到使用人的时候,他则求全责备。”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1),小人骄而不泰。”
【注释】
<em>(1)泰:安宁舒泰。</em>
【译文】
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舒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慎于言语,具备这四者的人接近于仁。”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1),怡怡如也(2),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注释】
<em>(1)切切偲偲(sī):互相批评勉励的样子。</em>
<em>(2)怡怡:和悦的样子。</em>
【译文】
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孔子说:“互相批评勉励,和睦相处,可以叫作士了。朋友之间互相批评勉励,兄弟之间和顺愉悦。”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1)。”
【注释】
<em>(1)即:就,靠近。戎:兵事,指军队、战争等。</em>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导民众七年,也可以使民众上阵作战了。”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用不曾受过教习的民众去作战,这可说是抛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