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 阿那律相应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第一 独一品
[一]第一 独一(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
时,具寿阿那律,独于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a>有失者,则正如失顺苦尽之圣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则正如得顺苦尽之圣道。”
三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屈腕伸展、伸腕屈,以如是之速,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四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集法、于内身观灭法、于内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六
于外身观集法、于外身观灭法、于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七
于内外身观集法、于内外身观灭法、于内外身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八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于非违逆与违逆,欲以违逆想住者,即以违逆想住;若于违逆与非违逆,欲以非违逆想住者,即以非违逆想住;若将非违逆与违逆俱遮,欲以舍、正念、正知住者,即舍、正念、正知而住。
九
于内受观集法、于内受观灭法、于内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〇
于外受观集法、于外受观灭法、于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一
于内外受观集法、于内外受观灭法、于内外受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二
彼若……乃至……
一三
于内心……乃至……
一四
于外心……乃至……
一五
于内外心观集法、于内外心观灭法、于内外心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一六
彼若……乃至……
一七
于内法、乃至……
一八
于外法、乃至……
一九
于内外法观集法、于内外法观灭法、于内外法观集灭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二〇
彼若于非违逆,欲以违逆想而住者,即以违逆想住……乃至……以舍、正念、正知住。
二一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二]第二 独一(二)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时,具寿阿那律独一静处,生如是心念:
“若对四念处有失者,正如失顺苦尽之道。若对四念处有得者,正如得顺苦尽之道。”
三
时,具寿大目犍连心知具寿阿那律之心念,譬如力士之将屈腕伸、或将伸腕屈,如是之速,出现于具寿阿那律之前。
四
时,具寿大目犍连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友阿那律!云何比丘得四念处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内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身观身……于内外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六
于内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于外受观受……于内外受观受,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七
于内心……于外心……于内外心观心,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八
于内之诸法、于外之诸法、于内外之诸法观法,以热法、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九
友!如是,比丘得四念处。”
[三]第三 手成浴池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手成浴池之侧。
二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四
“友等!我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劣法为劣法,悟中法为中法,悟胜法为胜法。”
[四]第四 坎它契(一)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及具寿大目犍连住于裟祇城坎它契林。
二
时,具寿舍利弗与具寿大目犍连,夕时由宴默起,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有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有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五]第五 坎它契(二)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三
“友阿那律!无学之比丘,应具足何法而住耶?”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具足四念处而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舍利弗!无学之比丘,应对此四念处具足而住。”
[六]第六 坎它契(三)
一~二
裟祇城因缘……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三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悟千世间。”
[七]第七 爱尽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三
“友等!对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对此四念处之修习多修者,则资于渴爱之灭尽。”
[八]第八 松林精舍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松林精舍。
二
于此,具寿阿那律对诸比丘告曰……乃至……
三
“友等!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时有众人持锄与筐来,谓曰:‘我等作此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友等!于汝等之意云何?彼众人得作将恒河,使趣向于西、倾向于西、临入于西否?”
“友!不也。”
“何以故耶?”
“友!恒河乃趣向东、倾向东、临入东,而欲将之趣向西、倾向西、临入西者为非易事,彼众人唯蒙困苦损恼而已。”
四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纵令王、王臣、友、朋、亲戚、亲族,以财物相伴而引诱云:‘当今,汝意云何,于此袈裟衣为烦耶?云何作剃发往来者耶?不如还俗受用财物作福业。’友等!彼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者,则无弃学还俗之理。何以故?友等!其心若长夜趣向远离、倾向远离、临入远离,则绝无还俗之理。
五
友等!云何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耶?
友等!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如是,比丘对四念处修习,对四念处多修。”
[九]第九 一切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与具寿舍利弗,住毗舍离城,庵婆婆梨园。
二
时,具寿舍利弗于夕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
三
坐于一面之具寿舍利弗,对具寿阿那律曰:
“友阿那律!汝之诸根是清澄,颜色是清净皎洁,具寿阿那律!今多依何而住、令住耶?”
“友!我今多于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我今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五
友!若比丘成阿罗汉,诸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舍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正悟、解脱者,则多对此四念处,善能将心系住。”
六
“友!幸哉、甚幸哉!我等得闻具寿阿那律之亲说雄辩。”
[一〇]第十 重患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安陀林,因病困苦重患。
二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对具寿阿那律言曰:
“具寿阿那律,依何而住、令住故,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则已生之身苦受,永尽于心而不住。何为四念处耶?
三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以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友等!我对此四念处,善能系心而住故,已生之身苦受,则永尽于心而不住。”
第一 独一品(终)
此中摄颂曰:
二种之独一
与手成浴池
坎它契爱尽
松林一切患
第二品
[一一]第一 千
一
一时,具寿阿那律住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二~三
时,有众多比丘来至具寿阿那律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那律俱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丘,对具寿阿那律曰:
“具寿阿那律!对何法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耶?”
“友等!我对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何为四念处耶?
四
友等!于此,我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于受……于心……于诸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得大神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之故,忆念一千劫也。”
[一二]第二 神变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乃至……至梵世以身威而及。”
[一三]第三 天耳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耳界,对远近天人之声俱得闻。”
[一四]第四 心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心,以心可遍了知,对有贪心者,了知为有贪心……乃至……了知为解脱心。”
[一五]第五 处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处为处,非处为非处,如实可了知。”
[一六]第六 业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过去、未来、现在业报之异熟,其处与因,可如实了知。”
[一七]第七 道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遍行道,得如实了知。”
[一八]第八 世间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多界、种种界之世间,得如实了知。”
[一九]第九 种种胜解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众生之种种胜解,得如实了知。”
[二〇]第十 根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他有情、他人之根上下,得如实了知。”
[二一]第十一 静虑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对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之杂染、清净、出离,得如实了知。”
[二二]第十二 明(一)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随念种种之宿住,谓一生、二生……乃至……具如是行相、名称,随念宿住。”
[二三]第十三 明(二)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以清净、超人之天眼……乃至……有情随业……而受者,可了知。”
[二四]第十四 明(三)
※五
“友等!我对此四念处修习、多修故,依诸漏尽而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此中摄颂曰:
千神变天耳
心处业与道
世间种胜解
根静虑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