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七(入第七十八经)
3个月前 作者: 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七(入第七十八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二谘问。文二。初自陈发心。
尔时善财童子(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问法要三。初标所问。
而我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二叹慈氏有能答之德。即以此德而为问端。
大圣一切如来授尊者记(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上总。下别。
若一生当得无上菩提(至)已能速践一切智位。
别有五十句。皆因圆果满德。
△三结问请说。兼显问意。
大圣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至)如是等事愿皆为说。
△三称叹授法二。先称叹二。初为大众叹善财。即是难人二。初指人示众。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至)问菩萨行诸功德不。
△二正赞其德四。初求友精勤二。初总显精勤。
诸仁者此长者子勇猛精进(至)处处寻求承事请法。
△二别示精勤之相。
诸仁者此长者子(至)未曾暂起一念疲懈。
谓一时之勤。犹未可叹。以其善财自始暨末。一念无懈。故为可称。言一百一十善知识者。古有多释。一云理应具有。但文脱漏。贤首释云。前后诸友。总五十四位。分出德生有德为二。则五十五人各有自分胜进。故有一百一十。若依此解。违此已言。既云经由百一十已方至弥勒。弥勒等三非在一百一十之数。其义明矣。有云百一十。言减数十耳。约实唯有一百八人。谓此前除去徧友。但五十一。各具主伴。成百二人。徧友童子指示众艺。虽非主友。而是伴友。为一百三。更加无厌足王处空天瞿波处无忧德神摩耶处莲华法德身众神及妙华光明神守护法堂善眼罗剎。合前总有一百八人。以空天等相问答故。得在友数。非前主友称名指示。故非主友。但名伴友。若尔则违下余城之言。下自释云。前至童子童女。已经一百一十。今更往后文殊所。故云余也。谓若以此为百八者。加於慈氏。尚为百九。并后文殊。方成一十。何有余耶。若通会者。三释皆得一种。取前更加不动处觉悟菩萨天如来使天。足成一百一十之数。余义亦成。以彼二圣亦教善财故。得为伴友。其余己之言。但是译者之意。晋经中无余己之言。通取前后。於义无妨。然下复云百一十城。又云过百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表故。谓除佛位。取其证入十地等觉。为百一十。一中具十。是故成其一百一十。亦显位位十十相融。设有三贤。亦唯具十。若合等觉。属在十地胜进中摄。则开十信。以为其一。进退行布及与圆融。皆顺百一十之言。何必须要克定前后。
△二所乘广大三。初总难希奇。
诸仁者此长者子(至)修诸广大助道之法。
△二别明难遇二。初标举。
如是之人难可得闻难可得见难得亲近同居共行。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二释。释意云。非济深广故。即开前总中救护众生。於中又二。初总护一切。
此长者子发心救护(至)断痴惑出生死。
△二约类别明。
诸仁者此长者子为被四流漂汩者造大法船。
汩者流急之貌。
为被见泥没溺者(至)住界城者示诸脱门。
言界城者。即十八界。一一根境识中。别别解脱故。
在险难者导安隐处(至)界蛇所缠解以圣道。
界蛇即地等四界。
着於六处空聚落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
六处空聚。痴暗无人。不以智光引之。必为尘贼所劫。
住邪济者令入正济(至)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三总结所作。
诸仁者此长者子(至)常乐顺行未曾违逆。
△三具德无缺。
诸仁者若有众生(至)应知展转倍更难得。
有十三句。有一在已。已为希有。况有二三乃至全具。是故经云。展转难得。又复后后难於前前。故云展转。
△四速证超权。
诸仁者余诸菩萨(至)乃能亲近诸佛菩提。
此依权修。
此长者子於一生内则能净佛剎则能化众生。
以依实教修行故也。谓以即於凡身。一生亦解行生故。千年之乌。不及朝生之凤。普贤行位。互融摄故。依实修者。悉皆能尔。胡不勉旃。文有十句。上二句总明具诸位行。
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
三入十住。
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
四五入十行。
则能圆满一切大愿。
六入回向。又上四句。亦皆十地行。又上四义。义含通别。
则能超出一切魔业(至)则能具足普贤诸行。
此之四句。通诸地位。
△二为善财赞菩提心。即是叹法。文二。初结前生后。
尔时弥勒菩萨(至)令无量百千众生发菩提心已。
△二正叹四。初标叹发心。
告善财言善哉善哉(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明赞叹发心之器。成其利益。
善男子汝获善利(至)已为善友共所摄受。
△三广举菩提心德释成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所以叹善哉获善利者何耶。
△二释。意云。大菩提心具众德故。文有二百二十一句。皆通三种发心。顿具诸位功德。且分为二。初一百一十八句。明菩提心。徧该诸地。后一百三句。明菩提心。顿具诸位功德。又前多明信成就及解行发心。后段多明证位发心。是故经文多云得也。又前段明菩提心殊胜功德。高齐佛果。后段喻菩提心自在功德。广多无量。今初段中分二。初别明。文通横竖。横则一一发心。皆具诸句之德。竖则别配诸位发心。以从菩萨种性。至於究竟。不出三种发心。故光统配十二住。分十二段。初种性住。
善男子菩提心者(至)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今初三句。即种性住。故云如种如田亦如大地。皆是种子发生之义。
△二明胜解行住中之益。
菩提心者犹如净水(至)能放种种法光明故。
△三极喜增上住。
菩提心者犹如净目(至)一切愿中得自在故。
皆初地中义故。
△四戒增上住。
菩提心者犹如大海(至)不染一切世间法故。
△五增上心住。
菩提心者如调慧象(至)能熏法界悉周徧故。
△六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菩提心者如善见药王(至)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药。
毗笈摩者此云普去。
能拔一切诸惑箭故(至)能清一切烦恼浊故。
△七诸谛相应增上住。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至)能护一切理心故。
△八缘起流转止息相应增上住。
菩提心者犹如利刀(至)能拔一切身见刺故。
△九无相有功用住。
菩提心者犹如卧具(至)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十无相无功用住。
菩提心者犹如命根(至)出生一切觉分宝故。
△十一无碍解住。
菩提心者如好种性(至)不取声闻解脱果故。
言寿行者。梵本云。则为磁石不吸声闻解脱果故。
△十二最上菩萨住。
菩提心者如净瑠璃(至)能伏烦恼阿修罗故。
梵本云。因陀罗网。网取烦恼阿修罗故。
菩提心者如婆楼那风。
此云迅猛风也。
能动一切所应化故(至)一切世间应供养故。
其中文义。皆与彼位相应。恐繁不属。故始於种子。终於惑习。明竖义彰矣。然断习等推功归本。由初发心。则横具诸德。於理明矣。
△二总结。
善男子菩提心者(至)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即知功成。由於始篑。故初心具於诸德况复初后圆融。
△二有一百三句。明菩提心自在功德。於中各有喻合之文。说听之人所见深远。故所引喻多非凡境。亦显不共菩提心故。虽通横竖。且约竖配。文分五段。初有七句。摄十住德。次有十句。摄十行德。三有九喻。摄十回向。四六十句。摄十地德。五十七句。摄等觉位。以金刚智。终成无上大菩提故。其间梵语。广如音义。翻对解释。今初摄十住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至)诸觉观烟不能熏害。
觉心自性。离恶觉等。
善男子譬如有人(至)一切智树初无所损。
△二摄十行德。
善男子譬如帝释着摩尼冠(至)烦恼龙蛇不能为害。
△三摄十回向德。
善男子譬如帝释着摩尼冠(至)犹如法界性清净故。
△四有六十喻。摄十地德。即分为十。初四摄初地德。
善男子譬如有宝(至)一切功德悉於中现。
△二有三喻。摄二地德。
善男子如有宝珠(至)心王大宝余无及者。
谓持戒头陀等净功德故。
△三有四喻。摄三地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至)令其具足智慧清凉。
入诸禅定。离惑热等故。
△四有四喻。摄四地德。
善男子如须弥山(至)悉得同其一切智色。
同一切智焰。得无漏故。
善男子譬如波利质多罗树(至)百千劫熏所不能及。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