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六

3个月前 作者: 智聪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圆觉菩萨章


    诸佛出世。为度生故。度生须说法。法即教。谓之修多罗教。教法诠理。诠理以辨性。见性以成佛。所以种种经论开人眼目。教眼开。即解心通。解心虽通。无行则孤。故须依解以立行。解行相资。如膏助明。目足并进。清凉到已。今圆觉菩萨。闻前开士。一一立义。各伸其问。各陈其说。故吾佛拈花摘草。开明觉性。圆觉大士。择所未闻。假说权宜。请问建立道场。安居处所。若用三观。何种为首。末世众生。进道仪式。一经旨趣。总括于斯。


    于是圆觉菩萨(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初请二问)。


    一问安居。习大乘修圆觉行。先选住处。或阿兰若阒寂处。或处伽蓝。避喧求寂。远离阓闹。今云安居。且就伽蓝内。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佛在世九旬安居。亦云禁足。亦云护生。盖西竺分三际。以辨寒暑。(三际已释文殊章)故佛以热际护生。热际蜎飞蠕动。咸出于穴。佛意慈念。诸比丘出入。蹂践物命。结业增冤。是以制禁九旬不出。九旬安居。始于四月十五日。十六日结夏。终乎七月十五十六日休夏。为自恣。毗尼母云。比丘安居。若无缘事。出界一宿。则犯制。僧家以结夏为岁腊。不序年齿。腊者。接也。交接之义。今通涂问修圆觉。行安居。未必问僧家。九旬安居也。


    二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此三。即空假中之三也。此三种。为先用空。为先用假。为先用中。于空利者。已达法性。不须修假中。于假利者。不须修空中。于中利者。不须修空假。若此三中。各于一观不利者。则兼修。如二十五定轮互修是也。兹为具学大乘圆觉行者。故问之也(次戒听)。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安居修观。即是方便。应属言教。悉是如来善权方便(次正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至)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若立期限。必制日辰。制期者。域意修真。克时破障。一大藏教。立四种三昧。皆有期限。如法华三七日为期。光明弥陀一七日为期。不先立期。则如猿猴心散。野马奔逸。道业难成。故修圆觉。须依伽蓝。此翻众园。园是种殖之所。种殖道芽增长。(或云梵刹。或云招提。或云浮屠。隋时改天下寺院为道场。或云灵庙。为寺。为院。为莲社为精舍。有多种名。皆修心练行之所也)经制修行。有常坐。有常行。有半行半坐。有非行非坐。唯非行非坐。此云随自意。此三昧。行坐俱修得。若上三种三昧。具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第四三昧。于四威仪中。意起即觉。永嘉云。行亦禅。坐亦禅。或有缘事故。随分思察。亦是随自意三昧中。诸经行法。且不局限。念起即觉。意起时。思惟观察。亦与修多罗合。如我已说者。如上已说。二十五轮。三种观法。如无他事因缘。即立期限。建立道场。天台云。道场者。清净境界。治五住糠。显实相米。据此虽立三期。不专常行常坐。半行半坐。细观经意。乃随自意中。诸经行法中收。此三昧中。有善性。恶性。无记性。第四诸经行法。非善恶无记。即是诸经所修行法。此收一切经。亦以身开遮。口说默。意止观。但为根有利钝。故分三期。亦不专定满日数。若利根者。一七日中。发明。若钝根者。百二十日。中下亦然。不以期限为制也。如昔六祖。闻诵金刚经</a>。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开悟。圭峰读圆觉。至既无我人。谁受轮转。而悟。大抵不入规矩。不成方圆。况楞严有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岂新学舍范模。而能入道哉。进学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以道若未成。必藉思修而入。今云随分思察者。则成于思。毁于随之谓也(次专思寂想。入观道其仪式)。


    若佛见在当正思惟(至)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此明行三昧时。入道场。设心用意。若佛在世。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金刚体。当正思惟。未必止思佛容貌相好。且如十六观经。韦提希问佛。教我思惟。佛教修三种净业。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此是答思惟。后以十六妙观。答正受(即三昧)今之思惟。又须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有二种○一身三。口四。意三。三业清净○二身沐浴。意绝攀缘。三口斋蔬)更慈悲。行方便。摄心静虑。并是入道正方便。故曰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者。楞严云。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结界建立道场。或道或俗。心灭贪淫。持佛净戒。合佛清净轨则。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相。又当阳。张卢舍那。诸大变化。佛菩萨等。初七日中。顶礼十方如来。六时诵咒行道。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愿。第三七中。一向持咒。至七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此乃棱严。建立道场仪法如是。此云悬诸幡华。意同于彼。唯庄严之仪略尔。若依现行修忏法修之。经三七日。邀期。稽首诸佛名字。如棱严三七日中。顶礼发愿也。又如世服药。言三七日中。已能感应。稽首者。只礼忏法。礼佛时。想念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今道场如帝珠。释迦牟尼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礼佛礼法。亦应如是想念(次道观未成。必有罪障。当求哀忏悔)。


    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求哀忏悔者。如行法经云。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不见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以是知道业未成。必有三障之阻碍。应须发露己身。先所作恶业忏悔。以自己忏悔之力。更求佛加被之力。魔障不起。护善境界。得心轻安。梵语忏摩。此翻悔过。西国人云忍义。大似恼人。他人怒。意云请恕。愿勿嗔责。天台云。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人得罪于王。伏款求恕。又忏名白法。悔名黑法。黑法悔而不作。白法企而尚之。取舍合论。又忏名改往。悔名修来。又忏名惭。悔名愧。惭是惭天。愧则愧人。人见显。天见冥。天台立三种忏。一者作法忏。二者取相忏。三者无生忏。作法忏成。灭身口意三业罪。此依戒门。取相忏成。灭性罪。此依定门。无生忏成。妄想罪灭。此依慧门。作法忏。如建道场。十科行仪。精进。一一不失。余罪虽灭。大论云。如比丘斩草害命。二罪不灭。取相忏。如梵网经</a>。见光见花。手中有罪灭字。闻空中声。或感梦。无生忏。如行法经。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此三种忏。随修一种灭罪。虽然。得少轻安。亦如楞严云。皆是方便。暂得如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若无生忏成。便登初住。分身百世界作佛。何止轻安而已。三忏悉是善境界。皆可显圆觉也(次明动中静)。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三七日中。烧香礼佛求哀忏悔。皆属造作。动而未静。如浊水挠之愈浊。今言</a>摄念澄心归一。或专观空。或专观假。或专观中。或专念实相。或数息气出入。或一念法界。境观如如。摄心既久。忽不见身。不见心。如云如影。如琉璃含于宝月。无明妄心自消。圆觉妙心自显(次明遇夏安居)。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


    上问安居。则是修圆觉人。别卜阒寂。置道场处所。今言安居。是佛方便。修圆觉之人。如遇夏首。僧家禁足。九旬不出入。檀越送供。各自修真。修圆觉。或别安道场。用归众结夏。有结期不归。恐妨结夏。归又妨忏期入观。遇此境界。或恐疑虑其进修。佛别出其圣制。使不妨正修。故云。若经夏首。三月安居(次出大乘。修圆觉意)。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明大乘修圆顿行。不比小乘声闻缘觉。用心不同。菩萨以法界为心。绝待为念。观法界众生。是我父母眷属。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彼受生。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地水尚犹自身观之。何况草木江河大地。皆我自身境界。何况有情蠢动含灵。而不度脱。菩萨如此用心。与二乘顿别。声闻自调自度。匆匆取证。怕怖生死。如鬼虎蛇。只要出离。不顾众生。若望大乘。霄壤悬殊。今云菩萨止住。修圆觉者。专用寂照。用观深切。尽虚空遍法界。含裹十方。无一众生。不在圆觉心内。依正二报。皆是常寂光。若身若心。皆是毗卢。如此身心。安可以时限制之。不限制结。一念中度尽众生。一念中要取正觉。岂局九十制夏。制结夏者。依律。小乘制身心自行。非存大志。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者。大有意哉。宜自详悉(次明依制。修圆觉者。别立仪式)。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至)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意别于静处。立圆觉道场。不入小乘。千二百五十人。祇园结制之限。自于圆觉修心。或经夏首。只就道场。自结制期。所以云不系徒众。若小乘声闻。结制之日。仍于佛前。对首作法曰。我某甲。今依甚处。僧伽蓝。大界内。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是今时僧。与佛世结夏言</a>词一般。今立大乘菩萨道场。既无徒众。对佛自制身心。自立言词。不与小乘语同。故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比丘男僧。比丘尼女僧。西竺以男称那。以女称尼。比丘翻乞士。以乞为活。不求邪食。不立常住。优婆塞。清信男。亦云邬婆斯迦。优婆夷清信女。亦云邬婆索迦。亦族姓男。族姓女。亦云谛信男。谛信女。则今时受三归五戒。善男善女也。此谓之四众。凡道俗。依制结夏。修圆觉者。对佛白云。我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菩萨云。大道心成就众生。寂灭。不生不灭。为寂灭。不是小乘生灭之灭。同入清净觉相者。是诸法空相。不生死相。不涅槃相。不生死。非凡夫也。不涅槃。非二乘也。今云实相。是佛性。是常住真心。是性净明体。是空如来藏。是佛知。是佛见。是圆觉性海。是第一义谛。是实相理地。依此安住。是住毗卢藏。是住戒藏。是住因果藏。是我等见前一念虚妄心。不须他觅。空尽妄心。即空如来藏。若色若心。依正因果。凡一切诸法。皆是实相。依此住持。以法界为心地。安住一切众生。于此即成佛道。不依实相为住持。如何度生。如何得显圆觉。故云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为我二字。指我自身心。伽蓝即道场。是我练心修圆觉处所。圆觉即法界。法界绝待为义。包色心依正。十法界。天堂地狱。无不在乎其间。菩萨为若此也。此之身心。即平等性。无有一法不称性。智是大圆觉智。一切种智。无一法不现其中。若小乘涅槃。则系属有限量。今是大乘涅槃。无系属故。不局一法界。故云我今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安居护生之意如上释竟)若大乘菩萨安居。一切众生。随所住处。安乐一切。不局制内制外。所以放生施食。乃长生符。不死药。故立戒以不杀为首(次明三期日满。自恣无碍)。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明大乘结夏满足。谓之自恣。小乘作法。立二五德。对首出罪忏悔云。众僧今日自恣。我比丘某甲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大德长老。哀慜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为之解夏自怨。此后出界游山无妨。今顿教圆修。亦满三月。安居期满。随往无碍。此非对五德之人。出罪忏悔。无自恣忏罪辞。但云随往无碍(次明菩萨。不取声闻境界)。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至)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圣人要制。欲一念遍含法界。三世如来。十方菩萨。法界众生。一念中度脱众生。一念心安乐众生。一念心中修菩萨乘者。未成就使即成就。一念心中观十方如来。在我心中。成就正觉。在我心中。安置诸子。在我心中。住秘密藏。法华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吾亦不久自住其中。其斯谓欤。若非如此境界者。善用其心。非此心地。终不可取(次明空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至)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此三观明文。圆觉未到此土时。涅槃亦出三观。奢摩他者是也。又出璎珞经。明次第三观。谓之空假中。至下卷云。佛顶发放一切光。复集十方。百亿佛土。诸菩萨众。即于众中。告文殊。普贤。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三观法门否。汝等各领百万大众。皆应修学。又大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此智一心三观所出之明文。今云奢摩他。曰空观也。空者以至静为义。静则如浊水澄之则静。静则清净。净则何处不清。何物不净。棱严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若取空义。即破一切法。无法不破。破者荡也。荡坏烦恼结使。爱缠色心幻化。假立虚伪。若无空破之。则执之为有。受于轮回。若空治则四大五蕰。我人众生寿者。皆不著相。况众生无明业识颠倒。非空药治之。则生死不了。先取至静。不起思念者。此用三止中体真止。只谓我心。含一切法。具一切法。一切法皆我心。我今以此虚空。复息虚妄。止则息攀缘。止散心。即为寂心。心寂即静极。静极处万法清净。一一心念。如明月临于万象。故云从于一身。至一世界。无非圆觉。如此净心。遍满法界。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心。以圆觉心了之。以大圆镜智照之。尽百千世界众生。皆悉能知之。先用空观。此观先锋将。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破一切恶。莫若于空。散即用体真止之。昏即用空朗之。空一切法。先用空观。即奢摩他也(下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言。邪党教人。说邪空。偏小妄心。偏指清净真如。及顽空。?空幻化空。凡夫不识。学此邪方。要治心病。真病转深。邪师过谬。又有一种为衣食故。忍受诸苦。学于邪术。心劳力疲。纵学成就。身心俱苦。又有一种。附法外学。以自??中。狂解邪见。附佛法所说。妄引经论。证自己。恶知恶觉。以淫怒痴无妨般若。以烦恼不碍菩提。行禅坐禅。不须习定。错认名言。疑误后昆。原始迫以口给。滥窃佛法。贪图施利。岂知殃及来报。致此宁不寒心。诸佛设教。非此境界。终不可取。我师哀愍。其何以行之哉(次明假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至)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此观。以幻化为相。取观义。假观。立一切法。莫过乎假。此假从本性空中。具一切法。十界百界千如。森罗万象。天堂地狱。皆本来性具。谓之假。此性具法。不损一法。法法宛然。假也者。立于一切法。不造作立之。本来具也。以止言之。如上一切诸法。即是实相。遍相一切。随缘历境。安心不动。故名随缘方便止。智度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钵提。秦言正心行处。若菩萨。以度生出假化物。众生种种诸病。如尘若沙。菩萨法药。治尘沙病。慈悲忍劳。出没合变。种种现形。如观音马郎妇。弥勒傅大士之俦。皆肯綮修证。为法忘劳。分身散影。木瓶和尚花瓶浴。懒瓒粪火黄独。文殊普贤寒山拾得。皆是出假化人。故云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若自凡至圣。则可以自熏成种。若也忆念在怀。十方如来。未尝不度生而成佛。发四弘誓愿。利益有情。当修三观(下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出假化物。涉世最难。虽分身百亿。内心不动。如妙庄严王。多逢声色。终被声色所动。又佛世有贫人。双生二男。一名双福。一名双德。方生四五十日间。因父去犁田。母出采薪。二子在卧内语话。父忽先归。见闻彼云。生存贫贱之家。父母勤苦。情何可堪。父惊异之。以告其妻。妻未之信也。后夫妻又出。妻先归。密伺之二子。如先说无异。妻云。恐是精灵鬼魅。欲积薪活烧。夫妇各抱一子。至田野处。佛眼遥观。急来救之。佛问其夫妻云。二子抱去欲何为。夫妻说如上事。今欲活烧。佛云。是迦叶佛时。两位菩萨。将入圣阶。忽邪心起。退堕至此。不可烧也。佛为摩顶说法。二子皆证圣果。父母亦难须陀洹果。古人为见寸心难降。诫云。非彼境界。谓非真三摩钵提。随缘方便止。皆不可取。若取邪证。自生疮疣。为害非浅(次明中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至)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中道观。亦名息二边分别止。即不一不异。为之中也。即俱离寂静幻化二相。既离二相。故名中。妙一切法也。今先取数门者。此云六妙门。门即涅槃。为妙门。为能六法次第相通。能至真妙泥洹。故云妙门也。一数息门。二随息门。三止门。四观门。五还门。六净门。修禅者。先摄心在息。从一至十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能治之。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则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术。故云先取数门。二随息门。细心依息。知出知入。故名为随。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为止。修禅者。若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四观门。分别推?之心为观。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六净门。妄波不兴。名为净。今用数息为门者。是为定。定即止。智者云。息二边分别止。定寂。慧察。能发真明。出离生死。以此止。通后五门。其心清净。则万邪灭矣。纵不灭邪。亦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断三界结使。不了知结使。种种诸法头数。亦能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分别自己。出息入息念数。无不了知。亦知自己身中。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户虫。四大六根。众毛孔中。息出息入。无不观察分明。亦能知百千世界。一雨滴数。有如目击。故云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止定之功。孰能如是。今中观。是名息二边。以止为体。只由心净极。如轩辕镜。则森罗万象。难逃影迹。凡夫修此观成理显。造境即中。如驾大白牛车。直到清凉。岂小因缘哉。非此境界。断不可取(次总结三观)。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方便者。如舟柢岸。始名到家。未渡迷津。须假智楫。今云三观初首方便者。随根量。利于何种。宜于先修。如宜空。则先修空。假中亦然。是佛第一方便。宜善思之(次明遍修三观)。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三种遍修者。即总修三观也。中即空假。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三法一种。不一不异。破一切法。用总空观。立一切法。用总假观。妙一切法。用总中观。此三观如水与波。水者空也。波者假也。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中观也。波水同体。假空亦然。又如用刀断物。用钻透窍。虽利用不同。铁则一也。法亦如是。以此三观。破一切惑。证一切智。如来出世。亦只如然(次明钝根不成就者)。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言障重。不得成就。如磨镜加药加功。道心坚固。亦可得之。古云。人一次学能之。己百次学之。人十次学能之。己千次学之。果怀此志也。虽愚者必明。虽柔者必强。故下明力不遂心。令忏除惑业。而起希慕也(次勤忏悔)。


    由昔业障当勤忏悔(至)求胜上心。


    有障重。加增上心。勇猛精进。深加观力。更助五悔。五悔如灰皂。用清水浣灌。障垢自去。五悔者。见行修法华等忏。皆有五悔。嫉妒謟曲。不得不先除也(次明此不成而习彼)。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至)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世医师。治病。此药不痊。复投别药。病若变。药亦转。岂可以一药。理百病耶。众生习业。非止一种。诸佛以一方便门。设百千种药方医之。服者皆得病除。故楞伽云。如医疗众疾。无有若干论。以病差别故。为说种种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至)佛境便现前。


    傅大士三观颂


    独自精。其实离声名。三观一心融方品。荆棘丛中何处生。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检四运并无生。千思万虑何能缚。


    ○贤善首菩萨章


    肇论</a>云。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功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贤善首。因十一位大士。各问深义。虽释尊开示圆觉。乃谈性具圆觉。然未的指。是故亦问立其名字。所以问名者。盖有召物之功。物有应名之得。圆觉即名也。陀罗尼即体。体即物也。此则名体相副。故云陀罗尼门。流出圆觉。既存名体。必须奉持。奉即取也。持即心也。以取圆觉。持之于心。则众生。若身若心。念念圆觉。常以寂照止观。如护身符。即心纯是法。与法相应。裴相国云。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一经旨意。无出于斯。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名字。虽是假名。无名则物无定名。如筌蹄之取鱼兔。非筌蹄则鱼兔无所获。故欲鱼必用筌。欲兔必用蹄也。猿鹤之类。谁与安名。麒麟凤凰。孰为作字。耕田凿井。皆无名中立名。劫初万物无名无字。皆圣人。依真以立名。如理能通。圣人开疏为道。如理能该罗。依真以作网。故伏羲</a>画八卦。神农</a>尝药草。后稷播百谷。伯益凿井。货狄造舡。奚仲作车。蚩尤</a>制五兵。黄帝</a>造冠冕。以至仓颉制字。??首算数。蒙恬笔。蔡伦纸。如此之类。皆圣贤轨真理造之。济万民也。一大藏教。百千三昧。皆立名目。又如经卷。不以首题。何以区分。故祖师云。假名中。具三千法门。是故名有召物之功也。名字既立。奉持修习。神物护持。至于流通。他方世界。修之直至佛地。如斯四问。利益博哉。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至)诸大众默然而听(次正答名字)。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至)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法华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纵非今佛所说。亦是过去诸佛曾说。何况今之圆觉。是如来藏性。故云。恒沙诸佛所说。金刚经。所谓有佛性种子人。感诸佛之所护念。此圆觉本元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安得不能守护。故云。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二部经。亦云十二分教。教能诠理为义。部者部类为义。一修多罗。(此云契经。直说法相。即长行。云散花也)二祇夜。(此云重颂。亦应颂。即贯花也)三和伽那(此云授记。即授记人天作佛也)四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颂者名也。亦曰讽颂)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亦云无我)六尼陀那(此云因缘。说一切因起事)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用扇喻月也)八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此说他人之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此说菩萨行因本所行事)十毗佛略(此云方广。谈理无碍)十一阿浮达磨(此云未曾有。佛现种种神通。人云未曾)十二优婆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义。又云论义)法华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小乘曰九部。大乘十二部也。其实大小相通。此十二部经。非独为清净眼目。语其旨趣。则四种悉檀。理妙域中。固非名号所及。化檀系表。又非情智所寻。致于遣累忘筌。陶神尽照。近超生死。远证涅槃。播阐五乘。接群机之深浅。该明六道。辨善恶之升沈。夐(休正反)期出世。而法无不周。迩比王化。而事无不尽。能博能要。不质不文。自非天下之至虑。孰能与于斯教哉。清净眼目。理出于此。此经有五名。一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大方广即所立法也。大方是体。广即用也。此是空如来藏。具不空如来藏之用。又可常遍曰大。执持四方。包博曰广。亦可配法身般若解脱。亦如来藏之三德也。圆即寂。觉即照。亦是止观。寂止也。照观也。陀罗尼。遮恶持善。圆觉是从定立名。棱严。亦是大定。二名修多罗了义。翻契经。圆融定慧。非偏小所知。了义究竟显说。指权归实。约开显说。一切诸法。皆是实相。亦有不了义经。方圆不相入者。今即权是实。一念三千。三名秘密王三昧。如来秘要之藏。定善慧之异名。秘密王。亦是能说之人。棱严云。妙莲华王。十方佛母。以密王三昧为人。即正心行处。净觉。亦以莲华王为人解。四名如来决定境界。即坚固为义。大涅槃。更无能过者。即不变义也。五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圆觉妙性。性不自守。随缘作种种名。或云常住真心。或云性净明体。或云空如来藏。或云涅槃妙心。曰诸法实相。曰王三昧。曰真如。曰法界。曰第一义谛。曰无生妙理。此圆觉。亦能入恶。随恶受名。为性恶。为性善。为理毒害。为诸阿颠迦。为昏钝性障。为生老病死。为成住坏空。为镬汤炉炭。皆是圆觉。随恶受称。其实圆觉。非圣非凡。非善非恶。非生非死。非涅槃。非色非心。非天堂非地狱。非佛非众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非相即名圆觉。如是则终日圆觉。未尝圆觉也(次明奉持)。


    汝当奉持。


    此五种名。名虽差别。其实是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佛悉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皆入圆觉。未来修学。当依如是法。此是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法。如人因事远出。未得还家。今日明了归家之路。父子相见团圆事。不欣乐奉持耶(次明自证。境界不入三乘之手)。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此觉圆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一切相。即一切相。但世间众生声闻缘觉。欲以所知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用世语言。入佛知见。犹如藕丝悬须弥山。终不能举。此言果人所证之法深妙。非小乘凡夫之所能及。又此经非世间语言三昧。亦非雕虫篆刻之辞。非是外道典籍。非声闻诸小乘。偏圆权实之法。此是圆顿圆觉妙心。此法如火聚。四边不可取。若能取者。唯佛一人。到究竟即佛。如十五夜月。蟾光桂影圆满无亏。出三惑。破二死。百千三昧无量行门。一时显现。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圆无际故。一切世间。种种诸病。唯佛能医。故云唯佛能尽宣说(次明依圆觉。佛知佛见。修之直至佛地)。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今言菩萨。乃因人。凡夫末世。依上所立法制。用寂照止心寂。念专一便。不顿修亦可渐次。只要道心坚固。加功进行。何患不成佛。其间有闻而不修。修而不证者。此人有障。更须礼佛忏悔。终久至于佛地。此非妙觉佛。乃登圆初住菩萨名佛。亦百世界作佛。故云佛地(次明圆觉。虽是顿教。亦摄渐修)。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至)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此大乘教。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渐无顿。今云顿渐者。为修学人。根有利钝。障有重轻。虽精进。而开悟有迟速。立行有渐顿。非教体有迟速。迷悟在机缘。名顿教渐修。棱严云。佛告富楼那言。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佛言。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必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亦如翳人。见空中花。翳病若除。花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花所灭空地。待花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本无花。妄见生灭。见花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今此圆觉。亦复如是。本无顿渐。但上机先悟。渐机次悟。若是圆觉之性。本无利钝。渐顿。今云亦摄渐修者。非小乘之渐。今修圆者。同缘实相。皆用止观寂照之法。机有利钝。悟有迟速。为渐也(次引喻)。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至)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阿修罗。此翻无酒。初欲采四天下花。酿海水为酒。鱼龙之业。酿之不成。誓不饮酒。故云无酒。用手掌遮月。人间谓之月蚀。有大力用。饮海水不竭。何况蚊虻。此大乘教。亦摄小乘渐修人(次明凡夫。施实不如闻经福胜)。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至)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七宝者。金。银。吠琉璃。玻璃。砗磲。玛瑙。真珠。三千大千。可为众多。尽以布施。比闻经一句福。皆不及。盖慧能</a>趣菩提。施福不趣菩提也(前是凡福。次明不如半偈圣福)。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至)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药王菩萨。为法焚身。雪山童子。舍全身求得半偈。光明云。满城盛火。应从中过。乃为法亡躯也。波伦打骨取髓。为求法故。世尊因地。剜身作千碗灯。求得半偈。今云胜阿罗汉。罗汉是小乘。今是大乘。顿机众生。可闻法一超入如来地。如龙女一生。便往南方成佛。不比小乘。时长行远。此如灵丹点铁。可成金也(次明闻经不惑。由宿种善根)。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至)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起信论说。未入正定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一信乐念真如法故。真如法。诸佛所师。众行之源。二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起发善根。求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如高僧传中。高僧有十科。世之难学。虽有破群者。无粗不择细。如韩昌黎。始未信佛法时。上论佛骨表。因此贬潮。参大颠。颠云。公虽过人。世智辨聪。是世间有之。汝胜晋时佛图澄否。韩曰不及。汝比姚秦时鸠摩罗什</a>否。曰不如。汝尚不如此贤。况佛是大圣。天人之师。又安可破之。后于大颠有发明。张无尽。初年时游僧寺。见佛书梵夹严整。怫然怒曰。吾孔圣人。反不如胡人。人所仰重。欲造无佛论毁之。在书院中思惟。深夜不睡。其妻云。如何不睡。张云欲造无佛论。妻向氏云。既是无佛。何论之有。当须著有佛论也。无尽疑其言。遂阁笔。后因访一同列。见佛龛前。有维摩诘经</a>。信手开经见。云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乃叹曰。胡人之语。亦能尔耶。遂问有几卷。曰有三卷。借归看。其妻问曰。读者何书。维摩诘经。向曰。熟读此可造无佛论。无尽竦异其言。于是归心佛乘。后参兜率悦。大有发明。此皆宿下缘种。今日契悟。起信云。复有五门。能成信心。一施门。二戒门。三忍门。四进门。五止观门。彼文稍广。今录止观门。止者。谓止一切境界。息诸外尘念。以圆觉寂照。照诸尘劳。息诸攀缘。故云止。今之随顺奢摩他。体真止也。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此云观。昏即朗之。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又云若修止者。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自无相。念念不可得。若四威仪中。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如此修行。闻经之人。非于一佛二佛下种。乃至恒河沙佛所。以见无种。不值此经。又安得闻(次嘱累)。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至)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起信云。莫令此心。堕于邪网。若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龙树</a>云。除诸法实相外。余皆魔事。逢此境界。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闻利养。正修行人。善为分别。此吾佛最后教诲。至此流通意竟(下诸天鬼神。各言护持。初金刚)。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至)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金刚。梵语?阇罗波腻。此云金刚手。(波腻翻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有二夫人。一生千子。欲试千子当来成佛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乃至楼至第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依经僧寺三门。只合一身金刚。一身梵王。今为对故。塑二金刚。非也。楞严云。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此八万亦未为多。火首摧碎等未详所译。(次梵王众)。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至)当令安隐心不退转。


    梵语迦夷。此言净身。居色界禅天。梵是西语。此云离欲。因中修梵行。不行淫秽也。今为天主。统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皆属号令。有言语觉观。世间虽修梵行者多。唯加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故得为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总二十八天也。护国天王等。即护世四天王。光明云。护国四镇。即帝释天神将。常领八部鬼神。护弘持人。心不退转(次鬼王)。


    尔时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至)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郑玄</a>曰。圣人精气。谓之神。贤人精气谓之鬼。又有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祗。人神曰鬼。鬼者畏也。虚怯多畏。又有威能令人畏。或云。希求名饿鬼。从人求食。以活性命。光明?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劣者能隐显变化。肇云。神受善恶杂报。现形胜人。劣于天。其身轻微。难见。鬼类众多。不能尽释。今言吉槃茶。亦名鸠槃茶。亦名俱槃茶。此翻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至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也。(梵语乌衣苏慢。此厌)厌眼内不祥。(本只作厌字。人厌下加鬼)圭峰云。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林野间。管诸鬼众。号为王。故云。大力鬼王。与十万鬼王。护持经人。不令鬼神侵恼(下结经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经。通该凡圣。既闻圆觉妙心。实相常住。解圆即偏。同服醍醐。咸沾妙益。是故欢喜奉行也。此经后有加重说偈者。非也。圭峰不着。诸家不留。况世尊说经。当机之人。故有重颂。今法会将散。唯是天龙鬼神。各言护持流通。不须重说。又重颂。被晚来末至者。至此时。安有晚来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心镜卷第六(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