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3个月前 作者: 有严
止观辅行传弘决</a>助览卷第三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八
有界内真
或理性二乘真。或有真种子。
亦通亦别
搜要云。阴唯是别。将别对通。故复名通。余九各皆有互通及以相异。只是一法得名不同。故名二是。
不得名阴。因别阴等也
今观阴果若阴因者。乃烦恼境耳。别阴通诸境。
论无我界别
搜要云。不同阴入。况复九耶。
烦恼果
阴等。
岂同逆病
搜要云。业病也。今以怖为病。不同业境禅定等余境。
如不净观治爱魔。五处如理
涅盘疏云。五尸表五不净观。治爱魔。五系表五门观。伏见魔。今云如理。恐是五门禅如其理而治见也。搜要云。五系魔别者。首楞严制非阴烦恼等。
岂同心数及上定等
搜要云。非心所定等。上定者。观心性等。
及别见
地住已上别见。非小乘道品所治。
因观无常谓为极果
搜要云。小乘未极。挫为上慢。岂同下八。
分三科异
论。初阴入界三。初以四念治阴。
余九能治准此可知
停心治五障。
约诸品进
下品惑进入中品。中品进入上品。名进分。於下品不进名住等。
论。未得记菩萨轻得记者
记引经云。我证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余人永无。若详此文。义似得记者轻未得记者也。又记引大品观空不证品。尝捡经。乃是梦中不证品耳。经云。魔来语无方便菩萨言。汝当来世得菩提。佛言。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行类相貌。是人永无。因以名字轻弄余人(云云)。学者详之。
从事理说
搜要云。从事虽隔。理具十乘。
彼彼三千互徧亦尔
搜要云。心佛众生三谛理徧。一生一切生。一生一切佛。一佛一切佛。一佛一切生。理三若互。事三亦尔。心性寂灭。法界无事。
含於三世内外
疏云。无常已灭名过去。若未生名未来。已生未谢名现在。自身名内。他身名外。或五根名内。五境名外。
及以二无作
此是论偈也。色摄十一法。二无作者。论云。及以无表色。以无表色与无作义同。故记主变其言也。疏下文云。善无表色。恶无表色。故成二无作也。
摄诸心所
善恶通大地。各十心所。
输门
委输。
族持性等三义释</a>界
族者。十八界同类因。各生等流果。生法之本有十八类。故名也。持者。地能成持用。水能成摄用。火能成熟用。风能成长用。性者。出体也。地坚。水湿。火暖。风动(并疏文也)。
二十二门
谓三世门。内外门。粗细门。胜劣门。远近门等。
非三聚摄
无为法非色心等聚摄。
无为在下二乘境乃至复在禅境
不相应行有十四种。若无为。若得非得。若灭尽定。若无想定。在下三境中。余者并在今法入中摄。故云并在此。
一谓毗昙王数同时
毗昙本是异时。成论本是同时。而一异与上不同者。或写误。或别有意。
华他
上胡骂切。下音陀。汉时人。
一綖
音延。非。应作线。
张顾之徒
梁张僧瑶。晋顾恺。并名画之人。
玄文对信
十乘对十信。
论。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中释云。色是佛性者。三十二相是如来常色。常不可改。故说色名佛性。如来真实之乐名毕竟受。如来真实之想是为常想。行者名寿命行。因缘故得如来常住。寿命识者乃是如来平等之心。彼文甚广。今略节之。令知佛五阴耳。
闭手
手应作尸。
不与他同
古人前五如是凡权。后四如是圣实。
董卓
孝献帝相也。此时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乃徙天子都长安。遂焚洛阳宫室。发掘陵墓。取宝贷污妃至等。
袁绍
如太袒将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刻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后淳于兵攻之。遂发疾死等。
罿
音童。车上网。
涿
音卓。
羽葆车盖
葆即盖也。周礼</a>孔义云。羽葆。鸟羽注於柄头如盖。谓之羽葆。亦谓之羽葆幢。
记鸽
大论。祇桓寺舍利弗从佛行。有鸽为鹰所逐。佛令舍利弗言。此鸽子几世作鸽。舍利弗以宿命智观至前八万大劫未得脱离。佛言。此鸽於恒河沙大劫中常作鸽身。经五百世中得利根。是时佛出世。度人无数。佛涅盘后。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於是发心。愿欲作佛。后三祇劫行六度行。十地具足乃得作佛。
四时不同
周书</a>月令有更火之文。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音昨)楢(音由)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春搜
音搜。索也。谓索取物以祭。
夏苗
为苗稼除害。
秋猕
音鲜。杀也。顺杀气。
冬狩
音兽。谓得兽。取之无所择。
因果之意
果应作缘。
岂能令於性法门尽
性下脱一善字。
纵烧恶谱
纵下略一佛字。具足应云纵佛烧恶谱。
古师谓无了因性
据善人。须有了因性。今云无者。涅盘疏.妙乐记</a>皆云无果果性耳。
相为能迁
一者本相。二者随相。本相者。疏云。已辩命根。诸相者何。颂云。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疏云。有为者所相法也。诸有为者。五蕴法。因缘所造故。色心等法从因缘生。名为有为也。生住异灭性者。出体也。谓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名异。能坏名灭。二随相者。疏云。此生等相既是有为。应更别有生等四相。若更别有。应致无穷。彼复有生等相故。是则相上有相成无穷失耶。
物为所迁
物者。论云。命根体即寿。能持暖及识。疏云。命者三界寿及蕴等法。
颂云。此谓生生等
疏云。上句开。下句难。此者前四本相也。生生等者四小相也。谓前四相有生生等四种随相。故成有为也。又云。诸行有为。由四本相。本相有为。由四随相。生生等者。等取住住异异灭灭。上生字是小生。下生字是大生。小生生大生。故名生生。小相中住。住本相。故名住住。小相中异。异於本异。故名异异。小相中灭。灭於本相。故名灭灭。
於八一有能
此通无穷难也。岂非本相。如所相法一一应有四种随相。此复名四展转无穷。为通此难。故有斯颂。谓四种本相於八有能。四种随相於一有能。功能别故。无无穷也。且如生相生色法时。九法俱起。一是本法。谓色自体。此上必有四本四随。故成九法。於九法内。生不自生。能生余八。本相中住。住余八法。异灭亦尔。故四本相於八法中有功能。故此九法中。生不自生是生生生。住不自住是住住住。异灭亦尔。故本相中异不能自异。异余八法。本相中灭不能自灭。灭余八法。四本相於八法中有功能。故四随相於一法有能。谓有功能也。由此道理。无无穷失也。已上并俱舍文。今更写才法师注释文於下。彼云。剎那得得少多。义开为三。初。约一念三得者。论曰。以法生时并其自体。三法俱起。第一本法。第二法得。第三得得。谓相续中法得起故成就本法。及以得得得起故成就法得(法得得本法即是大得。得大得时。其得即小法之得故。得之得故。皆依主释。大得力强。成就二种。小得力劣。唯成一种。故一剎那三法中。大得二。小得一也)。如是。若善若染污法。一一自体三法俱起。第二剎那六法俱起。谓三法得及三得得。第三剎那十八俱起。谓於第一第二剎那所生诸法有法得(初念三种。望第二念中起三大得。得前三法。起三小得。得三大得故成六法。第三念中通望前二。谓初念三法。第二六法。总成九法。今第三念起九大得。得前法。起九小得。得九大得。故成十八也)。二。二念九得者。准此所论(然初念善心三法俱起者。唯说善心。不说相应。第二六法者。唯说第二念起得得。初不说第二自所起者。善心亦有三法。谓善心及大得小得。并此第二念六法便成九法。第三念等准此说)。三。若约所相能以论。即第一念有二十七具起(谓本法为一。此上有四大小相。并前成九。同一大得得之。此大得上复有九。谓大得及四大小相。此九即以得得之。其小得上又九。谓小得及大小相。此用大得得之)。故论又云。一切过去未来烦恼及随烦恼并生得善。剎那剎那相应。俱有无始无终生死轮转有无边得也(上注大小四相者。大则四本。小则四随。详解如论)。
谨示剎那一念三得二念九得图子
前之三教或推远理
藏通真理。自天而然。惑不能染。如灵外月别但中理。在九界外。地前仰信。真中二理皆本有之。故云远也。
或约事行
如离婆多见二鬼争尸。自推我今为有身耶。为无身耶。又盘特扫帚之类。皆自行也。
或约俗谛
出假之人。如歌利王。彼割截身体。无我人等相。又如菩萨施手时。愿得信手。施目时。愿得智眼等。
不同俱生及现行
第六识与色俱生现行。非同种子。
眠人亦有不睡时
睡应作梦。
观於一句生三十六法</a>
前略引论中二法。
第三第四准此可解
亦灭亦不灭自生。亦灭亦不灭他生。共及无因例作。又非灭非不灭自生。非灭非不灭他生。共及无因亦例作之。
结成不思议乃至结成修德境
近人云。性德境不观。况当文自云。若不推捡。何殊鸟空。请读若不二字。又云。如前理性本无性过。约修门说。须明离计。约修推性。文自分明。何须固惑。又有人或将三境对於三即。或对三根。非矣。今谓只是修观一人。以智照境。境发於智。若破执以为人演说。名化他境。义虽有三。旨归是一。又有人云。性德不观。谓本自二空也。修德须观。谓推捡入空也。若尔。乃是修德自推修德耳。又有人云。性德但闻即悟。引除病品云。直闻是言。病即除愈。若观性德悟。乃是服药除病耳。且除病品文乃是大纲。分利钝二根。及信法两行。何尝分对修性二境。纵将性德以对信行。不须修观者。且法华文句</a>辩三周根性不同。喻云。如三刀斫本。利一。中二。钝三。记释云。此中闻悟似是信行。非不兼法。值佛闻悟信尚兼法。岂有末劫根钝障重闻而悟耶。此大不可。又有人云。性德不观。何以知之。荆溪云。理则直达法性。今问直达之言是修观否。若不修者。能达之心又是何法。请熟思之。今试陈之。夫性德者。众生之性常。诸佛之果理。三世菩萨之妙依止地。或析骨书经</a>。或剜灯乞偈。药王烧手。普明刎头。只为求此也。十方如来千万亿劫说不可尽者。盖是此也。众生久劫以昏散故迷於性德。今大师令以止观观於昏散。昏散之性执若去。明静之性德自彰。况复昏散本无今有。圆觉经</a>云。一切众生於无生中(性德)妄见生灭(性执)。如来因地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推捡入空)。本性无故(本自二空)。况又修性之言散在广文。今且引一十五文以证性德须观。先引佛言。首楞严经</a>云。譬如琴瑟箜篌琵琶(五阴)。虽有妙音(性德)。若无妙指。必不能发(修德)。若更开喻合法。使三境具足者。琴声不从弦生。不从指生。不从弦指共生。不从无因生。有因缘故。亦可云从弦生。从指生等(化他)。又大经云。有国王爱箜篌声。遂断弦求声。声不可得。有大臣云。取声之法须有方便。声乃出耳。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无有住处(性德)。以方便故(推捡)乃可得见。成菩提道(即发初住)。华严经</a>云。应观(修德)法界性(性德也。一句之中文略义广。下去准之)。观经云。正念思惟一实境界。大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大师云。本性寂灭(性德)。若不修道(修德)。无由契会。又云。境虽无相。常为智缘。又初缘实相造境即中。又云。正法者即观法性之慧也。又云。初心研理。稍入相似。荆溪云。由修照性。又云。智能显理。智生则理生。又云。智能照境。又云。一心三智照中道理。又云。一念心具十法界。还观此心具足三谛。上所引文。意须观性。读者思之。
为徧责故
论中三十六问。一一问中但以自生一句而责耳。如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又云。问观自生心云何是魔行等。今言</a>徧约四性者。是举一自以例他及无因也。故次云。直举自等责推也。於三十六境。以四性推捡令空所推之境。论云。云何是魔行。云何是外道。云何是三乘。云何巧度。云何是别教是圆教。云何是四三昧。云何是二十五方便。云何起十境成一心三智。云何十境成十乘法。乃至坐道场降魔转法等。以自生一句责於魔外.三界.六道.三乘.四教.十境.十乘。从因至果。若四土等。故云徧也。是三十六境。从自生耶.他生耶.共.无因生耶。
徧生法故
徧责为破。徧生为立。是知四性破已。若魔若外若教若观若正若依若因若果。一皆是法界大都。
冥初
外道计八万劫初始能生觉。八万劫外冥然不知。
翾
许缘切。
梦非梦短
多一短字。
齐物
庄子</a>有齐物论。谓以性均故齐。
若均山毫
齐物云。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注云。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於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其性。则秋毫不独小。而太山不独大矣。毫者兔毫。在秋而成。故王逸</a>注楚辞</a>云。锐毛也。兔毛至秋而细。故以喻之为小也。
等凫鹤
外篇骈拇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注云。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损益之。又云。故性长非所短。性断非所续。无所去忧。注云。知其性分非所断续而任之。则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凫。野鸭也。胫形定功。释名</a>云。茎也。直而长。如物茎。庄子喻意谓。凫胫本短。或截鹤胫以续凫胫。则有乖性分也。断。丁管切。
福有五种
尚书</a>鸿范亦尔。
字从于月反
只合云字从月。今似多于反两字。
如此昙
此应作比。
有因缘不可见
经中八种皆是因缘。如云。远不可见者。如空中鸟迹。乱想故不可见。如心不专一。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可见。如稻中麻。相似不不可见。如豆在豆聚。今记中文与经五文少异。故捡经以示之。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损谓销损。皆道德经</a>语耳。
恣之使天下自得
注云。夫至仁者百节皆适。则终日不自识也。圣人在上。非有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为则众务自适。群生自足。天下安得不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以兼忘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
见品见品
次见应作思字。
多入空。少入假
下文胜别观。又云多入假。少入空中等。
不合不散
前文已注。今云合谓一念真空</a>也。散谓三千俗假也。法性清净中理也。
若未破故
故应作者。
若十六行为三三昧门
苦谛下空无我是空门。灭谛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苦下两行是无作门。具如下释。
以智慧为门
云云者。一权智为实智门。二实智为门通至实相。事通於理也。
以理为门
云云者。文在法华疏。彼云。实相为门有二义。一当体虚通为门。如净</a>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二能通方便作门。引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为方便作门。如三乘皆从实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应作中。
吹唾
大品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当学般若。论三十二释云。火多无量。口风甚少。何能灭之。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因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如小金刚能灭大山。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此是事释也。若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时者。即中也。
名一众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应作为。
不出自他智断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后生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於六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议。圆教解惑是不思议。智断可见。
不至至
经云不至者是大涅盘。凡夫造罪故未至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盘。不造诸恶名不至至。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萨永离。故名不至。为度众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有凡夫。初二三果烦恼因缘故名至至。
如来证涅盘等四句
疏释云。不闻不闻是涅盘。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盘。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盘。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始无终。
界性
恶五阴是也。
例此以释不生生亦应可见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不生是缘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性。
依章安解复是一涂
章安云。初句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又云。不闻闻是圆净记主一涂之说。意云并不似智断因果释也。
别作一途
大都四句摄诸法尽。今且以四句说无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论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如备捡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克。
吹唾成就
智断圆。
前释生生指有漏法
前云生生者。一切有漏念念生故。明化用之所耳。
五行竟。次明十功德。云十事功德等
十事功德在高贵德王菩萨品中。经中涉五卷解释。一者不闻者闻。闻已能为利益等。二者修大涅盘。昔不得而今得之。三者得无缘慈。四者唯修九事不修净土。五者诸根完具。乃至十者入大涅盘等。具如备捡录出也。
始从初心终至地前
涅盘疏云。五行者。始於初心。终於初地。证天行故也。今云地前恐写误。
若作别义。开善最亲
记主一往许之。以其有从浅至深之义故也。若据章安所斥。未全为当。疏文云。第九功德。初发五事悉得成就。此不应深圣行。以大涅盘心修婴儿行。云得涅盘。此那忽浅。
若作圆义。光宅似当
光宅云。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终於穷学。感於习果。谓之为行。酬前习因谓之功德。乃是行因德果也。记主以其於外凡闻涅盘理。亦一往判为圆。章安引光宅云。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开佛乘。故记云。似当耳。岂比法华五乘七善一例佛乘耶。然涅盘自有次第五行。故今少分许之为圆。若据经中。先明五行。次说十德。则五行多分在因。十德至地。下记中自释云。约次第边。由五行满</a>得入初地。初地是第一功德。乃至以十德对十地。若作总别解者。始从初地至第十地。恒具五行及十功德。十德对地又复宛然。
非分别智能知
疏中无非字。
泥洹智不洎
洎应作测。
非有故非邪
邪应作斜。
白银琉璃渐渐互现
长阿含云。从月初一。白银面现。至十五日。银面全现。琉璃全隐。从十六日去。琉璃面现。至三十日。琉璃全现。白银全隐。经中又云。十六日去。黑衣侍臣一两上侍。至三十日。诸臣并上。故稍稍亏。从月初一日。诸臣渐下。至十五日。诸臣都下。故稍稍满。又云日天子放六十种光。夺月故亏。若月天子处正殿。后光对日天子。是故盛满耳。
六处结撮
以破见等文相周备。似次第意。故六处示妙使知文旨。
冥初世性二十五谛六谛
并在诸见境列释。大论总以十四难而摄六十二见。谓三世各四句并。
根本二有此难者不应为答
十四难者。谓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常亦无常。世界及我非有常非无常。又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又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亦无神去后世。非有神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外人曰。若佛是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诸法有断。都无此理。是故不答。譬如人问[谷-禾+牛]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故不应答。
以有边无边对无想为四句
谓有边无想。无边无想。双亦无想。双非无想。
但改无想以替有想
谓有色无想。无色无想等。
一切论可破等
等者又云一切法不忍。今文若加此一句。方可见责云。汝见是忍不。
三四中单复具异
单中双亦双非各一人。复中双亦双非各两人。具中双亦双非各四人。
应云亦有亦无有。亦有亦无无
论中却云。亦有亦无。亦有亦无双非尔。
假立於己
若云假立己称则易解。
若竖待者
以己他相待是横。若竖待者。以身待不身。不身待身。亦名己他。又以灭待不灭论己他。
三无为
俱舍颂云。无漏谓道谛。及三种无为。谓虚空二灭。此中空无碍。择灭谓离系。随事系各别。毕竟碍当生。
此中空无碍谓太虚</a>空乃至穷隙等
疏释云。此中者於略所说三无为中。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碍故色於中行。又云道谛是有为无漏。三无者是无为无漏。今记云。谓太虚空为性等者。乃是记主释耳。非彼疏也。意谓无漏之法是无碍性。非是顽空。乃穷隙等之无碍也。
择灭谓离系
出择灭体也。择灭以离系。
随事系各别
三界九地各有九品烦恼。九九八十一品。断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八十一品择灭。故体各别。
毕竟碍当生
释择灭也。言碍当生者。此当生法。缘会即生。缘阙不生。於不生时。得非择灭。此非择灭碍当生法令永不起。名毕竟碍。
别得非择灭者
谓非择灭有实体性。缘阙位中起别得得。故非择灭。得不由择。但由阙缘。名非择灭。
如缘一色时乃至碍余色等
如眼与意识专一色时。所余不见闻等。色声香味触落谢过去也。於专一色时。合有一类五识缘彼已谢五境。由正专一色。余五识不得起。此未起五识毕竟不生。谓五境已谢。故五识唯现在。不合缘过去境故。未来五识得非择灭。言触等者。等取法界中有与能缘同时为所缘境。谓他心智所缘心所也。五识等等取意识中亦有能缘同时所缘境也。谓他心智唯缘现在缘心。不缘所缘所不缘心。正缘心时缘所。他心智得非择灭。正缘所时缘心。他心智得非择灭。此约同时合缘者说也。已上皆疏中释。
优陀那风触七处
如笺难引。
相续名住
住应作假。
以此为彼
若类上文。应云在彼。则以此为彼耳。
故灭得生
灭恐应作识。
生思
上文云无缘思不生。
言集散者。散所集故
大论云。生时无所从来。散时无所去处。是诸法皆如幻化。无来处故。集不可得。无去处故。散不可得。又生无故。集不可得。灭无故。散不可得。毕空故。集不可得。业因缘不失故。散不可得。
七者彼彼空空中中最下无复彼此
楞伽第二云。第一相空谓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分析推求自他及共皆不生故。第二名自性空。谓一切法自性不生。第三名无行空。所谓诸蕴本来涅盘。无有诸行。第四名行空。诸蕴由业及因和合而起。离我我所。第五名一切法不可说空。谓一切法妄计自性。无可言说。第六名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证圣智时。一切诸见过习悉离。第七彼彼空。谓於此无彼。譬如鹿子母堂无象马牛羊。我说彼堂空。非无比丘众。非堂无堂自性。非谓比丘无比丘自性。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彼彼求不可得。名彼彼空。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应远离。
别在有情心所灭故
受想等灭是有情。异无为之非情。
又不与彼阙缘义同
如缘色时。余尘已谢。谢名阙缘。则余声耳识等不生名阙。
故但与彼生灭义同
今相待假於所缘处心有生灭。若非择灭中。眼识对色者则生。余声香识则灭。此之生灭与相待中生灭义同。
三无为法通是无生
无生之义虽同而异。若择力所得灭。此是真谛理之无生也。若阙缘等有碍而不得生者。虽名无生。此非真谛。故曰通。
如前总后亦判利钝
破有见前总论止观。若历三假得入。名利。若不入者。应回转六十四番。名钝。
故此等总
引大品.楞伽等三总文。
即同初文。前於单见名之为总
於单四见前用止观二法。彼假入空。彼双寂毕竟清净之止。能观所观犹如虚空之观。文在四见之前。故云总对四见名之为总。
今於一见对别名总
前单四见之初。总对四见名总。亦可名为总中总别。今无见中又论总别。亦可名为别中总别。
不同有见因成末文总别
彼文云。性相俱空者。是为总相从假入空观。
粗免夷愆
若云。我知是。我见是。是大妄语。犯波罗夷。
从有人下。难中论</a>师。寄非辩异
此中分科或恐误。合在下文也。若此中分科。应云。破无生为二。初正破。次有人下。难中论师。初文二。初征起。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我即身见。非因计因即戒取下第十记初释。
卫元嵩</a>破坏佛法
上表灭佛法。有文在下。
押
押应作压。
之与华恒
恒应作垣。垣墙也。
无为无欲之语
老云。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又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名常道之说
老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守雌
老曰。知雄守雌。
守弱
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患智
智慧出於大伪。又云。绝圣弃智。
患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吾所以有身。
身毒
音笃。
苦县
苦。音户。
谥老聃
聃字是谥。老非谥。
柱史
在帝王柱之傍。为史官。
庄任漆园
史记</a>云。庄子。蒙人。乃梁国蒙县人也。为蒙之漆吏。终身不仕以快其志。
着述改足
足。即喻反。
轧轧若抽
思轧轧若其抽。如抽丝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
於大助中
助应作即。
贆
音标。
蜬
又音含。
五部
部类也。四谛下惑为四。九地思合为一。共是五部也。
一月二时
一月两次行欲。可以养生。
三种色
记引大论。次引大品。文意是同。搜要云。大品过一切色。是灭可见有对色也。灭有对色。是灭不可见有对色也。不念种种色。是灭不可见无对色也。初色是色。次色是五根四尘。第三色即法入少分无表色也。空观成时无表亦破。
五根四尘
五根有对。声香味三不可见。
无教
无表之名。
故后两番
如论借别名通。菩萨位中。一番约三地不出观断见。又一番约忍智四地不出观断见。
初十二有八
谓初地有十功德。二地有八功德。三地有五功德等。
三五四有十
三地行五法。四地不舍十法。
五十二六六
五地远离十二法。六地具足六法。
七二十八五
七地不着二十法。八地具足五法。
九十二十佛
九地具足十二法。十地当知如佛。十五心虽已有七智八忍。未入果位故。道比忍犹名。
为因
世第一后。无漏因缘引苦法忍初心入见道。有无漏法生。名苦法智忍。此剎那心断苦下十惑(一心)。次起一剎那心。名苦法智择灭无为(二心)。次观上界苦。名苦类智忍(三心)。断上界苦谛下烦恼法后。得苦类智(四心)。次观欲界集。集法智忍(五心)。集法智(六心)。次观上界集。集类智忍(七心)。集类智(八心)。次观欲界灭。灭法忍智(九心)。灭法智(十心)。次观上界灭。灭类智忍(十一心)。灭类智(十二心)。次观欲界道。道法智忍(十三心)。道法智(十四心)。次观上界道类智忍(十五心)。已上名未入初果已前七智八忍。此十五心后无间道。断谛下见惑名初果向。次起一剎那道类智是第十六心。
大论五十三云。尔时须菩提作是念
论云。尔时众中天人菩萨作是念。般若波罗蜜。三世诸佛皆从此中生。须菩提小人。云何佛赞。欲说般若波罗蜜当如所说。是故言须菩提所说皆承佛力(云云)。今记中文略云须菩提作是念者。本是人天菩萨念耳。
依梵法治
众僧默摈。
隈水曰港
派水曰港。隈字恐误。
不知三空
所施物空。能施人空。受施者亦空。
乃至般若亦须知三事皆空
所观之境空。能观之智空。及能观之识空。中间尸.忍.进.禅。皆须一一三空。故云乃至。
俱舍颂曰。但由悲普施。被析身无忿。赞叹底迦佛。次无上菩提。於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初一谓布施。次二谓戒忍。次一谓精进。次二谓禅智。如次对四句
捡疏略消。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施时乃至眼髓而无吝惜。但由悲心。非求人天生也。此明布施满也。被析身无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时菩萨被析身支。心无少忿。析身不报。戒满。心无忿。忍满也。赞叹底沙佛者。此身明精进。若时菩萨勇猛精进。见底沙佛。忘下一足。经七日无怠。净心赞佛(云云)。此精进满也。次无上菩提者。明定慧也。金刚喻定邻次成佛。名无上也。此定慧波罗蜜多满也。如是四位者。初是施位。第二无忿位也。第三精进位。第四次无上位。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一波罗蜜多也。二者无忿位。二波罗蜜多也。又一者。精进位波罗蜜多也。又二者。无上位二波罗蜜多也。如次对四句。是记主言。非俱舍语。
且寄一法
破假一法。开十六门。
离邪曲误
内正直是。外邪曲非。
孟浪行说
孟浪。庄子释云。率略也。文选</a>注云。鄙野也。南山云。高谈虚论。世表有余。摄心顺教。一事不彻。今以行不符其说。非孟浪是何。
并如初释
说身无常。是经。不同凡夫等计以为常。净名疏语。不说厌离。是经。不同二乘。是疏。并如初释者。亦应例云。说身有苦。不同凡夫计之为乐。说身无我。不同凡夫计之为我。说身空寂。不同二乘一向入空。
从现入过
净名疏云。若毗昙明三世。有罪从未至现世入过去。得绳系属行人。若成论明三世。无罪但随心现。又正理论云。诸有为法差别作用。未已生名未来。此才生名现在。若已息名过去。
论。入假四法
入假意有入假因缘油法。
释第二句
谓身力雄庄乃至无能当者。
善八种术
谓吐。下。涂身。灌鼻。熏。洗。丸。散。又有八。谓治身。治眼。治胎。治小儿。乃至知星辰。
故在七地
十功德对十地。今七功德知是第七地。
饭牛
饭。上声。书注云。以杂草饲牛。
舜膳
膳应作禅。谓舜禅位与大禹。
禅
或应作单。音丹。
伊尹</a>邀相
好大言之语。记主引之耳。文在史记殷纪中。孟子</a>不取。孟子曰。伊尹耕</a>之於有莘之野。禄之以天下。弗顾。
妄语亦尔徧於诸根
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乃至触言不触。
郑卫
二国名。以二主淫乱。乃变雅乐为淫乐。今之俗乐是也。诗序</a>云。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击缶
亦非古乐。今之打水瓯者是也。缶。烧土为之。八音中谓上。恐是吹埙耳。
论。有信解见得
前破见假。有信法二行在初果前。若入初果。转二行为信解见得。文中并皆云四悉是惑者。以菩萨出假。二乘之空是所破故尔。
獶
奴巧反。
墨劓剕宫大辟
墨则黥额。劓则削鼻。剕则刖足。宫则男子去其势。女则幽闲之。大辟。死。
句芒等
春神句芒。夏神祝融又后土。秋神蓐收。冬玄冥。
句陈
星名也。其星有六。在北极紫微宫中。
不可违尔
搜要云。不可率尔。
中问比说
如污秽阴。凡夫计坚。得观名澜。如污秽骨。得观名散。不可违。深致者。九想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九名法界。摄一切法。
以教意释出
汤有半热半冷可别。能蠲渴消烦。如空慧破见思。此生灭也。吐物可出。药力所致。令腹中净。如无生也。灸则一穴。针则多处。治徧四肢。如无量也。丸散今无。众药合就。因缘生法即假中无作也。
苦集不同集
作记时。论中集上有苦字。今论中削去也。
扁鹊</a>
扁。婢典切。后语即春秋</a>后语。史记云。勃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
腠理
脊骨边。
司命所及
扁鹊传云。虽司命无可奈何。司命者。主寿命之神也。
儜
女庚反。
佛教明劫
佛经名混沌之名。今借混沌名耳。
失译
失译人名也。此经又名优婆塞行经。然亦独此经有孔子</a>名也。至若须弥四域经。并灌顶部经。皆有名验。大师所指不缪。
唯识所计
识论师计三无二有。
须弥山者三界也
从一须弥至一须弥。喻从空门至无相门。从无相门至无愿门。以次文云。欲从菩萨三解脱门。游於无量佛法。
楞伽授声闻记
经有问答。无授记语。
三变化佛授声闻记。非法性佛
变化佛者。应佛也。法性佛者。法身也。法身无授记事。故次云。法性之身尚不记菩萨。楞伽云。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说法之相等。以说法例无授记可知。
净名大品皆应有之
净名众中小贤圣皆如。亦应得受记。大品记三百比丘从是已后六十一劫当得作佛。皆号大相等。此是记未入余界者也。
方等云。第二第三授我等记
经云。昔於王舍城授声闻记。今复於舍卫国复授声闻记。昔於波罗奈授声闻记。乃至云第二第三授我等声闻记。文殊语舍利弗言。枯树生枝不。焦谷更牙不。夫授记法如虚空。无色无形。如来以如如性授汝等记。不即如不离等。今详是授声闻应佛记。非法性记。况又是斥夺之意耳。
初意自为已入灭者
入无余界。入方便土人也。
斥钝根菩萨
求声闻涅盘者。
除初同句
论除了。
更加假中
加了。
老子</a>化作佛
老子谬说化胡王成佛。已自非矣。今云自化佛。更非也。又是一讹说耳。释迦本出周昭王时。老子出周定王时。相去三百四十五年。又何尝化胡耶。释迦既非胡人。又不曾为王。有云。老子死。葬在扶风。扶风。秦地也。庄子云。老子死。秦佚入吊。三号而出。史记云。蓬[〦/纟]而行。不知所终。验非化胡明矣。
道士王浮</a>伪造
甄正论</a>又云。宋文明造。今详造化胡经。时非一人也。王宋二人若知老子有西升经</a>云。吾闻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善入无为。吾之师也。吾今将升就焉。则不敢伪造化胡经也。
莱茯根
章安云。尔雅</a>作芦菔。郭璞</a>萝茯。芦音卢。菔音扶福切。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十一
佛果不出二谛外
前二论之未释。
设
应作谓。
弓刀槊
音朔。
文意大同须释出之
经论生缘同亦可见法缘者。经云。一切法论四缘空。谓罗汉。支佛。诸佛及菩萨圣人。皆从空性中生。破我五阴法。一切法即四缘等也。经云。不住法相。即论中不住有无法同。
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皆以慈为本
经云。修习慈心。能生无量善根。谓无常。生灭生灭。四念处</a>。七方便。十二因缘。暖顶忍世第一。见道。修道。正勤。如意。七菩提分。八道。四禅。四无量心。乃至三昧智。他心智。神通智。本际智。声闻智。缘觉智。菩萨智。佛智。如是等法。慈为根本耶(云云)。
翼从
从去声。辅翼侍从者。
谓呼是血
呼谓是血。写倒。
举石空中力士惊怖
佛欲入涅盘。始入拘尸那城。五百力士平治道路。有一大石。众不能举。佛以足指举此大石掷置虚空。令诸力士贡高心息。
现作庄严降诸外道
佛一日至首波罗城。彼城人民信於邪道。见佛欲至。出城斩伐林木。所有流泉填以臭秽。各严器仗。莫令得前。佛生慈心。林木还生。河池清净。变其城壁为瑠璃城。
令狂女人见如己子
舍卫城有婆罗门女。唯有一子。遇病命终。女人愁毒入心。狂乱失性。裸形无耻。啼哭失声。子何处去。我於尔时起慈悲心。是时女人见我。便生子想。还得本心矣。
患疮女人得药平复
波罗奈城有优婆夷。见一比丘有病。医须肉药。时女人割其股肉。因是患疮。佛起慈悲。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复如本。
犹如猛火不能烧薪。薪火然薪。坏故名为烧
疏中不解。今详不烧薪者。恐是木中具猛火性耳。何以知之。次句云。火出薪坏。知不能烧者是火性也。记云。火然薪坏。语异意同。
异法出生
经云。异法出生。异法无故。异法灭坏。疏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诸法皆为因缘所起。因缘於诸法名之为异。有异因缘便有诸法。故云异法有故异法出生。如葵藿以日为异缘。芭蕉以雷为异缘。众生以法身慈誓为异缘亦尔。若无佛慈。众生终不自能觉悟。如磁石吸铁。
论泉池
万派所聚也。故海名朝夕池。又名醎池。
如不应同
同应作异。疏云。若众生如。不生不灭。不得受记。弥勒如亦然。若弥勒如。不生不灭。得受记者。则二如为异。异则非如。若如无异。记则应同。
我等所行咒术经书。若赞颂时。瞿昙所有功德入我经中来者。是瞿昙实功德。何以故。瞿昙父母真正法轮
文殊欲引尼乾子。亦先学彼法。后导归佛道。今记文少误。经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听次第坐。受用尼乾戒法。威仪殊胜。於彼时时赞说三宝功德。亦复赞叹萨遮功德。令彼诸人心相亲附。复於异时知众已集。文殊师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咒术经书毗提遮经。若读诵时。沙门瞿昙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经中来者。是沙门瞿昙有实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门瞿昙所生。成就父母清净转轮王种。以百福相庄严其身(云云)。转正法轮。经作转轮王种耳。
引难况易
明中道之难。引空假之易。
旃檀如法性故
似多故字。
足故大经
足应作是。
旁牌
周礼。司兵掌五盾。盾者。于橹之属。所以扜身蔽目也。
见鹤
经只作鹤。
余之六句准此说之
言不常者。一切邪见及四性等。常与无常皆不可得。不生无常。何得有断。断无常故故常。本无余例耳。
从始至终并有横故
始从破假入空。终至破边入中。此之竖门并横者。如一无生门则三谛皆无生。乃至三谛皆不出。
无明灭生
还以无明法性相对论灭。若无明灭而生法性者。则无明是自灭而法性名他也。若无明不灭而生法性名他灭者。以法性生时而无明即灭名为他灭。
通举始终行位
生死始。涅盘终。行则观成破惑。位则三根出假等。
论不住色布施
金刚偈云。远离取想。论云。不见施物受者施者。无着云。不住相想。以心境俱空。则微细相尽袪。
更说不垢不净
经云。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於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亦名却入未前进故
搜要云。行计未穷。故名却入。自未极故。
不同小乘隔世报故
小乘但有习果而无报果。今云隔世报者。以大则之。生变易报。
但观欲等心王
搜要云。前云识者。是诸心家之识。今云欲等。是识家之诸心。
具如向简
虽即属阴。摄阴不尽。
而论总别
识心是总。欲瞋慢是别。
而论粗细
五阴但一色是粗。入中开色为十。入半则细。阴中四心则粗。界中开四为六。识等则细。
报非报别
三科皆报。所发者非报。
论云若舍分别即知障清净
记云。故知分别实不可舍者。以小乘人灭相灭心而舍分别。既无分别。不能悟大。今指分别即是法性。故知分别是悟入门。悟入之时是舍分别。舍名虽同。大小永异。
初观始於凡地无位可论
如三藏内外凡。未证空时。何所论位。
四地名须陀洹等
此通人也。四见地。三八人。初应是慧性。二地上上根也。此三根人证空位。
九夷等四
四者。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注云。九夷在东。八狄在北。七戎在西。六蛮在南。夷字从人执弓。狄是犬种。戎人荷戈。蛮亦虫种。皆无礼教。故以夷狄之字贱之。夷有九者。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臾-臼+曰]。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余狄戎各有名。
觚竹等四
四者。谓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注云。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昏荒之国。次於四极。
论径[仁-二+延]
语出庄子。彼云。肩吾问於连叔曰。吾闻言於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注云。上古定切。下透定切。径庭。激过也。谓言语宏大。不近人情。彼云激过。今云越次。义亦同。
一切种智故云空观
空本一切智耳。搜要记中无种字。
五下分有身见戒取疑
妙乐记云。此三徧摄一切见惑。问。下分有五。本是思惑。何故三分属见。答。此惿舍中明随眠烦恼。乃於辨九结中云。见结者谓三见二取。三见有十八物。二取亦十八物。见十八者。苦下有身见边见。四谛下各有邪见。合成六见。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也。取十八者。苦下二取。集灭各谓见取。道下亦二取。故成六取。三界各六。名十八取。三见是所取。见取。戒取。是能取。预流断三结者。颂云。摄门根故三。言摄门者。谓身见在苦门。戒禁取在苦道门。疑通四门。断三结者。摄彼三门。言摄根者。谓边见依身。见取依戒。邪见依疑。故断三结摄彼三根。若据此文释五下分。酌然三结属见明矣。若大师判为思惑者。通总而举之耳。而别取贪瞋二分摄欲界思也。
五上分
文但列四。须加无色染也。俱舍颂云。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疏云。一色贪。二无色贪。三二界掉举。四二界慢。五二界无明。由此五种能令有情不超上界。名为上分。以贪过重。两界别论。
皆有能所
缘无明。缘法性。真缘为所。以所显能。
若境若观俱有心法。咸须捡梭
此是通结也。若观则能观谛缘度之心。若境则所观谛缘度之法。恐行人於通起塞。故须捡校。体法观亦尔。故云下去。若例上三谛之言。观则三谛之心。境则三谛之法亦尔。
百千万亿
万亿下必阙众生字。
从根利钝故使出界经劫长短
须陀洹历后位入般则钝。斯陀含人其根少利。一呼善来便证二果。阿那含人其根有利。不历前二。阿罗汉人其根大利。不历前三。故使从本为名。经劫长短。
不与唯识义同
唯识云。三人永不发心。
上菩萨位
上应作至。
与无量一人避走
寄犯国法者喻之。
前破徧中既已结成。出其元意等
搜要云。前破遍文已成一心。此中亦应只存一心。亦以次第成前次第。自以一心成前一心(云云)。意云。前破徧义便是一心。此中只应存於一心。不须云破徧也。以文次第。故节节如是耳。
举破徧等例之可见
前三破徧。为成一心破徧。
至下度入。方始以竖而入於横
却指前文以谛缘度横入空假中。故使三横织竖成竖。
三俱初发
前大品三人初发心者。
破神通者
有师谓。止观大意</a>一章。并章安释十二部经。观心一句是顿顿。其论十乘渐顿。故义例叙。他问云。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何以得知。如第一卷以三喻喻止观。以通者腾空喻於圆顿。至识通塞中破於神通。神通被破。故非圆顿。
师资不成
三种止观本传之南岳。
今借此文
经中本喻人身难得。如瓜上土耳。
几法现前
现前是三昧成就。
初义证成
如大论云。修八正道得善有漏五阴等。论中但引一文。
释於念处使成三谛
准余处释趣义。此中文略。应云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何况有趣非趣。释成三谛者。一切法是能趣。念处是所趣。有能所是俗。念处不可得是真。非趣非不趣是中。
论。一种即佛种性相体
文句释种。三道是三德种。此性种也。低头举手等是类种相。体性即十如中前之三如是。是三德之异名。
安我头南首面向北
尝捡经。非误。
二住已去乃至明别
初住是圆。二住已后复存隔历者。释签谓是圆接别。
性无住住
经中佛言。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名无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愿如来住。
以五阴四念三德四德
前论云。转色成法身。法身常乐。转想行成般若。般若即净。转受识成解脱。解脱则我○又依念处转识成常。转受成乐。转想行成我。转色成净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