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3个月前 作者: 有严
止观辅行传弘决</a>助览卷第二
丹丘沙门 有严 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医令嗽毒
嗽。音速。吮也。吮。食允反。
亦须复推
向作覆字也。若推者。如初句中相推。云若欲贪灭而贪欲不生者。为即为离。若即者。灭那能生。若离者。生而无因等。
故今文中不复委书
三四句。论中不复具作句法。但令列初句。
对余境时
今论中且从六受一中论</a>贪。若对余五论之。又名未起。
通对十界。后若别起
今文且从一界将已未对论。若余界未起。乃是别论未耳。今遮此未。故云恐也。
乃至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十六句
余三句令例初句。今为例作第四句。使前二句可作。应云为贪欲已。心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亦灭亦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为贪欲已。心非灭非不灭。未贪欲心非生非不生。
何得亦具无等三句
上问已未。只可论不生。何得具生。故今拒之。若如问意。只可论不生者。正生中只合论生。又何得论不生耶。
事助
如方等历幡坛道具中修观者是。
观柱缘生
论云。梁柱椽栋名之为殿。上中下分和合名之为柱。片片和合故有分名。众礼和合故有片名。除三分柱因缘名字。更无柱名等(云云)。
七识正因种
彼经云。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此七识者非第七识之识也。此第七识乃了因种耳。今云正种者。疏引什法师释云。欲界为一。三禅三空为六。合为七识住。所以然者。三恶苦多识不乐住。第四禅识色微故。又无想天识不乐住第四无色。以非想法微故识不乐住。随识乐住即是法性。故得为种。已上止文。
怫
音佛。恕也。
因缘一法治邪痴故
十二因缘治断常痴。
若转计者从此句生
四句推无记不生。若转计者。为无记灭已不生。为无记不灭不生。为无记亦灭亦不灭不生。为无记非灭非不灭不生。
起空属空。起有属有
搜要云。非前二收。不出前二。或善或恶。或空或有也。
不善四句如无禁
贪欲即是道等四句。
喾
苦沃反。五帝中第三帝也。史记</a>云。黄帝</a>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皆同姓而异国号。
嫄
音原。
而孕
所孕之子。谓不祥而弃之。遂名曰弃。乃周之始祖也。
齓
初觐反。毁齿也。
猃狁
猃。本作猃。音险。狁。音允。皆畜种。故字从犬。
熏鬻
熏。本作[打-丁+熏]。鬻。音育。夷名也。
綖
音延。此乃覆冠衣耳。应作线。与线同。公羊传</a>云。中国不绝如线。
几尽
上巨依反。近也。谓近尽。
荒服
荒远之国也。东曰夷。南曰蛮。西曰戎。北曰狄。有不火食。衣以羽毛。都无礼教。
酣
胡甘反。嗜酉酒为乐。
歠
与啜同。
高阳之子
颛顼。姓高阳氏。
五马
兄弟五人。
睿
音慧。
莅
音利。
[袖-由+(梫-木)]
音浸。天边之妖气。
爝
音雀。
黑衣当王
江表僧多着黑衣。周武恶之。僧属阴。虑阴王以夺阳。
觇
勑艳反。窥觑也。
甄
音真。姓也。
九流
汉书</a>九流。一名家流。二纵横家流。三杂家流。四农家流。五说家流。六权家流。七墨家流。八阴阳家流。九道家流。若尔者。道士本儒流耳。
岿
苦轨反。
髡
苦昆反。
嫱
音墙。
柤
音栌。
狙
子余反。猿属。性多诈。
齕
痕没反。亦啮也。
六牛经六年。展转六十牛
六牛六年各生子。为三十六子。并母成四十二也。牛子第五者。至第五年第六年各生一子。是第五各生两子也。第六牛只各生一子。牛孙共生十八子。是则母儿孙共为六十牛。经中以六牛展转。喻比丘从戒生禅。从禅生慧而成六神通。
但结提吉
从谏者吉。不从谏者提。
两夷一提
自行淫欲。又说过人法云</a>。我知是。我见是。谓我得暖顶乃至四果等。是名两夷。以此教人。又犯一提。
论。依律摈治
律有三摈。一不见摈。二不忏摈。三恶邪不除摈。若人犯夷。人劝忏悔。答云。我不见罪。佛令作不见摈。又若犯者。人劝忏悔。答云。我虽见罪。不能忏悔。佛令作不忏摈。若如利咤言。淫欲不障道佛。令作恶邪不除摈。
首生白发
经云。如少壮人。首生白发。愧而剪除。持戒比丘诃责坏法之人。亦复如是。
邻国相攻
经云。譬如有王专行暴恶。会遇重病。有邻国王兴兵灭之。是时国王无力势故。方乃怖畏改心修善。如是邻王得福无量。持戒比丘亦复如是。驱遣诃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
体外之惑
疏云。体上之惑。
一闻三谛
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是说苦集灭三谛。
见舅堕负
拘絺罗初难佛云。一切法不忍。佛答云。汝见是忍不。因而堕负门粗细中。
六神六师
第一臣名月光。所事师名富兰那。但言杀父母者无果报。五臣各事一师。皆外道辈。
闻说阴幻
佛告王言。何者是父。汝但於假名五阴妄生父想。若色是父。四阴应非。若四是父。色亦应非。色与非色性无和合。
无根信
章安释云。本时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名也。
述己弘愿
愿云。我於佛前悔。愿后更不作。愿诸众生等。悉发菩提心。
初闻佛偈
住住央掘摩等。凡三百六十七</a>偈。
匿王去后
匿王欲伐。且见央掘去佛不远。王礼</a>供已叹佛云。能降如是恶人。佛为说法。得罗汉果。
四事为涅盘因
一者亲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论痹
必至反。
街衖
衖。与巷同。
癴蜷
上吕员反。下巨员反。跛。躄病也。
[穴/(丬*臬)]
鱼际反。睡中语。
亦有不晓世语达远理者。如会稽道树寺顿悟禅师。能悟深理而不晓近事。出涅盘疏
涅盘疏云。昔徐仆射。理人甚善。为上虞令。犯事不闲。答问如天柱瑜。极解深义。不晓世语。言天柱瑜者。天柱。山也。在会稽。瑜。名也。时号顿悟禅师。不晓世语者。涅盘疏未治定本云。瑜常身病。有尼问疾云。阇梨无所苦已就灵姑卜云无苦。即问灵姑是谁。答云是剡。又问汝剡耶。答云是夜行。又问汝夜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为灵姑等。故云不晓世语也。又如昔庄严门下有净藏法师。唯能并难。答无所以。彭城正公。能善解释。不便论义。
俱舍以九义立一瞿声
颂曰。方兽地光言。金刚眼天水。於斯九种义。智者立瞿声。九者。一方。二兽。三地。四光。五言。六金刚。七眼。八天。九水。皆名瞿声。
亦与四教四门四句意同
疏云。佛但说一。具四种意。如说有句。即具於无并双亦双非。但作有解不名智臣。此与四教义</a>合。佛说生生灭。即不生灭双亦双非。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此义又与四门义合。亦有门乃至双非门亦尔。
次第对盐等四
盐有器无水。双亦马双非。余四教四门。例之亦如是。
经中先合。对无常等四
经云。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令比丘修无常想。为计乐者说於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说空者无二十五有相。令比丘修学空相。
次对四常
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名不动是正解脱。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名曰常住。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
此四亦是四门异名
不动有门。无相空门。不变双亦门。佛性双非门。不动藏。无相通。不变别。佛性圆。
十非
前论中已说。
六宗情期大同
史记。一阴阳。二儒。三墨。四名。五法。六道德。阴阳使人拘而多畏。儒者传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偏循。名者使人俭而善失真。法者严而少恩。道德者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
庄生归於自尔
庄云。云为雨乎。雨为云乎。各自尔。
老氏专叹去奢
老云。圣人去奢去泰。注云。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去之者。使人不过分也。
马祀
牛羊豕。三牲之祭。常闻之矣。言马祀者。记曰。大夫之丧荐马。
羊烝
烝。冬祭名也。冬以羊祭。
脯祀
仪礼</a>。祭之以酒脯。
粟祭
礼云。求食家之粟以祭之。然则粟祭非杀生。不是烧然之因。今恐是肉祭耳。以肉粟同音。写者误矣。
前广后略
如十乘无四三昧则后略。
神力品约教次第
经云。如来所有一切诸法自在神力秘要之藏。甚深之事。法力藏事。次第对名用体宗。
序品约行次第
经云。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a>。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
何殊体踏
邪解禅师修体心踏心观法下。记中云。虽体踏如空。非体法实智。虽推踏不受。非无作舍觉。
利镬等
镬字应作镢。居缚反。
鉏
与锄同。
止亦名观。即停止止
下论云。停止止是行善。属观门摄。
观亦名止。即贯穿观
下论云。贯穿观是止善。属定门摄。
翻识为智
翻七识为四智。谓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等。
纯陀一品明涅盘施
经云。纯陀者。名解妙义。白佛言。我等最后供养。为度无量众生故。佛言。施食者有二种果报。一者受已得菩提。二者受已入涅盘等。
例道入例
下例字应作倒。
三三为权
谓三乘各有人教。因是为三三。在昔无果。故三三俱权。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
断离尽
断烦恼。离生死尽。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
牛马互无
外道计无因无果。若言父母是众生因者。男女当具二根。又眼见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计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随缘方便及息二边。俱明三止三观
随缘三止者。着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义。中道非边。是不止止义。三观可解息二边三止者。不着空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止是不止止。观亦可解。
对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借彼知见之名。非全用义
经曰。云何为知自饿法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五热灸身等。云何不见菩萨。不见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脱。亦知亦见者。为见众生。行於邪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知诸众生。从地狱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脱。又亦知亦见者。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不入涅盘。经中广解。
天亲无着
金刚论。
下之二句。复疎三谛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无有相貌句是三谛义。记云。无边无中故是三也。若三俱亡乃是绝四离百。
大论二十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
五心。下(一)。中(二)。上(三)。上上(四)。中上(五)。
有五差别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
五种布施即五差别。净名疏释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舍财。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胜品十善。持戒精进。恭敬听法。慈心孝顺。华香续明。皆天檀也。此皆事施。果报不同。三藏二乘观谛缘。菩萨观无常。舍身命财。如代鸽等。并藏檀也。通教体三事皆空。愍众生故舍身命财。别教行人种种施。圆教舍身者。生死后际等观。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命财亦尔。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已上并四教施也。后成佛时。五种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但云愿摄。其义则通
如云菩萨为菩提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愿故。成佛之时。国士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有势力。获神通。又菩萨离盗心。与众生共之。愿诸佛土纯是七宝。故成佛时。国土纯是七宝。众生富足。乃至远离邪见。与众生共之。菩萨成佛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言通者。无五差别异。
观因缘智四种不同
下智观之得声闻乘。乃至上上智观之得佛乘。四智对四教准知。
论。种种行类相貌
智论七十二云。三事何异。有人言行。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菩萨。身口意异於他人。以此表甚深智慧也。类者。分别知诸菩萨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非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耶。相貌者。除行类。种种因缘得知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相。
不决臧否
下音鄙。语出毛诗</a>荡之什。诗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臧善否非。郑玄</a>笺云。不知善否。乃是不识是非之义耳。
慧单而智复
加一切成复。
且约前二
藏通。
若单约境。准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缘名共性境。离境离智名无因境。
庄云。天其运乎
天运篇也。运。广雅</a>云。转也。注云。不运而自行。
地其处乎
不处而自止。
日月诤於所乎
正文所争不争所而自代谢。
孰主张是。孰纪纲是
皆自尔也。记作氏。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已上并郭象</a>注耳。
老计守雌
道经曰。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犹归於婴儿。注云。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尊就卑。归老於婴儿。无所知也。
君弱臣强至</a>二教
下文云。三藏从无明生。不由真起。此自性邪。见通教真是不生生。一切惑苦灭。此惑是由不生。此他性邪见。此界内惑。以惑为自。以真为他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别教计黎耶生法。此执他性。圆教计法性生法。此计自性。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
生等对四教精进
若二藏相应即生生精进。乃至圆教不生不生精进。
无言菩萨
大集第十三云。王舍城师子将军。生一子不啼泣。乃至七日眼不瞬。人谓之痖。父母立字名无言。后见佛广现神变等。无言即契理也。
论。作四说性执久破
与下化他境意同。下记云。自行若满必须化他。
一一悉中皆四说
下化他境中。一一悉中。各引四悉文证。
於一名下说无量义
涅盘三十一云。犹如涅盘。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乃至亦名吉祥。
以蜈蚣等用喻独头
疏云。蜈蚣譬戏论嗔。守宫百足兀然譬独头无明。今记文以蜈蚣喻独头。似误。
三昧乐意成身。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
生方便土。须已辨地也。今见等地而言成身者。或是超人。或是以空三昧且摄之耳。或是果中预谈因位。或以前而例后详之。
岂圆六根更入别位
三种意生摄别地。前斯为正意。若摄圆者。断通惑尽则摄入三昧乐。断尘沙则摄入觉法自性等位。然六根净位非次第人。故云岂入别耳。
是二中间即是中道
中间是指名色等五支苦果也。苦道即法身名中道。
六因四缘
因缘名义亦欲略知。今依俱舍出之。六因者。一能作因。谓一切无为法皆为能作因。二俱有因。如四相望本法互相假藉。本法为因。四相为果。四相为因。本法为果。俱时而有故名俱有因。如心王与心所亦互为也。三同类因。如过去善五蕴与现在善五蕴为同类因。现在善五蕴与过去善五蕴为等流果。又如过去解脱戒为同类因。今别脱戒与未来别脱戒为等流果。四相应因。此唯心所法。谓心王心所起必同时。五义平等。同一所依。同一所缘。同一行相。同一时业。更相随顺。义用相应。故名相应也。互为果边名为俱有。若相应边名相应也。五徧行因。谓苦谛下有五烦恼。即苦下五见疑无明。集下二见疑无明。此十一俱三义。一徧缘五部。二徧随眠五部。三徧与五部染法为因。此因为染污。能与五部染法为因名徧行(去声)。或徧缘五部名徧行(平声)。行即满也。六异熟因。谓能招果熟故名异熟因。三性之中但取善不善。就善法中唯取有漏善为异熟因。为无漏善破坏三有。不招异熟。非因也。为无记劣。不招异熟。言四缘者。一因缘。谓因如是缘故名因缘。缘以前六因中后之五因为体。唯除能作因。二等无间缘。谓前念心心所法齐等。与后心心所法为缘。或可后念心心所法齐等。因前念心心所法为缘。故云等无间缘。言等者。徧依及果。三所缘缘。所缘二字属境。缘之一字属心。谓心所缘法性劣。执境方生。犹劣人非杖不起。四增上缘。谓前六因中第一能作因即是增上缘体。故一切法皆增上缘○又婆沙中因缘相摄。初六因摄四缘。能作因摄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余五因摄因缘。缘谓俱有。同类相应。徧行异熟。又四缘摄六因。因缘缘摄五。谓异熟.俱有.相应.同类.徧行。若等无间缘.所缘缘。无因可摄。能作因摄增上缘。
楞伽第四佛语心品
心品第三云。於彼演说大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初地则为八。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既云为次。所以互融。恐人疑今记文写者误。故捡经以决之。
为渐为顿
大慧问为渐净为顿净。佛言。是渐净非顿净。譬如陶师造器。渐成非顿。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
现流
经谓渐顿之化。佛从法性显现流出。
顿现一切
譬如明镜顿现众像而无分别。如来净诸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一切无相境界而无分别。乃至云。报佛亦尔。於色究竟天。顿能成熟一切众生。令修诸行。
五种种性佛
经云。若有闻说一一法自心显现。不思议境。不惊不怖。此是如来乘性。既云不惊怖。则是菩萨性也。经中不言菩萨性。
声闻
经云。若闻说蕴处界。举身毛竖。心乐修习。乃至我生已尽等。此是声闻性。
缘觉
经云。若闻缘觉乘。举身毛竖。悲泣流泪。舍离愦闹。或闻神通变化。其心信受。是名缘觉。今记不列缘觉。
不定
经云。不定性者。谓闻三种。谓佛及声闻.缘觉。随生信解。而顺修习。而成大慧。
无性
彼经四卷。成部文中无无性。只有各别性耳。各别中又说声闻。
五法
谓相.名.妄想.如如.正智。相者。形相色像等。名者。有如是相。名为缾等。妄想者。有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缾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如如者。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彼如是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是名正智。
及三自性
妄计自性。谓计自性从相生。於种类显现生计着故。二缘起自性。从所依所缘起。是缘起自性。三圆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二分别自性圣智。
二无我
人无我。法无我。
论。十地为如佛
大论五十中解云。菩萨坐七宝菩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诸佛法。乃至云降魔放光具十力等。十方诸佛大声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於道场。具佛事。是名十地当如佛。
乐定乐慧。转世现信解见得身证
此一说。未知记主据何处文耶。盖以乐定乐慧。自是上流般中一位开出。又复身证不入学人之位。此说与下文俱舍问答相违。学者辩之。
无学为九乃至不坏法
死至骨想是俱解脱之因。故果有神通。
一间
俱舍颂云。断惑八品一生名一间。疏释云。间为间隔。为有一生为间隔不证圆寂。
退护思住达
五字下各有一法字。谓退法乃至达法。
问。何缘身证不预其数
连上文。是俱舍语也。此问者是问学人十八中何不云身证。俱舍颂云。得灭定不还。转名为身证。彼释云。若不还果修灭定。转名身证。灭定无身。由身证得故名身证。故答之。灭定有漏。不是依因。故不预数。今记中於三果开为十一。内有身证。俱舍则无。或恐是误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六
论。断奠
上丁段反。下丁定反。涅盘疏云。无差也。
正量部
权衡刊定名量。无邪谬名正。西域论名也。
苦县
上音户。
东夏之神州
南山戒疏云。雪山已南。三方歫海。周九万里。厥号大夏。此方中岳亦中华。且据轩辕局谈中表。故河图云。昆仑东南方五千里。号曰神州。尔雅</a>云。河出昆仑。佛经云。四海本源。香山所出。分流四海。俗云昆仑者。谓香山耳。
初约四句料简
论但三句。言四者。准前义加非渐非顿。故曰未若权实章中其名委悉。以下有非权非实句。
渐顿复兼偏圆
渐顿指释文中。
今回在前
经中佛如醍醐已方云。如牛新生。血乳未别。今论在声闻前列之。故云也。血者。无明烦恼也。乳者。众生善五阴也。
二相
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中。我无我无有二相。又云。一切法善不善等亦无有二相。
别教之终
地上。
愚夫禅
经云。二乘之人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无常。苦。不净相。渐次不舍增胜。至无想灭定。
观察禅
经云。自知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我。於法无我随顺观察。
真如禅
经云。若分别我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是名真如禅。
如来禅
经云。入佛地住。自证圣智。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如来禅。
欲入第七住
七住名不退。六住名正心。有人云。六住退者是权耳。今为经中说</a>退者。法财王子及八万人皆退。若舍利弗示作法财权退可然。岂八万人皆权退耶。又有人云。初住断见。断已不退。今六住退者。名伏为断。是故退耳。此亦非矣。若十信中立断名者。可是名伏为断。今十住中本是断位。如何名断为伏。太颠倒也。又有人云。六心退者。非第六正心中退也。乃是第一发心住位中横开为十。於此十中第六而退。此又穿凿太过矣。经中自云。十住之前一切凡夫法中发菩提心者。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若一切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若修般若波罗蜜止观现前。复值诸佛菩萨所护。出到第七住。自此已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萨心。不名习种性。若读此文。则知非初住中横开之六心也。今试议之。夫见惑牵四趣生。若断见已不堕四趣。思惑牵人天生。若断思尽出人天界。良由别人宿善不等。致令今世用观不同。若先断见。次断思者。此等行人必不言退。次第用观故也。若用断见断思二智。同在一念等观两惑者。记主谓之俱断。断之未尽。则此人多退。然则遇恶缘则退。值善缘则进。非谓俱断之人一例退也。昔人以截藕为喻。於义未明。今记引大论云。舍利弗六千劫。若优婆塞戒经</a>云。舍利弗六万劫求菩提。所以退者。未得解脱。劫数不同。不须和会。
大经数等名异
此下记中引。
论旧医乳药
略如玄签。备捡。引涅盘注。
制多
塔也。
僧祇四受(云云)。五分五受(云云)。四分亦五
南山业疏云。僧祇八受。谓善来。自然。五。十。八。二十。遣信。曾归也。五分十二受。一自然。二一语。三二语。四十一众。五破恶见实。六第一受具。七善来。八三语。九八敬。十羯磨。十一二十僧。十二遣信也。四分各五有十。一善来。二破结。三三语。四边方五人。五中国十人。此五是僧也。一八敬。二二十众。三遣信。四小年曾归。五边方十众。此五是尼也。今文与业疏不同者。恐误。验知前文。小无忏重之误。是违记耳。
多伽见母明受不同
多论七受。谓自誓。见谛。三归。善来。三语。八法。羯磨。伽论十种。谓无师。自誓。见谛。问答。三归。五众。十众。二部僧。八重。遣信。见论八种。谓教授。三归。问答。善来。重法。遣信。八语。羯磨。毗尼母论十种。谓善来。建立。三语。羯磨。随师教。遣信。勑听。
上法
本初要期求戒。及才破结。果与戒一时俱得。故名上法。
白木调
有人以调作去声呼。非也。据梁书</a>职贡图。作条。
五人受中须一人持律
此别部之意耳。四分则不然。须五皆明律。故业疏云。边地开五。要须持律。非假持律。焉得成遂。
百骂
八敬谓。百夏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不得骂僧。不得举僧过。依僧受戒。依僧忏残罪。半月请教戒。不得无僧处安居。依僧自恣。
是尼端正
十诵迦尸国有女。端正妹好。价直半国。大臣大官求之不得。此女遂乃出家。有诸恶辈皆习议云。若受戒时。我於路中须夺取之。诸尼闻已。不知云何。乃往白佛。佛言。从今听此半迦尸尼遣使受具足戒。
亦名十二语
三番白四名十二语。初番於尼中白四。次番为端正尼若自往大僧中受戒。路上恐为恶辈所夺。佛令丑尼僧中代为受戒。即遣使也。第三是丑尼却回来腾僧羯磨。又名白四。此非尼常行法。盖是也正女一缘耳。若常行法。沙弥尼先於比丘尼坛上白四羯磨受戒毕。此名本法尼也。次须於大僧处再秉白四羯磨。但两番也。
十利
戒戒之下皆有十利。一摄取於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调顺。七惭愧者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
一支一境
身三口四等支。杀盗淫妄等境。随其支境。犯者结罪轻重。
犯淫三趣
三趣者。四分谓人.畜.非人也。人则女人三道。男子二道。若觉并睡眠。及死而未坏或少坏。但使入毛头许。皆波罗夷。畜则牛马猪狗雁鸡之属。莫问心怀想疑。但是正道皆结夷。非人者摄天子.修罗.鬼神.地狱四类也。业疏云。人畜两趣。形现易知。天.鬼神等幽通难识。故合天与修罗.鬼畜为一趣。是则开成六道合成三趣耳。
相部对内
相部即河北相州厉律师之义也。犯边罪者多论障。在家外众并出家内众。若相州厉律师谓但障内众。故云对内。
作白已后入余心者
多论云。作白之时。具上四心。不名得戒。羯磨已后。方有四心。皆是得限。余心者。谓恶.无起.睡眠。
四心三性始末恒有
无作戒者。律钞云。无作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藉缘辨也。故杂心论云。身动灭已。与余识俱。是法随生。故名无作。言四心者。三性之外加睡眠。
多罗树
西域记云。其树如此方棕栏。高七八尺。果熟则赤大如石榴。
乃至天乐。广如初句
广如经中第一句说。最末句云。若见男子随逐女人时。或见女人随逐男子时。便生贪着。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令戒杂秽。不得名为净戒具足。乃至为生天受五欲乐。如是菩萨成就欲法。毁破净戒。污辱梵行。
式叉迦罗尼
此翻名学。即众学法也。律五篇之第五。
若据余部。余心亦得
四分之外皆名余部。成论云。出入常有善心转胜。故若八无作中言随心无作者。随生死心恒有无作。非谓随定慧。
十八法中
亦欲略知。今引律文注之。
一法非法
多论云。八正真轨是趣道因。名为法。彼说为非法。五邪不能生解为非。彼说为是。彼者指调达也。下去皆尔。
二律非律
八正真能调身口。离於七非称为律也。彼说为非。律五邪反前。彼说为律。
三犯不犯
多论云。不剃不剪。佛判有罪。名犯。彼谓有命若不剃剪。说为不犯。又律中不犯。心念作恶。未形身口。以恶微故不制有罪。说为不犯。彼说心起三毒最是过本。说名为犯。
四若轻若重
律犯遮恶为轻。彼为一切草木皆重。重者初篇。业思一形永障为重。彼见先作无犯。便言淫盗俱轻。
五有残无残
犯下四篇。非一生障。名曰有残。彼说无残。若犯初篇。永丧道芽。名曰无残。彼说有残。
六粗恶非粗恶
初二篇若身若口无惭心故犯浊重偷兰。名粗恶。非粗恶者。波逸提下及余偷兰也。彼皆反说。
七常所行非常所行
八正道常所用法。彼说非常。五法非常用法。彼说常所用。又了论云。非常行者。非佛所作所习也。彼即说是。常所行者。是佛所作。入定说法。受现法乐。是佛所习。彼又反说。
八制非制
五篇是佛金口所制。彼说非制。五法非佛所吐。彼说为制。
九说非说
五篇之中。四是重禁。余是轻约。此名正说。彼说为非。四禁为轻。余篇为重。是名非说。四禁为轻。余篇为重。是名非说。彼为是说。十八法皆多论中文。
毗尼与律
毗尼翻律。不可并列。
对心对境
能对之心。所对境也。境即杀盗淫妄等境。母论云。犯必托境。关心成业。
若罪若事
罪即杀盗等罪。事即五篇忏悔等事。
若双若单
双则双持双犯。单则单持单犯。言双者。戒疏约二以明持犯。一约心用。一切诸戒并具四行(止持.作持.止犯.作犯)。二约教行。此乃或具不具。言心用者。如止杀盗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为止持。此即止中有作。此名双持。反此二持乃成双犯也。言教行者。若圣教听作制作(听作者。如二房等戒。制作者。如半月说戒)。亦具四行。如欲说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名为止持。后善行成。名为作持。名作中有止。二犯者。亦反上也。已上名双持双犯也。单持犯者。如淫盗等。约教为论。佛不许作。只有单持单犯耳。不作名持。作者名犯也。
煮烧等轻重之相
准目连问罪报经。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突吉罗。众恶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於人间岁数九百千岁。乃至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於人间岁数计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一犯既是。诸犯亦然。其余三篇不复录出。
随所诠一尘一心一观皆徧法界
六尘三心摄一切法。且如色尘则善恶法性等色。十界互具。即空故一切色一色。即假故一色一切色。即中故非一非一切色。尘既尔。余尘亦然。六尘既尔。三心亦然。岂同篇聚。但诠轻重双单等相而招报各别耶。
为篇
一夷。二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为聚
五徧中加偷兰。
文殊问经。彼列五夷二提一吉
五夷者。经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分别畜生.饿鬼。男.女.非男非女。诸天神男.女.非男非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长.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动.若覆藏.若移处.若有封印.若盛贮。若以心起盗想。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二提者。佛法僧物。若华香涂香。若衣服。若珍宝。若菩萨以践踏。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若以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一言者。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摩触
或比丘摩触女人身。或女人摩触比丘。身分不动而受乐者偷兰。动而受乐犯残。有因兰.果兰异。
僧中行白
忏僧残极有四法。谓别住六夜本日治出罪。行白者。与犯残人白四羯磨。其犯残者具威仪白云。大德僧听。我某甲犯故漏失。余罪准白。
下意
夺三十五事。是折伏法。勿得有违。执众劳苦。奉清净比丘。是调伏法。彼行覆藏者。应日三时见清净比丘。应作者。一切如法。不应违逆。至布萨日。应扫洒布萨处。供给调度。乃至自在小房中住。有客来遣出者。答云。不得二人共宿。不得与清净比丘共住经行。不得同一林坐。并是其意卑下。
夺三十五事
七种不同。初五夺眷属。一不得授人大戒。二不应授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往○二五夺智能。一不应说戒。二若僧中问毗尼义不应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应作。四若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在其列。五若僧差作信命者不应作○三五夺顺从。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福暮还。三亲近比丘。四不应近白衣外道。五应顺从诸比丘教。不应异语○四五夺相续后犯。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为残作诃责。指下篇为余)。二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也。从此生者。谓为摩触诃责而与女屏坐)。三若复重於此(谓犯提被治后更犯残等)。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诃羯磨人○五五夺供给。一若善比丘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二不应受他洗足。三不应受他安洗足物。四不应受他拭革屣。五不应受他揩摩拭身○六五制其恭敬。谓不应受善比丘礼拜。合掌。问讯。迎送。持衣钵○七五夺其证正化事。一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二不应证他事。三不应遮布萨。四不应遮自恣。五不应共善比丘诤(云云)。然非但残夺三十五事。犯夷亦然耳。
本日等名为治摈
此忏犯残情过也。如行百夜别住。今已满五十夜。若再犯者。前五十夜俱失。当再行百夜。六夜中犯亦尔。以违僧命故前法坏。言六夜者。梵云摩那埵。此翻意喜。谓罪净故自喜。又众僧亦喜。如行满</a>五夜又再犯。则五夜俱失。当再治之。谓本日治。
因兰
梵语偷兰。此翻大障。谓遮障善道也。因兰有三品。若初篇近方便是上品兰。初篇次方便并下二篇近方便是中品兰。远方便是下品兰。因兰亦名从生兰。若果兰者亦名自性兰。非二篇而生也。即是破僧并盗四钱及裸形见佛之类是果兰。
论不息世讥嫌
涅盘十一云。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於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然明而卧等。又不畜象马车乘。奴婢金银。谷米麦豆黍粟稻麻等。
无救之门
阿鼻翻无救也。
应引大经十二等
谓邪常等。
下四聚名破律仪
兰.提.悔.吉。
南山此文虽则有据(据唯识论)。判位太高
位者。论明五位。不离唯识。五位者。一资粮。二加行。三通达。四修习。五究竟○一资粮者。未能修唯识观。但修福智资益己身。故颂云。乃至未起识。求位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断。此中通明四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二加行者。即暖等四善根也。暖位得圣道之前相。发下品四寻思观。谓一名。二义。三自性。四差别。此暖位。菩萨第六识於定中观此四法成</a>空相分。二顶位。菩萨依明增定。作上品寻思观。重观察名义等四皆自心变。三忍位。忍境识空。伏除烦恼.所知二障。四世第一位。作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三通达者。作唯识观入见道也。至此已来。无数劫满。即在初地。然此见道略有二种。一真。二相。真见道者已根本无分别为体。证生法二空。实断二障也。相见道者。即十六心等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四修习行者。出前所说相见道也。乃至第十地终金刚心无间道已。并名修道也○五究竟者。从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唯佛独能。所作已辨也。此五位中。资粮四十心菩萨多在散位。但修六度万行耳。第二加行位。十向后心作影像唯识观。第三通达.第四修习位。修道亦作真实唯识观等(云云)。若佛果者。即究竟第五位也。故曰太高。然太高之言。颇为弘律者所非。谓律中自有初心忏罪之法故也。然则荆溪岂不知之耶。今太高之言。亦且据论一往语耳。
小乘中僧别两忏
僧者如四僧已上行白四羯磨忏夷者是也。别者如对首忏提等是也。
鞚
口贡反。勒缰也。
肉身法身至三趣不至三趣
象坏肉身不至三趣。恶知识坏法身至三趣。象是身怨。恶知识是法怨。
奏师子琴
阿修罗王取师子筋为琴弦。
加以醎水
涅盘经意。如渴者饮以醎水。愈增其渴也。
四动以对一修
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修。
十六句
余三句者。谓动不修。不动不修。亦动亦不动不修。非动非不动不修。又动亦修亦不修。不动亦修亦不修。亦动亦不动亦修亦不修。非动非不动亦修亦不修。又动非修非不修。乃至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十六句中各有其义。
愈
音俞。写误。经作疮字。彼云。如人疮病。
许畜重物
毡褥金宝。体用俱重。
合百一畜长等以为下根
百一本中根。畜长本下根。今文一往合为一。
说净
说净法有二。一展转净。得衣已十日满。未见明相前。求一比丘对首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汝施谁。答曰。施与某甲。(受净者又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使取着用。随因缘一说。二者真实净。才得物须作断心。决定舍之物。过他人边。
受持等事
除上根忍力成者。其余人并须说净。并加法已方可受持。若新者。须作法。舍旧三衣已方可加法。不加法者违佛所制。犹国俗服耳。然佛制三衣。须体量色三并须如法。方加法可然。
随坐 随坐乃至一坐食耳。
不作余食。佛制足食已。舍威仪(如坐食时。前境堪足。忽低头取。与后分离状之例名舍)。不作余食法而食者。咽咽堕罪。僧祇。舍威仪有八种。谓行住坐卧长床短床乘般。且如床上坐已。若见师僧塔象在背后者。回身避坐。曳身不得离床。若离名舍威仪。若正食时。天雨於上。持盖。无者合床舁着覆处。舁时倒地。及诸缘离本坐处。更食者犯堕。作余食法者。一。从净人受已。共未足比丘互跪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作余食法。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及处。作三法。一。彼受为食。二。口云。我止。汝取食之。三。度与他。凡论食。是正食也。
僧中得衣
或分亡五众衣。或施主送衣。
略如食法
上起贪。下起瞋。中起痴。
小食
粥。
后食
过中非时。
有云加法
畜百一者是中根人。但有加法而无说净。若下根人。三衣六物之外。一切说净。
而为净施
大乘以佛菩萨为净施主。小乘以和尚阇梨为净施主。即衣药钵也。
我物属他
展转净施主。即衣药钵也。说净已。并属衣药钵所有。
禁性重之由
凡果物及饮食药饵等。并须从净人边受。不尔属盗。
持钵持衣
钵须铁瓦者。异外道故。衣须布[迭*毛]者。异俗流故。今之人。畜木钵。衣罗縠。非外道俗流而何。
斥三修
前已笺注。
二边皆有粗细
常途说觉观者。如眼见色名觉。细心分别形显等异名观。今修中观。知生死动有边名觉。空乱意涅盘边名观。故云也。
三觉谓欲恚害
欲觉者。经云。譬如端正净洁之人。不受一切秽污不净。如热铁丸。人无受者。恚觉者。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食。若令一蛇生嗔恚者。我当戮之。四大亦尔。若一嗔者则能杀人。害觉者。观察五阴如旃陀罗。常怀害心。五阴亦尔。常怀诸结恼害之心。
一一谛上皆有见爱
执俗谛起见名寒。起爱名热。观俗破见如暖。破爱如凉。中谛执破爱见。准说可知。
中根义开通别
论中先通言。次别说。
碓硙
上丁会切。舂也。下五对切。磨也。
不受坏生
但有生性者乞食人。一切不受。
贮宿残煮
残宿者。今日受已至明日。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五分云。比丘受食已。或食未食。经夜名残宿。问。残之与宿为一为异。四句答之。一残而非宿(且受四药不加四法过中)。吉罗。二宿而非残。亦吉(禾爱食或共宿犯吉。不宿不犯)。三亦残亦宿。四非残非宿。可知。又残宿内宿亦作四句。一是残宿非内宿(今日受食安界外不共宿。非内宿)。得堕。二是内非残。三四类知。○煮者。比丘在净地同宿同煮及自煮等。
论。净名云。於食等者於法亦等。乃至於食等
疏约事理以释。事者舍贫从富舍富从贫。以食不等则慈悲观行皆悉不等。是为於食不等。於法不等。若贫富俱乞。於食若等。则慈悲观行亦等。理者大品云。一切法趣。味味为法界。含一切法。食有故法有。食无故法无。食不可得。故云何有趣非趣。此中道真禅悦食。
茕独
上巨荣切。无兄弟曰茕。老而无子曰独。
断金
上丁乱反。易系辞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孔颕达云。二人若同齐其心。铁利能断截於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言其利之甚。
朝歌
上知遥反。地名也。纣王所都。魏文帝</a>改为朝歌郡。周武帝又改为卫州。
庄以蔗支离乃至五管在上
文在庄子</a>。与今文少别。彼人间世篇云。支离疎者。颐隐於脐。肩高於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彼无燕字。支离疏者。谓形体支离不全之貌也。遂得疎其名。颐隐於脐者。脊曲而项缩也。会音脍。撮音最。乃项椎也。以脊曲头低故两肩疎而指天也。五管在上者。管本作筦。筦者腧也。谓五藏之腧皆在上。腧。式注反也。
若赐疾者粟乃至我则无用
非庄子之全文。乃记主取彼之意而为语耳。彼云。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於其间(恃其无用故不自窜)。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不任作役)。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锺与十束薪(役则不与。赐则受之)。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况支离其德者乎。
有力者负而趋之
庄子曰。藏舟於壑。将谓固矣。不知有力者负而趋之。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七
十境互发。十乘增减。一一法中皆有通塞
十境增者。具发於十。减者。或发三四等。若发而用观则通。不用观则塞。此乃境出十乘。增者具修於十。减者或修三四等。入位名通。不入名塞。此乃乘也。
对转兼具
如助开中对治等四。
论。六事六理
六事者。事释中三知识。及观心中佛威神覆护。并脱缨着弊。又一音说法等三是也。六理者。六度并法性各开为三。此六事六理三谛各具。是为十八。
频婆娑罗王以欲色故。入怨国在淫女房
论十七中略释。论谓歒国。独在淫女阿梵婆罗房中。
优填王以欲色故。截五百仙人手足
论不说截手足缘。
地神
即后土也。孝经</a>纬曰。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阇不可以尽敬。故封土为社以报土。今坛是也。礼记</a>曰。共工氏之子后土为社。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州故。祀以为社。共工者。伏羲</a>在位一百一十年之后。即有女娲氏。次即共工氏。
五谷之神
孝经纬曰。稷。五谷之长。谷不可以徧祭。故立稷神以祭之。礼记曰。厉山氏之子柱及周弃为稷。柱能植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是故二人并为稷神。
田正
未详。
敢发
发开也。
裸而嘇
下山咸切。口啖也。
未齓
初觐切。应作齓。谓毁齿也。男八月而齿生。八岁而毁齿。女七月而齿生。七岁而毁齿。
既笄
音鸡。礼。女十有五而笄。谓以竹而簪发也。
周赂
音路。谓货赂也。
八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土曰埙
今童子吹之。
皮曰鼓
应曰革。
竹曰管
篪也。长一尺四寸。围四寸。九孔。
丝曰弦
琴瑟。
石曰磬
木曰柷
方二尺四寸。中有椎。合乐之时。投椎於中而撞之。
论憋龙气
憋。卑列切。怒气也。
女第
越本作女。女应作次。
五之乱
越本作之。之应作色。
五臭乱鼻
春膻。夏焦。中央香。秋腥。冬朽。朽。许九切。气若有若无也。
困悛中颡
中。去声。悛本作惾。子公切。又音悛。七金切。恐误。释云。因惾犹刻贼。不通也。
喝口
经本浊亦作噣。音同。竹杖切。恐有释音。
滑心
音骨。谓汩乱也。
老语大同
老曰。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缘起观
观十二因缘。破三世疑。
懵
莫孔切。
愦
公对切。心乱也。
嚬欠
嚬呻欠[去*欠]。
毗钵舍那
此翻慧。
二二立一
睡眠二。掉悔二。
睡眠徧不违。若有皆增一
论中此之二句本在无覆许十二句之后。疏释云。睡眠徧不违者。谓於善恶无记中徧有不违也。随何所有皆说此增。若善心中二十二则加至二十三。若前二十三则加至二十四。恶及无记准说可知。
十大地
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十大善地
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
及寻伺
即觉观之二同也。
有时增恶作
此恶作通善恶性。於善心中有无不定。故言有时。善心若有。於前心品更增作成二十三也。恶作者。谓缘恶作心追悔性。问。何等恶作说名为善。答。谓於善恶不作中心追悔性。谓於先时於善不作。於恶而作。后生追悔。名善恶作也。与此相违名为不善。谓先作善而作恶。后生追悔。名不善恶作也。故此二恶作。各依善恶二处而起。
大地十
同前。
大烦恼地六
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掉。
大不善二
身边二见也。此二是有覆无记。
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
此三类不同。一四烦恼。谓贪。瞋。痴。慢。二忿等者。谓等取十小随烦恼也。言十小者。谓忿。覆。悭。嫉。恼。害。謟。诳。憍。恨。三恶作者。谓不善心中恶作。此类各有二十一心所。
有覆有十八
谓大地十。大烦地六。及寻伺二。
无覆许十二
欲无覆心。异熟生心等也。此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与寻伺也。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於无记心唯许十。有二不同。经部恶作通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也。已上并俱舍疏。略欲知之。
麂
音己。
玃
居缚切。大猿也。
八肘
每一肘尺八寸。
下座
若多人坐禅。令最下一人。
不得拄胁
犯击枥戒也。佛在舍卫。六群一人击一人。几令命终。故今云不得。
以拄其前
拄胸也。
三摇不动
若坐禅人困。肩下座人以杖就胸前三摇而窹之。若摇之不动。就左边擉之。
螉
音翁。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於小国斗战伤害。又受诸女耽荒奢侈。进犯恶业。身死乃生地狱饿鬼。今生畜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乃至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兜率天。
大论枝觚广大
觚。酒爵也。论三七中作柧文。云柧枝广大。又云其枝及柧。柧即柧棱。
论。如点头
以竹篙於船头拄点之。船欲东则西拄。欲西则东拄。
三教菩萨
教应作藏。
因果合论
欲界苦粗障。色界胜妙出。是上下六果。更有上下六因。具如禅门。
高声唱令闻
记脱间字。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
能答问者许是五品
论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离戏论诤讼。心净如虚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凡三十六问。许是五品者。非是口与笔答。乃是心答耳。
更以权实四章互显
文云。对三权说一实。四种止观皆实不虚。又四种皆权。乃至云。强说为权。强说为实。
且以中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
若云。被生死。过五百。须至妙觉名为越野。今初住甚以中道行。破同居方便二死耳。以实报之死未尽。故云且。
理虽无差
金刚智初地与等觉无差。但浅深异耳。
文虽各说
金刚名牢强称。割三惑。越一死。名虽不一。
牟子
汉灵帝崩后天下扰乱。时牟子为苍梧太守。
伏枥
音历。马舍。
髦俊
上毛音。尔雅曰。土中之俊如毛中之毛。谓最长者也。
辞不说一夫
多夫。
雪山大士被帝释试之
圣行品云。昔过去佛日未出。我於尔时作婆罗门求索大乘。乃至不闻方等名字。经无量岁求大乘故。修行苦行。时帝释自变其身作罗剎像。下至雪山而试之。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云)。我言。大士。汝何处得是之偈。罗剎言。我为饥渴苦恼。心闷乱语耳。大士更求余半偈。罗剎言。汝若舍身者。我当为说。大士敷座白言。愿和尚说余半偈(云云)。
拓其鼻
上都搕切。应作拓。或作榻。手打也。
具已第八卷
已应作如。
初二对三止三观
初二一对即法修也。法修皆次第。即前次第止观也。但前大意中是修。今是所发为异耳。然列中云互发有十。须谈十境。谓次第十。不次第十。至释次第但三四。次第止观者。须境境次第三止观也。
不名为顿
至法名顿耳。
论后发阴入
阴境常现。言发者下。记中云。谓发阴解也。阴解者。百界五阴咸空假中。
调伏
用三教调伏。经云。文殊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我今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乃至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慰喻
用三观慰喻。经云。文殊菩萨问居士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居士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於身说身有苦。不说乐於涅盘。乃至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於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疏云。三教被信行。三观被法行。
三十六问
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
十功德
具如备捡第二卷末略笺。
六师
富兰那等。
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牍子梵志。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跋陀。
如药涂屣堪任乘御
大经云。如良医人以咒咒药。用涂革屣。触诸毒虫。毒为之消。此大涅盘经亦复如是。若有众生犯四重禁五无间。罪悉能灭。令住菩提。如药涂屣能消众毒。
慢有八种
俱舍惑品但七慢。一大慢。二过慢。三过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此记之末亦略释。今足憍慢成八。
头数不足
如阴境但色。不云余四。纵列五阴。不云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二乘不云二教。及列菩萨又不云三菩萨。
总中欠一
但九境而已。
灭受想中阙此一故
第八灭受想背舍。今阙此一但成七耳。
利中禅复
禅应作单。
相生相克
肝生心是木生火则安。心克肝是火然木则病。
但有烦恼
使易为妍习。略节於此。初三十六句者。先立四句入涅盘。谓不断烦恼不入涅盘。凡夫也。断烦恼入涅盘。无学人也。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三学人也。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谓理是也。一一句各四。同根本四句成二十句。又四句出涅盘。谓不断出。断出。亦断不断亦出不出。非断不断非出不出。一一句各四。又成十六。共成三十六句。
诸法
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生亦生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四句各四。并根本四。亦三十六句。
法身
法身应化一一起四身。又四身入一身。身身亦四。共三十六句。
修发各四句
各者谓修发四句。发修四句。两四句中又句句各四。成三十二。
修发二四各初二句
修发二句者。谓修发。修而不发。发修二句者。谓发修。不发修。
修发既成十六句
谓修发。修而不发。修亦发亦不发。修非发非不发。句句各四。成十六句。
发修又成十六句
谓发修。发不修。发亦修亦不修。发非修非不修。句句各四。成十六。根本四句乃三十六句。
见中外外
下外字应作人。
互损互益
於十境中有观而无止则散。有止而无观则昏。此互损也。止观相资则互益。
俱损俱益
十境止观不明则俱损。明则俱明。
登地正同
正应作证。
小烦恼地十
前文注十小是也。俱舍心所法有四十二。今记但列三十八。更列根本四烦恼则四十二也。四谓贪。瞋。痴。慢。
十四不相应行
谓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
徧行五
谓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
谓欲。胜解。念。定。慧。
随烦恼二十
谓忿。恨。覆。恼。謟。诳。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谓睡眠。恶作。寻。伺。若大乘心所法有五十。今记中且列四十四。若更列根本六烦恼则五十也。六谓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
及念佛
八念中第一念佛。
属未到
初禅前未到定。魔属欲界。未到色界故。
根遮四句
根利遮轻。根利遮重。根钝遮重。根钝遮轻。
欲六人四
六欲天并四洲人。皆善五阴摄也。
为顺初禅一劫寿
初禅第三天寿六十四中劫。今云一劫者。更加二十中劫乃一大劫也。更详。
八劫方至二禅
初禅初天二大劫。二天四大劫。三天八大劫。
第三天寿
三禅第三天六十四大劫。
九念处
三藏三乘三念处。三因大异故。通教三乘共一念处。三因大同故。别教方便中三念处三观次第故。登地一念处。圆教一念处。
前七属方便
藏三。通一。别三。
即后二境
二乘菩萨用七方便之法。
止观辅行传弘决助览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