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三
3个月前 作者: 弘赞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a>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十三
△教授尼至日暮第二十二
(此是不共戒)。
难陀
萨婆多论云。更有难陀。非佛弟难陀。文句云。亦名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文句记云。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本是放牛之人。因问佛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a>。佛在摩竭国江水侧。为诸比丘说水漂木经。尔时难陀牧牛。凭杖而立。遥闻如来所说。即得解悟。求佛听为出家。佛令付牛还主。即听出家。受具足戒。是时彼在间静处。而自修克。即于座上成阿罗汉。根本律云。难铎迦尊者。佛遣彼为尼众说法教诫。时五百苾刍尼。闻法得阿罗汉果。萨婆多论云。往昔惟卫佛出现于世。为众生说法。彼佛灭后。有王起牛头旃檀塔。种种庄严。此王有五百夫人。供养此塔。各发愿言。愿我等将来。从此王边。而得解脱。尔时王者。今难陀是。尔时五百夫人者。今五百尼是。以是本愿因缘故。应从难陀而得解脱。
教授
婆沙论问云。教诫教授。有何差别。答曰。遮无利益。故名教诫。与有利益。故名教授。复次。教住正念。故名教诫。教住正知。故名教授。复次。令修有表。故名教诫。令修无表。故名教授。复次。令修奢摩他。故名教诫。令修毗钵舍那。故名教授。复次。令修圣道。故名教诫。令修圣果。故名教授。复次。令修世间善法。故名教诫。令修出世间善法。故名教授。是谓教诫。教授差别(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
贾客
贾。公土切。音古。行贩曰商。坐卖曰贾。客者寄也。义云不住曰客。谓寄住他方也。
△讥谤教尼第二十三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半由旬
当二十里。或十五里。义如上释。
不差
差。初皆切。音钗。使也。又择也。
嫉妒
嫉。昨悉切。音疾。害也。妒。都故切。音都去声。忌也。亦害也(俗误作妒。非。妒音石)。维摩诘经</a>云。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什师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怒已。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此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
△与非亲尼衣第二十四
(此是不共戒。尼得吉罗。有云。尼与非亲比丘衣。得吉罗)。
相遗
遗。于贵切。音位。赠也。馈也。广雅</a>云。遗与也。谓以玩好物与人曰。赠遗之也。
遗余
遗。延知切。音夷。余也。又留也。古文作遗。
针贸
针。诸深切。音斟。针所以缝也。俗作针。针者。铜铁任作。不应宝作也。
△与非亲尼作衣第二十五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催促
催。仓回切。音崔。迫也。促。千玉切。音蔟。近也。速也。
熨治
于胃切。音畏。从上按下也。谓以火申缯。从上而按下也。俗谓之火斗。是也。本作??。持火所以??缯也(从??。??。音夷。安平也。今俗作熨。非也)。
△与尼屏坐第二十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鸳鸯
鸳。乌员切。音渊。鸯。于良切。音央。梵云。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止则相偶。飞则为双。雄曰鸳。雌曰鸯。涅槃经鸟喻品云。一名迦邻提。二名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迦邻提。无正翻。旧或翻为天鹤。非也。如音释中明)。
△与尼同期行第二十七
(此是不共戒。尼期比丘。得突吉罗)。
同期
期者。约也。会也。谓共结契。而要约也。此戒。谓比丘不得与尼同期路行。若共比丘。或商旅。同行时。宜须审察其伴。为善为不善。为益为损。方可同去。如律摄云。若苾刍等。将行之时。预先一日。应白二师。我今有事。诣彼村坊。听不随师。不应违逆。若无二师。应白上座。所有卧具。嘱他守护。于同行伴。普告令知。勿有病人。舍弃而去。出门之时。应相告曰。今日我等。不有遗忘事不。应可斟量。所依商旅。善恶进不。无令废阙。于自同伴。更相顾恋。有仇隙者。不应共行。若有因缘。须共行者。应忏摩已。与之同去。凡涉路时。应为法语。勿出恶言。或为圣默然。勿令心散乱。若至天神祠庙之处。诵佛伽他(旧云偈也)弹指而进。苾刍不应供养天神。若于路次。暂止息时。或至泉池。取水之时。皆诵伽他。其止宿处。应诵三启(云云)。凡至寺外。停息之处。振去衣尘。洗身濯足。皆令清净。次添瓶水。行路皮鞋。以破布拭。不于柱壁打令伤损。更净洗手。通披衣服。容仪详审。方入寺中。随诣一房。少作言语。自整威仪。问停止处。旧住苾刍。见客苾刍。若少见长。应起迎逆。遥唱善来。合掌而言畔睇。客即报言。极善来。为持衣钵。引进房中。授座令坐。解除衣服。为搦腨足。以蠲劳倦。持洗足盆。为其濯足。言谈良久。方设敬仪。整衣一礼。手按双足。问其安不。若未曾相见。应问大小。依位设敬。若少者来。准前问答。老者令少迎接衣钵。随时置坐。遣为解劳。若有恩慈。老者或时为按肩背。凡诸客苾刍。创至他处。应先礼敬众首上座。上座亦应唱善来等。又若客至。量己有无。床席卧具。随时供给。如上所制。不依行者。得恶作罪。
估客
公土切。音古。按此字。书所无。唯尔雅</a>郭璞</a>音义释</a>言注中。商贾。作此字。有云。估市税也。论价也。今此应言商客。或言商旅。旅者众也。五百人为旅。又客旅。众出则旅寓。谓在外为旅也。根本部作商旅。律摄云。商旅者。若离此伴。无由进路。为此圣开。除余缘故。此中行法者。苾刍尼食。苾刍应持。若至食时。更相授与。有病苾刍。应共舁去。若人少者。尼亦助舁。应在头边。不应近足。若至村落。随病所须。为觅医药。若乞食时。令人看物。持食来与。若有尼病。准此应知。
△与尼期同船第二十八
(此是不共戒。尼期比丘。得吉罗)。
泛涨
泛。扶泛切。音泛。浮也。随风波自纵漂也。根本律云。期乘一船者。谓共乘船过津济处。直渡者。谓正趣傍岸。若篙棹折。随流而去。或复柂折。或避滩碛。或柂师不用其语。此皆无犯。
△尼赞得食第二十九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提婆</a>达乃至迦留罗提舍
如二篇中释。
梨师达
此云仙授。亦云仙与。又云仙施。三义皆一也。谓从仙人边求得子故也。
赞叹
赞者。称其美也。叹者。叹其美也。释论云。美其功德。名为赞。赞之不足。又称扬之。名为叹也。萨婆多论云。此戒体。但偏赞其德。不问凡圣。尽食者。波逸提。若不曲赞功德。但说布施沙门功德。其福甚大。如是凡说布施之福。食者无罪。
得食食
上食字。谓五啖食。五嚼食等。下食字。谓吞咽也。
衬体衣
衬。初觐切。音榇。近身衣也。五分云。时六群比丘。作衬身衣。大小如僧祇支。或如泥洹僧。佛言。不应尔。应三种作。上者。从覆头。下至踝。舒覆左手。淹令等没。中者。从覆头。下至半胫。舒覆左臂。掩等至腕。下者。从覆头。下至膝。舒覆左臂。掩等半肘。诸比丘。不以衬身衣。通覆右肩。而披僧被。污泥不净。佛言。不应尔。母经云。衬身衣者。暮卧时。应齐咽。覆脚。但使莫污外净衣。
涂脚油
正法念处经</a>云。此足跟。通于眼脉。以油灌鼻。以油涂足。能令眼明净。
△与妇女期同行第三十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与姑
攻乎切。音孤。谓妇称夫之母曰姑也。
斗竞
斗。丁侯切。斗去声。说文云。斗遇也。广韵云。竞也。争也。竞。具映切。鲸去声。强也。亦争也。古作??。篆作竞(俗作闻。??。斗。并非)。
入火光三昧
此是第四禅定也。
长者
谓四姓中。豪族望重。世教自居。有德者之称也。净名疏云。国内胜人。称为长者。原西国与此方所称不同。彼以贵姓豪族。富商大贾。积财钜万。咸称为长者。此方乃有德者之称也。谓年耆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法华文句</a>中。具十种德。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
大德
梵云婆檀陀。此言大德。杂事云。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者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母经云。佛告阿难。从今已去。下者应称上座尊者。上座应称下座慧命。增一阿含经。佛告阿难曰。自今已后。敕诸比丘。不得轻心相向。大者称尊。小者称贤。相视当如兄弟。自今后。不得称父母所作字。是时阿难白佛言。如今诸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佛言。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姓字。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此是我之教戒(三尊。佛法僧也)。僧祇律云。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公。阿母。阿兄。阿弟。佛言。从今已后。应如是共语问讯。共公语时。不得唤阿公。阿郎。摩诃罗。应言。娑路醯多。共母语时。不得言阿母。阿婆。应言。婆路醯帝。共兄语时。不得言阿兄。当言。娑路醯多。共姊语时。不得言婆鞞。应言。婆路醯帝。共和尚语时。不得言?檀帝。当言优波上(应言。优波?耶。此云亲教师也)。若共阿阇梨语时。不得言?檀帝。当言阿阇梨。若有众多阿阇梨者。当言某甲阿阇梨。共下座语时。得唤字。唤臣帝。唤岁。共上座语时。应唤?檀帝。若慧命。若阿阇梨。若有人唤时。不得应言何道。何物。若和尚唤时。应言诺。若阿阇梨唤时。应言诺。若上座唤时。亦应言诺。若年少唤时。应言何故唤。母人男子唤时。应言何故唤。有人问言。汝和尚。阿阇梨。字何等。不得直道和尚阿阇梨字。应言。义因缘故。字某甲。语法应如是。若不如是。越威仪法。义净</a>三藏言。律云。非邬波?耶。而唤为邬波?耶。非阿遮利耶。唤为阿遮利耶。或翻此二。及亲斥邬波?耶名者。皆得恶作之罪。若有人问云。尔亲教师。其名何也。或问汝谁弟子。或可自有事至。须说师名者。皆应言。我因事至。说邬波?耶名。邬波?耶名某甲。西国南海。称我不是慢词。设令道汝。亦非轻称。但欲别其彼此。全无倨傲之心。不并神州。将为鄙恶。若其嫌者。改我为今。斯乃咸是圣教。宜可行之。不得雷同。无分早白。
△过受一食施第三十一
(此是共戒。尼同制)。
无住处村
时拘萨罗国。有一村。无僧伽蓝。及停留之舍。有居士为福德故。造立住处。备诸饮食。供给往来僧众。唯施一食一宿。不能多供。因以福德施设故。余律皆名福德舍。
病者
谓离彼村。病更增剧者。是也。萨婆多云。病者乃至从一聚落来。身伤破。乃至竹叶所伤。皆名为病(剧。音极。增也。甚也。又艰辛也)。
●律藏卷第十四
△展转食第三十二(或云数数食)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田殖
登职切。音寔。蕃殖滋生也。苍颉篇云。殖种也。广雅云。殖积也。
沙?
乃侯切。音羺。未详翻。按余律多云。阿耆达婆罗门。如初卷中释。
三种药
谓姜。椒。荜钵也。如药犍度中广释。
撩理
撩。连条切。音聊。谓捋整理也。通俗文云。理乱。谓之撩理。今俗多作料字(捋。卢活切。鸾入声。掇取也)。
饭麨
尺沼切。音炒。糗也。释名</a>云。糗龋也。饭而磨之使龋碎也。按西国。以粇米。粟米。麦米等。磨而为麨。略有二种。一者散麨。二者以糖蜜。搏令相着也。
羹饭
古衡切。音耕。加五味和羹也。或肉连汁。以菜和之为羹也。又大羹。太古之羹也。整块鬻熟。不和汁者。古人贵质之美也。又不和之羹。惟肉汁而已。
△别众食第三十三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罗
此云黑。亦云时。是瓶沙王姊之子。五分云。瓶沙王弟名迦留。迦罗与迦留。音相近也。
四人
四人名众。若别为部众。或四。或过四。而行乞食。或时受请。即名为别众食。又别众食者。若别于众。下至一人。皆名别众食也。根本云。别众食者。谓别别而食。律摄云。别众者。谓不同处食。若四苾刍。同一界内。下至一人。不共同食。并名别众。此言食者。谓是正食。余食非犯。若四人中。一有开缘。若一求寂。共三近圆。若送少食。下至送盐一匙。或草叶一握。若本施主。但拟当房。于此居人。我当供给。若现神力空中而食。若僧伽食。若私己食。并皆无犯。萨婆多论云。凡别众食。必在界内。界有种种。有众僧结界。有聚落界。有家界。有旷野处。自然一拘屡舍界。此界内不得别食。不得别布萨。但非衣界。如是比丘。凡是界内者。不得别食。又必是檀越食。四人已上。共一处食。名别众食。又云。若僧食时。自在维那。以僧祇物。别作肥好已。四人共食。四人虽在二处。无别众食罪。但食不净。多得盗僧祇罪。若僧祇食时。应作四种相。一打揵椎。二吹贝。三打鼓。四唱令。令界内闻知。此四种相。必使有常限。不得或时打犍椎。或复打鼓。或吹贝。令事相乱。无有定则。不成僧法。若不作四种相。而食僧祇食者。不清净。名为盗食僧祗。不问界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遮。若不遮。若知有比丘。若知无比丘。尽名不如法食。亦名盗僧祇。不名别众罪。若作四相。食僧祇食者。设使界内。有比丘无比丘。若多若少。若知有比丘无比丘。若来不来。但使不遮。一切无咎。若使有遮。虽打揵椎。食不清净。名盗僧祇。若大界内。有二处。三处。各有始终僧祇。同一布萨。若食时。但各打揵椎。一切莫遮。清净无过。目得迦云。若检校人。应于斋食先。取自分食之。无过。根本云。有五因缘。早请食来。在房中食。一是客新来。二将欲行去。三身婴病苦。四是看病人。五身充知事。按此别众食。无缘不听。若有檀越。欲别请大德人等。必须兼请僧伽。下至众中一人。随次受请。若僧祇常食。要打揵椎。乞食还须各去。请食私房。准律开缘。若漫托事。食必招愆。杂阿含经</a>云。如来何故制别众食。而听三人共一处食。如是之意。为欲拥护于诸人故。使不损减。复为制伏恶欲比丘。断除于人多眷属故。称僧名字。多有所求。减损诸家。破坏众僧。使作二部。故令如法比丘。不得供养衣服饮食。非法比丘。多获利养。恶欲比丘。既得供养。与净行者而共诤讼。故十诵律</a>云。以二利故。遮别众食。一者随护檀越。以怜愍故。二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
△过三钵受请第三十四
(此是共戒。尼同制)。
伽若耶女
十诵云。此女睐眼。即名睐眼。根本律云。此女眇其右目(睐。洛代切。音赉。盼睐旁视。说文云。目童子不正也。眇。弭沼切。音藐。一目小也)。
乞食比丘
律摄云。其乞食人。应执锡杖。摇动作声。方入人舍。若村坊乱住。恐迷行次。应作标记。或饼。或麨。置于门际。有五处。不应乞食。谓唱令家。淫女家。酤酒家。王宫内。旃茶罗家。若知女人性多淫染。亦不从乞。恐生患故。又云。有三种虚损信施。一施主信心。知此苾刍。是持戒者。辄己而施。苾刍受已。便将此物。与破戒人。二知此苾刍。是正见者。信心惠施</a>。便将此物。与邪见人。三过量受。不自啖食。乃至长受一掬之食。除其施主。先有随意。如斯三事。并名虚损信施。当招恶果。
△不作余食法食第三十五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若尼足食已。后食五正食者。波逸提)。
去阇尼
此云不正食。亦云嚼食。谓根。枝。叶。华。果也。按药犍度中。油。及胡麻。石蜜。烝食。皆是佉阇尼属。如下三十九戒。又以油石蜜等。为奢耶尼食。故此油等。虽非正食。而不当嚼义。是以余律。多不收也。或云佉陀尼。此翻可食物。如下所明。净法师云。半者珂但尼。半者。谓五也。珂但尼。即是啮嚼义也。应译为五嚼食。谓一根。二茎。三叶。四华。五果。善见律云。一切果。是名佉阇尼。
五种正食
梵云蒱阇尼。或云菩阇尼。此云正食。谓饭。麨。干饼。鱼及肉也。净法师云。半者蒱缮尼。半者五也。蒱缮尼。即是含啖义也。应译为五啖食。旧云五正食。义翻也。谓一饭。二麦豆饭。三麨。四肉。五饼。鱼是肉摄。故不别言。若先食五嚼食。后时得食五种啖食。若先食五种啖食。更不应食五种嚼食。若更食者。得越法罪。如是准知。乳酪等。非二五所收。律文更无别号。明非正食所摄。若诸面食。竖匙不倒。皆是饼饭所收。干麨和水。指画见迹者。还是啖收。凡诸薄粥薄麨。皆非正食。以不能足食故也。且如五天之地。界分绵邈。大略而言。东西南北。各四百余驿。除其边裔。虽非尽能目击。故可详而问之。所有啖嚼。奇巧非一。北方足面。西边丰麨。摩竭陀国。面少米多。南裔东陲。与摩竭陀一类。酥油乳酪在处皆有。饼果之属。难可胜数。俗人之流。膻腥尚寡。诸国并多粳米。粟少。黍无。有甘瓜。丰蔗芋。乏葵菜。足蔓菁。然子有黑白。比来译为芥子。压油充食。诸国咸然。其菜食之味。与神州蔓菁无别。其根坚硬。复与蔓菁不同。结实粒粗。复非芥子。其犹枳橘。因地迁形。在那烂陀。与无行禅师。共议怀疑。未能的辨。又五天之人。不食诸齑。及生菜之属。由此人无腹痛之患。肠胃和软。亡坚强之忧矣(按蔓菁。即芜菁。或名芜根。又名风苁。又名大芥茜。其名非一。有云。芜菁梗短叶大。连地上生。阔叶红色者。是蔓菁。诸葛亮</a>出征驻营。每令兵士栽种。以充粮食。故今三蜀江陵之人。呼为诸葛菜。若夏时</a>枯。复种之。谓之鸡毛菜。采撷之余。取子为油。其余功用如药犍度中释。齑。同齑。音赍。脍酢也。一曰捣辛物为之。辛物。姜。椒。之类也)。
作余食法
或名残食法。时有比丘。入村乞食。大得积聚。一处共食。即持余食。来至寺中。与诸比丘。诸比丘足食已。不敢食。遂弃之。佛言。听诸比丘。从彼处持食还。作余食法。而食之(作法。如律文)。律摄云。若得余食。作法食者。自身乐住。施主得福。欲作法时。先净洗手。受得食已。持就一未足苾刍。或虽已足。未离本座。对彼蹲踞。告曰。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食已遮足。此胜上圆满食。我今欲食。仁可为作余食法。时彼苾刍。应取两三口食已。而报之曰。此是汝物。随意应食(答言尔)。若自足已。便不合食。应以手按。而告之曰。斯是汝物。随意食之。有五种不成作余食法。一身在界内。对界外人。二不相及处。三在傍边。四在背后。五前人离座。翻此便成。若一人作法。设余人食。并皆无犯。僧祇律云。若比丘持食来。欲作残食时。即于钵上碗中。作残者。正得碗中名作残食。钵中不名作。若碗中食汁。流入钵中。得俱名残食。若并两钵。求作残食。前人止食一钵中食者。正一钵得名作残食。若二钵上。或饼。或菜。通覆横上者。二俱得名作残食。余种种器。亦如是。若比丘足食已。有大檀越。持种种饮食至应问有直月维那。知事人。未足食者。从彼作残食。若彼已足食。当从上座未足者作。若上座羞。不能人中作者。当合坐举上座。至屏处作。若上座已足食。有客比丘来者。应问。彼若未足。即于彼边作。若客已足食。僧应作方便。不应破檀越善心。或众中有大沙弥。将至戒场。与受具。教作残食法已。然后当食(此等。皆谓中前作法而食。若日中过一线即不合作法)。
五种足食
一知是饭。谓五正食也。余不名足食。二知持来。谓从人受也。三知遮。谓言不须也。四知威仪。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中。皆得受食也。五知舍威仪。谓行者止。住者移步。坐者离座。卧者转侧身起。是名舍威仪也。根本律云。有五因缘。方成足食。一知是食。谓知是五嚼食。五啖食(律摄无嚼食。言非足食也)。二知有授食人。谓知女。男。半择迦等(半择迦。即不能男也)。三知受得而食。谓二五食。从他受得而食。四知遮食。谓遮二五食(谓作食了心。发言唱足)。五知舍威仪。谓于此坐。舍之而起。具此五缘。名为足食。有五种不名足食。谓知非是食。知无受人。知授得未食。知不遮食。知未离座。是名五种不足食。复有五种足食。一是清净食。二少有不净食相杂。三非恶触食。四少有恶触食相杂。五舍其本座(反上。名五不足食)。复有五种足食。谓见行食者。与食之时。苾刍报云。我不须。或云去。或云休。或云已足食。或云已了。斯五。皆是决断不取。无余之言。作此语时。即名足食。律摄云。应知有五未足之言。谓见他人授食之时。未即须者。应报彼言。且待。且去且有。且待我食。且待我尽。若兼且声。名曰未足。若无且声。即是遮足。若未为足意。设作足言。亦不成足。得恶作罪。由言不称法故。根本云。斯五皆是未为决断。有余之言。作正语时。不名足食。
△使他犯余食法第三十六
(此是不共戒。尼得突吉罗)。
贪餮
他结切。音铁。贪也。贪财曰饕。贪食曰餮(饕。音滔)。
嗜食
时吏切。音示。欲也。好也。
△非时食第三十七
(此是共戒。尼同制)。
非时
律本云。时者。明相出。乃至日中。准此时为法。四天下食。亦尔。非时者。从日中。乃至明相未出。律摄云。非时者。有二分齐。一谓过午。二明相未出。萨婆多论云。非时者。从日中。至后夜。后分。名为非时。从晨至日中。名时。何以故。以日初出。乃至日中。其明转盛。中则满足。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明转减没。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世人营救事业。作诸饮食。是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后分。宴会嬉戏。自娱乐时。比丘游行。有所触恼。故名非时。又从晨至日中。俗人种种事务。淫恼不发。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事务休息。淫戏言笑。若比丘出入游行。或时被诽谤。受诸恼害。名为非时。又比丘从晨至中。是乞食时。应入聚落。往来游行。故名为时。从中至后夜分。应静拱端坐。诵经坐禅。各当所业。非是行来。入聚落时。故名非时。僧祇律云。午日影过西。一发一瞬。即是非时。寄归传云。时非时者。且如时经所说。自应别是会机。然四部律文。皆以午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若欲护罪。取正方者。宜夜揆北辰。直望南极。定其邪正。的辨禺中。又宜于要处。安小土台。圆阔一尺。高五寸。中插细杖。或时石上竖丁。如竹箸许。可高四指。取其正午之影。画以为记。影过画处。便不合食。西方在处。多悉有之。名为薜攞斫羯攞(弹舌道之)。译为时轮矣。揆影之法。看其杖影。极短之时。即正中也。然赡部洲中。影多不定随其方处量有参差。即如洛州无影。与余不同。又如室利佛逝国。至八月中。以圭测影。不缩不盈。日中人立。并皆无影。春中亦尔。一年再度。日过头上。若日南行。则北畔影长。二尺三尺。日向北边。南影同尔。神州则南溟北朔。更复不同。此尸向日。是其恒矣。又海东日午。关西未中。准理既然。事难执一。是故律云。遣取当处日中。以为定矣。夫出家之人。要依圣教。口腹之事。无日不须。揆影而?。理应存念。此其落漠。余可护焉。是以弘绍之英。无怪繁重。行海尚持圭去。在地宁得逶随。故西国相传云。观水观时。是曰律师矣。处处经</a>云。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睡。三得一心。四无有下风。五身得安隐。亦不作病。毗罗三昧经。瓶沙王问佛。何故日中佛食。答云。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断六趣因。令同三世佛食。故八支斋。佛教语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不过中食。或云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今制中食。正表中道也。请观音经疏</a>云。斋者齐也。齐身口业也。齐者只是中道也。后不得食者。表中道法界外。更无别法也。中前得啖。而非正中。此得名表前方便。但似道之中。得有证义。故得啖也。亦是表中道法界外。有法也。
蒱阇尼
前戒释。
黑石蜜
如三十事中释。
罽尼
此无正翻。义当杂物。如律本云。诸比丘入村乞食。见作石蜜。以杂物和之。皆有疑。不敢非时食。佛言。听非时食。作法应尔。五分律云。作石蜜时。捣米着中。根本羯磨云。然而西国造沙糖时。皆安米屑。如造石蜜。安乳及油。佛许非时。开其啖食。而为防粗相。长道资身。南海诸洲。煎树汁酒。而作糖团。非时总食。准斯道理。东夏饴糖。纵在非时。亦应得食。何者。甘蔗时药。汁则非时。米麹虽曰在时。饴团何废过午。详检。虽有此理。行不亦各任己情。稠浊杏汤。定非开限。蜜煎薯蓣。礭在遮条也。律摄云。沙糖团。须安麨末。是作处净。非时得食。行路之时。若以沙糖内于米中。以手拍去米。应食。若置麨中。应以水洗。若黏著者。竹片刮除。重以水洗。食之无犯。若不能令无染涉者。先水洗已。手挼令碎。投以净水。将物滤之。不由此染。便成染过。非时得饮(饴。音夷。饧糖米[苗/米]煎也。释名云。饧也。鬻米消烂。洋洋然也。今所谓麦芽谷芽糖也。薯。音孺。蓣。音预。山药也。此言沙糖者。即片糖也。今广东下四府。犹呼此名。唐释智灯。恒持金刚般若。勤不知倦。贞元中遇疾而死。弟子启手犹热。不即入木。经七日还苏云。初见冥中若王者。以念经故。合掌降阶。因问讯曰。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因问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为药食。还是已否。王曰。此大违本教。灯报云。律中有正非正。开遮之条如何。王曰。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远近闻之。诸客僧至。乃至有中后不饮水者。智者观此。自当警也)。
服吐下药
僧祇律云。若比丘服吐下药。医言。应与清粥。若不得者便死。当云何。尔时应以洮米??汁。槽盛。渍病比丘。若病人不堪者。取不破稻穬。七遍淗洗。盛着囊中。系头。净洗器鬻之。不得令稻头破。若破者。不得与饮。毗尼序云。比丘病。服下药。中后心闷。佛言。与熬稻华汁。与竟。闷犹不止。佛言。与竹笋汁。与竟。不瘥。佛言。囊盛米粥。绞汁与饮。病犹不瘥。佛言。将屏处。与米粥。尼陀那云。时有苾刍身婴重病。医令以水和麨。非时可食。佛言有无齿牛。食啖糠麦。后时便出。其粒仍全。用此为麨。非时应服。虽服不瘥。医言。此非是药。应用生麦麨。佛言。多将水搅。以物滤之。然后应服。病犹不瘥。医令勿滤而服。佛言。医人处方。令服麨饮。若稠若团。随意应服。复有重病苾刍。医令以大肉团。非时鬻饮。佛言。有兽名豺。腹中肠直。啖肉便出。体犹未变。应取彼肉。鬻而饮服。虽服不瘥。医言。此是故物。不堪为药。应取新肉。鬻而饮汁。佛言。先以物滤。然后饮之。病犹不瘥。医令勿滤而服。佛言。医人处方。随意应服。凡所有事。我于病人非时开者。于病瘥后。咸不应作。若有作者。得越法罪。律摄云。若此等物。病犹不瘥。要食好食。方除疾者。应于屏处。随所须食。而授与之(斯等皆世尊大悲。愍诸重病弟子。随宜病药。开而听许。若非丧命因缘。以轻小疾。托而服食。妄符圣意。还堕非时之过。不免咎愆。更加违教诬圣之罪)。舍利弗问经</a>云。舍利弗。复白佛言世尊。有诸檀越。造僧伽蓝。厚置资给。供来世僧。有似出家僧。非时就典食僧。索食而食。与者食者。得何等罪。其本檀越。得何等福。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非时与者。亦破戒人。亦犯盗人。盗檀越物。是不与取。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犹有发心置立之善。舍利弗言。时受时食。食不尽者。非时复食。或有时受。至非时食。复得福不。佛言。时食净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僧伽。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其不净者。犹为破戒。是大劫盗。是即饿鬼。为罪窟宅。非时索者。以时非时。非时辄与。是典食者。是名退道。是名恶魔。是名三恶道。是名破器。是癞病人。坏善果故。偷乞自活。是故诸婆罗门。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着无法人。盗名盗食。非法之人。盗与盗受。一团一撮。片盐片酢。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又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伽蓝中。处都圊内。啖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弃恶。所可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故。良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舍利弗者。如来常言。其于声闻中。智慧第一。不谓小心。能问要义。佛言。其久种明悟。发扬我法。以遍尘刹。利众生故。
哯出
以浅切。音衍。不故而吐也。说文云。不呕而吐也。小儿吐乳。亦谓之哯。
△残宿食第三十八
(此是共戒。尼同制)。
迦罗尊者
迦罗。此云黑。或作哥罗。是尊者。已得阿罗汉果。
残宿食
律本云。宿食者。今日受已。至明日。十诵律云。大比丘。未手受食。而共宿者。名曰内宿。啖此食者。突吉罗。已手受。举共宿者。名残宿食。啖此食者。波逸提。摩得勒伽云。三种宿食。比丘不得食。谓僧。比丘。学戒。四种宿食得食。谓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比丘尼。亦如是。
钵盂
梵云波呾啰。亦云钵多罗。又云波多罗。此译为钵。又译为薄。谓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钵亦近字耳。盂。云俱切。音于。饭器。亦饮器也。律文旧作釪。錞釪。是乐器。形似钟。以和鼓也。非此用。余如长钵戒中释。
孔罅
虚讶切。鰕去声。说文云。罅裂也。坼之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十三
音释
馈
音匮。饷也。
篙棹
上音高。行船竿也。下巢字去声。进船楫也。
柂
?上声。船柂。
腕
剜字去声。手腕。掌后节中也。
篆
躔字上声。篆书也。程邈作小篆。史籀作大篆。秦后旴阳变小篆为隶书。古称隶为真书。大唐。干封二年。仲春月。有一天神。姓费。来下礼敬宣律师。序毕。师问曰。益州多宝佛像。既是迦叶佛出世。人寿二万岁时人造。何以作隶书。其隶书。出于亡秦之代。如何迦叶佛时。已有神州书耶。答曰。亡秦李斯</a>隶书。此乃近代远承隶书之兴。兴于古佛之世。见今南洲四面。千有余洲。庄严阎浮。一方百有余国。文字言音。同今唐国。但以海路疗远。动数十万里。重译莫传。故使此方封守株柱。不足怪也。师不开乎。梁顾野王</a>大学</a>之大传也。周访字源。出没不定。故玉篇</a>序云。有开春中君墓。得其铭文。皆是隶字。检春申。是周武六国同时隶文。则非吞并之日也。此国篆??诸书。尚有茫昧。宁知迦叶佛时之事。史非其耳目之所闻见也。又问。今西京城西。高四土台。俗谚云。是苍颉造书台。如何云隶书字。古时已有。答云。苍颉于此台上。增土造台。观鸟迹者。非无其事。且苍颉之传。此土罕知其源。或云黄帝</a>之臣。或云古帝王也。鸟迹之书。时变一途。今所绝有。无益之言。不劳述也。
钜
渠字上声。大也。
艾
音碍。老也。又五十日艾。言发之苍白。如艾色也。
龋
音渠上声。腐也。
??
音番。米汁也。
穬
音巩。
鰕
音遐。
迦邻提
是水鸟。似水鸭而小。身圆。尾甚短。淡沉香色。岭南河池中有。无群。多惟三二双。人近之。即潜入水中。远数丈而出。俗唤名水精。不识者。呼为水鸭。游止共俱。不相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