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持论义记卷第五(之下)
3个月前 作者: 净影慧远
隋净影寺沙门释 慧远</a> 述
上来第四广辩其相。自下第五辩明诸住修成分齐。于中有二。一明诸住成就差别。二明诸住修成分齐展转上德前地所无。是初段也。前十二住行德渐增名为展转。后德过前名上功德。前不及后名前地无。彼一一下第二段也。于中初言彼一一住。若中上根亿百千劫多有成就。软不在数。
就种性中十二住德明成分齐。菩萨于彼一一住中普摄一切诸地功德。然种性前根有利钝。成有迟速。种性已上根性齐等。成无早晚。故从外凡修十二住入种性时。中上根者一一住中亿百千劫多有成就。软根迟晚故不在数。彼一切住要经已下。
就种性上乃至法云</a>十二住位明成分齐。于中有二。一明诸住修成分齐。二劫有二下明劫大小有过不过。就初段中。彼一切住要三僧祗总以标举。阿僧祗者是外国语</a>。此翻名为不可数也。劫者乃是时之别称。下别显之。初阿僧祗解行住过明所出处。得欢喜下明所到处。得欢喜者所到始也。五行胜进所到终也。二地持戒。三地习定。四五六地习修智慧。慧中有三。通前五也。第二僧祗欢喜住过乃至有开所出处也。得无开下所到处也。得无开发所到之始。此即决定净心菩萨会名以显。下地品中此无开发名决定地。故今会之。此即是彼决定地也。决定胜进所到终也。彼无碍住名决定胜。第三阿僧祗无开发住及无碍过所出处也。到最上住所到处也。第二段中。初明时劫有大有小。后明诸住有过不过。前明劫中有二举数。具应有三。谓小中大。今据两边但言二也。下列其名。一日等无量名僧祇者。数日无量名曰僧祗。月时岁数类亦如是。春秋</a>夏等名为时节。是中应有中劫无量名阿僧祗。谓贤劫等。故下文言。菩萨精进能转中劫不能转大。几许时分名为中劫。如龙树</a>说。四千里城满中芥子木概令平。百年去一。彼芥子尽。劫犹不尽。又四千里石。天衣六铢。百年一拂。拂彼石尽。劫犹不尽。数此无量名中僧祇。但此中劫经论多说。相显易知。故废不论。二大劫无量名僧祇者。准依杂心。从初火劫终至风劫。是中合有六十四劫名一大劫。六十四者。八七火劫。一七水劫加一风劫。是故通合有六十四。亦可中劫数至僧祗合为大劫。此解者好。与摄论同。事相难知。未可辄定。数此大劫至于无量名大僧祇。
下明诸住有过不过。于中有二。一将大对小明过不过。二将大对中明转不转。就初段中。岁数僧祇是前僧祇。菩萨过者岁数短故。初僧祗满到欢喜时。已过无量阿僧祇劫。不唯止三是故言过。后三僧祗无有过者是言稍隐。若具应言彼后大劫三阿僧祗无有过者。前二劫中大劫在后。彼后大劫三阿僧祗。一切诸住无有能过。尚不过三。焉能过多。下以大劫约对中劫明转不转。言上精进能转中劫不转大者。勤行超时转多为少故名为转。如贤劫等时非大长。故上精进堪能转之。大劫时久设上精进不能转也。何者精进能转中劫。如经中说</a>。释迦牟尼超越九劫十二劫等。云何超九复言十二。释迦过去先三僧祗修习诸度。次于百劫修相好业。然后成佛。三僧祗中勤精进故超越三劫。至百劫中初值弗沙佛七日专叹。复超九劫。是故就后说超九劫。通超前三说超十二。小乘法中言此是实。大乘法中言此是化。论其实行。种性已上根行齐等无有超劫。但随众生根熟早晚成有前后。
自下第六辩明诸住离障分齐。言十二住烦恼智障染污断者总以标举。下别显之。
先就烦恼明断分齐。言彼三住烦恼断者。总明烦恼断之处也。此说欢喜无开最上为三住矣。诸住皆断。此三是其分齐过处。故偏言耳。下别显之。言欢喜住恶趣烦恼增上中分一切不行者。四住惑中。中上二品能发恶业受恶趣报。是故说为恶趣烦恼。至欢喜时一切尽也。言无开发无生忍净烦恼染污一切不行者。至八地时四住下品皆不行也。爱佛之贪至此尽故。言最上住一切烦恼习使障断入如来者。四住习气十地尽也。
下就智障明断分齐。先辩障相。后明断处。就辩障中有三举数。皮等别名。法身之体有皮肤骨。地前如皮。初地已上乃至七地法身如肤。八地已上法身如骨。无明住地有粗中细。粗品无明在皮为患名为皮障。中品无明在肤为患名为肤障。微细无明在骨为患名为骨障。亦可说障为皮肤骨。障彼如来法身之体。下明断处。于中初先粗约三位以明断处。后细论之。粗中先别。欢喜断皮。无开断肤。如来断骨。问曰向前烦恼障中。八地已上但断习气。今智障中何不说习。释言四住极细是习。无明细者方是正地。故不论习。又问烦恼习尽十地。何故智障微细之者至佛方断。四住粗惑易断先尽。无明根本难断后除。是故不类。于此下结。余住随下就实细论。据实以论。余种性等随次渐断。分分皆成真实严行。
自下第七明十三住所净差别。如是十三有十一净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应有十三。四五六地慧行同故合为见净。故有十一。第十二住随一切种一切智者随佛智也。余皆可解。
自下第八明十三住所摄差别。前功德品八法摄者牒前起后。菩萨藏摄定其说处。此十三摄就处辩摄。十三住中修成故八名十三摄。下别显之。第一第二信心生者。信通种性解行住也。言解行住得闻思者。闻思独在解行地也。理实遍通。今对出世修成行德。故说闻思在于解行。言第三住得净心者初地始也。不坏信成名得净心。及初修者。初地满心修二地行名初修也。第四乃至有间无相修慧广者。二地已上乃至七地行渐广也。第十十一及第十二修慧所摄修果成者。八地已去所有行德由前修起名修所摄。行报纯熟名修果成。如来出离是其第八。
自下第九以大类小。声闻住法亦有十二总以标举。如菩萨者以大类小。下别显之。初言声闻种性住者。谓燸顶忍名为谛观</a>。得圣人分名声闻性。第二入正未越次取证方便者。戒经说为世第一法名为入正未取证也。与彼苦忍因缘谛理名为入正。等智相续次第未断名未越次。未得圣道名未取证。进趣向圣名方便住。第三越次取证住者。戒经说为苦忍等心。等智心断名为越次。现获圣道名取证住。得不坏净未圣戒转上漏尽者。谓须陀果成就四种不坏净故名不坏净。不坏净义论释不同。若依成实成就四信。信佛法僧及与信戒名为四净。若依毗昙。前三是信。信佛法僧。后一是戒。通说以为四不坏净。故彼论言。前三心净。后一是其四大净也。彼须陀洹得四净已。未依圣戒进断修惑。名未圣戒。转上漏尽。依增上戒。增上意学出生住者。谓斯陀向依前圣戒进修胜定。名增上意出生住也。于彼欲界九品惑中前五净粗。制意住缘则能离之。故说为意。六七及八得真谛智增上慧者。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此之三人同名慧住。良以欲界九品惑中。后之四品微细难觉。明智观察方能断除。故说为慧。次下三种是罗汉向。言观察生无相三昧方便住者。谓从初禅至无所有对治行也。观察初禅至无所有生起厌离心。名观察生。得上禅定离下过相。名无相三昧。渐起上升名方便住。究竟无相。谓身证那含人灭尽定也。九次第定中此灭尽定离相最极。故名究竟无相三昧。解脱觉处。谓非想地对治行也。无漏智慧方能对治非想烦恼。是故名为解脱觉处。言一切种阿罗汉住者无学果也。罗汉众多总摄为一。名一切种阿罗汉住。
论本第十
○生品第一
持毕竟方便处生品第一者。三持之中前二已竟。自下第三明其所成。行德不同为毕竟持。三中之极名持毕竟。所辩持法能为行本名方便处。亦可此是因分行德名方便处。上来自利。下明利他。利他之始受生随物故名为生。广辩生义名为生品。
就此持中品别有五。此品建始故云第一。此品有四。一者总以标举略叹。二列其名。三释。四结。
就初总中有五举数。言一切住一切行者叹其行广。此生遍在十二住中。备摄一切生行周尽。名一切住一切行也。无罪安乐一切生者叹其行能。善法利生称曰无罪。净果益物名为安乐。
次列其名。此五通则一一地中皆悉圆具。随相分别。前三地前。后二地上。良以菩萨一一住中皆悉具摄十二住德。故此五生随所在处。三恒地前。二恒地上。菩萨受生能除烦恼故名息苦。同形摄物令其离恶名随类生。地前菩萨用自善业受八胜。报名为胜生。初地已上十王胜报。名增上生。十地菩萨于最后身示得佛道。名最后生。
下释其相。解息苦中初息现苦。邪见生下教断恶因息其后苦。息现苦中愿力自在息苦因也。下正息苦。初明菩萨于三劫时能息物苦。系缚已下明于余时能息物苦。息后苦中邪见恶行生所为也。愿力自在受生因也。生彼天处正明生也。断彼邪下生所益也。如是已下辩生多少。是名下结。
解随类中愿力自在随类因也。神通之力名为自在。于种种生天龙鬼等所随类也。迭相恼下生所为也。相恼有苦。邪见恶行有恶因也。悉生其中随类生也。为其导下随类益也。为其导首引令入正。化前外道令离邪见恶不善也。彼所作下明前天等不相恼也。彼作不为彼不修者。菩萨为之身业化也。又以善下口业化也。如是已下辩生多少。是名下结。
解胜生中。以性生者正论生体。地前菩萨以己世间自性善业受生随物名性受生。胜世寿等显其生胜。如自他利指前广显。如是已下辩生多少。是名下结。增上生中。净心乃至最上住者受生分齐。在所受下正明生也。未过已下重牒以结。最后生中。最上菩萨受生分齐。受生调业。菩提众具受生因也。修业利他众具自利。生刹利等正明生也。得菩提等生所起也。是名下结。
过去已下结叹显胜。
○摄品第二
言摄品者。前品之中受生随物因生摄化。故名为摄。广辩斯义故云摄品。
就此品中。初明摄行。后明摄时。有十二难。菩萨修治于难不退。前中有四。一总举叹胜。二列其名。三释。四结。
就初总中。言一切住一切行者。叹其行广。此摄遍在十二住中。统收一切摄众生行。名一切住一切行也。等摄生者叹其行能。有六举数。
次列其名。六中前三就行分别。后之三种约时分别。等以乐具齐摄众生故云顿摄。居尊摄物名增上摄。财法摄取名为取摄。软根迟熟名为久摄。中根近熟名不久摄。上根现熟得益之终名为后摄。
次广释之。解顿摄中。于一切生作父母想所化顿也。以一切乐乐具顿也。是名下结。
解增上中初为家主。第二为王。第三为父。前为主中。初摄父母及诸尊重劝修善者善法益也。随时供养知恩报恩乐事益也。次摄妻子及余眷属。于中有五。一慈爱瞻视。二所作教示。三有犯堪忍。四疾病为治。五随力劝善。下摄奴婢及余作使。就为王中。句别有四。一治民以正。二惠以财法。三守境不侵。四化修善行。就为父中。于他无偏况自眷属而不平者内心不偏。言常柔下口言将顺。言常柔软不恶口也。真实不虚不妄语也。一切杀下身不恼害。
解取摄中。二缘等摄总以标举。次别。后结。别中初门是其财摄。第二法摄。法摄有四。初教正义以法益者总明法摄。二拔恶下别明法摄。三以如是下总结法摄。四不一切下明其摄仪。初总可知。第二别中初摄下人。于等已下摄取中上。就摄下中差别有三。一明教化。二有犯罪下明其教诫。三于下念下明其教授。前教化中差别有五。一明教化邪见众生。拔恶邪见正明化邪。下明化仪。等心摄者于人不偏。不为法悭于法不吝。不作师拳身无懈怠。不于彼下心无异求。二彼乐修下明其教化乐善众生。乐修不止为增福故。三未解下明其教化求解众生。未解令起已解令增。四疑为决者明其教化疑惑众生。五悔令觉下明其教化悔善众生。悔者令觉随时说义口业化也。令知悔心有败善过故曰令觉。化令正故为说义。同其苦乐身业化也。心无增减意业化也。就教诫中。有犯罪者标其所摄。下明摄相。等心教诫意业不偏。有呵有赞口言诫劝。疾病已下身业将顺。就教授中。初于下念下精进等不起轻想。不忽始善。随宜已下量宜授法。谓五度等。随时已下应时教示能忍疲恼。谓应止时教以修止。举时教举。如是等也。上来摄下。下摄中上。于等于胜标别所摄。下明摄相。修胜供养以财将顺。修习悲中以法摄取。问曰此等齐己</a>及胜。云何能得以法摄乎。释言余事虽等虽胜。有不及处故得摄之。于中有四。一内心悲念。二自离掉动成就四正令彼同习。三身口将顺。和颜身也。先语口也。四自修善业不为放逸令彼同修。上来第二别明法摄。三以如是下释已总结。四不一切下明其摄仪。不一切取离于大过。亦非不取离于不及。亦不趣尔离于非时。是名取摄。
第三总结。后三可知。是名六下大段第四结叹显胜上来六种正明摄行。下明修治于难不退。于中先举十二种难。下修九治于难不退。先别。后结。不观轻重为方便者对上初难。谓观众生根性优劣方便摄化。非直观于现犯轻重为方便也。或察于人而行悲者对前第六。由善观察所化人故悲念利益。或勇方便为造缘者对前第八。以有勇猛方便之力。为诸众生在生死中造生死缘而教化故。知生死过不舍生死。亦可勇猛方便之力。为诸众生在生死中造出世缘。故不舍之。或修正愿对前第九。以修愿故未得净心。于临终时不失正念。或净信心对前第十。以净信故未得净心。极所爱重众生来求而为惠施</a>。或专思惟观察不倦对前第五。以思惟故虽复生于放逸人天。而其内心初无放逸。或时柔软对前第二。以柔软故离苦方便调伏众生。自护烦恼不生瞋忿。或时行舍或时精进对前第七及第十一。不化名舍。化名精进。以此二故。于彼第七愚痴谄曲支节残毁若教若舍。亦以此二。于第十一种种心解若作若舍。或方便者对前第四及第十二。以方便故。彼第三句。财物虽少于多求者量宜而与。亦以方便。彼第四句。虽复一身于多求者量宜同事。又以方便。彼第十二。虽不放逸而随众生不断烦恼亦贪瞋等。
如是已下总结治能。
○地品第三
言地品者。前明摄化众生化德成就。堪能出生故名为地。广辩地行故云地品。
此品有五。一牒前住就以明地。二就人略分。三列其名。四略辩相。五广解释。如上十三次第为七是初段也。六是菩萨一见共地第二段也。种性解行乃至毕竟第三列名。种性住名种性地下第四略辩。前四可解。言无开发名决定者不动地也。于三决定是初定者。八九十地通名决定。八地即是初决定也。无碍名为决定行者。谓第九地依前转增名决定行。最上如来名毕竟者。第十法云学中穷满。故与如来同为毕竟。盖乃且就一门言耳。若又余门因果别分不可一类。自下第五广释其相。如来后说举果指后。下但释因。因中种性备如上辩。不复须论。今此但释解行已上。
就解行中初问起发。次释。后结。入欢喜住云何离者是初问也。释中有三。一明治行。二明治愿。三明愿行。能断恶趣入欢喜地。就前行中。依世俗禅修菩提分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初明利他。后明自利。利他有四。一于苦生修习悲心。二为众生久处恶道学菩提故。三堪忍为生作除苦因。四一切生三恶道业愿悉代受。业果自当。何由可代。此如上释。菩萨在中化生令出故曰代受。此前利他。毕竟修行一切善者是自利也。上来明行。修正愿者第二愿也。自下第三明中行愿。能断恶趣以世俗善牒前行也。言正愿者牒前愿也。恶道烦恼染污受身不久断者恶果断也。转恶道身恶业不行恶因断也。是名下结。
前住品下明初地上诸地体也。前住品说信等十法牒前起后。于此地净牒上所说。就处以指。就初以论。此初地净通则于此出世间中一切地净。故下文言净一切地。下释其相。先开三门。次释。后结。言三门者对治为一。就其修分明能治也。所治为二。就其成分明所治也。次第为三。明此十行相因起也。下次释之。云何对治牒问初门。下辩其相。放逸不受违信菩提反立障对。良以放逸不受戒故乐着世间。不能观察菩提福利。不见利故不能信乐。故违正信。是故已下反障显治。次三可知。第五门中多求众具违不倦者反立障对。以于众生求利养故妨修出道。故违不倦。余悉可知。第二门中如是十种所治略二总以标举。次列两名。通皆是心齐是方便。于中别分。前三是其行方便心。未正造缘故名心净。后七造缘。正修行故名方便净。下辩可知。云何次第牒问第三。下释可知。如是十行净一切地总以结之。以此十种十地体故通净一切。
○行品第四
言行品者。上来自分。下明胜进。就胜进中先因后果。广辩因行故云行品。此中有二。一就行德以分四种。二就行益以开四别。前中有五。一总标举。二列其名。三释。四结。五重分别。
从解行住乃至最上略说有四。是初总也。
第二名中。初三自利。波罗蜜者是其行体。菩提分者行熟成道。言神力者道熟起用。下一利他。
自下释之。解初门中先列其名。前六如上。但列后四。下释其相。前六如上。但解后四。两番释之。初就行门以分四别。如前十二为方便者。如前菩提分品说也。如前五愿名为愿者。亦如菩提分品说也。彼中具明五愿十愿。就初以举故偏说五。十力方便是名力者。如力性品辩明菩萨十力种性。今此说为力波罗蜜。言一切法部分智故是名智者。谓随世法差别而知是名智也。下举般若对以显别。知真谛者说为般若。知世谛者说之为智。下据修义以彰四异。言无量智。名巧便者。修诸行时无量巧智名方便也。求增进智故名愿者。修诸行时求胜之慧斯名愿也。魔道不坏故名力者。修诸行时坚固不坏斯名力也。言智开觉名为智者。修诸行时善巧修法名智开觉。说此以为智波罗蜜。第二门中如前所说三十七品四求四知名菩提者。菩提分品说三十七。真实义品说四求知。指彼说也。如前六通是名力者。如力品说。前说调伏。调伏方便名成熟者。前功德品说五无量。指彼说也如是四行摄一切者。第四总结。
自下第五重复。分别。但释第一波罗蜜义。于中有三。一三义释名</a>。二三门辩相。三三学摄取。波罗蜜者此名为度。今此文中三义释</a>之。于中先释。后牒以结。三阿僧祇长夜修者是时度也。自性净者是其自性清净度也。胜余世间声闻缘觉摄大菩提是果度也。下牒结之。施等十法举其行体。言时度者牒前第一三阿僧祗长夜修也。明此施等度三僧祗方始成满。故曰时度。自性受者牒前第二自性净也。十波罗蜜能除妄想契穷实义。故名自性清净度也。言过度者牒前第三摄菩提果。明此十种能到大果故名果度。是故下结。次辩其相。诸波罗蜜建立有三总以标举。次列其名。下辩其相。就对治中先举六弊。六度已下翻障显治。随其障别对始名异。名随所应。余波罗蜜六所摄者。举本摄末。释防外难。向有十度。今此何故但说六治。以后四种前六摄故。摄相云何。依如相续解脱经中行别相摄。方便波罗蜜是前三伴。愿波罗蜜是精进伴。力波罗蜜是禅定伴。智波罗蜜是般若伴。若依地经。后之四种通伴前六。于前六中善巧摄取名为方便。上上增进说之为愿。魔法不动说以为力。差别异知说名为智。以前摄故不别论治。是名下结。因起可知。次明报果。施果有二。一外。二内。外得大财。内得寿命色力安辩五种果也。由施衣食令他得命乃至得辩。是故还得如是果也。余之五行各得一果相显可知。是名报果总以结之。下以学摄。彼四众具眷属无尽是戒学者。六中前四同为戒也。摄门有二。一分性摄。唯一戒度是其戒学。二相摄门。施戒忍进俱名戒学。言众具者。施为戒因故名众具。言自性者。尸罗正是戒学体也。言眷属者。忍能护戒。是故说忍为戒眷属。言无尽者。由精进故持戒不息。故名无尽。依如相续解脱经中。别分精进不入三中。各随一义宁可一定。禅是意者。禅波罗蜜是定学也。定心内净故名为意。般若是慧。此三下结。
前就行德以分四行。下就行益以别四种。有四举数。次列四名。自利利他各有始终。故合有四。如是下结。
○建立品第五
建立品者。上来明因。此品明果。果德成办堪任建立利众生事。故名建立。此品有三。一牒前起后。二广辩释。第三是名如来住下随别结之。
初言十三如来住者。前住品中言第十三如来住者建立品说。故今牒之。究竟地者。前七地中说究竟地建立品说。故今牒之。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法者。于前无上菩提品中。言百四十不共佛法建立品说。故今牒之。三十二下列名可知。此等牒前以起后也。今此品中为辩建立相同前门。故牒起后。
下广释之。文别有二。一明建立如来自德。二十方界利益众生为九事下明其建立化他之德。前中有四。一广辩释百四十法。第二是名百四十下释已总结。三一切相好后身得下明其成处。四究竟地与如来地何差别下辩因异果。前中相好色相同故一处释之。于中有四。一明其果。二造种种下明相好因。三略</a>说诸相为软中下重就前果明其通别优劣之义。四相好善业三无量下重就前因明三无量能得相好。
就初段中先明相好。表德名相。顺情曰好。其辩可知。下明得处。于中四句。一对地前相好之因明得报处。初地始得。至佛乃净。二余四下乘明余德成就处所。胜者后得。劣者前得。三从净心下对初地上相好之因明得报处。谓从净心起相好因。次第渐胜。于诸地中一切相好渐次生也。四又种种下明相好因。有近有远。得果不同。
上来明果。自下第二明相好因。于中有二。一明因体。二种性地种子处下明因成处。就因体中初就行业以明其因。复次在家出家已下据修说因。前中初明差别之因。三十二相无差别下明无差因。如是下结。差别因中造种种业得种种报世尊教化力故说者总以标举。何以故下问答辨释。自有一因能生多果。世尊何故说种种业得种种报。问意如是。下释之中初至令得相好报来明说所以。众生闻下明说之益。如修多罗下举经所说辩种种业。一切经中说相好处皆名相好修多罗也。下辩可知。无差别中初明相好无差别因皆由持戒。何以故下问答辩释。差别之因得差别果理数应然。今何故言唯持戒得。下释可知。相好一报云何说言种种因得。复言唯一持戒因得。因有二种。一者生因。如世生母。二长养因。如世养母。种种因者是长因也。持戒因者是生因也。如是广下总以结之。于中但结差别之因。自下据修以说因中。初明通因。次明别因。后总结之。前明四修是其通因。以此四修通修诸行故曰通也。无忿以下是其别因。随行别修故曰别也。别中八句。相显可知。是名下结。但结前通不结后别。上来第一正明因体。下明成处。言种性地种子处者明其种子初成处也。言解行地修方便者因增长处。净心地得余渐胜者明其因成生果处也。从种种业至此第二明相好因。
此略说下是第三段重就前果。明其通别优劣之义。先明通别。略说诸相为软中上余一切法皆大人相者辩相通别。凡夫为软。二乘为中。大乘为上。通为如是软中上人。是故但说三十二相。若多说相。中下绝分不能趣求。若简中下唯为上人。一切佛法皆大人相。故华严经</a>相海品中。宣说如来一一支节无量相也。此及余下明好通别。但释通义略不论别。谓此所说三十二相及余佛法通皆名好。下明优劣。谓十地已还一切众生福德积聚觌佛一毛。余皆可知。
复次善业三无量下是第四段。重就前因明三无量能生相好。
就四净中初牒前门。次列其名。要摄唯二。谓身与心。前二身净。后二心净。身中初一正明身净。后一用时境中净也。心中初一功德心净。后一明其智慧心净。下释其相。解身净中。烦恼习身舍离无余得最上身真身净也。生灭自在应身净也。境界净中。种种现化身现化也。及所言说口言说也。一切境界自在无碍总明于前二种境中得自在也。解心净中。烦恼悉离心体净也。善根成者心法净也。解智净中。舍离一切无明秽污除性无明证智净也。一切所知无碍自在除事无知教智净也。证智净故具一切智。教智净故具一切种。
就十力中文别有三。一牒以列名。二依经辩释。三力有七下论主自以七门分别。就初门中十力牒前。处等列名。力义如别章。此应具论。今且释名。处非处者。因果相当名为是处。因果相违名为非处。然此力中通知一切。但知因果教化中胜。是故偏说照此名智。力如后释。一堪能名力。能利生故。二强盛名力。自德坚强魔不坏故。自业力者。善恶等因果家自业。简异性因自在天等。故说为自。然此力中通知烦恼及苦乐等四法受义。以业为主但云业力。禅脱三昧正受力者。禅谓四禅。脱谓八脱。言三昧者谓三三昧。自余一切通名正受。于此禅等能入能知故名为力。诸根力者。信进念等过习今成。能生曰根。是根之中离合不定。合之唯一。或分为二。谓利与钝。故成实云。钝根有边所谓蛇奴。利根有边所谓诸佛。是以说之。中根无边是故不说。或开为三。谓软中上。如下文说</a>。然就根中通知一切善恶等根。今欲依善化授以道故偏说之。种种解者亦名欲力。亦名悕望。知物信解故名解力。知解起欲名为欲力。欲心悕求故名悕望。种种界者。亦名性力。亦名使力。习欲不改故名为性。性别名界。恶性随人目之为使。知此名力。至处道者。苦乐等报名所至处。善恶等因能到彼处名至处道。知处及道是故名为至处道力。此力所知与处非处有何差别。如论中释。前处非处总知因果。今此别知。是因能到彼果。别知是果从彼因生。宿命力者。谢往名宿。相续名命。此力通知过去世中八事六行。命在其后。据后以彰偏云宿命。生死力者。经中亦名天眼力也。若言天眼就初为名。禅名天住。依禅得眼故名天眼。依此天眼照用自在名天眼力。生死智者就后立称。随眼取见现在众生。知其未来死此生彼名生死智。理实此力通知未来八种事等。为欲令人知过生猒。故说生死。漏尽力者释有两义。一就能以名。无学圣智能尽诸漏名漏尽力。二从境立目。三乘圣人结患斯亡名为漏尽。知尽名力。下依力经辩释其相。此如十力修多罗者牒以总指。一切诸经说十力处通名十力修多罗也。亦可别指。下广释之。初释力中经有十句。一者如来。二处非处。三如实知。四者是力。五者成就。六者胜妙。七者安隐。八者自知。九能转梵轮。十能狮子吼</a>。今此论家初依十句次第释之。自安已下随义分别。初言所说不乖如者释如来也。斯乃寄言以显内德。由智证如发言不乖。以智难彰。寄言显之。是故下结。故名多陀阿伽驮者。是中国语。此名如来。净不净下释第二句。净不净果依差别因。名是处者。乐果名净。苦果不净。净依善因。不净依恶。各依别因。有四道理故名是处。净不净果差别因违名非处者。如说乐果从恶因生。苦由善得。违正因果故名相违。无此道理说为非处。离增上下释第三句。离增上慢名如实者略释经中如实知也。增上慢者实不知法妄谓己知。不名如实。佛离慢故如法实知名如实知。小乘法中宣说十智以为力体。今大乘中说如实智为力体也。如前说下转释离慢。相显可知。堪能已下释第四句。能一切种利众生者。此就利他堪能名力。一切魔怨舍离胜者。此就自利强盛名力。是名下结。修习摄下释第五句。修习摄受力体成也。随欲自在力用成也。是名下结。涅槃名胜释第六句。此名果满。八圣名安释第七句。此彰因圆。自知所得名自知者释第八句。对后两句。名前涅槃及与八道为自知也。以哀愍下释第九句。以哀愍心为人广说是名转者。此释转也。何以故下释梵轮义。何故问也。何故所转名为梵轮。下释其相。梵名为净。净有二种。一者自净。二者净他。从初乃至清凉真实是自净也。生死因果恼乱非一故名种种。清净寂灭谓因亡也。清凉真实谓果丧也。初转已下是净他也。是名下结。得最上下释第十句。得最上教所吼法也。从过去佛所闻正法名最上教。摄无上师能吼德也。善集师德名摄大师。说自所得正明吼也。破异道者吼势力也。于异不怯能吼心也。一切诸论胜妙无上所吼胜也。明佛所有一切言论于诸道中最胜无上。为四众说吼所益也。是名下结。
上来第一依经释竟。自下第二随义分别。于中有二。一自安安他二门分别。略说自安前八句也。略说安他后二句也。彼我俱安双结前德。开发显示教授说者结其说相。明佛于彼十力经</a>中开发显示是二功德。教授众生为众宣说。二得义方便二门分别。略说得义前八句也。自成胜益故名得义。得方便者后二句也。由转梵轮。由狮子吼。令他众生得智得断。与他所得为方便故名得方便。此总标举。下释其相。人天所求悉于我得。总释后二令他得智。是名下结。如病差下别释后二令他得断。前转梵轮令爱行者除爱得断。后师子吼令见行者除见得断。转梵轮中如病得差除恼安隐自患尽也。举其自尽明能尽他。复为人治令他得断。是名下结。师子吼中令妄邪师得诸对治诸病差者。令六师等皆得正治见患亡也。是名下结。解业力中初释经文。后牒以结。经中七门次第释之。一知三世业。二以行分下知身业等。三复有四下知四法受。先知。次说。后总结之。知中初总。现在未来苦乐通别说为四受。起受善恶说为四法。下辩其相。略举初门。余三指前。次说可知。下结是名处方便者。苦乐等报说以为处。安不安等名为方便。四若众生数知起业人。五以非众生知业境界。境中该通生及非生。文中略故但云非生。是名众生。结前若生起业人也。略不结后非众生数为境界矣。六善所作是名因者明知业因。是文颠倒而复不足。若正应言所作善根。若具应言所作善根所作不善是名因也。七爱不爱下明知业果。乐果可爱苦不可爱。祸者即是不爱苦也。福者即是可爱乐也。下牒结之。一切时者牒前第一三世业也。一切行者。牒前第二身口意业。一切处者牒上第三四法受也。一切法者牒前第四若众生数。一切境者牒上第五以非生数为境界也。一切因者牒前第六善根所作。一切祸福牒前第七爱与不爱祸福果也。如是一切如来悉知总结知也。就定力中四禅八解脱释禅解脱。于禅已下就佛明力。于中有二。一明如来自得禅定出入自在名为定力。二复次下令他得定故名定力。自中有四。一略辩释。于禅解脱心自在者定体自在。彼彼悉成定用自在。是名下结。二引说证成。如世尊三昧正受证证如来定体自在。如其正受光照梵下证明如来定用自在。阿含经说。如来有时为化梵众往彼天上。身放胜光。口宣妙法。诸梵见光闻其所说不睹其形。故今引之。三以是义下就彼所引结成此义。以是如来三昧正受光照梵天妙音说法。令诸梵众但闻其声不见形故。如来入共世间三昧能速成办入共世间。不共世间像类三昧是佛定体。所入是其世俗净定名共世间。精妙过世故曰不共。良以所入仿像世定。是故名为像类三昧。能速成办佛定用也。四于禅下牒此结彼。牒此释文。结成十力修多罗中所说定力。于禅解脱心得自在牒初段中定体自在。随意悉成牒初段中定用自在。具斯两种。是故经中说禅解脱三昧等力。
上来第一明佛自得。自下第二能令他得。于中有三。一明众生于诸禅等具二烦恼不能得定。一者未修烦恼障故令不得修。二者已得自地结缚不能精进。二如来下明佛巧化令其得禅。先明如来三业巧化。后明化益。初以种种世俗言者口业化也。随其法类言音各异故云种种。随其色像身业化也。谓随众生色像不同为现身也。随所应者意业化也。观物心性量其所宜名随所应。下明化益。令得善者对前第一。未修之者令得禅也。所得非一故云禅等。修慧满者对前第二。已得之者令胜进也。言离恼者化前第一令得禅故离烦恼也。言清净者化前第二令满足故究竟净也。三若得下牒以结之。言若得者牒初段中第二已得违胜进也。言未得者牒初段中第一未修令不得也。言若劣者牒第二中令得禅也。言若胜者牒第二中修慧满也。悉如实下总结知也。
就根力中。向成信等??中上者。信等五根依前定成。牒前起后故曰向成。信等五根。前列名中但云利钝。今说有三。??中上也。
就解力中。从他生信及自思惟知欲因也。??中上欲知欲体也。是名下结。就初以结故云解力。
就性力中种种性总以标举。次别显之。三乘净性。贪等染性。八万四千文中不数。贤劫经</a>中辩明八万四千法门。今应翻彼为八万四千烦恼性也。下总结之。
至处道中。初就净法明至处道。又种种下就染以论。种种各违总以标举。次别显之。起异见欲心相违也。常共斗诤口相违也。如外道下就人指斥。如时修多罗指经广显。当应外国别有时经。今此所传量影时经不辩斯义。
宿命力中。初知众生俗数建立种种名者总以标举。于彼八事六种行中就初以举。故但说名。谓过去下别以显之。别中有四。一举过去。八事六行以为章门。他及自身当事分别说为八事。彼此共同名之为行。如是下结。二辩其相。言八种者牒上初门。下辩其相。此与地经大同小异。异有三种。一有无不同。彼中一色此处无之。二离合不同。此中久住及与寿限。彼合为一名为寿命。三前后不同。今此文中第五苦乐彼为第八。余皆相似。如是名者如说过去须大拏等。如是生者谓刹利等四姓中生。如是姓者谓张王等。饮食苦乐相显可知。后之三种命中差别。言长寿者命极无卞。言久住者寿至中年。对彼少年说为久住。言寿限者少年夭丧。六种行者牒第二门。下辩其相。俗数名字犹前名也。刹利等色犹前生也。刹利等形说名为色。亦可四姓差别名色。如世人言色别若干如是等也。言父母者种姓处也。饮食同前。言善恶者。前八事中就其果报说为苦乐。今就因行说为善恶。善恶乐等同行显故。言寿命者犹前中后三命也。三八种事下明八及六该通自他。四作是说下就彼六事广明自知。初别。后结。此我名者。如佛自说过去大拏是我名字如是等也。次四可知。
就后命中。若少年者是寿限也。若中年者是久住也。言长年者是长寿也。如是下结。
就天眼中。依彼十力修多罗文次第辩释。经中初明天眼过人。后明所见。今具释之。一切禅定名天住者。三住之中四禅四空通名天住。依禅得眼名天眼者。住本立称故号天眼。净果满足名快净者。余人天眼名为清净。如来天眼净极名满。满故名快。过人可知。下释所见。所见有二。一见死时好色恶色。二起恶戒下见造善恶受苦乐报。就初段中众生临死时者。解释经中见生死时。正论死时一刹那顷命断时是。而命未断诸根渐坏名临死时。此等通摄为死时也。见此时中诸根坏相。黑闇已下解释经中好色恶色。此见死竟中阴色也。就恶色中。黑闇二种轻重分二。如是像类乘中阴者。明彼中阴似像黑闇黑羊毛也。下出其类。如夜黑闇极恶色也。黑羊毛光轻恶色也。故名下结。就好色中。白净二种优劣分二。如是像类乘中阴生义同前释。下出其类。如明月光极好色也。波罗捺衣微好色也。故名下结。
下见造业受果报中。初见造恶受恶果报。与上违下见善受报。恶中有三。一见造恶。二种种邪见恶行成下见恶成为因。三名色分下见因成得果。前中初言起于恶戒是名恶戒身口意者。有正见人起身口意违犯禁戒。名为恶戒身口意恶。是人行坏而见不坏。是故直名恶戒身等。种种邪下是其恶见身口意者。有人邪见起身等业名为恶见身口意行。
自下第二见前所作能为后因。于中初见恶见所起身口等业能为后因。后见恶戒身口等业能为后因。此二之中各有三句。一见成就。二见为因。第三结之。前恶见中初见成就。成有总别。种种邪见恶行成就总明成也。下别显之。诽谤贤圣是名邪见别明见成。诽谤计着邪因邪果。缘是造作一切邪业。别明恶见所起身等恶行成也。造邪业已受现乐下见为因也。受现世乐未来苦者。有人邪见不信因果纵情造恶。故现受乐未来受苦。言现世苦未来苦者。有人邪见苦身求度。故现受苦未来亦苦。是名邪因结彼邪业为因义也。下恶戒中。成种种恶见其成也。生恶道中见为因也。举生恶道显其因义。是名因者结彼恶戒为因义也。
自下第三见从恶因受于苦报。于中四句。一解身坏。名色分者。四阴名名。色阴名色。是二分离名为身坏。二解命终。生分尽者。命根能令色心不绝。与生作因故名生分。生分尽时名为命终。三解生恶趣。略不解生。但释恶趣。非法恶行是名恶者。名因为恶。受苦无间名恶趣者。鬼畜二报为恶所趣名恶趣也。四解堕泥犁。堕下背悲释其堕也。地狱极下颠坠名堕。离诸贤圣名背悲等。增上可厌名泥犁者。是其所坠地狱处也。恶趣中重故别论之。
下就善中。与上相违名净分者是善因也。下明得果。乘善行生名善趣者谓人趣也。所受自然是名天者。善趣中胜故别论之。
漏尽力中但明自尽。不论知他。于中有三。一明漏尽。二对治下明漏尽治。三得六通下明漏尽德。初中一切漏无余者起惑亡也。断一切使性使尽也。第二治中言对治者。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初明无碍。有漏尽下明其解脱前无碍中无漏心者。是无漏定对前漏也。无漏智者。是无漏慧治前使也。增上意慧转名显之。前无漏心是三学中增上意学。前无漏智是三学中增上慧学。下解脱中言有漏尽名心解脱慧解脱者略列其名。前增上意究竟出累名心解脱。前增上慧究竟出累名慧解脱。依见依修心慧脱者得脱处也。由依二道断惑除累故得二脱。是名后有总以结之。以此二脱障外所成故名后有。自下第三漏尽德中初明六通。自如实下明得四智。自如实知自证四智能为他说。寄言以显。故说自知结前自知。生已尽下彰前为他寄言显也。生尽行立是前二智。如是广者。广说有四。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也。此四何别。毗婆沙云。我生已尽是断集智。梵行已立是修道智。所作已办是证灭智。不受后有是知苦智。此是证智。非是泛尔观境智也。证心一味云何有四。体虽一味义别有四。相状如何。据小以论。无学心起正观谛理。无心分别。我生已尽梵行立等。但此圣慧能尽集因。义说以为我生已尽。即此圣慧修道行满</a>。义说以为梵行已立。证灭毕竟。义说以为所作已办。能绝来苦。义说以为不受后有。然后出观在有心中缘前所得。方自念言我生已尽乃至第四不受后有。大乘法中佛智初起正照如理亦无分别。我生尽等但随义别。离分四种相与前同。然佛如智常续无间。不同二乘出观在有念自所得。但对众生显自所证。言我生尽梵行立等。问曰此四与尽无生二智何别。成实大乘即说四中。我生已尽以为尽智。不受后有为无生智。毗昙不尔。言尽智者。现尽生死因之与果。无生智者。定保当来生死因果不复更起。彼尽智中自有四智。无生智中亦有四智。如龙树说。若直观察我生已尽乃至第四不受后有。是其尽智。若言生尽不复更生。梵行已立不复更修。所作已办永更不作。不受后有后更不受。是无生智。四智如是。
上来论主依经解释。自下论主自意分别。先举七数。次列其名。后广释之。言自性者明力体性。言分别者分别其相。言不共者不与下同。所言等者佛佛平等。言造业者明力功能。言次第者化用因起。言差别者明力分齐。下广释之。解初门中先举二说。有说信等五根为性。有说智性下取圣说辩定是非。相显可知。第二门中分别有三。一牒以举数。次辩其相。时分别者三世别也。过未现在入一切智释显其相。就十力中。宿命智过。天眼智未。除漏尽力。余通三世。漏尽力中证漏尽力自身现证。得言现在知漏尽力。所知之尽不属三世。随人说之得通三世。入一切智顺外国语。顺此应言一切智入。入名为解。佛一切智解三世法名一切入。种分别者随法别也。一切有为自相共相入一切种释显其相。十力通知有为无为。今此且就有为言耳。就有为中因果等别名为自相。无常苦空诸法共同名为共相。十力之中初处非处最为宽总知自知共。第七至道知自知共。知不净等是知自相。知无我法是知共相。第十力中尽漏之力知自知共。见有除闇能知自相。证空尽漏能知共相。知漏尽力唯知自相不知空故。自余七力但知自相。解知如是一切种法。是故名入一切种也。众生分别随人别也。一切生界入一切益释显其相。十力皆缘一切众生。于诸众生解知一切利益方便。是故名入一切利益。如是下结。不共及等相显可知。
言造业者牒第五门。下辩其相。处非处者举其力体。真实因果如是知者辩其力相。知正因果故言真实。伏因果诤明其作业。诸沙门等是乖理人。求之不得多起异执。彼诤因果。或言善因能得乐果。或言得苦。不善亦尔。以此初力知正因果故能伏之。自业智力举其力体。自所作业此业受果。如实知者辩其力相。知自所作非无因也。此业受果非无果也。伏施福下明其作业。诸沙门等诤施不同。或言有福或言无福名施福诤。良以业力知施有福故能伏之。理实通伏一切所作罪福诤论。诤施者多。故偏言耳。
禅解脱力举其力体。略不辩相。下明作业。三种示现调伏教授正化业也。伏对治下摧邪业也。诸沙门等或言苦行是正对治。或言礼拜是正对治。如是一切名为对治。相违诤论由能正化。故能伏此对治诤也。诸根力者举其力体。于诸生等辩其力相。如所应下明其作业。种种解力举其力体。于诸生下辩其力相。教修净下明其作业。种种界力举其力体。于诸生下辩其力相。如其根下明其作业。性必依于根欲以成故如其根。如其欲心依性授法故如其使。彼彼度门教授益也。
至处道中初举力体。次明作业。后牒总结。至处道力是初段也。为众生下是作业也。于中有二。一以五度事法教授。具广分别如声闻地。二云何下理法教授。于中初明教授菩萨。从声闻乘如是思下兼教声闻。教菩萨中文别有三。一问起发。二三昧具下对问辩释。三是名下释已结叹。就初问中云何如来教初业者。地前菩萨名为初业。未能自证假师教授。教之云何。第二释中初明教仪。为无谄下明所教人。作是言下明教授辞。如是一切所知已下明教授益。前教仪中三昧众具摄住心者。先须以彼十一定具摄令住心。然后以彼理法教也。十一定具如成实说。一净持戒。二得善知识。三守根门。四食知量。五损睡眠。六具善觉。七具信解。八具行者分。谓信不谄少病精进及与智慧。九具解脱处。谓佛比丘为之说法。自善诵经为他说法。独静思量善取定相。十无障碍。谓灭离三障。十一不着。舍执着心。
所教人中言无谄者。正直舍妄名为无谄。
教授辞中初教生空。于眼见下教观法空。如是坏我方便道下双以结之。就生空中初教观现。不于未下教观未来。略无过去。就现在中初总。次别。后总结之。汝当独处思所立名。总劝观也。一切众生寻名取我。故教观名令知无我。又八事中名字在初。就始为言故教观名。余略不论。所观八事如前菩提分品中说。如此名下别教观也。先教实无。后教假有。如此名字内外六入一切无者即法无我。十二入中六根名内。六尘名外。彼名所表我众生等。内外中间一切无也。自性亦无法外无也。法外无有我人自性。是故说为自性亦无。此教实无但是名下教观假有。有但名想因缘施设故非实有。如是思下总以结之。下观未来。现我既无。当亦非有。故于未来不起人想。
就法空中初观眼空。后类余法。就观眼中初观现在。次过。后未。现中有三。一观眼体空。二如是名下观眼所依。因缘法空以成眼空。三何以故下观眼识空以成眼空。就初段中句别有二。一观假有。二观实无。于现在眼作眼名想眼施设者观假有也。有但名想因缘施设。非实有之。当自观下观实无也。自观我眼尚不可得眼体无也。况名相等言是眼者。眼因缘中亦无眼也。第二段中如是名想施设悉无因缘空也。名想施设都无真下。牒无名等成眼空也。名想施设是眼所依。所依既无眼性焉有。第三段中初何以故徴前起后。眼能生识。何故言无。下释有二。一观识空。二以眼空成彼识空。还用识空显前眼空。前中二句。一初中非彼眼观实无。二观假有名。眼想施设眼觉生者观实无也。眼识觉了名为眼觉。眼觉体空故非名等有觉所生。但名言说而生眼觉观假有也。但名生觉故有非实。下以眼空成识空中。非彼眼性可闻知者观实无也。此文不足。若具应言非彼眼性可闻可知而生眼觉。于名于事而生觉者观假有也。但于眼名眼因缘事而生眼觉。故有非实。上来观现。是故思下观过去也。是向现眼但是名想施设而有无定实故。未来亦尔。但是名等当来不得观未来也。上来观眼。下类余法。先以眼根类显余法。后以现法类同过未。前言如眼牒上所观。如是耳下正类余法。耳鼻舌身类显色法。乃至见等类显心法。见闻觉知是散心也。眼识名见。耳识名闻。鼻舌身识说名为觉。意识名知。若求得下是定心也。始修名求。终成名得。就彼求中粗心名觉。细心名观。如是一切。类显非色非心法等。此等就法。以眼类余乃至当来。就三世时以现类余。越过举当故曰乃至。前观生空。次观法空。下双结之。如是坏我方便道摄结前生空。乃至坏法方便道摄结后法空。汝当独处至此第三明教授辞。
自下第四明教授益。如是一切善观察者牒前起后。下明其益。益有二种。一明所离。二明所得。从初乃至无所摄受是所离也。一切法想及当来想举所离心。约法论心名为法想。约时论心名当来想。据后以举故偏言当。又复当来正是所厌故偏举之。一切虚伪举所离相。妄想不真故曰虚伪。无想无思离前心也。断除分别一切法想故曰无想。离当来想故曰无思。言无相者离前一切虚伪相也。于一切义无所摄者总结离也。下明所得。所得有二。一因。二果。因中有四。一得智慧三昧种性。如来慧因名智慧性。如来定因名三昧性。二得五度。三得八禅。四得菩萨无量三昧。渐次已下是得果也。
上来释竟。是名已下释已结叹。是名结也。过去如来为初业下是叹胜也。
从上云何教初业来明教菩萨。声闻乘下兼化小乘。声闻思此无我之理。疾得六通四无碍智。
上来作业。一切至下总牒以结。
宿命力者举其力体。观宿命者辩其力相。下明作业。于善于恶若厌善净调伏说者正化业也。于善信乐名为净心。于恶厌离名为厌心。为起众生如是二心调伏说法。调对厌心令离恶也。说对净心令生善也。伏常论下摧邪业也。知果由因故伏常论。生死智力举其力体。略不辩相。说众生下明化他业。漏尽智力举其力体。略不辩相。伏疑惑下明其作业。
言次第者牒第六门。下辩其相。初得菩提顿得十力。力体顿也。种智起时一时顿得。后次第者力用渐也。次第现前总明次第。下别显之。别中有三。一依世智起化次第。二依如来第一义智起化次第。三依如来了达缘起法界之智起化次第。就初门中先以初力知世因果。阿惟佛法因果部分处非处力观因果者。此明无比正觉法也。于此无比正觉法中。为知世法因果部分。故以初力观察世谛因果部分。此力是总。下余九力依此次第摄化众生。初以业力知欲界业摄化众生。为世俗下以彼定力知上界业摄化众生。并为出道。欲令众生得出世下以余七力出道摄化。根欲性力知物心器。至处道力摄令住心。宿命天眼化离断常。漏尽智力终令究竟。第二门中先以初力知第一义。下余九力依此次第摄化众生。先以业力知在家业摄化众生。次以定力观出家业摄化众生。后余七力出道余益相状。同前。第三门中先以初力观缘起法界。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同一体性互相缘集名为缘起。门别各异名为法界。初力可知。下余九力依此次第摄化众生。初以业力观世业果。次依定力三轮示现教化众生。令舍世恶修行世善。后余七力出道饶益次第同前。
言差别者牒第七门。次释。后结。初力可知。第二力中。知善不善得爱不爱不作不受当相分别。乃至已下对后辩异。乃至善知禅解脱中此业非彼亦是业力。是名下结。第三力中。知禅解脱三种示现当相分别。乃至已下对后辩异。五根之中信根名净。举净等取余之四根故曰净等。乃至知彼五根俱生相应定心亦是定力。是名下结。第四力中。知软等根是名根力当相分别。乃至已下对后辩异。悕望是欲。乃至知根生彼悕欲亦名根力。第五力中。初至大乘得涅槃解当相分别。知种种悕是名解力总以标举。解有六下别明所知。出与不出去住分别。远净近净优劣分别。现法将来大小分别。乃至已下对后辩异。有总有别。乃至知解所起种喻亦名解力是其总也。诸性不同如世种子谷豆等异名种子喻。乃至知解成彼诸性作种子喻犹是解力。分别有四。如性种子是名解力是其别也。三乘凡夫界性各异说为四种。此四界性如世种子体性各别。是故说为如性种子。分别前解所成四界如性种子故名解力。第六力中。初知种种分别种子是名界力当相分别。知种种性分别此性如世种子故名界力。乃至已下对后辩异。涅槃法者是所至处。言道迹者是能至道。此之道迹依前界起。是故名为顺界道迹。乃至知界所至涅槃及知顺界所起道迹亦名界力。第七力中。知一切道种种性净名至处道当相分别。一切种道是其总也。恼净别也乃至已下对后辩异。过去世中一切趣因是至处道。是故乃至知宿命中一切趣因。亦名至处道力摄也。第八力中。知过六种是名宿命当相分别。六种同行名六言说。亦知八事。略不言耳。乃至已下对后辩异。乃至知彼过去众生向未来世生死此彼犹名宿命。第九力中。知来生死是生死力当相分别。乃至已下对后辩异。谓知众生未来世中乃至金刚未得究竟漏尽自义。犹名第九生死力也。第十力中当相分别更无辩异。知究竟义知他漏尽现法得者。自得漏尽如是十下总以结之。
四无畏中。文别有三。一牒指经。四无畏义广如别章。第二如来以此自证而无畏者略以释之。三智障下广以辩释。广中有五。一明无畏具。二如来下明无畏相。三无怯下明无畏体。四自安下明无畏德。五一切法平等觉下明无畏用。就初段中。智障解脱一切法觉不共声闻是一切智无畏具也。烦恼障脱共声闻者是其漏尽无畏具也。说出苦道是能说道无畏具也。说障道法是能说障无畏具也。此之四种是无畏具。时此于他无所畏故。亦名为境。为无畏智所照知故。第二相中。如来于此自如实知无畏智相。若谤不知无有是处。无是处故得无畏者无畏心相。第三体中义别有二。一者智体。二者心体。内照知已具有四德是其智体。缘难不怯是其心体。今言</a>不怯是心体也。不疑惑下是智体也。明审自己具四师德故不疑惑。第四德中。自安安彼总以标举。下别可知。第五用中。初之一智别化菩萨。菩萨修学一切智故。第二漏尽别化二乘。彼求寂故。后二俱化。下就俱化出菩萨中。开分二藏。相显可知。
三念处中初牒指经。次总辩释。法是经法。律是戒律。如来长念我法我律于余法中最尊最上名大法主。于受不受常行舍心故无苦恼。今言不恼。偏举一边。下别释之。先举三数。次列三名。后总结之。于此三众无增减者。于正不喜。于邪不恼。于非邪正不生痴舍三不护中初牒指经。略说一切覆藏悉断示三不护正辩其相。阿罗汉下寄对显胜。于中有四。一总明罗汉余过未尽故须防护。无记突吉身口失也。不能牵果故曰无记。所作违法名突吉罗。或时忘设意业失也。二明如来一切悉无故不须护。一切悉无无不善也。一切真实唯有善也。三别明罗汉三业有过故须防护。或时论议畏堕负处口余过也。或时不悦身余过也。或时怠性意余过也。是故自护。四明如来一切悉无。大悲指前。不忘法中如来所作常随忆念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一切所作身所作也。一切说者口所说也。一切巧便意所知也。言一切时于此诸事常不忘者总结不忘。
断除习中初牒前门。次释其相。如来动止离烦恼习正辩其相。诸罗汉下寄对以显。是故下结。
一切智中一切种妙牒举前门。下释有三。一通。二别。三总结之。知义益等是通释也。知义是善。非义不善。非义非非义是无记也。次别显之。知恶无记名一切种。智善名妙。下牒总结。合为一切种妙智也。上来广释。是名略说百四十法第二总结。
自下第三明诸佛法究竟成处。初明相好具足成处。次明余法究竟成处。后总结之。一切相好最后身得是明相好得成处也。快净已下明余佛法成</a>就处也。于中有二。一明成处。二明成相。快净分法菩提树下乃得满者是成处也。相好易成。故后身时初生即满。余德难就。故佛树下得菩提时方乃满也。菩萨后身修三十下明成相也。于中初修三十七品。次得众相离障三昧。后成佛道。次第二心明得时也。望前金刚名种智起为第二心。顿得十力乃至妙智明其所得。下就所得叹以显胜。快净无上断德胜也。所知无碍智德胜也。快净离垢显前断德。平等开觉显前智德。过一切下总以结之。
究竟如来有何别下。是第四段中明因异果。先问起发。由上文中最上如来合为一地。宜须辩异。故为此问。次以喻显。喻别有五。下总结之。
上建自德。下建利他。于中初总。次别。后结。
十方施作略说九事。是初总也。
不共法中门别十一。除四清净。余之十门相从为九。相好合一。余八各一。故有九也。以何义故除四清净。良以四净自德清</a>净。利他不显故痴不论。又四净中初一身净相好所收。后之三净余德所摄。故不别论。云何□别。先问起发。下广辩之。初相及好共生一信。第二断疑起十力者生物解也。第三事中以佛十力起一切义总以标举。谓依十力起四无畏一切义用。次别显之。闻发知见显之已具有一切智也。答一切问彰己漏尽。伏诸邪论明己实能。宣说障道建立正法明己实能。说尽苦道起四无畏总以结之。第四事中如来智慧若住不住随彼调伏离诸恼者。佛平等智随彼众生若住善法若不住善等皆调伏。于不住善不生恼也。为如是义起三念处。第五事中言如前说如是作故起不护者。如上所说一切所作覆藏悉断故起不护。第六可知。第七事中于一切生一切所作起不忘者。三业所作皆不忘也第八事中如来所行随顺于如无有余者。三业所行顺如理故断诸习也。第九事中非义非非一切离者。一切种智知恶无记皆悉离也。义益显者所谓妙智分别善法化众生也。为是义故起种妙智。下总结之。
从解相好至此第二广释佛法。自下第三结成诸义。然此品初牒如来住及究竟地不共佛法以为起发。今此结中结住建立不共佛法。不结究竟。文左右耳。名如来住结住品中如来住也。是名建立结十法中第十建立。下释显之。何故问也。依学所学建立一切利生事者。学是学行。所学学法。依此成德故曰建立。若就自利。果德成立。故曰建立。今就利他。百四十法能建九种利众生事故名建立。是故下结。自利利他非如二乘故名不共。结前无上菩提品中不共义也。此句是总下别显之。大悲不忘断习种智二乘全无故曰不共。余皆不满故名不共。
从上云何名为持来第三广释。自下第四释已结之。名别有五。一名菩萨地。二名菩萨藏摩德勒伽。三摩诃衍摄。四不坏显示。五无碍智本。五中前四当因以结。后之一名对果以结。就前四中初一就旨。第二就诠。第三就旨。第四就诠。结初名中于此显示学道及果就诠明旨。此论所说十法之中。前九学道。后一学果。于此论中显是义也。一切学道及学道果真实说处是故名地。就旨结诠。一切学道别牒前学。及学道果别牒前果。一切真实总牒前二。明前二种皆是实德故名真实。此学道等是所说处。故从所诠名菩萨地。第二名中名菩萨藏简大异小。摩德勒伽简经异论。第三名中摩诃衍者。此论所说皆种性上大乘位故名摩诃衍摄。第四名中名不坏显者。显法不乖名不坏显。第五名中无障碍智根本者。佛慧是其无障碍慧。此论所说能为彼因。故云根本。
若有天人阿修罗下第三流通。经有二种。一者劝学。二者付属。今此但有劝学流通。于中初明流通之人得大功德。何以故下问答辩释。是故下结。
就初段中明七种人得大功德。一信。二解。三听。四修。五为人说。六者书写。七者供养。是七种人所得功德。与佛于彼菩萨藏中教授初业功德无异。佛于何处菩萨藏中开发显示。谓华严经。何者初业。谓信行地诸菩萨等。开示何法。谓十地法。彼有何德与彼无异。彼经说言。如一切智集诸功德集一切智功德门品亦复如是。若人闻者功德亦尔。此明佛智集德无边。十地法门功德同佛。有人闻者德同地法。亦可同佛。于此信等功德齐彼。故言无异。
自下释中何故问也。论非正经。何缘于此起信解等功德同彼广多无边。下释有二。一明此论显示法律令人起行。故信解等得大功德。显示法者集善法也。显示律者离恶法也。今多受持思惟法次起自行也。令多受持起闻慧也。令多思惟起思慧也。法次法句起修慧也。渐转增广起利他也。二不起下辩明此论能流正法久存不灭。故信解等得大功德。不起像法法灭尽者。谓正法时不起像法。法灭尽时也。似法不真名为像法。以此论中具宣正法。故正法时不起像法。令彼正法有灭尽相。能令像法实义炽者。谓像法时能令正法实义炽也。虽于像时流正不息故曰像法实义炽然。能令正法永不灭者。谓末法时能令正法不灭尽也。虽在末时传正不改故不灭尽。问曰若此能令正法正像末时常不灭者。云何得有像法及末。释言有以以法随人故有像末。废人论法。正常不灭。
是故下结。以是论中显示法律。令多众生起三慧故。又以是论能令正法常不灭故。言解听等功德无边。
地持论义记卷第五(之下终)
寿昌三年丁丑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
宣雕造
将仕郎尚舍直良国正臣蒋 髦 书
(讲瑜伽论崇教寺大师 赐紫沙门臣 玄湛 校勘)
(讲瑜伽论玄化寺大师 赐紫沙门臣 会凡 校勘)
(讲瑜伽论玄化寺大师 赐紫沙门臣 觉枢 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