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启发心智的四个阶段和历程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原文】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译】接着,在大众当中的清净慧菩萨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后禀告佛陀说:


    【原文】“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①,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今译】“慈悲心广大而且受世人尊敬的导师啊!您刚才已经为我们讲解了许多难以思惟和想像得到的道理,这些真理我们从前未曾听说过,也未曾看过。现在承蒙您的循循善诱,仔细说明,现在我们不但身心非常舒畅,而且深深感到受益无穷!


    【注①】不思议事:指心理无法想像,语言不能描述的事物。


    【原文】“愿为一切诸来法众,重宣法王①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


    【今译】“盼望您能为从各地来的听众,重新再仔细剖析:完美的圣者那种无懈可击的圆满心智。既然所有的众生也都具有圣者那种伟大的心智,为什么众生、菩萨和完美的圣者所证得的和启发出来的心智,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注①】法王:明了一切真理和现象最透彻,所以叫“法王”。


    【原文】“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今译】“请您告诉我们这些原因,以使末世的众生听了您完美的教法以后,能够马上明白启发心智的真理,而且逐渐进入这崭新的精神领域,发展出伟大的心智来。”


    【原文】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今译】清净慧菩萨说完了这段话,便五体投地,对佛陀行最敬礼。这样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回。


    【原文】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今译】当时佛陀慈祥地点点头,告诉清净慧菩萨说:“问得好!很好!热爱真理的弟子啊!你能够为其他菩萨以及将来末世的众生,向我问及启发心智的步骤和差别,真是好极了!你们现在注意听,我应当立即为诸位解说!”


    【原文】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今译】此时清净慧菩萨听佛陀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和其余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教诲。


    【原文】“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①性有②,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众生的心性本来平等而没有任何差别。可是心性具有随缘的功能,所以随着外缘的好坏而产生种种差别的现象。各种不同的差别既然都是心性随着外在条件而产生的,所以一切差别的现象都离不开心性。在圆满的心智里,不但没有能取和能证的众生,也没有所取和所证的圣果存在。在这最究竟的圆满心智,实在也没有菩萨和众生的名相和差别。


    【注①】非性:指圆满的心性本来没有任何差别的性质。也可以指圆满的心智本来没有五性的轮回的差别。


    【注②】性有:一切差别现象都是依着心性而产生的。


    【原文】“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今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和众生都是虚幻和变化的表相。既然是虚幻和变化的,这幻相消失了以后,就没有能取的众生和能证的菩萨等名相。


    【原文】“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今译】“譬如眼睛虽能看见外在的物体,但看不见眼球本身。圆满的心智本来平等,而没有什么人能再使它平等。


    【原文】“众生迷倒①,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


    【今译】“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不能除去幻相,而一直受幻相的干扰和影响。人们不知道迷惑和烦恼都是没有实体的幻相,而妄想加以断除或调伏,所以才有了众生和菩萨的差别。


    【注①】 迷倒:不了解事物的真相,不知道万物的本体就是心灵,叫做“迷倒”,不知道调伏迷惑和烦恼,叫做“迷惑”(不觉)。不明白烦恼和迷惑没有实体,而却想加以拔除,就叫“颠倒”(不正)。


    【原文】“若得如来寂灭①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今译】“如果能像完美的圣者那样灭除了所有的烦恼和疑惑,而体会到万物平等的道理,那么便没有寂灭的名相和寂灭的我相了。


    【注①】 寂灭:止息所有的苦恼和无明。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①。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所有的众生,从久远的过去以来,便错误地认为身体是我。又贪著身外有爱我的人物。从未曾知道我和爱我的人物时时刻刻都在变迁、生灭。所以对顺境就起贪爱心,对逆境就起憎恨心,沉迷在美好的颜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而产生强烈的欲望。


    【注①】 五欲:执著颜色、声音、香气、味道和</a>触觉,叫做五欲。


    【原文】“若遇①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②,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今译】“假如遇到了良师益友的教导,使他体悟到:人的本性清净无瑕,并且潜藏着无穷的智慧。而我们所执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每一刹那都在变迁。那么,他就知道众生本来都在圆满的心智中,作茧自缚,妄自受苦。


    【注①】 遇:不期而逢。


    【注②】 净圆觉性:指清净,而且潜藏有大智慧的心性。


    【原文】“若复有人,劳虑①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②,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今译】“假如有人,永远调伏了尘劳和思虑,明白圆满和觉性没有对待的差别,便可以体会到法界清净的道理。如果心中一味执著清净的名相,那么仍然会变成一种障碍,不能自在地使圆觉心性发挥最大功用。这叫做‘凡夫启发圆满智慧的情形。’


    【注①】 劳虑:心里贪执世俗的事物,心里就有负担。


    【注②】 净解:即“所知障”。


    【原文】“善男子!一切菩萨①,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啊!菩萨们已知道清净的名相对于启发圆满的心智是一大障碍。他们的心中虽除去了几分这种见解,可是仍然有‘想断除清净名相’的观念存在。这观念对于启发圆满心智也是另一种障碍。它能使人心中产生负担和牵挂,这叫做‘未入圣地的菩萨启发圆满心智的情形’。


    【注①】 菩萨:此处实指“未入圣地的贤者”。别教八住至十回向,圆教八信至十信位。


    【原文】“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对任何见解和觉知的执著,便成为启发心智的障碍。


    【原文】“是故菩萨①常觉不住,照②与照者,同时寂灭。


    【今译】“所以已入圣地的菩萨时常洞察万物,可是他内心不执著任何见解,所以不会成为心智的障碍。当他在洞察万物时,他不见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见所洞察的外物存在。所洞察的万物与洞察者本身同时不存在。


    【注①】 菩萨:指真正登入圣地的圣者。


    【注②】 照:洞察。


    【原文】“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今译】“打个比方来说,要自杀的人,以刀子砍断他自己的头,头没断时,还有‘能断的人’和‘所断的头’的分别。等头断了以后,就没有这种分别了。


    【原文】“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今译】“同样的道理。还没有除去心智障碍的人,以消灭障碍的心来除去各种心智的障碍。这时候,障碍就成了所灭的对象,而如来所说的言教智慧成为能消灭障碍的工具。等到障碍都消除尽了,能消除障碍的心智教法和语言也就不必存在了。


    【原文】“修多罗①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今译】“如来的一切经教,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假如我们看见了月亮,我们就彻底知道指向月亮的手指根本不是月亮。


    【注①】 修多罗:Sutra经典。


    【原文】“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今译】“所有智慧圆满的大圣者,用种种方便的话语和譬喻,把道理讲给菩萨们听,也是同样的情形(尚未悟道的人须凭藉圣者的教法才能断除心智的障碍。等障碍都除去了,也就用不着言教了)。


    【原文】“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今译】“这叫做‘登入圣地的菩萨启发心智的情形’。


    【原文】“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假如你们看见有障碍可以除去,那还不是最究竟的智慧。假如看见所有的障碍,都是圆满的觉性,这才是真正的究竟。


    有杂念和没有杂念都是解脱,因为得失的名相是相对立才产生的,杂念本来是虚幻的。


    进修真理和毁谤真理都是不生不灭没有烦恼的涅槃境界。因为进修和毁谤也是相对立才有的,也都是虚幻没有实体的。


    聪明和愚笨,也都是没有烦恼的智慧。因为愚笨是从分别心产生的。分别心也是虚幻的。


    菩萨和外道所修行的法门,都是无上的智慧。因为最高的智慧平等关怀一切众生,不分别正邪。


    无知和圆满的心智都是同一个境界。因为这两个名相也都是相对立才产生的。无明本来是虚幻的。


    各种戒律、禅定、智慧和邪淫、憎恨、呆痴都是清净的善行。因为这些名词也都是相对立才有的,邪淫、憎恨和呆痴也都是虚幻的。


    众生和众生所住的国土都同样是圆觉的心性。因为这两者都是由因缘和合才产生的。它们也都是幻</a>化的,地狱和天宫,也都是清净的佛土。因地狱和天宫都是众生的心地的善恶所感现的果报。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石土,都同样能成就圆满的智慧。因为有情无情的差别也是人心虚妄分别出来的。


    所有的烦恼,都是由分别心产生的。烦恼本来就是假的,本来就没什么烦恼,所以烦恼就是解脱。


    【原文】“法界①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今译】“用无限平等的心智来彻底观察世界的各种现象,这些相对立的现象,就如同虚空一样的不实在。


    【注①】法界:即一真法界;即圆觉心性。


    【原文】“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今译】“这是最圆满的心智完全启发出来的情形。


    【原文】“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菩萨以及末世的众生们只要时时不生妄念。对于妄念也不加以消除息灭。虽在妄想的境界中,已体会到自己的心性本来就具有知觉的作用,只要不生执著和私情,心性的知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何必去费心认知外境呢?对于不费心去认知的心境,也不必费心去辨别它是否真实。


    【原文】“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今译】“假使有人,听了这个道理,加以深信理解接受和实行,一点也不感觉到惊讶恐惧,那么他就能启发圆满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你们应当知道:我刚才所说的这种人,他已经亲近供养无数亿恒河沙那么多的无数如来和大菩萨们,早已培植许多深厚的善根和慧根了。


    【原文】“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今译】“我(佛)说这种人,将来一定会获得最圆满的智慧,通达所有的事理。”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道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偈:


    清净慧当知:     清净慧菩萨应知:


    圆满菩提性,      圆满心智遍一切,


    无取亦无证,      没有对立的名相,


    无菩萨众生。      也没菩萨和众生。


    觉与未觉时,      觉与未觉本性同,


    渐次有差别。      修行逐渐生差别。


    众生为解碍,      众生被知见所碍,


    菩萨未离觉,      菩萨觉碍是心碍,


    入地永寂灭,      入地圣者无觉碍,


    不住一切相,      不住对立诸名相,


    大觉悉圆满,      普遍明白一切事,


    名为遍随顺。      这叫圆满大心智。


    末世诸众生,      未来末世的众生,


    心不生虚妄,      心常守真无妄念,


    佛说如是人,      佛说这种聪明人,


    现世即菩萨,      现世已入菩萨境,


    供养恒沙佛,      他已供养无数佛,


    功德已圆满,      善慧根基早已满,


    虽有多方便,      示现许多方便法,


    皆名随顺智。      都名叫启发心智。


    (本章大意)


    在第六章里,清净慧菩萨向佛陀请示启发心智的历程,佛陀告诉他启发心智有下面这四个历程:


    一、凡夫启发心智的情形——断灭相无明,属十信位。


    二、未入地菩萨启发心智的情形——断异相无明,属三贤位。


    三、已入地菩萨启发心智的情形——断住相无明,属十圣位。


    四、最完美圣者启发心智的情形——断生相无明,属佛果位。


    本章启示我们:要除去心智的污垢,就必须认清“心智”和“污垢”的真面目。假如我们能明白一切苦恼的根源是“自私的欲望”或“执著自我”。因为“执著自己”,所以才会自私。因为自私,所以遇到顺境才会产生贪爱,遇到逆境,才会产生憎恨,而造成心里的苦恼和负担,心中愈有苦恼和负担,就愈不能客观地认清真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