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

3个月前 作者: 韩清净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a>沙门玄奘</a>奉诏译


    韩清净</a>科记


    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一


    丙八、思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闻所成地。云何思所成地?


    丁二、略标广辨2 戊一、标列


    当知略说由三种相。一、由自性清净故;二、由思择所知故;三、由思择诸法故。


    戊二、随释3 己一、自性清净4 庚一、征


    云何自性清净?


    庚二、标


    谓九种相应知。


    自性清净谓九种相应知者:菩萨地中说</a>:诸菩萨于法正思,由八种相。此说有九,开合有异,次第亦别,随彼释义配属当知。


    庚三、列


    一者、谓如有一,独处空闲,审谛思惟如其所闻、如所究达诸法道理。二者、远离一切不思议处,审谛思惟所应思处。


    远离一切不思议处等者:由此令心不堕迷闷错乱故。


    三者、能善了知默[1]说、大说。


    能善了知默说大说者:不了义说,是名默说。为大乘说,是名大说。由于此二善了知故,于真实义无物无法能倾能动。


    四者、凡所思惟,唯依于义,不依于文。


    凡所思惟唯依于义不依于文者:由此思惟,于佛世尊一切所说密意语言能随悟入故。


    五者、于法少分,唯生信解;于法少分,以慧观察。


    于法少分唯生信解等者:由于少分唯信解故,于极甚深,自少觉慧,不能达法,仰推如来,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如是于法不生诽谤,不自损害,远离衰患,无诸过罪。由于少分正观察故,随顺悟入诸真实义,不由他缘。


    六者、坚固思惟。


    坚固思惟者:由此思惟,数数作意,能于其修随顺趣入故。


    七者、安住思惟。


    安住思惟者:由此思惟,先未知义得正了知、得正决了故。


    八者、相续思惟。


    相续思惟者:由此思惟,先已知义得无失坏、得不忘失故。


    九者、于所思惟能善究竟,终无中路厌怖退屈。


    于所思惟能善究竟等者:由此思惟,能得先来所未得忍故。


    庚四、结


    由此九相,名为清净善</a>净思惟。


    己二、思择所知2 庚一、征


    云何思择所知?


    庚二、释2 辛一、略4 壬一、标


    谓善思择所观察义。


    壬二、征


    何等名为所观察义?


    壬三、释


    谓于有法了知有相,于非有法了知无相。


    壬四、结


    如是名为所观察义。


    辛二、广2 壬一、辨有无相2 癸一、有相4 子一、征


    何等名为所观有法?


    子二、标


    当知此法略有五种。


    子三、列


    一、自相有法,二、共相有法,三、假相有法,四、因相有法,五、果相有法。


    子四、释5 丑一、自相有法5 寅一、征


    何等名为自相有法?


    寅二、标


    当知此法略有三种。


    寅三、列


    一、胜义相有,二、相状相有,三、现在相有。


    寅四、释3 卯一、胜义相有


    胜义相有者,谓诸法中离言说义,出世间智所行境界,非安立相。


    卯二、相状相有2 辰一、标


    相状相有者,谓由四种所观相状。


    相状相有等者:诸行如幻,相似而有,名相状相。此中四种所观相状,随其所应,简下所说六种言论假相有法,是故名为自相有法。


    辰二、列


    一、于是处名可得。


    一于是处名可得者:此简属主相应言论假相有法应知。


    二、于是处事可得。


    二于是处事可得者:此简远离此彼言论假相有法应知。


    三、此名于此事非不决定。谓或迷乱不决定故,或无常不决定故。


    三此名于此事非不决定等者:此中迷乱不决定,谓如众共施设言论、众法聚集言论假相有法。无常不决定,谓如非常言论假相有法。与此相违,是故名为非不决定。


    四、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非或于是处随转,或于是处退还。


    四此名于此事无碍随转等者:此简不遍一切言论假相有法应知。


    卯三、现在相有


    现在相有者,谓若已生及因果性。


    谓若已生及因果性者:已生未灭,是现在相。即于其中,说自种子为能生因,是名因性;说彼现行为所生果,是名果性。


    寅五、结


    如是一切,总说为一自相有法。


    丑二、共相有法5 寅一、征


    何等名为共相有法?


    寅二、标


    当知此相复有五种。


    寅三、列


    一、种类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


    寅四、释5 卯一、种类共相


    种类共相者,谓色、受、想、行、识等各别种类,总名为一种类共相。


    色受想行识等各别种类者:此中等言,等取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若有色、若无色、若有见、若无见等,一切种类差别应知。


    卯二、成所作共相2 辰一、举善所作


    成所作共相者,谓善有漏法于感爱果,由能成办所作共相,说名共相。


    辰二、例余所作


    如善有漏法于感爱果,如是不善法于感非爱果,念住、正胜[2]、神足、根、力、觉支、道支菩提分法于得菩提,由能成办所作共相,说名共相,当知亦尔。


    成所作共相等者:谓由善有漏法,成办可爱果生;由不善法,成办非爱果生;由三十七菩提分法,成办三菩提果。如是因果总相,宣说彼彼有情相似共有,是名成所作共相。


    卯三、一切行共相


    一切行共相者,谓一切行无常性相。


    卯四、一切有漏共相


    一切有漏共相者,谓有漏行[3]皆苦性相。


    卯五、一切法共相


    一切法共相者,谓一切法空、无我性相。


    寅五、结


    如是一切,总说为一共相有法。


    丑三、假相有法3 寅一、征


    何等名为假相有法?


    寅二、释4 卯一、标


    谓若于是处,略有六种言论生起,当知此处名假相有。


    卯二、征


    何等名为六种言论?


    卯三、列


    谓属主相应言论、远离此彼言论、众共施设言论、众法聚集言论、不遍一切言论、非常言论。


    卯四、释6 辰一、属主相应言论2 巳一、释2 午一、标相


    属主相应言论者,谓诸言论,配属于主方解其相,非不属主。


    午二、举例2 未一、举生相


    如说生时,此谁之生,待所属主起此言论。谓色之生,受、想、行、识之生。非说色时,此谁之色,待所属主起此言论。


    未二、例老等


    如生如是,老[4]、住、无常等心不相应行,随其所应尽当知。


    巳二、结


    是名属主相应言论。若于是处起此言论,当知此处是假相有。


    属主相应言论至是假相有者:不相应行有二十四。谓得、无想定等,乃至和合、不和合。如前意地已说。(陵本三卷十四页252)此唯假想,于诸事中施设建立,是故名为不相应行。非如色等各别有体,展转相应故。如是假想无所有故,说之为客;彼所依事各别有体,名之为主。起言论时,客属于主,方解其相,是名相应;和合而转,义方成故,是名属主相应言论。由此言论,若离于主,名不可得,故是假有。文中举例唯说于生,所余老、住、无常等一切不相应行,皆是此类。


    辰二、远离此彼言论2 巳一、释2 午一、标义


    远离此彼言论者,谓诸言论,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是说名为远离此彼言论。


    午二、显相2 未一、略3 申一、以此显此


    若以此显此言论,是言论亦于实相处转,亦于假相处转。


    申二、以彼显彼


    若以彼显彼言论,是言论亦于实相处转,亦于假相处转。


    申三、俱非


    若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5]论,是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转。


    未二、广3 申一、以此显此2 酉一、举地等2 戌一、于实相处转


    云何以此显此言论,于实相处转?如言地之坚。


    戌二、于假相处转


    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转?如言石之圆。


    酉二、例所余


    如地之坚、石之圆,如是水之湿、油之滴,火之暖、毁之焰,风之动、飘之鼓,亦尔。


    申二、以彼显彼2 酉一、于实相处转


    云何以彼显彼言论,于实相处转?如言眼之识、身之触,如是等。


    酉二、于假相处转


    云何此复于假相处转?如言佛授德友之所饮食、车乘、衣服、庄严具等。


    申三、俱非2 酉一、征


    云何非以此显此,亦非以彼显彼言论,一向于假相处转?


    酉二、例


    如言宅之门、舍之壁,瓶之口、瓮之腹、军之车、林之树、百之十、十之三,如是等。


    巳二、结


    是名远离此彼言论。


    若以此显此言论等者:如言地之坚、水之湿、火之暖、风之动,体相是一,是名以此显此言论,于实相处转。如言石之圆、油之滴、毁之焰、飘之鼓,名想是一,是名以此显此言论,于假相处转。如言眼之识、身之触等,体相非一,是名以彼显彼言论,于实相处转。如言佛授德友之所饮食等,名想非一,是名以彼显彼言论,于假相处转。如言宅之门、舍之壁,乃至广说如是等,名之与想非一非异,如是言论唯于假相处转,非如前二或于实相处转,是故名为远离此彼言论。由此言论事</a>不可得,故是假有。


    辰三、众共施设言论2 巳一、标列


    众共施设言论者,谓于六种相状言说自性,假立言论。六种相状者,一、事相状,二、应[6]识相状,三、净妙等相状,四、饶益等相状,五、言说相状,六、邪行等相状。


    众共施设言论等者:由识及与遍行五心所法有所取相,能起种种差别言说,是名六种相状言说自性。诸有情众,于此相状施设相似而起言论,是名众共施设言论。由此言论依相状起,于所说事迷乱不定,故是假有。


    巳二、随释6 午一、事相状


    事相状者,谓识所取。


    午二、应识相状


    应[7]识相状者,谓作意所取,能起于识。


    应识相状至能起于识者:作意现前,识方得生,故彼所取,名应识相。即依此相而起言说,是名应识相状。


    午三、净妙等相状


    净妙等相状者,谓触所取。


    午四、饶益等相状


    饶益等相状者,谓受所取。


    午五、言说相状


    言说相状者,谓想所取。


    午六、邪行等相状


    邪行等相状者,谓思所取。


    辰四、众法聚集言论2 巳一、标相


    众法聚集言论者,谓于众多和合,建立自性言论。


    巳二、例成


    如于内色、受、想、行、识,建立种种我等言论;于外色、香、味、触等事和合差别,建立宅、舍、瓶、衣、车、乘、军、林、树等种种言论。


    众法聚集言论等者:此中略有二种差别。一者、内事,二者、外事。如文易知。由此言论和合相生,于所说事迷乱不定,故是假有。


    辰五、不遍一切言论2 巳一、标相


    不遍一切言论者,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


    巳二、例成4 午一、舍宅言论


    如于舍宅舍宅言论,于诸舍宅处处随转;于村、聚落、亭逻、国等,即便旋还。


    午二、盆瓮言论


    于盆瓮等盆等言论,于盆瓮等处处随转;于瓶器等,即便旋还。


    午三、诸军言论


    于军军言,随诸军转;于别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


    午四、诸林言论


    于林林言,随诸林转;于别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便旋还。


    不遍一切言论等者:文相易知。由此言论非遍一切无碍随转,故是假有。


    辰六、非常言论4 巳一、标


    非常言论者,由四种相应知。


    巳二、列


    一、由破坏故;二、由不破坏故;三、由加行故;四、由转变故。


    巳三、释4 午一、由破坏


    破坏故者,谓瓶等破已,瓶等言舍,瓦等言生。


    午二、由不破坏


    不破坏故者,谓种种物共和合已,或丸或散,种种杂物差别言舍,丸散言生。


    午三、由加行


    加行故者,谓于金段等起诸加行,造环钏等异庄严具,金段等言舍,环钏等言生。


    午四、由转变


    转变故者,谓饮食等于转变时,饮食等言舍,便秽等言生。


    巳四、结


    如是等类,应知名为非常言论。


    非常言论等者:此有四相,如文可知。由此言论,于所说事转变无常而不决定,故是假有。


    寅三、结


    随于诸物发起如是六种言论,当知此物皆是假有,是名假相有法。


    丑四、因相有法6 寅一、征


    何等名为因相有法?


    寅二、标


    当知此[8]因略有五种。


    寅三、列


    一、可爱因,二、不可爱因,三、长养因,四、流转因,五、还灭因。


    寅四、释5 卯一、可爱因


    可爱因者,谓善有漏法。


    卯二、不可爱因


    不可爱因者,谓不善法。


    卯三、长养因


    长养因者,谓前前所生善、不善、无记法,修习、善修习、多修习故,能令后后所生善、不善、无记法展转增胜,名长养因。


    卯四、流转因


    流转因者,谓由此种子,由此熏习,由此助伴,彼法流转。此于彼法,名流转因。


    由此种子等者:此中种子,谓三界系诸法种子。熏习,谓净不净业。助伴,谓无明、爱、取。此说集谛为流转因。由此次第,随其所应,于三界中生、老死法相续流转。


    卯五、还灭因


    还灭因者,谓诸行还灭、杂染还灭,所有一切能寂静道、能般涅槃、能趣菩提,及彼资粮,并其方便,能生能办,名还灭因。


    诸行还灭等者:此说道谛为还灭因。由能般涅槃故,诸行还灭;由能趣菩提故,杂染还灭。若自圆满,若他圆满,乃至若沙门庄严,名道资粮。从他闻音,如理作意,名道方便。如是能令无漏道生,成办所作,是名能生能办。如是一切,皆名还灭因。


    寅五、结


    如是总名因相有法。


    寅六、指


    若广分别,如思因果中应知其相。


    如思因果中应知其相者:有寻有伺地中说有十因、五果。(陵本五卷九页354)此中五因,若广分别,随应当知此可爱因及不可爱因,即彼牵引因摄。此长养因,即彼引发因摄。此流转因,即彼生起因摄。此还灭因,即彼摄受因摄。如是差别,应如理思,由是说言如思因果中应知其相。


    丑五、果相有法2 寅一、征


    何等名为果相有法?


    寅二、释


    谓从彼五因,若生、若得、若成、若办、若转,当知是名果相有法。


    若生若得等者:有寻有伺地说:谓若由此为先,此为建立,此和合故,彼法生,或得、或成、或办、或用,说此为彼因。(陵本五卷八页347)今此五相,如彼问答应知。


    癸二、无相4 子一、征


    何等名为所观无法?


    子二、标


    当知此相亦有五种。


    子三、列


    一、未生无,二、已灭无,三、互相无,四、胜义无,五、毕竟无。


    子四、释5 丑一、未生无


    未生无者,谓未来诸行。


    丑二、已灭无


    已灭无者,谓过去诸行。


    丑三、互相无


    互相无者,谓诸余法,由所余相若远离性、若非有性;或所余法,与诸余法不和合性。


    互相无者至不和合性者:如有对色障碍为性,若离障碍,假名虚空,此二相望,有无相违,名远离性。又有色法五相建立,与此相违,建立无色,此二相望,体相相违,名非有性。又如明与无明,此二相望,障治相违,是名不和合性。如是等类,名互相无。


    丑四、胜义无


    胜义无者,谓由世俗言说自性,假设言论所安立性。


    丑五、毕竟无


    毕竟无者,谓石女儿等,毕竟无类。


    壬二、辨有无性2 癸一、总标


    复有五种有性、五种无性。


    癸二、别辨2 子一、有性3 丑一、征


    何等名为五种有性?


    丑二、列


    一、圆成实相有性,二、依他起相有性,三、遍计所执相有性,四、差别相有性,五、不可说相有性。


    丑三、释5 寅一、圆成实相


    此中,初是胜义相。


    寅二、依他起相


    第二是缘生相相。


    寅三、遍计所执相


    第三是假施设相。


    寅四、差别相3 卯一、标


    第四是不二相。


    卯二、列


    生相、老相、住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事相、应[9]识相、所取相、净妙等相、饶益等相、言说相相、邪行等相相。


    卯三、结


    如是等相,应知名差别相。


    第四是不二相等者:如说生、老、住、无常相,此约诸法分位差别建立,相虽不同,与所依法无别体故,说名不二。此不二相,从所依体建立有性。如是无常、苦、空、无我观想差别,事等六种相状差别,从所依体,名不二相。建立有性,道理亦尔。然于文中多所取相,疑是剩文。


    寅五、不可说相2 卯一、标数


    第五由四种不可说故,名不可说相。


    卯二、列释4 辰一、无故


    一、无故不可说。谓补特伽罗于彼诸蕴,不可宣说若异不异。


    辰二、甚深故


    二、甚深故不可说。谓离言法性不可思议,如来法身不可思议。


    如来法身不可思议者:如来法身,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净法界所显,是常住相,是无二相。不可思议,此由五相应当了知。如决择分正广分别。(陵本七十四卷九页5700)


    诸佛境界,如来灭后若有若无等,不可宣说。


    诸佛境界至不可宣说者:诸佛境界,唯出世间离言说义,过语言道,是故不可宣说。如来灭后,生死、涅槃二俱不住,是故不可宣说。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义如摄事分释。(陵本八十七卷二十页6612)


    辰三、能引无义故


    三、能引无义故不可说。谓若[10]诸法,非能引发法义梵行,诸佛世尊虽证[11]不说。


    能引无义故不可说等者:升摄波叶喻经中,如来自言:我所证法乃有[12]尔所,而不宣说。何以故?彼法不能引义利故。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四卷七页5100)此应准知。若器世间,若不可记事,若非正法,皆是此类。如显扬说。(显扬十七卷八页31,564a)


    辰四、法相法尔所安立故


    四、法相法尔之所安立,故不可说。所谓真如于诸行等,不可宣说异不异性。


    法相法尔之所安立等者:决择分中说有颂言:行界胜义相,离一异性相;若分别一异,彼非如理行。(陵本七十五卷二十页5802)由是当知,真如望于诸行,不可宣说异不异性。彼长行中,又复广引譬喻以成其义。此中等言,等取譬喻应知。


    子二、无性2 丑一、征


    何等名为五种无性?


    丑二、列


    一、胜义相无性,二、自依相无性,三、毕竟自相无性,四、无差别相无性,五、可说相无性。


    何等名为五种无性等者:此五无性,翻前五种有性应知。此胜义相无性,即圆成实胜义无自性性。此自依相无性,即依他起生无自性性。此毕竟自相无性,即遍计所执相无自性性。此无差别相无性,谓依诸法假立差别,由相假立,不如言有,说无差别建立无性。此可说相无性,谓若可说皆非真实,建立无性。


    己三、思择诸法4 庚一、征


    云何思择诸法?


    庚二、标


    此复二种应知。


    庚三、列


    一、思择素怛缆义,二、思择伽他义。


    庚四、释2 辛一、思择素怛缆义


    思择素怛缆义,如摄事分及菩萨藏教授中当广说。


    辛二、思择伽他义3 壬一、标


    思择伽他义,复有三种。


    壬二、列


    一者、建立胜义伽他,二者、建立意趣义伽他,三者、建立体义伽他。


    壬三、释3 癸一、建立胜义伽他2 子一、引经颂2 丑一、总标


    建立胜义伽他者,如经言:


    建立胜义伽他等者:此中经言,如下自释,随文当悉。


    都无有宰主 及作者受者 诸法亦无用 而用转非无


    丑二、别显2 寅一、略释2 卯一、释颂初二句


    唯十二有支 蕴处界流转 审思此一切 众生不可得


    于内及于外 是一切皆空 其能修空者 亦常无所有


    我我定非有 由颠倒妄计 有情我皆无 唯有因法有


    卯二、释颂后二句


    诸行皆剎那 住尚无况用 即说彼生起 为用为作者


    眼不能见色 耳不能闻声 鼻不能齅香 舌不能尝味


    身不能觉触 意不能知法 于此亦无能 任持驱役者


    法不能生他 亦不能自生 众缘有故生 非故新新有


    法不能灭他 亦不能自灭 众缘有故生 生已自然灭


    寅二、广辨2 卯一、有因2 辰一、杂染


    由二品为依 是生便可得 恒于境放逸 又复邪升进


    愚痴之所漂 彼遂邪升进 诸贪爱所引 于境常放逸


    由有因诸法 众苦亦复然 根本二惑故 十二支分二


    自无能作用 亦不由他作 非余能有作 而作用非无


    非内亦非外 非二种中间 由行未生故 有时而可得


    设诸行已生 由此故无得 未来无有相 过去可分别


    分别曾所更 非曾亦分别 行虽无有始 然有始可得


    辰二、清净


    诸色如聚沫 诸受类浮泡 诸想同阳焰 诸行喻芭蕉


    诸识犹幻事 日[13]亲之所说 诸行一时生 亦一时住灭


    痴不能痴痴 亦不能痴彼 非余能有痴 而愚痴非无


    不正思惟故 诸愚痴得生 此不正思惟 非不愚者起


    福非福不动 行又三应知 复有三种业 一切不和合


    现在速灭坏 过去住无方 未生依众缘 而复心随转


    毕竟共相应 不相应亦尔 非一切一切 而说心随转


    于此流无断 相似不相似 由随顺我见 世俗用非无


    若坏于色身 名身亦随灭 而言今后世 自作自受果


    前后差别故 自因果摄故 作者与受者 一异不可说


    卯二、无我3 辰一、明因果


    因道不断故 和合作用转 从自因所生 及摄受所作


    乐戏论为因 若净不净业 诸种子异熟 及爱非爱果


    依诸种异熟 我见而生起 自内所证知 无色不可见


    无了别凡夫 计斯为内我 我见为依故 起众多妄见


    总执自种故 宿习助伴故 听闻随顺故 发生于我见


    辰二、辨苦集


    贪爱及与缘 而生于内我 摄受希望故 染习外为所


    世间真可怖 愚痴故摄受 先起爱藏已 由兹趣戏论


    彼所爱藏者 贤圣达为苦 此苦逼愚夫 剎那无暂息


    不平等缠心 积集彼众苦 积集是愚夫 计我苦乐缘


    诸愚夫固着 如大象溺泥 由痴故增上 遍行遍所作


    辰三、辨灭道


    此池[14]派众流 于世流为暴 非火风日竭 唯除正法行


    于苦计我受 苦乐了知苦 分别此起见 从彼生生彼


    染污意恒时 诸惑俱生灭 若解脱诸惑 非先亦非后


    非彼法生已 后净异而生 彼先无染污 说解脱众惑


    其有染污者 毕竟性清净 既非有所净 何得有能净


    诸种子灭故 诸烦恼尽故 即于此无染 显示二差别


    自内所证故 唯众苦尽故 永绝戏论故 一切无戏论


    众生名相续 及法想相中 无生死流转 亦无涅槃者


    子二、长行释2 丑一、明义趣


    此中依止补特伽罗无我胜义,宣说如是胜义伽他。为欲对治增益、损减二边执故。


    丑二、释颂句3 寅一、初颂总标2 卯一、遮增减执2 辰一、增执2 巳一、释2 午一、别义计我


    于所摄受说为宰主,于诸业用说为作者,于诸果报说为受者。如是半颂,遮遣别义所分别我。


    于所摄受说为宰主等者:五蕴自体,名所摄受;于此假想,说为宰主。此遮离蕴计我。眼等六处,名诸业用;于此假想,说为作者。此遮离见等相计我。苦乐异熟,名诸果报;于此假想,说为受者。此遮不与流转相相应计我。是名遮遣别义所分别我。


    午二、即法计我


    诸法亦无用者,遮遣即法所分别我。


    巳二、结


    由此远离增益边执。


    遮遣即法所分别我者:即蕴计我,即见等相计我,即流转相相应计我,是名即法所分别我。如是我与诸法应无差别,徒计于我,不应道理。由所计我自相、业用不可得故,是故颂中说无用言。


    辰二、减执


    而用转非无者,显法有性。由此远离损减边执。


    显法有性等者:由上说言,即法计我,而我无用。然由法故,因果相续生诸业用,其体非无,故是有性。由是颂言用转非无。


    卯二、显用非无


    用有三种。一、宰主用,二、作者用,三、受者用。因此用故,假立宰主、作者、受者。


    寅二、次八颂略释2 卯一、初三颂2 辰一、总显无我2 巳一、举有法2 午一、标说因


    虽言诸法,而未宣说何等为法;故次说言唯有十二支等半颂。


    午二、显说义2 未一、总遮宰主等


    如有支次第,诸蕴等流转,此显不取微细多我,便能对治宰主、作者及受者执。


    如有支次第等者:如说十二有支次第为缘,及蕴、界、处和合流转,于中诸法微细差别,种种非一,非计我者有如是相,由是说言不取微细多我。此能对治宰主、作者、受者是常是一和合执故。


    未二、别显受者性


    眼色为缘,生眼识果,无别受者。此中显示,即十八界说受者性。


    巳二、明无主2 午一、标说因


    虽言无主,而未宣说无何等主,为欲显示,故次说言:审思此一切,众生不可得。


    眼色为缘生眼识果等者:眼谓眼界,色谓色界,由此为缘,生眼识果,名眼识界。如是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果,名为意界、法界及意识界。由是说界总有十八。即于其中,眼识等果与受相应,由世俗谛说受者性,除此受用,无别受者故。


    午二、释审思


    言审思者,由依三量审谛观</a>察。


    由依三量审谛观察者:此中三量,谓现量、比量,及圣教量应知。


    辰二、别明建立5 巳一、内外成就


    此若无者,云何建立内外成就?故次说言:于内及于外,是一切皆空。此显内外唯假建立。


    此显内外唯假建立者:决择分说:若于是处假想建立如是种类,谓立为我、或立有情,彼如是名、如是生类,广说乃至如是寿量。如是名为由假名故,说名内法。(陵本六十六卷九页5276)由是当知,于内众生实不可得。如说内法,外法亦尔,唯依假想器世间处而建立故。


    巳二、能观所观二种成就


    云何建立能观、所观二种成就?故次说言:其能修空者,亦常无所有。


    能观所观二种成就者:集论中说:云何得决择?略说有二种。一、建立补特伽罗故;二、建立现观故。(集论七卷八页31,688b)此中能观、所观,如次应释。然彼能观补特伽罗,唯是假立,于一切时性无有故。


    巳三、圣者异生二种成就


    云何建立圣者、异生二种成就?故次说言:我我定非有,由颠倒妄计。此显圣者及异生我,决定无有真实我性,唯由颠倒妄计为有。


    圣者异生二种成就者:决择分说:三界见所断法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陵本五十二卷十一页4181)与此相违,名圣者性。由是当知,二唯假立,定无别体。若执实有,唯由颠倒妄计之所引发,更无有余为因缘故。


    巳四、彼此成就


    云何建立彼此成就?故次说言:有情我皆无。


    建立彼此成就者:为言说易,建立彼此,非有情我实有差别故。


    巳五、染净成就


    云何建立染净成就?故次说言:唯有因法有。染者、净者皆不可得。


    唯有因法有者:染净诸法,或由生起因有,或由引发因有,名有因法。决择分中如应别释。(陵本六十六卷七页5270)


    卯二、次五颂2 辰一、略释总颂2 巳一、释第三句


    虽说诸法皆无作用,而未宣说云何无用,故次说言:诸行皆剎那,住尚无况用。


    巳二、释第四句2 午一、标说


    如前已说用转非无。


    诸行皆剎那等者:诸行无常,剎那速灭,义无暂住,亦无运转,是故无用。


    云何无用而有用转?故次说言:即说彼生起,为用为作者。果故,名为用;因故,名作者。


    午二、随释


    彼生起者,显从诸处诸识得生。彼得生者,非离眼等彼成就故。


    果故名为用等者:由彼果生,故名为用,如从诸处诸识得生。望能为因,故名作者,非离眼等彼得成就。


    辰二、广显无用2 巳一、总标


    如前所说诸法无用,此显无用略有七种。


    巳二、列释7 午一、无作用用


    一、无作用用。谓眼不能见色等。


    午二、无随转用


    二、无随转用。谓于此亦无能任[15]持、驱役者。如其次第,宰主、作者俱无所有,故无有能随转作用。


    二无随转用等者:谓即于此诸识生时,无任持者,说无主宰;无驱役者,说无作者。由彼功能不可得故,名无有能随转作用。


    午三、无生他用


    三、无生他用。谓法不能生他[16]。


    三无生他用等者:谓一切法从自种生,依是义说不能生他。


    午四、无自生用


    四、无自生用。谓亦不能自生。


    四无自生用等者:谓一切法亦待他缘,依是义说不能自生。


    午五、无移转用


    五、无移转用。谓众缘有故生,非故新新有。


    五无移转用等者:谓一切法从自种子及他缘生,剎那剎那新新相转,依是义说无移转用。由于生事无作、无用、无运转故。


    午六、无灭他用


    六、无灭他用。谓法不能灭他。


    六无灭他用等者:如下答言: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由是当知,不由余法能为灭因,名法不能灭他。显扬颂云:非水火风灭,以俱起灭故;彼相应灭已,余变异生因。(显扬论十四卷十六页31,549a)如彼自释应知。


    午七、无自灭用2 未一、标无用


    七、无自灭用。谓亦不能自灭。


    七无自灭用等者:亦如下答:生已自然灭。由是当知,若时有灭,尔时法体毕竟应无,非即灭法能为灭因,名亦不能自灭。显扬颂云:相违相续断,二相成无相,违世间现见,无法及余因。(显扬论十四卷十七页31,549a)如彼自释应知。


    未二、问答辨


    问:如众缘有故生,亦众缘有故灭耶?答:众缘有故生,生已自然灭。


    寅三、次三十五颂广辨2 卯一、初十七颂显有因2 辰一、前七颂显杂染品2 巳一、显无明受有因法有


    如前所说有因法有,欲显在家及与出家杂染自性有因法有。故次说言:由二品为依,是生便可得等。由此二颂,显无明、爱有因法有。


    由此二颂显无明爱有因法有者:此中二颂,初颂总标,后颂别释。愚痴之所漂,彼遂邪升进者,此显依出家品,无明为彼杂染自性有因法有。诸贪爱所引,于境常放逸者,此显依在家品,爱为杂染自性有因法有。


    巳二、显其差别所依因及时分2 午一、总标义


    次后五颂,显杂染品差别所依因及时分。


    次后五颂显杂染品差别等者:此中初二颂显杂染品差别;次二颂显杂染品所依;后一颂初二句显杂染因,后二句显杂染时分。


    午二、别释颂3 未一、差别2 申一、总显三杂染


    此中,有因诸法者,谓无明乃至受。有因众苦者,谓爱乃至老死。此言显示烦恼、业、生三种杂染。


    此中有因诸法等者:有寻有伺地说:问:几缘起支名有因法?答:谓前七。问:几缘起支名有因苦?答:余五。(陵本十卷十八页825)与此义同。此中有因众苦,释颂众苦亦复然句应知。


    申二、别显烦恼业2 酉一、烦恼杂染


    根本二惑故者,此言显示烦恼杂染,唯取最胜烦恼杂染。


    根本二惑故等者:此中二惑,谓无明、爱。于一切烦恼,此为最胜故。


    酉二、业杂染2 戌一、总标义


    自无能作用等言,复重别显业杂染义。由彼所作有差别故,彼果异熟不思议故。


    由彼所作有差别故等者:此中初句,配释第二颂前三句;后句,配释第四句。由非自作、非他作、非余作,说彼所作有其差别。由作用非无,说彼异熟不可思议。


    戌二、别释颂3 亥一、自无能作用


    自无能作用者,待善恶友,他所引故。


    亥二、亦不由他作


    亦不由他作者,待自功用所成办故。


    亥三、非余能有作


    非余能有作者,要待前生因差别故,方有所作。


    非余能有作等者:非离种子及缘,更有余法能有所作,名非余能有作。要待前支生已,能与后支为缘,方有所作。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此义。


    未二、所依因2 申一、总标义


    非内亦非外等颂中,显依未来不生杂染;


    显依未来不生杂染者:此释五颂中第三颂前三句。此中内外及二种中间,如声闻地说四念住有此差别。谓于内身等住循身等观,于外身等住循身等观,于内外身等住循身等观。(陵本二十八卷二十页2395)准彼应释。由未来世诸行未生,非有内外中间分别可得,故不依彼生诸杂染。


    依止现在、过去诸行能生杂染。


    依止现在过去诸行能生杂染者:若现在世、若过去世诸行已生,有其内外中间分别可得,故依止彼能生杂染。如依过去诸行分别为因,引发烦恼及业杂染,于现在世杂染果生;又依现在诸行分别为因,引发烦恼及业杂染,于当来世杂染果生;是名依止现在、过去诸行能生杂染。


    申二、别释颂2 酉一、无分别


    设行已生,即由此相无有分别;未来无相,故无分别。如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故。


    设行已生等者:此释前说未来不生杂染因缘。未来诸行,名非已生。如集论说。(二卷六页31,668c)未生当生,假说分别,是名设行已生。此已生相,现不可得,故无若内若外及二中间种种分别。由彼未来无相,如此如是决定不可知故。


    酉二、可分别2 戌一、标


    若不如是分别,异类或时可得。


    戌二、释2 亥一、依过去行


    若于过去,即可分别。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分别故。


    亥二、依现在行


    非唯曾更而可分别。未曾更者,虽不分明取其相貌,然随种类亦可分别。此则显示,依现在行分别为因,生诸杂染。


    若不如是分别异类或时可得等者:此释前说依止现在、过去诸行能生杂染,即颂第四句有时而可得。谓彼未来虽非已生,无相可得,然不如是取未来相。依现在行,随彼种类亦可分别而生杂染,是名或时可得。如依现在分别过去所曾更事,而有如此如是曾有相貌可为分别;如是未来未曾更事,虽不分明取其如此如是当有相貌,然依现在随所已生种类亦可分别,是则未来诸行依现在行分别为因,亦得生诸杂染。如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非不能生杂染,即随种类分别应知。


    未三、时分


    行虽无始然始可得者,显示杂染时分差别。无始时来常随逐故,剎那剎那新所起故。


    无始时来常随逐故等者:此中初句,依过去行释行无始。次句,依现在行释始可得。


    辰二、后十颂显清净品2 巳一、总标义


    自此已后,显清净品。如实观时得清净故。


    巳二、别释颂2 午一、观相2 未一、由自相


    或由自相故。谓观色等如聚沫等。


    谓观色等如聚沫等者:此中五喻,摄异门分别释应知。(陵本八十四卷九页6377)此佛自说,故颂中言日亲所说。


    未二、由共相


    或由共相故。谓观有为同生住灭所有共相。


    谓观有为同生住灭等者:诸有为法,皆有生住灭相可得;若作是观,名观共相。此生住灭,即依诸法分位差别建立。故颂中言:诸行一时生,亦一时住灭。


    午二、观谛2 未一、总标义


    或由世俗及胜义谛故。


    未二、别释颂3 申一、辨愚痴2 酉一、由胜义


    谓虽无痴者,非无愚痴。


    酉二、由世俗


    众缘所生世俗谛故,说痴能痴。又复显示非不愚者不正思惟,是故彼为愚痴所痴。


    谓虽无痴者至愚痴所痴者:此释观世俗谛。无痴补特伽罗,名无痴者。然有痴法随逐,是名非无愚痴。由是道理,当知痴法不能痴彼补特伽罗,亦不为彼补特伽罗所有,故颂中言:亦不能痴彼,非余能有痴。又此痴法非自然生,不能自痴,故颂中言:痴不能痴痴。唯由不正思惟,愚痴得生;即由是义,安立愚者;依此假说能痴、所痴。若作是观,是名观世俗谛。


    申二、辨行识2 酉一、行支2 戌一、由世俗


    又由世俗,宣说诸识随福等行。


    戌二、由胜义3 亥一、标差别


    若就胜义,无所随逐。


    亥二、释颂言


    又三应知者,谓去来今。三种业者,谓身等业。一切不和合者,更互相望不和合故。


    亥三、显所以


    所以者何?现在速灭坏,过去住无方,未生依众缘,而复心随转。


    又由世俗宣说诸识随福等行等者:自下观胜义谛。行有三种,谓福、非福及与不动。又有三世差别,谓去来今。如是诸行熏习于识,故说彼识随诸行转,此亦由世俗谛应知。若就胜义,无所随逐,由身等业与识相望,一切不和合故。云何一切不和合耶?谓由诸行三等差别,唯是假立,非是胜义。若就胜义,现在诸行剎那无常,名速灭坏;过去诸行已谢灭故,名住无方;未来诸行待余缘生,名依众缘。与识和合义不得成,况复随转。


    酉二、识支2 戌一、由胜义4 亥一、标


    若彼与此更互相望[17],如福等行无有和合,彼心相应道理亦尔,云何当有实随转性?


    亥二、征


    何以故?


    亥三、释


    若心与彼诸行相应,或不相应;非此与彼或时不相应,或时非不相应。又非一切心或相应,或不相应。


    亥四、结


    如是由胜义故,心随转性不得成就。


    若彼与此更互相望等者:此下更释无随转义有二差别。一、由诸行相应,或不相应;二、由一切心相应,或不相应。谓如于未转依心与有漏诸行毕竟相应,于已转依毕竟不相应。若心许有实随转性,便应一切时与行相应,非或相应或不相应,是谓第一无随转义。又复此心或时有贪,或时离贪;乃至或善解脱,或不善解脱;非一切时一切相应。若心许有实随转性,此亦不成,是谓第二无随转义。


    戌二、由世俗2 亥一、标义


    今当显示由世俗故,说心随转所有因缘。


    亥二、释颂


    于此流无断者,今此颂中,显世俗谛非无作用及与随转。


    于此流无断等者:谓于此心流转界趣无有间断,或相似生,或不相似,皆由随顺我见为其因缘。即此因缘,由世俗谛作用非无,说心随转。


    申三、辨作受2 酉一、由二谛


    又由胜义,无有作者及与受者;由世俗故,而得宣说自作自受。


    由世俗故而得宣说自作自受者:此释前说若坏于色身等四句颂。由顺现见,若坏色身,名身亦灭;而得说言今世自作,后世受果。依世俗谛随转作用,流无断故。


    酉二、遮一异


    又作者、受者若一若异皆不可说。为显此义,故次说言前后差别等颂。


    又作者受者若一若异等者:此释前后差别等颂。由前后差别,作受非即一;由自因果摄,作受亦非异。是故一异皆不可说。


    卯二、次十八颂显无我3 辰一、初五颂明因果2 巳一、总标义


    如是由胜义故,无有宰主作者受者,唯有因果。于因果相释通疑难,略由五颂,显示于此起我颠倒。


    巳二、别释颂3 午一、释通疑难


    初颂显示虽无有我,而有后有无有断绝;又诸因果非顿俱有;非从一切一切得生;又此因道无有断绝。颂中四句,如其次第释此四难。


    初颂显示虽无有我等者:此释前说因道不断等四句颂,如其次第释难应知。谓由因道不断为其因缘,是故后有无有断绝。待缘和合,作用方转,故诸因果非顿俱有。唯自相续能为依因,不相杂乱,是故非从一切一切得生。及为我见摄受而有所作,故此因道无有断绝。


    午二、显因果相


    由第二颂,显因果相。


    由第二颂显因果相者:此释乐戏论为因等四句颂。乐着戏论,与诸种子异熟为最胜因。净不净业,与爱非爱果为最胜因。此中诸种子异熟,谓即所得自体。爱非爱果,谓即族姓、色力、寿量、资具等果。义如意地中说。(陵本二卷一页104)


    午三、显起我倒2 未一、总标义


    由后三颂,显于无我诸因果中起我颠倒。此中显示彼所缘境、彼所依止、彼因、彼果。


    未二、别释颂3 申一、显彼缘境


    初颂显示彼所缘境,自内所证,无色难见,难可寻思,故名无色。经说色相为寻思故;难说示他,故不可见。


    申二、显彼依果


    由第二颂,显彼依果。凡夫是依,众见是果。


    申三、显示彼因2 酉一、标


    由第三颂,显示彼因。


    酉二、释2 戌一、俱生我见


    俱生我见,由总执计自种随眠之所生起。


    戌二、分别我见2 亥一、举因缘


    诸外道等分别我见,由宿习等之所生起。此外道见,要由数习故、不正寻思故,又得随顺从他听闻非正法故,而得生长。


    亥二、结略义


    此中显示由所依止、作意、所缘诸过失故,分别我见方得生起。


    由后三颂等者:此释依诸种异熟等三颂。显示于无实我唯因果中起我颠倒。初颂,依诸种异熟,我见而生起者,是即显示我见之所缘境。诸种异熟即所得自体,如前已释。次颂,无了别凡夫,计斯为内我者,此显我见凡夫是依,我见为依故;起众多妄见者,此显众见是我见果。后颂,总执自种故者,此显俱生我见因缘,于总多法总执为因之所生故;宿习助伴故,听闻随顺故者,此显分别我见因缘。不正寻思,是名助伴,此即作意;闻非正法,名闻随顺,此即所缘。


    辰二、次五颂明苦集2 巳一、总标义


    次后五颂,显彼我见,由集次第,发生于苦;又即此苦,并计[18]我见二苦因缘;又于解脱能为障碍。


    又即此苦并计我见二苦因缘者:苦,谓行苦所摄阿赖耶识。能计我见及计苦乐依之而生,是故此苦名彼因缘。依苦乐受,说有苦苦及与坏苦,是名二苦应知。


    巳二、别释颂4 午一、初颂


    此中初颂,显示于集;


    午二、次二颂2 未一、总显


    第二、第三,显示行苦所摄阿赖耶识。


    未二、别释2 申一、第二颂


    爱藏此已,而趣戏论。谓我当有、非当有等。言爱藏者,摄为己[19]体故。


    申二、第三颂


    又复此苦,于一切时恒常随逐,无一剎那而暂息者。


    此中初颂显示于集者:初颂,谓贪爱及与缘四句颂。谓爱自体及与自体为所缘境,由是能生自内我执。于外境事,得已受用,是名摄受;未得追求,是名希望。由此染习,执为我所。


    午三、第四颂


    由第四颂,显示此苦是能计我及苦乐缘。


    午四、第五颂2 未一、显义


    由第五颂,显示计我由愚痴故,障碍解脱。


    未二、释名</a>


    言增上者,望余二苦故。言遍行者,随逐诸受故。遍所作者,遍善、恶、无记故。


    由第四颂显示此苦等者:此释不平等缠心等四句颂。贪等分别数起现行,名不平等缠心。由此积集诸行粗重,是名积集众苦。愚夫不了,计此为我及有苦乐,即此众苦为其依缘。


    辰三、后八颂明灭道2 巳一、初颂显行苦相2 午一、标义


    今当显示阿赖耶识所摄行苦共他相似,又显差别。由正法行方能竭故,于世众流最为暴恶。


    午二、释名


    言众流者,譬眼等六,五趣、三界等。


    譬眼等六五趣三界等者: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七页572)由此四种,随其所应,通说五趣、三界、四生,是名为流。又眼等根名六暴流。谓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诸法。如体义伽他中说。(陵本十七卷十六页1505)是名众流。此种子依,即一切种子阿赖耶识,是故颂言此池派众流。


    巳二、余颂显示解了二种遍知2 午一、总标义


    又法行者,显示解了解脱遍知及缚遍知。


    午二、别释颂2 未一、初一颂解了缚遍知2 申一、释颂初二句


    解了缚遍知者,即了知苦。谓了知我受苦受乐,皆依于苦。


    申二、释颂后二句


    又此分别能起诸见;从彼所生,亦能生彼。


    从彼所生亦能生彼者:谓此分别从彼苦生,是名从彼所生。又此分别亦生彼苦,是名亦能生彼。


    未二、次六颂解了解脱遍知2 申一、总标义


    显示解了缚遍知已。余有六颂,显示解了解脱遍知。


    申二、别显相2 酉一、举颂


    谓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若解脱诸惑,非先亦非后等。


    酉二、随释6 戌一、释初颂中非先非后句


    非先者,与诸烦恼恒俱生故。非后者,即与彼惑俱时灭故。


    戌二、释第二颂


    又显所说解脱之相。谓非即彼生已后方清净,别有所余清净意生;即彼先来无染污故,说为解脱。


    戌三、释第三颂


    为成此义,故复说言:其有染污者,毕竟性清净等颂。


    谓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者:此染污意,亦名末那,常与俱生任运四种烦恼一时相应。谓萨迦耶见、我慢、我爱及与无明。此四烦恼,若在定地,若不定地,当知恒行。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一卷八页4088)此说诸惑,应准彼知。


    戌四、释第四颂2 亥一、标义


    又复显示二种解脱。谓烦恼解脱及事解脱。


    亥二、配释2 天一、烦恼解脱


    诸种子灭故,诸烦恼尽故者,显示烦恼解脱。


    天二、事解脱2 地一、释


    即于此无染者,显示[20]事解脱。


    地二、证


    如经言:苾刍当知!若于眼中贪欲永断,如是此眼亦当永断,乃至广说。


    又复显示二种解脱等者:此释颂中显示二差别句。


    戌五、释第五颂2 亥一、标义


    如是显示有余依解脱已,次当显示无余依解脱。


    亥二、释颂3 天一、自内所证


    自内[21]所证者,显彼不思议故。


    天二、唯众苦尽


    唯众苦尽者,为遣妄计唯无性执。谓有余依永寂灭故,说为寂灭,非全无性。


    天三、永绝戏论


    无戏论者,此解脱性唯内所证。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一切戏论不能说故。


    戌六、释第六颂2 亥一、标义


    为显补特伽罗及法,俱非流转生死或般涅槃。


    亥二、举颂


    故复颂言:众生名相续,及法想相中,无生死流转,亦无涅槃者。


    众生名相续及法想相中者:相续有四。一、自身相续,二、他身相续,三、诸根相续,四、境界相续。如摄事分说。(陵本一百卷十五页7510)当知初二是假建立,即此所说众生名相续中;后二是真实义,即此所说法想相中。


    癸二、建立意趣义伽他2 子一、结前生后


    已释胜义圣教伽他。次当建立意趣义伽他。


    子二、举颂广释2 丑一、举经颂2 寅一、梵王赞请


    如经言:一时索诃世界主大梵天王往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以妙伽他而赞请曰:


    次当建立意趣义伽他等者:三学方便摄一切学,依此意趣建立伽他,是名建立意趣义伽他。此中经言,如下自释,至文当悉。


    于学到究竟 善断诸疑网 今请学所学 修学为我说


    寅二、世尊告说2 卯一、略标


    大仙应善听 学略有三种 增上戒心慧 于彼当修学


    卯二、广辨2 辰一、总说三学11 巳一、成办方便


    应圆满六支 四乐住成就 于四各四行 智慧常清净


    巳二、次第生起


    初善住</a>根本 次乐心寂静 后圣见恶见 相应不相应


    巳三、清净渐次


    先净乐静虑 及于谛善巧 即于诸谛中 应生远增长


    巳四、成败果证


    于诸学处中 有四趣三所 远离于二趣 于二趣证得


    巳五、别总修习


    二安住二种 一能趣涅槃 渐次为因缘 纯杂而修习


    巳六、成满先因3 午一、增上戒学


    最先离恶作 最后乐成满 诸学是为初 于此学聪睿


    午二、增上心学


    由此智修净 净生乐成满 诸学是为中 于此学聪睿


    午三、增上慧学


    从此心解脱 永灭诸戏论 诸学是为尊 于此学聪睿


    巳七、学行离合2 午一、非共2 未一、增上戒学


    若行趣不净 亦趣于善趣 是行说为初 当知此非共


    未二、增上心学


    若行趣清净 非诸趣究竟 是行说为中 当知亦非共


    午二、必共


    若行趣清净 于诸趣究竟 是行说为尊 当知此必共


    巳八、智愚学相


    若有学无学 当知并聪睿 若有学无学 当知并愚夫


    巳九、成满渐次


    若弃舍摄受 亦断除粗重 及现见所知 是受持三学


    巳十、差别因缘


    若有缘无缘 亦细粗显现 由受持远离 言发悟所引


    巳十一、不具具等


    初学唯有一 第二学二种 第三学具三 慧者皆超越


    辰二、别显三学3 巳一、增上戒学4 午一、受持戒相


    不毁坏尸罗 于学誓能顺 轨范无讥论 于五处远离


    若无犯出离 无恶作恶作 于彼学寻求 及勤修彼行


    午二、尸罗成就


    终无有弃舍 命难亦无亏 常住正行中 随毗奈耶转


    午三、尸罗清</a>净


    修治誓为先 亦修治净命 二边皆远离 亦弃舍邪愿


    午四、令学清净及净殊胜7 未一、远离诸障碍法


    于诸障碍法 终无有耽染 乱心法纔生 寻当速远离


    未二、远离恶作失念


    非太沈太浮 恒善住正念 根本眷属净 而修行梵行


    未三、远离懈怠放逸


    应发勤精进 常坚固勇猛 恒修不放逸 五支善安住


    未四、远离摄受贪欲


    当隐自诸善 亦发露众恶 得诸衣服等 粗妙皆欢喜


    少随于世务 粗弊亦随转 受杜多功德 为寂离烦恼


    未五、远离轨则亏损


    当具足威仪 应量而摄受 终无有所为 诈现威仪相


    未六、远离邪命亏损


    不自说实德 亦不令他说 虽有所方求 而非现异相


    从他边乞求 终不强威逼 以法而获得 得已不轻毁


    未七、成就沙门庄严


    不耽着利养 及所有恭敬 亦不执诸见 增益与损减


    不着顺世间 无义文呪术 亦不乐畜积 无义长衣钵


    恐增诸烦恼 不染习居家 为净修智慧 当亲近贤圣


    不畜朋友家 恐发忧悲乱 能生苦烦恼 纔起寻远离


    不受于信施 恐加害疮疱 于如来正法 尝无有弃舍


    于他愆犯中 无功用安乐 常省自过失 知已速发露


    若犯于所犯 当如法出[22]离 所应营事中 能勇励自作


    于佛及弟子 威德与言教 一切皆信受 观大罪不谤


    于极甚深法 不可思度处 能舍旧师宗 不坚执自见


    巳二、增上心学2 午一、方便


    常乐居远离 及边际卧具 恒修习善法 坚精进勇猛


    午二、清净


    无有欲生欲 不憎恶憎恶 离睡眠睡眠 时不居寂静


    离恶作恶作 无希虑希虑 一切种恒时 成就正方便


    巳三、增上慧学2 午一、方便


    引发与觉悟 及和合所结 有相若亲昵 亦多种喜乐


    侵逼极亲昵 名虚妄分别 能生于欲贪 智者当远离


    诸欲令无饱 众多所共有 是非法因缘 能增长贪爱[23]


    贤圣所应离 速趣于坏灭 仗托于众缘 危逸所依地


    诸欲如枯骨 亦如软肉[24]段 如草炬相似 犹如大火坑


    譬如蟒毒蛇 亦如梦所见 如借庄严具 如树端熟果


    如是知诸欲 都不应耽乐


    午二、清净


    当听闻正法 常思惟修习 先观见粗静 次于修一向


    舍烦恼粗重 于断生欣乐 于诸相观察 得加行究竟


    能离欲界欲 及离色界欲 入真谛</a>现观 能离一切欲


    证现法涅槃 及余依永尽


    丑二、长行释2 寅一、初颂梵王赞请2 卯一、牒标


    于学到究竟,善断诸疑网,今请学所学,修学为我说者:于此颂中,大梵天王先赞世尊,后兴请问。


    卯二、随释2 辰一、赞世尊


    赞世尊者,谓于一切学中,已得第一究竟,此依自利行圆满不共德说;又能善断展转所生一切疑网,此依利他行圆满不共德说。


    辰二、兴请问


    兴请问者,何等为学?学有几种?云何于彼当修学耶?


    寅二、余颂世尊告说2 卯一、初一颂略标4 辰一、标说意


    是故世尊意为策励怖多所作懈怠众生,总摄一切,略说三学。


    谓于一切学中已得第一究竟者:三乘所学,名一切学。成就一切种妙智,是名已得第一究竟。


    辰二、举颂文


    故次告曰:大仙应善听!学略有三种,增上戒心慧。于彼当修学。


    辰三、释方便


    此中显示依戒心慧,若散乱者,令不散乱,方便为说增上戒学;心未定者,为令得定,方便为说增上心学;心已得定未解脱者,为令解脱,方便为说增上慧学。由此因缘,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辰四、明所摄


    此显世尊密意宣说一切诸学,无不摄在此三学中。


    诸修行者一切所作皆得究竟者:所作有八。一、灭依止,二、转依止,三、遍知所缘,四、喜乐所缘,五、得果,六、离欲,七、转根,八、引发神通。如闻所成地中说。(陵本十三卷二十页1153)是名诸修行者一切所作应知。


    卯二、次四十九颂广辨2 辰一、初十五颂总说三学11 巳一、成办方便2 午一、总标义


    又为显示于诸学中,由此方便成办所学,故次说言:应圆满六支,四乐住成就,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今此颂中,如其次第,显示成办三学方便。


    午二、别释颂3 未一、第一句4 申一、牒标


    应圆满六支者,应依增上戒学方便修学。


    申二、征列


    何等六支?一、安住净尸罗,二、守护别解脱律仪,三、轨则圆满,四、所行圆满,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六、受学学处。


    申三、配释2 酉一、标


    如是六支,显示四种尸罗清净。


    一安住净尸罗等者:此中六支,如声闻地别释其相应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页1893)


    酉二、配


    安住净尸罗者,是所依根本。


    是所依根本者:谓由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槃,是故净戒名为所依根本。


    守护别解脱律仪者,显示出离尸罗清净,为求解脱而出离故。轨则、所行俱圆满者,此二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


    显示无所讥毁尸罗清净者:谓由轨则圆满,随顺世间,不越世间;及于非所行处能善远离,于余无罪所有行处知时而行;由是不为世间之所讥毁,是名无所讥毁尸罗清净。


    于诸小罪见大怖畏者,显无穿阙尸罗清净。


    显无穿阙尸罗清净者:谓由于微小罪见大怖畏,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阙无穿,名无穿阙尸罗清净。


    受学学处者,显无颠倒尸罗清净。


    显无颠倒尸罗清净者:由于学处求受善巧,欲晓悟故,随所教诲无增无减而能受学。又于所说学处若文、若义能无倒受,由是于戒能令无犯,名无颠倒尸罗清净。


    申四、结成


    如是六支极圆满故,增上戒学与余方便作所依止。


    增上戒学与余方便作所依止者: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名余方便。戒清净故,方可建立,是故说戒与余方便作所依止。声闻地说: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陵本二十八卷二页2327)其义应知。


    未二、第二句2 申一、标


    四乐住成就者,显示增上心学方便。


    申二、释


    四种静虑,名四心住;现法乐住,故名为乐。


    未三、第三四句2 申一、标


    于四各四行,智慧常清净者,依增上慧学说。


    申二、释


    谓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中,一一皆有四行,即无常等。增上慧学由此净智之所显故。


    谓于苦集灭道四圣谛中一一皆有四行等者:声闻地说:由四种行了苦谛相,谓无常行、苦行、空行、无我行。由四种行了集谛相,谓因行、集行、起行、缘行。由四种行了灭谛相,谓灭行、静行、妙行、离行。由四种行了道谛相,谓道行、如行、行行、出行。(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3)


    巳二、次第生起2 午一、总标义


    初善住根本,次乐心寂静,后圣见恶见,相应不相应者:此颂显示增上三学次第生起。


    午二、别释颂3 未一、初学


    根本者,谓增上戒。由后二种是此初学所流类故。


    未二、第二学


    既具尸罗,由无悔等次第修习,能得第二心乐静定。


    未三、第三学


    心得定者,见如实故,能得第三成就圣见,远离恶见。


    成就圣见远离恶见者:如实知见,是名圣见。与此相违,是名恶见。由成就圣见,释颂圣见名相应义。由远离恶见,释颂恶见不相应义。


    巳三、清净渐次2 午一、总标义


    先净乐静虑,及于谛善巧,即于诸谛中,应生远增长者:此颂显示三学次第清净差别。


    午二、别释颂3 未一、初学


    先净者,是初学。


    未二、第二学


    乐静虑者,是第二学。


    未三、第三学2 申一、总


    于谛善巧者,是第三学。


    申二、别3 酉一、道谛


    又于如是谛善巧中,应生者,谓道谛。应生起故。


    酉二、苦集谛


    应远者,谓苦、集谛。应远离故。


    酉三、灭谛


    应增长者,谓灭谛。软中上品烦恼次第数数渐断,增长灭故。


    巳四、成败果证2 午一、举颂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远离于二趣,于二趣证得者:


    午二、别释2 未一、初二句2 申一、标


    此颂显示于增上戒心慧学处,由所修学有成败故,随其所应,所得果报四趣差别。


    申二、释3 酉一、增上戒果


    谓于欲界人天所摄所有善趣,是增上戒成所得果;即于欲界余趣所摄所有恶趣,是增上戒败所得果。


    酉二、增上心果


    色无色界天趣所摄所有上趣,是增上心果。


    酉三、增上慧果


    三界所不摄涅槃趣,是增上慧果。


    未二、后二句


    于如是诸趣中,远离前二善趣、恶趣已,应证后二上趣及涅槃趣。此言显示世出世间二道所得。


    于诸学处中有四趣三所等者:欲界善趣及与恶趣,是二趣应远离。色无色界上趣及涅槃趣,是二趣应证得。如是四趣略摄为三,名为三所。谓欲界善趣、恶趣为一,色无色界上趣为一,及涅槃趣为一应知。余文易了。


    巳五、别总修习2 午一、举颂


    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槃,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者:


    午二、别释2 未一、前二句2 申一、二安住二种句2 酉一、最初位


    于此颂中,显示最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渐次能为增上心学、增上慧学安住因缘。


    酉二、中间位


    显示中间增上慧、静虑律仪所摄增上戒学,能为二种安住因缘。


    申二、一能趣涅槃句


    显示最上一种,能为涅槃安住因缘。


    未二、后二句


    当知此中显示修习若别若总,随其所应。


    二安住二种一能趣涅槃等者:谓安住定及安住慧,是名安住二种。此有二别,谓最初位修习增上戒学,能为增上心学安住因缘;修习增上心学,能为增上慧学安住因缘,是名第一安住二种差别。于中间位修习增上慧及静虑律仪所摄增上戒学,能为无漏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二种安住因缘,是名第二安住二种差别。由是颂言二安住二种。证无漏已,于中慧学名为最上;依此慧学修习一切,能为涅槃安住因缘。由是颂言一能趣涅槃。当知此中,于最初位修习唯别,于中间位总别修习,于最上位修习唯总,依是义说随其所应。由是颂言渐次为因缘,纯杂而修习。别修三学名纯,总修三学名杂应知。


    巳六、成满先因3 午一、增上戒学


    最先离恶作,最后乐成满,诸学是为初,于此学聪睿者:此颂显示由增上戒学,以无悔等渐次修习,为后转因。


    最先离恶作最后乐成满等者:此中最初由无悔故,名离恶作。无悔故生悦,生悦故心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乐;即此受乐为最后边,名乐成满。此于三学为初方便,于此修学生引发慧,故名聪睿。


    午二、增上心学


    由此智修净,净生乐成满,诸学是为中,于此学聪叡者:此颂显示由增上心学,修所成慧最胜善根渐次生故,为最上学因。


    由此智修净净生乐成满等者:谓由心得正定,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二页2328)此中道理,应准彼释。复次,当知如实知见,即以修所成慧为其体性,此于五善根中最为殊胜,是故名为最胜善根。


    午三、增上慧学


    从此心解脱,永灭诸戏论,诸学是为尊,于此学聪睿者:此颂显示由增上慧学,能为最胜涅槃果因。


    从此心解脱永灭诸戏论等者:于有余依涅槃位中,诸种子灭,诸烦恼尽,名心解脱。若入无余般涅槃界,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一切戏论不能说故,是名永灭戏论。


    巳七、学行离合2 午一、非共2 未一、增上戒学2 申一、举颂


    若行趣不净,亦趣于善趣,是行说为初,当知此非共者: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增上戒学若有败毁,为恶趣因;若能成立,为善趣因。此是不共,离后二学亦能成[25]故。


    未二、增上心学2 申一、举颂


    若行趣清净,非诸趣究竟,是行说为中,当知亦非共者: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中间学行,离欲界欲得清净故,名趣清净;未能尽离上界欲故,亦未永拔欲随眠故,不得名为于诸趣中究竟清净。此离最上亦能成办,故名不共,非离最初。


    午二、必共2 未一、举颂


    若行趣清净,于诸趣究竟,是行说为尊,当知此必共者:


    未二、释义


    此颂显示最上学行,三界诸欲皆远离故,亦能永拔诸随眠故,于诸趣中最为究竟。不离前二能[26]独成办,故名必共。


    巳八、智愚果相2 午一、初半颂2 未一、举颂


    若有学无学,当知并聪睿者, :


    未二、释义


    此初半颂,显示于三学中聪睿者相。有正学故,无邪学故。


    午二、后半颂2 未一、举颂


    若有学无学,当知并愚夫者:


    未二、释义


    此后半颂,显示于三学中愚夫之相。有邪学故,无正学故。


    巳九、成满渐次2 午一、举颂


    若弃舍摄受,亦断除粗重,及现见所知,是受持三学者:


    午二、释义


    此颂显示若能弃舍家亲属等所摄受故,若能断除三摩地障诸粗重故,若能现见四圣谛相所知理故;如其次第,三学成满。


    巳十、差别因缘2 午一、初半颂2 未一、举颂


    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者:


    未二、释义


    此初半颂,显后二学及最初学,如其次第,有缘无缘细粗差别。


    若有缘无缘亦细粗显现等者:定慧二学是心所法,说彼有缘;戒摄身语,说彼无缘;是名三学有缘无缘差别。定慧二学是无色法,难可现见,说彼名细;戒摄身语,易可现见,说彼名粗;是名三学细粗差别。


    午二、后半颂2 未一、举颂


    由受持远离,言发悟所引者:


    未二、释义


    此后半颂,显初中后如其次第引发因缘。谓誓期所引故,身心远离所引故,由他言音、内正思惟所引故。


    身心远离所引故者: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独一无侣,是名身远离。远离一切染污、无记所有作意,修习一切其性是善能引义利定地作意,及定资粮加行作意,是名心远离。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八页2507)


    巳十一、不具具等2 午一、举颂


    初学唯有一,第二学二种,第三学具三,慧者皆超越者:


    午二、释义


    此颂显示初一不共,中不离初,上不离二。超彼一切,当知无学是阿罗汉。


    超彼一切当知无学是阿罗汉者:此中一切,谓诸有学应知。


    辰二、次三十四颂别显三学3 巳一、初二十一颂明增上戒学4 午一、受持戒相2 未一、略标义


    不毁坏尸罗,于学誓能顺,轨范无讥论,于五处远离者:此后显示受持戒相。


    未二、配释颂6 申一、安住净戒


    不毁坏尸罗者,谓安住净戒。


    申二、守护别解脱律仪


    于学誓能顺者,谓守护别解脱律仪。[27]


    申三、轨则无犯


    轨范无讥论者,谓轨则无犯。


    申四、所行无犯2 酉一、配


    于五处远离者,谓所行无犯。


    酉二、释2 戌一、总标列


    略有五处,诸苾刍等非所应行。谓王家、唱令家、酤酒家、倡秽家、旃荼[28]罗及羯耻那家。


    戌二、随难释


    唱令家者,谓屠羊等。由遍宣告此屠羊等,成极重罪,多造恶业,杀害羊等故。


    申五、于诸小罪见大怖畏


    若无犯出离,无恶作恶作者:显示于诸小罪见大怖畏。如其出离,亦无恶作;如其恶作,亦无有犯。


    若无犯出离无恶作恶作等者:谓于小罪见大怖畏,是故无犯。由无犯故,无有恶作。或时或处失念而犯,寻便速疾如法发露,令得还净,由是释言如其出离,亦无恶作。又恶作罪于罪聚中是轻品罪,由于小罪见大怖畏,此亦无犯,由是释言如其恶作,亦无有犯。


    申六、受学学处


    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者:显示受学学处。


    午二、尸罗成就2 未一、举颂


    终无有弃舍,命难亦无亏,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者:


    未二、配释


    此颂四句,如其次第显示常尸罗性、坚尸罗性、恒所作性、恒随转性。


    午三、尸罗清净2 未一、初半颂2 申一、略标义


    修治誓为先,亦修治净命者:此初半颂,显示轨范及命清净。


    申二、释誓言


    由诸轨范,先发誓愿,方乃修行,故名为誓。


    未二、后半颂


    二边皆远离,亦弃舍邪愿者:此后半颂,显示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及弃舍生天等愿故,尸罗清净。


    午四、令学清净及净殊胜7 未一、远离诸障碍法2 申一、举颂


    于诸障碍法,终无有耽染,乱心法纔生,寻当速远离者: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于诸根门不守护等,障碍清净所学法中,不见功德,无耽染故;于诸不善欲、恚寻等扰乱意法,虽暂生已,即除遣故;学得清净。


    未二、远离恶作失念2 申一、举颂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根本眷属净,而修行梵行者:


    申二、释义


    此颂显示远离微劣恶作故,远离非处恶作故,远离失念故,于究竟时及方便时,修行梵行皆得清净。


    非太沈太浮恒善住正念等者:微劣恶作,是名太沈。非处恶作,是名太浮。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二卷八页1913)于三世中无有失念,遇有毁犯,如法还净,是名恒住正念。依止正愿,安住具戒,名根本净。轨则、所行皆悉圆满,名眷属净。余文易知。


    瑜伽师地论</a>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六


    [1] 「默」,磧砂、大正作「黑」。


    [2] 「勝」,大正作「斷」。


    [3] 「行」,大正作「行者」。


    [4] 「老」,磧砂作「者」。


    [5] 「言」,磧砂作「亦」。


    [6] 「應」,磧砂、大正、陵本作「所」。


    [7] 「應」,磧砂、大正、陵本作「所」。


    [8] 「此」,磧砂作「是此」。


    [9] 「應」,磧砂、大正、陵本作「所」。


    [10] 「若」,磧砂作「有」。


    [11] 「證」,磧砂作「說」。


    [12] 「乃有」,披尋記原作「乃至」。卷六十四原文作「乃有」。


    [13] 「日」,大正作「曰」。


    [14] 「池」,磧砂作「地」。


    [15] 「任」,磧砂作「住」。


    [16] 「他」,磧砂作「彼」。


    [17] 「望」,磧砂、大正、陵本作「應」。


    [18] 「計」,磧砂、大正、陵本作「及」。


    [19] 「己」,陵本作「已」。


    [20] 磧砂無「示」字。


    [21] 「內」,磧砂作「由」。


    [22] 「出」,磧砂作「遠」。


    [23] 「愛」,大正作「欲」。


    [24] 「肉」,磧砂作「內」。


    [25] 「成」,大正作「成立」。


    [26] 「能」,大正作「能為」。


    [27] 此二段原文為:「不毀壞尸羅於學者:謂安住淨戒。誓能順者:謂守護別解脫律儀。」


    [28] 「荼」,大正作「茶」。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