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3个月前 作者: 陈振孙
○儒家类
△《孔子</a>家语》十卷
孔子二十二世孙猛所传。魏散骑常侍王肃</a>为之注。肃辟郑学,猛尝受学于肃。肃从猛得此书,与肃所论多合,从而证之,遂行于世。云博士安国所得壁中书也,亦未必然。其间所载,多已见《左氏传》、《大戴礼》诸书云。肃,东海人,父朗。
△《曾子</a>》二卷
凡十篇,具《大戴礼》,后人从其中录出别行。慈溪杨简</a>注。
△《晏子</a>春秋</a>》十二卷
齐大夫平仲晏婴</a>撰。《汉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号《晏子春秋</a>》。今卷数不同,未知果本书否?
△《荀子</a>》二十卷
楚兰陵令赵国荀况</a>撰。《汉志》作《孙卿子》,云齐稷下祭酒。其曰“孙”者,避宣帝讳也。至杨倞</a>始改为荀卿。
△《荀子注</a>》二十卷
唐大理评事杨倞注。案刘向</a>序,校中书三百二十二篇,以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着三十二篇。《隋志》为十二卷。至倞始分为二十卷而注释之。淳熙中,钱佃耕道用元丰监本参校,刊之江西漕司,其同异着之篇末,凡二百二十六条,视他本最为完善。
△《贾子》十一卷
汉长沙王太傅洛阳贾谊</a>撰。《汉志》五十八篇,今书首载《过秦论》,末为《吊湘赋》,余皆录《汉书</a>》语,且略节谊本传于第十一卷中。其非《汉书》所有者,辄浅驳不足观,决非谊本书也。
△《盐铁论</a>》十卷
汉庐江太守丞汝南桓宽</a>次公撰。本始元年,召问贤良、文学,对愿罢盐铁、榷酤、均输,与御史大夫弘羊相诘难,于是止罢榷酤,而盐铁卒不变。故《昭纪赞》曰“议盐铁而罢榷酤”也。及宣帝时,宽推衍增广着数万言,凡六十篇,其末曰《杂论》班书取以为论赞,其言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呜呼,世之小人何尝无才!以《熙宁日录</a>》言之,王安石</a>之辩,虽曰儒者,其实桑大夫之流也。霍光号知时务,与民更始,而盐铁之议,乃俾先朝首事之臣,与诸儒议论,反覆不厌,或是或非,一切付之公论,而或行或否,未尝容心焉。以不学无术之人,而暗合乎《孟》、《庄子</a>》父臣父政之义。曾谓元祐诸贤,而虑不及此乎!
△《新序</a>》十卷
汉护都水使者光禄大夫刘向子政撰。舜、禹以来迄于周,嘉言善行,往往在焉。其书最为近古。
△《说苑</a>》二十卷
刘向撰。序言臣向所校中书《说苑杂事》,除去与《新序》复重者,其余浅薄不中义理,别集以为百家后,今以类相从,更以造新事,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曰《说苑》,案《汉志》,刘向所序六十七</a>篇,谓《新序》、《说苑》、《世说》、《列女传</a>颂图》也。今本南丰曾巩</a>序,言《崇文总目</a>》存者五篇,从士大夫得十五篇,与旧为二十篇。未知即当时篇章否?《新苑》之名亦不同。
△《法言</a>》十卷
汉黄门郎蜀扬雄</a>子云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本在卷末,如班固</a>《叙传》,然今本分冠篇首,自宋咸始也。
△《法言注》十三卷、《音义》一卷
晋尚书</a>郎李轨宏范注。此本历景祐、嘉祐、治平三降诏,更监学、馆阁两制校定,然后颁行。与建宁四注本不同。钱佃得旧监本刻之,与《孟》、《荀》、《文中子</a>》为四书</a>。
△《太玄经</a>》十卷
扬雄撰,五业主事章陵宋衷仲子解诂,吴郁林太守陆绩公纪释文,晋尚书郎范望叔明解赞。案《汉志》,扬雄所叙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本传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有《首》、《冲》、《错》、《测》、《攡》、《莹》、《数》、《文》、《掜》、《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剥《玄》体,盖与本经三卷,共为十四。今《志》云十九,未详。初,宋、陆二家各依旧本解释,范望折中长短,或加新意,既成此注,乃以《玄首》一篇,加经赞之上;《玄测》一篇,附《赞》之下,为九篇,列为四卷。《首测》一序,仍载之第一卷之首。盖犹王弼</a>离合《古易》之类也。卷首有陆续《述玄》一篇。本传尚有“二百四十三表”六字。
△《说玄》一篇
唐宰相河南王涯广津撰。《明宗》、《立例》、《揲法》、《占法》、《辨首》凡五篇。
△《太玄释文》一卷
相传自侯芭、虞翻、宋衷、陆绩互相增损,非后人所作也,吴秘尝作《音义》。岂即此耶?
△《太玄集注》六卷
司马光</a>撰。自宋衷而下四家之外,有直昭文馆宋惟干注,天水尉陈渐《演玄》,司封郎吴秘《音义》,通前凡七家。集取其说,断以己意。
△《玄解》四卷、《玄历》一卷
右丞襄陵许翰</a>崧老撰。所解十一篇,通温公注为十卷,仿韩康伯注《系辞》合王弼为全书之例也。大抵《玄首》如《彖》,《赞》如《爻》,《测》如《象》,《文》如《文言》,《攡》、《莹》、《掜》、《告》如《系辞》,《数》如《说卦》,《冲》如《序卦》,《错》如《杂卦》之类。其于《易》也,规规然拟之勤矣。《太玄历》者,亦翰所传,云温公手录,不着何人作。
△《申鉴</a>》五卷
汉黄门侍郎颍川荀悦</a>仲豫撰。献帝颇好文学,政在曹氏,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此书五篇奏之。其曰“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涂”,古今名言也。
本传止载《政体》一篇,有曰“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故名。
△《中论</a>》二卷
汉五官将文学北海徐干</a>伟长撰。《唐志》六卷,今本二十篇,有序而无名氏。盖同时人所作。
△《孔丛子</a>》七卷
孔氏子孙杂记其先世系言行之书也。《小尔雅</a>》一篇,亦出于此。《中兴书目》称汉孔鲋</a>撰,一名《盘盂》。案《孔光传》,夫子八世孙鲋,魏相顺之子,为陈涉博士,死陈下,则固不得为汉人。而其书纪鲋之没,第七卷号《连丛子》者,又记太常臧而下数世,迄于延光三年季彦之卒,则又安得以为鲋撰。案《儒林传》所载为博士者,又曰孔甲,颜注曰:“将名鲋,而字甲也。”今考此书称子鱼名鲋,陈人,或谓之子鲋,或称孔甲,然则颜监未尝见此书耶?《艺文志》有孔甲《盘盂》二十六篇,本注谓黄帝</a>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也。其书盖田?所学者,与孔鲋初不相涉也。《中兴书目》乃曰“一名《盘盂》”,不知何据?岂以《汉志》所谓孔甲,即陈王博士之孔甲邪?
△《帝范</a>》一卷
唐太宗</a>撰。凡十二篇,以赐高宗。
△《中说</a>》十卷
隋河汾王通</a>仲淹撰。《唐志》五卷,今本第十卷有《文中子》家世、《房魏论礼乐事》、《书关子明事》及《王氏家书杂录》。旧传以此为前后序,非也。
△《中说注》十卷
太常丞阮逸天隐撰。
△《中说注》十卷
正议大夫淄川龚鼎臣</a>辅之撰。自甲至癸为十卷,而所谓前后序者,在十卷之外,亦颇有所删取。李格非</a>跋云,龚自谓明道间得唐本于齐州李冠,比阮本改正二百余处。
△《潜虚》一卷
司马光撰。言万物皆祖于虚,《玄》以准《易》,《虚》以准《玄》。
△《潜虚发微论</a>》一卷
监察御史张敦实撰。凡九篇。
△《周子通书》一卷、《太极图说</a>》一卷
广东提刑舂陵周敦颐</a>茂叔撰。
△《周子通书遗文遗事》一卷
侍讲朱熹</a>集次。刊于南康。
△《帝学</a>》八卷
侍讲成都范祖禹</a>淳父元祐中编集,上自三皇五帝,迄于本朝神宗。凡圣学事实皆具焉。
△《正蒙</a>书》十卷
崇文校书长安张载</a>子厚撰。凡十九篇。范育吕大临</a>、苏昞为前后序,皆其门人也。又有待制胡安国</a>所传,编为一卷,末有《行状》一卷。
△《经学理窟</a>》一卷
张载撰。
△《西铭</a>集解》一卷
张载作《订顽》、《砭愚》二铭,后更曰《东》、《西铭》,其《西铭》即《订顽》也。大抵发明理一分殊之旨。有赵师侠</a>者,集吕大临、胡安国、张九成</a>、朱熹四家之说为一编,刻之兴化军。
△《通书西铭集解》三卷
户部侍郎新昌王梦龙庆翔所集。
△《河南师说》十卷
尚书颍川韩元吉</a>无咎以《河南雅言</a>》、《伊川杂说》及诸家语录,里为十卷,以尹和靖所编为卷首。不若遗书之详订也。
△《山东野录》七卷
殿中丞临淄贾同公餗撰。本名罔,真宗御笔改之。盖祥符祀汾阴时,所放经明行修进士也。
△《程氏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外书》十三卷
朱熹集录二程</a>门人李<籥页>端亻自而下诸家所闻见问答之语,附录行状、哀词、祭文之属八篇。其《年谱》,朱公所撰述也。《外书》则又二十五篇之所遗者。
△《皇极经世</a>书》十二卷
邵雍</a>尧夫撰。其学出于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a>伯长,修受之种放明逸,放受之陈抟</a>。盖数学也,曰《元会运世》,《以元经</a>会》,《以运经世》,自帝尧至于五代,天下离合,治乱兴废,得失邪正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以阴阳刚柔穷声音律吕,以穷万物之数。末二卷论所以为书之意,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尽天地万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书谓之《皇极经世》,篇谓之《观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温为之叙系,具载《先天》、《后天》、《变卦》、《反对》诸图,又为《易学辨惑</a>》一篇,叙传授本末真伪。然世之能明其学者,盖鲜焉。
△《观物外篇》六卷
康节门人太常寺簿张崏子望记其言,虽十才一二,而足以发明成书。
△《观物内篇》二卷
康节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温撰。即《经世书》之第十一、十二卷也。张氏曰:“先生《观物》有《内》、《外篇》。《内篇》,先生所着之书也;《外篇》,门人所记先生之言也。《内篇》理深而数略,《外篇》数详而理显。学先天者,当自《外篇》始。”先生诗云:“若无杨子天人学,安有庄周《内》、《外篇》。”以此知《外篇》亦先生之文,门人盖编集之耳。又曰:“《皇极经世》者,康节之《易》,先天之嗣也。《观物篇》立言广大,措意精微如《系辞》,然稽之以理,既无不通,参之以数,亦无不合。”
△《近思录</a>》十四卷
朱熹、吕祖谦</a>取周、程之书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六百十九条,取“切问近思”之义,以教后学。
△《元城语录</a>》三卷
右朝散郎维扬马永卿</a>大年撰。永卿初仕亳州永城主簿,从寓公刘安</a>世器之学,记其所闻之语。
△《刘先生谈录》一卷
知秀州韩瓘德全撰。瓘,亿之曾孙,缅之孙。官二浙,道睢阳,往来必见刘元城,记其所谈二十一则。
△《道护录》一卷
胡珵德辉所录刘元城语,凡十九则。以上三书皆刻章贡,末又有邵伯温</a>、吕本中</a>所记数事附焉。
△《庭闱稿录》一卷
即杨迥所录,当政和八年,其父亡恙时也。
△《龟山别录》二卷
不知何人所录。
△《龟山语录》五卷
延平陈渊</a>几叟、罗从彦</a>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录杨时</a>中立语及其子迥稿。《录》共四卷。末卷为《附录》、《墓志》、《遗事》,顺昌廖德明子晦所集也。
△《尹和靖语录》四卷
冯忠恕、祈宽居之、吕坚中崇实所录尹焞</a>彦明语。
△《胡氏传家录》五卷
曾几</a>吉父、徐时动舜邻、杨训子中所记胡安国康侯问答之语,及其子宁和仲所录家庭之训。
△《无垢语录》十四卷、《言行编》、《遗文》共一卷
张九成子韶之甥于恕所编《心传录》,及其门人郎昱所记《日新录》。近时徐鹿卿</a>德夫教授南安,复裒其言行,系以岁月,及遗文三十篇,附于末。
△《南轩语录》十二卷
蒋迈所记张栻</a>敬夫语。
△《晞颜录》一卷
张栻取经传中凡言及颜子者,录为一编。
△《晦庵语录》四十六卷
着作佐郎陵阳李道传贯之,裒晦翁门人廖德明子晦而下三十二家,刻之九江。
△《晦庵续录》四十六卷
李太史之弟枢密性传成之,又得黄干直卿而下四十一家,及前录所无者并刻之,合贯之前录,益见该备矣。
△《节孝先生语》一卷
江瑞礼季恭所录山阳徐积仲车语。
△《童蒙训</a></a>》一卷
中书舍人东莱吕本中居仁撰。
△《师友杂志》一卷、《杂说》一卷
吕本中撰。
△《胡子知言</a>》一卷
五峰胡宏</a>仁仲撰。文定公安国之季子,张南轩从之游。
△《忘筌书》二卷
浦城潘植子醇撰。多言《易》,亦涉异端,凡五十一篇。此书载《鸣道集》为九十二篇,附见者又十有三,而《馆阁书目》又称七十七篇,皆未详。
△《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
不知何人所集涑水、濂溪、明道、伊川、横渠、元城、上蔡、无垢以及江民表、刘子</a>翚,潘子醇凡十一家,其去取不可晓。
△《兼山遗学》六卷
河南郭雍录</a>其父忠孝之遗书。前二卷为《易蓍卦》,次为《九图》,又次《说春秋》,又次为《性说》三篇,末卷问答杂说。忠孝父子世系、出处本末,详见《易》类。
△《玉泉讲学》一卷
沙随程迥</a>可久所记喻樗子才语。樗本末见《语孟》类。
△《周简惠圣传录》一卷
参政荆溪周葵惇义撰。自尧、舜至孔、孟圣传正统,为绝句诗二十章,而各着其说,自为一家,然无高论。
△《小学</a>书》四卷
朱熹所集古圣格言、至论以教学者,皆成童幼志进学之序也。《内篇》曰《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曰《嘉言》、《善行》。
△《吕氏读书记》七卷
吕祖谦撰。乾道癸巳淳熙乙未家居日阅之书,随意手笔,或数字,或全篇。盖偶有所感发,或以备遗忘者。
△《阃范》十卷
吕祖谦撰。集经、史、子、传,发明人伦之道,见于父子、兄弟之间者为一篇。时教授严州,张南轩守郡,实为之序。
△《少仪外传</a>》二卷
吕祖谦撰。杂取经传嘉言善行,切于立身应世者,皆博学切问之事也,而大要以谨厚为本。
△《辨志录》一卷
△《尊孟辨</a>》七卷
建安余允文</a>隐之撰。以司马公有《疑孟》及李遘泰伯《常语》、郑厚叔友《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为五卷。后二卷则王充</a>《论衡</a>刺孟》及东坡《论语</a>说》中与《孟子</a>》异者,亦辨焉。
△《先圣大训</a>》六卷
龙图阁学士慈溪杨简敬仲撰。取《礼记</a>》、《家语》、《左传</a>》、《国语</a>》而下诺害,凡称孔子之言,皆类为此编。然圣人之言,旨意未易识也。“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自门弟子已不能知其有为而言,况于百氏所记,其间浅陋依托,可胜道哉!多闻阙疑,庶乎其弗畔也。
△《已易》一卷
杨简撰。
△《慈湖遗书</a>》三卷
杨简撰。前二卷杂说:末一卷遗文。慈湖之学,专主乎心之精神,是谓圣一,语其诲人惟欲发明本心而有所觉。然其称学者之觉,亦颇轻于印可。盖其用功偏于上达,受人之欺而不疑。窃尝谓诚明一理,焉有诚而不明者乎?当淳熙中,象山陆九渊</a>之学盛行于江西,朱侍讲不然之。朱公于前辈不肯张无垢,于同流不肯陆象山,为其本原未纯故也。象山之后,一传而慈湖,遂如此。甚矣,道之不明,贤知者过之也!
△《明伦集》十卷
高安涂近止撰。取经传言行之要,以孝为本,推而广之为十篇。涂有子登科,得初品官致仕。
△《心经法语》一卷
参政建安真德秀</a>希元撰。集圣贤论心格言。
△《三先生谧议》一卷
嘉定中,魏了翁</a>华父为潼川宪,奏请赐周、程谧。宝庆守李大谦集而刻之,并及诸郡祠堂记文。
△《言子》三卷
言偃</a>,吴人,相传所居在常熟县。庆元间,邑宰孙应时</a>季和始为立祠,求朱晦翁为记。近新昌王爚伯晦复裒《论语》诸书所载问答为此书。邑中至今有言氏,亦买田教养之。
○道家类
△《老子</a>道德经</a>》二卷
周柱下史李耳</a>伯阳撰。昔人言谧曰“聃”,故世称老聃。然“聃”之为训,耳漫无轮也,似不得为谥。
△《御注老子》二卷
徽宗皇帝御制。
△《老子注</a>》二卷
魏王弼撰。魏、晋之世,玄学盛行,弼之谈玄,冠于流辈,故其注《易》,亦多玄义。晁说之</a>以道曰:“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未也。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其有余不足之迹可见矣。”世所行《老子》,分《道德经》为上、下卷。此本《道德经》且无章目,当是古本。
△《老子道德论述要》二卷
司马光撰。太史公曰老子着书言道德之意。后人以其篇首之文名。上篇曰《道》,下篇曰《德》。夫道德连体,不可偏举,合从本名。温公之说如此。其不曰“经”而曰“论”,亦公新意也。
△《老子新解》二卷
苏辙</a>撰。东坡跋曰:“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a>、韩非</a>;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
△《老子解》二卷
叶梦得</a>撰。其说曰:“孔子称窃比于我老彭,孟子辟杨、墨,而不及老氏。老氏之书,孔、孟所不废也。”所解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以为四肢九窍,本《韩非子</a>解老》之说。
△《易老通言》十卷
程大昌</a>撰。其序言名为训《老》,而实该《六经》,故曰《易老通言》,《易》在而《六经》皆在矣。盖以《易》为《六经》之首也。
△《列子</a>》八卷
郑人列御寇撰。穆公时人。
△《列子注》八卷
晋光禄勋张湛处度撰。
△《列子释文》二卷
唐当涂县丞殷敬顺撰。
△《庄子》十卷
蒙漆园吏宋人庄周撰。案《史记</a>》与齐宣、梁惠同时,则亦当与孟子相先后矣。
△《庄子注</a>》十卷
晋太傅主簿河南郭象</a>子玄撰。案本传,向秀解义未竟而卒,颇有别本迁流,象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然向义今不传,但时见陆氏《释文》。
△《庄子音义》三卷
唐陆德明</a>撰。即《经典释文</a>》二十六至二十八卷。
△《庄子疏》三十卷
唐道士西华法师陕郡成玄英</a>子实撰。玄英隐东海,贞观五年召至京师,永徽中流郁州,不知坐何事。《唐艺文志》云。
△《鬻子</a>》一卷
鬻熊</a>为周文王师,封于楚,为始祖。《汉志》云尔。书凡二十二篇,今书十五篇。陆佃</a>农师所校。
△《鬻子注》一卷
唐郑县尉逢行珪撰。止十四篇,盖中间以二章合而为一,故视陆本又少一篇。此书甲乙篇次。皆不可晓,二本前后亦不同。姑两存之。
△《关尹子</a>》九卷
周关令尹喜</a>,盖与老子同时,启老子着书言道德者。案《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着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藏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篇末有葛洪</a>后序。未知孙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类向文。
△《亢仓子</a>》三卷
何粲</a>注。首篇所载与《庄子·庚桑楚</a>》同。“亢仓”者,“庚桑”声之变也,其余篇亦皆依托。唐柳子厚辨其非刘向,班固所录,是矣。今《唐志》有王士元《亢仓子》二卷,注云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经</a>》、《列子冲虚》、《文子</a>》《通玄》、《亢仓子洞灵真经</a>》。然《亢仓子》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a>》、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乃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然则今之《亢仓》,士元为之也。宗元唐人,岂偶不之知耶?
△《文子》十二卷
题默希子注。案《汉志》有《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又案《史记货殖传》徐广注:“计然,范蠡</a>师,名钘。”裴骃</a>曰:“计然,葵邱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默希子引以为据。然自班固时已疑其依托,况又未必当时本书乎?至以文子为计然之字,尤不可考信。柳子厚亦辨其为驳书,而亦颇有取焉。默希子不着名氏,晁公武</a>曰唐徐灵府自号也。
△《鹖冠子</a>》三卷
陆佃解。案《汉志》,鹖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今书十九篇,韩吏部称十有六篇,故陆谓非其全也。韩公颇道其书,至柳柳州则曰尽鄙浅言也,好事者伪为其书,反用《鵩赋》以文饰之。其好恶不同如此。自今考之,柳说为长。
△《抱朴子</a>》二十卷
晋句漏令丹阳葛洪稚川撰。洪所着书,《内篇》言神仙黄白变化之事,《外篇》驳难通释。此二十卷者,《内篇》也。《馆阁书目》有《外篇》五十卷。
△《坐忘论</a>》一卷
唐逸人河内司马承祯</a>子微撰。言坐忘安心之法凡七条,并《枢翼》一篇,以为修道阶次。其论与释氏相出入。
△《天隐子</a>》一卷
司马子微</a>作序,言不知其何许人,着书八篇,修炼形气,养和心灵,长生久视,无出此书。今观其言,殆与《坐忘论》相表里。岂“天隐”云者,托之别号欤?
△《玄真子</a>外篇》三卷
唐隐士金华张志和</a>撰。《唐志玄真子》十二卷,今才三卷,非全书也。既曰《外篇》,则必有《内篇》矣。志和事迹,详见余所集碑传。
△《无能子</a>》三卷
不着名氏。《唐志》云光启中隐民间,盖其自序云尔。
△《庄子义》十卷
参政清源吕惠卿</a>吉父撰。元丰七年,先表进《内篇》,其余盖续成之。
△《庄子十论》一卷
题李士表撰。未详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