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3个月前 作者: 陈振孙
    ○谱牒类


    △《姓源韵谱》一卷


    唐张九龄</a>撰。依《春秋</a>正典》、柳氏《万姓录》、《世本图》,捃摭诸书,纂为此谱,分四声以便寻阅。古者赐姓别之,黄帝</a>之子得姓者十四人是也;后世赐姓合之,汉高帝命娄敬、项伯为刘氏是也。惟其别之也,则离析,故古者论姓氏,推其本同;惟其合之也,则乱,故后世论姓氏,识其本异。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此周、齐以来谱牒之学,所以贵于世也欤?


    △《元和姓纂</a>》十卷


    唐太常博士三原林宝</a>撰。元和中,朔方别帅天水阎某者,封邑太原以为言。上谓宰相李吉甫</a>曰:“有司之误,不可再也。宜使儒生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任,并总缉之。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吉甫以命宝,二十旬而成。此书绝无善本,顷在莆田以数本参校,仅得七八,后又得蜀本校之,互有得失,然粗完整矣。


    △《李氏皇室维城录》一卷


    屯田郎中李衢、沔王长史林赞修,止于僖宗。盖昭宗时所录也。


    △《李氏房从谱》一卷


    唐洛阳主簿李匡文撰。时为图谱官。


    △《圣唐偕日谱》一卷


    前贺州刺史李匡文撰。序言前守职图籍日,撰《天潢源派谱统》,务在省略,直取相承一叶,旁附首分诸房。今特从圣唐以来列圣下诸王、公主,逐帝书出,号曰“偕日”,与日齐行之义也。匡文字济翁,又有《资暇集</a>》见于录。


    △《唐宰相甲族》一卷


    唐韦述、萧颖士</a>等撰。自王方庆</a>而下,十有四家。


    △《唐相门甲族》、《诸郡氏谱》共一卷


    不着名氏。《甲族》八十六家,《氏谱》自京兆八姓而下,凡三百五十姓。


    △《唐杜氏家谱》一卷


    唐太子宾客杜信撰。


    △《天下郡望氏族谱》一卷


    唐李林甫等天宝八年所纂,并附五音于后。


    △《姓苑》二卷


    不着名氏。古有何承天《姓苑》。今此以李为卷首,当是唐人所为。


    △《姓解》三卷


    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序。


    △《千姓编》一卷


    不着名氏。末云嘉祐八年采真子记。以《姓苑》、《姓源》等书,撮取千姓,以四字为句,每字为一姓,题曰《千姓编》。三字亦三姓也。逐句文义亦颇相属,殆《千字文</a>》之比云。


    △《陈郡袁氏谱》一卷


    袁陟世弼录。


    △《陶氏家谱》一卷


    怀州教授陶直夫录。侃之后也。


    △《帝王系谱》一卷


    武夷吴逵公路撰。政和壬辰也。自汉迄周显德,每代略具数语。其论曹操</a>迫胁君后,无复臣礼,逆节已显。会其病死,故篡窃之恶,漏在身后。昔人谓其不敢危汉者,亦不核其情耳。此论与愚意吻合。


    △《群史姓纂韵谱》六卷


    永福黄邦先宋显撰。凡史传所有姓氏皆有韵,类聚而着其所出。建炎元年,其兄邦俊宋英为之序。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


    校书郎史馆校勘临川邓名世</a>元亚撰。其子椿年绪成之。


    △《皇朝百族谱》四卷


    长沙丁维皋撰。周益公为之序。时绍兴末也。仅得百二十有三家,其阙遗尚多,未有能续裒集者。


    △《米氏谱》一卷


    奉直大夫米宪录。盖国初勋臣米信之后。信五世为芾元章,又三世为宪。


    ○目录类


    △《唐艺文志》四卷


    《新唐书</a>》中录出别行。监中有印本。


    △《崇文总目</a>》一卷


    景祐初,学士王尧臣</a>同聂冠卿、郭缜、吕公绰、王洙</a></a>、欧阳修</a>等撰定,凡六十六卷。诸儒皆有论议,欧公《文集》颇见数条,今此惟六十六卷之目耳。题云绍兴改定。


    △《秘书省四库阙书目》一卷


    亦绍兴改定。其阙者,注“阙”字于逐书之下。


    △《邯郸书目》十卷


    学士河南李淑献臣撰,号《图书十志》。皇祐己丑自作序以示子孙曰朋、圭、刍者,其子寿朋、复圭、德刍也。


    △《京兆金石录</a>》六卷


    北平田概纂。元丰五年王钦臣</a>为序,自为后序。皆记京兆府县古碑所在,览之使人慨然。


    △《集古录</a>跋尾》十卷


    欧阳修撰。编述之意,序文详之,世所共知,不复着。


    △《集古目录》二十卷


    公子礼部郎官棐叔弼撰。公既为跋尾二百九十六篇,命棐撮其大要,别为目录,棐之序云尔。今考集中凡三百五十余跋。


    △《太宗御制御书目》一卷


    玉宸殿所藏,兼有真宗御制序十四篇。又本稍多,而无序文。


    △《真宗御制碑颂石本目录》一卷


    凡九十名件。乾兴所刊板。


    △《龙图阁瑞物宝目》、《六阁书籍图画目》共一卷


    已上平江虎邱寺御书阁有原颁降印本,传写得之。


    △《群书备检》三卷


    不知名氏。皆经、史、子、集目录。


    △《广川藏书志》二十六卷


    徽猷阁待制董逌</a>彦远撰。以其家藏书考其本末,而为之论说,及于诸子而止。盖其本意专为经设也。


    △《广川书跋</a>》十卷、《画跋》五卷


    董逌撰。


    △《宝墨待访录》二卷


    礼部员外郎米芾</a>元章撰。记承平时故家所藏晋唐遗迹。


    △《金石录》三十卷


    东武赵明诚</a>德甫撰其所藏二千卷。盖仿欧阳《集古》,而数则倍之。本朝诸家蓄古器物款式,其考订详洽,如刘原父、吕与叔、黄长睿多矣,大抵好附会古人名字,如“丁”字,即以为祖丁;“举”字,即以为伍举;“方鼎”,即以为子产;“仲吉匜”,即以为偪姞之类。邃古以来,人之生世伙矣,而仅见于简册者几何?器物之用于人亦伙矣,而仅存于今世者几何?乃以其姓字、名物之偶同而实焉,余尝窃笑之。惟其附会之过,并与其详洽者,皆不足取信矣。惟此书跋尾独不然,好古之通人也。明诚,宰相挺之之子。其妻易安居士李氏为作后序,颇可观。


    △《考古图</a>》十卷


    汲郡吕大临</a>与叔撰。其书作于元祐七年,所纪目御府之外,凡三十六家所藏古器物,皆图而录之。


    △《博古图说》十一卷


    秘书郎邵武黄伯思</a>长睿撰。有序。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二百四十五。案李丞相伯纪为长睿志墓,言所着《古器说》四百二十六篇,悉载《博古图》。今以《图说》考之,固多出于伯思,亦有不尽然者。又其名物亦颇不同,钱、鉴二品至多,此所载二钱、二鉴而已。《博古》不载印章,而此印章最伙。盖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所删改云尔。其书大抵好傅古人名字,说已见前。


    △《宣和博古图》三十卷


    宣和殿所藏古器物,图其形制而记其名物,录其款识。品有总说,以举其凡。而物物考订,则其目详焉。然亦不无牵合也。


    △《群书会记》二十六卷


    郑樵</a>撰。大略记世间所有之书,非必其家皆有之也。


    △《夹漈书目》一卷、《图书志》一卷


    郑樵记其平生所自着之书。《志》者,盖述其着作之意也。


    △《秦氏书目》一卷


    濡须秦氏,元祐二年,有为金部员外郎者,闻于朝,请以宅舍及文籍不许子孙分割。


    △《藏六堂书目》一卷


    莆田李氏云唐江王之后,有家藏诰命。其藏书自承平时。今浸以散逸矣。


    △《吴氏书目》一卷


    奉议郎漳浦吴与可权家藏。闽中不经兵火,故家文籍多完具,然地湿苦蠹损。


    △《晁氏读书志》二十卷


    昭德晁公武</a>子止撰。其序言得南阳公书五十箧,合其家旧藏得二万四千五百卷。其守荣州,日夕雠校,每终篇辄论其大指。时绍兴二十一年也。其所发明有足观者。南阳公未知何人,或云井度宪孟也。


    △《遂初堂书目</a>》一卷


    锡山尤氏尚书</a>袤延之,淳熙名臣,藏书至多,法书尤富。尝烬于火,今其存亡几矣。


    △《中兴馆阁书目》三十卷


    秘书监临海陈骙</a>叔进等撰。淳熙五年上之。中兴以来庶事草创,网罗遗逸,中秘所藏,视前世独无歉焉,殆且过之。大凡着录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盖亦盛矣。其间考究疏谬,亦不免焉。


    △《馆阁续书目》三十卷


    秘书丞吴郡张攀从龙等撰。嘉定十三年上。以淳熙后所得书,纂续前录,草率尤甚。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


    △《隶释</a>》一十七卷、《隶续</a>》二十一卷


    丞相鄱阳洪适</a>景伯撰。凡汉刻之存于世者,以今文写之,而为之释。又为之世代谱及物象图碑,形式悉具之。魏初近古者亦附焉。年来北方旧刻不可复得,览此犹可慨想。


    △《法宝标目》十卷


    户部尚书三槐王右敏仲撰。以释藏诸函随其次第为之目录,而释其因缘。凡佛会之先后,华译之异同,皆具着之。右,旦之曾孙,入元祐党籍。


    △《郑氏书目》七卷


    莆田郑寅子敬以所藏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技,曰文,曰类。寅,知枢密院侨之子,博文强记,多识典故。端平初召为都司,执法守正,出为漳州以没。


    △《集古系时录》十卷、《系地录》十一卷


    郑樵撰。大抵因《集古》之旧,详考其时与地而系之,二书相为表里。


    △《宝刻丛编</a>》二十卷


    临安书肆陈思</a>者,以诸家集古书录,用《九域志》京、府、州、县系其名物,而昔人辨证审定之语,具着其下,其不详所在,附末卷。


    △《释书品</a>次录》一卷


    题唐僧从梵集。末有黎阳张翚跋,称大定丁未。盖北方板本也。


    ○地理类


    △《山海经</a>》十八卷


    汉侍中奉车都尉臣秀所校秘书。秀,即刘歆</a>也。晋郭璞</a>注。案《唐志》二十三卷,《音》二卷。今本锡山尤袤</a>延之校定。世传禹、益所作,其事见《吴越春秋</a>》,曰:“禹东巡,登南岳,得金简玉字,通水之理,遂行四渎,与益共谋,所至使益疏而记之,名《山海经》。”此其为说,恢诞不典。司马迁</a>曰:“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书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可谓名言,孰曰多爱乎!故尤跋明其为非禹、伯翳所作,而以为先秦古书无疑。然莫能名其为何人也。洪庆善补注《楚辞</a>》,引《山海经》、《淮南子</a>》以释《天问》。而朱晦翁则曰:“古今说《天问》者,皆本此二书,今以文意考之,疑此二书本皆缘解《天问》而作。”可以破千载之惑。古今相传既久,姑以冠地理书之录。


    △《水经</a>》三卷、《水经注</a>》四十卷


    桑钦</a>撰。后魏御史中尉范阳郦道元</a>善长注。桑钦,不知何人。《邯郸书目》以为汉人。晁公武曰成帝时人,当有所据。案《唐志》注或云郭璞撰。又杜氏《通典</a>》案,《水经》,晋郭璞注,二卷。后魏郦道元注,四十卷。皆不详所撰者名氏,亦不知何代之书。佑谓二子博赡,解释固应精当。然其《经》云,济水过寿张,则前汉寿良县,光武更名;又东北过临济,则前汉狄县,安帝更名;又云菏水过湖陆,则前汉湖陵县,章帝更名;又云汾水过河东郡永安,则前汉彘县,顺帝更名,故知顺帝以后纂序也。详《水经》所作,殊为诡诞,全无凭据。案《后汉郡国志》济水,王莽末,因旱渠塞,不复截河南过,统顺帝时所撰,都不详悉,其余可知。景纯注解,又甚疏略,亦为迂怪,以其僻书,人多不睹,谓其审正未之精也。


    △《唐十道图》一卷


    唐宰相赵郡李吉甫宏宪撰。首载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俸料。《唐志》云十卷,今不分卷。


    △《元和郡县志》四十卷


    李吉甫撰。自京兆至陇右,凡四十七镇。篇首有图,今不存。


    △《唐十道四蕃志》十卷


    唐太府少卿梁载言撰。其书广记备言颇可观。载言不见于史,又有《具员故事》,题“凤阁舍人”,及《梁四公记》,亦云载言所录。


    △《太平寰宇记</a>》二百卷


    太常博士直史馆宜黄乐史</a>子正撰。起自河南,周于海外。当太宗朝上之。


    △《元丰九域志</a>》十卷


    知制诰丹阳王存</a>正仲、集贤校理南丰曾肇</a>子开、官制所检讨邯郸李德刍等删定,总二十三路、四京、十府、二百四十二州、三十七军、四监、一千一百三十五县。


    △《舆地广记</a>》三十八卷


    庐陵欧阳忞</a>撰。政和中作,其前三卷以今之郡县系于前代郡国之下。其序曰:“以今州县求于汉,则为郡;以汉郡县求于三代,则为州。三代之九州,散而为汉之六十余郡,又分而为今之三百余州,虽或离或合不可讨究,而吾胸中则已了然矣。”汉郡国一百三,今云六十余郡,不可晓也。忞为文忠族孙,行名皆连“心”字。


    △《地理指掌图》一卷


    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着名氏,亦颇阙不备。此蜀本有涪右任慥序,言之颇详。


    △《历代疆域志》十卷


    临川布衣吴澥撰。


    △《舆地纪胜》二百卷


    知江宁县金华王象之</a>撰。盖以诸郡图经,节其要略,而山川景物、碑刻诗咏初无所遗,行在宫阙、官寺实冠其首,关河版图之未复者,犹不与焉。眉山李说斋季允为之序。


    △《舆地图》十六卷


    王象之撰。《纪胜》逐州为卷,《图》逐路为卷,其搜求亦勤矣。至西蜀诸郡尤详。其兄观之漕夔门时所得也。


    △《皇朝方域志》二百卷


    东阳布衣王希先撰。凡前代谓之《谱》,十六《谱》为八十卷;本朝谓之《志》,为一百二十卷。《谱》叙当时事实,而注以今之郡县;《志》述今日疆理,而系于古之州国。古今参考,《谱》、《志》互见,地理学之详明者,无以过此矣。嘉熙二年上于朝,得永免文解。其父珨,本建宁人,己未进士,试词科不中,颇该洽。希先述其遗稿,以成此书。


    △《东京记》三卷


    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a>次道撰。上卷为宫城,周五里,唐时宣武节度使治所,建隆三年广城之北隅,用洛阳宫殿之制修之;中卷为旧城,周二十一里一百五十步,唐汴州城也,号“阙城”,亦曰“里城”;下卷为新城,周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周世宗所筑罗城也,号曰“国城”,又曰“外城”。三城之内宫殿、官府、坊巷、第宅、寺观、营房次第记之。


    △《河南志</a>》二十卷


    宋敏求撰。司马温公序之,时元丰六年,次道殁矣。


    △《长安志</a>》二十卷


    宋敏求撰。赵彦若元考为之序。二书凡例微不同,然汉、唐旧都遗事详矣。△《关中记</a>》一卷晋葛洪</a>稚川撰。所载殊简略。


    △《三辅黄图</a>》二卷


    不着名氏。案《唐志》一卷,今分上下卷。载秦、汉间宫室、苑囿甚详,多引用应劭</a>《汉书</a>解》,而如淳、颜师古</a>复引此书为据,意汉、魏间人所作。然《中兴书目》以为《崇文总目》及《国史志》不载,疑非本书也。程氏《雍录</a>》辨之尤悉。


    △《长安图记》一卷


    丞相汲公吕大防知永兴军,以为正长安故图,着其说于上。今信安郡有此图,而别录其说为一编。


    △《雍录》十卷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a>泰之撰。周、秦、汉、隋、唐五代皆都雍,故以名。录《前史》及《黄图》、《宋志》异同,往往辨订。其辨《黄图》有唐县名,且晋灼所引《黄图》皆今书所无,盖唐人续成之,非见汉事者。


    △《洛阳伽蓝记</a>》五卷


    后魏抚军司马杨衒之</a>撰。专记洛阳城内外寺院。尔朱之乱,城郭邱墟,追述斯记。


    △《洛阳名园记</a>》一卷


    礼部员外郎济南李格非</a>文叔撰。记开国以来卿公家园囿之盛,其末言天下治乱之候,在洛阳之盛衰;洛阳盛衰之候,在名园之兴废,使人感慨。格非以不肯与编元祐章奏,入党籍。《国史文苑》有传。世所谓易安居士清照者,其女也。格非苦心为文,而集不传,馆中亦无有,惟锡山尤氏有之。《文鉴》仅存此跋,盖亦未尝见其全集也。


    △《邺中记</a>》一卷


    不着名氏。记自魏而下,及僭伪都邺者六家宫殿事迹。案《唐志》有《邺都故事》二卷,肃、代时马温所作。今书多引之。


    △《晋阳事迹杂记》十卷


    唐河东节度使李璋纂。序言四十卷,《唐志》亦同,今删为十卷。盖洽平中太原府所刻本也,从莆田李氏借录。自南渡以来,关河阻绝,图志泯亡,得见一二仅存者,犹足以发伤今思古之叹。然唐并州治晋阳、太原二县,国初克复,徙治阳曲,而墟其故。二县后皆并省,则唐之故迹,皆不复存矣。


    △《燕吴行役记》二卷


    不着名氏。大中九年崔铉镇淮南,诸镇毕贺,为此记者,燕帅所遣僚佐,道中纪所经行郡县道里及事迹也。其曰我府张公者,时张允中方帅燕也。《唐志》称张氏宣宗时人,失其名。“张”者,其帅之姓尔。未审何以知使者之亦为张氏也。


    △《江行录》一卷


    真州教授句颖绍圣三年所序云,太守张公所修也。张不着名。自真而上直抵荆南,自岳而分,旁征衡、永,自湖口而别,则东入鄱阳,南至庐陵,程期岸次、风云占候、时日吉凶,与夫港派滩碛矶洑,莫不具载。江行者赖之。


    △《临安志》十五卷


    府帅吴兴周淙</a>彦广撰。首卷为行在所,于宫阙殿阁全不记载,籍曰禁省严秘,不敢明着。其视宋次道《东京记》,何其大不侔。其他沿革,亦多疏略。然淙有才具,其尹京开湖浚河,皆有成绪。今城中河道通利,民户为脚船以济行旅者,盖自此始。


    △《吴兴统记》十卷


    摄湖州长史左文质撰。分门别类,古事颇详。序称甲辰岁者,本朝景德元年也。


    △《吴兴志</a>》二十卷


    枢密院编修郡人谈钥</a>元时撰。嘉泰元年也。其为书草率,未得为尽善。


    △《苏州图经》六卷


    翰林学士饶阳李宗谔昌武等撰。景德四年,诏以四方郡县所上图经,刊修校定为一千五百六十六卷。以大中祥符四年颁下,今皆散亡,馆中仅存九十八卷。余家所有惟苏、越、黄三州刻本耳。


    △《吴郡图经续记</a>》三卷


    秘书省正字郡人朱长文</a>伯原撰。记祥符以后事,亦颇补前志之阙遗。长文,吴中名士,病废不仕,自号乐圃,卒于元符元年。


    △《吴地记</a>》一卷


    唐陆广微</a>撰。郡人也。多记古吴国事。唐未有秀州,天禧中始割嘉兴县置,故此记合二郡为一。


    △《吴郡志</a>》五十卷


    参政郡人范成大</a>至能撰。书始成未行,而石湖没。有求附见某事而弗得者,哗曰此非石湖笔也。太守不能决,藏其书学官。然周益公为范墓碑,述所着书目有焉。及绍定初,桐川李寿朋俦老为守,始取而刻之。而书止于绍熙,其后事实俾寮属用褚少孙《史记</a>》例补成之。赵南塘履常作序,订其为石湖书不疑。且谓郡士龚颐正</a>、滕宬、周南皆尝荐所闻于公者,而龚尤多。


    △《镇江志》三十卷


    教授天台卢宪子章撰。


    △《新定志》八卷


    郡守东平董弅</a>令升撰。绍兴己未也。淳熙甲辰,武义陈公亮</a>重修。


    △《嘉禾志》五卷、《故事》一卷


    郡守毗陵张元成撰。为书极草草。


    △《毗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邹补之撰。


    △《越州图经》九卷


    李宗谔祥符所上也。未有秘阁校理李垂、邵焕修及覆修名衔。然则书成于众手,而宗谔特提总其凡耳。


    △《会稽志》二十卷


    通判吴兴施宿</a>武子、郡人冯景</a>中、陆子虚、朱鼐、王度等撰。陆放翁为之序。首称禹会诺侯,而以思陵巡狩,升府配之,气壮文雅,盖奇作也。嘉泰辛酉,陆年已七十七矣。未几,始落致仕为史官,至八十五岁乃终。其笔力老而不衰,于此序见之。


    △《会稽续志》八卷


    梁国张淏</a>撰。续记辛酉后事,而亦补前《志》之遗。前《志》无进士题名,此其尤不可遗者也。


    △《赤城志》四十卷


    国子司业郡人陈耆卿</a>寿老撰。其前为图十有三。


    △《赤城续志》八卷


    郡人吴子良</a>拾其所遗续载之。


    △《赤城三志》四卷


    郡人林表民</a>逢吉撰。绍定己丑,水壤城,修治兴筑,本末详焉。


    △《四明志》二十一卷


    赣州录事参军庐陵罗璿修。时胡榘仲方尚书为守,璿其乡人也。


    △《永嘉谱》二十四卷


    礼部侍郎郡人曹叔远器远撰。曰《年谱》、《地谱》、《名谱》、《人谱</a>》。时绍熙三年,太守宛陵孙楙属器远裒集,创为义例如此。器远,庚戌进士,盖初第时也。


    △《永宁编》十五卷


    待制郡人陈谦益之撰。汉分章安之东瓯乡为永宁,今永嘉四邑是也,故以名编。时嘉定九年,留元刚茂潜为太守。


    △《东阳志》十卷


    枢密鄱阳洪遵</a>景严撰。绍兴二十四年为通制时所作。


    △《括苍志》七卷


    教授曾贲撰。乾道六年,太守四明楼璩叔韫序。钥之父也。


    △《括苍志续》一卷


    郡人陈百朋撰。


    △《信安志》十六卷


    教授卫玠撰。太守四明刘垕也。实嘉定己卯。


    △《信安续志》二卷


    教授叶汝明撰。太守四明袁甫</a>广微。绍定初也。


    △《建康志》十卷


    府帅史正志</a>志道撰。时乾道五年。


    △《建康续志》十卷


    府帅吴琚层父以郡人朱舜庸所编铨次,与前《志》并行。时庆元六年。


    △《六朝事迹》二卷、《南朝宫苑记》二卷


    不知何人作。记六朝故都事迹颇详。


    △《姑孰志》五卷


    教授长乐林桷子长撰。太守杨愿原仲也。实淳熙五年。


    △《新安志》十卷


    通判赣州郡人罗愿</a>撰。时淳熙二年,太守则赵不悔也。


    △《秋浦志》八卷


    太守南昌胡兆乾道八年修。


    △《秋浦新志》十六卷


    三山王伯大</a>幼学以前志缺陋重修。时以庾节摄郡事,端平丙申也。


    △《南康志》八卷


    郡守朱端章</a>撰。淳熙十二年。


    △《桐汭新志》二十卷


    教授钱塘赵子直撰。绍熙五年也。太守林棐序。


    △《豫章职方乘》三卷、《后乘》十二卷


    郡人洪刍</a>驹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晋《乘》为名。《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达序。


    △《浔阳志》十二卷


    迪功郎晁百揆元采撰。淳熙三年,太守开封曹训为之序。


    △《宜春志》十卷


    袁州叙授南城童宗说</a>修。太守李观</a>民也。


    △《盱江志》十卷、《续》十卷


    郡守胡舜举绍兴戊寅俾郡人童宗说、黄敷忠为之。《续志》,庆元五年三山陈岐修,亦郡守也。


    △《富川志》六卷


    军学教授括苍潘廷立撰。太守赵善宣,绍熙四年也。军治永兴,本富川县,故名。


    △《南安志》二十卷、《补遗》一卷


    太守方崧卿</a>、教授许开修。


    △《广陵志》十二卷


    教授三山郑少魏、江都尉会稽姚一谦撰。绍熙元年,太守郑兴裔</a>也。


    △《楚州图经》二卷


    教授霅川吴莘商卿撰。太守毗陵钱之望大受,时淳熙十三年。


    △《永阳志》三十五卷


    滁守林■〈山票〉命法曹龚维蕃修。


    △《吴陵志》十卷


    不着名氏。淳熙壬寅所修。后三年乙巳,太守钱塘万锺元亨属僚佐参正而刻之。泰州在唐为吴陵县。


    △《高邮志》三卷、《续修》十卷


    兴化县主簿孙祖义撰。郡守赵不惭刻之。淳熙四五年间也。其书在图志中最为疏略。嘉定中,守汪纲再修,稍详定矣。


    △《都梁志》八卷


    郡守霍篪、教授周之瑞修。绍熙元年也。


    △《续志》一卷


    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序。


    △《合肥志》四卷


    合肥主簿唐锜撰。郡守郑兴裔也。时淳熙十五年。


    △《同安志》十卷


    毗陵钱绅伸仲撰。宣和五年,太守曰曾元礼。未几而有狄难。至绍兴十三年,太守张彦声始取而刻之。


    △《历阳志》十卷


    郡守九华程九万鹏飞、教授天台黄宜达之撰。庆元元年。


    △《黄州图经》四卷、《附录》一卷


    李宗谔祥符所修《图经》,亦颇有后人附益者。郡守李訦又以近事为《附录》焉。訦,参政邴汉老之子也。


    △《齐安志》二十卷


    郡守吕昭问俾教授厉居正重修。庆元己未也。


    △《濠梁志》三卷


    郡守永嘉张季樗撰。时嘉泰初元。


    △《无为志》三卷


    教授宋宜之纂。太守柴瑾为之序。


    △《襄阳志》四十卷


    郡守朐山高夔命教授吴兴刘宗、幕官上蔡任■〈氵〈山上乃下〉〉编纂。为书既详备,而刊刻亦精致,图志之佳者。


    △《襄沔记》三卷


    唐吴从政撰。删宗懔</a>《荆楚岁时记</a>》、盛宏之《荆州记</a>》、邹闳甫《楚国先贤传》、习凿齿</a>《襄阳耆旧传》、郭仲产《襄阳记》、鲍坚</a>《南雍州记</a>》集成此书,其纪囊、汉事迹详矣。景龙中人,自号栖闲子。


    △《房州图志》三卷


    郡守毗陵陈宇撰。


    △《义阳志》八卷


    郡守河内关良臣撰。绍熙二年也。信阳军,唐申州,所谓申、光、蔡,吴元济所据,竭天下之力以取之者。


    △《长沙志》五十二卷


    郡守赵善俊以绍熙二年命教授褚孝锡等七人撰。时陈止斋将漕,相与考订商略,故序言当与《长乐志》并也。


    △《续长沙志》十一卷


    不着名氏。录绍兴以后事。


    △《长沙土风碑》一卷


    唐潭州刺史河南张谓撰。前有碑铭,后有《湘中记</a>》,载事迹七十件。


    △《衡州图经》三卷


    郡守三山孙德舆行之撰。嘉定戊寅刻。


    △《零陵志》十卷


    郡守徐自明</a>嘉定己卯重修。


    △《舂陵图志》十卷


    教授临江章颖茂宪撰。淳熙六年,太守赵汝谊。


    △《九疑考古》二卷


    道州崇道主簿吴致尧格甫撰。取《舂陵志》所纪,而为诗以记之。宣和甲辰序。


    △《清湘志》六卷


    郡守永嘉陈岘寿南俾教授林瀛修。


    △《武昌志》三十卷


    郡守括苍王信成之命教授许中应等撰。


    △《武昌土俗编》二卷


    武昌令永嘉薛季宣</a>撰。记一县之事颇详。绍兴辛巳、壬午间也。其邑今为寿昌军。


    △《郧城志》十二卷


    教授傅岩撰。庆元戊午,太守李楫。


    △《岳阳志甲》二卷、《乙》三卷


    甲集建安马子严庄父、乙集永嘉张声道声之所修,皆郡守也。


    △《岳阳风土记</a>》一卷


    宣德郎监商税务建安危致明晦叔撰。元符进士第二人,仕至次对,其在岳,盖谪官也。


    △《辰州风土记》六卷


    教授缙云田渭伯清撰。隆兴二年,郡守徐彭年。


    △《成都古今集记》三十卷


    知府事信安赵抃</a>阅道撰。清献自庆历将漕之后,凡四入蜀,知蜀事为详,故成此书。熙宁七年也。


    △《续成都古今集记》二十二卷


    知府事王刚中居正撰。实绍兴三十年。余尝手写《洛阳名园记》而题其后曰:“晋王右军闻成都有汉时讲堂,秦时城池、门屋、楼观,慨然远想,欲一游目。其与周益州帖,盖数致意焉。近时吕太史有感于宗少文卧游之语,凡昔人纪载人境之胜,录为一编。其奉祠亳社也,自以为谯、沛真源,恍然在目,而兖之太极、嵩之崇福、华之云台,皆将卧游之。噫嘻!弧矢四方之志,高人达士之怀,古今一也。顾南北分裂,蜀在境内,虽远,患不往尔,往则至矣。亳、兖、嵩、华视蜀犹迩封也,欲往其可得乎?然则太史之情其可悲也已!余近得此记,手写一通,与《东京记》,《长安》、《河南志》,《梦华录》诸书并藏,而时自览焉。是亦卧游之意云尔。于时岁在己丑,蜀故亡恙也。后七年而有虏祸,秦、汉故迹,焚荡无遗,今其可见者,惟此二记耳。而板本亦不可复得矣。呜呼,悲夫!”己丑,宝理宗绍定二年也。后七年,即理宗端平三年丙申岁。是年,自九月二十九日夜,沔利部统兼关外四川安抚、知沔州曹友闻战死之后,十二月,北兵入普州、顺庆、潼川府,破成都,掠眉州,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友闻初以明经登丙戌科,绵谷县尉。制置桂如渊擢为天水教授,与田遂、陈瑀俱招忠义,官至员外郎。自乞换武,积官至眉州防御使、左骁卫大将军。朝廷赠龙图学士、大中大夫,赐庙褒忠,谥曰节。所部皆精锐,虏畏之,目为“短曹遍身胆”,时人称之曰:“元戎制胜世间有,教授提兵天下无。”是役也,北之主将统兵者,四太子并达海也。


    △《蜀记》二卷


    唐郑暐撰。杂记蜀事、人物、古迹、寺观之属。未详何人。


    △《梁益</a>记》十卷


    着作佐郎益州知录事参军任弁撰。天禧四年自为序。


    △《长乐志》四十卷


    府帅清源梁克家</a>叔子撰。淳熙九年序。时永嘉陈傅良</a>君举通判州事,大略皆出其手。


    △《闽中记》十卷


    唐林谞撰。本朝庆历中有林世程者重修,其兄世矩作序。谞,郡人,养高不仕,当大中时。世程,亦郡人也。其言永嘉之乱,中原仕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


    △《建安志》二十四卷、《续志》一卷


    删定官郡人林光撰。庆元四年,郡守永嘉张叔椿俾僚属成之。《续志》,嘉定十二年府学士人所录。


    △《清源志》七卷


    通判州事永嘉戴溪</a>肖望撰。时庆元己未,太守信安刘颖也。


    △《延平志》十卷


    郡守新安胡舜举汝士与郡人廖拱、廖挺裒集,时绍兴庚辰也。序言与《盱江志》并行,盖其为建昌守,亦尝修图志云。


    △《清漳新志》十卷


    司理参军方杰撰。嘉定六年,太守赵汝譡蹈中也。


    △《鄞江志》八卷


    郡守古灵陈昱日华俾昭武士人李皋为之。时庆元戊午。郡有鄞江溪,故名。


    △《莆阳志》十五卷


    郡守赵彦励懋训,绍熙三年集郡士为之。


    △《武阳志》十卷


    教授葛元骘撰。太守廖迟元达,乾道六年也。


    △《晋江海物异名记》三卷


    秘书监莆田陈致雍撰。致雍仕伪闽,南唐后归朝。


    △《广州图经》二卷


    教授王中行撰。


    △《南越志》七卷


    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a>撰。此五岭诸书之最在前者也。怀远,怀充之弟,见《宋书</a>》。


    △《番禺杂记</a>》一卷


    摄南海主簿郑熊撰。国初人也。莆田借李氏本录之。盖承平时旧书,未有“河南少尹家藏”六字,不知何人也。


    △《桂林志》一卷


    静江教授江文叔编。时乾道五年,张维为帅。撰次疏略,刊刻草率,亦不分卷次。


    △《桂林风土记</a>》一卷


    唐融州刺史权知春州莫休符</a>撰。昭宗光化二年也。


    △《桂海虞衡志</a>》二卷


    府帅吴郡范成大至能撰。范自桂移蜀,道中追记昔游。


    △《高凉志》七卷


    教授莆田刘棠撰。太守春陵义太初,嘉泰壬戌也。


    △《邕管杂记》一卷


    库部员外郎范旻撰。旻,国初宰相质之子。岭南初平,旻知邕州,兼转运使。


    △《岭外代答</a>》十卷


    永嘉周去非</a>直夫撰。去非,癸未进士,至郡倅。所记皆广西事。


    △《南方草木状</a>》一卷


    晋襄阳太守嵇含</a>撰。


    △《黄岩</a>志》十六卷


    知县永嘉蔡范莲甫撰。嘉定甲申。


    △《旌川志》八卷


    知旌德县历阳李瞻伯山撰。绍熙三年,谢昌国为序。


    △《泾川志》十三卷


    知泾县濡须王栐</a>叔永撰。嘉定癸酉赵南塘序之。初,县岁有水患,庚午冬,叔永改卜于旧治之东二里,曰留村。


    △《新吴志》二卷


    知泰新县盱江张国均维之撰。新吴,县旧名。嘉定甲戌。


    △《乐清志》十卷


    县令信安袁采</a>君载撰。


    △《修水志》十卷


    分宁宰徐筠撰。


    △《连川志》十卷


    知连江县豫章陶武克之撰。嘉定乙亥。


    △《历代宫殿名》一卷


    翰林承旨李昉</a>等纂。历代及僭伪宫殿、门阙、楼观、园苑、池馆名,无不毕录。


    △《五岳诸山记》一卷


    无名氏。多鄙诞不经。


    △《王屋山记》一卷


    唐乾符三年道士李归一撰。


    △《华山记》一卷


    不知名氏。


    △《西湖古迹事实》一卷


    钱塘进士傅牧撰。以杨蟠《百咏》增广,共为一百八十三首。绍兴壬午序。


    △《青城山记》一卷


    蜀道士杜光庭</a>撰。


    △《茅山记》一卷


    嘉祐六年,句容令陈倩修。


    △《幙阜山记》一卷


    葛洪撰。其山在豫章。


    △《豫章西山记》一卷


    赞皇李上文撰。嘉祐丁酉岁。


    △《王笥山记》一卷


    唐道士令狐见尧撰。山在新淦。别本又有南唐及本朝事,后人所益也。


    △《湘中山水记》三卷


    晋耒阳罗含</a>君章撰范阳卢拯注。其书颇及隋、唐以后事,则亦后人附益也。


    △《天台山记</a>》一卷


    唐道士徐灵府撰。元和中人也。余假守临海,就使本道。嘉熙丙申十月,解郡符趋会稽治所,道过之,锐欲往游,会大雪不果,改辕由驿道。至今以为恨。偶见此《记》,录之以寄卧游之意。


    △《顾渚山记</a>》一卷


    唐陆羽</a>鸿渐撰。乡邦不贡茶久矣,遗迹未必存也。


    △《庐山记</a>》五卷


    屯田员外郎嘉禾陈舜俞</a>令举撰。刘涣凝之、李常公择皆为之序。令举熙宁中谪居所作。


    △《续庐山记》四卷


    南康守广陵马玕录山中碑记之文,以续前录。


    △《九华拾遗》一卷


    山居刘放至和二年自序曰:“滕天章作《新录》于前,沈太守撰《总录》于后,博考传闻,复得三十余节。”


    △《九华总录》十八卷


    邑人程太古撰。裒集诸家所记萃为一编也。


    △《武夷山记》一卷


    杜光庭撰。


    △《罗浮山记》一卷


    庐陵郭之美撰。皇祐辛卯序。


    △《霍山记》一卷


    知循州林须撰。山在循州境内。


    △《雁山行记》一卷


    永嘉陈谦撰。嘉定己巳游山,直至绝顶,得所谓“雁荡”者,前人并未之识也。然继其后者,亦未有闻焉。


    △《庐阜纪游》一卷


    开封孙惟信季蕃撰。尝大雪登山至绝顶,尽得其景物之详,嘉定初年也。惟信能为诗词,善谈谑。盖尝有官,弃去不仕,自号花翁,游江湖间,人多爱之。


    △《何氏山庄次序本末》一卷


    尚书崇仁何异同叔撰。其别墅曰三山小隐。“三山”者,浮石山、岩石山、玲珑山,其实一山也,周回数里,叙其景物次序为此编。自号月湖,标韵清绝,如神仙中人,膺高寿而终。其山闻今芜废矣。


    △《湘江论》一卷


    太常博士潘洞撰。


    △《海涛志》一卷


    唐窦叔蒙撰。


    △《太虚</a>潮论》一卷


    永泰县令钱栖业述。末称天祐六年。


    △《海潮图论》一卷


    龙图阁学士燕肃撰进。


    △《潮说》一卷


    知钱塘县张君房</a>撰。凡三篇。


    △《西南备边志》十二卷


    嘉州进士邓嘉猷撰。绍兴末,犍为有蛮扰边。初,莫知其何种族也。已而,有能别识其为虚恨蛮者。时蜀边久无事,既去而朝廷忧之,诏诸司经度。嘉猷取秦、汉以来讫于本朝,凡史传所载蛮事,皆着于篇,时乾道中也。其为《志》九,为《图》一。


    △《北边备对</a>》六卷


    程大昌撰。淳熙中进《禹贡图》,孝庙因以北虏地里为问,对以虏无定居,无文史,不敢强言。绍熙退居,追采自古中华、北狄枢纽相关者,条列其地而推言之,名曰“备对”。


    △《南北攻守类考》六十三卷


    监进奏院赵善誉</a>撰进。以三国、六朝攻守之变,鉴古事以考今地,每事为之图。


    △《六合掌运图》一卷


    不着名氏。凡为四十图,首列禹迹,次为中兴后南北三境,其后则诸边关?厄险要以及虏地疆界亦着之。


    △《海外使程广记》三卷


    南唐如京使章僚撰。使高丽所记海道及其国山川、事迹、物产甚详。史虚白</a>为作序,称己未十月,盖本朝开国前一岁也。


    △《大唐西域记</a>》十二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a>译。大总持寺僧辩机撰。


    △《南诏录》三卷


    唐岭南节度巡官徐云虔撰。乾符中,邕州遣云虔使南诏所作。上卷记山川风俗,后二卷纪行及使事。


    △《至道云南录》三卷


    左侍禁知兴化军辛怡显撰。李顺之乱,余党有散入蛮中者,怡显往招安之,继赐蛮酋告敕而归,遂为此录。天禧四年自序。或云此书妄也。余在莆田视壁记无怡显名字,恐或然。


    △《契丹疆宇图》一卷


    不着名氏。录契丹诸夷地及中国所失地。


    △《辽四京记》一卷


    亦无名氏。曰东京、中京、上京、燕京。


    △《高丽图经》四十卷


    奉议郎徐兢</a>明叔撰。宣和六年路允迪、傅墨卿使高丽,兢为之属,归上此书,物图其形,事为之说。今所刊不复有图矣。兢,铉之后。善篆书,亦能画,尝自题“保大骑省世家”、“宣和书学博士”,又自号自信居士。


    △《诸蕃志</a>》二卷


    福建提举市舶赵汝适</a>记诸蕃国及物货所出。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