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言第四
3个月前 作者: 诸葛亮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a>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译文】
君主治理国家时应该能够纳言,纳言的方法就是正确对待谏狰,即采纳忠言,接受他人的良谋智策。所以,英明的君主手下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身为人父也要有直言不讳的儿女,当发现国君有不符合道义的言行时便马上进行规劝,使优秀的品行得到保持和发扬,使错误的言行得到纠正。凡是错误的冒行是不能任其发展的,凡是美好的东西也不能故意去诋毁,如果纵容恶人,贬谪忠良,国家就难逃厄运。假如君主不肯接受臣下的谏诤,忧心国事的忠臣就不敢向君主讲明自己的谋策,也无法展示自己的思想,这样就会使邪佞小人专权,横行霸道,这是国家的祸患。所以,国家治理得很清明,就是对国家不利的言行也会直言直行,反之,国家治理得很混乱,对国家不利的言行就会以恭顺的面孔出现,朝廷就很难了解到下层的真实情况,下层百姓也不敢向朝廷讲真话。孔子能够向位卑的人请教,周公也不轻视百姓,因此他们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被后人尊为圣人。君主不肯纳谏所招致的后果,就好像屋子漏雨,原因在屋顶,不堵塞屋顶上的漏洞,屋子里面就无法居住,如果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漏洞百出,百姓的生活就会苦不堪言。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纳言的重要。仅只论述纳言的重要,那就太一般化。这篇文章的高明就在于,不但指出了纳言的重要性,更阐明了厂开言路的关键所在,用现代语言说,这就是一个领导作风问题,要乐于“纳谏”,而不是“拒纳”,更进一步说,还应善于“纳谏”,让人敢说、肯说、愿说。
古代君王乐于纳谏者,唐太宗</a>可算得一个范例。有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十分喜爱游猎的李世民</a>,有一次得到一只非常好的猎鹰,他将其放在手臂上,正玩得高兴,忽然看见魏征到内殿来奏陈公事,太宗马上把猎鹰藏到怀中,唯恐魏征发现。其实魏征早已看见了,只是装作没看见,故意絮絮叨叨地陈述,拖了很长时间才走。等魏征走后,太宗才敢从怀中取出猎鹰,一看,鹰早捂死了。这个小故事说明唐太宗十分尊重谏臣,魏征谏阻过君王游猎,太宗便抑制自己的兴趣,不去游猎而专心政事。唐太宗从谏如流,所以避免了不少可能的失误,成了一代明君。
这在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十分必要的!毛主席便多次讲述过虚心听取意见,广开言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