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业第五
3个月前 作者: 袁黄
进德修业,原非两事。士人有举业①,做官有职业,家有家业,农有农业,随处有业。乃修德日行,见之行者。善修之,则治生产业,皆与实理不相违背;不善修,则处处相妨②矣。汝今在馆③,以读书作文为业。
修业有十要:一者要无欲。使胸中洒落④,不染一尘,真有必为圣贤之志,方可复读圣贤之书,方可发挥圣贤之旨。
二者要静。静有数端:身好游走,或无事间行,是足不静;好博奕⑤呼胪⑥,是手不静;心情放逸,恣肆攀缘,是意不静。切宜戒之。
┃ 今译 ┃
╱
提升道德和修行事业,本来就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读书人有科举之事业,做官者有职场之事务,居家有家庭劳务,务农有农业生产,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事业可为,所谓事业,只是把修养道德的日常功夫表现在行为上。如果善于修养,那么开展各种生产事业,都不会与道德有所冲突;如果不善于修养,则道德、事业可能处处忤逆。你现在在学馆,就应该把读书和作文作为自己的事业。
增进事业有十个要点:第一是要管得住欲望。使得内心自由畅达,一尘不染,真正怀有成为圣贤的心志,才能反复习读圣贤的著作,才能真正理解圣贤的要旨。
第二是要心神平静。平静有多种情况:有事没事喜欢走来走去,这是脚上不安静;喜欢赌博下棋还吵吵嚷嚷,是手上不安静;恣情放逸、任性使气、心不专注,是意念不安静。这些都应该戒除。
┃ 简注 ┃
╱
① 举业:科举考试。古代士人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
② 相妨:互相妨碍、抵触。
③ 馆:学馆。
④ 洒落:飘逸,豁达。
⑤ 博奕:即“博弈”。博,赌博。弈,下棋。
⑥ 呼胪:胪传,呼告。
三者要信。圣贤经传①,皆为教人而设,须要信其言言可法、句句可行。中间多有拖泥带水、有为着相②之语,皆为种种病人③而发。人若无病,法皆可舍,不可疑之。入道之门,信为第一。若疑自己不能作圣④,甘自退屈,或疑圣言不实,未肯遵行,纵修业,无益也。
四者要专。读书须立定课程,孳孳汲汲⑤,专求实益。作文须凝神注意,勿杂他缘。种种外务,尽情抹杀⑥。勿好小技,使精神⑦漏泄。勿观杂书,使精神常分。
┃ 今译 ┃
╱
第三是要相信。古代圣贤的经文典籍和注解文字,都是为了教育民众而作,因此要相信它们字字句句都是可以效法和实行的。其中那些反反复复拖泥带水的、落入事物表相的文字,都不过是针对各种有障碍的人写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障碍,实际上连各种法门都不再需要,这一点不要怀疑。进入道的门径,相信是第一步。如果怀疑自己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自甘平庸,或者怀疑经典没有切实的作用,不愿意遵照执行,即便修行事业,也不会有所长进。
第四是要专心。读书要设定课程范围,勤勉不懈,务求获得真才实学。写文章的时候要聚精会神,不要间杂其他事务。杜绝心思向外攀援。不要偏好那些雕虫小技,以防精力流失。不要看那些闲散的书,以防精神分散。
┃ 简注 ┃
╱
① 经传:经典和解释经典的著作。
② 有为着相:佛教用语。有为和无为相对,指有作为,或有所待。着相和离相相对,指执著事相,不达本质。
③ 病人:指道德修养上有缺点和障碍的人。
④ 作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⑤ 孳孳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孳音zī,汲音jí。
⑥ 种种外务,尽情抹杀:外务,指注意力被其他事务牵引,精神向外奔驰。尽情抹杀,指一概杜绝。
⑦ 精神:精力,精气神。
五者要勤。自强不息①,天道之常。人须法②天,勿使惰慢之气设于身体。昼则淬砺③精神,使一日千里;夜则减省眠睡,使志气常清。周公贵无逸④,大禹惜寸阴⑤,吾辈何人,可以自懈⑥?
六者要恒。今人修业,勤者常有,恒者不常有。勤而不恒,犹不勤也。涓涓之流,可以达海,方寸之芽,可以参天,惟其不息耳。汝能有恒,何高不可造⑦,何坚不可破哉!
┃ 今译 ┃
╱
第五是要勤劳。自强不息是天道运行的常态。人应该效法上</a>天,不要让懒散轻慢的气息进入身体。白天要磨炼精神,畅达无碍,一日千里;夜晚要减少睡眠,使神志保持清明。周公告诫不要贪图安逸享受,大禹操劳公务,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远远不如他们),又怎么能够自我松懈?
第六是要有恒心。现在的人修习事业,勤劳的人有很多,但很少有能够持久的人。勤劳但不持久,仍然还是不勤劳。涓涓细流可以到达大海,方寸小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都是坚持而不停止的缘故。你只要有恒心,再高的地方也可以到达,再坚固的东西也可以击破了!
┃ 简注 ┃
╱
①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a>·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运行刚健,君子因此也要不断更新自强。)
② 法:效法,以之为规则。
③ 淬砺:淬火和磨砺以使刀剑坚利,比喻刻苦磨炼。
④ 周公贵无逸:出自《尚书</a>·无逸》,周公曰:“君子所其无逸。”(在位的君子,不应该贪图安逸享受。)
⑤ 大禹惜寸阴:大禹为治水奔忙,三过家门而不入。
⑥ 自懈:自我松懈。
⑦ 造:至,到达。
七者要日新。凡人修业,日日要见工程①。如今日读此书,觉有许多义理,明日读之,义理又觉不同,方为有益。今日作此文,自谓已善,明日视之,觉种种未工,方有进长。如蘧伯玉②二十岁知非改过,至二十一岁回视昔之所改,又觉未尽;直至行年③五十,犹知四十九年之非,乃真是寡过的君子。盖读书作文与处世修行,道理原无穷尽,精进原无止法。昔人喻检书④如扫尘,扫一层,又有一层,又谓“一翻拈动一翻新”⑤,皆实话也。
┃ 今译 ┃
╱
第七是要每天有所进步。凡是一个人修习事业,每天都要做功课。如果是今天看这本书,觉得体会到一些道理,第二天再看,又觉得别有所得,这样才是真正得益。今天写文章,觉得已经很好了,但是第二天再看,又会觉得很多地方还不够到位,这样才能有所长进。就像善于改过自新的蘧伯玉一样,二十岁的时候认识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进,但是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再回头看以前所作的改正,又觉得还不到位。一直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也还会知道四十九岁时候的过错,他真称得上不断减少错误的君子。读书作文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本来就无穷无尽,所以只有精进而无法停步。从前的人把校正书中的错误比喻为扫地,不断扫,不断有落尘,又说“一翻拈动一翻新”(每一次拿起来都有不一样的体会),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 简注 ┃
╱
① 工程:功课的日程。
② 蘧伯玉:蘧瑗(qú yuàn),字伯玉,谥成子,春秋</a>时期卫国大夫。《淮南子</a>·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此典化用于《庄子</a>·则阳》:“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蘧伯玉六十年来不断改变自己,没有不是开始认为正确而后来认为是错误的。不知道他现在所肯定的是否就是五十九岁时所否定的。)《论语</a>·宪问》中记录了孔子</a>向蘧伯玉的使者问候他的情况,使者告诉孔子说蘧伯玉只是希望减少自己的过失,这一点令孔子大为赞赏。这个典故多次被袁了凡</a>提起,另见于《了凡四训</a>》等书,可谓凡有著作即谈改过,凡谈改过即用此典,可见了凡先生受此启发之深。
③ 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年龄。
④ 检书:校书,校正书中的错误。
⑤ 一翻拈动一翻新:出自明代大儒陈献章(白沙)诗《静轩次韵庄定山》。原诗</a>作:“无极老翁无欲教,一番拈动一番新。”
八者要逼真①。读书俨然如圣贤在上,觌面②相承,问处如自家问,答处如圣贤教我,句句消归自己,不作空谈。作文亦身体③而口陈④之,如自家屋里人谈自家屋里事,方亲切有味。
九者要精。管子</a>⑤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精神之极也。”⑥《吕氏春秋</a>》载:“孔丘</a>、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⑦《唐史》⑧载赵璧⑨弹五弦⑩,人问其术,璧云:“吾之于五弦也,始则心驱之,中则神遇之,终则天随之。吾方浩然,眼如耳,耳如鼻,不知五弦之为璧,璧之为五弦也。”学者必如此,乃可语精矣。
┃ 今译 ┃
╱
第八是要真诚。读书就好像圣贤在上,自己当面受教,书里面提问,就像是你自己在问;书里面的回答,也就像圣贤当面回答你。字字句句都要切身体会,而不能只是空谈。写文章也是要有切身体会而把它写下来,就像是在自己家里谈论自己家的事情,这样才亲切有味。
第九是要专精。管子说:“思虑了又考虑,还要再思虑。如果还是想不明白,鬼神也将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精神的最高作用。”《吕氏春秋》上面记录了孔子、墨子</a>白天诵读学习,晚上就能够梦到文王、周公,向他们请教,这就是心志专精的作用。《唐史》上面记录赵璧善于弹奏五弦琵琶,人们询问他弹琴的技术,他回答说:“我弹琵琶的时候,刚开始是用心去弹,随后就是精神与琴声相会合,最后就是自然而然,随从天意。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浩大而安然,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混同在一起,不分彼此,也不知道琵琶是我,还是我是琵琶。”学习的人一定要这样,才可以称得上专精。
┃ 简注 ┃
╱
① 逼真:真切。
② 觌面:当面。觌音dí。
③ 身体:切身体验、体会。
④ 陈:陈说,口述。
⑤ 管子:管仲</a>(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境内)人。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助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⑥ 管子曰……精神之极也:见于《管子·内业》。
⑦ 《吕氏春秋》……用志如此其精也:见于《吕氏春秋·博志》。
⑧ 《唐史》:即《唐国史补</a>》,又称《国史补》,为中唐人李肇</a>所撰,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等方面。
⑨ 赵璧:唐贞元年间著名琵琶手。白居易</a>《五弦弹》:“自叹今朝初得闻,始知孤负平生耳。唯忧赵璧白发生,老死人间无此声。”(今天听到赵璧的琵琶,才知道以往是白白辜负人生岁月了。只担心赵璧自己也老了,等到他去世就再也听不到这么美好的乐音了。)
⑩ 五弦:五弦琵琶,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简称“五弦”。盛唐时期曾流行于广大中原地区。
十者要悟。“志道”“据德”“依仁”可以已矣,而又曰“游于艺”,①何哉?艺一也,溺之而不悟,徒敝精神。游之而悟,则超然于象数②之表,而与道德性命为一矣。昔孔子学琴于师襄,五日而不进。师襄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得其声矣,未得其数也。”又五日,曰:“丘得其数矣,未得其理也。”又五日,曰:“丘得其理矣,未得其人也。”又五日,曰:“丘知其人矣。其人颀然而长,黝然而黑,眼如望羊,有四国之志者,其文王乎?”师襄避席而拜曰:“此文王之操也。”③夫琴,小物也,孔子因而知其人,与文王觌面相逢于千载之上,此悟境也。今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④到此田地,方知游艺</a>有益,方知器数⑤无妨于性命。
┃ 今译 ┃
╱
第十是要开悟。《论语》上说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就可以了,而又说要“游于艺”,为什么呢?同样是艺术,如果沉溺其中而不醒悟,白白浪费精神。悠游在艺术之上并获得感悟,就会超越事物的表象,从而与道德和生命之道融为一体。当年孔子向师襄学琴,五天都不更新曲目。师襄说:“可以练习更多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只是掌握了它的声音,还没有掌握它的规律。”这样又过了五天,孔子说:“我掌握了它的音律,但是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又过了五天,孔子说:“我理解了其中的道理,但是还不能了解作者其人。”这样又过了五天,孔子说:“我终于可以通过琴声了解到作者本人了——他个头比较高肤色黝黑,目光深邃,怀有天下之志,这个人不就是文王吗?”师襄离开座席,向他施礼参拜说:“这就是文王所作的琴曲啊!”琴其实不过是小物件,孔子却能够凭借它来了解作曲者,跨越千年间隔,与文王对面交流,这就是参悟所能达到的境界。而今我们诵读古人的诗、阅读古人的书,却不了解他们的为人,怎么可以呢?到了这个境界,才会明白悠游于艺术的好处,也才知道玩物未必丧志,器物、象数也并不妨害对生命之道的体认。
┃ 简注 ┃
╱
① “志道”“据德”“依仁”“游于艺”:语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道,据守于德,依立于仁,优游于艺。)
② 象数:易学术语。在《周易》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此处泛指事物的表象和操作技术等。
③ 昔孔子学琴于师襄……此文王之操也:事见《孔子家语</a>·辨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④ 诵其诗……可乎:语出《孟子</a>·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和当今之世的贤才交往还觉得不够,又进而求取古代的贤才。吟诵他们传下来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如果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能行吗?)
⑤ 器数:器物和象数。
┃ 实践要点 ┃
╱
关于事业,今人讲效率,讲成功,亦讲团队,讲管理,而古人多讲做人、修身,讲志趣、心法,两者的差别殊甚。
今人流行之学,多为商务、工作目标以创造财富,如马云的成功学、德鲁克的管理学、谷歌团队管理法和华为运营理念等等,虽然偶有涉及心理或个人,比如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未把个人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位置。而在《训儿俗说</a>》中,则把事业的基础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为,把提升自身的道德修为作为最大的事业,因此个人修为既是人生的起点,也是终点。而在作为人生真传的文字中,了凡先生仅把修业排列到第五的位置,可见修业并不是他优先考虑的内容,而且注重的不是生存技艺,而是生活理念,对自我的探知和完成。这一点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中应特别予以注意。
本章开宗明义“进德修业,原非两事”,即言明修为与事业之间的关系,而所罗列的十个要点(无欲、静、信、专、勤、恒、日新、逼真、精、悟),多为心念、心法。因此可知其将对心体道德的认识与追求作为修业的核心内容,与其说是“以业为业”,修业为业,倒不妨说是“以修为业”,业在修中,把两者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而我们结合了凡先生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现状,可以窥见其成事立功之心法,也可以见其安身立命之心迹。
在《了凡四训》的“立命之学”一篇中,了凡先生记述了自己格心改命的经历。了凡早年相信命数,云谷禅师开导他“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又进一步引用六祖慧能</a>大师的话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让他不仅要从自身做起求取人生幸福,而且自身要从内心做起。了凡受教后,痛改前过,坚持为善,终于突破了命数,不仅科举成功,而且育有一子,并且活到了74岁,做到了进官、得子、长寿,用心改命,终于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打破了算命先生的宿命预言。然而,当袁了凡也像他所景仰的王阳明</a>一样,力求在其参与的明军赴朝鲜对日本军队作战过程中立下战功,却因他人的猜忌而无法施展抱负,仕途也戛然而止,他不得不归守田园,著书立说。其诸多文字,皆出于其归园田居之时。
也许是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事功的可遇不可求,使他更深刻地体验到道德和心灵的根本作用,并以此作为教导儿子的重要课程——人生事业可求亦不可求可求者,修为;不可求者,所谓“成功”。惟有将自身的道德圆满作为追求的目标,也许才是真实的目标,而滚滚红尘中的功名利禄,着实不过是梦幻泡影,渺不可寻。因此,他诉诸于文字,流传给亲子的“事业观”,恰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唯心主义”。对他而言,一切功业不过是自我的呈现,与其说是实现了“功业”,不如说是完成了自己。
综上,希望读者能够深刻体会本章内涵,于实践中落实三点:
一、认识清楚人生的终极任务,不过是自我的实现,不以外在的事功为目标,而应以自我的道德修为为旨归。事功不过是个人修为的途径和副产品,可遇而不可求,惟有把握好内心,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目标,才能获得自身的幸福。此为认识之根。
二、要保持心灵的超然和自由,以之应对纷扰的现实生活。一般而言,现实生活使心灵易受纷扰,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着实不易。然而现实也往往是心灵的映射,只有守住内心的宁静,以超然的心态来面世,也才能于尘世安然自得,实现自我。本章修业十要,辐辏归一,以此为根。此为行动之法。
三、勇猛精进,虚心改过。米开朗基罗说其雕塑大卫的完成,不过是“去掉多余的部分”,孟子教导我们“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因此人生之实现,亦是自我改过之过程。要如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之“改过篇”中所言,发三心(耻心、畏心、勇心)以改过,如是,日常修业则有大动力,亦可有真进步。此为日行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