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唐诗的来源及其背景

3个月前 作者: 胡云翼
    我们读过唐诗,往往有一疑问,就是:“唐诗怎样形成了它的伟大呢?”我们也读过《三百篇》,我们也读过汉魏乐府,我们也读过建安以后的五七言诗,也觉得这些古诗的伟大!但是我们读过唐诗,却又发现唐诗是一种新鲜的体裁、新鲜的气象,这种新气象的唐诗和一切的四言古诗、五七言古诗都不相同。我们要想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追溯唐诗的来源。


    自从梁《昭明文选</a>》编成后,在表面看,仿佛是集古典文学的大成,但实际上《昭明文选》便是古典文学最盛的葬礼了。加上沈约</a>声律八病之说,诗体越发添了几层严酷的镣铐。虽然梁陈间古典诗依然流行,但已经是回光返照,古典作品的魔力早已不能维系诗坛的重心了,同时,民间的歌谣文学早已蓬勃地发展起来,这种新声的歌谣在东晋及六朝之初,便已经很流行。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例如: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


    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凉秋开窗寝,斜月垂光照。


    中宵无人语,罗幌有双笑。


    (《子夜歌》)


    锲臂饮清血,牛羊持祭天。


    没命成灰土,终不罢相怜。


    (《欢闻变》)


    黄葛生烂漫,谁能断葛根?


    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


    (《前溪》)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


    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


    (《莫愁乐》)


    这种体态清新、描写活跃的新声小曲,较之陆机</a>、谢灵运辈的古诗,实在高妙多了!这种五言的新声小曲的逐渐进化,便成后来的五言绝句。到了梁陈时代,民间的歌曲,已经经过长期的发展,渐渐从民间文学的地位跳起来,把已经腐化的贵族古典文学的地盘掀动,那些贵族诗人也受了民间歌曲的影响,不免尝试起来。如梁简文帝《乌栖曲》诗云:


    芙蓉作船丝作?,


    北斗横天月将落。


    采莲渡头碍黄河,


    郎今欲渡畏风波。


    魏收</a>《挟瑟歌》云:


    春风宛转入曲房,


    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


    红妆玉筯下成行。


    此二诗虽音调不谐,实已备唐诗七绝之体,如胡应麟</a>《诗薮》云:“考《乌栖曲》四篇,篇用二韵,正项王垓下格,唐人亦多学此。江总《怨诗》卒章,俱作对结,非绝句正体也。惟《挟瑟歌》虽音律未谐,而体裁实协,唐绝句咸所自来,然六朝殊少继者。”及到隋诗,如:


    杨柳青青</a>着地垂,


    杨花漫漫搅人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已经完全形成唐人七绝的体裁了。


    六朝诗人如沈约是声律八病的创造者,然而他的诗也受了民间歌曲的同化,渐渐改变那传统的诗体了。如《六忆诗》之云:


    忆眠时,人眠独未眠。


    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


    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


    这完全是模拟当代的歌曲。沈约一方面创造了八病的新韵律,一方面又受民间歌曲的影响,产生一种新体诗,便是唐代律诗的滥觞。例如《洛阳道》:


    洛阳大道中,佳丽实无比。


    燕裙傍日开,赵带随风靡。


    领上蒲萄绣,腰中合欢绮。


    佳人殊未来,薄暮空徙倚。


    这已完全是唐律之体制与形式,不过平仄不调耳。


    我们已经明白五绝、七绝与律诗的来源,在六朝即已有完整的形式;进一步我们研究唐诗的内容的完成:中国文学由《诗三百篇》变为《楚辞</a>》,由《楚辞》变为汉乐府,由汉乐府变为魏晋古体诗,其间虽有变迁,实在很微。自周秦到六朝一千多年的文学史,可说都是《诗三百篇》文学的遗传史。这是因为中国民族性本是《诗三百篇》式的性,所以所有只是《诗三百篇》式的文学。原来文学的重大变迁,往往有赖于其他民族文学的影响。以前的中国,只是用武力征服异邦,自居于统治阶级,自然没有与他民族糅合的可能,没有文化接触的可能。中国文学只是单调的,不受丝毫的影响与调节,从《诗三百篇》传下来,自然不会有重大的变迁的。但是到东晋以后,便不然。匈奴民族,居然能征服中原,占据黄河南北。北方勇悍的民族性,和中国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是绝对不同的,看他们的作品便知道: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折杨柳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


    野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


    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紫骝马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折杨柳枝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裳逐马如卷篷,


    左射右射必叠双。


    女子尚如此,


    男子安可逢。(《李波小妹歌》)


    谁家女子能行步,


    反著裌禅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


    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其二)


    黄桑柘屐蒲子履,


    中央有丝两头系。


    小时怜母大怜婿,


    何不早嫁论家计。


    (《捉搦歌》其四)


    这种勇悍爽直的匈奴民族性所表现的文学,和中国本来温柔的女性文学,粉饰的古典文学,风格情调,完全异样。渐渐经过时代的陶冶,这两种不同民族性文学接触的结果,到了唐代因政治势力的统一,中外的民族性更糅合在一起,发展起来,造成唐诗的新气象,形成唐诗的伟大。梁任公说:“经南北朝几百年民族的化学作用,到唐朝算是告一段落。唐朝的文学,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便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占很重要位置呢?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参以伉爽真率;却又不是北朝粗犷一路。拿欧洲来比,好像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掺入些森林里头日耳曼蛮人色彩,便开辟一个新天地。”(《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南北朝民族的糅合,构成唐诗的伟大的来源,诚如梁任公所说;但是,我们要了解唐诗的真精神,更不能忽视唐诗所借以表现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的背景


    唐诗在当代有两个重要的政治背景:其一,唐以诗赋试进士;其二,唐代君主均好尚诗歌。明游潜《梦蕉诗话》云:“沈约在宋齐梁陈时并居钧要,谱韵以词赋取士,积习久矣。及唐有天下,亦竟因之。”但纪昀</a>云:“以诗赋试进士,始于唐高宗</a>调露二年。”则梁代并无是制。总之,无论是唐“因”是制,或唐“创”是制,我们总不能否认唐有是制。本来文学的发达与否,似乎与政治实无相成的关系;然在中国古代,文学未成为独立研究之科,所谓文人,不过借文以干禄,故文学的盛衰,往往视政治的趋向为消长。唐既开诗赋应制之风,诗歌自然发达起来了。况且唐代君主均有诗赋之癖,如唐太宗</a>即开文学馆,以礼延当代文士。玄宗风流自赏,尤爱礼文人,李白</a>即以《清平调》见宠于玄宗。宪宗读白居易</a>《讽谏诗》,召为学士。穆宗善元稹</a>歌诗,征为舍人。文宗好五言诗,竟置诗学士至七十二人之多。白居易之死,宣宗为诗吊之曰: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以当代帝王之尊,而敬礼诗人,有若此者。至论作品,则中宗、睿宗、肃宗、德宗、文宗、宣宗、昭宗,下至妃子宫人,莫不略解吟咏,自成篇章。太宗、明皇,则诗成卷帙。武后、韦后亦嗜文学,虽武后所作诗歌,大都出自元万顷、崔融</a>辈之手;韦后所作,大都出自上官昭容之手,然其延揽诗人,识拔才士,过于诸帝。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影响所及,不但应制诗发达,其他的诗,亦发达。诗人都努力于作好诗了。甚至以一二语之工而名著者,《韵语阳秋</a>》谓:“唐朝人士以诗名者甚众,往往因一篇之善,一句之工,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遂至声闻四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a>以是得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祐以是得名;‘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a>以是得名;‘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韦应物</a>以是得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以是得名;‘敲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李益以是得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a>以是得名;‘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a>以是得名;‘华裙织翠青如葱 ,入门下马气如虹’,李贺</a>以是得名……”《全唐诗</a>话》载,刘希夷作《洛阳诗》,篇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为宋之问所害。夫“诗词于文为末”,这是古人的常见,后世竟有谓“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者,则诗词之卑下愈甚。然唐人则以一二诗之工,便成名士;甚至为欲窃好诗以为己有,而不惜杀人者,则唐代作诗风气之盛,已可概见;而这种风气的造成,由于唐代政治的背景,是无疑的。


    这是唐诗发达的重要原因。但是,这种政治背景仅造成唐诗的发达;更有军事背景所形成的社会状况,乃造成唐诗内容的伟大。


    (二)军事的背景


    在升平安定的社会,文学往往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这种太平文学,是顶没有意思的。如司马相如</a>那一流人的赋,未尝作得不好,然无意味了。唐初有贞观、开元之治,社会局面安定,所以初唐诗也是太平文学,并无足观。但是开元以后,军事的变迁,便极其活跃。我们根据唐史,便很显然看出自开元以后的唐代,完全是由不断的战争支配着。略举其大事列表于下:


    唐玄宗</a>时代,安禄山叛变,陷两京,玄宗奔蜀,天下大乱!


    唐肃宗时代,安庆绪之乱;史思明之乱;史朝义之乱。


    唐代宗时代,吐蕃之寇;吐蕃、回纥之寇。


    唐德宗时代,李希烈、朱滔、王武俊之叛;朱波之叛;李希烈内部之变;李晟破吐蕃之战;吴少诚之乱;韦皋破吐蕃之战。


    唐宪宗时代,刘辟之乱;李锜之乱;王承宗之乱;吴元济之乱;陈弘志弑宪宗。


    唐武宗时代,卢龙军之乱;刘沔破回纥之战。


    唐懿宗时代,浙东盗匪之乱;高骈南征之战。


    唐僖宗时代,王仙芝之乱;黄巢响应王仙芝之叛;两京之得而复失;秦宗权之僭号,帝奔凤翔。


    唐昭宗时代,李克</a>用之变;李茂贞之变;朱全忠之变。


    最后,朱全忠之变,唐之国命便完结了。玄宗后二百年天下,几无一年无战争,无一日安宁。在历史上继续着数百年的战争纷乱的时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二百年不断的战争,所造成纷乱如麻的社会,便给予唐诗人以绝大的生命,给予唐诗以绝好的描写资料!由对外苦战的影响,造成一种以边塞生活为描写背景的边塞诗派;由国内纷乱的影响,造成一种以社会生活为描写背景的社会诗派。这些边塞派的诗与社会派的诗,便形成唐诗的伟大。这两方面的诗,都是用新的社会资料、新的描写,创造新诗。假如我们说:一种时代的文学,无论在形式与内容都应该是新的,那么唐诗的伟大的基础,便是坚实建设在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的上面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