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3个月前 作者: 丹波元简
    马云:别。彼劣切。内言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脉。各有分别。故名篇。吴云:言经脉别有所论出于常谭之外也。简按马注五脏别论云:别。如字。此乃五脏之别是一论。此解为是。而于阴阳别论。却读为彼劣切。乃与此篇并误。


    脉亦为之变乎张云:脉。以经脉血气。统言之也。志云:脉乃血气之府。气逆则喘。血液为汗。故帝问脉。而伯答其喘汗焉。


    夜行则喘出于肾吴云:此下四条言喘。后五条言汗。气血之分也。肾受气于亥子。故夜行则劳骨损阴。喘出于肾。


    淫气病肺张云:淫气者。阴伤则阳胜。气逆为患也。肺肾为母子之脏。而少阴之脉。上入肺中。故喘出于肾。则病苦于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简按恐。为肾志。王谓生于肝。未知何据。诸家亦欠详。


    度水跌仆马云:度。渡同。跌。音迭。仆。音付。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吴云:摇体劳苦。用力勤作也。脾主四肢。故汗出于脾。高云:伤脾主之肌肉。


    故汗出于脾。不言肺者。以汗皆出于肺主之皮肤也。


    浊气归心张云:浊。言食气之厚者也。如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是也。心主血脉。


    故食气归心。则精气浸淫于脉也。


    行气于府吴。府上。增玄字。注云:毛属肺气。脉属心血。毛脉合其精。则行气于玄府。是为卫气。


    玄府。腠理也。志云: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夫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六腑为阳。故先受气。高云:皮毛百脉。合肺输之精。而行气于六腑也。简按马张仍王注。以腑为膻中。其义虽详备。以膻中为腑。经无明文。况下文云:留于四脏。志高之义似是。故姑从之。吴添玄字。玄府。腠理也。大误。玄府。汗空也。与腠理自异。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高云:六腑之精。合心藏之神明。留于肺肝脾肾四脏也。马云:始行于手太阴肺经。通于心肝脾肾之四脏。而四脏之精。皆其所留是气也。李云:留。当作流。吴云:四脏。形之四脏。一头角。二耳目。


    三口齿。四胸中也。简按吴注误。


    归于权衡吴云:言其平等。而无低昂也。高云:权衡秤物。而得其平也。言脉之浮沉出入。阴阳和平。


    气口成寸汪昂云:此脉之所由来也。气口亦名寸口。百脉之大要会也。马注。与鱼际相去一寸。故名成寸。张注。分尺为寸。按脉前为寸。后为尺。中为关。此云成寸。盖兼关尺而言之也。医者由此察脉知病。


    以决人之死生也。李云:脏腑既平。必朝宗于气口。成一寸之脉。以决死生也。


    饮入于胃马云:按饮入于胃以下。乃言饮而不言食。李东垣脾胃论。朱丹溪纂要书。不考上文为食。


    乃改为饮食入胃。则于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之义。大背矣。殊不知上文之食。含蓄饮义。而下文之饮。必难以兼食也。何诸医书皆宗李朱。而不考经旨矣。


    游溢吴云:游。流行也。溢。涌溢也。张云:游。浮游也。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张云:水因气生。气为水母。凡肺气所及。则水精布焉。然水名虽一。而清浊有分。清者为精。精如雨露。浊者为水。水如江河。故精归五脏。水归膀胱。而五经并行矣。五经。五脏之经络也。


    阴阳揆度马云:五脏并行乎。水精真有合于四时五脏。及古经阴阳揆度等篇之常义也。志云:揆度。度数也。总结上文。而言经脉之道。合于四时五行之次序。阴阳出入之度数。以为经脉之经常。


    太阳脏独至高云:三阳主六腑。腑能藏物。亦谓之脏。张云:此言脏气不和。而有一脏太过者。


    气必独至。诸证不同。针治亦异也。吴云:独见太阳脉象。下文象三阳而浮。是。


    下输马吴张并云:膀胱经之输穴束骨。肾经之输穴太溪。高云:太阳之脉。起于足小指之至阴。故当取之下输。俞。输穴也。


    重并也志云: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阳明之独至。是太少重并于阳明。阳盛故阴虚矣。


    当泻阳补阴取之下输马吴张并云:阳明之输陷谷。太阴之输太白。高云:阳明之脉。起于足大指次指之厉兑。故当取之下输。


    前卒大取之下输马吴张并云:卒。猝同。下输。谓临泣也。高云:少阳起于足小指次指之窍阴。故亦当取之下输。


    一阳之过也马云:过者。病也。张云:此释独至之义。为一脏之太过。举少阳而言。则太阳阳明之独至者。其为三阳二阳之太过可知也。一阳。少阳也。


    五脉气少征四失论云:诊不中五脉。吴云:五脏皆受气于脾而后治。若胃气不调于脾。则诸脉皆失其母。无以受气。故气少也。


    宜治其下输马吴张并云:补足阳明之陷谷。泻足太阴之太白。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马张据新校正。一阳作二阴。少阳作少阴。张云:独啸。独炽之谓。盖啸为阳气所发。阳出阴中。相火上炎。则为少阴热厥。而阳并于上。故心肝脾肺四脉。为之争张。而其气则归于肾。故曰独啸。志云: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气激于舌端而清。为之啸。盖气郁而欲伸出之。简按啸。说文。吹声也。诗笺。蹙口而出声。唐孙广啸旨云:气激于舌而清。谓之啸。王云:耳中鸣如啸声。马吴依之。于义不允。当从张注。


    宜治其经络马张并云:太阳经穴昆仑。络穴飞扬。少阴经穴复溜。络穴大钟。


    厥阴之治也张云:治。主也。


    真虚心张云:肝邪独至。真气必虚。木火相干。故心为痛。高云:真虚。犹言真假。。忧也。


    言厥阴治之真假。当忧心以审之。即太阴之用心省真也。简按。与(阴阳别论)之同义。高注迂僻不可从。


    调食和药治在下输张云:调和药食。欲其得宜。用针治之。乃在下输厥阴之输。名曰大冲。愚按此篇何以知其皆言足经。盖以下输二字。为可知也。亦如热论篇。伤寒言足不言手之义。又如诸经皆言补泻。而惟少阳一阴不言者。以少阳承三阳而言。一阴承三阴而言。因前贯后。义实相同。虚补实泻。皆可理会也。至若一阴调食和药一句。盖亦总结上文而言。不独一经为然。古经多略。当会其意。


    象三阳而浮也张云:太阳之象三阳者。阳行于表。阳之极也。故脉浮于外。志云:象者。像也。三阳。阳盛之气也。言太阳脏脉。象阳盛之气而浮也。


    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马云:少阳为阳之里阴之表。所谓半表半里者。是也。其脏为阳之初生。故脉体滑而不实。象一阳之为初阳也。


    象大浮也马云:阳明虽为太阳之里。而实为少阳之表。比之滑而不实者。则大而浮矣。仿佛乎太阳之浮也。


    言伏鼓也马云:太阴则入于阴分。脉虽始伏。而实鼓击于手。未全沉也。


    肾沉不浮也马云:二阴虽相搏而至。然肾脉沉而不浮也。由是观之。则厥阴为沉之甚。又非二阴比矣。张云:详此明言二阴之脉象。而前无二阴之至。前有一阴之至。而此无一阴之脉。信为古经之脱简。而上文一阳少阳之误。即此节也。○吴云:此篇。自太阳脏独至以下。言经脉证象。自是一家。故云别论。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