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濡脉(阴)

3个月前 作者: 李时珍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a>》),如水上浮沤。


    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之象。《脉诀</a>》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也。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病后产中如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看。


    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①丹田暗已亏。


    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②湿侵脾。


    【分部诗】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


    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濡主血虚之病,又为伤湿。


    【提要】


    濡脉为浮而细弱软之脉。主湿证与虚证。营血亏虚,脉道不充,血虚气浮致濡脉。湿邪内阻,阳气趋表,亦见濡象。


    【注释】


    ①髓海:指脑,脑由髓汇聚而成,故称“脑为髓海”。


    ②血山崩倒:指妇女崩病,指不在经期而见突然大量出血之病。


    【白话解】


    濡脉的脉象为极软而浮细,就像帛在水中一样,用手轻摸尚有感觉,但稍一用力感觉则无。濡脉的脉象,就似水上浮沤一样。


    脉象:濡脉的脉象为浮而兼细,须用手指轻轻感触。因濡脉像水面上漂浮的绵帛一样不着指力,所以要轻触。病后或产中见濡脉尚可医治,若平素无病之人忽见濡脉应为无根之脉,提示病情不佳。


    相类脉:浮而柔细的脉为濡脉,沉细而柔的脉为弱脉。微脉是浮而微弱,脉来似将绝之象,细脉为沉而细小而近似于微脉。


    主病:濡脉为失血,阴虚之征象。主髓海空虚,丹田不足,盗汗骨蒸,血崩,湿浊困脾之证。


    分部主病:濡脉见于寸部主阳气亏虚和不能固摄之自汗;濡脉见于关部,主证为气虚;濡脉见于尺部,为精伤血亏,阴寒内盛,故温补阳气,填补阴精可使重病好转。


    【解析】


    濡脉脉位表浅,细软无力,轻取便可触及,重取反不明显。虚证时,精血不荣于经脉可出现此脉。但湿气阻遏脉道时,亦可见濡脉。


    濡脉与弱脉、微脉、细脉、虚脉的鉴别是一个难点。此五种脉象中,除细脉外,其他四种皆应指有力,但只有濡脉具有浮象。微脉虽似濡脉具细软象,但其无浮象且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不是濡脉般浮而有形。弱脉柔细,但其脉位较沉。综上所述,辨别此五种脉象,首先需分清浮沉,其次是有形还是无形,力量如何。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濡脉形成与心搏出量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减低、外周血管扩张有</a>关。由于气血不足,如贫血等疾患,使动脉收缩无力,形成松弛之势,产生浮而细软的脉。


    临床上,濡脉可见于贫血、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也可见于咯血。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