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集卷七

3个月前 作者: 段成式
    酒食


    【题解】


    本篇杂记各类酒食品目以及制作方法,是研究唐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文献。前三条昆仑觞、碧筒杯、青田核是关于酒的记载,下面五条是关于各种奇珍异食的典故,其后是各种极为讲究的制作方法,最后是上层社会的各种名吃等等。段成式</a>不仅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还是一位具有极高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士大夫,所以他眼中笔下的饮食生活也带有高度艺术化的特征。


    7.1魏贾,家累千金,博学,善著作。有苍头善别水[1],常令乘小艇于黄河中,以瓠匏接河源水[2]。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器中色赤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3]。酒之芳味,世中所绝。曾以三十斛上魏庄帝[4]。


    【注释】


    [1]苍头:汉代的仆役都以青巾作为头饰,故称“苍头”。


    [2]瓠匏(hù páo):葫芦对剖做成的瓢。


    [3]昆仑觞(shāng):《山海经</a>》记载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故以名此酒。觞,酒器。这里代指酒。


    [4]魏庄帝(507—530):即为元子攸。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王元勰第三子。武泰元年(528)于河阳即帝位。永安三年(530)被杀。


    【译文】


    北魏的贾,家境富有,博学多知,善于写作。他有一名奴仆擅长辨别水质,就经常让他坐着小艇到黄河中流,用葫芦瓢取来自昆仑山的河源之水。一天只能取七八升。过一晚,容器中的水颜色深红,就用它来酿酒,酒名为昆仑觞。酒的芳香气味,世间绝无。贾曾拿三十斛昆仑觞献给魏庄帝。


    7.2历城北有使君林[1]。魏正始中[2],郑公悫三伏之际[3],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4],盛酒三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5],传噏之[6],名为碧筒杯。历下敩之[7],言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水。


    【注释】


    [1]使君:汉代称太守、刺史为“使君”,以后用作州郡长官之尊称。


    [2]正始:北魏宣武帝元恪年号(504—508)。


    [3]郑公悫(què):即为郑悫,北魏时人。三伏: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每伏十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


    [4]砚格:放砚台的木格。


    [5]轮菌:即轮囷(qūn),屈曲盘绕的样子。


    [6]噏(xī):同“吸”。


    [7]历下:即历城(今济南),城在历山之下,故名。敩(xiào):仿效。


    【译文】


    历城北边有个使君林。北魏正始年间,郑悫常在三伏天带着宾客幕僚到这里避暑。拿一张大荷叶,放在砚格上,盛酒三升,用簪子刺穿荷叶根部,让叶面和叶柄相通,然后把叶柄盘曲起来,如同大象鼻子一样,互相传递着吸酒,并起名为碧筒杯。历下人纷纷仿效,说酒香和着莲香,清冽之味,胜过泉水。


    7.3青田核[1],莫知其树实之形。核大如六升瓠,注水其中,俄倾水成酒[2]。一名青田壶,亦曰青田酒。蜀后主有桃核两扇[3],每扇著仁处,约盛水五升。良久,水成酒,味醉人。更互贮水,以供其宴。即不知得自何处。


    【注释】


    [1]青田核:晋崔豹</a>《古今注</a>》卷下:“乌孙国有青田核,莫测其树实之形,至中国者,但得其核耳。核大如六升瓠,空之以盛水,俄而成酒,味甚醇美。刘璋</a>得两核,集宾客设之,常供二十人之饮,一核尽,一核所盛复饮,饮尽,随更注水,随尽随盛。不可久置,久置则苦不可饮。名曰青田酒。”


    [2]俄倾:即俄顷,很快。


    [3]蜀后主:即为刘禅(207—271)。小名阿斗,刘备子。十七岁即位,蜀亡降魏,迁洛阳,封安乐公。


    【译文】


    青田桃核,不知道树和果实的形状。桃核的大小相当于六升的葫芦,在里面注满水,一会儿水就变成了酒。又叫青田壶,那酒也就叫青田酒。蜀汉后主有青田桃核两扇,每扇装桃仁的地方大约盛五升水。过一会儿,水变成酒,酒味醉人。两扇桃核交替着盛水变酒,供应宴饮。但不知桃核从何处得来。


    7.4武溪夷田强[1],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三垒相次,以拒王莽[2]。光武二十四年[3],遣武威将军刘尚征之。尚未至,仓获白鳖为臛,举烽请两兄[4],兄至,无事。及尚军来,仓举火,鲁等以为不实,仓遂战而死。


    【注释】


    [1]武溪:河流名。其流域在今湖南泸溪一带。《后汉书</a>·南蛮传》:“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单程等据其险隘,大寇郡县,遣武威将军刘尚发南郡、长沙、武陵兵万余人,乘船溯沅水入武溪击之。”


    [2]王莽(前45—23):字巨臣。西汉元帝皇后之侄。初始元年(9)篡汉自立,改国号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3]光武:即为刘秀(前6—57)。汉高祖九世孙,长于民间。王莽地皇三年(22),从其兄起兵舂陵,受命于更始皇帝刘玄。更始三年(25),刘秀即帝位,定都洛阳,改元建武,是为东汉。另按,据注[1]引文,此事应为建武二十三年。


    [4]烽:烽火,用以传递警情的烟火。


    【译文】


    武溪蛮夷田强,派长子田鲁居守上城,次子田玉居守中城,幼子田仓居守下城,三座城垒相互呼应,以对抗王莽。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朝廷派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刘尚大军还没到,田仓捉到白鳖,做成鳖汤,竟然点起烽火请两位兄长,田鲁、田玉到了,发现并无紧急军情。后来刘尚大军到了,田仓又点燃烽火,田鲁等人以为又是闹着玩就没理会,田仓就战死了。


    7.5梁刘孝仪食鲭鲊[1],曰:“五侯九伯[2],令尽征之。”魏使崔劼、李骞在坐,劼曰:“中丞之任,未应已得分陕[3]?”骞曰:“若然,中丞四履[4],当至穆陵[5]。”孝仪曰:“邺中鹿尾[6],乃酒肴之最。”劼曰:“生鱼熊掌,《孟子</a>》所称[7];鸡跖、猩唇[8],《吕氏》所尚[9]。鹿尾乃有奇味,竟不载书籍,每用为怪。”孝仪曰:“实自如此,或是古今好尚不同。”梁贺季曰[10]:“青州蟹黄[11],乃为郑氏所记[12]。此物不书,未解所以。”骞曰:“郑亦称益州鹿[13],但未是‘尾’耳。”


    【注释】


    [1]刘孝仪:即为刘潜(494—550),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历官尚书</a>左丞兼御史中丞、临海太守、都官尚书、豫章内史等。鲭鲊(zhēng zhǎ):即五侯鲭,一种美味佳肴。晋葛洪</a>《西京杂记</a>》卷二:“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往来。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欢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鲭,鱼和肉合烧的菜肴。鲊,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等。


    [2]五侯九伯:《左传</a>·僖公四年》管仲</a>语:“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伯。又,汉成帝河平二年(前27),同日封外戚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a>时为高平侯,时称“五侯”。注[1]引文所说的“五侯不相能”,即此之谓。按,关于刘孝仪这句话,许逸民《酉阳杂俎</a>校笺》解释说:“此时刘孝仪面对魏使,正在食鲭鲊,故由‘五侯鲭’引入《左传》‘五侯九伯,令尽征之’之典,暗喻南北朝之际,梁朝居大,足以号令天下,藉以藐视魏使。”


    [3]分陕:周公、召公分陕而治。《春秋</a>公羊传</a>·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后来重臣出镇一方,也称“分陕”。陕,其地在今河南陕县。许逸民注评《酉阳杂俎》:“崔劼的话是反击刘孝仪之词,意思是说,如此说来,你这御史中丞恐怕是被贬作地方官了吧。”


    [4]四履:四至。


    [5]穆陵:杨伯峻</a>《春秋左传</a>注》:“(穆陵)疑即今湖北省麻城县北一百里与河南省光山县、新县接界之穆陵关(一作木陵关)。”按,李骞说的这句话,也出自《左传·僖公四年》,详注[2]引文。


    [6]邺中:即邺城(今河北临漳),时为魏之都城。


    [7]生鱼熊掌,《孟子》所称:语出《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8]鸡跖(zhí):鸡爪。


    [9]《吕氏》所尚:《吕氏春秋</a>》卷四“用众”:“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千而后足,虽不足,犹若有跖。”同书卷一四“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尚,推崇。


    [10]贺季:南朝梁臣,贺玚(452—510)次子。历尚书祠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累迁步兵校尉,中书黄门郎。


    [11]青州:古为九州之一。后为历代州府名。辖领不一,清代青州治今山东益都。


    [12]郑氏:即为郑玄</a>(127—200)。东汉经学家,遍注群经。《周礼</a>·天官》“庖人”:“共祭祀之好羞。”郑玄注:“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


    [13]益州:今成都。鹿(wěi):《礼记</a>·内则》:“或曰麋鹿鱼为菹。”郑玄注:“今益州有鹿者。”陆德明</a>《经典释文</a>》:“益州人取鹿杀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食之,名鹿是也。”


    【译文】


    梁朝刘孝仪一边食用五侯鲭,一边含沙射影地说:“五侯九伯,令尽征之。”魏朝使者崔劼、李骞同在宴席,崔劼讽刺说:“中丞的职位,不会是已经做了地方官了吧?”李骞接着说:“要真是做了地方官,中丞您步履所至,应该已经到了南边很远的穆陵了。”刘孝仪说:“魏朝邺城的鹿尾巴,真是最美的佳肴啊!”崔劼说:“生鱼熊掌,是《孟子》提到的美味;鸡爪猩唇,《吕氏春秋》也十分推赏。鹿尾真有奇特的美味,竟然不见经典记载,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刘孝仪只好说:“的确是这样,或许是古今的喜好不同吧。”梁朝的贺季说:“青州的蟹黄,就被郑玄记载下来了。鹿尾竟然不见记载,不明白是什么缘故。”李骞说:“郑玄也提到益州的鹿,只不是‘鹿尾’罢了。”


    7.6何胤侈于味[1],食必方丈[2],后稍欲去其甚者,犹食白鱼、脯、糖蟹[3],使门人议之。学生锺岏议曰[4]:“之就脯,骤于屈伸,而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5]。至于车螯、母蛎[6],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7];唇吻外缄[8],非金人之慎[9];不荣不悴[10],曾草木之不若;无馨无臭,与瓦砾而何异?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实。”


    【注释】


    [1]何胤(446—531):字子季,庐江灊(今安徽霍山)人。起家秘书郎,历官太子中庶子、国子祭酒、侍中。建武四年(497)归隐会稽东山。梁兴,屡召不赴,居虎丘讲佛经。


    [2]食必方丈:极言肴馔之盛,杂然前陈有一丈见方之地。


    [3](shàn)脯:鳝鱼干。,同“鳝”。脯,肉干。糖蟹:以糖腌藏的蟹。北魏贾思勰</a>《齐民要术</a>》卷八记载有具体的制作方法。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有详细考证。


    [4]锺岏:字长岳,荥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锺嵘(《诗品</a>》作者)之弟。


    [5]怛(dá):这里是悲悯的意思。


    [6]车螯:一种蛤类。俗称昌蛾蜃,壳紫色,璀璨如玉,有斑点,自古即为海味珍品。母蛎:即牡蛎。


    [7]浑沌:传说中的中央之帝,浑然一体,身无七窍。奇(jī):命运不好。《庄子</a>·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8]缄:闭上。


    [9]金人之慎:汉刘向</a>《说苑</a>》卷十:“孔子</a>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a>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


    [10]悴:凋零,枯萎。


    【译文】


    何胤嗜好美味,每次用餐必定山珍海味摆得满满的,后来逐渐想减少铺张,但仍然还食用白鱼、鳝干、糖蟹,并让门人进行评论。学生锺岏评论说:“鳝鱼制成肉干,定会痛苦屈伸,螃蟹置于糖中,焦躁挣扎更甚。仁人之心,深怀悲悯。至于车螯、牡蛎,没有眉眼,自惭和浑沌一样命薄;嘴唇紧闭,并非如金人三缄其口;不荣不枯,不如草木;无香无臭,跟瓦砾有什么区别?所以应该置于厨房,填人口腹。”


    7.7后梁韦琳[1],京兆人,南迁于襄阳[2]。天保中[3],为舍人,涉猎有才藻,善剧谈。尝为《表》,以讥刺时人。其词曰:“臣言:‘伏见除书,以臣为糁熬将军、油蒸校尉、臛州刺史[4],脯腊如故。肃承将命,灰身屏息[5],凭笼临鼎,载兢载惕[6]。臣美愧夏鳣[7],味惭冬鲤,常怀鲐腹之诮[8],每惧鳖岩之讥[9],是以嗽流湖底[10],枕石泥中。不意高赏殊宏,曲蒙钧拔[11],遂得超升绮席,忝预玉盘。爰厕玳筵[12],猥颁象箸[13],泽覃紫腴[14],恩加黄腹[15]。方当鸣姜动椒,纡苏佩[16]。轻瓢才动,则枢盘如烟[17];浓汁暂停,则兰肴成列[18]。宛转绿齑之中[19],逍遥朱唇之内,衔恩噬泽[20],九殒弗辞[21]。不任屏营之诚[22],谨列铜门[23],奉表以闻。’诏答曰:‘省表具知。卿池沼搢绅[24],陂池俊乂[25],穿蒲入荇[26],肥滑有闻,允堪</a>兹选,无劳谢也。’”


    【注释】


    [1]后梁:承圣三年(554),梁元帝</a>崩,梁亡。岳阳王萧詧(519—562)降魏,受封梁王。次年,被立为梁帝,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广运二年(587)复亡于隋。史称“后梁”。


    [2]襄阳:郡府名。其地在今湖北。隋唐时,或称襄州,或称襄阳郡。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军事重镇。


    [3]天保:北齐文宣帝高洋年号(551—558)。


    [4]糁(sǎn):用米和羹。校尉:武将职官名。西汉时,校尉为掌管特种军队的将领;隋唐以后为武散官,清代则八品以下称作“校尉”。


    [5]灰身:粉身碎骨。


    [6]载兢载惕:战战兢兢。载,又。


    [7]鳣(zhān):鲟一类的鱼。


    [8]鲐(tái):河豚的别名。河豚腹肥美而有毒。


    [9]鳖岩之讥:《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10]嗽(shuò)流:吸水。


    [11]钧:对尊贵者的敬辞。


    [12]厕:跻身。玳(dài)筵:盛宴。


    [13]猥:对自身的谦辞。颁:动。


    [14]泽:恩泽。覃(tán):深。紫腴:鳝肉,颜色类紫。


    [15]黄腹:鳝腹颜色稍黄,故如此说。


    [16]苏、(dǎng):均为调料。


    [17]枢(ōu)盘:盛菜肴的木盘。枢,木名。即刺榆。


    [18]兰肴:美肴。


    [19]绿齑(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调料。


    [20]噬(shì):咬。


    [21]殒:死。


    [22]屏营:惶恐。汉魏以下,上表时的惯用语。


    [23](chēng):鼎。


    [24]搢(jìn)绅:把笏板插在腰间绅带上。引申指士大夫。


    [25]俊乂(yì):俊杰。


    [26]蒲: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在池沼中。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生水底,叶浮水面。


    【译文】


    后梁的韦琳,本是京兆人,南迁到了襄阳。天保年间官至中书舍人,读书广博,颇有才华,喜欢高谈阔论。他曾经写过一篇《鳝表》来讽刺当时人。全文是:“臣鳝鱼启奏皇上:‘臣接到委任诏书,任命臣作糁熬将军、油蒸校尉、臛州刺史,还是像以前一样变成肉干。臣恭谨受诏,粉身碎骨,屏气凝神,靠近蒸笼铜鼎,心里战战兢兢。臣之鲜美不如夏鳣,味道不如冬鲤,经常担心受到河豚腹毒之讽,井蛙嘲鳖之讥,因此饮水湖底,枕石泥中。谁料恩赏极宏,幸蒙选拔,于是得以高升华席之上,忝列玉盘之中。侧身盛筵,有劳象箸,深恩厚泽,加于背腹。正合姜椒苏,各种调料,大显身手,一齐上阵。勺子才刚翻动,菜盘络绎而来;浓汁淋浇完毕,美肴杂然前陈。徜徉在绿色调料之中,逍遥于皓齿红唇之内,含在口中之恩,反复咀嚼之德,臣九死不辞。今不胜惶恐,小心排列在铜鼎门前,谨呈表章,上达天听。’皇帝诏答:‘细阅奏表,所言尽知。卿为池沼搢绅,池塘俊杰,穿行蒲荇水草之间,肥美鲜滑早有耳闻,确能担此任命,不必再行谢恩。’”


    7.8伊尹</a>干汤[1],言天子可具三群之虫,谓水居者腥,肉玃者臊[2],草食者膻也。


    【注释】


    [1]伊尹干汤:伊尹谒见商汤。伊尹,商汤之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干,干谒。汤,商王朝的建立者,又称天乙、成汤。按,本条至7.11条,许逸民校笺本合为一条,这里参考方南生校本及刘传鸿校证本,分为四条。本条至7.18各条,列举各类奇珍异食以及酿造烹饪之法,所列品目繁多,不但合乎本书猎奇志怪之旨,也可见圣人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良非虚语,是研究古代饮食烹饪的重要材料。段成式腹笥繁富,广泛征引文献,此数条所列,散见于《吕氏春秋》卷一四、楚辞</a>《招魂》、枚乘</a>《七发</a>》、扬雄</a>《方言》卷十三、崔骃《七依》、张衡</a>《七辩》、王粲</a>《七释》、曹植</a>《七启》、《广雅</a>·释器》、张协《七命》、湛方生《七欢》、吴均</a>《食移》、萧纲《七励》、《南史</a>·虞悰传》等,以见于七体为多。其所征引并不依书排列,面目较为驳杂,字词古奥难懂,以下注释远非完备,仅供参考。


    [2]玃(jué):通“攫”,攫取。


    【译文】


    伊尹谒见成汤,说天子可以备具三类动物,说水族有腥味,肉食动物有臊味,草食动物有膻味。


    7.9五味[1] 三材[2] 九沸 九变[3] 三[4] 七菹[5] 具酸[6] 楚酪 芍药之酱 秋黄之苏 楚苗 山肤[7] 大苦 挫糟[8]


    【注释】


    [1]五味:咸、苦、酸、辛、甘。按,本条不译。


    [2]三材:即水、木、火。


    [3]九沸 九变:《吕氏春秋》卷一四“本味”:“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高诱</a>注:“纪犹节也。品味待火然后成,故曰火为之节。”


    [4](ní):带骨的肉酱。


    [5]菹(zū):肉酱。


    [6]具酸:应为“吴酸”。《楚辞·大招》:“鲜蠵甘鸡,和楚酪只。醢豚苦狗,脍苴莼只。吴酸蒿蒌,不沾薄只。”


    [7]芍药之酱 秋黄之苏 楚苗 山肤:枚乘《七发》:“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饭。……于是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臑,勺药之酱,秋黄之苏,白露之茹。”楚苗,李善</a>注:“楚苗山出禾,可以为食。”芍药,李善注:“韦昭</a>《上林赋</a>》注曰:‘勺药,和齐咸酸美味也。’”


    [8]大苦 挫糟:《楚辞·招魂》:“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王逸</a>注:“大苦,豉也。”又《文选</a>》李善注“挫糟冻饮”:“逸曰:‘挫,捉也。冻,冰也。酎,醇酒也。’言盛夏则为覆蹙干釀,去其糟,但取清醇,居之冰上,然后饮之。酒寒清凉,又长味好饮。”


    7.10甘而不噮[1],酸而不[2],咸而不减[3],辛而不?[4],淡而不薄,肥而不腴[5]。


    【注释】


    [1]噮(yuàn):甘甜过度。按,本条见于《吕氏春秋·本味》,说的是甘、酸、咸等诸味要恰到好处,不失之过厚或过薄。本条不译。


    [2](hù):味道过于浓烈。


    [3]减:同“堿”,咸得苦。


    [4]?:“熮(liǔ)”字之误,味烈。


    [5]腴:腹下的肥肉。此谓肥而过度。


    7.11猩唇[1] 獾炙[2] 觾翠[3] 腴[4] 糜腱[5] 述荡之掔[6] 旄象之约[7] 桂蠹石鳆[8] 河隈之苏[9] 巩洛之鳟[10] 洞庭之鲋[11] 灌水之鳐[12] 珠翠之珍[13] 莱黄之鲐[14] 臑鳖 炮羔 臇凫 臛[15]


    御宿青粲 瓜州红菱[16] 冀野之粱[17] 芳菰精稗[18] 会稽之菰[19] 不周之稻[20] 玄山之禾 杨山之穄[21] 南海之秬[22] 寿木之华[23] 玄木之叶[24] 梦泽之芹[25] 具区之菁[26] 阳朴之姜[27] 招摇之桂 越骆之菌[28] 长泽之卵[29] 三危之露[30] 昆仑之井[31]


    黄颔臛 醒酒鲭[32] [33] [34] 粔籹[35] 寒具[36] 小蛳[37] 熟蚬[38] 炙[39] 子[40] 蟹[41] 葫精 细乌贼 细飘[42] 梨[43] 鲎酱[44] 干栗 曲阿酒 麻酒 榐酒[45] 新子[46] 石耳 蒲叶菘[47] 西椑[48] 竹根粟 菰首 子[49] 熊蒸 麻胡麦 藏荔支 绿葹笋 紫[50] 千里莼[51] 鲙曰万丈、蚊足、红[52] 精细曰万凿、百炼、蝇首、如[53] 张掖九蒸豉[54] 一丈三节蔗 一岁二花梨[55] 行米 丈松[56] 缹[57] 蚶酱[58] 苏膏[59] 糖颓子[60] 新乌[61]


    缥酿法[62] 乐浪酒法 二月二日法酒[63] 酱酿法 绿酃法[64] 猪骸羹 白羹 麻羹 鸽臛 隔冒法肚铜法 大貊炙[65] 蜀梼炙[66] 路时腊 棋腊 玃天腊 细面法 飞面法 薄演法 笼上牢丸[67] 汤中牢丸[68] 樱桃[69] 蝎饼[70] 阿韩特饼[71] 凡当饼 兜猪肉 悬熟[72] 杏炙 蛙炙 脂血 大扁饧[73] 马鞍饧 黄丑 白丑 白龙舍 黄龙舍 荆饧 竿炙 羌煮[74] 疏饼 饼


    饼谓之托,或谓之馄[75]。饴谓之、[76]。饱谓之[77]。


    餥、、、茹、叽[78],食也。


    、膎、、脤、膰[79],肉也。


    ?、?[80],膜也[81]。


    臇、、[82],臛也。


    、糈、粰、[83],馓也[84]。


    、、、、[85],饵也[86]。


    、、酮、[87],醋也。


    酪、酨、?[88],浆也。


    ?、、、[89],盐也。


    ?、、?、、[90],酱也。


    【注释】


    [1]猩:猩猩。《吕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旄象之约。”按,本条以刘传鸿校证本为底本,兼参许本。不译。


    [2]炙:烤肉。


    [3]觾:鸟名。或说同“燕”。翠:鸟尾上的肉。


    [4](chú)腴:肥牛肉。


    [5]糜腱:熟烂的牛腱。


    [6]述荡:兽名。掔(wàn):同“腕”。


    [7]旄:旄牛。约:肉味美。


    [8]桂蠹:桂树中的蠹虫,以蜜浸之而食。鳆(fù):鲍鱼。


    [9]河隈(wēi):河湾。


    [10]巩洛:巩义、洛阳一带。鳟:鳟鱼。


    [11]鲋(fù):鲫鱼。


    [12]鳐(yáo):鱼名。《吕氏春秋·本味》:“雚水之鱼,名曰鳐,其状若鲤而有翼。常从西海夜飞,游于东海。”


    [13]珠翠:曹植《七启》:“珠翠之珍。”李善注:“珠翠,珠柱也。《南方异物志》曰:‘采珠人以珠肉作酢也。’”


    [14]莱黄:地名。


    [15]臑鳖 炮羔 臇凫 臛:《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臑(ér),通“胹”,煮,煮烂。炮,烤炙。


    [16]御宿青粲 瓜州红菱:王粲《七释》:“乃有西旅游梁,御宿青粲,瓜州红,参糅相半。”御宿,其地在今陕西西安。


    [17]粱:粟的优良品种。张衡《七辩》:“会稽之菰,冀野之粱,珍羞杂遝,灼烁芳香,此滋味之丽也。”


    [18]菰(gū):嫩茎称茭白,果实称菰米、雕胡米。稗(bài):稗草,如稻,亦有米可食。曹植《七启》:“芳菰精稗,霜蓄露葵。”


    [19]会(kuài)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


    [20]不周:即不周山,传说中的山。按,以下至“昆仑之井”,皆见于《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菜之美者:昆仑之,寿木之华。指姑之东,中容之国,有赤木、玄木之叶焉。余瞀之南,南极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树,其色若碧。阳华之芸。云梦之芹。具区之菁。浸渊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摇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


    [21]穄(jì):一年生草本植物,也称“糜子”。


    [22]秬(jù):黑黍。


    [23]寿木:树名。传说在昆仑山上。华:同“花”。


    [24]玄木:树名。据说其叶可食,食而成仙。


    [25]梦泽:云梦湖,在今江汉平原一带,古时此湖范围极广。


    [26]具区:湖泽名。在吴越之间。


    [27]阳朴:地名。在蜀地。


    [28]越骆:国名。


    [29]长泽:大泽名。在西方。


    [30]三危:山名。据《水经</a>注</a>》卷四十,此山在敦煌南。


    [31]昆仑之井:《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32]黄颔臛(huò) 醒酒鲭(zhēng):《南齐书</a>·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黄颔,蛇名。臛,肉羹


    [33](tí hú):即下文的“饼”。


    [34](zhāng huáng):馓子之类的面食品。


    [35]粔籹(jù nǚ):油炸食品,类似今天的麻花。


    [36]寒具:馓子。


    [37]蛳:螺蛳。


    [38]蚬(xiǎn):软体动物,似蛤而小。


    [39](cí):同“糍”,糍粑。


    [40]子:不详何物。或以为“”为“蚶”字之误。蚶(hān),一种软体动物,有厚介壳,肉可食,亦称“瓦楞子”。


    [41](xiè):不详。


    [42]细飘:一作“鱼鳔”,即鱼泡。


    [43](yǎn):酒。


    [44]鲎(hòu):动物名。其形如龟,雌负雄而行。


    [45]榐(zhèn):木名。汁可做酒。


    [46]?(qiū):同“鳅”。


    [47]菘(sōng):大白菜。


    [48]椑(bēi):杮子。


    [49](liú)子(jū):鱼名。


    [50]紫(gé):植物名。即紫葛。


    [51]莼(chún):莼菜。《晋书</a>·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52]鲙曰万丈、蚊足、红(cuì):这里是说鲙的别称。万丈,语本吴均《食移》。蚊足,用来描绘鲙之细。,彩色相杂。梁萧纲《七励》:“四膳八珍,五肉七菜,累似縠杂,切均鲜绘。色若紫兰,纷如红。”


    [53]精细曰万凿、百炼、蝇首、如:汉崔骃《七依》:“玄山之粱,不周之稻,万凿百陶,精细如蚁。”蝇首,极言精细。,同“蚳(chí)”,蚁卵。


    [54]张掖:地名。今属甘肃。


    [55]一丈三节蔗 一岁二花梨:南朝梁吴均《食移》:“江皋绿箷之笋,洞庭紫鬣之鱼,昆山龙胎之脯,玄圃凤足之菹,千里莼羹,万丈名脍,气馨若兰,色美如艾。扶南甘蔗,一丈三节,白日炙便销,清风吹即折。安定之梨,皮薄味厚,一岁三花,一枚二升。”花,开花。


    [56]丈松: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文献未见‘丈松’表食物者,疑乃‘大菘’之误,梁萧统</a>有《谢勅赉大菘启》一文。”


    [57]缹(fǒu):煮。


    [58]蚶:见注[40]。


    [59]苏膏:紫苏膏。


    [60](jìn):蛤类。


    [61]乌(zéi):即乌贼。


    [62]缥酿法:酿酒之法。晋湛方生《七欢》:“酿缥醪于九秋,蕴二日于三阳。”


    [63]二月二日法酒:《齐民要术》卷七:“柯柂酒法:二月二日取水,三月三日煎之,先搅麹中水,一宿,乃炊秫米饭,日中曝之,酒成也。”法酒,应为“酒法”。


    [64]绿酃(líng):美酒名。左思</a>《吴都赋》:“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


    [65]貊(mò):兽名。


    [66]梼(táo):兽名。


    [67]笼上牢丸:蒸饼,一说为包子。


    [68]汤中牢丸:汤饼。


    [69](duī):饼类。


    [70]蝎(xiē)饼:截饼。《释名</a>·释饮食》:“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


    [71]阿韩特饼:刘传鸿《〈酉阳杂俎〉校证:兼字词考释》:“阿韩特饼,他书未见载录,《北堂书钞</a>》卷一百四十七引束皙《饼赋》云:‘安乾特,粔籹之伦。’引卢谌《祭法》云:‘四时祠皆用安乾特。’此‘安乾特’或即阿韩特。”


    [72]悬熟:《北堂书钞》卷一四五引《食经》:“作悬熟,以猪肉和米三升,豉五升,调味而蒸之。”


    [73]饧(xíng):用麦芽之类熬制的糖稀。


    [74]羌煮(zhǔ):《齐民要术》卷八记载此法。


    [75]饼谓之托,或谓之馄(zhāng hún):本句见于扬雄《方言》卷一三。托,早先制饼,工具未备,皆以手掌托而烹之,故名。


    [76]饴:糖稀。


    [77](yuàn):吃饱。


    [78]餥(fēi)、(zuò)、(nián)、茹、叽:这是关于吃的不同说法。按,自此直至本条末尾,皆本自《广雅·释器》。


    [79](dàn)、膎(xié)、(liǎng)、脤(shèn)、膰(fán):这是关于肉的不同说法。


    [80]?(xì)、?(ruò):都是肉膜。


    [81]膜:肉膜。


    [82]臇(juǎn):汁少的羹。(fèn):肉羹。(sǔn):把切了的熟肉放在血中拌成肉羹。


    [83]糈:音xǔ。粰:音fú。:音líu。


    [84]馓(sǎn):和面扭成环形长条的油炸食品,今之馓子形如栅状。


    [85]:音yì。:音cí。:音yuán。


    [86]饵:糕饼。


    [87]:音chěn。:音yàn。酮:音tóng。:音xuè。


    [88]酨:音zài。?(liáng):冷粥。


    [89]?(xiào):煎盐。(còu):南方名盐。:音huái。(biàn):蜀人对盐的叫法。


    [90]?:音mì。:音jì。?:音tú。(chuài):南方人对酱的叫法。:音mú。


    7.12折粟米法[1]:取简胜粟一石[2],加粟奴五斗舂之[3]。粟奴能令馨香。


    乳煮羊胯利法[4]:槟榔詹阔一寸,长一寸半。胡饭皮[5]。


    鲤鲋鲊法:次第以竹枝赍头[6],置日中,书复为记[7]。


    【注释】


    [1]折粟米法:即淘米法。折,耗折,去粗留精。


    [2]简胜粟:或即脱壳之粟米。


    [3]粟奴:粟苗成穗时生有黑霉者。舂(chōng):将谷类等物放在石臼里捣去皮壳。


    [4]羊胯利:即1.18条之“羊窟利”,羊肉干。


    [5]“槟榔詹阔一寸”三句:按,文意不明,疑有脱漏。


    [6]赍(jī):带。这里是串起的意思。


    [7]复:通“腹”。


    【译文】


    折粟米法:取去壳的粟米一石,加进粟奴五斗一起舂。粟奴能让米有香味。


    乳煮羊肉干法:槟榔一寸,长一寸半。胡饭皮。


    鲤鲫鲊法:腌好以后,依次用竹条串起鱼头,挂在太阳底下,并在鱼腹做上记号。


    7.13赍字五色饼法:刻木莲花,藉禽兽形,按成之。合中累积五色[1],坚作道[2],名为斗钉[3]。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副。起叛法、汤胘法、沙棋法、甘口法[4]。


    【注释】


    [1]合:盒子。


    [2]坚:或作“竖”。


    [3]斗钉:饾饤。盘碟中堆垒的食品。


    [4]胘(xián):牛胃。


    【译文】


    带字五色饼法:刻成木莲花图形,或用鸟兽图形,按压而成。盒子里累积五种颜色的糖片,竖放作为格子,名叫饾饤。颜料累积在一个盒子里,都用蜜糖调拌。起叛法、汤胘法、沙棋法、甘口法。


    7.14蔓菁菹法[1]:饱霜柄者,合眼掘取[2],作樗蒲形[3]。


    【注释】


    [1]蔓菁:菜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lài):艾蒿。菹(zū):腌菜。


    [2]合眼:疑为“合根”。


    [3]樗(chū)蒲:这里指骰子。


    【译文】


    蔓菁菹法:把经霜后的蔓菁,连柄带根挖起来,切成樗蒲形状。


    7.15蒸饼法:用大例面一升,练猪膏三合。


    梨漤法[1]。?肉法[2]。肉法[3]。瀹鲇法[4]。


    治犊头,去月骨,舌本近喉,有骨如月。


    木耳鲙。


    汉瓜菹,切用骨刀。


    豆牙菹。


    肺饼法。


    覆肝法,起起肝如起鱼菹。


    菹类并乙去汁[5]。


    【注释】


    [1]漤(lǎn):用盐浸。


    [2]?(ào):藏肉。


    [3](zǐ):腌肉。


    [4]瀹(yuè):煮。鲇(nián):鲇鱼。


    [5]乙去:压榨出。


    【译文】


    蒸饼法:用一升大例面,三盒炼猪油。


    梨漤法。?肉法。肉法。瀹鲇法。


    烹制牛犊头,要去掉月骨,舌根接近喉部,有根形状像月的骨头。


    木耳鲙。


    汉瓜菹,用骨刀切。


    豆牙菹。


    肺饼法。


    覆肝法,切削肝片就像切削鱼片一样。


    制作腌制类食物,都要把汁水压榨干净。


    7.16又鲙法:鲤一尺,鲫八寸,去排泥之羽[1]。鲫员天肉腮后鬐前[2]。用腹腴拭刀,亦用鱼脑,皆能令鲙缕不著刀。


    【注释】


    [1]羽:鱼鳞。


    [2]鲫员天肉:不详。鬐(qí):鱼脊鳍。


    【译文】


    鲙法:一尺长的鲤鱼,或八寸长的鲫鱼,刮去沾泥的鳞甲。鲫员天肉,在鳃的后面鳍的前面。用鱼腹肉擦拭刀具,也可用鱼脑,都能让鱼丝不粘在刀片上。


    7.17鱼肉冻法[1]:渌肉酸[2],用鲫鱼、白鲤、鲂、、鳜、[3],煮驴马肉用助底,郁驴肉。驴作鲈贮反[4]。


    炙肉,鱼第一[5],白其次[6]。已前日味[7]。


    【注释】


    [1](zhēng):煎煮鱼肉。


    [2]渌肉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八“绿肉法”:“用猪、鸡、鸭肉,方寸准,熬之。与盐、豉汁煮之。葱、姜、橘、胡芹、小蒜,细切与之,下醋。切肉名曰绿肉,猪、鸡名曰酸。”


    [3]鲂(fáng):鱼名。类似扁鱼。(hóu):河豚。鳜(guì):鳜鱼,也作“桂鱼”。:鱼名。


    [4]反:反切。汉语传统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音,前一字取声母,后一字取韵母及声调。


    [5](biān):同“鳊”,鳊鱼。


    [6]白:白鱼。


    [7]已:去除。


    【译文】


    鱼肉冻法:绿肉酸,使用鲫鱼、白鲤、鲂鱼、河豚、桂鱼、鱼,煮驴肉和马肉时用来垫底子,使肉的香气更浓郁。驴字的读音是鲈贮反。


    烤肉,第一选鳊鱼,第二选白鱼。都要去除先前的异味。


    7.18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1],可以瀹茗。庾家粽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2],其色不变;又能造冷胡突、鲙醴鱼臆、连蒸獐獐皮、索饼[3]。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4]。


    【注释】


    [1]漉(lù):过滤。


    [2](bì luó):又作“毕罗”。抓饭。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既非波波,亦非磨磨,或因毕国得名,乃是今日中亚、印度、新疆等处伊斯兰教民族中所盛行之抓饭耳。……盖纯然为译音也。唐代长安亦有之,且有专售此物之毕罗店,一在东市,一在长兴里。”


    [3]冷胡突:许逸民《酉阳杂俎校笺》:“疑即凉粉之类。”索饼:切面。


    [4]鬃(zōng):这里指驴鬃部位的肉。驼峰炙:杜甫</a>《丽人行</a>》:“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译文】


    当今士绅之家的美食有:萧家馄饨,把煮馄饨的汤过滤一遍,可以用来泡茶。庾家粽子,晶莹如玉。韩约家能做樱桃馅的点心,做好以后不变色;又能制作凉粉、鲙醴鱼臆、连蒸獐獐皮、切面。将军曲良翰家能做驴鬃肉、驼峰烤肉。


    7.19贞元中,有一将军家出饭食,每说物无不堪吃,唯在火候。善均五味,尝取败障泥、胡禄[1],修理食之[2],其味极佳。


    【注释】


    [1]障泥:马鞍的垫子,用来遮挡泥土。胡禄:盛装箭矢的器具,和弓一起带在右腰。


    [2]修理:清洗烹制。


    【译文】


    贞元年间,有一位将军家里烹饪饭菜,常说天下的东西没有不能吃的,关键在火候。善于调和五味,曾拿坏障泥、胡禄清洗干净,煮好食用,味道特别美。


    7.20道流陈景思说,敕使齐日昇养樱桃[1],至五月中,皮皱如鸿柿不落[2],其味数倍,人不测其法。


    【注释】


    [1]敕使:皇帝的使者。


    [2]鸿:大。


    【译文】


    道士陈景思说,敕使齐日昇种樱桃,到五月间,樱桃熟得起皱了,有大杮子那么大,挂在枝头也没掉落,味道比普通樱桃鲜美好几倍,人们都猜不出他究竟用了什么办法。


    医


    【题解】


    本篇五条,记载名医奇术及传闻,所记者有古时名医扁鹊</a>、善用针的句骊客、知晓异药的术士那罗迩娑婆,以及擅长切脉的名医王彦伯和张方福。7.23条的“畔茶佉水”,英国学者李约</a>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无机酸的记载。


    7.21卢城之东[1],有扁鹊冢。元魏时[2],针药之士以卮腊祷之[3]。所谓卢医也[4]。


    【注释】


    [1]卢城:在今山东长清西南。


    [2]元魏:北魏。


    [3]卮(zhī):酒杯。这里指酒。腊:干肉。


    [4]卢医:即扁鹊。后来也用卢医泛指良医。


    【译文】


    卢城的东面,有座扁鹊坟。元魏时期,行医者常准备酒肉祭祀他。扁鹊就是所说的卢医。


    7.22魏时,有句骊客善用针[1]。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也。其妙如此。


    【注释】


    [1]句骊:即高句丽。


    【译文】


    魏时有个高句丽人善于用针。拿一寸长的头发,截成十多段,然后用针把这十多段串起来,说头发的中心是空的。他的绝技就是如此奇妙。


    7.23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1],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飚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a>监主之[2]。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佉水[3],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a>臼[4],取水转注瓠芦中[5]。每有此水,则有石柱似人形守之。若彼山人传道此水者则死。又有药名咀赖罗,在高山石崖下山腹中,有石孔,孔前有树,状如桑树,孔中有大毒蛇守之。取以大方箭射枝叶[6],叶下便有乌,乌衔之飞去,则众箭射乌而取其叶也。后死于长安。


    【注释】


    [1]中天竺:古印度分为五天竺国,此为其一。见3.55条注[1]。诣阙:到京城。《旧唐书</a>·太宗纪下》:“(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卫率长史王玄策击帝那伏帝国,大破之,获其王阿罗那顺及王妃、子等,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以诣阙。使方士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2]崔敦礼(596—656):字安上,雍州咸阳人。贞观二十年(646)为兵部尚书。


    [3]婆罗门国:即古印度。婆罗门,梵语音译,为古印度四大种姓之最高等级。畔茶佉(qū)水:今天认为是一种无机酸。


    [4]髑(dú)髅:头骨,即骷髅。


    [5]瓠芦:葫芦。


    [6]大方:此谓箭头形状。


    【译文】


    王玄策俘虏中天竺国王阿罗那顺回到长安,同时还俘虏了术士那罗迩娑婆,据说有两百岁了。太宗很惊奇,就让那罗迩娑婆住在金飚门的客馆里,制造延年药,诏令兵部尚书崔敦礼主管这件事。那罗迩娑婆说婆罗门国有种药名叫畔茶佉水,出自大山之中的一个石臼里。这种药水有七种颜色,有时热有时冷,能够溶化草木和金属,人手伸进去就会腐烂。如果想要取这种水,就用骆驼头骨沉在石臼里,舀起水再倒进葫芦里。每当石臼里有了这种水,就有一尊像人形的石柱守护在那里。如果那山里的人散布说有这种水,就会死。又有一种药名为咀赖罗,出自高山石崖下面的山坳里,那里有石穴,石穴前有棵树,长得像桑树,石穴里有条大毒蛇守着这棵树。想要取,就用大方箭射树的枝叶,树叶下面就有乌鸦,乌鸦会衔着掉下的树叶飞走,这时就数箭齐发射中那只乌鸦取获树叶。那罗迩娑婆后来死在长安。


    7.24荆人道士王彦伯,天性善医,尤别脉,断人生死寿夭,百不差一。裴胄尚书子[1],忽暴中病,众医拱手[2]。或说彦伯,遽迎使视。脉之良久,曰:“都无疾。”乃煮散数味[3],入口而愈。裴问其状,彦伯曰:“中无腮鲤鱼毒也。”其子因鲙得病。裴初不信,乃脍鲤鱼无腮者,令左右食之,其候悉同[4],始大惊异焉。


    【注释】


    [1]裴胄(zhòu,729—803):字胤叔,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累官御史大夫、荆南节度使。


    [2]拱手:束手无策。


    [3]散:研成细末的药。


    [4]候:症状。


    【译文】


    荆州道士王彦伯,天生擅长医术,尤其善于诊脉,据此断定人的寿命生死,百言百中。裴胄尚书的儿子忽然得了暴病,请来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有人就推荐王彦伯,裴尚书让人赶紧去请来。王彦伯把脉好一会儿,说:“根本没病。”就熬了几味药末,病人喝下去立刻就好了。裴尚书问具体的情形,彦伯说:“只是中了无鳃鲤鱼的毒罢了。”裴的儿子的确是切了鱼肉以后得病的。裴胄起初不信,就煮了无鳃鲤鱼让仆从食用,症状完全相同,裴胄这才大为吃惊。


    7.25柳芳为郎中[1],子登疾重[2]。时名医张方福初除泗州[3],与芳故旧,芳贺之,且言:“子病,唯恃故人一顾也。”张诘旦候芳,芳遽引视登。遥见登顶,曰:“有此顶骨,何忧也。”因按脉五息[4],复曰:“不错,寿且逾八十。”乃留方数十字,谓登曰:“不服此亦得。”登后为庶子[5],年至九十而卒。


    【注释】


    [1]柳芳: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开元末及进士第,由永宁尉直史馆,撰《国史》及《唐历》。安史乱后为史馆修撰,改右司郎中。


    [2]登:即为柳登(?—822)。柳芳长子。元和初为大理少卿,再迁右庶子。


    [3]泗州:在今江苏宿迁南部。


    [4]按脉五息:中医切脉以呼吸为准则,故脉搏也称“脉息”。五息,此言切脉的时间。息,呼吸。


    [5]庶子:职官名。唐时有左、右庶子,掌东宫左、右春坊诸事。


    【译文】


    柳芳任右司郎中时,长子柳登病重。当时的名医张方福初任泗州刺史,和柳芳有旧交情,柳芳前往道贺,并对他说:“我的儿子病了,只有指望老朋友去看一下了。”次日一早,张方福就到了柳芳家,柳芳连忙带他去看柳登。张方福远远地看见柳登的头顶,就说:“有这样的顶骨,还怕什么。”于是切脉片刻,又说:“不错,寿命会超过八十岁。”然后留下一张几十字的药方,对柳登说:“不吃这服药也没关系。”柳登后来做了右庶子,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