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基督教教义的发展
3个月前 作者: 威尔斯
这四部福音书全面记述了耶稣的性格和传教历程,但很少提及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基督教的基本教条都体现在耶稣最忠实的信徒们所写的书信中,人们可以从中找寻到。
圣保罗是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制定者,但即便如此,他本人却从未亲眼见过耶稣,也没有听过他讲道。圣保罗的原名为扫罗,在耶稣受难后他曾一度迫害过一小批基督教门徒,但后来他却突然改信基督教,并更名为保罗。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对当时的宗教运动有着极大的热情与兴趣。他熟悉各大宗教的教义,如犹太教、密特拉教和当时的亚历山大宗教,并将这些宗教的思想和宗教术语引进基督教。在此过程中,他没有试图进一步扩大或发展耶稣的原始教义和天国的理念,而是确认了耶稣的地位。他认为耶稣不仅是上帝应许的基督,而且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领袖。他是为了给全人类赎罪而受难的,就像原始文明中的那些献祭的牺牲者一样。
当多个宗教同时发展且共同繁荣之时,它们往往会相互借鉴宗教仪式和其他外在表现形式。以佛教为例,在如今的中国,其庙宇和祭祀仪式几乎与道教无异,但在最开始的时候,佛教信奉的教义与道教所信奉的思想(道教遵循老子</a>的思想)却截然相反。毫无疑问,此时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已经吸纳了亚历山大宗教和密特拉教中的削发、还愿、祭坛、焚烛、诵经和为神灵塑像等宗教仪式,甚至接受了两者的祷告用语及神学思想。这些主流宗教与许多不太知名的小宗教一同发展,它们都在招揽自己的信徒,因此必然会有在各个宗教间来回转换的信徒。不同时期的统治者所扶持的宗教各有不同,但由于基督教徒和犹太人一样,拒绝祭拜恺撒大帝,因此统治者对基督教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实际上,拒绝祭拜恺撒大帝使基督教在统治者眼中成为一种反动性的宗教。
圣保罗不断告诉门徒,耶稣就像冥王奥西里斯一样,死后会复活,并给人类带来永生。然而,这一解释却在不久后引起复杂的神学争论,给不断传播的基督教埋下分裂的祸根。人们争论的核心在于,耶稣与作为人类之父的神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阿利乌派认为耶稣具有神性,但与天父不同,且地位次于天父;撒伯里乌派则认为耶稣是天父的化身,只是相貌不一样而已,而上帝既是耶稣又是天父,就像一个人既可以是工匠又可以是父亲一样。三位一体派的教义更令人捉摸不透,他们认为上帝是三位一体的,集圣父、圣子和圣灵为一体。一段时间内,阿利乌派在论战中占主导地位,但经过一系列的辩论、暴力和战争之后,三位一体的教义逐渐被基督教世界所公认。《亚他那修信经》中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在此,我们对这些神学辩论不做过多的评论,因为这些辩论虽然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不如耶稣的教义那样能彻底改变整个历史轨迹。尽管耶稣的教导似乎没有让人类迎来道德和精神生活的新阶段,但它所宣扬的教义“上帝是所有人的父亲,普天之下都是手足;人性都具有某种神圣性,是上帝存在的明证”,对后来的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基督教的诞生和耶稣教义的传播,世人开始对人本身予以尊重。基督教的批评家曾谴责圣保罗教导奴隶服从他们的主人,但是,这些批评似乎忽略了福音书记录的耶稣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抵制对人的压迫,而且基督教明确反对任何侮辱人类尊严的行为,例如竞技场角斗。
在基督受难之后的200年间,基督教教义传播到了整个罗马帝国,越来越多的信徒加入这个有着崭新思想和主张的宗教团体中。这一时期,各代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各不相同,或敌对或宽容。在2世纪至3世纪,罗马皇帝都曾试图抵制这一新的宗教。最终,在公元303年及随后的几年中,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终于率先发起对基督教的迫害。教廷大量的财产被没收,所有《圣经》和宗教著作被没收或销毁。基督徒被置于罗马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外,许多基督徒被处决。在这些迫害手段中,销毁书籍最值得我们注意。这一举措表明,当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文字在凝聚新生信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权者也意识到基督教和犹太教等这些“有书籍的宗教”,信徒往往需要受过教育,才能够阅读和理解他们的学说思想,宗教才能持续存在,而较早的宗教却对个人教育没有任何要求。这一特点也注定了基督教廷在西欧即将出现的野蛮混乱时代中会成为维护学术传统的中坚力量。
戴克里先大帝虽然对基督教徒展开了迫害,但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并没有因此而停滞。由于当时很多官员和民众都是基督教信徒,因此对基督教的迫害并没有产生任何实际的效果。公元311年,伽列里乌斯大帝颁布了赦令,停止迫害基督教徒。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罗马统治者,并对基督教示好,他本人也在死后接受洗礼皈依了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放弃了一切圣号,却在自己军队的盾牌和旗帜上加上基督教的标志。
几年后,基督教被确立为罗马帝国的国家宗教。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消失,或被基督教迅速吸纳。公元390年,狄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 the Great)摧毁了亚历山大城的朱庇特·塞拉皮斯雕像。于是,从公元5世纪起,罗马帝国境内就只有基督教的神庙和神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