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分类
-
最近更新
-
又名《玉峰先生脚气集》。二卷,南宋车若水撰。此书据其子车惟一跋,当成于咸淳十年(1274),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脚气集》。车若水少学为文,晚乃刻意讲学,入理学一途。此书多论经学,体例与语录为近。其于经义分歧,颇持门户之见;谈及艺文,或不免冬烘。此书体例颇...
-
元胡炳文(字仲虎)撰。二十七卷。此书以为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阐发朱熹之论,偶有相反之说。因而重为著作,附加己说,作为此书。对朱子以前之说都排斥不取,只取赵、吴两书中的十四家说,又增入四十五家之说。论辨所重不在于是否合于经义,而在以是否...
-
元张存中撰。共六卷。计《大学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论语集注通证》二卷,《孟子集注通证》二卷,《中庸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胡炳文作《四书通》,释义理而略名物。存中因排纂旧说成此书,以附其后,故名。与《四书通》乃相互为补的两种书。《凡例》认为,《四书集注》...
-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全书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组成。内容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荟萃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1592年被译成西班牙...
-
《四书賸[shèng]言》明清之际毛奇龄撰。四卷。是毛奇龄杂编四书之语,由子侄、门人辑录而成。前二卷为门生盛唐、王锡所编,后二卷为其子远宗所编。其书属语录之类,随时杂记,随文杂录,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亦不以四书分编,每卷目录各称《论语》若干条,《大学...
-
现前介尔一念。而实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清净本然。寂然不动。谓之性。感而遂通。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者。谓之道。全性起修。为善去恶。造圆因以致圆果者。
-
明蔡清(字介夫)撰。十五卷。别录一卷。该书编撰过程颇曲折: 先有稿本失之,作者乃重新缀录,更阅三载,又得故录于家中。参会前后二稿,所录重复过半,又有前后异见者,欲删正而未暇,姑略会而次之,先涂去其最冗秽无谓者,其诸凡近似有理之言,皆且存之。名曰《...
-
二卷。元景星(生卒年不详)撰。景星撰《四书集说启蒙》,门人蒋骥先刊其《大学》,钱时续刊其《中庸》,《论语》不存,《孟子》则残。景星自序中仍称《四书集说启蒙》,凡例中如《孟子章指》云云,亦兼言四书。景氏用力十年,去取诸说而为此书,立说并不苟同苟异,...
-
注释书。《孟子》研究著作。明陈士元撰,四卷。士元字心叔,号养吾,湖北应城人,嘉靖进士,官至滦州知州,著有《易象钩解》、《五经异文》等。自宋熙宁(1068—1077)以前,《孟子》仅列于儒家,《史记》以孟、荀合传,于孟子事迹仅寥寥十数语,至朱熹《通鉴纲目》...
-
南宋赵顺孙(字格庵)撰。二十八卷。是书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篇首均引有朱子序和朱子语录,以阐明其书之旨意和读《四书》的纲领或方法。认为“子朱子《四书注释》,其意精密,其语简严,浑然犹经也”(《四书纂疏自序》)。因此,是书备引朱子...
-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已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
朱熹著。此书是就《四书章句集注》经注中容易产生疑义之点,以设问作答形式说明论点,故称。共三十九卷(《四库全书》本),其中《大学或问》二卷、《中庸或问》三卷、《论语或问》二十卷、《孟子或问》十四卷。另有三十八卷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
-
清江永以经传考证《论语·乡党》篇制度名物的礼学研究专著,共10卷。江永之学远承朱熹 “格物”遗教,意欲完成朱子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虽被指斥为僭妄也有所不辞。他痛惜经学研究中 “著述家得其大者,遗其细,如宫室、衣服、饮食、器用皆未暇数之” ,因此...
-
明吕柟(字仲木)撰。该书是记其门人质问《四书》之语。共六卷。其中《大学》、《中庸》各一卷,《论语》、《孟子》各二卷。然其中称柟为先生,又原本先生字或跳行,间或还附有学生之间的论辩,如《大学因问》中,就附有章诏、聂蕲二论,似乎非柟自作。卷首有魏廷萱...
-
元朱公迁(字克升)撰。六卷。是书之例取《四书》之文,条分缕析,以类相从,凡为九十八门,每门之下,又以语意相近者,联缀列之。如天、天地;命、性;仁、义、礼、智、信;德,道德;中、中和、中庸;知、行等等,而一一辨别异同。各以右明某义云云标立言之,如“维天之命,于穆...
-
注释书。清程大中撰。成书年代不详。全书6卷。采集诸书之文与四书相发明,如朱熹《四书集注》已引用但语有舛误,或《集注》偶有疏漏而需参订,都以前代典籍、注疏补正,——笺其出处。《集注》与前人之注大同小异之处增补辨析,沟通训释意义。包括《论语》二卷,《大学...
-
元陈天祥(字吉甫)撰。十五卷。是书旧刻不著明作者时代姓氏。书中称自宋氏迁江表,南北分隔,才百五六十年,经书文字已有不同,则元初人所撰。“苏天爵《安熙行状》云:‘国初有传朱子《四书集注》至北方者,滹南王公,雅以辨博,自负为说,非之。赵郡陈氏,独喜其...
-
清陆陇其为补充朱熹《四书集注》而辑录的明以后各家《四书》解说。共37卷:《大学》1卷,《中庸》2卷,《论语》20卷,《孟子》14卷。陇其“一生心力毕萃于孔、曾、思、孟之书” ,“其于《四书》义蕴如食充饥,如衣御寒,穷年矻矻,无异经生举业时” (彭定求序) 。他十分...
-
元王充耘撰。八卷。黄虞稷谓其书已佚。此本为明范钦天一阁旧钞本,尚首尾完具。唯第二卷中脱一页,第八卷中脱一页。此书以《四书》同异参互比较,各设问答以明之。盖由于延祐科举经义之外,设有经疑,此与袁俊翁《四书疑节》书皆应付科举的程试之式。其问辨别疑,...
-
二卷。元王充耘 (1304-?)撰。充耘字耕野 (一说字与耕),江西吉水人。元统甲戌(1334) 以治《尚书》登二甲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不久弃官,归家侍养老母、著书授传,潜心研究《尚书》。其所著述,除 《读书管见》之外,尚有《四书经疑》,《书义主意》、《...
-
六卷,元王充耕著。王充耕曾以《书经》登第。此书为其所作的《书经》经义程式。宋代以科举经义取士, 元仁宗皇庆初年(1312年),恢复科举,仍以经义取士,但程式稍变。宋代经义程式首破题,接着是小讲,统称冒子;冒子后是官题,官题下有原题、大讲、余意,亦称从讲...
-
《大学》注本。宋金履祥撰,一卷。履祥字吉父,学者称仁山先生,浙江南溪人。不仕于元,专事著述。曾事同郡王柏,又从学于何基之门,对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之学,造诣颇深,有《尚书考注》、《通鉴前编》、《孟子集注考证》等著作。当初,朱熹...
-
四卷,清毛奇龄著。此书备述诸家《大学》改本的同异。首先列注疏本,次列汉熹平石经本(有名无文,因石经本不存,且经考验旧文,知石经本即今注疏本,故只列其名),次列魏正始石经本,次为明道(程颢)改本,次为伊川(程颐)改本,次为朱子改本,都全录其文。次为王柏改本,次为季...
-
《孟子》研究著作。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曾纠集里中弟子数百人,从鲁王抗清,号“世忠营”。失败后奉母返里,主讲证人书院,绝意仕进。是书系述论其师刘宗周关于《孟子》学说之宗旨的著作。...
-
宋真德秀辑录朱熹四书注语而成。《大学》1卷,《中庸》1卷,《论语》10卷,《孟子》14卷,凡26卷。德秀早年从游于朱熹弟子詹体仁,对朱熹推崇备 至,谓 “巍巍紫阳,百代宗师”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定而为《四书集注》后,四书地位...
-
宋蔡节撰。十卷。在体例上,解说《论语》章句处,凡全用一家者,则独书姓名;于参用一两家者,则各注本语之下;杂用众说者,则叠书姓名于末。其润色以己意者,则曰:“本某氏。”皆谓之集,或附己说于后,则别曰:“节。”谓节自为说者,谓之曰:“释。”其互相发明之说,则夹注...
-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解释仁义为“以仁爱人...
-
《南询录》一书国内早佚,仅日本“内阁文库”有庋藏。《南询录》作者邓豁渠是明代王阳明弟子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南询录》“直指性命,直书其所自得。以圣求之者,谓其言圣道;以佛求之者,谓其言佛道;以仙求之者,谓其言仙道”。此系明万历二十七...
-
北宋张载著。原名《订顽》,曾书於张载书室西墉,程颐改称今名。其写成在《模渠易说》之后,《正蒙》之前,后来也编入《正蒙》中,即《乾称篇》首段。全篇根据张载的气一元论宇宙观和人之本性即天地之性的人性论,宣扬一种仁孝、兼爱和乐天顺命的道德思想,认为应该把一...
-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铭》六篇,今已亡。《金文铭》据学者考证,即为《黄帝铭》六篇之一(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金文铭》载刘向《说苑。敬慎篇》:“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左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名其背曰”云云,《孔子家语。观周》所...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