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分类
-
最近更新
-
明林希元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体例,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训解经传,则宗主朱熹《周易本义》,兼取蔡清《易经蒙引》之说,其大旨在阐发“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用《注疏》本。其解经一以朱子《本义》为主,多引用蔡清《蒙引》。故...
-
南宋赵善誉撰。善誉字静之。释经之作。是书流传不广, 故 《经义考》 称已佚。今有 《四库全书》据 《永乐大典》辑成本,但缺豫、 随、无妄、大壮、晋、睽、蹇、解、中 孚等九卦。《宋史·艺文志》及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俱作二卷。四库馆臣 以文繁而厘为四卷...
-
十二卷,元解蒙著。解缙《春雨堂集》称其书名《易经精义》,朱彝尊《经义考》称为《周易精蕴》。《永乐大典》称《易精蕴大义》,解、朱所记皆偶误。其书早佚,唯存《永乐大典》,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与晋卦的后四爻,其他都首尾完备。元解蒙(生卒年...
-
南宋朱熹说,朱鑑编。二十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朱鑑系朱熹之长孙,以荫补迪功郎,后仕之吏部侍郎,湖广总领。此书《宋志》失载,《宋志补》及《经义考》始载之。原本前有淳祐壬子(1252年)子明《自序》,称先文公有《启蒙》、有《本义》,皆所以发明往圣前贤之意,是编...
-
十二卷。宋李过撰。李过,《宋史》无传,生卒年及仕履皆不详。惟董真卿《周易会通》曰,过字季辨,兴化《今属福建)人。《易说》十二卷,其庆元四年(1198年)《自序》谓几二十年而成。可知是积心思虑之作。然四库馆臣所见本已佚去其《序》,书中亦多阙文,已非董氏所见之旧...
-
清张次仲撰。十五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尽弃象数、谶纬旧说,专主义理,其大旨多切于人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前有《自序》,谓:赋性颛愚,不敢侈谈象数,又雅不信谶纬之说,惟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于身心者,辄便疏录,岁久成帙。经...
-
南宋郭雍撰。十一卷。《武英殿聚珍版书》本。据《宋史》记载,郭雍之父忠孝受业于程颐,著《兼山易解》;忠孝没后,其书散佚,雍则承父之学,撰为是书,故题曰《传家易说》。其大旨乃宗主程颐,阐发《周易》经传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子云:‘《兼山易》溺于象数...
-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面,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道德经》者,多将 《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
-
南宋张浚撰。十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前九卷解说经传,末一卷为《读易杂说》。《四库全书提要》云:“其曾孙献之《跋》云:‘忠献公潜心于《易》,尝为之传,前后两著稿,亲题其第二稿云:此本改正处极多,绍兴戊寅四月六日,某书始为定本矣。献之尝缮录之,...
-
四卷。宋苏辙撰。《道德经解》,又称《道德真经注》、《道德经疏》、《老子新解》、《老子解》。宋以前学者注解《道德经》,或参阅河上公注本,或依据王弼注本,综其要旨,皆述无为养生治国之道,注文多以儒、道家言释经。苏辙《道德经解》则引儒家“中庸”之说以...
-
道家著作。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 崇仁(今属江西)人。官至翰林学士。元大德十一年(1307) 辞疾归里, 南下时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元》等书, 为正厥伪而著其说。澄学以尊德性为本, 故与苏辙指意略同。《四库全书总目》评为: 虽不免...
-
《道教三字经》是易心莹为普及道教知识、训导后学,应邹率一道长(原二仙庵监院,曾任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的恳请,于1937年著成的道教知识普及性读物。该书言语简洁,三字一句,以道教历史发展顺序为线索,详尽叙述了道教的产生、发展以及教理、教义、教派等内容,包含了...
-
六卷。汉严遵撰。严遵 (原名庄遵),字君平,蜀人,成帝时,常卜筮于成都市,为人言说吉凶利害,日得百钱够自养,便闭门读《老子》。西汉扬雄,少年时曾从严遵学。严遵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著述十余万言,传说他卒年九十余岁。撰有《道德指归论》十四卷,今所传已不...
-
古仙丹法,载之丹经,无下千帙。读之则愈烦愈难,悟之则惟简惟易。大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二者其尽之矣。一阴一阳,配合以两者,天之道也;日月运行,昼夜交光者,天之行也。《契》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易谓离坎是也。圣人知其如此,故尝准之以...
-
道教修炼著作。唐代司马承桢撰。收入《云笈七签》。共九篇:《五牙论》言服食五牙之法,五牙即五方五行之生气,其法以思神、服气、诵咒为要诀,认为服食五牙可通润五脏,滋养精气;《服气论》详细介绍辟谷服气之法,认为气乃胎形之本元,本元充实,可以延命,故保...
-
任脉起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贯中升上,从空入脑而住,脉至龈交而止(即下齿缝中),属阴脉之海也。督脉起下极之腧,从脊里,上升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气至此贯中,从空入喉而降,脉至龈交而止(即上齿缝中),属阳脉之海也。
-
三卷。明蒋一彪撰。蒋一彪,自号复阳子,余姚人。《周易参同契》的各家注本,有的分章,有的不分章。但无论分章与否,都按上中下三篇而注解,并且都述其传承由来。明代杨慎,则另出一本,称南方掘地得石函中,有《古文参同契》上中下三篇,《叙》一篇,徐景休笺注...
-
三卷。南宋王道撰。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其书上卷十三章,中卷六章、下卷十四章,计三十三章。书中尽驳外丹诸术,强调真铅真汞非五金八石、硝霜浆露等不同种类的物质之可炼,也非阴道一九、六欲七情、灰心兀坐、存想三一之能修;认为日魂月魄为真铅真汞,从无质以生...
-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归藏》。《礼记·礼运》载孔子语:“我欲观殷...
-
一卷。元洪知常撰。南宋道士海琼子白玉蟾(原名葛长庚)一生著述甚丰。《海琼传道集》是洪知常所编集的白玉蟾之文集。此书卷首有白玉蟾弟子陈守默、詹继瑞之序。序文讲述了洪知常的身世。书中以白玉蟾《金丹捷径》一篇、《钩锁连环经》一卷、《贞山快活歌》一章为内...
-
一卷。唐张果撰。张果,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称,不知何许人,武则天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 (临汾)、晋 (太原)间,时人传说他有长生秘术,武则天遣使召之,诈死未应。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年),有人在恒州 (今大同市东)山中见到他,朝廷遣使迎至东都(今河南洛阳)...
-
道家气功著作。一作《幼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简称《服内元气诀》。作者及写作年代不详,一卷。《通志·艺文略》道家吐纳类著录五代时烟萝子《服内元气诀》一卷,不知是否本书。书首序文与《嵩山太无先生气经》之《序》大体相同。正文包括进取、淘气、调气、咽气、...
-
唐李筌撰。筌在开元(713—741)时官至节度副史、御史中丞,后入山学道,号达观子。《集仙传》云:筌于嵩山石室中得《阴符经》,“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后于骊山逢老母,乃授微旨,为之作注。”《注》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阴者,暗也;符者,合也。...
-
宝诰:也叫诰章,在道教中,原指神仙传达的“圣意”,如道教的经典著作《真诰》,后衍伸为赞颂神仙的骈文,是道门的特定文体之一。宝诰的平仄韵律十分严谨,多以歌咏形式赞美叙述道教神仙们修行以及功德显化的典故,文字隐晦、精炼。记述了大量的教理教义、修持方...
-
《爱月庐医案》写于清代,作者不详,其中记载喉风、喉蛾、颈痈、骨槽风等临床病症医案圆远则,载方源缘首。本书“玄”、“弦”皆缺笔,“玄胡”写作“元胡”,“玄参”写作“元参”,均避清圣祖玄烨讳,据此可知系清代人所抄。
-
又名《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一卷。元杜本撰,刊行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杜氏博学善文,兼通医学,对敖氏原书加以增定,增二十四幅舌图,并列出治疗方药,定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刊行。敖氏继翁,字君首,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潮州,深通经学。平生除治经外,专究医...
-
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喉科著作。清陈葆善撰。一卷。葆善字瑞安,浙江温州人。精于本草、喉科,著有《本草时义》。本书为陈氏博采众说,择其精华,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而成。陈氏先撰有 《白喉订正论》一卷,未刊。后删其繁,于光绪十三年 (1887) 辑成此书。...
-
喉科著作。清李纪方撰。一卷。纪方字化青,衡山(今属湖南) 人。清代医家,擅治白喉。李氏在继承前人治疗白喉经验基础上,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光绪八年(1882) 撰成此书。论理简明,纲目清楚,以寒、热、寒热交错三证为纲,对白喉兼证、坏证,以及妇、儿白喉证的病因...
-
-
喉科著作。清包三鏸撰述。一卷。三鏸,归安(今浙江吴兴)人。长于喉证。其子包岩等将所述加以编次,刊于宣统二年(1910)。书凡五篇,首列“攻洞天文”篇,以纠《白喉忌表抉微》之偏。次列“咽喉总论”,提出喉证多火的观点。后叙辨证,详用药,别类证,并附内服和外...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