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分类
-
最近更新
-
四卷,元赵汸著。《经义考》载此书为八卷,但旧抄止四卷,首尾完备,不似有阙佚,或后人合并八卷为四卷。原书上有读者题记,节节用细字标题,详其词意,但无所发明,清代刻版已削去。其大旨本宋人绪论,着重义理阐释。对天道人事、吉凶悔吝反复推阐,务求明白晓畅。《四库全...
-
元钱义方撰。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辨说《易图》凡二十七幅,上卷七图,下卷二十图。《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朱彝尊《经义考》作一卷,疑传写误也。其说谓:河图为作《易》之本;《大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乃圣人即理推数,二者可以相通,故并言之,非谓...
-
清赵继序撰。二十四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说《易》,多取卦变,兼采汉、宋之学;其辨河图、洛书,不主陈抟、邵雍之说。原本不分卷,《四库全书》馆臣为厘定二十四卷。《提要》指出:“其书以象数言《易》,而不主陈、邵河洛之说,谓作图者本于《易》,而反谓作《易》者...
-
四卷,元胡一桂著。本书是对其父胡方平《易学启蒙通释》的进一步补充发挥,故名。自序称:“去朱子才百余年,而承学渐失。如图书已釐正矣,复仍刘牧之谬者有之; 卜筮之数灼如丹青矣,复祖尚玄旨者又有之。因于本义附录纂疏外,复辑为是书。”宋朱熹曾作 《周易本义》、《...
-
元陈应润撰。四卷。《四库全书》本。此书以古占法“之卦”爻变之例解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义蕴,各爻颇引史事以为证。并力破陈抟所传之学,于宋、元《易》家中独树一帜。《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大旨,谓义理玄妙之谈,堕于《老》、《庄》;先天诸图,杂以《参同...
-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
-
九卷,清任启运著。卷首备列各图,自宋朱熹至清李光地等所作各图都予采入,并以己意推广。主张读《易》应先观图象。但又不尽从图象生解, 对经义的解释,多发前人所未发,时有精义。文句异同,多从马融、郑玄、王弼、王肃本,或有不从,必注某本作某字,以存古义。《四库全...
-
元熊良辅撰。12卷。良辅字任重,号梅边。南昌人,生平不详。此书主要辅翼朱熹《周易本义》,但也有不少地方与朱意不同。收入《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通志堂经解》本。此书以朱熹《周易本义》为主,兼采旧说,以释《周易》经传之旨。...
-
注释书。元胡炳文撰。12卷,书前有延祐丙辰(1316)自序。此书据朱熹《周易本义》,折衷是正,并采诸家《易》解,互相发明,初名《精义》,后删繁去冗改称《通释》。收入《通志堂经解》、《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通志堂经解》本。此书据朱熹《周易本义》...
-
南宋郑刚中撰。十五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此书以程颐《易》学主“义理”,朱震《易》学主“象数”,遂参取两家,阐发其所未尽之义。《自序》称:“《伊川易传》、《汉上易传》二书,颇弥缝于象义之间,但《易》道广大,有可窥之余,吾则窥之。”故名其书曰《...
-
四卷,附《考异》一卷,清王夫之撰。是编为读《易》时随笔札记,故不全载经文。考辨疑义,言实义切,力排汉晋易学玄虚附会之弊病,较前说《易》之家,此最有根据者。有《王船山遗书》本、《续经解》本。是书每条祇举经文中数字及标目,不全载经文。凡有疑义,则爲考辨,不逐...
-
元赵采撰。三十三卷。《四库全书》本。此书用孔颖达《周易正义》之本,节录程颐《周易程氏传》及朱熹《周易本义》之说,并增列程、朱《语录》有关《易》说于前,而各以己意附说于后,谓之“折衷”。全书大旨,虽以宋代义理之学为宗,但亦颇取汉魏以来之象数《易》...
-
清查慎行撰。10卷。查慎行受业于黄宗羲,故能不惑于图书之学,谓河图洛书与《易》无关。经文次序用注疏本,乾卦之末有注,其说明白笃实。收入《四库全书》、《昭代丛书己集》。此书训解《易》义,用孔颖达《周易正义》本;卷首论《易》图等事,颇为笃实可取。《四库全书...
-
南宋税与权撰。一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大旨,乃引据旧说,阐发邵雍“后天《易》”之义,以补述朱熹《易学启蒙》之所未备。《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初,朱子作《易学启蒙》,多发邵氏先天图义。至与袁枢论后天《易》,则谓尝以卦画纵横,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
-
南宋胡方平撰。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阐释朱熹《易学启蒙》之旨,多引朱熹门人及后学之说为释,是研读《启蒙》的可取参考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平之学,出于董梦程;梦程之学,出于黄幹;幹,朱子婿也。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
-
南宋吴仁傑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解说《易》图,时出新意。《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宋史·艺文志》载仁傑《古周易》十二卷、《易图说》三卷、《集古易》一卷。今《古周易》世罕传本,仅《永乐大典》尚有全文。此书其《图说》也。仁杰以为《易》先于文...
-
清包仪撰。十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解《易》,颇取陈抟、邵雍先天之学。然亦多能发明《易》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观其《自序》,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熙己酉,七经下第,贫不自存,薄游麻城,乃得其书于王可南家。至...
-
明胡居仁(1434—1484)撰。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今属江西)人。其事迹见《明史·儒林传》。是书前有居仁自序,称读《易》二十年,有所得则抄积之,手定成帙,取先儒图书论说合于心得者录之。
-
五卷,清毛奇龄著。实为毛奇龄论《易》之语,由弟子编次成书。旧目原为十卷,后删为八卷,最后定为五卷。全书论说一百四十三条,皆讲《易》杂说,与毛奇龄《仲氏易》相发明。书中多引前人训诂,以纠近人说《易》之误,其说多申汉儒之论,而对王弼,陈抟驳斥最多。《四库全书...
-
六卷,宋沈该著。此书以正体发明爻象之旨,以变体拟议变动之意,以求合于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义。其论占全用《春秋左氏传》中的筮例,与当时言《易》者不主程颐,则宗邵雍之风大异。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于卷末。今本不见,已佚。《通志堂经...
-
《易》学著作。明末黄宗羲撰。六卷。前三卷主要论《易》象,后三卷主要论《易》数。作者认为,易学“至京房、焦延寿而流为方术,至陈抟而岐入道家”,后世学者为宋儒“象数”之言所迷惑,不明本原。自序称:“《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说,而《易》之本义...
-
六卷,元曾贯著。朱彝尊《经义考》载有《周易变通》,但以已佚。而《永乐大典》所录《周易》各卦,保存曾贯之说较多,标题作《易学贯通》。唯豫、随、无妄、大壮、晋、睽、蹇、中孚八卦,为《永乐大典》原缺。清《四库全书》编为六卷。曾贯,字传道,泰和 (今属江西)人...
-
八卷,清陈法著。以《易》是专言人事之书,彖辞、爻辞所言天地,雷、风等象也不是讲阴阳。《系辞》所说错综指揲蓍而言,谓错综七八六九之数, 以确定各卦之象。来知德以错综诸卦定象,是先错综其象,又以错综言数,是错综其象以定数,故被斥为颠倒之说。《四库全书提要》指...
-
五卷,明陈祖念著。书前序称:“义理无穷,非言之能尽。故传注于汉,疏义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而《易》之用则随时随事可以自察。是以君子居则观象玩辞, 动则观变玩占, 圣人所以言《易》者,如是而已。《传》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四库...
-
南宋吴沆撰。三卷。《通志堂经解》本。此书凡论《易》之文二十七篇,每九篇为一卷。《自序》称:上卷明天理之自然,中卷讲人事之修,下卷备注疏之失。每卷九篇, 杂论 《易》义,计有法天、通六子、贵 中、初上定位、六九定名、天地变卦、 论变有四、有象、求彖、明位...
-
清惠栋撰。八卷。搜集自汉至三国时期孟 喜、虞翻、京房、荀爽等人的《易》说,“采辑遗闻,钩稽考 证,使学者多略见汉儒之门径”(《四库全书总目》卷六 《经部》易类六)。汉儒治《易》多讲阴阳灾异,以卦象配 自然、人事。《经训堂丛书》本。此书大旨,乃追考汉《易》...
-
九卷,清傅以渐、曹本荣等著。 此书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二月,傅以渐、曹本荣等奉诏而作。于十五年(1658年)完成。顺治诏书称:“自魏王弼、唐孔颖达有注与正义,宋程颐有传、朱熹有《本义》出,学者宗之。明永乐间,命儒臣合元以前诸儒之说,汇为《大全》,皆于《易》...
-
元保巴(蒙古族)著。全书三千余字,未 分章节。书前附有《进太子笺》的前言。书中对河图、八 卦、洛书及其关系进行注释。称河图为先天图,亦即“太 极”。主张“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先天数者, 无极而太极”,描述了“太极”演为六十四卦的图示。认 为...
-
元代保巴(蒙古族)著。八卷。前六卷对 《易经》六十四卦、《彖》、《象》、《文言》的注释,后两卷注 释《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书中主张“太极” 是最高的哲学范畴,太极为“理”,为“道”,“太极,理也, 无外,故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太极又为“神”...
-
清张英撰。二卷。《张文端集》本。此书专辨六十四卦经传之旨,不及《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每卦各为一篇以诠解大意,而不列原文。解说以朱熹《易本义》为宗,但又不固守朱熹之说。如坎卦:朱熹以“贰用缶”为句,此书则从程颐《易传》,以“贰”字应属...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