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觉醒吧,新人啊》与威廉·布莱克①
3个月前 作者: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不过,即便从面向未来的激励之大小来考虑,仍然是发表于一九八三年的短篇小说连作集《觉醒吧,新人啊》这部作品……像是日本现代文学与英国十九世纪文学融合之后的产物一般,而且,作家的实际生活从古典文学里得到了鼓励和救济……是那么一种全新的小说。我甚至有一种印象,在这部作品之后,日本所谓的私小说这种文类很快就衰退了。应该说,这部小说与此前的长篇小说连作《倾听“雨树”的女人们》也有联系。
是那样的,在《觉醒吧,新人啊》的开首部分,是“无垢之歌,经验之歌”那一章,这是威廉·布莱克最初写作的两册抒情诗集的题名,也就是《SongsofInnocence》、《SongsofExperience》。在写这部作品时,作为全书的讲述者,“我”这样开始了叙述:迄今为止,自己一直在读着马尔科姆·劳里,同时写作题为《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的短篇小说连作。今后,则想在新的光亮中书写自己与儿子的关系,还有我们家庭的情况。为此,我准备改读与现在正读着的书全然不同的其他书籍。我还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本身……
为了制作电视节目,是宣传那些主张废弃核武器的市民运动的电视节目,“我”去了欧洲旅行,并在旅行期间继续阅读马尔科姆·劳里的作品,那是题为《通往泉水的林中道路》的中篇小说。作品里有一位音乐家,他这样写着自己的祈祷:“我所创作的音乐或混乱不堪或充满痛苦,请帮助我!请给我的音乐以秩序!”然后,他用下面这段话语结束了祈祷:“如果您不帮助我,我便将失去自我。”就是"orIamlost"这句话。我正在阅读的,就是这一段。
于是,“我”想起还在谁的作品中读到过与此相同的话语。是在乘坐火车抵达法兰克福的时候。当时,我刚一走入车站大楼的书店,威廉·布莱克的全诗集便映入我的眼帘。翻开这本诗集一看,不正是“失去的孩子”这首诗吗!?我看到的正是“啊,请不要走得那般快,请与我说上几句话,父亲,否则我将会成为迷路的孩子。”也就是“Orelsebelost”这一节。这两段大致相同的表述,把自己从马尔科姆·劳里的世界送到了威廉·布莱克的世界,于是便转入其他短篇小说连作之中……
然后,在“雨树”的连作里,围绕男性与女性之间的grief/悲伤进行了探讨,但是,我当时意识到自己身上又出现了另一个主题。患有智障的儿子在肉体上迎来了十五六岁的思春期,他在精神上好像正经历着新的痛苦。这个孩子的悲伤,通过对他母亲和妹妹的反抗而表现出来,我和家庭其他成员都面临着如何接受眼前这一切的问题。于是我便考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续写短篇小说连作的主题吧。当然,这也是我为在实际生活中在孩子和家庭之间进行改良而开始的努力。可这样做就需要一个切入点,于是我发现布莱克的诗歌生动地发挥了这个作用。以上所说的,就是《觉醒吧,新人啊》这部小说的缘起。
——即便如此,大江先生您与生活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之间的布莱克的邂逅,仍如命运一般或是宿命一般,我甚至有这么一种感觉。从文学的引用竟至发展到在实际人生中引用布莱克,这实在是不可思议。您最初是在驹场校区的东大教养学部图书馆里,偶尔看见他的某一节诗句的,是吗?
是啊是啊。上了大学以后,我每天下了课便在图书馆里读书。当时很少有人自已拥有大部头的英语辞典,研究生院的学生们也在使用那座图书馆,因此我每当上厕所时,都要留心自己的书和从图书馆借来的辞典不被偷走,需要向周围的人打个招呼。那时,就托身边那位正在阅读大部头书的三十岁左右的研究者帮我照看那些书,同时顺便看过去,长诗中的一节便映入了我的眼帘,其大意说的好像是人们来到了都市,必须在那里劳作和经受痛苦,最终还是要回归故乡的峡谷并在那里死去。
读着这诗句,我呀,仿佛受到电击一般,觉得“啊,自己的生涯也许正是这样!”我就在想,自己出身于峡谷间的村庄,母亲在那个村子里辛勤劳作,用挣下的那点儿钱供我上学,我因此而得以在东京生活和学习,其后也会参加工作,可将来还是要回到峡谷,并向自己的孩子邮寄生活和学习费用,最终大概会在贫困之中死于峡谷。我感到一个预言仿佛出现在我的面前——“你的人生正是如此,对于刚开始学习的东大一年级学生的你来说!”但是,那时我还不知道这是谁写的诗集,因为,我还没有合上别人正阅读着的那本打开了的书的勇气……只是匆匆看了一眼那一页。若干年后,我在一本书里偶然发现引用那首被称之为预言诗的长诗中的数行诗句,认为“啊,就是这个文体”。于是,立即买来布莱克的全诗集,并不是刚才说到的“无诟之歌”和“经验之歌”那样的短诗,而是又长又大的,有八百行之多的作品,就在并不很了解其中意蕴的情况下读了其中一部分,终于在第三天发现了我认为是为自己而作的预言。
在这里,我原样再现小说中引用的原文和译文:“ThatManshoulbour&sorrow,&learn&forget,&return/Tothedarkvalleywhencehecame,”译文则为“那人必须劳役,必须痛苦,必须学习,必须忘却,最后必须回归/回归他出自于那里的那座阴暗峡谷”。
这就是我与布莱克的邂逅。当孩子身带残疾出生之时,我仍然在读着布莱克。觉得作为我的预言诗,那里写着某些与我相关之事。在《个人的体验》里,我也引用了布莱克的“天国与地狱的结婚”。比如说,较之于养育得不到满足的欲望,不如在婴儿的摇篮里将其杀死。“Sooermurderaninfantinit''scradlethannurseunacteddesires,”这是布莱克所表示的,唯有desire/欲望才具有积极意义的诗行。看着在眼前的病床上痛苦存活着、身带残疾出生并刚刚经历了手术的孩子,毋宁说,我在决定与其相反的方向时想起了这一小段诗句。总之,我一直将布莱克与自己的人生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因而他的那些诗歌便同我人生的根茎和树干发生了密切关系,我也就拥有了这两者相互渗透的各种经历。
——不久后,以光的成人为一个阶段,这个连作集便被创作出来了,在您的下述心愿中。
我把两个因素——与身带残疾的长子共生以及因阅读布莱克的诗歌而被唤起的想法——编织到了一起,写出了这一系列的短篇。在这之中其实存在着一个动机,那就是面对在当年六月迎来二十岁生日那一天的儿子,我们,包括妻子以及光的弟弟和妹妹,我们要对此前的岁月和今后的生活之总体进行展望的动机。同时,这也是有关这个世界、社会和人际的、与自己人生所重叠的定义集。
是啊。尤其在准备写《觉醒吧,新人啊》那三年左右,我每月都要到神田的进口书书店,就感觉而言,好像把在那之前大约十年期间出版的有关布莱克的研究类书籍全都给买了回来,更为久远的那些重要专著就更不用说了。就在出版这本书的第二年,我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英国一位原本是历史学家的反核运动领导人——想出所谓零点选择①这一外交手法的人物——前来讲演,面对我针对他围绕布莱克所作评论而提出的质疑,他邀请我到其下榻的饭店里进一步交流,我们在那里交谈了很久。此人就是在和平运动告一段落后,在加拿大一所大学就布莱克进行讲学,其讲义则成了他最后一本专著的E·P·汤姆森②。经过这么一番准备,刚刚着手写作——写了七个短篇——时,与有关光的各种插话花絮相称的布莱克诗句便随即浮现而出。现在我的记忆力已经衰退了,但在那时候,随时可以只凭记忆就能引用百来行布莱克的诗句。我便一面写小说,一面将浮现在头脑里的诗行原样写进去,最后在修改小说时,再以可以一行行检索布莱克所有作品的用语索引进行核对,基本上如我所记忆的那样。
——熟读到了这个程度之后,才能达到将引用诗句与小说如此融合的境界。关于这部作品,鹤见俊辅在为讲坛社文库本所写的解说文里曾作过非常出色的点评,说是《个人的体验》、《跑垒员调查录》和《觉醒吧,新人啊》这三部作品,“宛若围绕相同主题而新作的音乐一般,各自以独特的形式在成长”。
有的时候,布莱克的语言以独唱形式表现出来;有的时候,布莱克在与主人公唱和;有的时候,主人公与儿子伊耀在唱和;还有的时候,是布莱克在与主人公的儿子在唱和……这部作品中的布莱克诗句,与主人公儿子的日常生活语句(行动)在漂亮地相互唱和。经过这番唱和,布莱克的“无垢之歌”在日本将一直存活到两百年之后。
而且,他甚至用以下话语准确地评述了这部作品:“在生活于未来的新人身旁,作为又一位年轻人,他让获得再生的自己站了起来。”不过,布莱克的预言诗与大江先生您人生间的相互缠绕,为什么竟至深到如此程度?
所谓预言/Prophecy,原本是与旧约全书相关的词语,表示此为神所赐予的、将成为解读未来之钥匙的预言,也是保管着神的重要话语之人的语言之预言。将这二者合起来,便是Prophecy这个词语了。威廉·布莱克则是独自一人创造了相当于旧约全书神话世界般境界的人物,而且他基于那个神话世界般的境界,将若干长诗称之为预言诗。特别有趣的是,每当如此塑造出他那神话世界里非常重要的男性(作为男性的神的存在),经常也会塑造出那位男性的女性版。就这一点而言,他将其称之为emanation①。通常,诗作里有神这个唯一的存在,从那里像是放射出光芒似地流泻而出,于是我们人类世界便得以建立。从神那里流泻出来的东西,就叫做emanation,布莱克的这个emanation,则是每当男性出现的时候,便会随之创作出他的女性版,而附着于男性的那位女性(作为女性的神的存在),就应该是emanation了。对于我来说,这一切有着非凡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