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3个月前 作者: 吴淡如
    不要冀图假爱之名,改变对方本性


    生命中最可怕的是,我们所爱的人,运用他们的“特权”指鹿为马、指狗为熊,以为你只要吃得饱就好了,他的志向就是你的目标,他的需要就是你的渴望,磨走了你的时光,使你像动物园里狭窄笼子里的马来熊,莫名其妙地兜圈子,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人常误以为,我与你订下爱情的盟约,我就有权利改变你。操控欲很强的人似乎从来不会想到,如果另一半受到压抑,自己也会相对地不快乐,不会赚到什么精神上的享受。


    当然,你一时会有点快乐。我看过两个硕士班的同学,成为夫妇,因为孩子的出生,使得成绩比较优秀的太太必须暂时放弃学业。丈夫把全家带到美国念博士时,太太的硕士还没拿到,“期限”已经临头,几年的异乡生活把以前第一名的她训练成第一名的“煮妇”。先生每天规定她煮四菜一汤,并且向所有来家中做客的中国人夸耀:“看,我就是这样虐待她的!”


    她幸福的笑容带着无奈,令敏感的客人胆战心惊,而丈夫浑然不觉地把太太的优秀愉快地吞进胃里。


    假爱之名,改变对方本性,很难让你的情人在耗尽一生后感激你。


    这些指鹿为马的故事在现代婚姻和爱情故事中,仍然借尸还魂地不断上演着。你不会觉得这些故事很有趣吧!


    真宽恕与假原谅


    真实的宽恕是一种智慧,但是虚伪的原谅却使自己和施虐者都陷入恶性循环。很多受虐妇女都会说“上辈子欠他的”,但却不能真正地无怨。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前生欠债今生得还钱,又何怨之有?


    主持婚姻节目时,我常常听到“婚姻苦主”在叙述半生悲惨遭遇后话锋一转,说出一段感激“加害者”(常是婚姻暴力的加害者)的话:


    “他让我成长很多(因为他给我一对可爱的儿女),希望他找到幸福(在另一个女人身边过得很好)。在这里我要对他说声谢谢……”


    很感人,是不是?但是,听在许多人天生会打抱不平的耳朵里,不免感觉有一丝牵强的意味。


    奇妙的是,会这么说的都是女人,妻子有外遇或受到妻子暴力对待的男性,并不习惯在说话的末段加上类似的感谢辞。我常常怀疑,她们是真的原谅了糟蹋她们青春的人呢,或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个有美德的传统妇女?


    真实的宽恕是一种智慧


    原谅是必须的,否则我们无法卸掉昨日沉重而无用的包袱往前走,犯不着再拿仅余的岁月来和他的幻影缠斗,可是,真正的原谅并不容易。我们如果用错了原谅,反而会辜负了自己的一片善意,对自己应有的人生权益欠缺正义感。用错的原谅会变成纵容,换来那个人的变本加厉——对很多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在她们饱受折磨的一生中,不知已经原谅多少回了。


    “劝合不劝离”被视为是旧社会的美德,她们周遭的人,包括她们自己,都在同一教条的熏陶下成长,缺乏任何理性思考的原谅,常把自己交到命运的屠夫手中,交换来精神上的剐刑。


    我最近看的一本书《与神对话》,其中有一段话说明了沉浸在婚姻暴力中的妇女的状况:


    在旧的观念影响之下,人们往往善意地为对方做了他们所认为最好的事,但令人悲伤的是,在大多数的例子里,它所造成的却只是被对方持续的虐待,关系持续地运作不良。


    最后,那些试着对对方“做该做的事”——很快地原谅人、表示同情、继续忽略某些问题和行为——的人,会变得满怀怨恨、愤怒和不信任……


    以爱待人并不必然表示,允许他人随心所欲地去做。


    真实的宽恕是一种智慧,但是虚伪的原谅却使自己和施虐者都陷人恶性循环。很多受虐妇女都会说“上辈子欠他的”,但却不能真正地无怨。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前生欠债今生得还钱,又何怨之有?


    虚伪的原谅无助于提升我们的精神层次。


    虚伪的原谅才是HappyEnding?


    台湾电视和日本一样,有一些以温情为主旨的节目,要翻脸的情侣或夫妻复合。我相信,每个人都乐于见到人家破镜重圆,但是以短短的“电视时间”,要积怨已久或分明个性不合的两人在大众见证下重圆,我觉得,实在是强人所难,未免也温情得太过分,虚伪的原谅像是一场骗局。


    有一年新年时在日本,打开电视看到一个类似《寻人启事》和《大合解》的节目,感觉就真实多了。一个目前还当红的笑星,请求借节目之便和离婚十年的妻子复合,掀起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原来他酗酒,不但常对妻子饱以老拳,还虐待自己的四名子女;已经长成青少年的孩子,甚至还记得父亲拿酒瓶敲他头的往事,也一起指责他收人甚丰但不养家的事实。


    被家开除十年后,这个谐星第一次被工作人员带回家,请求妻子的原谅,却被妻子“轰”了出去。然后他用各式各样的方法证明他戒酒的决心,家人还是没有接纳他。


    在漫长的努力之后,电视制作单位把他的一妻四子请到节目中来,他苦苦地拿着一张填好的“结婚证书”请妻子接过去。紧张的时刻到了,过了,妻子始终没接回那张纸,但脸上一直带着骄傲的神情,好像沉冤多年终得平反。她最后说,我可以再给你一个机会观察你,但你还不能回家,我还要好好看看你是否真的洗心革面。


    两人并没有应观众要求抱在一块儿。我松了一口气,这算是个HappyEnding,但并不“狗血”。我们都知道,酗酒和婚姻暴力不是那么好改的,被害者也不是那么容易忘记伤痕。日本的这种节目,也并没有把喜欢看快乐结局的观众当白痴。是的,我们都喜欢HappyEnding,但没有人喜欢当白痴。


    他打我,但不是对我不好


    没有人喜欢被打,但有人安于被打。对于某些人而言,被打是比自己独立追求未来更没有风险性。是的,改变很困难。自欺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不是吗?


    让我们来看看不久以前喧腾一时的影视新闻。


    也许不该说是影视新闻,因为她已经是个圈外人,前名歌星的妻子,和丈夫曾是一对金童玉女,就在这一段银色婚姻还是一段佳话的时候,“狗崽队”抓出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卷入与一位商人的三角恋情,商人罹患癌症的妻子去世了,她也轰轰烈烈地离了婚。最近风波未息,原来,离婚之后追求的感情也不怎么美好,搬离豪宅,被殴打了一年多的她,消息又再度见报。


    就像很多情人一样,“床头吵,床尾和”的公式仍然适用,没多久,又有复合的趋势了。她应付记者询问的说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她说:“我是说他打我没错,但我可没说他对我不好!”


    一个朋友说得很毒,但也很准,这两句话好像是在说:“我就是欠揍,你们管得着吗?”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为什么她要舍一个“人见人爱”的婚姻而变成破坏别人婚姻的第三者,我们无法揣测表象之下的内情。正常人不懂的是,一个女人,为什么会在被打得上骨科看医生后,还能够继续爱上动不动就打她的人呢?


    自欺欺人于事无补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台湾的婚姻“惨案”里头,真的很多,多到难以想象。许多婚姻暴力的受害者,甚至和加害人维持着“相濡以沫”的依存和黏附关系,她们不断地投诉着自己的受害经过,当旁人或亲人已经同情到发火了,她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被害者的圈圈。为了很多理由,或找了很多借口,她们都留下来了。我所听过的理由,依序为:


    “为了孩子……”(她们并没有想过,到底什么状况对孩子是比较好的,并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苟且留在父母打打杀杀或母亲一直挨揍的环境中。)


    “还好啦,”也许她还会这么答辩,“他只会打我,对孩子还……还不错……”


    “离婚我没办法对父母家人交代……”(其实谁愿意自己的儿女不时被配偶打得“鼻青眼肿”呢?让他们了解状况,他们有朝一日总会体谅。)


    “我没有办法谋生……”(最近我还发现几个个案,一个妇女以多张验伤单成功地请法院判决离婚之后,还“赖”在夫家不走,和自己的前夫和护卫前夫的家人持续谩骂,所持的理由就是,她没有工作,如果前夫不照协议给她赡养费,她就不搬出去,没那么便宜!但是,出外赚钱再难,也不会比留在夫家继续当受气包更苦吧。)


    “再忍几年就会好了……”“不喝酒、不赌输的时候他还不错……”然后,年年在挣扎中度过。


    她们多半感叹着命运不好。没错,运气是差了,但是她们忘了在这样的时代里,她们握有选择命运的权利。如果不肯为更好的明天而改变观念或行为,她们的处境虽然令人同情,但狡辩的心态则令人疲惫。除了自己,未来还能指望谁呢?有些人,甚至与想帮助她们的咨询团体或亲友开一场辩论会,坚持着自己的受难者情境,不知叫人何从帮起。


    只能说,在长期压抑下产生的低自尊及低自信,使她们总有一大堆同样的借口,同样的怨尤,数不清的“可是……”“你不了解……”也许她们要的并不是改变,只是倾听。


    这一位名人,她要的可能只是新闻媒体或社会大众的倾听吧。在爱情和婚姻的世界里,不管见过多少世面的女人,都可能在一时不察之下退化成一个楚楚可怜的小蛞蝓(没壳蜗牛),不要求有效的解决,只想要让自己的悲伤情绪泛滥一遍又一遍。


    没有人喜欢被打,但有人安于被打。对于某些人而言,被打比自己独立追求未来更没有风险性。是的,改变很困难。自欺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不是吗?
关闭
最近阅读